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诊断课堂教学8篇

时间:2023-10-09 09:27:45

诊断课堂教学

诊断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底线;问题和现象;优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13-02

课堂教学是教师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品质就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品质,练就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形成较高品质的课堂文化、教学风格,不仅能够创造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更能给教师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反思课堂,学会诊断,是优化课堂、提升课堂品质的有效手段。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反思我们的课堂。

一、反思是否违反课堂教学的底线

浪费时间。要充分保证40分钟的教学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因个人因素、突发事件等状况占用教学时间。笔者认为,除关系到学生安全等重大事情之外,教师均可根据突发状况灵活调整课堂设计,机智处理教学之外的问题,切忌顾此失彼,浪费大部分同学的时间。

目标不明。教师必须清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各个教学环节,不能因为渲染某个形式、某个特色、某个手段或追求一种时尚、新颖等忽视教学目标,做一些无用的教学设计,即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

准备不足。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师应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上课环境、媒体设备、教学设计等多角度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扫清障碍、预测生成问题,满怀自信走进课堂,展开课堂教学。

杂乱无章。好的课堂应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生拉硬拽,牵强附会,而使课堂呈现杂乱无章的局面。要追求顺理成章、自然生成、感官舒适、节奏完美。

二、反思是否在追求课堂优化

巧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挖掘教育智慧,灵活巧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做好铺垫达到水到渠成,或借助电教媒体直观介入,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动情过渡,或巧设问题探究突破等,重难点的教学往往是一节好课的精华所在。

切实把握“指导”与“探究”。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有机融合。新课程倡导民主、创新、探究、合作的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准确掌握学生认知水平、探究能力,以人为本,设计教学环节与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与点拨,既不能使学生对探究问题望尘莫及而无从下手,又不能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包办代替。总之,指导要恰到好处。

面向实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任何一份教学设计都有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必须依据当下的课堂环境、针对学生现状进行设计。学生实际是第一要素,教师往往希望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有一个省劲而高效的教学方法而受用终身,这实际是不可能的。 其次还有教材实际、教师实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经验、能力、智慧、观察等来创新自己每天的课堂。

实现“师”、“生”、“本”的心灵对话。课堂是交流,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交流,教师是促进三者实现交流的主导者,也是学生与文本实现交流的媒介,深层次的交流是心灵的对话,感悟到精髓,触摸到灵魂,走进彼此的心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

让课堂情感飞扬。现代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体验、心智培养的过程,好的课堂应该让情感飞扬,让大家带着激情参与学习活动,这才是有灵性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在这里,教师有一个用心调控、因势利导、适时收放的艰巨任务。

电教媒体使用恰到好处。电教媒体是现代课堂的硬件标志,它能够很好的优化课堂。但须明白,电教媒体的使用原则是优化教学,切忌为了用而用,忽视其手段作用;其次是教师应具备熟练应用的技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提高自己运用水平,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挖掘整合课堂资源。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需要老师开动脑筋,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如家长、教师同伴、学生同伴、听课教师等人力资源,如教室环境、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物质资源,还有师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彩、心理品质等,教师须善于整合、挖掘,为课堂之所用,创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长久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我学习的技能,多一些“渔”的教学,少一些“鱼”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能力基础。

练就独特的教学风格、高超的教学技能。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独具魅力、生机无限,那就是努力做一个具有独特教育风格的老师,做一个具有高超教学技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让自己的教学特长渐趋完善,彰显自己特殊的教育才能,形成风格,与学生一起享受独具魅力的课堂。

诊断课堂教学篇2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诊断;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23-02

收稿日期:2013-05-23

作者简介:唐美莲(1986―),女,湖南株洲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教务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不存在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活动,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课堂教学诊断作为一种方法或教育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然而,课堂教学诊断的诊断对象繁多,教师在实际诊断过程中仅只针对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片段,因此,对繁杂且多样的教学诊断对象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课堂教学可分为理解型课堂教学、应用型课堂教学和研究型课堂教学。相应地课堂教学诊断可以划分为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和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分析,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方面着手,明确不同课堂教学诊断的对象和侧重点,以便能有针对性地更全面地实施课堂教学诊断。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与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

理解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解型课堂教学是初级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学科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其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概念和原理的传授,对学生的要求则是对事实和原理的知识掌握能否做到全面、精确和巩固。

(二)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

1.对教学目标的诊断。理解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层面主要涉及记忆层面和理解层面。记忆层面的诊断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方面,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记住和回忆客观性的和陈述性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面,除了要考察教师指导学生的识记方法外,还要分析教学能否有效地刺激学生牢固地记住知识。理解层面的诊断目标包括: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判断学生能否清楚而透彻地理解概念、原理、术语、规则、命题等的本质含义和内外关联;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分析教师能否把概念、原理、术语、规则、命题等向学生有效传授,让学生会其意。

2.对教学模式的诊断。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一般按照“刺激―强化―巩固”的教学模式进行[1]。在刺激阶段,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强化旧知识之后的学生呈现新知识,教师适时引发学生思考新旧知识的区别,观察学生思考情况,据此清晰地向学生讲解新知识的含义及意义。在强化阶段,教师在已讲授新知识意义的基础之上,不断将新知识分解以使学生反复熟悉新知识各部分的确切含义。在巩固阶段,教师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掌握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对概念与原理的本质含义和内在关联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对教学评价的诊断。尽管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只涉及记忆层面和理解层面,教学评价依然要具有层次性。对记忆层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背诵或默写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记忆程度。对理解层的评价,教师可以概念的关键点设计问题来提问学生,以此了解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掌握得当,从而达到有效评价的目的。

4.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牢固性的诊断。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学科内而言,学生能掌握学科里的各个知识点,建构本学科知识网络的全面性;二是就学科间而言,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各个学科,而不是偏重自己喜欢的或是学得好的学科,学科间知识的大融合,组成学生庞大、全面的知识网络。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精确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能做到精确;二是对所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做到精确、清晰和透彻。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即是不管是以再现的方式或是回忆的方式加以考查,学生都能快速地将储存在知识结构中的知识提取出来。

二、应用型课堂教学与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应用型课堂教学

应用型课堂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应用型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的是高级知识的学习。“高级知识学习的内容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知识应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在同一案例中各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在不同案例中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2]。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它强调的是如何运用知识。教师创设各种不同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际问题或案例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

1.对教学目标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对教学模式的诊断。对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可从该教学模式是否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如有学者认为应用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首先,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并提供材料,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其次,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说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整个教学过程从案例出发,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最后加以分析和判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教学评价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应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评价所采用的手段,如考核或考试,是要测试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运用的程度。因此,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应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对教师所讲的问题提出独立的见解、课堂上思维的活跃性、新旧知识联系的敏捷性等,都可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的程度。一些实物模拟操作、案例、讨论则是以更直接的方式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诊断,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诊断内容: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常规地解决问题还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学生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诊断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是否能迁移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研究型课堂教学与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研究型课堂教学

在本文中,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不只是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师生在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创造一定的情境共同谋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

1.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研究型课堂情境创设的落脚点是必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展开诊断,即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哪些情境的创设?二是这些情境如何创设?研究型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包括:一是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中体验到平等、尊重、自主和和谐,并受到鼓励和指导;二是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即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环境;三是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

2.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研究型教学充分弘扬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本身是没错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走进了误区。如有人提出所谓的研究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由选题、自由探究、自由创造,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教师至多只是在一边看看、听听,就如同边缘人的角色。这让人反思这样的教学真的是研究型教学吗?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在组织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或之后要反思自身的角色意识,反思怎样一种角色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3.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发。研究型课堂教学最大的旨归在于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诊断研究型课堂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角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力最重视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与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与反馈;三是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3]。教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来综合诊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况。

4.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中的创造性模式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这样一些过程:一是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二是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依据自身的特长,运用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问题。三是元认知监控过程。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进行调节,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类型研究,对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诊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祝新宇.现代课堂教学诊断观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

[2]刘儒德.一种新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J].心理

科学,1999,(4).

诊断课堂教学篇3

一、 “望”――课堂常规巡查式的诊断

1.巡查方式

课堂常规巡查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值周行政的每周不定期巡查,在全面巡查全校整体课堂教学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时在每周行政会上进行通报,让学校领导对新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基本上做到心中有底;二是教学行政课堂常规巡查,主要是分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教导处主任每日轮流巡查,每次督查的对象可以集中在一个年级,督查内容可以集中在某一个教学环节,有时候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需要开展专项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详细记载,每周五进行汇总,并就突出的成绩和问题在周日教师例会上点评,起到正面导向和负面警戒作用;三是级长每日巡查,做到早读、晚读、晚修、晚辅导、20分钟习字、一课堂、二课堂每个教学环节必查,并评出等级记录,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本级组教师沟通并督促整改,达到及时校正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规范新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

2.巡查内容

课堂常规巡查主要是“五查五看”:一查师生课前准备,看教师是否提前候课,是否带教案进教室,相关教学媒介准备是否提前做好,教师是否关注、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学生是否有迟到、缺勤现象;二查教师执行课程计划情况,看教师是否按课表上课,该教师教学是否与同年级同学科的进度同步,特别是教师有没有“霸占”艺术、体育、常识等课程的现象;三查教学媒体使用,看教学设备安装、调试是否到位,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教学媒体辅助功能是否起到作用;四查教师课堂组织,看教师课堂调控是否收放自如、课堂组织形式是否灵活多样、调控策略是否科学、有效;五查学生课堂纪律,看学生课堂“三姿”(读书、写字、拿笔)是否规范,课堂学习习惯是否养成,课堂学习状态是否投入,学生课堂纪律是否动静分明等几个方面。每项督查结果采用评等级(分A,B,C三等)与描述(重要情况记载)相结合的方式计入《课堂教学常规督查记载表》。

教学督查情况记录表

3.巡查结果

各督查人如实记载每次督查情况并对各督查项目评出A,B,C三等,A等记5分,B等记4分,C等记3分。各督查人每周五下午放学前将督查记录本交教导处统一呈副校长阅签,每周教师例会上综合点评。每月月末最后一周的周五由教导处汇总后交德育处纳入每月文明班级评比。每学期末,将每位教师的课堂常规督查结果综合得分情况按20%的权重纳入教师期末综合考核评价。

二、 “闻”――课堂调研式的诊断

“闻”即“听”,听课、评课(也叫观课、看课、议课)是课堂教学评价与诊断的最客观、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课堂调研其实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载体,从教学理论或者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演绎或归纳出对教学价值偏差进行捕捉和原因分析的活动,其实质是一种经过一定抽象的课堂教学问题诊断的科学方法,强调的是典型的、集中的、实质的、有很强针对性的诊断与评价。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听课、评课,许多教育专家、教育机构都有专门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一线教师也都轻车熟路,不再赘述。这里主要结合开展课堂调研的实际做法从开展课堂调研的时机、不同时机开展课堂调研的关注点、参加调研的人员、调研结果反馈与处理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见下表)。

三、 “问”――师生、家长评教式的诊断

1.问新教师

评价诊断人通过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和新教师进行随机(含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谈和聊天,探讨关于课堂教学的话题,从而了解新教师对该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常用的基本教学策略、主要的教学手段、长期的困惑等,及时指出其存在的误区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2.问中层干部

备课组长、年级级长、科长是和新教师相处最近、接触最多、深入其课堂教学最频繁的中层干部,他们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和诊断最具发言权。因此,他们对新教师课堂教学给予的客观评价和反馈往往是学校对新教师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参数和依据。

3.问学生和家长

学生、家长评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的价值判断。学校通过家委会、大型家长会、教学开放日等活动,科学设计学生、家长评教的问卷表,严密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如实统计问卷调查的数据,客观进行数据分析,是对新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 “测”――课堂检测式的调研

1.精心设计检测内容

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检测题,既要有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又要有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适合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实际的选做题,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发展。同时做到题目少而精,控制时间,题型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检测题要突出重点知识,注重综合拓展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把握检测时机

合理有效的课堂检测应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绝不仅仅是最后几分钟的事情,它应该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程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课堂检测也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依据不同的目的进行设计。如课前5~8分钟的检测,主要是针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的检测,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查缺补漏,以便为这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课中10~15分钟的检测,针对课本上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学案导学,编制富有针对性的题目,以便了解学生理解问题的思路方法,反馈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巩固。课后5~8分钟的检测,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的检测,检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检测的结果,调节课后作业的数量、内容及难易程度,为学生的课后辅导提供依据。一般来说,前两种检测主要由授课教师组织完成,其数据采用观测统计方式为宜,后一种检测可以由评价、诊断者组织完成,其数据可以作为诊断重点分析、参考的数据。

3.采用有效的检测形式

要想提高课堂检测的有效性,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才能乐学善思,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灵活的检测形式,如有效性提问检测、有效性练习检测、板书检测、作业检测、竞赛检测、答题卡式检测等。

当然,课堂教学诊断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科学的工程。如何准确、真实、客观地诊断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对新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课堂价值观、学生观作出评判,让优秀教师留下来、干得好,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诊断课堂教学篇4

我校处鄞州西部,是一所农村学校。相对于别的科目来说,语文学科研究一直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培养年轻教师这一方面,一直是我们盲点。而现在的教研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与不足。教师上完公开课后,其他教师对其进行评课,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里评一点,那儿评一句。上课的老师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也无从下手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系统的反思与改进。这样的评课方式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现状要求我们教研组必须开展切实可行的校本研讨活动,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发展。那么如何引领教师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自我研修能力,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即如何实施四大校本研修策略,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学会发展”。经过探究与摸索,“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校本研讨活动随之产生了。

二、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的指导思想

“会诊”,原本是指各科专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是与传统的“全科门诊”不同的。我们将此专家分科“会诊”运用到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会诊式课堂诊断”,“会诊”的对象是某位年轻教师的某堂课,“会诊”的医生是参加校本教研的全体语文教师,通过教师的“会诊”,对教师的教学各方面进行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原因,提出治疗方案,进行调理治疗。

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的严雪霞老师认为,会诊式行动研究实际上是反思性教学的一种形式,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注重教师的自我反省和集体协作反思。同时,会诊式行动研究具有很多行动研究特点,它更加遵循研究规范,更注重理论在研究中的价值,更强调合作在研究中的作用。

三、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过程

1.根据课型,确定内容,进行执教――寻找病情

从2008学年起,结合我校的教研活动主题,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 校本研讨活动。学期初,先根据本学期研讨的课型确定公开课内容,然后指定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先自行设计课例,确定“问诊”(执教)日期。教研组按年级段成立六个“专家会诊小组”,手持“问诊单”(课堂观察记录表) 进行现场听课。

以精读课文为例,我们从目标落实、学生倾听习惯、口语表达、朗读、书写指导和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以略读课文为例,我们从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精略相辅、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以口语交际课为例,我们从目标落实、教学效果、学生倾听、自主学习习惯、口语表达、合作学习、语言训练层次和教师教学评价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每一种课型的研讨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课型来制定课堂观察记录表,体现了会诊课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专家诊察,组内交流,分科会诊――分析病情

上课后,被“会诊”的年轻老师根据“问诊单”(课堂观察记录表),首先逐项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会诊小组”成员先以年级段为单位围绕各自“诊疗目标”,根据课堂观察记录表,细数“病人”(上课教师)的“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年级段内达成一致意见后,由组长进行局部分析,提出初步的治疗方案。

如在一次略读课文教学――《果园机器人》的会诊活动中,诊察“学生能力培养”的会诊小组老师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教师讲得过多,抑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提出“治疗建议”: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又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的会诊活动中,诊察“语言训练层次”的会诊小组的老师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在“语言训练层次“第三层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努力用言语打动别人,为下面的写作做准备,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讲述不够生动具体。提出“诊疗建议”: 在第二层次训练――能用上具体的事例来夸奖别人时,应当大面积地让学生说。可以先让优秀的学生先说,再让其他学生仿说。

3、组内研讨,改进方法,提出建议――寻找良方

在这一阶段,执教老师和六个会诊小组成员集中,展开教学研讨沙龙活动。先由执教老师反馈自我诊断情况,然后由六个会诊小组的代表汇报各自年级段“诊察状况”,提出局部“治疗建议”。接下来,大家一起集体会诊交流,从整堂课的角度进行“病因分析”。执教老师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可以对“会诊专家”提出的“病状”和“治疗建议”进行解释或反驳,经过集体讨论还可以消除一些“误诊”。最后,会诊小组和执教老师达成一致意见,开出“良方”,提出详细完整的“治疗方案”。

如在上述的略读课文教学――《果园机器人》的会诊活动中,经过研讨后,参加会诊教师提出“治疗建议”: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教研组教师的研究,建议上课的老师设计一份“自主阅读卡”,先选择一个重点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这样既体现了略读课文“精略相辅”的教学原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4、确定课例,吸取建议,再次执教――验证良方

第一次集体会诊后,执教老师根据“治疗方案”,对执教的课例进行反思、修改、调整。在“治疗过程”中,执教老师还要在语文研究小组老师的协助下,商讨教学策略,通过学习教学经典,观看名师录像,对照自己上课录像等方式寻求更合适的良方,以快速有效地治疗自己存在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有目的、有条理的“治疗”之后,执教老师再次上课,以验证良方。

5、再次会诊,自我诊断,针对分析――解剖药方

第一次会诊时,那些“专家”给出的药方是否具有实效性呢?执教老师对照第一次会诊中出现的病症,对二次课例进行自我诊查反馈。会诊小组的专家从课的整体着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诊查,会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重复出现的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比如老师第二次执教《果园机器人》时,教师根据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设计了一份“自主阅读卡”,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在发明机器人时,碰到了什么困难,分别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堂上,教师讲得不多,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篇文章阅读提示中要求把握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神奇、有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教师对文章教学重点的把握发生了偏差?“专家小组”经过反思,得出了原因:是因为开出的“药方”中还缺少指导教师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教学重点的建议。

6、共同反思,集体研讨,提高效率――治愈疾病

第二次会诊,反思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执教老师要反思:在二次上课中“毛病”是否“痊愈”了?会不会发生“老的毛病”是“治愈”了,但是却出现了“新的毛病”这样的情况呢?会诊小组的治疗方案有没有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药效”如何?我该怎样彻底治愈“疾病”?其次,会诊小组成员也要反思: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对这个教师适用吗?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如果有,为什么会产生?怎样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呢?我们的“治疗方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对这位年轻教师的成长有没有帮助?

如在略读课文教学会诊中,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药方,经过“专家小组”的集体会诊,得出了以下的建议: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

(1)教师要学会做一名高明的教练员,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2)教师要学会做一名灵敏的导航员,帮助学生纠偏掌舵。

(3)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关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专家”的会诊意见是: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诊断课堂教学篇5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的一种行为,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教师对课堂各种现象的检查、分析、判断和归纳反思,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再次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根据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提出诊断方法,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构建高中语文课堂诊断的标准体系,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诊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进行了研究。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当前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并善于应用课堂教学诊断。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经说:“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这里的“读懂”就是学会诊断,找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应用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

2.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由于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因人而异,教学内容的准备是一个复杂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复杂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教学诊断是一个相对滞后的评价过程。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更无法发现问题,也就不能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只能按照自己预先的进度把内容讲完而已。

2.2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反思理论

许多老师并不是不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诊断而是觉得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表明教师对如何运用课堂教学诊断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诊断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是弱项。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

课堂诊断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兴趣,发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结教学经验,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使广大教师在教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升华自身。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诊断必须讲究艺术性、合理性和策略性。

3.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遵从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

诊断者要尊重授课教师,在没有经过全面的了解前不能不负责任的贸然进行评论和批评。诊断者在进行听课前和听课后要全面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的以及过程中渗透的教学理念。诊断者只有全面了解有关整堂课的动态,才能做出全面、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诊断与评价,从而对执教老师提出有用的建议与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3.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应该具有激励性

对于刚刚上岗不久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进行课堂诊断时不能有过多的要求,更不能有过多的批评与不满。诊断者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鼓励和期待,要灵活变通,尽量找到执教教师的亮点。对授课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诊断者应该以商讨的语气,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并与之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因人、因场合而异

诊断依据的标准要根据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场合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是一些随堂课和农村语文教师的课,诊断要相对降低要求;对于一些省级、市级层次的示范课、展示课等,诊断所依据的标准相对较高一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要透彻、公开。另外,如果听课、讲评场面大、听课教师比较权威时,诊断者要预先跟授课教师打招呼,让其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提问题时要委婉,多提一些探讨性的问题,使执教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要求自己,并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意义

4.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急切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高中生不仅能获取语文知识,还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诊断源于课堂又回归于课堂,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4.2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关键因素。课堂诊断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反思,进行经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教学反思可以使执教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教学水平。

诊断课堂教学篇6

[关键词]BOPPPS;移动课堂;诊断学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对学生的前期课程掌握度、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均较高,但传统教学法课时数有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BOPPPS模型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DouglasKerr提出的一种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型,它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在加强教学反思和师生互动方面效果良好[1]。将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课堂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2016级和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2016级学生共74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2017级学生共81人为实验组,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两组学生的入学成绩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二)实施方法。教材统一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第九版),授课教师相同,均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实验组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分为:1.B-Bridgein:通过视频病例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2.O-Learningobject: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临床病人时有什么用。3.P-Pretest:在问卷星设计线上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根据预习作业所反馈的数据再次备课,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度调整。4.P-Participatorylearning:课堂教学中,通过集体提问及个别提问,加强与学生互动;课后,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诊断学学习微信群,及时为学生答疑,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全天候课堂,增强学生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5.P-Postassessment:课后让学生完成问卷星线上课后作业,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形成性评价。6.S-Summary:课程总结,在微信群中授课部分相关的病例分析,一方面进行课程总结,明确每一章节在诊断过程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明确临床中,诊断一个疾病的基本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理论结合实践,及时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三)评价方法。教学结束后,向实验组学生发放匿名调查问卷,主观评价实验组教学方法。问卷回收率为100%。两组学生均进行期末笔试和操作考试,试卷题型一致,难度相同。(四)统计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学生成绩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期末成绩。经统计分析,实验组期末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笔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实验组操作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二)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的主观意见调查问卷表明:在知识点掌握、学习兴趣提升、理论结合实践、师生交流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组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见表2。

三、讨论

传统的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点繁多,课时数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时间疲于讲解知识点,师生互动不够充分。(2)学生畏难,缺乏学习兴趣:以应试为目的被动学习,难以真正理解及掌握所学内容。(3)理论联系实践不足:课堂上很难有时间设计临床病例的教学场景,学生难以学以致用。(4)教师为主导,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微信和问卷星建立的移动课堂与传统课堂进行有机结合,首先,有效解决了课时不足,师生交流不足,理论结合实践不充分的问题。其次,加入移动课堂,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再次,问卷星线上作业可以自动批改,学生能及时得到成绩反馈,教师也可以减少部分工作量,将更多精力放在成绩分析、教学优化上。按照BOPPPS模型设计教学环节,从教学组织实施层面,遵循“学习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学习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1],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诊断学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1)通过课前视频病例引入,问卷星预习复习作业,微信群讨论、答疑,将知识点反复巩固强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同时,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得到了提高。(2)通过视频病例使学生感同身受,课后微信群临床病例讨论增强学生参与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了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课后微信群推送学科相关前沿知识,可以避免教材更新不及时所带来的弊病,提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开放式接纳知识、主动求索知识的能力。(4)课前预习作业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二次备课[2],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后复习作业可以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查缺补漏,进行形成性评价[3],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试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临床操作技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必须多动手,勤练习才能准确掌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尝试引入微格教学法[4]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训练,让学生分组互相拍摄技能训练视频,把视频置入移动课堂,让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这将是Postassessment环节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朱翔贞,高静芳,陶明,等.BOPPPS教学法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108-109.

[2]刘齐晋.二次备课: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7):218-220.

[3]高怡,郑金平,张文平,等.基于“微信-问卷星”平台的形成性评价在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9):52-53.

诊断课堂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诊断;策略

物理学科具有理论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在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不再枯燥、单一,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解决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仍是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参考教学目标进行诊断

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开始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即从明确知识、教学方法、价值观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速度知识内容时,教师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可能会是: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理解速度概念,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和单位换算,明确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区别。在教学方法方面是利用游戏刺激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通过动手实验掌握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在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精神。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分组,并进行兔子跳比赛,选出最后的获胜者。在比赛开始前,教师应该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学生兔子跳的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在游戏结束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解决方案判断哪一组学生跳得最快。认真分析会发现,该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不足之处就是教师应该在游戏开始前,就引入速度概念。该游戏的顺利开展必须依托在相同路程的基础上,这样就忽略了不同路程下的速度计算,并不能让学生掌握综合的速度计算方法。由此可见,参考教学目标进行诊断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教学诊断策略。

二、参考教学设计进行诊断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变化的,教学课堂不可能会按照教学设计有序地进行下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对教学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能够提前判断,并进行及时解决。

如在进行惯性实验教学时,教师可能会设置两个实验引出物体惯性这个概念。第一个实验是将薄木板放置在装满水的烧杯之上,然后用木棒敲击放置在薄木板上的生鸡蛋,会出现什么现象。第二个实验是用直尺敲打摞好的象棋棋子的最底层,让学生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进行实验,并总结出惯性定律之后,就会详细讲解惯性现象,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受力物体的分析。然后列举出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在课堂的最后设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学过的惯性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个教学设计是很成熟的,在课堂的开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在课堂的最后还能巩固学生记忆。在实际实践之后,发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在设计该教学时,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导入阶段的两个实验是有关固体的惯性试验,而惯性是存在任何物体之中的。这样会使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气体和液体的惯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总的来说,实验设置的不全面是该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参考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也是一种直观的判断方法。

三、参考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诊断

课堂教学问题发生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真实反应做出诊断。若教学课堂学习气氛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授大气压知识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气体压强的实验。有的教师可能会进行覆杯实验,即先倒置用不吸水硬纸板盖住充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倒置用不吸水硬纸板盖住充满大杯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最后在保证硬纸板与玻璃杯中的水之间没有缝隙的情况下,再倒置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三个实验,学生会发现在第一个实验和第二个实验中,硬纸板会掉落,水也会洒出。而在第三个实验中,硬纸板并不会掉落,水也不会洒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出大气压的概念。实践证明,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但是在该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学生看完了实验仍不理解大气压产生的条件。这主要还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只停留在了实验结果上,并没有关注其他现象。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从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入手,诊断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这不仅是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诊断课堂教学篇8

1.巧用微视频展示案例情境,有效导入新知。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导入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肢蹄运动功能检查”时,教师先从多年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视频文件中精选出暗含重要知识点的三种不同动物(奶牛、犬、猪)运动障碍的微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随后针对每一段视频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你刚才看到的奶牛运动障碍的特点有哪些?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在与学生的互问互答后自然引出运动障碍的概念、分类(即支跛、悬跛和混合跛)、运动障碍临床诊断简易定位方法等内容,进而为动物运动障碍的下一步临床检查做好铺垫。

2.巧用系列图片剖析相似案例,启思导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学和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学习了知识,才能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解决有关问题。那么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呢?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诊断的步骤”时,教师以“某养鸡场的鸡出现运动障碍”为话题展开,将多年在家禽生产实践中拍摄地能反映鸡运动障碍案例全过程中的典型或非典型症状图片进行精选,按运动系统、被皮系统、神经支配系统、饲养管理系统、其他因素的顺序进行合理对比编排,在展示典型症状图片时提出与此图片相匹配的问题及时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展示非典型症状图片时及时提醒学生应考虑不易想到或易忽视的症状、病史、致病因素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探究后满足的心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后抓住话题的核心问题———建立鸡运动障碍诊断步骤的三个重要问题(调查病史、收集症状,分析症状、建立初步诊断,实施防治、验证诊断),展开引导、启迪,由学生对鸡出现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印象进行小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畜牧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和掌握。

3.巧用误诊案例,拓展思维发展。在兽医临床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只要有诊断便可能出现误诊(据《误诊学》相关资料的统计,人类目前疾病的误诊率在30%左右),而现行的《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材,尚缺乏误诊内容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和质疑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显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置。因此,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时,教师以“某地宠物医院的医生给狗下跪”的视频展开,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开该案例的全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首先对医生所占有的材料(如犬呈现临床症状、病史、临床检查的方法及程序、实验室检验(血、尿、粪)结果、辅助特殊检查的结果等)逐一分析,对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可能存在的对诊断具有重要影响遗漏指标进行评估;其次审视建立初步诊断的程序(即按照常见病、少见病、罕见病程序去思考)和方法(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正确估计疾病每个阶段所出现的症状的意义,依据主要、次要、共性、个性的关系,阐明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疾病的本质),看是否打破了感性思维的定式,做到了科学思维。最后由学生从该误诊案例的纠误过程中总结出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变教师课堂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正确看待误诊和如何避免误诊的产生,了解了一个正确诊断的形成往往是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者综合运用的结果。

4.巧用媒体情境设题,巩固新知。思维产生于试题。但不是所有试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因此通过媒体为案例创设试题情境,让学生能感觉到试题中所谈到的发病情况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但试题的答案不能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直接存在于试题本身所提供的病史描述中,使学生出现求知上的“困境”,激发其“征服”欲望。由于《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可将在课堂上没有时间给学生展示的完整案例,下课后通过公共邮箱、QQ群、微信等发给学生一些相关案例,并附上思考题作为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突破“困境”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的应用

1.课前充分准备,便于学生接受。教师课前必须根据《兽医临床诊断学》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对象、教学大纲及自身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准备好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认真编写授课计划,进行问题设计。如,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可视黏膜的病理变化之“发绀”时,引用案例:“某养殖户饲养的健康育肥猪在采食食物后15分钟至数小时相继发病,呈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脉搏急速细弱,全身(尤其是可视黏膜)发绀,体温正常或偏低,躯体末端部位厥冷,少数猪站立不稳,倒地而死”。教学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案例的特点,拟定如下问题:①本病属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还是形成了大量变性血红蛋白?②本病伴随的其他临床表现有哪些?③通过对症、对因治疗后的疗效如何?我们以这些问题作为案例教学讨论的重点,教学时配合案例现场情景展示,结合学生讨论情况,做好时间分配,保证学生掌握可视黏膜发绀产生的原因,确保教学大纲的要求得以贯彻。

2.教师组织实施,便于学生理解。选择教学案例,应使其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之前所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情况,选择能承前启后的案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前后知识的贯通。若随意选择教学案例,可能会导致学生讨论问题过度分散或过分集中,也可能会因内容生僻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因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解释一些相关知识而不能完成教学内容[1]。因此,《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案例教学一般应由有一定临床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织实施,发挥他们对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更好地掌握案例教学的引入时机、提问方法,引导学生的合理讨论,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节约课堂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合理地运用案例对《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内容进行讲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主动思考和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用多种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案例,积极地查阅参考文献和自学,在讨论或自学中寻找最合适的答案,理解、消化新接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并掌握这些新知识[2,3]。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来,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起到提高本科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