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乡村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3-08-12 08:24:10

乡村发展前景

乡村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omestic obtained very fast development. Rural landscap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ural landscape mainly from the farmland landscape, the country culture geographic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ry landscape for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ural landscape.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分析

一般情况下,乡村景观是与城市景观相对而言的。乡村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环境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地区。除聚落之外,乡村地区大部分的土地都被用作作物栽培,水产养殖或者放牧,这与特定乡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条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发展成的生态空间。

关于乡村背景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学者贝尔格等人为乡村景观是指占有一定地区的一组相互联系的环境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从地理学方向研究的话,主要内容有地方气候,土壤特征,特色植物以及动物等。我国学者金其铭认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发过程和利用程度相似,功能及形态结构相似,各组成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内涵,形态以及过程的景观类型,乡村景观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以及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小,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跳远特征的景观区域。

二、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进展。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农田景观,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方面。本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对乡村景观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乡村景观在研究初期是作为乡村地理学的一部分开始研究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为景观生态学,从此乡村景观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乡村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以及乡村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景观,乡村生态,城乡交错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等等。同时,国内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土地资源利用,乡村聚落,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农村城镇化等方面。

聚落景观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主要是以形态,位置,功能,演变,布局,规划等六个方面为主。近年来,对空间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扩散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增强。例如,我国学者汤国安在对我国陕北榆林地区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使用了GIS技术。鱼苗在研究辽东山区恒仁县典型乡村聚落的时候,就利用了RS和GIS技术,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当地的乡村聚落。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也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学者王云才与刘滨谊通过对乡村景观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整体评价体系。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评价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人们主要适从对环境的保护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另外,当前我国对风景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敏感度评价以及景观阈值评价。我国学者谢花林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自然醒,环境状况,其特性,有序性,运动性以及视觉多样性等方面对乡村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

另外,国内乡村景观研究还包括对乡村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以及对乡村土地整理等两个方面。我国学者郭文华在其《乡村与成教景观格局比较研究》这篇文章中,研究了乡村景观和郊区景观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李林峰在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乡村景观的多样性的过程中,以信丰县大塘埠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以实例研究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另外,刘黎明等在其《中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对我国城市边缘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特征进行了探讨,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全盘布局,城乡特色,和保留自身特色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

三、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毫无疑问,这对我国的乡村景观以及农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乡村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之中,我国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被人类活动破坏程度不断加剧,这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合理开发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我国部分地区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完善。当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对乡村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的研究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乡村景观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景观理论系统化,方法现代化和成果应用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建立乡村景观的学科基础,并在研究中把乡村景观的理论系统化,并注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定量化模型,数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等进行结合,中把系统化的理论运用到乡村景观区域规划以及资源管理方面。

在对部分有一些经验但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进行景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对其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

另外,当前我国乡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导致我国乡村布局,环境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对我国乡村区域的生态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景观格局,人居环境安全等方面,这应该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传统乡村景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乡村城市化代替。因此,人们在研究开发乡村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景观,促进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清,魏云华,林魁. 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J].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0期:241-241页.

[2]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第17期:52-55页.

[3]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年第3期:105-108页.

[4]李 雷,沈守云,廖秋林,詹 文. 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第1期:19-23页.

乡村发展前景篇2

纵观世界经济,旅游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的意义也尤为重要,其在未来将成为拉动我国消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数据显示,市场经济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总共约144个,其中直接相关的约24个,间接相关的约1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创业者,能够提供6-8个就业机会,这就大大的吸收了社会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类型

1.市场目标型。在乡村旅游中,城镇人是其目标客户,因此大城市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我国目前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最成熟、最普遍的乡村旅游类型就是将都市的郊区利用起来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休闲场所提供给都市居民进行游玩是目前我国乡村的旅游的定位标准。为吸引游客,乡村旅游通常会开展捕钓、采摘等农村特色活动,让游客体验完全区别于大城市的村落或田园生活。

2.景区拓展型。乡村旅游中,景区拓展型是依靠景区开展一系列活动的,一般如果乡村位于著名景点周围,就会将该景点的客源和名气利用起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如购物、餐饮以及住宿等,除此之外,还能对销售当地土特产起到促进作用。

3.资源利用型。在资源利用型的乡村旅游中,存在许多的村寨,这些村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在吸引游客时凭借的就是其人文、建筑、生态等特色资源。由于远离都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村寨基本上外界没有接触,交通的不便使其与外界接触较少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这些村寨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所同化,保留了特色的乡村气息。

(二)乡村旅游项目

1.度假村。度假村通常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越、气候舒适的地方,换句话来说,就是比较高档的提供给游客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场。

2.民族民俗风情园。民族民俗风情园一般由少数民族或乡村建立,其风情特色十分显著,体现在其活动、生活方式和建筑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3.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是农民自己发展出来的,他们借助自家房舍、农家庭院附近的自然风光,将来自城镇的游客吸引至这里进行游玩、观光。农家乐所包含的产品有很多,例如观光园、农家菜、农家旅馆等,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旅游模式风险低、收益快、投入少,十分受其欢迎。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政府干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其含起到阻碍作用,目前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在规划旅游产业时也会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使得管控、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二)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投资乡村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项目的经营包含了村集体投资、合伙经营以及农民个体经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大公司也陆续加入了进来。

(三)实现品牌、特色发展

在投资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中,最初的经营者除去已经失败的,其他经营者已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其旅游规模进行扩大。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让自身的旅游业在众多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错位竞争,在乡村旅游业上开发其中的特色,将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得品牌逐渐做大,被人们所熟知。

(四)自助游会越来越多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乡村旅游,也逐渐对乡村旅游生出喜爱之情,但这些爱好者已经厌倦了老套、模式固定的旅游项目。而自助游可以实现这些旅游爱好者的需求,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旅游,发现新的旅游点。随着旅游模式和目的地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通过自助游的形式进行乡村旅游。

(五)游客来源进一步扩大

因为宣传、经营没有落实、人们不了解等原因,乡村旅游在最初出现时,仅有附近城市居民前来游玩。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者为实现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升,开始学习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目前,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也已经走出当地,面向全国甚至国外,在乡村旅游中,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游客也会前来游玩。在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游客来源也会越来越广,游客量也会越来越多。

三、结语

乡村发展前景篇3

摘要:贵州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贵州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 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关键词:乡村旅游 魅力贵州 资源与条件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潜在优势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部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二、贵州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类型

贵州旅游市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根据资料显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贵州开始了最初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对一些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如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实际上,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最早的乡村旅游。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0年。这个时期,形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方针。按照这个要求,从2001年至今,贵州省有关部门着重进行了旅游业的结构调整,针对原先主要在风景名胜区展开的观光旅游,如何拓展它的内涵与外延,使贵州旅游既依托风景区,又跳出风景区,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其中,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的重中之重。

贵州乡村旅游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发生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满足农业发展与旅游需求的一切旅游活动,将贵州的真山真水的田园风光与古朴淳厚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贵州省独特的一种蕴含着乡间野趣和民间文化的旅游形式。目前贵州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郊型。这种类型是贵州乡村旅游区位经济模式的主要体现,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可定位为都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也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二是景区依托型。这是贵州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内,观光旅游可以向景区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依托大型风景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市场,保存乡村的原生状态,吸引游客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欣赏。三是村寨型。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贵州的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在老、少、边、贫困山区发展较快,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秀丽山水村寨结合了传统的文化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具有率先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资源与条件

从《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来看,我们知道,贵州旅游的空间发展战略根据贵州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在全省划出12个旅游区,形成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并制定了各区域的战略性、结构性规划。其中,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的重点。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是真实的乡村,乡村的古朴原始的风貌是发展旅游绝好的条件。贵州乡村大都拥有纯美的自然风光。贵州省是由无数风光美丽的自然村落构成的,贵州的每个乡村都可以开辟为一个公园,所以贵州又称为公园省。贵州的乡村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因此,贵州的乡村大多是民族村,而且是不同民族的村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服饰等都不相同,充分体现了贵州乡村的多样性。,贵州的乡村旅游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的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其精髓。安顺的摊戏、侗族的大歌、苗家的舞蹈都曾获得过国家大奖。文化并非只是文字性的东西,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物品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出白乡村,而且保留在了乡村。贵州乡村旅游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杨胜明. 乡村旅游应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力量[J].当代贵州,2004,(23).

乡村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乡村旅游、休闲旅游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6-2

1 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状况、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后,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富庶了的人们追求休闲度假生活方式,促使了现代乡村旅游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部分,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有如下四个发展特征:

1.1 多样的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为核心

从需求上满足都市人对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的追求,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渴求、探索、感受、挑战。在乡村可以感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文化习俗、感受真山真水带来的惬意,可以实现休闲度假、健康锻炼、自然山水、文化体验等紧密结合。

1.2 丰富的休闲学习型活动内容为主流

去乡村旅游的都市人大都较富有且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精神文化的学习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旅游者内心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传统手工艺技术知识,加强相互交流和沟通等成为主流需求。

1.3 低碳的环保教育活动内容为趋势

西方乡村旅游多年来一直倡导环境保护,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旅游深入人心。让旅游者在真山真水环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认知不同的环境特征,增强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1.4 细分的中高端市场为方向

不能将乡村旅游主要方向仅仅放在发展“农家乐”,而应提供综合多元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都市人的旅游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成熟多样化的特征,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旅游市场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2006年旅游活动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活动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

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极端化使缺少信仰的都市人感到生活的虚幻空洞,前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强大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促使都市人寻找精神和感情的补偿方式,而乡村旅游可以暂时满足人们摆脱羁绊、寻求对休闲、轻松、满足、自然、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乡村优美的山水环境中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追求。现代都市庞大的城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讲究理性消费,拥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定期去乡村进行短暂旅游,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3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3.1 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水乡古镇旅游等板块都取得快速增长,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业在GDP中比重作出巨大贡献。这既是苏州不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增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具体实践的重要成果,也为苏州继续实行旅游标准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到2012年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低碳旅游经济为主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苏州“十二五”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

3.2 苏州乡村旅游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是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建旅游标准化城市可以巩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特色新优势,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培育更多旅游服务品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旅游标准化与规范管理的角度看,旅游行业良好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的效果,成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从发展模式上看,旅游业建立良好的标准体系,是加快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苏州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苏州两千多年沉淀的吴文化,其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境内星罗棋布着密密麻麻的经过整治的湖泊和水道,鱼类物产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可规模化发展美食品尝和体验式捕渔乡村旅游项目。遍布有深刻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灵岩山、天平、七子、穹窿山等丘陵山头,环如障列,是建设美丽、原生态乡村的重要支撑;依山广泛种植名茶碧螺春和亚热带水果枇杷等,可大力发展采摘旅游活动。

苏州境内山水相连、湿地与乡村一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环湖、沿山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构筑以太湖为背景,山、水绿色环抱,具有山水、种植农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集群。沿湖、环山资源的“自然、生态、野趣”是其最大卖点,吴文化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水融,可规划发展成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湖滨、山间现代农业生产相依支撑的格局。形成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都市人的内心需求。

3.4 苏州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截至到2010年,苏州市已经拥有30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形成越溪旺山、树山、金庭明月湾、东山三山岛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和太湖亚热带水果采摘活动、太湖淡水渔捕捞等体验旅游项目。“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一种模式,已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特色旅游产品。

3.5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准化、多元化仍不足。对于现存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简单粗放,内容单一,项目雷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是无法适应“大旅游”形势下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2012年要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要求。

其次,基础建设、服务设施较为滞后。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交通、餐饮服务、乡村住宿、民俗娱乐、绿色环保食品等方面不能真正适应都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少足够的体验和文化学习式旅游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点分散,经营实体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市场主体经营,再加上多年来市场竞争无序导致信誉低下,低端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苏州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

第四,对乡村原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产业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农业的原有生产形式受到破坏。对于原有古村落、古民居、古习俗的开发和保护仍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保护,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4 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分析,关注后工业化时代都市人旅游消费兴趣,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深入分析并系统性整合苏州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低碳时期旅游市场经济规律,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和开展这项工作。要树立“标准就是市场、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以标准化推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现苏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4.1 保持并开发原有基础资源

乡村旅游应以苏州现有的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展现苏州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它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适度开发现有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增设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强行推广乡村旅游标准化,破坏原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失去其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4.2 开展特色旅游项目

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必须立足于对优势资源禀赋进行细分,发展众多的特色旅游品种,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乡村旅游,满足都市消费者的体验和学习需要,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开发更多的消费农产品,促进农、林、牧、副、渔产地吸引旅游者在此长住或增加回头率。

4.3 增强游客体验感受

都市旅游者来乡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利用闲暇时光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突出分配体验式休闲功能,使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就无法吸引都市旅游者。目前全世界乡村旅游中体验式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旺山村和树山村,目前就是以观光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发展起来,没有足够多的让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项目,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流方向。

4.4 协调统筹,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建立以旅游、农业部门为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加大乡村旅游服务与规范指导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扶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部署,推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速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安全、卫生、生态环境进行清理整治,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强化乡村旅游规范指导,推广更多乡村旅游典型区域或类型,营造苏州“大旅游”格局下乡村旅游的全面提升,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4.5 紧扣山水湖泊和独特历史文化习俗两个主题

应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发挥苏州优势旅游资源要素,将现有乡村资源细分为乡村古镇游、乡村太湖休闲游、乡村渔业捕捞游、农业采摘游、水产湖鲜品尝游、乡村古村落游、乡村明清民居游、乡村手工艺游等特色旅游,开展规模更大可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研究乡村旅游与各特色旅游之间的关联度,在“大旅游”的原则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品牌,实现“十二五”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6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协会等共同推进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宣传培训、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推动建立一批具有浓厚苏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规范其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内外部环境、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专项预算扩大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免费创业培训,规划各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2012年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28(5).

[2] 李伟,武友德.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与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邢夫敏.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

2010.12.

[4]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乡村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乡村发展前景篇6

溧阳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此后,又陆续被评为“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城市”、“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江苏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市”等。在溧阳加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溧阳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溧阳位于江苏和安徽两省交界处,属长江三角洲地带,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公路、铁路、航道发展较快,交通区位优越,具有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具体分析,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溧阳乡村旅游具备丰富的自然景观,拥有独特的山水资源,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自然风光方面以天目湖为代表,秀美、野趣、“三绝”,是天目湖的三大特色。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湖岸线弯弯曲曲伸向无尽的大山中。湖水清澈见底,纯洁澄清,特别是在有光的时候,波光粼粼,再加上部分野鸭,多了些生机与活力。远远望去,山水融为一体,绿色植被点缀,猴鹿增添趣味,妙趣横生,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水是甜的,茶是香的,鱼头是鲜的,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像这种山水合一的自然旅游景观,溧阳还有一部分,如南山竹海、瓦屋山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再加上溧阳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温度17.5℃,气候宜人,为植被的生长、山水的和谐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2.民俗文化底蕴丰厚

独特的民俗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以溧阳社渚镇的傩文化为代表。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跳幡神,用以表达驱邪避魔、降福纳祥的意思,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整个舞蹈也别具风格,兼具巫舞和汉族古典舞蹈的韵味,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民俗风情,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溧阳作为中华曙猿的发源地,是距今45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历史悠久,其中地上黄水母山是重点保护遗迹。春秋时期忠贞女子和伍子胥的诚信之约也发生在此地,是历代相传的诚信典范。这里还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遗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独特的民俗风情,悠久的中华文化,诚信善良的传统等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文条件,不容小觑。

再加上便利的交通、馋人的地方美食、绿色副食品等等,成为又一大吸引眼球的优越条件,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为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溧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溧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饮食文化,这些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整个城市的乡村旅游已经不断发展,势头良好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1.乡村旅游缺乏科学指导与规划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整体,只有在整体的规划与指导下才能形成合力,真正成为一种产业。在实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乡村旅游,尤其是农家乐均各自为战,自我设计,自我规划,处于散乱状态。通过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农家乐是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的简单改装,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易出现恶性竞争等现象,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指导与规划,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质量。

2.乡村旅游认识不到位

乡村旅游并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的长远发展。根据走访发现,现有的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农户自发兴起的,存在很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过多重视了经济利益,将眼光放在旅游产品之上,而忽视了乡土风情和文化内涵。最直观的表现是旅游形式简单化、城市化,缺乏独特性,与乡村旅游大相径庭,发展后劲不足。这些认识与理解使得乡村旅游进入一个瓶颈阶段,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3.乡村旅游投入不足

相对于旅行社组织的旅游,乡村旅游显得非常薄弱。主要表现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意识不足、资金投入欠缺等,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当前的乡村旅游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乐等,融资困难,发展受到限制,缺乏更为长远的考虑。管理方面薄弱,服务、食品等均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都与投入不足有关。

三、溧阳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具有巨大的潜力,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不断创新,实现乡村旅游新突破

从思路创新来讲,提升乡村旅游的档次,精心设计组织大型节庆活动,突出不同的主题,例如生态、和谐等,将旅游农庄囊括其中。充分利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全方位展示旅游形象。借助假期,推行短途旅游、主题旅游等,结合季节、山水等特点,以假期为依托,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从观念创新来讲,实现旅游项目的突破。在原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高对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适当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从科学性方面进行培训,增强乡村旅游的指导性,减少盲目性与随意性,实现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从形式创新来讲,积极推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整合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等,提升农家乐的水平和质量,可以发展先进典型,树立榜样。编制整体乡村旅游规划,进行整体提升,精心设计乡村旅游节等,组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2.加强管理,进一步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

为了维护旅游行业的秩序,近年来有很多加强旅游业发展的制度法规,不断优化旅游环境,这些监管也应该延伸到乡村旅游中。

第一,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尤其是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做好各项安全问题的监督与审查,根据需要进行疾病的防控、安全饮食的宣传等,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培训,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第二,推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乡村旅游发展正旺的时候,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应继续在旅游行业推行并落实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进行景区的复查、申报等,将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其发展更有后劲。

3.加大投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当前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兴力量存在相应设施不完善等,直接影响后期的发展,因此所有的工作都应落实到资金投入之上。

第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从乡村旅游的宾馆、娱乐设施等方面入手,完善原有的设施,为其发展提供保障。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善或重修,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争取打造精品工程,培育个性鲜明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县乡村;旅游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590;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为认真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我密切关注我县 “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优势,通过一段时间的下乡走访,开展了“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工作。现就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浅析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回归自然观念的形成,我县以小庄村为代表的“乡村民俗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本村农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小庄村共有161户603人,其中土族人口59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3%,耕地827.3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2012年有民俗旅游接待户90户,占总户数的56%。去年,全村总收入470万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76.6%,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人均收入为8000余元。2012年计划整治主巷道、民俗文化广场建设、水冲式厕所、示范户建设,大力推动民俗旅游发展。这已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拓宽旅游业的新途径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实践。

二、突出成就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我县以土族民俗为主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村民自我发展的同时,建成了西部民俗文化村、纳顿民俗风情园、姚家大院等上规模的民俗旅游接待点,并且在2000年互助故土园景区被评为AAAA景区,为展示土族文化创建了具有代表性的窗口。在此基础上,为加快农家乐旅游发展,将小庄村周围3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定为旅游规划区,专门开发土族民俗旅游。

(二)加快民俗资源开发

近年来,不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挖掘土族民俗文化,丰富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推出了以饮食品偿、婚俗体验、歌舞欣赏、服饰及手工艺品展示、风光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土族民俗旅游项目,从而使我县成为全省民俗旅游的亮点。同时,天佑德大酒店被评为三星级酒店,进一步提升了互助旅游的形象。

(三)打造特色经营

县镇在深入分析农家乐客源市场现状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基础上,帮助“农家乐”经营户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观念,以民俗小吃、民俗文化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从村庄建设、农家乐布局到餐饮,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的农家风味,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风格,扩大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大旅游行业管理

为引导民俗旅游规范发展,我县出台了《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下发了《互助县民俗旅游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县民俗旅游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使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对全县从事民俗旅游接待一年以上的接待点、风情园进行了星级评定。并着力加强对经营户进行岗前培训,先后组织了有关人员开展实地教学培训,到经营户家中逐一示范,规范服务行为。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工商、卫生部门的经营许可证、健康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必须三证齐全。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次较低,规模不大,旅游项目不丰富,综合竞争力不强。现阶段,我县“农家乐”旅游接待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农家乐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竞争盲目。二是部分接待户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在接待中庸俗化、商业化土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尤其是小庄村没有下水,旱厕影响民俗村的形象。四是旅游要素整合不够,旅游商品匮乏,旅游产业链条衔接不紧,旅游带动能力不强。经营户没有形成整体的宣传推介氛围,游客潜在的需求由于没有得到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很难转化为强大的消费力。五是民俗旅游接待不规范,有序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民本身为主,对旅游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没有系统的管理知识,缺乏管理经验,服务意识不强,经营理念落后,存在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大多数“农家乐”还只是停留在提供简单的餐饮和住宿的初级阶段。

四、发展思路

(一)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

把民俗旅游发展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制定奖励政策,调动经营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

(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制定对农家乐旅游开发有利政策,并纳入到全县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帮助农民做好短期和长期策划、宣传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环境,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把自身发展与配套产业相结合,把短期效益与永续发展相结合。

(三)突出民族特色,打造民俗品牌

把壮大民俗旅游产业、挖掘民俗文化作为特色产业来抓。注重形成个性特色的餐饮文化,整理开发土族农家乐菜系,积极挖掘互助土族特色食品锟锅、酿皮、狗浇尿、萱麻饼、白水肉、羊肉手抓等民俗小吃,提高农家乐烹饪技艺。收集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把民风、民俗、民谣、民歌引入农家乐,不断丰富和利用安召舞、轮子秋、土族盘绣为主的土族民俗文化,发展民俗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接待点,突出农家“乐”的魅力。提高农家内涵,打造民俗品牌。

(四)因地制宜,抓好乡村旅游发展

小庄村进一步扩大游客接待能力,提高档次和水平,从而与中国土族园、精品度假区、彩虹故乡农业生态园、青稞酒工业旅游、酒吧一条街、现代农业示范园等联成有机整体。北山景区要加快规范化建设。南门峡要设置垂钓台,供游人垂钓、娱乐。高寨镇大力发展“土鸡”经济、回族风味小吃等形式的旅游。佑宁寺利用宗教文化、生活特色及旅游产品生产,延长旅游产业链。

乡村发展前景篇8

一、乡村游含义

(一)乡村游:有关“乡村游”的定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分别是由杜江、舒象连和张家恩给出的

其共同点是都强调乡村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生活和活动为基础的、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而国外较为普遍接受的则是(1990)年的定义:乡村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

(二)我认为乡村游就是农民在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换言之,“乡村游”休闲旅游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人们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游”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

二、乡村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乡村游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已成为很多城市郊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城市居民休闲的新选择。乡村游己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乡村游在中国的发展己有近20年的历史。乡村游旅游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并且使村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992年一2002年,乡村游处于发展阶段,乡村游经营形态开始多元化,比如农业观光型、科普体验型、运动休闲度假型等。从2002年一至今,乡村游处在规范阶段,各地经营者和旅游主管部门开始对乡村游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塑造形象、打造品牌,比如上海市的《乡村游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长沙市《乡村游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成都市《乡村游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安徽省创建“乡村游旅游区(点)”实施标准》等等。这些规定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规范了乡村游旅游的发展。2004年上海市还颁布实施了国内首个“乡村游”旅游行业地方标准,根据标准规定,“乡村游”旅游中,接待游客的农家必须亮照经营、明码标价,接待家庭的成员不能有传染性疾病,服务人员要有健康证,农家的庭院要干净、整洁,没有乱堆、乱放的现象,三餐食品的原料应该新鲜卫生,而且要求能够提供当地农家的特色菜肴等。

三、乡村游发展类型

乡村游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别体系。根据产品内容分为下列几类:

(一)现代农业科技型。这种类型的乡村游以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示范园地为题材,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让游客参观生产大棚中的蔬菜、苗木、水果、花卉,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对农业工业化的科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农村度假型。利用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加以改造,辅以度假设施,完善吃、住、游等服务项目,让游人有一个休闲度假的场所,让游客感受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乐趣。

(三)农家庄园型。有较为明确的庄园范围,这种类型的“乡村游”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果园、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乡村游。

(四)民族风情型。以展示农村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主题,从农家美食、农家院落、农舍建设、民间装饰等入手,辅以纯朴的民间歌舞表演、休闲娱乐项目,向游客展示出乡土民俗文化,吸引游客休闲娱乐,体验农家风情。如边境少数民族风情,象我的家乡的俄罗斯民俗游等。

四、乡村游发展问题的对策探讨

乡村游旅游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游旅游的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营造促进乡村游旅游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乡村游旅游有序、规范、健康发展。消除客流、旅游人语的对乡村游所在地的不良影响,比如贫富分化、乡村游所在地的治安问题等等,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得乡村游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乡村游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知名度

乡村游的发展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在挖掘农村绿水青山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功夫。乡村游旅游急需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促成规模档次的提高,形成整体优势,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游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知名度,促进乡村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加强消防、安全、卫生等细节方面的问题解决,提高最好的服务环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