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8篇

时间:2023-07-28 09:19:04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篇1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反思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构成及成长路径探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 四川省灾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调查 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构思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中的教的问题与对策 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 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浅议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德性要求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实施策略 四川地震灾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评估报告 城镇化进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究 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讨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几个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的提案[EB/OL].ht

tp:///zwgk/yatabl/dpttta2010/2011/201112/t201

11214_1120836.html.

[3]扈中平,李方,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2.

[4]陈光磊,辛勇,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8:327.

[5]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EB/OL].h-

ttp:///jiaoyu/587/jiaoyu_389146.html.

[6]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30.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和全市丘区经济工作发展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三个转变”为抓手,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思路 强力实施“调优结构、创新机制、开放带动、城镇拉动”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做到“调优种植业,做大畜牧业,做强工商业,扩大劳务业,提升服务业”。突出“工业立镇、科技强镇、增收富民、确保稳定”四项重点。继续坚持“农业抓调整,农村抓新村,城市抓扩张,产业抓融入,发展抓民营,财税抓增收,管理抓联动,文化抓品味,教育抓素质,党建抓班子”。把体制、观念、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把加强“六通三化”作为战略重点,用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强力推进太和的新跨越。

三、奋斗目标(含10件实事) 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2.03亿元,年均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31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GDP达5674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0元。全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2005年,我们将首力实施好十大工程 1、切实抓好农民、居民素质教育工程; 2、切实抓好4个村小康示范建设和启动2个扶贫村工程; 3、切实抓好800口“红层找水”和1000口沼气池建设工程; 4、切实抓好20公里通村道社水泥路建设工程; 5、切实抓好1000户小区安置建设工程; 6、切实抓好4万头优质肉猪和百万只小家禽饲养工程; 7、切实抓好新建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工程; 8、切实抓好城管创卫、创建文明社区工程; 9、切实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程; 10、切实抓好低保、农保、社保、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工程。

四、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以“六通三化”为手段,精心打造绵渝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促进全面小康建设 大力实施“六通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路通,在王爷庙、佛南村、磨咀、大堰等村实施水泥路硬化20公里。二是水通,努力争取省上立项,实施武安水库及自流渠整治;实施红层找水工程,打人畜饮用水井800口。三是电通,巩固农网改造成果,农户以电代柴达20%以上,继续实施城网改造,确保电力畅通。四气通,新建沼气池1000口,开通武安集镇天然气。五光纤电视通,狠抓光纤电视安装入户,力争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六电话通,新增加电话(含座机、小灵通、手机)1000部,确保信息畅通。同时,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紫云办事处建立速生杨基地,加强涪江沿岸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立足镇情,遵循传统和习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气优势,坚持高起点谋划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规模专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牌优势,继续实施6000亩无公害蔬菜;改造原有3500亩果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管护,提升果农的效益;同时,通过引进名优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2000亩观光农业、1000亩花卉、4万头优质生猪以及定单优质粮油六大基地,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升档次和效益。积极发展农业大户,实现生产规模化。坚持镇、处、委党委成员联系大户制度,帮助解决1~2件具体问题,并建立健全对大户的考核体系。在巩固原有大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新发展各类大户1110户,其中县级大户10户,镇处(委)级大户10户,村级大户1000户。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到具有经营能力的大户手中,通过大户的能人带动,推动我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使农民在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过程中实现增值和增收。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狠抓支部带协会,实现生产组织化。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蔬菜、水果、生猪、花卉、肉牛、水产、蚕桑以及“农家乐”和小家禽孵抱等优势产业和专业村社,在巩固好现有的专业协会的同时,努力发展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村应通过观念、体制和环境的创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镇、村区域,突破城乡分割,促进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现有优势,哪里有协会,就依托那里的协会,就支持那里的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推广新村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全面推进以“五改两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新村建设。在凉帽山、佛南、黄磉浩等城区或者城郊村,依托城市扩张和拆迁,实施“城区型”新村建设,在王爷庙、太空等坝地村和武安香樟村,实施“街村型”新村建设,在磨嘴等山地村,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全镇新建农房均由政府负责提供设计图纸,严格按新村建设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风貌工程,加大农房改造包装力度,逐步把农业行政村建设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加快推进武安集镇建设,建成县级卫星小集镇,实现农村城镇化。 培育壮大劳务产业,促进农民生活小康化。要树立劳务开发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最快、最便捷的第一大来源的思想,树立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观念,要把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抓引导,旗帜宣明地宣传“外出务工不仅能挣钱,而且能带回新观念、新技术和现代文明”,营造劳务开发氛围;加强镇、处、委、村、社区劳务开发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劳动力普查,随时跟踪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技术等情况,建立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开展外出人员调查摸底,同劳务输出中界机构和用工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扎实开展劳务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外出劳务工的教育和管理,提高输出者的素质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渠道和劳务收入,树立优良的劳务形象,打造劳务品牌;创新思路抓服务,继续开展好帮户助耕、法律援助,解决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继续提升和扩大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推动全镇奔小康 在绵渝路和县道公路沿线集中打造全面小康示范带,坚持分类指导,抓点连线,以线促面的原则。通过抓先进村、示范村,带动全镇工作,抓贫困村、落后村,促进平衡发展。按照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六通工程”为基础,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进行总体规划、重点突破、上下联动、梯次推进,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集中领导、财力、物力,重点培植特色产业带动型、基础建设带动型、新村建设带动型、人力开发带动型、农业大户带动型、科技致富带动型等全面小康示范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在继续抓好磨嘴村11社、王爷庙1社两个示范点的提升基础上,抓好两个村示范的扩面,启动佛南村的全面小康示范建设。各处、委应该重点抓好一个小康示范社,各村重点抓好10—15户示范户,推动全镇全面小康建设。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镇域经济民营化 充分肯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民强镇、推进太和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努力营造适应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尽可能为其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努力推出和打造太和镇“旅游休闲的胜地、投资兴业的宝地、商贾云集的福地”的招商引资、开放和开发牌。继续实行镇党委成员联系民营企业制度,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国民待遇和有关的发展政策。通过抓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自然人投资,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措施,扩张民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四)高举社区建设大旗,全面启动文明社区建设 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高举社区建设这面大旗,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这两个重点,努力开启政府自上而下和社区自下而上两个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结合,全方位抓好以“我为社区办实事”为主的为民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为主的富民工程、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主的爱民工程、以促进再就业为主的安民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主的乐民工程等五个工程。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把我县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要把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两大目标合二为一,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争当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等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由点到面,连成一片,滚动发展,加快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推动文明社区同创共建,真正实现“使身心更健康,让生活更快乐”的“康乐社区”的内涵。不断研究社区工作的新方法,千方百计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让社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温暖的家。

(五)加强城市管理,积极开展部级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活动 要积极开展文明卫生县城的创建活动,以街道、社区为阵地建立起城市管理良性机制,继续加强市民的文明教育、健康教育,增强文明、卫生意识,提高市民维护城镇卫生、秩序的自觉性。要继续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和“共驻共建”责任制,要充分调动机关单位和居民参与意识,拓展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增强社区的造血功能,巩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成果,积极开展创建部级文明卫生县城活动。通过创建工作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到基层。认真抓好镇市容监督大队的管理,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严格工作业绩的考核。

(六)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加强教育事业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的结构调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高教学硬件装备水平,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打造川中教育名镇。 健全卫生保障 加快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保障体系的建立,年内启动新型农村合作保健医疗制度。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预防保健。继续实施“卫生扶贫”项目,逐步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自我保健意识、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繁荣先进文化 优先发展群众体育,深入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场镇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保障 继续做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完善低保管理体系,建立退管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农村大病统筹和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因病返贫问题。抓好五保供养,确保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确保广大人民不因灾返贫。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推行政务、财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坚持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政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做好“双拥”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抓好安全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和全市丘区经济工作发展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三个转变”为抓手,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思路

强力实施“调优结构、创新机制、开放带动、城镇拉动”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做到“调优种植业,做大畜牧业,做强工商业,扩大劳务业,提升服务业”。突出“工业立镇、科技强镇、增收富民、确保稳定”四项重点。继续坚持“农业抓调整,农村抓新村,城市抓扩张,产业抓融入,发展抓民营,财税抓增收,管理抓联动,文化抓品味,教育抓素质,党建抓班子”。把体制、观念、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把加强“六通三化”作为战略重点,用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强力推进太和的新跨越。

三、奋斗目标(含10件实事)

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2.03亿元,年均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31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GDP达5674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0元。全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2005年,我们将首力实施好十大工程

1、切实抓好农民、居民素质教育工程;

2、切实抓好4个村小康示范建设和启动2个扶贫村工程;

3、切实抓好800口“红层找水”和1000口沼气池建设工程;

4、切实抓好20公里通村道社水泥路建设工程;

5、切实抓好1000户小区安置建设工程;

6、切实抓好4万头优质肉猪和百万只小家禽饲养工程;

7、切实抓好新建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工程;

8、切实抓好城管创卫、创建文明社区工程;

9、切实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程;

10、切实抓好低保、农保、社保、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工程。

四、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以“六通三化”为手段,精心打造绵渝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促进全面小康建设

大力实施“六通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路通,在王爷庙、佛南村、磨咀、大堰等村实施水泥路硬化20公里。二是水通,努力争取省上立项,实施武安水库及自流渠整治;实施红层找水工程,打人畜饮用水井800口。三是电通,巩固农网改造成果,农户以电代柴达20%以上,继续实施城网改造,确保电力畅通。四气通,新建沼气池1000口,开通武安集镇天然气。五光纤电视通,狠抓光纤电视安装入户,力争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六电话通,新增加电话(含座机、小灵通、手机)1000部,确保信息畅通。同时,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紫云办事处建立速生杨基地,加强涪江沿岸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立足镇情,遵循传统和习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气优势,坚持高起点谋划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规模专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牌优势,继续实施6000亩无公害蔬菜;改造原有3500亩果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管护,提升果农的效益;同时,通过引进名优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2000亩观光农业、1000亩花卉、4万头优质生猪以及定单优质粮油六大基地,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升档次和效益。

积极发展农业大户,实现生产规模化。坚持镇、处、委党委成员联系大户制度,帮助解决1~2件具体问题,并建立健全对大户的考核体系。在巩固原有大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新发展各类大户1110户,其中县级大户10户,镇处(委)级大户10户,村级大户1000户。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到具有经营能力的大户手中,通过大户的能人带动,推动我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使农民在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过程中实现增值和增收。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

狠抓支部带协会,实现生产组织化。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蔬菜、水果、生猪、花卉、肉牛、水产、蚕桑以及“农家乐”和小家禽孵抱等优势产业和专业村社,在巩固好现有的专业协会的同时,努力发展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村应通过观念、体制和环境的创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镇、村区域,突破城乡分割,促进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现有优势,哪里有协会,就依托那里的协会,就支持那里的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推广新村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全面推进以“五改两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新村建设。在凉帽山、佛南、黄磉浩等城区或者城郊村,依托城市扩张和拆迁,实施“城区型”新村建设,在王爷庙、太空等坝地村和武安香樟村,实施“街村型”新村建设,在磨嘴等山地村,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全镇新建农房均由政府负责提供设计图纸,严格按新村建设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风貌工程,加大农房改造包装力度,逐步把农业行政村建设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加快推进武安集镇建设,建成县级卫星小集镇,实现农村城镇化。

培育壮大劳务产业,促进农民生活小康化。要树立劳务开发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最快、最便捷的第一大来源的思想,树立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观念,要把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抓引导,旗帜宣明地宣传“外出务工不仅能挣钱,而且能带回新观念、新技术和现代文明”,营造劳务开发氛围;加强镇、处、委、村、社区劳务开发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劳动力普查,随时跟踪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技术等情况,建立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开展外出人员调查摸底,同劳务输出中界机构和用工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扎实开展劳务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外出劳务工的教育和管理,提高输出者的素质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渠道和劳务收入,树立优良的劳务形象,打造劳务品牌;创新思路抓服务,继续开展好帮户助耕、法律援助,解决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继续提升和扩大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推动全镇奔小康

在绵渝路和县道公路沿线集中打造全面小康示范带,坚持分类指导,抓点连线,以线促面的原则。通过抓先进村、示范村,带动全镇工作,抓贫困村、落后村,促进平衡发展。按照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六通工程”为基础,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进行总体规划、重点突破、上下联动、梯次推进,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集中领导、财力、物力,重点培植特色产业带动型、基础建设带动型、新村建设带动型、人力开发带动型、农业大户带动型、科技致富带动型等全面小康示范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在继续抓好磨嘴村11社、王爷庙1社两个示范点的提升基础上,抓好两个村示范的扩面,启动佛南村的全面小康示范建设。各处、委应该重点抓好一个小康示范社,各村重点抓好10—15户示范户,推动全镇全面小康建设。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镇域经济民营化

充分肯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民强镇、推进太和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努力营造适应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尽可能为其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努力推出和打造太和镇“旅游休闲的胜地、投资兴业的宝地、商贾云集的福地”的招商引资、开放和开发牌。继续实行镇党委成员联系民营企业制度,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国民待遇和有关的发展政策。通过抓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自然人投资,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措施,扩张民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四)高举社区建设大旗,全面启动文明社区建设

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高举社区建设这面大旗,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这两个重点,努力开启政府自上而下和社区自下而上两个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结合,全方位抓好以“我为社区办实事”为主的为民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为主的富民工程、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主的爱民工程、以促进再就业为主的安民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主的乐民工程等五个工程。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把我县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要把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两大目标合二为一,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争当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等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由点到面,连成一片,滚动发展,加快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推动文明社区同创共建,真正实现“使身心更健康,让生活更快乐”的“康乐社区”的内涵。不断研究社区工作的新方法,千方百计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让社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温暖的家。

(五)加强城市管理,积极开展部级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活动

要积极开展文明卫生县城的创建活动,以街道、社区为阵地建立起城市管理良性机制,继续加强市民的文明教育、健康教育,增强文明、卫生意识,提高市民维护城镇卫生、秩序的自觉性。要继续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和“共驻共建”责任制,要充分调动机关单位和居民参与意识,拓展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增强社区的造血功能,巩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成果,积极开展创建部级文明卫生县城活动。通过创建工作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到基层。认真抓好镇市容监督大队的管理,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严格工作业绩的考核。

(六)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加强教育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的结构调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高教学硬件装备水平,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打造川中教育名镇。

健全卫生保障加快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保障体系的建立,年内启动新型农村合作保健医疗制度。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预防保健。继续实施“卫生扶贫”项目,逐步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自我保健意识、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繁荣先进文化优先发展群众体育,深入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场镇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保障继续做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完善低保管理体系,建立退管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农村大病统筹和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因病返贫问题。抓好五保供养,确保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确保广大人民不因灾返贫。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行政务、财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利。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坚持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政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做好“双拥”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抓好安全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争创“三个一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根本学习内容,在求深求新求实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理论学习方法,努力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要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活动,深入开展“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思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三村建设”活动载体,深化“三级联创”、“先锋工程”等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篇4

作者简介:李玲,(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①今天人们对“六二六指示”的印象,主要集中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句话。其实,在这段谈话中,毛谈到了医学教育、医疗政策、医患关系等几个问题,但正式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仅仅收录了这一句话。1970年6月26日,周恩来曾经请示过毛泽东,是否把整理出来的这个谈话全文发表,而毛泽东的批示是“暂不发表,将来再说”。(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按照毛泽东的性格,这大概是因为他对当时的农村卫生工作仍然不满意吧。

【摘要】

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回答了关于医疗卫生改革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为了什么人的问题,医疗卫生发展的技术路线问题以及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如何分配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不仅成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其理念也符合当前国际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中国对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

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医疗卫生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5-0036-03

今年是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发表50周年。“六二六指示” 历久弥新,其所代表的由中国本土创造出的医疗卫生模式,不仅成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而且符合当前国际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六二六指示”是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中南海医务人员的一段谈话。

毛泽东谈到了医学教育、医疗政策、医患关系等几个问题,并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新中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独特路线:树立“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思想,把卫生工作视为重要的政治工作,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对健康进行综合治理;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运用符合国情的适宜技术,控制医疗成本。这条路线符合医疗卫生规律,不论在历史上还是世界上都具有独创性,对当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六二六指示”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了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基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面向工农兵”的思想,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大批城市医务人员奔赴农村、边疆,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卫生工作中人力、物力、财力的重点逐步放到农村。到20世纪60年代末,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建立起来,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医疗卫生网。数以百万计的“赤脚医生”成长壮大,几乎全国每个村庄,都有两、三名边治病、边参加农业劳动的赤脚医生,到1977年底,全国“赤脚医生”的数量达到150多万名,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达到390多万人。“赤脚医生”(人员)与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保健站”(机构)一起,成为解决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几千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得以奇迹般地解决。我国的国民健康状况大幅度跃升,70年代末预期寿命等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办法维护健康,也就是医疗卫生发展的技术路线问题。毛泽东是这样论述这个问题的:“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只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那种做法脱离群众……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所谓尖端、高、难、深的疾病研究上,对于一些多发病、常见病、普遍存在的病,如何预防,如何改进治疗,不管,没人注意,或放的力量很小。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逄先知、冯蕙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05页。

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健康的决定因素中,医疗服务只是一部分,而医疗专业人员和其他很多专业人才一样,通常偏好更高的技术,更加强调利用专业性的技术来促进健康。从这种思路出发,必然的结论是要维护健康必须不断地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增加医疗卫生支出,要提供全面健康保障,就必然带来医疗成本不断上升。然而,新中国头30年的经验给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通过全民预防、群防群控、大规模的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把群众运动和医疗卫生服务结合起来。这种思路的核心在于用社会组织的手段,来替代专业性的高成本、高技术投入,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

如果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医疗理念,医疗本来就不仅仅是技术行为,而是社会行为,中医的望闻问切,不仅要问病情,还要问患者的心情、社会关系、家庭生活。这些都说明,医疗服务不能够仅仅靠硬件投入、靠扩大服务供给的专业化路线,而是要把专业服务和社会组织结合起来。赤脚医生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农村社会的组织者,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卫生运动、心理疏导,许多农村的赤脚医生,威信比村干部还高。这种机制,弥补了专业力量的不足,也创造了改善健康的新模式。

第三个问题,是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如何分配。如果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健康和生命是平等的话,那么医疗资源的分配,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首先,患有相同疾病的人,无论收入、阶层、地域,应该享有相同的基本治疗;其次,在基本需求和享受性需求之间,应该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前者目前已经普遍为社会接受了,但是后者被接受的程度还不高,需要着重解释一下。例如,目前有两个人,一穷一富,都生病了,穷人的病是致命的,富人的病不致命但会降低生活质量;只有一个医生;如果医生去给穷人治病,穷人能救活,但是富人就被耽误了,生活质量要降低;如果医生去给富人治病,富人能治好,但是穷人就会死掉。如果是面对面的比较,我想大家基本都会同意,这个医生应该给穷人服务,毕竟这是基本需求。但是,在现实中,很少有机会面对面地做出这种选择,实际上,许多听起来很好的制度安排正在进行此类选择。比如,如果医疗服务的市场完全由购买力决定资源分配,那么必然会存在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本来可以给穷人救命的医生去给富人看了富贵病,比如多点执业。所以,从“人人生而平等”出发,一个最优的医疗制度应该满足这样的条件,那就是只要社会上的基本需求没有满足,就应该减少提供享受型的高端服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基本服务比提供高端服务的社会效益要高。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并且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乌托邦。尽管不能达到,却应当尽量接近。目前,英法等欧洲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评估机构Alvin I. Mushlin, Health Care Reform and the Need for Comparative?Effectiveness Research, http://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0912651,2015年9月24日访问。,负责评估每种治疗的社会效益,然后把医疗资源按照社会效益进行分配,这就体现了优先保障基本需求的原则。而六二六讲话之后的一系列政策,可以说把中国的医疗制度向这种理想状态大大推进了一步。一般来说,我们不喜欢“绝对平均主义”,但是从人人生命平等的角度,医疗领域的平均主义可能应该提倡。那个时代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实现了最重要的平等——城乡医疗资源分布的平等。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递减是很明显的,农村的水平低,所以同样的服务,在农村的边际作用比城市要大得多,数据也证明当时中国的人均寿命等健康指标在发展中国家里遥遥领先。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当时去农村的城市医务人员,培养了一大批赤脚医生,至今仍坚守在农村的医生,主要还是那个时候留下的赤脚医生,他们还是农村医疗卫生的重要力量。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的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的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我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曾是在缺医少药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最为成功的经验,世界卫生组织还把这一经验作为典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大力推广,如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在学习我们那个时代的做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出生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教授认为中国在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关键是要学学自己过去的做法。

“六二六指示”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医疗卫生发展的普遍规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破坏作用的凸显,许多国家的医疗卫生改革呈现出回归公平、公益的新趋势。80年代,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加上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刻意推销,多数国家对医疗卫生采取了放松监管、简政放权、政府退出的政策取向。90年代以来,南美和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最近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的局限,越来越多的国家、学者对医药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反思。随着欧洲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日益深化,拉美国家在9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开始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杨烨、黄俊红:《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左翼新动向及其评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在这一趋势下,欧洲和拉美多国的左翼政党取得政权,面向广大中下层选民,以社会公平为执政理念,医药卫生改革成为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篇5

关键词:生猪健康产业链;美丽乡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6日

一、概念介绍

生猪健康产业链是指围绕着生产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标准的生猪与猪肉产品,由能够满足相关标准、技术要求,具备适度规模的投入品生产供给、种猪繁育及生猪饲养、屠宰加工、贮运销售等上下游功能个体或组织组成的集合。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地方支柱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二、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一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一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第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确保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构想。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14年、2015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市场为导航仪,资源禀赋为定位器,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要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展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二)影响要素一致。健康养殖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养殖环境来保证畜禽的健康,进而保障养殖业所产出的畜产品安全、健康,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不产生污染和危害,是可持续和和谐的。实现动物、人类、环境健康是健康养殖的理论要点。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环境的健康、农业生态的健康、农民身心的健康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建设健康产业链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政府支持力度。生猪产业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我国大多数生猪养殖地点位于农村,与建设美丽乡村相同,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同时受到政府“三农”政策的影响。在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只关注生猪养殖的规模,同时也要关注生猪养殖是否符合当地当时农村经济、环境的发展实际,是否适应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在的美观,而且要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积极地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的参与者,才有利于吸引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建设。

2、企业组织的帮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环境日趋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成为我国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经济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的进程中,企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为完善生猪健康产业链积极投资,带动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投资建设污染处理设备,如沼气站,防止污染农村生态环境;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企业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中,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建设福利幼儿园、小学和社区养老院,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和美丽乡村建设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3、基层组织经验的影响。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受到基层组织的影响。首先,村民委员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执行过程中,建设经验和执行力会对建设工作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村委会管理者的建设理念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美丽乡村建设是否具有实用性。同样,生猪健康产业链的实施也受到来自村委会的影响,村民委员会是否认可健康养殖理念对于生猪健康产业建设、投产具有重要影响;其次,社团组织作为村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以交流经验与技术、共享市场信息资源为目的的自治型组织,其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规模产业化发展,最终促进农村经济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作为农村最广泛的社团服务型组织,注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农村社团组织的主要形式。一方面社团组织有助于分享交流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经验、技术和市场信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经济发展的统一体,受到社团组织成员自身教育水平和经验的限制,是否体现其真正价值,决定了其带动作用的大小。

4、农村居民主体的积极性。无论是生猪健康产业链,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农村居民作为最基层的行动单位,对生猪健康产业链的实施和建设美丽乡村都最具有发言权。但在现实中,政府主导多,农民参与少,这都使得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并充分尊重基层农村居民的建议,体现其主体地位。生猪健康产业链的目的在于保障动物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而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中出发,符合村民意愿。同样,这两个方面都受到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传统思想的影响。

5、参与主体间的互动性。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参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为政、沟通失调、协同不足的现象,致使建设进程缓慢,措施不到位,对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政府与社团组织的互动性、政府与农村居民的互动性、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性是否通畅都会对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产生影响。社团组织、企业与政府的积极互动有助于农村自主组织和企业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得到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三、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生猪健康产业链的建成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同时,通过专业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转变农村居民劳动者的生产经营思路,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进而有益于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生猪健康产业链的实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途径,有助于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剩余资本,改善农村环境,丰富农业产业类型,同时也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资源环境的要求。生猪健康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给生猪健康产业链的推进提供了契机。合理的乡村建设划为生猪产业的选址、建设、物流运输提供了便利。而美丽乡村建设与生猪健康产业链建设背景、影响要素、研究目的的契合充分说明二者之间相依相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凤君等.中国生猪健康养殖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畜牧兽医,2009.9.

[2]王文海.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条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篇6

2016年8月23日,贵阳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乌当区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指导乌当区经济社会发展,强调乌当要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城乡统筹,奋力建设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蓝图绘就,乌当区紧盯目标抓落实,进一步明晰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精准谋划一批项目;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重塑城市格局、完善规划体系、推动“多规融合”;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巩固大生态优势;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大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加快“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进程;进一步推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建设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

2016年,乌当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增速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增速全市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在全省18个城区方阵中排位第四……

精誓被 激发跨越新活力

当下乌当区的热词是什么?答案无疑就是“大健康”。从景峰、健兴、威门这些全省领军型龙头企业,到新天、天安等全省医药骨干企业,再到智汇云锦、贵阳医疗健康城、京东方健康产业园等大健康产业的“新秀”,乌当区的大健康产业,吸引着全市、全省的目光。

刚刚过去的2016年,对乌当的大健康产业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第二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观摩活动在乌当成功举行,乌当区6个观摩项目精彩亮相,3家企业被列入全省30个“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这一年,乌当区进一步清晰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精准谋划一批具有路径、抓手意义的项目,重点实施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40个,占贵阳市的22.47%;大健康产业总投资约369.57亿元,占贵阳市的36.4%;全年完成投资55.1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占比贵阳市第一。

发展大健康产业,乌当区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机遇。今年,乌当区将以“七个一”为抓手,加快建设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把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打造成全省全产业发展、全业态布局的典范;把智汇云锦基地打造成为全省大健康产业综合体标杆;将贵阳医疗健康城建设成集教育、科研、临床、康复、旅游为一体的医疗健康养生基地;续建和新开工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20个以上,完工投产(用)12个,大健康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20亿元。

线上线下 大健康的“互联网+”

坐落于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门药业”),是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贵州本土老牌制药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1月27日,威门药业成功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B2C认证),是继2015年8月7日获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后,取得的又一张重要证照。这一证照的获得,标志着威门药业以中医药为核心的“互联网+”大健康电商平台建设初步完善。

区别于其他医药电商,威门药业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将主攻“养生养老”市场,产品专注于“贵细”药材。

“O2O医药模式既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优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让利消费者,又利用线下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养生指导服务和产品体验,为制药企业探索出一条适应时展的创新营销之路。”威门药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传方说,为加快医药O2O的线下布局,威门堂医药连锁机构2016年已收购10家线下连锁药店,未来将通过并购、加盟等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威门大健康线下体验店,将贵州特色养生保健产品和养生文化推向全国各地,服务更多的消费者。

绿色优先 打造生态“医养旅居”

如今,走进乌当,无论是久居于此的市民,还是来自外地的游客,都会由衷感叹:天真蓝、水真清、地真绿、空气真清新……

2016年,乌当区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施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配合加快高雁垃圾填埋场技改升级等重点内容,巩固大生态优势。

一年来,乌当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构建“千园之城”体系,建成公园12个,推进松溪河城市公园等3个公园建设进程;开展环保执法“风暴”专项行动工作,清除环境违法行为,累计检查企业409家,依法查处问题企业13家;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覆盖率达52.13%。

今年,乌当区将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监督治理体系,增强创新型中心城市生态腹地功能。紧扣“一河百山千园”自然生态体系构建,全面建成松溪河环溪河湿地公园、梅兰山山体公园、大龙滩等27个公园,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环保执法能力和水平。

为了能将大健康产业和大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威门药业将旗下产业向集休闲、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延伸,致力于打造集全国一流的“中药材种植+科研科普+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养生养老”现代生态园区。目前正在着力建设位于乌当区下坝镇,集“医养旅居”于一体的下坝普渡半岛大健康生态产业园,打造集养生养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

城乡统筹 融合发展惠百姓

作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之一和贵阳市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乌当区大健康产业正朝着“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千亿规模为支撑,大健康、大数据、大旅游新兴业态高度融合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进。

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6.6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46亿元;实现税收9.7亿元;新增就业2320人……这是乌当医药食品新型产业园2016年交出的答卷。

威门药业在乌当区新堡乡建成铁皮石斛核心种繁基地200亩,在乌当区下坝乡建有300亩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基地,并配套建成一定规模的铁皮石斛种苗组培大楼、炼苗大棚以及自动喷灌系统、自动空气循环系统、自动遮阳网系统和异动苗床等附属设施,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引入高端工艺技术为产业发展作支撑,在贵州省内大力发展、引导农户参与种植铁皮石斛,带动贫困户就业创收。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小城镇建设、旅游景区打造,让乌当的村容村貌越来越美,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篇7

一、基本情况

xxx村有总户数424户,总人口1998人,有6个农业生产小组,人均总收入2309元,耕地总面积4503万亩,其中200亩以上的条田5块,果园总面积2110亩。共有党支部1个,党小组4个,党员78名,入党积极分子7名,团支部1个,团员105名。

二、创新思路、提高认识,为创建“五好”村党支部提供了思想保证、

为实现“五好”村党支部的目标,村支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理清经济的发展思路,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技术指导和科学引导上,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出主意、想办法。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要依靠科技致富,多在科技上下工夫,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指导思想,走多极化发展致富的思维定势。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村支部还加大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使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增强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在创建工作中,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各种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从而实现了“五好”村党支部的目标。

三、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保证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按照创建目标,切实作到了:一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结合农村实际、农村发展形势、市场规律和本乡客观条件,从增加农业效益、拓宽增收渠道等方面,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发展高优农业、特色农业、安全农业、绿色农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林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健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了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探索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和信息的新路子。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多中形式的流通中介组织,健全了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了农产品的流通。三是作好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严格执行了涉及农民负担案的责任追究制,保证了上级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落实杜绝了各种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四是拓宽了增收渠道,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逐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四、以“双拥”为工作的切入点,建立军地互帮互助的关系版权所有

长期以来,达吾孜牙村的村民和驻军部队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村设施建设中,同心同德、休戚与共,凝结了深厚的友谊,并把军民共建纳入了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保证了双拥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篇8

一、基本情况

xxx村有总户数424户,总人口1998人,有6个农业生产小组,人均总收入2309元,耕地总面积4503万亩,其中200亩以上的条田5块,果园总面积2110亩。共有党支部1个,党小组4个,党员78名,入党积极分子7名,团支部1个,团员105名。

二、创新思路、提高认识,为创建“五好”村党支部提供了思想保证、

为实现“五好”村党支部的目标,村支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理清经济的发展思路,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技术指导和科学引导上,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出主意、想办法。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要依靠科技致富,多在科技上下工夫,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指导思想,走多极化发展致富的思维定势。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村支部还加大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使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增强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在创建工作中,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各种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从而实现了“五好”村党支部的目标。

三、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保证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按照创建目标,切实作到了:一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结合农村实际、农村发展形势、市场规律和本乡客观条件,从增加农业效益、拓宽增收渠道等方面,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发展高优农业、特色农业、安全农业、绿色农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林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健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了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探索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和信息的新路子。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多中形式的流通中介组织,健全了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了农产品的流通。三是作好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严格执行了涉及农民负担案的责任追究制,保证了上级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落实杜绝了各种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四是拓宽了增收渠道,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逐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四、以“双拥”为工作的切入点,建立军地互帮互助的关系版权所有

长期以来,达吾孜牙村的村民和驻军部队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村设施建设中,同心同德、休戚与共,凝结了深厚的友谊,并把军民共建纳入了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保证了双拥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推荐期刊
  • 健康
    刊号:11-2185/R
    级别:省级期刊
  • 特别健康
    刊号:42-1852/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研究
    刊号:33-1359/R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健康
    刊号:12-145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