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教学定义8篇

时间:2023-09-18 17:02:08

课堂教学定义

课堂教学定义篇1

一、 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分析

意义互动就是不同主体在其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基于各自的理解而展开其意义解释进而促进相互问的意义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意义控制即在意义互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施加的信息意义制约,这一制约主要表现为对意义域的控制。意义域包括意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具体到教学信息意义的广度就是师生对内容或问题的理解范围,它表现为知识或经验联想的丰富程度、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教学信息意义的深度则是指对课堂教学内容或问题理解的层次,反映教师、学生内心体验的强度,深层次的理解,伴随着的强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主要表现为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意义的制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其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学生则通过接受方式对教师教学信息意义做出自己的理解,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教师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直接相关。由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意义传递的结果大都有其必然的标准答案与规则,这种教学信息意义沟通是学生以教师为中介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教学信息意义,学生意义的建构是被教师加工与过滤的知识信息,于是他们不需要作太多思考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思考。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处于教学信息意义发生与控制的中心,而学生处于受控点上,教师作为教学信息意义中介的作用实质就是控制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的控制。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自然而然地要按其所掌握的社会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赋予学生社会标准的意义。同时也赋予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及结果以标准的意义,对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言行进行干预从而构成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控制。

(2)课堂教学的计划与安排控制。教师事先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决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过程等,教师决定学生接受什么指示,如何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等,这说明教师拥有教学信息的选择分配的权力。

(5)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方法的控制。教师按预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轨道。尽管教师口头上要求学生自我建构,但学生的思考对象仍然被限制在教师自己的教学信息意义范围内,教师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标准化的教学信息内涵形成对学生的意义控制。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控制及应用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规则与纪律的约束,以规范其行为、完成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控制策略。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的规则控制。首先,教师根据社会性要求及品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言行进行或褒奖、或批评、或惩罚性的干预从而形成规则控制。其次,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课堂教学,也往往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规则控制。在一些教师看来,如果学生能遵守规则与纪律,则无疑能促进教学信息的接受。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对课堂教学规则、教学信息传递秩序及纪律的维护上,约束纪律、询问、提醒、指令、评价等行为主要是围绕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表现展开的。

(2)课堂教学的时间及教学环节的控制。首先,教师掌握、控制着课堂教学的时间。其次,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学环节的控制。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环节有一种规范与权力控制,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对信息传递媒体通道的控制及课堂教学信息效果的预测等。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利用出勤情况、教学活动组织过程、检查作业、小组活动成员的指定及分派任务等环节进行规范控制。"

(5)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与教师所处空间位置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空间。比如,课堂教学空间作为教室空间的基本形式,体现了教师的空间控制。在学校里无论是教室的划分,还是在这些教室中的空间安排,都体现出比较严格的控制。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座位一般呈现传统的秧田型,这种空间构成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成为一种最常见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方式。

(4)教师互动对象的选择控制。教师对与其互动对象的选择存在着差异性,教师更多地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与成绩差的及人际地位低的学生进行信息互动较少。这种差异现象尽管有其客观原因,即受互动时间及互动对象人数的限制而使互动机会不可能太多,但教师究竟将这些有限的互动机会提供给哪些学生,并如何与其互动则说明了教师在对学生不同期望下的一种控制。

三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规范控制,既可以防止学生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有助于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可以避免出现妨碍课堂教学的意外情况,为自己的教学信息传递减少一些变数或不稳定因素,教师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同样如此,在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下,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或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使学生对相关教学信息意义的理解、范围与层次使其与既定的教学信息意义相一致。可以说,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便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确定无疑的标准化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

课堂教学控制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决定着教学信息从目标、内容到手段、途径的传递活动。因为教师拥有规范控制的批评、奖励、惩罚以及对评判的标准手段,所以,教师实际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这种师生问的教学信息意义交流也被严格要求按课堂教学逻辑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接受持单一的预期反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结果学生对教学信息意义的建构实际也被决定了,这样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意义建构也仅限于教师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自身,于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下,教学信息接受的某种强迫性也就存在着,而这正是学生缺乏接受课堂教学信息的积极性的深刻原因。

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信息控制有效性的策略分析及应用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在所难免,问题不在于教师要不要控制,而在于教师如何在依据社会要求,同时不至于以牺牲学生的信息意义建构或创造性为代价来实现其对学生的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控制策略。

(1)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意义建构的可能。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价值选择,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最大价值的,而远非最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内容 ,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及深刻的情感体验 ,发展学生的能力,保证学生以最积极的姿态充分接受教学信息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还思考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信息接受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展开意义建构。

课堂教学定义篇2

意义互动就是不同主体在其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基于各自的理解而展开其意义解释进而促进相互问的意义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意义控制即在意义互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施加的信息意义制约,这一制约主要表现为对意义域的控制。意义域包括意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具体到教学信息意义的广度就是师生对内容或问题的理解范围,它表现为知识或经验联想的丰富程度、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教学信息意义的深度则是指对课堂教学内容或问题理解的层次,反映教师、学生内心体验的强度,深层次的理解,伴随着的强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主要表现为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意义的制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其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学生则通过接受方式对教师教学信息意义做出自己的理解,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教师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直接相关。由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意义传递的结果大都有其必然的标准答案与规则,这种教学信息意义沟通是学生以教师为中介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教学信息意义,学生意义的建构是被教师加工与过滤的知识信息,于是他们不需要作太多思考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思考。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处于教学信息意义发生与控制的中心,而学生处于受控点上,教师作为教学信息意义中介的作用实质就是控制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的控制。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自然而然地要按其所掌握的社会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赋予学生社会标准的意义。同时也赋予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及结果以标准的意义,对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言行进行干预从而构成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控制。

(2)课堂教学的计划与安排控制。教师事先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决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过程等,教师决定学生接受什么指示,如何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等,这说明教师拥有教学信息的选择分配的权力。

(5)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方法的控制。教师按预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轨道。尽管教师口头上要求学生自我建构,但学生的思考对象仍然被限制在教师自己的教学信息意义范围内,教师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标准化的教学信息内涵形成对学生的意义控制。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控制及应用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规则与纪律的约束,以规范其行为、完成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控制策略。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的规则控制。首先,教师根据社会性要求及品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言行进行或褒奖、或批评、或惩罚性的干预从而形成规则控制。其次,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课堂教学,也往往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规则控制。在一些教师看来,如果学生能遵守规则与纪律,则无疑能促进教学信息的接受。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对课堂教学规则、教学信息传递秩序及纪律的维护上,约束纪律、询问、提醒、指令、评价等行为主要是围绕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表现展开的。

(2)课堂教学的时间及教学环节的控制。首先,教师掌握、控制着课堂教学的时间。其次,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学环节的控制。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环节有一种规范与权力控制,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对信息传递媒体通道的控制及课堂教学信息效果的预测等。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利用出勤情况、教学活动组织过程、检查作业、小组活动成员的指定及分派任务等环节进行规范控制。

(5)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与教师所处空间位置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空间。比如,课堂教学空间作为教室空间的基本形式,体现了教师的空间控制。在学校里无论是教室的划分,还是在这些教室中的空间安排,都体现出比较严格的控制。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座位一般呈现传统的秧田型,这种空间构成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成为一种最常见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方式。

(4)教师互动对象的选择控制。教师对与其互动对象的选择存在着差异性,教师更多地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与成绩差的及人际地位低的学生进行信息互动较少。这种差异现象尽管有其客观原因,即受互动时间及互动对象人数的限制而使互动机会不可能太多,但教师究竟将这些有限的互动机会提供给哪些学生,并如何与其互动则说明了教师在对学生不同期望下的一种控制。

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规范控制,既可以防止学生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有助于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可以避免出现妨碍课堂教学的意外情况,为自己的教学信息传递减少一些变数或不稳定因素,教师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同样如此,在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下,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或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使学生对相关教学信息意义的理解、范围与层次使其与既定的教学信息意义相一致。可以说,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便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确定无疑的标准化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

课堂教学控制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决定着教学信息从目标、内容到手段、途径的传递活动。因为教师拥有规范控制的批评、奖励、惩罚以及对评判的标准手段,所以,教师实际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这种师生问的教学信息意义交流也被严格要求按课堂教学逻辑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接受持单一的预期反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结果学生对教学信息意义的建构实际也被决定了,这样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意义建构也仅限于教师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自身,于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下,教学信息接受的某种强迫性也就存在着,而这正是学生缺乏接受课堂教学信息的积极性的深刻原因。

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信息控制有效性的策略分析及应用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在所难免,问题不在于教师要不要控制,而在于教师如何在依据社会要求,同时不至于以牺牲学生的信息意义建构或创造性为代价来实现其对学生的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控制策略。

(1)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意义建构的可能。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价值选择,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最大价值的,而远非最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内容,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及深刻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能力,保证学生以最积极的姿态充分接受教学信息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还思考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信息接受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展开意义建构。

课堂教学定义篇3

意义互动就是不同主体在其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基于各自的理解而展开其意义解释进而促进相互问的意义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意义控制即在意义互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施加的信息意义制约,这一制约主要表现为对意义域的控制。意义域包括意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具体到教学信息意义的广度就是师生对内容或问题的理解范围,它表现为知识或经验联想的丰富程度、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教学信息意义的深度则是指对课堂教学内容或问题理解的层次,反映教师、学生内心体验的强度,深层次的理解,伴随着的强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主要表现为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意义的制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其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学生则通过接受方式对教师教学信息意义做出自己的理解,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教师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直接相关。由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意义传递的结果大都有其必然的标准答案与规则,这种教学信息意义沟通是学生以教师为中介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教学信息意义,学生意义的建构是被教师加工与过滤的知识信息,于是他们不需要作太多思考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思考。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处于教学信息意义发生与控制的中心,而学生处于受控点上,教师作为教学信息意义中介的作用实质就是控制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的控制。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自然而然地要按其所掌握的社会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赋予学生社会标准的意义。同时也赋予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及结果以标准的意义,对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言行进行干预从而构成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控制。

(2)课堂教学的计划与安排控制。教师事先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决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过程等,教师决定学生接受什么指示,如何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等,这说明教师拥有教学信息的选择分配的权力。

(5)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方法的控制。教师按预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轨道。尽管教师口头上要求学生自我建构,但学生的思考对象仍然被限制在教师自己的教学信息意义范围内,教师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标准化的教学信息内涵形成对学生的意义控制。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控制及应用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规则与纪律的约束,以规范其行为、完成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控制策略。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的规则控制。首先,教师根据社会性要求及品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言行进行或褒奖、或批评、或惩罚性的干预从而形成规则控制。其次,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课堂教学,也往往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规则控制。在一些教师看来,如果学生能遵守规则与纪律,则无疑能促进教学信息的接受。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对课堂教学规则、教学信息传递秩序及纪律的维护上,约束纪律、询问、提醒、指令、评价等行为主要是围绕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表现展开的。

(2)课堂教学的时间及教学环节的控制。首先,教师掌握、控制着课堂教学的时间。其次,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学环节的控制。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环节有一种规范与权力控制,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对信息传递媒体通道的控制及课堂教学信息效果的预测等。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利用出勤情况、教学活动组织过程、检查作业、小组活动成员的指定及分派任务等环节进行规范控制。(5)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与教师所处空间位置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空间。比如,课堂教学空间作为教室空间的基本形式,体现了教师的空间控制。在学校里无论是教室的划分,还是在这些教室中的空间安排,都体现出比较严格的控制。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座位一般呈现传统的秧田型,这种空间构成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成为一种最常见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方式。

(4)教师互动对象的选择控制。教师对与其互动对象的选择存在着差异性,教师更多地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与成绩差的及人际地位低的学生进行信息互动较少。这种差异现象尽管有其客观原因,即受互动时间及互动对象人数的限制而使互动机会不可能太多,但教师究竟将这些有限的互动机会提供给哪些学生,并如何与其互动则说明了教师在对学生不同期望下的一种控制。

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规范控制,既可以防止学生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有助于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可以避免出现妨碍课堂教学的意外情况,为自己的教学信息传递减少一些变数或不稳定因素,教师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同样如此,在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下,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或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使学生对相关教学信息意义的理解、范围与层次使其与既定的教学信息意义相一致。可以说,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便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确定无疑的标准化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

课堂教学控制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决定着教学信息从目标、内容到手段、途径的传递活动。因为教师拥有规范控制的批评、奖励、惩罚以及对评判的标准手段,所以,教师实际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这种师生问的教学信息意义交流也被严格要求按课堂教学逻辑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接受持单一的预期反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结果学生对教学信息意义的建构实际也被决定了,这样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意义建构也仅限于教师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自身,于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下,教学信息接受的某种强迫性也就存在着,而这正是学生缺乏接受课堂教学信息的积极性的深刻原因。

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信息控制有效性的策略分析及应用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在所难免,问题不在于教师要不要控制,而在于教师如何在依据社会要求,同时不至于以牺牲学生的信息意义建构或创造性为代价来实现其对学生的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控制策略。

(1)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意义建构的可能。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价值选择,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最大价值的,而远非最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内容,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及深刻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能力,保证学生以最积极的姿态充分接受教学信息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还思考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信息接受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展开意义建构。

课堂教学定义篇4

一、课堂评估如何区分伯仲

早期以听课、评课为主的行动研究大多着眼于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具体表现就是听课者依据一定的标准量化打分,评估一节课的优劣高下。课堂评价量化评分表是研究者使用的主要工具,量表设计一般多项目、有权重、分等次,其关注点随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各有侧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表现、学生行为、教学效果等因素多被考虑设计其中。当课堂研究者持一份评价表进入课堂,其隐喻意义就已经发生:一是课堂教学是可以被测量的;二是听课者既有测量评估某课堂教学的权力、身份、地位,又有课堂教学测量的专业技能;三是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测量区分伯仲。然而,行走在课堂评估的大道上数载,我们终会明白量表设计的科学性实在缺少有效评估,听课评估者如何对待和运用手里的量表又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量化评估区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可靠性着实令人怀疑。因此,课堂教学评估的理念常被诟病,但课堂评估的研究方式依然被有意无意、自觉或被动地采用。某种情况下的甄别需求不得不让我们拿起量表工具去冷冰冰地评价一节充满人文性的课堂。这种研究的现实意义往往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存在现实的相互影响,授课者基于评价的客观刺激而使课堂实施偏离常态,研究者给出的永远是一个居高临下式的评价化结论(包括一个冰冷的评分),往往是研究效果随评估者一起一走了之。

二、课堂观察能否反求诸己

研究双方身份不对等的课堂评估效果低下,研究者就逐渐接纳课堂观察的理念。课堂观察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自身感官及其它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中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隐喻意义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身份对等;课堂观察者或研究者持客观心态,绝不干扰课堂实施者和学习者的活动;研究者在力求客观观察课堂现象的基础上反求诸己,设身处地地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关注别人的课堂表现,从而展开平等对话,期望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共同提高的桥梁,共同寻找提升课堂能力的本质规律。尽职的研究者往往在课堂现场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录音录像资料再让施教者自我观察,而后对话交流,研究意味深厚、切磋真诚。这种研究的现实意义是被研究者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揭示本质,着实提高了研究双方的积极性。但观察者反求诸己的体验是否能够实现由现象到本质(比如师生心理)的归纳、对话交流能否真正激起被研究者反求诸己的思考和领悟、被研究者的思考和领悟能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成长之路就难以判断。有对话就会有讨论,进而会形成争论,而出路常常被忽视。

三、课堂诊断处方能否对症

课堂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课堂教学的改进与提升得有个方向,为了找到改进良方,诊断的概念就被移植到课堂研究中来。课堂诊断的隐喻意义是:课堂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总有问题存在;诊断可以发现“病因”,诊断可以开出对症处方;“依方用药”可以使课堂“病态”转为健康。于是,课堂诊断的常见手段自然就有 “望、闻、问、切”的表述。“望”和“闻”类似于课堂观察,“问”除了研究者和施教者的对话之外,还包括问学生、问其他研究者等。“切”主要指对施教者的心理分析和对学生的测试与调查。课堂诊断还被演化为专家坐诊、行政随诊、骨干会诊、同事互诊、自我问诊等多种形式。这种研究的现实意义是多角度、多手段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不仅涉及到课堂教学的现象,而且触及到师生的心理,为提出课堂教学的改进处方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但是,“诊断”的目的总归是要找到偏差,偏差是基于“正常值”的比较,然而课堂教学的“正常值”又有谁能确立?即使我们放弃这种追问逻辑,“诊断”一次的隐喻让被研究者徒增“病感”,“望、闻、问、切”式的研究给被研究者形成的心理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比课堂评估还大,研究者提出的对症处方极有可能会被被研究者“讳疾忌医”,“诊断”的意义就有可能被化为乌有。

四、课堂反思可否自我解剖

课堂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师和学生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重复性,决定了任何课堂和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都难以成为普适性结论,教师课堂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基于个体经验基础上的反思、积淀和升华。最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是反思。黑格尔认为,反思是自我运动,是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如果把课堂反思也看做一种课堂研究的方式,其隐喻就在于把教师看作是一个有健全心智和解剖精神的个体,教师自己能研究、会进步。诚然,从教一生绝对不进步的教师肯定不存在,但研究表明,坚持写三十年教案的教师比比皆是,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寥寥无几。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指对心灵运作的注意,是对思维的思维。由此看来,没有多少人有勇气拿起课堂反思的解剖刀面向自己。

五、课堂研究创新之路在何方

课堂教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面向真实课堂,基于教学现场的研究到底是该自为还是他为?课堂研究的创新之路到底在何方?

要回答这些追问,不妨从课堂的原点上思考。课堂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场所,课堂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而存在的,对课堂教学最有研究权的还是施教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研究中忽略了学习主体的参与,自然就使得研究效果在理论层面依样画葫芦。从这点出发,课堂反馈就显得有意义,课堂研究一定要给学生话语权。

不论如何讲,教师的课堂反思是有价值的,但如何激起教师的反思意识,从而主动解剖自己,确实是个问题。我们有幸看到“同课异构”的形式留给施教者的思考要比研究者居高临下的建议来得平实而持久,由此看来课堂比照就显得有创意,课堂研究中基于大致相同条件下的比较鉴别大有裨益。

促进教师课堂反思后的行为矫正是课堂研究的主要目的,从终极目的的角度看,利用先进的教学录播系统,让施教者观察到自己不同时点上的课堂状态,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有极强的促进意义,课堂跟踪研究方式尽管费时耗力,但其意义不言自明。

课堂教学定义篇5

一、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采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并以此结论为依据计划性、策略性地调整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期能够符合教育的最根本目的。而教育的目的则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迁而不断重新定位和深化解释。因而,教育理念的变迁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取向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取向应当是植根于教育理念的内核思想之上,并随着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兴起之前,教育界所奉行的是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对于行为的外在刺激而使得被刺激对象的行为符合预期。但是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忽视了作为被调整对象的行为主体对于外在刺激的内在反应,因而显得僵化和滞后。在此教育理念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典型特点就是价值取向过于单一而无法真正发挥其规范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基础作用。就笔者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经验来看,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以分数、等级等单一刻板的价值取向来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情形。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强调受教育者的内在认知的能力,因而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来说,也应当将其纳入到评价的价值取向中去。笔者的具体经验就是并不以分数、等级等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将其作为最终评价结果的一类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来自学生的主观评价。这样一来,不仅有了量化的标准也有了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定性评价的标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证明了单一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最终效果上远不如融合了多元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实现也有赖于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的进一步多元化。

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采用多样化的主体

既然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也就意味着对于其的评价应当是多方面和多标准的。而特定的人群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很难实现多样化,这就要求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多样化的。以笔者自身进行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际经验来看,目前教学评价的主体呈现出形式化的特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核教师的业绩从而决定教师的晋升,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评价中作为学校领导一方的评价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忽视了其他方比如同专业教师、授课教师自身、以及学生方面的评价。这其实也是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未能有效施展开来所致的。因为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的正是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外部性调整,其主要实施方式不过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强加以外部性的刺激,以使其符合预期的效果,而校领导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自然具有相应的权威形象。但是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再提倡仅仅以外部强化刺激调整对象行为,而是应当主动发动对象自身的内省能力和认知能力,形成刺激――反应――认知――调整的循环链条。而想要够激发教师的内在认知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使得课堂教学符合教育的基本目的,就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主体。首先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在北美和西欧国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对于教师的自我评价是非常普遍并相当重视的。其次是同专业教师的评价。作为英语专业的老师,其专业水平是很难由其他专业的领导或者尚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进行完整评价的,而同专业的教师则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对授课教师的具体专业水平进行相当细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最后应当是来自学生的评价,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的就是发挥受教育对象的主动学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其所教授的知识本身固然是重要的一个评价因素,然而其教授知识的水平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引入学生对教师进行积极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可以对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进行有效衡量,更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提供有效地判断依据。

三、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对象自身的内在认知能力,并且应当采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评价主体,然而这一切都依然只是外在的调整手段,倘若仅仅止步于此则不能真正贯彻建构主义关于强调主体自身内省和认知方面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对教师的引导作用。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仅仅从外部的客观行为刺激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忽略了教师自身主动进行调整的可能;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则强调发挥教师自身主动适应教育的核心要求的能力,以引导而非强制的方式,让教师自发自觉地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这一过程的持续性。其次应当尊重教师自身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笔者的实际经验是通过在评价前的评价方案的制定中,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广泛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评价过程中的各种标准内化于被评价教师的内心并表现于其教学行为当中,从而使评价工作由始至终与预期的目的相吻合。最后要保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对英语课堂教学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无异于掩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表现,而这也最终会损害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英语课堂的教学评价应当是在新型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并在评价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使教学评价真正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元认知的发展与主体教育[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1993 年版.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堂教学定义篇6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庞丽丽(1981- ),女,江苏邳州人,南京晓庄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403353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00-0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多是为奖惩教师提供依据,其评价标准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制定,这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课堂评价的价值主体的理念相违背。因此,转变评价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笔者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收集40份典型大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其中有13份(占总数的32.5%)课堂教学评价表反映出课堂教学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基本是按照以教师为中心而制定。其指标体系是由一级指标和相应的评价要点联合构成。一级指标一般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其相应的评价要点为教学目标明确、全面,能够体现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准确、科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进程紧凑合理;教学方法有效得当,创新性强等。在这样的评价表中,评价指标的制定过多地关注了教师,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驾驭课堂的权威,对教师的评价就代替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事实上,课堂教学评价的客体就这样被更换了。

其中有21份(占总数的52.5%)课堂教学评价表只是在个别指标中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评价的范畴。如只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提到“学生完成了学习计划。能够获得成功体验,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或者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中提到“学生认真参与双边教学,学习积极,思维活跃”等。从这些评价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这一角色的作用太微不足道,教师在整个评价表中仍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体现的仍是一种以教师的教来评价整个课堂教学的评价理念。

其余的6份(占总数的15%)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对学生评价的权重均超过了50%。表明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已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如,在教学内容上,“是否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教学效果上,“是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得到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是否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类似这种评价表的使用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已得到了认可,但遗憾的是目前这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数量较少(从笔者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仅占到15%),我们所倡导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只是在小范围内得以实施,尚未成为现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流理念。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所收集的40份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当下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评价有明显的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倾向。在评价标准的具体设计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整体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把任课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情况作为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评价只是衡量教师知识传授的有效传递情况,忽视了学生的真正发展。课堂评价如果过分关注知识点传输的数量,教师就会占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以求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评价,然而这样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极大的扼杀。于是,我们就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景象:在课堂里,所谓“知识”就成了领导课堂的最重要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学生则相应地成为知识的接受体。

2.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人”和“评课”相混淆。通过分析现行课堂教学评价表,可以发现教师被当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客体,课堂教学评价已演变成为教师评价,这种现象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极不相符。“课堂教学”是评价客体,而不应是具体的“人”。对于“课堂教学”这一评价客体,是由外部评价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构成了不同层次的价值需要。“课堂教学”这一评价客体首先应满足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需要,课堂教学应以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最终依据。因此,在设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着重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这也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理念的根本体现。

3.评价内容过分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地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评价形式上强调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讲究“丝丝入扣”,严格按照教师预先设置的教学思路进行;评价内容上关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讲究“样样俱全”,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特别是评价标准中的一些项目不是评价人可以从课堂上直接得出的,而是需要评价人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推测加工后才能做出判断。在推测加工的过程中难免增加了主观臆断性,这就增加了评价结果的随意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4.评价标准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静态的一次性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以奖惩性为目的,把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奖惩教师的主要依据。就高校中较典型的评优课来看,由于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教师是依据评价指标精雕细琢一节课后去参赛,有的教师“一课成名”,成了“教学名师”,但平时这些教师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教师总体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评价方法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西方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特别是受美国科学化、实证化评价方法的影响,促使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理性化”和“实证化”的道路。如在教育评价开展过程中,评价者常常用“再次量化”的方式,即先通过主观判断确定某种高低有序的次序,然后给不同的部分赋予不同的数值,如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等转化为“5、4、3、2、1”等。

在分析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后,我们可以发现多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评估方法是“再次量化”的形式。如,以要素层次分解法形成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若干因素(如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阶段等),后期建立评价表时就按照事先确定的权重给每一个因素赋值,再次确定每一个因素所属的等级,评价者根据这些不断细化的评分细则进行打分。从形式上看,这样对课堂教学评价貌似公平、客观和准确(有标准、有依据、有数字),但事实上给任课教师带来的指导性作用并不大,教师从数字里不可能判断出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在何处、缺点又在哪些方面,评价本身就不可能发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尤其对那些在科学考量后分数一直在中间层次的教师来说,他们并不会太在意。因此,此种课堂教学评价屏蔽掉了教师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只见评价客体不见主体意义上的人,背离了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每位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机器链条中的一个小的链接点,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封闭、呆板和僵化的机械活动。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改革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被忽略,其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健康发展呼唤我们转变评价理念、完善评价内容、重塑评价原则、调整评价方法。

1.评价理念需进一步转变。评价行为的发生需要评价主体在多种心理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在特定的评价情景中对评价客体作出价值判断。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必须首先转变评价理念,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再只关注教师备课是否充分、讲解是否生动、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而应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如何、真实学习效果如何等等。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评判标准。

2.评价内容应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进行重塑,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思想和以学生的“学”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以学论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毫无例外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二是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感状态、合作状态、关注状态、思考状态、成效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1)情感状态: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学习过程中是否充满激情,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2)合作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友好合作,课堂气氛是否活泼、和谐。(3)关注状态: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长时间持续关注教学内容、参与教学活动。(4)思考状态: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思维是否开阔,思路是否清晰。(5)成效状态: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掌握了应学的知识,是否较好完成了学习目标,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增强。三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中重视因材施教和进行差异性辅导。

3.评价原则确立的多样性。大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也需要依据自身独特的原则,这是保证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前提。总体来讲,大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四个:主体参与、开展实践、深化发展、科学理性。

第一,主体参与原则。主体参与原则是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课堂教学,而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充分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课堂教学评价才有价值,也才能顺利实施。

第二,开展实践原则。课堂教学所产生的价值是在课堂教学整个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中间媒介,是在课堂中,通过各种交流互动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各种心理、情感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完善其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主体在课堂中的各种需求。

第三,深化发展原则。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对课堂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重要的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深化发展功能。教学活动就是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需要只有在学生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是深化发展原则的内涵。

第四,科学理性原则。其含义就是评价主体对主体需求与客体特性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否作出了全面、科学、理性的评判。课堂教学要考虑特定的教学主体的特定需要,这就要求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之前对教学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选择,对于合理的需求加以明确,对于不合理的需要进行摒弃。

4.评价方法运用的完善化。一直以来,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问题。从总体上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评价方法各有其特点。科学主义评价方法优势是数字精确,考量简单,结果高效,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较强,效度较高,但从信度来看评价信息有可能失真,信息出现偏差,此种评价方法容易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人际关系的沟通。人文主义的长处就是更加适合采用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其缺点是易受评价对象和环境的干扰,主观性较强。

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处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类不同的评价方法时,应考虑课堂教学的适用性以及对应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技巧等因素。一般而言,科学主义评价方法适用于一定区域的中观评价。人文主义评价方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的评价活动,如班级内的微观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微观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所涉及的规模较小,并且较多关注于过程性评价,目的性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于人文主义的评价方法。

但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倾向人文主义评价方法时,也不应完全抛弃科学主义的评价方式。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虽然表面上二者存在对立,但在实际操作中二者应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时因地对两种评价方法进行选择,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弥补不足,使它们在评价体系中共生共存,做到相融相合。

总之,探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一种倡导,并不是为了全盘否定现有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而是对现行评价标准的扬弃、反思与超越。同时使教师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平等参与者、督导者、反思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

[1]丁朝蓬.什么样的评价才是好的学生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

[2]靳艳敏,张春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9(9).

[3]梁惠燕,高凌飚.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6).

[4]李荣芝.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5]万伟.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课堂教学定义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学质量;高效

柳州市中小学“禁补”之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在与教师的谈论中,常常听到或谈到这样的话题:课堂上讲了几遍,学生还是听不懂;这道题做了几次,学生还是不会做。仔细琢磨,结合笔者的教学生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的心态没有调整好,教师自身固有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心理寄托。总认为讲了做了学生就能听懂、记住、会做,自己心理就平衡,否则就放心不下。考前拿到题目,看似熟悉的题目,认为学生一定会做,但考试结果还是一塌糊涂。基本的运算、等式的变形、定义、定理都错漏百生、含混不清,教师常常这样怒斥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也不会做,课堂听到哪里去了?有的题目稍微改变形式,如数字的改变、图形位置的改变、描述方式的改变等,学生就无从下手。

2.教师课堂上想尽一切办法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急功近利,满堂灌,题目一条一条地讲,课本内容一点一滴地传授,生怕知识结构不完整,还要把知识拓展延伸。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课堂时间不够,还要拖堂上课,生怕遗漏一个环节,但学生课堂上什么也没有记住。

3.题海战术。教师大量布置作业,试卷满天飞。教师不加选择地抛给学生做,学生做得天昏地暗,漫无目的地做,一题接一题地做。学生成为做题机器,思想麻木,甚至晚上要做到十二点,哪有时间归纳做题的方法、技巧。同类题的分析比较,教师认为题目做得多了,各种类型的题目见多了,方法总会练成的。题海茫茫,新题型层出不穷,能做得完吗?

二、课堂应走追求高效之路线

如何在40分钟内提高教学效果,产生最大的效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关键,追求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课堂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双基,夯实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避免不了心急气燥,好高骛远,拓展无度,课堂上话语好似“连珠炮”,没有给学生喘息的机会。学生应该深刻掌握的定义、定理等没有达到目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发展。事实上,大量的解题都是回归定义概念、定理等,这些不变的东西掌握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对基本知识了如指掌,如同探囊取物,深刻准确理解了,做题才是有效的。

对于定义、定理等应让学生理解、掌握成立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几何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如三角形的定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直线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不急于给出,而是通过原有的认识基础判断一些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还可通过实验观察任意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不在同一条直线上;b.三条线段;c.首尾顺次相接。这样学生就能牢牢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此外,对于基本定义、定理等还应掌握其逆向应用、建模分析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2.课堂上应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堂上教师惜时入金,尽可能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各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结果样样都想抓,样样都抓不牢。教师舍不得花时间在课堂上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解决能力如何、记忆如何、类同知识联系比较如何,光有布置没有检查等于没有落实。事实上,成功源于细节,只有把这些零碎的东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否则学生什么都记不住,什么问题都是一知半解。一节高效率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记住并且掌握这些定义定理。

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要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主动有意识地记忆掌握,并付诸实效的检查,不让归纳总结走过场。要清理本节的重要内容,知识脉络清楚。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教师如果不加强引导强化记忆掌握的话,到了九年级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记忆为两腰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检查学生的基本定义、定理,知识结构,很少有学生说得清楚。凡是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丢分十分严重,只有课堂上着重解决这些基础问题,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效益突出。

3.课堂上应少讲精讲,深化重点、化解难点,追踪热点,针对考点,有的放矢

对易错、类同题、易混淆不清的地方应针对性训练。强化训练,力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每题精讲,人人掌握,人人过关。不贪多,只求精,精益求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苦下工夫,有独到的眼光,平时应注意收集好题、典题。建立自己的题库,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大纲、考点,做一个智慧型研究者,通过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规范书写,选题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错误的思维倾向。对同类题放在一起讲评,有利于总结、归纳、提炼,有利于学生区分,形成专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4.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代的教育理论教师都懂,但操作起来,总避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习惯性的心智模式上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先读题,然后写出解题过程。含变形、计算、理解等,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师在黑板上一手完成。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书写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但在考试中,读题、解题均是学生一人完成的。教师读完题,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当时是听懂了,但独立做起来还是不能完成。这样的讲解等于不讲。教师们何不通过观察学生独立审题、解题过程,让学生暴露不同的思维倾向,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学生从错误中反思自己、形成共识。这种课堂方式,学生们的认识是深刻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此外,课堂还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基本思想、解题的方法、书写的技巧等。

5.课堂应培养学生的紧迫感

数学中,很多学生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体现在作业不完成,等教师讲评抄进去。懒开动脑筋,懒动手,懒动口,依靠教师分析问题,自己机械记忆。课堂漫不经心,讲小话、开小差,没有钻研精神,更没有紧迫感。课堂上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功能性的有效手段就是限时审题、限时理解、限时解题、限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树育.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0(9).

[5]张河源.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初探[j].新课程(教师版),2006(6).

课堂教学定义篇8

【摘 要】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传统听说教学法弊病丛生。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句型为岗而忽视文化学习;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主体性缺失等。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注重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产生意义的主动建构,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涵。因而,针对目前我国英语听说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论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英语听说教学的可行性。最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从学习方式转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师观念变革四个维度对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建构主义;翻转课堂;英语教学;听说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7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学评教’背景下高中课堂学会学习的实践”(课题批准号FHB120509)的系列成果之一,得到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微课中心的资助。

听说教学法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的查尔斯·弗莱斯(Charles Fries)是听说教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语言学习的起点就在于记忆语篇结构。传统的听说教学法在心理学上主要以行为主义作为其理论支撑。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心主张,世界上所有行为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得以强化——反复的积极的操练可以获得良性的的反馈。然而,在实际的英语听说教学中,这种机械的语言教学方法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翻转课堂,也译为反转型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微视频)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自觉地知识建构、积极地课堂讨论以及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本文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听说教学法

1.理论基础。传统的听说教学法在心理学上主要以行为主义作为其理论支撑。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流派认为,世界上所有生命体的行为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得以强化——反复的积极的操练可以获得良性的的反馈。所以,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去反复实践,形成自动化的习惯。

2.当前我国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于学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传统听说教学的课堂中,听说教学法的弊病丛生。

(1)遵循“句型为岗”原则,忽略文化教学。听说教学法应用在实际的语言课堂中,教师则会呈现正确的语言范例,让学生模仿、跟读。教师的教学重心不在于解释文法,而是让学生一直重复操练特定的句型结构,直到他们有能力不经思考就能使用该结构为止。学生惟一的课堂任务也仅仅是把语法的形式记忆下来。

然而,美国语言学家克莱尔·克拉姆(Claire Kramsch)在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界定了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语言教学的重心”;“语言教学并非只是听、说、读、写的技巧练习,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所以,传统英语听说教学过分重视句法结构,忽视了语言的文化性。

(2)以教师为中心,压制学生创造性。由于听说教学法要求学生对语言输入输出的高度准确性,学生并没有真正控制自己输出话语的机会。教师要的也是某种“特定的、正确的”回应,才能给予学生“正向”的回馈。外语教师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无法在自由的环境中发挥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过分强调机械模仿,教学方式单一。就教学方式而言,传统听说教学主要以口授言传的方式进行,强调学生机械的重复、模仿目的语。当前,我国英语听说课堂开始出现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英语听说课堂的应用范围有限,仅仅体现于听力资料的播放、课件的演示等。听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翻转课堂所体现的建构主义理念

2011年,美国各地兴起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随后,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得以积极推广。

1.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堂一般认为,只有将课堂45分钟的大部分时间交由教师讲授知识内容,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就是对这一过程的一种颠覆(如图1所示)。

如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经验融入即新知呈现的环节提前到了课下以互联网微课视频的形式进行,通过一定的反馈活动,让学习者带着对新的学习经验的困惑进入课堂。课上,概念探究和意义建构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概念探究运用阶段与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创新、及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并且,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中的四个环节并不是两两孤立,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2.翻转课堂中的建构主义理念。由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可以看出,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先教后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特点,学生通过一定的反馈(作业)练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习者以经验交流、讨论、辩论甚至动手实验的形式对教学视频的内容进行探究。由此可见,翻转课堂从多个角度折射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主张主动建构与社会交互的学习观。从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看,无论是课前学生独立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相应的练习,还是课堂上学生以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加深对学习经验的意义建构,无不体现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观的合理内涵。

(2)“颠倒”的课堂体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反对传统教育将教师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主张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这种学生观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这种颠覆使得学生在课前经验融入的阶段能够自定步调;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做作业或者课堂活动,在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下完成知识的内化。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得以真正体现。

(3)多重角色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在教师观上,建构主义提出了教师作为帮助者、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角色。传统的课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监控者,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动向,严格控制课堂纪律。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无论是对教学视频的设计制作,还是对于课堂中学生活动的引导、互动与组织,都体现了建构主义多重角色的教师观。

三、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

笔者将根据英语听说法的教学实践,从学习方式变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师观念变革四个维度,对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英语听说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学习方式转型。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听说学习方式颠覆了传统听说法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通过课前学生自主观看听说教学视频,完成教师设置的相应练习,辅以信息技术交互平台的讨论交流;课中是学生确定问题,创设情境和交互合作,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的环节。

以往听说学习模式下,学生有关英语听说能力的练习往往集中课堂内的几分钟。笔者认为,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英语听说学习内容运用于课后的日常交际中,有助于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语言的建构过程。

2.教学内容设计。

(1)课程内容模块化。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的内容主要以教学微课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供学生在课前进行经验融入。如何在短短几分钟的微课视频中体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将教材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例如,教师可将联系较密切的内容归类到一个专题模块下进行教学视频的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也有利于学生在听说练习的同时,进行英语国家文化习惯方面的学习。

(2)制作方式数字化。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还需要注意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丰富课程资源。“多媒体课程通过视频、动画和纯正的英语为学生创设了纯正、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课程中还有独特的模拟语音系统”可由计算机判断学生跟读时的发音正误,及时进行语音反馈。

3.教师观念变革。

(1)将“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展开教学往往以教材编写顺序进行。教材是其编写者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然而,第二语言教学需要教师结合语言变迁以及社会变化特点而不断与时俱进。因此,英语教师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选择或者制作微课教学视频时,不但要结合教材的基本知识点,而且要融入时代背景下的英语听说常用表达。

(2)将课堂归还于学生。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听说教学将是对传统听说课堂的颠覆。学生在课前通过对教学视频的学习和经验融入,在此过程中产生困惑。课堂便是学生解除困惑,形成意义建构的地方。所以,此时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由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语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甚至是参与者。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将自己融于教学。如上文所述,外语听说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应将课堂归还于学生。但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教学之外。相反,外语教师要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听说教学之中。具体表现为:①将自己先前的英语学习经验结合于教学设计。英语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时可以联系自身英语听说学习经历,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与指导。②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学生中的一份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的网络交互平台与学生展开互动;在听说教学课堂上参与学生的角色扮演、小组活动中,贴近学生生活。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涵,将对我国英语听说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英语听说教学的可行性进行论述。当然,这种可行性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调整,才能使英语听说教学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易衡.西方两大学习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78.

[2]陈瑞增,刘思思.翻转课堂:传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电子世界,2013,(9):214.

[3]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86.

[4]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3.

[5]李丽丽.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3,(20):116-117.

[6]应筱艳,吴星阳.信息技术助力英语“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0):27.

[7]Kramsch,C.1998.Language and Cultural[M].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Strayer.J.F.2012. How learning in a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J].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15:18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