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8篇

时间:2023-10-09 09:28:03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医患关系;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产生及其要点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又称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备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赫伯特・西蒙和肯尼思・阿罗为代表的一批欧美经济学家在六十年代率先对“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质疑,指出不确定性是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决策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抉择策略与行为后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一种抉择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后果,同一个后果也可能由不同的抉择产生。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乔治・斯蒂格勒、威廉・维克里、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不仅行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即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一重要发现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交易契约设计的最基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信息经济学中,一般将交易中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人,而将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人。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知识水平高低不同和分工与专业化。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即人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二、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类型及表现

在医学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存在着医疗信息分布和掌握的不对称,这是医疗市场的重要特征。医患关系就是处于信息劣势方的患者付费,委托处于信息优势方的医生其诊疗措施,并根据医方治疗态度和结果给予一定报酬作为成本。相对于患者而言,医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由于医务人员对医疗信息具有垄断优势,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现象。

(一)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委托人无法识别潜在人的条件禀赋时,越是劣质的人越容易成为现实的人,最终导致劣者驱逐优者,总体经营者素质、能力低下的现象。从理论上说,医疗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应该程度较轻。因为医疗市场并非完全开放的市场,医患双方均无法自主定价,而且医院本身就是分级管理的,并且医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是各行业中最为规范的,已经向患者传递了部分判断优劣的信息。但患者往往还是会逆向选择了医疗技术条件差、医疗费用高的医院。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有些医疗技术质量比较低的医院会通过虚假广告宣传等形式将其真实信息掩盖起来,夸大宣传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一流,利用病人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及求医心切而上当受骗。加上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使得患者无法仅仅凭借医院分级作为识别医院优劣的手段。部分新闻媒体对非营利性医院医疗纠纷进行夸大、不客观的、甚至是失实地报道和对部分营利性医院医疗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认定不够,加剧了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由于道德问题的产生具有可能性,所以就有可能给医方带来应承担医疗道德责任的风险性,如医生缺乏责任心所引发的医疗事故或由于医生滥用药物所引起的药源性疾病等。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具体的医患关系上,一般患者缺乏医疗服务知识,他无法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疗,花多少钱才能治好,从而也无法判断自己所接受的治疗是否是最恰当的治疗方法,也无法判断自己支付的是否是合理的价格,只能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一切听从医生的安排。同时,患者对医生的专业特长、技术水平等缺乏了解,不容易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医生。再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医院的管理信息、经营状况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可能给乱收费行为以可乘之机,而且不利于患者在选择医院时进行比较。所以,在现实中,医患关系的好坏是受医方道德风险影响的。

医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具体表现为:1、医生的“诱导需求”,由于双方在医学知识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医生处于指导甚至说了算的地位,患者被动接受医生提出的医疗方案;2、由于长期处于信息的绝对优势,使得医生养成了患者“求医”的思维定势,“以医为尊”,对患者“生、冷、硬、顶”,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和耐心;3、医生对患者的知情权尊重不够,对于患方的咨询简单敷衍,诊疗计划交代不清,交代病情以后仅仅罗列出各种严重后果;4、在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患者采取“保护性医疗”,即从自身安全出发,应该采取的诊疗措施不采取,或者采取了不应该采取的诊疗措施;5、发生医疗纠纷时,对其他医生的错误“沉默共谋”,维护医生整体利益,“同行庇护”。

患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具体表现为:1、隐瞒病史,多见于医疗保险、交通意外等第三方付费的情况,在牟取私利的同时,有时也会影响诊疗结果;2、患者有可能在某方面不满意或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全盘否定医生的治疗效果,以获取医院更多赔偿,甚至敲诈勒索、冲砸医院、殴打医护人员。

三、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医疗行业中产生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既有来自主观方面的,也有来自客观方面的。主观方面由于医患双方获得的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信息不同所致,而不同信息的获取又与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关,实质上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医患双方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对称性。客观方面是由于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作为医方,由于医学科学专业性非常强,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胜任工作;作为患方,他们获取这些专业知识的机会成本太大,不可能得到与医方对称的医学信息,从而成为信息劣势的一方。也就是说,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医务人员拥有处方权和医疗技术的足够多的信息,而患者不仅由于个体搜集、吸收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医患双方在信息占有上呈现不平等,使患者无法与医务人员平起平坐。医患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医疗市场的低效率,也决定了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客观地位的差异。

四、医患关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医患之间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双方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患者的病情向尽可能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当患方对医疗过程或结果不满意时,极易发生医疗纠纷,影响和谐医患关系。

(一)医疗纠纷。近年来,医患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大环境看,医疗纠纷是国内医患长期不平等地位与今天社会开始普遍重视自身权益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不平等地位实质上来源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医疗纠纷的发生来看,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显然是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医生的“诱导需求”、服务态度恶劣、知情权尊重不够、盲目承诺等多是医疗纠纷的导火索;少数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是如今医疗纠纷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从医疗纠纷的发展来看,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方因而认为在“沉默共谋”、“父子鉴定”的情况下,即使医院和医生确实有责任,也可能难以讨回“公道”。同样,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当多的患方不能理性对待医疗结果。更有甚者,由于长期弱势地位的心理作用和不恰当的媒体舆论导向,部分患方错误认为“闹了就有理、大闹有大钱”,冲砸医院、围攻医务人员,进一步恶化了医患关系。从医疗纠纷的结局来看,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医疗纠纷,例如服务态度问题,自然可以在院方的调停之下平息。存在医疗过错的医疗纠纷,可能有三种结局:通过医方解释后平息、院方给予经济赔偿(“私了”)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患方认为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虽然避免了“父子鉴定”、“儿子赛跑、老子裁判”的状况,却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下“同行庇护”的嫌疑。对于医方而言,相当多的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很困难。另外,医方与法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医方处于弱势,有时法院可能使用《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判定医疗纠纷。因此,医疗纠纷发生后,医患双方共同选择“私了”较多,即“法律规避”。就院方来说,选择“法律规避”还有顾及名声和息事宁人的成分在内,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患方“大闹有大钱”的心理。

(二)卫生资源浪费。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随之而来的医患冲突增加必然会降低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扭曲卫生资源的配置。例如,医方出于“保护性医疗”而滥用抗生素、滥用昂贵检查,以及医生的“诱导需求”等。解决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信号发送、信息甄别和激励约束等市场机制来规避道德风险,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资源配置效率。

五、结论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存在的常态,完全打破医患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医患双方能在诚信原则下进行充分交流,双方释放最大信息量,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使医患双方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则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危害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大喜.信息不对称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对策: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卫生软科学,2006.10.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篇2

关键词:医疗器械 市场 监管

前言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医疗器械就是指医疗行业在诊治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小到棉签、创可贴,大到CT、X光机等,而且医疗器械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于医疗行业服务于社会公众,医疗器械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正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已经显得很有必要了。这就需要各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加强对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一、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医疗企业市场发展的现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仅有数百家,但是在2009年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有13876家,而且年销售额最高达到了2000亿元。不仅企业数目迅速增多,而且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销售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

从总体上来讲,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呈现的特点表现在:一、高端的医疗器械通常是生产企业或者商采用招标的形式完成销售的;二、中端的医疗器械通常是生产企业或当地商采用招标的形式销售到当地的医疗机构;三、家用医疗器械多是借助医疗器械经营机构或者药店销售给广大用户;四、医疗器械的价格多是市场决定的;五、如今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医疗器械多是我国自行生产的,而且种类齐全、功能多样。

(二)医疗器械市场存在的问题

自国务院2000年出台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后,为我国医疗器械规范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十多年的努力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公众的安全。但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不稳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未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随着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当前所实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对于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也没做出明确的惩罚措施;二、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很多地区的监管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三、医疗器械达不到国家标准。一些医疗器械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生产;四、众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且经营不规范;五、一些医疗器械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法律意识较薄弱。有些企业单纯地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就出现了生产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的行为。

二、加强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措施

一般而言,医疗行业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因此医疗器械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如何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法律法规

要不断完善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同时要结合当前医疗器械市场的现状,制定出相关的法规,从而就为我国医疗器械的监管提供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便于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

(二)建立起医疗器械监管的队伍

要让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认识到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性,同时在不断完善各地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大对监管人员素质的培养,培养一批既懂市场监管又懂医疗器械的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提高医疗器械的监管能力。

(三)加强医疗器械标准化体系建设

要逐步建立起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的机构,同时要不断完善这些管理机构,研究医疗器械标准化体系,对于医疗器械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生产,尤其是要加强风险性较高的医疗器械。

(四)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有利的信息化技术和资源,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医疗器械市场监管信息网络,同时实现各个地区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间、各地生产企业之间、经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监督管理水平。

(五)提高医疗器械企业进入市场门槛

要规范医疗器械市场,就应该采取提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将产品直接进行销售、提高医疗器械进入市场的门槛、规范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等措施,不断加大对生产企业的规范也可以有效地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器械取得了显著发展,但是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管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医疗器械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监管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韦高.《新医改给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带来的机遇》[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

[2]《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S].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2号,2004

[3]杨国忠.《对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为了发展之期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篇3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护理部,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要] 医患间信息不对称源于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信息搜寻的高成本性和患者专业知识的匮乏等原因。医患间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医院从自身利益出发损害患者利益的道德风险,也导致患者在医疗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从而无法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对医院形成有效约束。缓解信息不对称,需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医疗服务市场信誉机制,医院也要将信息沟通纳入日常管理。

[

关键词 ] 信息不对称;医患关系;道德风险;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16-03

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频频引发暴力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归结为诚信度低下等社会原因或者医院管理模式错位等体制性原因。然而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双方的沟通出现障碍,并引发道德风险等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导致医疗纠纷居高不下。因此,本文集中研究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不良影响及其改善策略,以期促进医疗市场上医患关系的良性互动。

1医患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1.1医患信息不对称的现实表现

传统经济学理论曾假设,市场上每个交易主体都拥有交易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因此每个个体的决策都是在拥有完全信息的前提下做出的,对其来说是一种最优决策。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主体其实不可能收集到其交易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更不可能没有成本的收集信息,信息的传播存在着许多障碍。由于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需要成本,加上市场信息传播系统的局限和市场参加者施放噪声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市场信息的有效流通和共享。由此,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得以产生。市场上的交易主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拥有的信息不仅不完全,而且一方会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交易信息,在信息占有上存在不均衡状态,导致在交易中出现优势和劣势。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处于交易优势,另一方处于交易劣势。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行为双方中任何一方都未获得完全清楚的信息;②有关交易的信息在双方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③行为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不平等地位都是比较清楚的。[1]而一般情况下,市场中的出卖方会比消费者更了解有关商品和服务的各种信息,属于信息优势方,在交易中会因信息优势而受益。

在医疗市场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医方和患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即在医疗市场上医患之间彼此掌握的信息处于不均衡状态。首先,患者对医疗服务缺乏完全信息。一般患者缺乏医疗专业知识,对于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是否恰当、治疗价格是否合理无法形成科学正确的判断,往往只是听从医生的安排,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治愈效果也只是一个感性认识;患者对主治医生的专业特长、技术水平、医德也缺乏了解,往往是盲目的选择医院和医生;最后,患者对医生用药、检查治疗与医生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医院对某种疾病的治愈几率等信息很少知晓,不仅容易造成医院乱收费,也不利于患者依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理性的选择医院。信息不对称使患者无法对医疗服务的合理性进行甄别监督,导致患者在医疗消费中处于劣势。其次,医患间信息不对称,还表现在医生对患者自身情况缺乏信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机构了解患者的病情、愈后状况等信息非常重要,然而在接受医院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出于骗取医疗保险、过度消费等目的可能向医生隐瞒或谎报病情,或者由于种种其他原因没有将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过去的病史、治疗结果向医生告知。不过总体来说,由于患者处于消费者地位,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劣势更明显,所以本文的研究以患者的信息不完全性为研究分析重点。

1.2医患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医疗服务和医患双方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的:首先,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体现在疾病治疗方案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一定疾病相对应的治疗办法可以有多种,但治疗所需的时间和最终结果都很难确定。一般商品交易,消费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偏好自主交易,但在医疗服务中医方具有主导地位,患者对治疗方案往往不了解。另外,因为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等个性差异的存在,使得同一治疗手段在不同病人身上的效果也不相同,医生对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判断往往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和治疗经验,这就决定了医疗服务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其质量,这增加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复杂性,[2]也增加了患者获取相关信息的难度。其次,患者在医疗市场中信息搜寻具有高成本性。消费者在一般市场消费前都会进行交易所需信息的搜寻,收集信息既需要成本,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患者搜寻的目的是找寻在同等质量条件下价格最低的医疗服务,但是搜寻收益却并不是简单递增。在开始搜寻阶段,在初期获得的信息可以大幅度降低其行为的盲目性。但是搜寻的信息层次越深,成本越大,由于患者一般从附近医院、熟悉的医院开始收集信息,随着搜寻范围的扩大,患者开始向较远的不熟悉地区收集信息,此时搜寻成本如患者时间成本、往来的交通费用等就在不断增大,最后会大于信息收集而带来的收益。而且在医疗市场上许多信息是一些医疗服务机构中通过广告或者自我宣传的,患者对其真假难辨;一些信息医疗行业内部人士对其形成了保守“秘密”的行业惯例,一些有用的信息患者只有在消费了医疗服务以后才能够获得,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患者的信息搜寻成本趋于无穷大。再次,患者与医生相比较,在医疗专业知识、医学认知水平、临床经验上无疑是极度缺乏的。大部分患者对医学和疾病的规律没有理性的认识,患者对医学知识和医疗体制认识存在误区。[3]所以相对于具有特殊专业知识技能的医疗者,患者在各种信息占有方面必然存在着劣势。

2医患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不良影响

由于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使医方可凭借自己对医疗信息的优势为了自身利益而出现道德风险,也使患者无法通过自己判断的选择到质优价低的医疗服务,从而使医患关系难以出现良性互动。

2.1医患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医疗市场中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一方利用信息优势做出的对自己有利而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医患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引发医患双方的道德风险。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院的诱导需求,对患者知情权尊重不够等。诱导需求是医院从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出发,给患者提供更多的不必要的医疗服务,进行超出需求范围的过度治疗。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重视经济效益,“以药养医” 、“以医养医”。[4]比如在医疗检查方面,用简单的常规检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使用费用高贵的高端技术;在治疗方面用普通药品就有疗效的时候却用高档药品、用高级昂贵的技术材料;在医疗保健方面,医务人员将一些药品或营养品经推销给不需要的人。过度医疗无疑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另一方面,举证倒置制度让医疗机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5]有时候为了避免纠纷,医生还对患者采取“保护性医疗”, 应该采取的诊疗措施不采取,在诊疗时仅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严重后果;发生医疗事故时,对其它医生的失误进行隐瞒和庇护,对患者的知情权视为不见。而患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道德风险,比如在医疗保险、交通意外等第三方付费的情况隐瞒病史,在发生医疗纠纷时隐患疗效,否定医生的治疗效果。

2.2医患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医疗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交易双方对有关商品、服务质量的信息不对称还会诱发“逆向选择”。比如在商品市场,卖者清楚商品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了解,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尽管不能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但知道商品的平均质量,愿按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商品就可能会退出市场。由于上等商品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商品会退出市场;最后结果是市场上充斥着低劣商品,优质商品反而被排挤出去,也就是形成了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或“劣胜优汰”效应,这个过程在经济学上称为逆向选择。

在医疗市场中不同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存在质量差别,由于医患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并不能真正辨别哪家医院“质优价低”, 加上部分营利性医院医疗广告内容的真实性不够,往往进行夸大宣传,导致患者还是会逆向选择了医疗水平低、收费高的医院。另一方面,因为医疗市场并非完全开放的市场,医院本身是分级管理,一些患者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只是盲目凭借医院等级作为识别医院服务质量的标准,不管大病小病,只相信大医院。这又导致了大医院人满为患而降低了服务质量。其实对于常见疾病,小医院的医疗服务可能会更周到细致。

总之,由于信息不对称,医患双方往往难以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更好沟通。占据信息优势地位的医方可能会损害患者权益或者盲目承诺,这些都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为医患关系的紧张埋下隐患。不仅如此,如果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其优势来牟利,它将使市场的信誉荡然无存,从而将市场摧垮。[6]另一方面,患者的盲目选择,无法促使医院通过提高医疗质量而吸引病人,导致在医院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竞争,无法通过患者的选择对医院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

3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改善策略

改善医患关系,从根本上说,要缓解、改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而解决医疗市场信息不完全问题,必须加强信息供给。减轻或消除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多方努力,“市场不会自动提供信息等公共产品,信息供给等公共服务必须依靠政府等履行公共事务的部门。”[7]改善医患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医院的共同行动。

3.1完善法规,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交流是消除信息占有不均衡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但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导致患者的信息收集成本高昂甚至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对此国家要以立法强制信息优势方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如药品价格、诊疗费用、检查费用等,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标准,将某些医疗服务的专业信息转化成普通公众容易了解的信息。患者可以通过国家、医方公布的医疗服务信息,进行理性的选择。国家还要在《人格权法》等基本法律中规定患者的知情权。[8]与患者知情权相对应的就是医院的信息披露义务,医院如果侵犯患者知情权应承担法律责任。而对于患者故意隐瞒自身病史等不诚信行为,也要制定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失信人员行列,按照信用征信办法予以公布,以此减少患者的道德风险。

3.2医院要将信息沟通纳入日常管理

在医疗市场中,患者在进行医疗服务消费后,也会对是否满意做出判断,如果不满意则有可能选择离开或者向他人抱怨等。医院为了在医疗市场中争取有利地位,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信息交流纳入医患关系日常管理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沟通是关键所在。”[9]而且学者的调查也发现,医患沟通不仅关系到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关系着患者病情的恢复。[10]第一,医院要建立信息沟通平台,比如网络、热线电话、服务窗口等,通过信息沟通平台公开医疗信息。而医疗的信息公示不仅可以使患者掌握一定的信息,本身也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将自己的经营状况、特色向社会公开,以获得竞争优势。医疗信息公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医院基本情况如医疗规模、特色诊疗项目等;医疗收费信息;医疗质量信息如有关疾病治疗、诊断质量的数据,特种疾病治愈率等;医生、专家信息如专家的技术水平、专业特长、学术地位、科研成果等;医疗工作效率,如实际床位使用率及病床周转次数等;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疗信息公示要在国家强制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进行,并接受国家的监督。第二,要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医患沟通的要以单向沟通为主,向双向互动沟通转变。[11]医院要建立患者数据库,不仅要收集患者肯定的信息,而且要收集否定的信息,把患者的信息需求和对医疗服务的看法收集进去,作为改进医疗服务的重要依据,同时把收集的患者反馈信息作为评价医院各部门的指标之一。医院接受社会媒体和群众的监督,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12]

3.3构建医疗服务市场信誉机制

改善信息不对称,还要构建医疗服务市场信誉机制,直接医疗服务相关信号。医疗服务市场信誉是医方通过自己的医疗行为获得的社会公众信任和相应的社会赞誉。信息不对称会严重阻碍了市场信誉机制的建立,[13]对此政府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医院医生的医疗收费、服务质量、职业道德、患者的意见等几个方面内容的指标体系,进行单项和综合定期评估,据此和建立医院、医生的信誉档案,并将结果公布于众。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掌握更多信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避免出现逆向选择行为,另一方面,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院自己也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发生道德风险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声誉。

[

参考文献]

[1] 程雷.信息不对称与医疗保险中的“博弈之道”[J].经济论坛,2013(2):121.

[2] [美]杰克·赫什莱佛.刘广灵等译.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8.

[3] 刘永达,袁坚,曾国华,等.正确引导医学生认识当前中国的医患关系[J].当代医学,2012(22):162.

[4] 李正关,冷明祥.医患关系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院管理,2009,(3):40-43.

[5] 袁媛,张毅. 逆向选择下的“柠檬”市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7.

[6] 彭博.纠正市场失灵的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4):16.

[7]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3.

[8] 周桂勤.浅议加强医患沟通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6):101-102.

[9] 王武钢,张娇.实施沟通制改善医患关系及对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3):12.

[10] 金国利.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47.

[11] 张洪彬,康永军.新形势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山东医药,2004(15):63.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 医院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探讨

引言

作为医疗行业的中坚推动力量,信息化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医院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变化提高医院的生产经营水平,改善医院信息化的建设现状,成为新时期下医疗单位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

“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掌握一定医疗技术的医疗人员,很少兼备信息管理才能的。医疗机构是以医疗技术为主导的单位,内部职工大部分是医疗专业出身。然而,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竞争机制,及时评估可预见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态变化。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信息化人才的匮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院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1.2信息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抱着观望态度,左右摇摆,致使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严重脱离,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中存在着很大的纰漏,也没有形成确保医院患者安全就诊的良好氛围,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医院是对患者开放的医疗机构,其信息采集系统涵盖了患者的个人隐私、健康状况、所用药品、药量以及医疗设备等数据,无论是在哪个环节产生漏洞,不仅会给患者自身带来严重的伤害,还将影响医院的正常经营和运作,甚至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医院形象。

1.3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而信息技术发展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是一笔巨大的耗资,不仅前期开发这些信息系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期系统的更新维护管理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很多医院对这种巨额投资能否得到很好的收益不是很明确,因而对信息化建设心猿意马,投入不足。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探讨

2.1加强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医疗机构不论是在财务管理、审计监督,还是在整个机构的有效运作上都离不开专业管理人员的参与。一方面医疗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学习,提倡医院职工不仅要拥有过硬的医疗技术,还有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可以适当招聘一些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着重培养他们信息知识以及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保证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的完整配合。

2.2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严禁医院信息泄露

不断建立健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注重患者隐私的保护,严厉打击医疗信息泄漏案例,逐步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监督―评估体系。同时,在信息化系统建立过程中,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认证,及时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例如,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信息安全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签订相关信息安全保证书和责任书,限制权责范围,明确责任主体;规范信息系统访问体系,确保信息安全。

2.3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合理分配资源

医院要想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就必须对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有透彻的认识,从根本上重视,并贯彻落实到行动上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就是其中最鲜明的表现。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合理分配资源,优化配置信息系统的结构,打造具有医院特色的信息系统。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建立机构自身的信息体系,从中不断寻找发展的机遇,以信息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三、结语

医疗机构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坚实后盾,加强其信息化建设,针对医疗机构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对规范医疗机构信息管理以及稳定医疗机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篇5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基本类型,逆向选择的出现使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的矛盾进一步被激化,使得市场出现失灵,最终导致市场产生“劣胜优汰”的问题竞争机制,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危害。逆向选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卖方隐藏信息的问题,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想通过交易活动实现自身的效益最大化,在自由定价市场中,卖方会根据自身商品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定价,这个定价一般都是符合商品的质量和价值的。由于同一商品市场存在多家卖方,而不同卖方的商品质量也有所差别,因此质量较差的商品自然会降低价格,从而给优质商品带来价格上的冲击。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等,优质和劣质商品价格相差过大,优质产品只能退出市场竞争。优质产品的退出会导致市场出现恶性循环,不断发生质量较优产品被迫退出市场的现象,使得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成为“劣胜优汰”的逆向选择市场。我国城镇医疗保险的逆向选择,同样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当市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一般都拥有私人信息,而这些私人信息是对对方不利的,接受契约的双方都会尽可能利用这些有可能对对方不利的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而对方则由于信息劣势处于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位置上。在这种不完全信息的市场状态下,潜在的投保者作为需求方总是比保险人更了解保险标的的风险状态以及风险的控制状态,保险人作为供给方总是比保险人更了解保险的偿付意愿和能力,这就必然造成了买方或者卖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进行牟利,加之供给需求方各自存在不同种类的差别,也导致了买方之间和卖方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中逆向选择的分析和检验

1.保险方对参保方的逆向选择

医疗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项民生工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完善和推广需要漫长的过程。保险方对参保方的逆向选择是指保险经办机构在不违反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信息和权利优势控制保险覆盖面和社会化程度,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险职能降低,而单方面制定有利于维持保险制度的规则。保险方对参保方的逆向选择,使得城镇医疗保险对参保人的保障效果降低,导致参保患者的治疗费用个人承担比例上升,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意愿下降,导致保险方因为参保人数不足进一步压低报销比例,缩小疾病报销范围,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阻碍了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广和普及。

2.参保方对保险方的逆向选择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强制性参保约束不强,目前,我国保险市场除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外,各大保险机构还开出很多商业性质的保险产品。由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制度还不完善,与这些商业性的保险产品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很多家庭条件较好的居民都会选择一些报销额度较大的优质商业保险替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于参保人数限制导致的恶性循环,其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进一步缩小,从而导致其在与社会其他保险机构推出的保险产品之间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这是参保方对保险方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直处于一个推广不利的尴尬地位,而由于保险推广人和参保人双方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广的不重视,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及和推广的困难。

3.医院对于保险方的逆向选择

医院是城镇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主体,因此医院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我国的医疗体系正处于改革之中,无论是医疗服务体系还是药品流通体系都缺乏规范性。医院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却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种矛盾的定位导致我国普遍存在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当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强制性约束不强的时候,医院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医院就会降低,在这个背景下,病院充足的大医院为了保证其经济效益,普遍不愿意加入到保险体系中。而综合实力不强,病院缺乏、医疗水平不足的医院,由于缺乏病源,对于参与到医疗保险体系中的积极性较高,使得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下降。

4.医院对参保患者的逆向选择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篇6

关键词 市场营销 现代医院 经营管理 应用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私营与民营医院拔地而起,使得整个医疗市场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1]为了进一步推进医院的发展,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医院的经营管理当中应用市场营销理念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对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中对市场营销理念的应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医院市场营销的背景与意义

在过去,因医疗行业服务的垄断地位及其特殊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医院对营销工作的不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疗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医院市场营销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头戏。推进医院市场营销理念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公众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去获得对医院一致的信息,并能够充分了解医院的就医流程和服务项目,同时医院的医护人员懂得如何根据患者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恰当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以及就医流程等,真正做到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使医院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

二、目前医院经营管理中市场营销的现状

第一,医院对市场营销理念认识不足。在以往的观念中,市场营销是企业与商业部门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医院的职责主要是救死扶伤,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医疗质量的提高工作上,只要医疗服务的优质与高效,自然会有患者慕名而来,没必要浪费资金去搞“推销”。然而,在医疗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想要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去吸引更多的患者,让新患者更好地了解医院的技术与服务等有效信息。

第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市场调研方法,导致得到的市场信息反馈缺乏真实性。市场调研工作是市场营销工作开展的前提,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医院所做的市场调研仅仅停留在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形式,既不全面也不科学,特别是在住院前与治疗后的信息调研极度缺乏,进而导致市场营销方案在设立时缺乏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无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计划。

第三,对于医疗行业的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做得不够,导致针对性不足,进而出现后期制定的营销方案收效甚微的状况。当前大多数医院在制定营销方案之前,并没有依据患者的就诊习惯、行为和需求特征去进行市场细分,再加上对医院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不清晰,导致营销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市场营销理念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一)明确地位,把握医院的优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加速了医院走向市场的步伐,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结合医院实际明确医院所承担的功能任务,以什么医疗技术为拳头专业;以哪些医疗专业为重点发展方向;依靠什么科研成果和技术实力去冲击并占有市场;医院通过提高技术,增强服务,在多大的范围内形成影响力;预计在多少患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医院要发展成一个多大规模,是以专科为主导,或者以综合取胜,展示出与其他医院不同的优越性、技术实力、专家队伍、先进设备,找准立足点、竞争点,这些都是医院定位要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4P营销策略,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营销策略完全适合于作为服务行业的医院,可以是医院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有利于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进一步确立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又有利于公立医院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4P营销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运用4P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核心医疗产品,满足就医需求。借鉴市场营销学理论,凡是能给人们带来满足和享受的东西都称为“产品”,既包括实体产品,也包括无形产品。实体产品是指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实物,无形产品是指为顾客提供的各种服务。医院作为服务行业,大多数时间为患者提供的就是无形的服务。从根本上说,医疗产品是为满足人们健康需求所产生的服务性产品集合,产品的核心是健康服务,通过了解患者的需要和期望,设计满足患者需求的医疗服务产品,并将这种产品高效率地提供给患者而实现医院的价值。

第二,把握价格优势,提升医院竞争力。就医患者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值进行比较后会有对价格的要求,由于医疗服务具有福利与公益的特殊属性 ,其价格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还是要有一定的自主的权利,分析患者的收入情况,对于不同的患者有针对性的提供价格不同的医疗服务,医院可制定质优价廉等营销方案去吸引就医患者前来就医。

第三,选择最优渠道。医院把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提供给顾客,就需要有好的渠道。医院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渠道方式,可以选择相对独立的形式:如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医疗服务、巡回医疗服务等。其优点是可以让患者直接享受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方便群众的就医和咨询,拉近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选择与多个不同等级的类型和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和技术支持的关系。其优点是发挥了医院的技术优势,医疗技术资源共享,扩宽了医院的营销渠道,提高就诊效率,更好地满足就医患者的需要。

第四,切合社会动向,开展医院促销。作为向患者传递医院信息的手段,促销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医院也十分普遍。通过医院的促销活动,扩大医院的覆盖人群,从而形成回头诊疗及口碑传播。医院应处理好与媒体、供应商以及患者之间的关系,为医院的市场营销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销信息和内容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宣传的途径和形式展现,如今微信自媒体的崛起也让医院信息的传递更加的普泛化、平民化。

(三)不可忽视的效果反馈

医院营销总会令就诊患者做出有意识或无意识、主动或被动的反应,即患者顾客反馈。反馈信息对于衡量医院承诺目标的实现的程度、对营销效果的把控以及及r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反馈机制,充分了解患者是从何种渠道和何种方式了解到医院的有关信息前来就诊的,充分的认识、了解患者以及反馈信息对医院决策的重要意义。这既有助于医院在进行下一步营销工作的时候给予指导意见,也可以作为指导医院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投诉也是意见反馈的重要途径,正确处理好意见和投诉,对于消除患者不满,维护他们的利益,赢得信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当中应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可有效地推动医院更好的向前发展。将本文所提出的各项市场营销理念在实际的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桂林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篇7

经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我县农村现有药品经营企业25家,各级医疗机构102家,真正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现代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体制完善的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寥寥无几。众多的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规模偏小,经济实力有限,这些导致了整个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综合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与发展,一些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揠苗助长”,少数药品经营企业和村级医疗机构甚至“饮鸩止渴”,时而会做出一些如经营使用假冒伪劣药品、隐瞒欺诈等不讲信用、不计后果的行为,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从而影响了自身的信用建设。

药品安全信用水平偏低。一是农民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评价总体较低。在本次抽样调查的350位农民中,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予以评价的有326人,其中,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良好的43人,占总体的13.2%;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一般的81人,占总体24.8%;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较差的202人,占总体62%。二是乡镇、农场机关及村委会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认可度较低。在104个乡镇、村委会、农场机关及农场连队的调查中,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良好的有16家,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一般的有33家,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较差的有55家,分别占总体15.4%、31.7%和52.9%。

药品安全信息渠道不畅通。我县区域面积6262.48平方公里,分布着五乡四镇,三个国营农场,128个自然村、屯、农场连队,全县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0%,是部级贫困县。由于村屯偏远,经济欠发达,所以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对外界的信息较闭塞。农民获取的信息微乎其微,对经营者个人信誉信息更是所知甚少,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不良行为也未见披露,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特别是药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就调查的326人当中,了解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有无失信行为的人员几乎为零。

农村药品安全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原本就是劣质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思想动机不纯,获取最大利润是其唯一目标,蒙骗欺诈农民患者是他们惯用的卑劣手段。另外一些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由于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再加上有些低价的假冒伪劣药品充斥于市,企业和医疗机构无正常利润可得,以至亏损时,一些企业和医疗机构就往往会做出一些失信的行为。

农村药品经营和医疗市场规则不健全也是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产生的另一因素。虽然医疗机构诚信缺失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然而就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而言,它不但不能给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来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相反建立诚信体系和处理诚信缺失还要支付成本,增加行政费用,这无疑对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是没什么眼前利益可言的,由此,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诚信体系建设上的积极性不高。

药品安全信用意识普遍淡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在大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负责人的头脑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是大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负责人不够重视提高自己企业的信用水平。二是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自身的发展前景感到非常渺茫,抱着干一天算一天的态度。

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农村药品安全信用建设。经营者既是普通公民,又是企业的核心力量,是企业的领导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左右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个人说了算的私营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县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绝大多数是个体经营,经营者均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法制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在药品经营和医疗服务中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使用假冒伪劣过期失效药品等现象在农村时有所见。就我局20__——20__年查办的86起药品违法案件中,有50起发生在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农村医疗机构中,占案件总数的58.12%,从非法渠道采购假冒药品的案件占总数的75%,个别批发企业向农村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的案件占25%。另外,在20__——20__年全县抽验的107批不合格药品中,有78批来自于农村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占不合格药品总数的72.9%。 因此,假冒伪劣药品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农村医疗机构的信誉。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低下。由于政府的个人诚信体系不健全,缺乏药品质量安全个人公共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在办理业务工作中无据可查,不利于约束从业人员的公共行为,致使个别农村医疗机构经营地址不固定,失信案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__——20__年有12家具有不良行为的农村药品使用单位频繁变更注册地址。

药品信用安全城乡差别悬殊。在全社会普遍关注信用问题,政府大力提倡建设信用__的大环境下,我县药品安全信用水平也处于不断提高之中。在全县各类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城内大型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信用水平提高较快,而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信用水平却在下降,失信现象仍较普遍。从调查情况看,有286人及69家乡、镇、村委会、农场、连队认为最近两年我县城内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用状况是提高的,而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在下降的乡、镇、村委会、农场、连队分别占0.96%、11.4%和18.2%。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不守信是当前经济

生活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损害农村经济环境、影响农村药品安全的毒瘤。

加强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奠定企业信用建设的经济基础。调查资料表明,社会对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和大型医疗机构信用评价普遍较高,这提示我们要把发展经济、增强企业实力作为企业信用建设的第一要务。我县正在实行“加快发展,富民强边”战略,把发展经济作为全县人民的首要任务,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意愿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促进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进行社会动员,加强投入,着力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大力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培育社会诚信意识;营造、整治企业诚信环境;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强化综合治理;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整合诚信资源,搞好诚信服务。

加强法制教育,推进法制建设。以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抑制恶性竞争,大力提倡诚实守信、打击不守信行为。要突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信用观念,为诚信经营提供思想意识保障。鼓励企业自觉地讲诚信、重商德,推动和引导企业重视信用建设,夯实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信用基础,形成一个企业互相监督、自觉守法、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农村药品安全信息渠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开通药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站、编发药品安全信息简报和在村屯张贴违法违规行为公告等形式,以方便迅捷的途径向社会公开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品安全信誉信息,让广大农民知情,这对于保障农村患者权利和促进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信誉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另外,通报药品安全信誉信息,畅通农村药品安全信息渠道,也是保证农村用药安全、提高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效措施。

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资信信息系统。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服务系统。由政府部门组织牵头,食药监、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全县药品质量安全信用公共登记系统,搭建以政府为主的“诚信”信息平台,相互联网,汇集各方信息,数据开放,实现区域性诚信数据网络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并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全县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信用查询平台,向社会公开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用记录,这有助于职能部门在办理相关业务工作时有据可查和约束从业人员的公共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经济生活中管理、监督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则、政策和法律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为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信用情况提供依据,并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高守信意识,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提供制度保障。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保证药品经营、使用队伍的纯洁性。三建立和完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活动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药品经营、使用个人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信息库,记录经营者的不良行为,在办理行政许可业务中,资信档案将随个人申办材料一起交付相关职能部门,对于申办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情况进行后续记录。这有助于对药品经营使用人员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积累,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相关职能部门依据个人信用记录的相关内容办理药品经营、使用许可。

建立和强化企业自身诚信制度建设,积极打造企业诚信品牌。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必须从企业内部着手,进行治理,企业主要经营者应率先垂范,确立牢固的诚信观念且身体力行。必须具有正确的经营目的,运用合法的竞争手段,致力于倡导、组织企业员工全力打造企业诚信品牌,维护企业形象。必须具备取之于社会、回报社会的胸襟、品质,要围绕承诺构筑企业内部诚信机制,政府要有严格的监督、约束、奖惩措施。

医疗信息化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 医疗健康;App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B

一、绪论

近几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人们日益体会到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和益处,随着人们对移动设备的推广和使用,IT行业逐渐地发展成熟,IT技术逐渐地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各个行业的App也随之应运而生,医疗App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医疗App的大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国外医疗健康类的App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据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调查显示部分智能手机用户都安装了一款有关健康类的App应用,并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1年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了管制范围,而对于国内刚兴起的医疗健康类App的管制,中国政府有望跟进[1]。

国内医疗App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App应用软件如丁香园、快速问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这些较为知名的健康类App凭借着对国内市场的准确定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同的健康类App主要的运营方向也不尽相同,市场上的医疗健康类App提供的功能以医疗查询、疾病查询、就医信息、症状自查居多,这些功能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就医以及自身的保健。但随着App的广泛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本文正是对此类App如何去更好的应用以及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对医疗健康类APP应用的研究和分析让更多人了解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医疗APP市场分析人员提供可靠的分析方向,进而满足医疗卫生中多元化的需求。

二、医疗健康类App在国内出现的问题

1.医疗App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2]

虽然现在患者能够通过移动App接受一些治疗方案,但是这些治疗方案是否真的能使患者康复,这还是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类的App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通过网络的回复、图片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一方面从手机输入症状,患者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并不完整而且他们所描述的信息有可能并不准确。另一方面通过手机问诊时医患之间并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而这两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医疗APP的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

2.医疗App行业应用发展环境并不规范

目前国内医疗App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国家的监管范围,并且国内的医疗行业并没有完全的开放,大多数的医院并不愿意共享患者和医生的私人信息,以致各地的App厂商与卫生机构的合作仅仅局限于地方区域。

3.医疗健康类App应用具有局限性

目前手机App应用功能普遍都有“手机问诊”类功能,通过手机问诊但能否做到确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手机用户的所描述的一些症状可能只是“标准化”的症状,而在医学上一些细微的差异都可能是不同症状引起的[3]。除此之外医疗健康类App使用的对象范围具有局限性。目前医疗健康类的App使用人群一般为青年人,老年人使用甚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患病的症状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使用“手机问诊”功能造成误诊的几率远大于青年人,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使用在中国起步较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不太熟悉。

4.医疗App应用中的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医疗健康类的App并没有纳入政府的监管,当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时并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的维权。对于医疗健康研究模糊的领域,一些健康类的App谎称一些食物或保健品能够预防某些疾病,更有甚的是现在医疗App很多疑难解答来自于一些普通网站的搜索,其解答的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很低。

三、App应用分析

1.医疗健康类App并不能替代常规的就诊

医疗App中的就诊咨询服务只能帮助患者了解大概的病情,对于疾病的确诊与治疗还需要去医院就医,因为对于现今App的功能还无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测验,只能通过患者的描述提供诊疗方案,但患者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急诊病患者更要慎重的使用App中的“手机问诊”服务。

2.移动数据库的建立可使App更加“智能化”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医疗App误诊的事件,使医疗健康类App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促使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描述不清,患者的病症是由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引起的,但从App本身来说,它对患者的“诊治”太过“标准化”,对于一些个体化的差异的诊治不够“智能”。而如何才能使App的诊治更加“智能”呢?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移动病情数据库,通过以往手机App用户的问诊,积累一些常见疾病的数据资料,当再次有这样的患者询问时便可以从以往积累的“经验”中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3.医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更好的促进App的发展[4]

如今App的市场鱼龙混杂,支撑App的医生团队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建立一个医生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使医疗App体制更加的完善,就像“淘宝”中买家买到商品后对卖家商品的评价一样,通过“好评”建立卖家的信用级数,通过这样的体系从而使医疗健康类App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首先,医疗APP终究是为人们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工具,它终究不能代替医院医疗中的全部工作,只有协调好医务人员、患者、移动健康类APP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疗健康类APP在医疗中的作用。其次,技术的发展始终要以人为本,而脱离人们的需求去谈技术的开发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现实的。医疗健康类APP也是如此,它的开发离不开人们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是开发的原因和动力。医疗App使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我们通过医疗健康类App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未来的App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生信用体系使患者使用移动App终端便可得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并且未来的App趋向于“智能化”它不仅可以作为医生传输信息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检索移动数据库进行“智能”的分析与判断,给患者一个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

[参 考 文 献]

[1]五大趋势预测[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12):49-51

[2]刘砚青.“掌上医生”只赚吆喝不赚钱[J].中国经济周刊,2013(35):70-7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