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8篇

时间:2023-10-13 09:34:10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篇1

一、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内涵与类型

(一)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内涵界定

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有何特征?可分为哪些类型?目前的研究虽然包含了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提供方式的选择以及提供机制的有效性等问题,但仍然是一个比较宏观的理论分析框架。因此,有必要从微观的角度对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内涵与范围进行界定。从本质上看,开展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建设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增加公共文化供给的一种手段。公共文化服务(Public Culture Service)是指以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素质的一种公共服务活动的总称。公共文化服务包括纯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准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两种基本类型。前者主要是指为了体现国家文化主权、展示国家文化形象、保护和传承国家文化遗产与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相关文化产品及服务;而后者主要是指介于纯公共文化产品与纯私人文化产品之间的一系列文化产品与服务,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经营性和盈利性。通常,公共文化服务通常具有消费的公共性、公益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价值目标的社会性等特点,既可以满足公众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可以维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条件和环境。简单地说,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是由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投入活动的总称。为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建设,或者激励和扶持其他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建设,积极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二)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主要类型

从广义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既包括行政性的文化管理投资项目,也包括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投资项目以及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这些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既可以提供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甚至纯私人的文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不仅需要满足其基本的文化权益,而且越来越具有文化权利意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不仅是指文化消费权,而且包括了文化生产权。前者强调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权,而后者更关注社会公众的文化表达权。随着基本公共文化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权利关注点也逐渐促文化消费权转移到文化生产权。为了更好地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政府部门应当鼓励大众参与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建设,并用先进文化引导公众的精神生活消费,培养文化认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又可以分为有形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无形的文化活动投资项目。前者是静态的、有形的,是各国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基本形式,包括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歌舞剧院、文化广场等各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者通常是动态、无形的,包括文艺节目、歌舞演出、新闻出版、影视节目、数字传媒、电影下乡等文化服务活动项目。对于有形的文化建设项目,有许多成熟的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以资借鉴。但是,对于无形的文化活动项目,由于项目本身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价值内隐性,给项目风险评价及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公共文化投资项目:主体与特征

(一)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主体分析

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主体可分为政策主体、投资主体及其消费主体三个基本的层次。每个层次的主体由于其自身目标与地位的差异可以给投资项目带来不同的影响,发挥不同的作用。

1.政策主体。不言而喻,作为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及其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政策主体。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具有多重身份。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是进行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管理,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方面的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这些政府部门需要掌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制定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并对各种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主要投资者和执行者,是各国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主要的投资来源。

2.投资主体。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共性、收益性以及排他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也就要求应该由不同的投资主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可以通过政府投资、非政府组织投资、多元化投资和联合投资等方式实现。尽管不同的投资主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同的效率,但是也需要考虑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大众需要的基本公共品,政府部门是此类投资项目当然和基本的投资者。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分为公共性文化产品和价值性产品,其中价值性文化产品也可以由政府以外私人部门提供。对于那些具有竞争性、价值性的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市场力量参与项目投资和建设是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一种重要方式。另外,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非盈利组织也是参与公共文化项目投资的重要力量,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政府投资能力和效率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及产品之间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失衡现象。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优化政府投入结构,提升政府投入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积极探索推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项目投资的方法和途径。比如说,在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滞后的地区或者对以有形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主的建设项目以及那些提供纯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项目,应当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对于那些提供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项目、以内容为主的无形文化活动项目则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同时辅之以政府的扶持政策。当前,公共文化项目投资方式日趋多元化,一个重要的投资模式就是采用投资项目 PPP 模式(即公私合作伙伴,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这种投资模式要求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生产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旨在实现一个公共政策结果而采用风险共担方式的合作关系。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准公共性的经营型公共文化项目,可以主要依赖于私人部门的资金,让私人部门参与甚至全权负责生产原本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拓展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融资来源。大量的研究发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方式。例如:王浦劬、萨拉蒙等(2010)认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要途径。刘辉(2012)通过对“一元剧场”这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个案的分析发现,政府扶持文化企业的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可以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从而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3.消费主体。社会公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消费主体,是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目的和归宿。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必须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共同而又有差异性的文化需求,符合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为,文化消费是人民群众行使文化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会随着人们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民族、教育水平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程度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公共文化供给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众文化消费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尽管这一状况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是人们群众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选择权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供给者和供给形式也应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二)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无论何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主要产出都具有是公共性、基本性和一般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要,从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公共文化投资项目也就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公益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标,一般对公众免费或象征性地收取较低的费用,以维持公共文化项目的生产和运行。因此,公共文化投资下个面多依赖政府投入,从理论上属于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全民使用,更多地要追求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这样,许多诸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虽然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由于投资方无利可图而只能由政府部分供给或者提供大量的补贴。

2.公平性。所谓公平性也就是平等性。文化权利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必须得到公平的对待。无论一个人的地位、职业、性别、民族、收入等有何不同,都应当和社会其他成员一样,公平地获得基本的文化资源、享受平等的文化权利,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就应在基本文化服务方面消除一切形式的不均衡状态,如逐步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文化项目投入等方面显著地消除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从而达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3.差异性。所谓差异性也就是多样性。追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目标,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人民群众丰富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也必然包含了文化自主权和文化选择权。不同类型的公众由于自身的特征对于文化服务的种类、层次、特色当然具有个体差异和偏好。不同的民族、地区、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公众,其文化消费也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无法也不可能通过一种相同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随着社会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要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已难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这也要求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来提供异质性的“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因而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投资项目不仅要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承担者传承和发展原创性民族文化的重任。

4.动态性。任何一个投资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公共文化投资项目也不例外。对于无形的公共文化活动项目更是如此,这些项目呈现出更多地无形、动态、虚拟等典型特征。因此,此类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就难以准确地进行评价和量化。此外,与传统的建设项目相比,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满足人们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要,相对而言更加具备主观性的特点,加之政府也更加关注其社会效益,因而此类项目的总体收益更加难以进行量化和计量,很难简单地对其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5.风险性。对于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而言,其投入和产出都是不确定的,项目本身及其环境都充满了大量的风险因素。相对而言,无形的公共文化投资项目面临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其风险也更大。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风险首先体现在其投入的不确定性,对于大量的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而言,其投入不是简单的一次性的建设投入,更多包括了项目维护、运行、发展等持续的项目运营投入。同样,其产出的不确定性更大。由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意愿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投资项目的市场需求很难把握和分析。加之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主观性和外部性,其社会效益也很难准确地分析和量化。这就使得大量的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很难应对这些不确定的内外风险。

三、公共文化投资项目:风险与评价

(一)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科学判断项目风险是项目投资者在决策时必然关注的问题。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属于典型的不确定性投资,甚至比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更大的风险,因此,对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价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依据投资项目风险因素的性质,可以将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分为融资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及社会风险等四大类。

1.项目融资风险。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巨型化和多元化,对于大型的投资项目更是如此。因此,单独投资方往往难以筹集和投入全部的项目资金,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任何投资都追求超越行业平均利润率的资金回报,如果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运作失败或利润水平较低,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偿还压力和风险。

2.项目运营风险。如前所述,许多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性的活动,面临着项目内外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像生产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一样来进行科学、准确的运营。而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的专业化人才,也不可能如机器般地稳定和准确。

3.项目市场风险。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所提供的基本产品时无形的文化服务,满足的是人们主观的、精神的需要。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要往往是个性化的、动态的,因而很难准确识别和计量。

4.项目的社会风险。由于政府更加追求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往往忽视其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往往难以准确的识别和计量,因此,此类项目的投入产出也就很难进行准确的把握。

(二)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

如何对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价呢?许多研究从宏观视角出发研究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价问题,也有学者研究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公共文化投资项目风险及其评价问题还较少见。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决策及评价方法,是一个多目标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由于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应该以公众满意为导向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成本效益分析、实物期权方法,构成了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又称费用效益分析,CBA)是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常用方法,其理论渊源是福利经济学。按照这种方法,投资方应选择能最大化社会净收益的投资项目,优化投资项目的成本模型,提升项目的执行效益。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项目投融资体制的不断改革,以项目成本和收益等财务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项目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引入到成本—效益分析中来,对项目进行社会评价。此外,实物期权也可以被应用到公共文化投资项目风险评价当中。Myers(1977)提出实物期权(Real Options)概念,将它应用在非金融领域投资决策当中。针对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动态性特点,实物期权方法也可以对这些投资项目可能的不确定性以及阶段可调节性风险进行估计和防范。这是因为,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实物期权方法可以在对此类投资项目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分阶段选择投资项目中存在的期权价值,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投资项目风险。

四、公共文化投资项目:问题与展望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结合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实践,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未来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重要课题,应当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

(一)公众的文化消费意愿及其量化

目前对公共文化的研究往往只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忽视了需求方的文化消费意愿。对于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评价,从宏观上看是基于政府的视角对项目进行费用效益分析,而从微观视角出发,则应该关注大众的文化消费意愿,即消费者是否愿意以及愿意支付多少成本进行该文化产品的消费。研究公共文化投资项目与大众消费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对公共文化投资项目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费用效益识别及其计量

科学界定并准确计量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费用与效益是对该类项目进行评价的基本前提。通常,政府部门对于投资项目的评价主要关注其社会效益,而作为项目投资方的企业主要关注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严格按照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价,大多数公共项目都不可行,这就需要政府对该公共文化投资项目进行扶持。因此,只有科学界定并准确计量公共文化投资项目的成本费用和综合收益,政府才能准确判断是否对项目进行扶持以及扶持的力度。当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结果一致时,很容易做出投资决策。当两者结果不一致时,由于是当项目的财务效益为负而经济效果为正时,政府则应考虑是否对项目采取补贴等扶持政策,使项目的财务效益为正,从而使项目变为可行。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篇2

摘 要: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新规律,探索新方法,运用新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结合教育部优秀网络文化工作室“青听”的工作实际,以 “社交实验室”等项目开展为例,论述运用项目化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总结在新媒体平台启动、管理、评价、推广和反馈项目化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以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关键词: 项目化管理 新媒体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提出

高校一直承担着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义,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把握新的规律,探索新的方法,运用新的工具,使教育实现2015年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提出的新要求:细化、实化。

然而,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教育知识化”和“教育谋生化”的影响,“将受教育者与其德行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即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进行一种‘无根’的教育”①。当下,将项目化管理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主题细分为若干项目,由学生工作处、学院学生工作领导、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辅导员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项目委员会(简称PMC),学生以学院、年级、班级、社团、团体等形式选择项目或自行策划项目向项目委员会申请,这样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可以结合新媒体手段协同开展。因为“网、移、微、博、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接受度最高的渠道。所以,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文化工作室为依托,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把握新媒体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运用项目化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根据本课题开展的前期调查研究结果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以尝试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实效性。

1.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平台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各类学生组织、学校团委、学工部等部门的组织承办。由于机构的设置,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参与策划、组织的人员较被动地开展工作,往往效果一般。项目化管理通常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设计,通过项目的立项,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在平台中,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申报、自主开展各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活动,能进一步提高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2.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

项目化管理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项目化管理通常以学生为主体性,项目管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波动的“医生”,进行“自我救治”,其实是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思想,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基本诉求②。这样的一种手段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和接受度,既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独特要求,又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四有”青年。

3.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渠道

项目化管理是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扩展渠道的一种管理方式,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明确教育管理各部门职责和权限,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大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通过项目化管理的初选、申报、立项、管理使得项目经费得到保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可以整合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面资源,解决原本仅仅由高校某一个部门主导参与某项活动而导致活动局限性较大、资源整合不合理的问题,尤其可以扩展校外资源,实现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细化。

4.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针对性

项目化管理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工作从务虚走向务实,教育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内容更完整、针对性更强。这样,就可以由以往的从上到下的设计理念,改为由下至上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增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5.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项目化管理为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一是教育主体的挑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教育工作者安排、设计、策划,通常形式较单一、目标较明确,但是项目化管理要求教育者对来自学生的项目申报进行管理和审核,对教育目标不好把控。二是高校各部门之间统合的挑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常由一个部门主导规划,项目化管理则要求学院、学工部、团委共同协调资源,这对高校的行政工作提出挑战。三是教育客体的挑战。由大学生自主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更需要组织者和策划者有能力在过程中进行引导。

三、基于新媒体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项目化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但在实施过程中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化管理的需求,亟待引入新的载体和形式弥补不足。本课题研究组大胆地尝试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借助课题研究组正在运行的教育部优秀网络文化工作室――“石大青”新媒体平台进行实践探索。

1.新媒体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的优势

(1)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交流、娱乐、学习的重要渠道。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知识的主要途径,而不再是传统的网站、杂志或者报纸。据调查,在获取信息时有69%的大学生选择新媒体,仅有21%的大学生选择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完全不依赖或者是依赖很少依赖的学生仅占16.5%③。另外90%以上的大学生会使用新媒体作为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手段,分别有50%和55%的大学生会使用新媒体作为娱乐方式或者是获取信息的渠道④。以上数据说明,目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流途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当中充分注重新媒体在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要求。

(2)新媒体的便捷性、主控性有利于增强宣传舆论效果。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宣传和舆论效果相当重要,同样也是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之一。新媒体的便捷性意味着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最新的资讯,有效地增强宣传效果。新媒体对于思政工作者而言具有主控性,能够及时地控制舆论的导向,引导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从而更好地引导宣传舆论的发展方向,增强宣传效果。

(3)新媒体的及时性能够统合资源、对项目进行及时的把握和掌控。

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使得新媒体平台可以及时地推送需要传递的信息,克服以往项目管理当中信息流通不畅的弊端,项目组的成员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记录上报项目的进展情况,让上级监管部门随时监管项目,同时对项目情况进行透明化的管理,方便广大同学共同监督。

(4)新媒体的互动性能够提高反馈效率,随时改善项目不足。

以往的项目或者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往往缺乏和受众的互动,缺少反馈,以至于活动水平无法更有效地提高,以及不能更好地切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而新媒体的特点在于能够随时和项目对象进行互动,极大地加强项目和对象成员的互动,更好地了解到项目活动的受众群体的真实想法,从而形成项目――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2.基于新媒体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的策略分析

(1)平台简介。

“石大青听”新媒体平台,以项目化为单位进行活动的开展。开发学生刚需的实用功能,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的,以打造学生品牌文化为目标的学生自主运营平台,本课题研究以该平台为例,对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项目化管理进行分析。

(2)基于新媒体平台实现项目的启动和计划。

在项目的启动之前,为了使项目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广泛调查。利用新媒体平台,比起传统模式,更容易在校内实现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对于大学生主流思想状态、能力提升、思想境界等需求,再根据需求提出相应的项目。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SWOT分析矩阵图得出最优化的策略。“OPT”(公众演讲)项目就是基于新媒体平台实现策划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提出项目之前,新媒体平台对平台的使用者进行多次调研,以发现大学生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缺乏表达和演讲能力。基于此,青听团队组建“OPT”项目组策划该活动,并通过可行性分析,认为该项目可行,目前“OPT”项目已经运行了两届,反响强烈。

(3)基于新媒体平台实现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的新热点,核心思想是以项目作为独立的组织单元,通过项目保证组织的灵活性和管理责任分散,以进行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管理包括对项目时间费用、人力资源、质量、信息、风险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定期的阶段性管理,一方面及时跟进项目开展进度了解项目运行情况,另一方面给予项目申请者一定的压力,避免虎头蛇尾而导致项目的停滞不前。“社交实验室”项目是一个基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和设计的项目,大学生通过选拔后随机与另一名学生组成朋友组合,每天完成一定的任务即可获得积分,项目结束时利用积分换取礼品。项目开展后,在任务完成之前,每周都会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展示项目的过程,同时对积分成绩进行公示,一方面促使项目的开展透明化,另一方面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4)基于新媒体平台实现项目的评价、推广和反馈。

项目管理的收尾工作是对活动进行验收、评价,包括是否实现主办方预定的目标;说明经费的开支情况、获得的成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激励;对整个项目的前期和中期实施进行反思。而评价标准则是项目是否完成立项之初的预期成果,推广项目成果,让成效辐射面更大。另外收集受众的反馈,以便更好地改善项目,促进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青听”通过投标获得的项目:学院招生宣传微电影的拍摄,后经过组建团队经过长达几个月的努力,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和剪辑,将微电影投放在平台当中推广,上万名学生观看了电影,而且大量观众留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之后的项目的完善提供了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评价、推广和反馈都基于新媒体平成,这在传统的项目化的管理过程中很难实现,但是依靠信息化的新媒体平台比较容易完成。

3.基于新媒体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的具体成果

(1)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了资源,创新了载体,实现了校内校外联动。

新媒体平台是一个公共平台,注定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合作关系,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整合,而不仅仅是在校内。在“OPT”项目中,可以通过新媒体向校外人士发出邀约的信息,邀请校外有特长的演讲家做嘉宾,从而整合校内外的资源,让大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资源。

(2)项目化管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项目化管理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大学生新变化的需求,同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项目化管理,本质上是利用大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即主体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青听”大学生网络工作室中,不管是因为晚自习这件小事发展出来的“无辜的晚自习”,还是“众筹过四级”的项目,都是学生在申报项目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而且广大参与的学生有共鸣,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锻炼、提升自己。

(3)项目化管理增强了学生组织的凝聚力。

项目化管理通过不同学生的特长,将性格各异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为项目组,促使学生自发在教育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一个大型的活动不仅H需要一个团体完成,更需要一个主办团体和多个其他团体的协作才能完成,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注释:

①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4.

②许劲,黄明聪.项目管理的哲学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6):47-48.

③④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光明日报,2014-7-2.

[2]赵小群.项目化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4).

[3]姚荣斌.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4]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孙玉娟.辅导员应用社会化媒体开展育人工作创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篇3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工程文化

基金项目:2009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304);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2009SKL3249)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文化

一般来说,工程文化是工程共同体在工程活动中表现出或体现出来各种文化形态和性质的共同集合和集结。工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可以说,工程文化是工程活动隐现的或潜在的灵魂。工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工程从这个四个不同的文化方面体现了人类活动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境界。各种类型的工程和工程活动,特别是一些重大工程,它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设备、工程外在形象和运行方式是该时代物质文化的典范,如三峡工程、都江堰工程等。工程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工程价值观、工程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知识体系折射出时代的理念文化。工程活动中的机构设置、组织流程、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技术标准、操作守则等体现了该时代的制度文化。工程活动中工程主体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精神面貌体现了该时代的行为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文化也成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内在动力。

二、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界定及其特点。“政府投资项目”又被称为“公共财政投资项目”或者“国家建设项目”。所谓“公共财政投资项目”,从广义上说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将一部分集中性财政资金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建设的项目;从狭义上说是“政府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对固定资产再生产和流动资金按最低限额而投入资金”建设的项目。“公共财政投资项目”一般又被称为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项目”,是指“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立项,由各类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或部分投资的项目。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财政预算内其他各项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其他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所谓“国家建设项目”,是指“以国有资产投资或者融资为主(即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

综上所述,“政府投资项目”可以定义为“政府为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实际投资主体,以财政性资金为资金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者是“各级政府为建设主体的投资项目。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含国债资金)投资项目;国家外债资金项目;使用各类专项建设资金项目;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政府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项目具有如下特点:政府投资项目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是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最终目的;政府投资项目是由政府以国有资产投资或者融资的方式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是以公务公产和公有公共设施公产为建设内容的;政府投资项目是行政性、公用性、公有性项目。

(二)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与传统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不同的新型发展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目前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和代际公平,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经济发展。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是指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内,维持各种效益和影响之间的动态均衡,约束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互适应,可以成功地延伸至项目目标的属性。体现为自然环境的相容性、经济效益的合理性、社会影响的和谐性和管理体系的整体性。

三、工程文化与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从理念文化的角度讲,工程理念为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即项目在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应该以人文关怀为价值追求,依据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担当社会义务与可持续发展,实现政府投资项目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程理念、以人为本的工程精神、价值理性的工程思维正是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南。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和源泉,在这种工程理念的指引下,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者、实施者和使用者才能不但把政府投资项目做好,更重要的是做好的政府投资项目,把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从而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目的善与结果善的统一。钱学森院士等提出“物-事-人”系统思考方法论,其中人理指做人的道理,解决应该怎么做和最好怎么做,主要依靠人的文化、信仰、道德修养、宗教观念等理念,工程活动离开了“人理”,很可能达不到系统的整体目标。因此,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工程师既要懂物理,又要明事理和通人理,工程理念强化了工程师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从制度文化的角度讲,工程制度为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设置了外在的硬性约束机制。工程是在一定规范指导和约束下进行的,合理的工程制度、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着工程人员的行为,告诉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促使工程人员履行各自的责任,制止不符合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将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的强力约束与职业道德规范的自律结合起来,反对政府投资项目中的权钱交易,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对违规人员的惩罚力度和违章成本支出,遏制他们日益膨胀的私欲。如根据法律规章的要求,政府对参建单位资质审查等监管运作应当规范,严格按程序进行,使招投标公平合理;工程人员应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使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媒体人员应该客观、真实地报道工程状况等。

(三)从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角度讲,政府投资项目本身和相关主体的外在形象向社会展示了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政府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向利益相关者展示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形象,告知社会公众它是不断提高社会效益与消费者福利的工程,其任何行为都符合公众的期望与价值观。公众可以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的行为和物质文化来认识项目,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投资项目也可以通过工程人员和工程自身来展示自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投资项目本身应该是结构合理、整体运行有效和完善、工程与周边环境融洽,体现了功能效用性和形式完美性的统一;其工程人员的行为也是符合职业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建设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工程文化与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塑造与建设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可塑造可持续发展型的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可持续发展型的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是:政府投资项目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在工程文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中体现和渗透出政府投资项目要肩负的可持续发展与时代精神和使命。工程文化的社会属性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在使用、开发和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表现出可持续性,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优秀的工程文化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可持续发展型的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集合了政府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与工程文化的思想精华,认为政府投资项目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细胞,政府投资项目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政府投资项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形成政府投资项目的和谐状态。

(一)可持续发展型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可以增强政府投资项目凝聚力,使政府投资项目获得和谐的内部驱动力。可持续发展型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将工程承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工程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得员工在工作中能体会工程的使命感与成就感,知道自己的任何工作对社会进步都是有益的,自己的工作将会促进工程的成就,工程成就将会被社会公众所乐于接受,从而使员工也具有很强的荣耀感,以在这样的组织工作感到自豪,愿意为这样的组织与事业奉献自己的才能,工程凝聚力得到提高。例如,三峡公司成功塑造了富有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文化,将“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四个一”工程理念融入三峡工程文化建设中,使全体员工心中都装着这个梦想,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工作,还没有进入这个工程工作的人则向往成为其中的一员,三峡公司的凝聚力显然与其可持续发展型政府投资项目文化关联度颇大。

(二)可持续发展型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可以塑造工程形象,形成工程和谐的外部张力。它将工程的经营理念与工程精神通过整体识别系统,传达给工程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使其对工程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型工程文化认为工程根植于社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系统中,工程一方面必须与其他系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服从社会系统整体发展的要求。因此,可持续发展型工程文化关心水资源工程与社区、环境的和谐相处,重视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公平、诚信交易的关系,将义利共生的理念根植于工程行为规范中,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使工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型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文化可以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创新,使工程获得和谐的灵魂。不论是何种工程创新,其目标均是服务于工程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工程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更好的质量、更低的成本、更强的功能、完善的运行、安全的技术、爱护环境、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等。可持续发展型工程文化使工程人员具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使命感、责任感,使员工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性能、降低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成本、协调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等,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的观念,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等,以增加社会效益和提高消费者价值。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世成,曲炜.政府投资项目概念辨析[J].中国审计,2007.24.

[2]王辉.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9.9.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Zhou Chao

(Laiw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Highway AdministrationLaiwuShandong271100)

【Abstract】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eneral project, which in addition to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but also has a large amount of investment, long lines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s complex, cross-operation, construction workers mobility,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and other features.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basically outdoors, road, cross the road and other work tenders, with each step of a project alternately, and these loc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s very complex. Thus, in the above standardized framework needed for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design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system.

【Key words】Construction projects;Highway Engineering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ystem

1. 施工企业又称建筑企业,其主要从事房屋建筑、公路、水利、电力、桥梁、矿山等土木工程施工

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则是施工企业的一个子集,它主要从事与公路有关的施工建设,例如路基施工、交通安全设施施工、道路桥梁施工等。根据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职能以及ISO9001、ISO140001和ISO50430的标准化要求,同时结合《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中关于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结构的规定可得到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管理基础标准。标准化体系是一个由众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标准依据某种特定的规则集成在一起形成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等特征的大系统。它通常是由其采用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进行有机的结合而构成,标准体系不仅需要外部相关文件进行指导,而且也需要内部相关标准相互作用。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从而构成了标准体系中的"三大标准"。其中技术标准是项目标准体系中的基础依据,管理标准是落实技术标准的重要保证,而作业标准则是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工作载体。这"三大标准"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管理层上其所占的比重不相同。对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而言,则是以技术标准为主导,管理标准为重心,作业标准为辅助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

2. 本文以公路工程行业现有的各项标准为基础,以技术标准为主导,侧重于管理标准体系化设计。

项目管理标准化就是对原有的活动进行更加规范、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标准化管理活动的有效"复制"。因此,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就是要在原有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细致、准确的、科学的规定来指导和约束施工项目中的各项活动。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设计的主要思路如下:

(1)对现有的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利用标准化手段对现有的施工项目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和设计,使它成为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权威的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并且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在施工项目中进行实践、完善,进而添加至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中,为今后的施工项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设计的关键在于明确各施工阶段的操作流程,并使其规范化,从而使得各项管理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混乱的管理,此外,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奖励机制等来增强各施工企业的积极性;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设计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从而提高动态管理的效果,进而减少施工项目风险,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恶劣(如雨、雾、雪天气)、施工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使得施工项目中充满了各种风险(如项目进度缓慢、施工成本增加等),因此,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出对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性,使其能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设计需要考虑到各个环节和工序间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要求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基础、先进的规则制度来指导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

(2)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设计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服从国家制定的发展路线。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外和国际上先进的标准并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满足我国公路建设施工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设计时应遵守规范、合理、系统、高效、灵活和优化的原则。

图1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篇5

关键词:合作办学;项目化;项目化管理;制度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鲍尔・格雷斯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越是变化性大的工作,在网络型组织中,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效率相对来说就会越高。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的合作办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引入项目化管理机制。

一、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及其特点

项目管理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学校从企业管理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引入之初就因其管理上的优势大大推动了学校的管理。关于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我们不妨做以下的阐释。

(一)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基于对国内外项目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对项目化管理的社会关注趋势已渐成主流。项目化管理引用到学校管理后如何界定学校项目化管理在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在本文中将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界定为: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是指学校教职员工从具体的合作办学任务出发,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分析、识别、评价面对的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全部工作并实施相应的管理策略以达成最优效益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项目化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管理者,即学校的教职工;项目管理的客体是项目组内的全部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项目的目标,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管理的职能大致可概括为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离开了这些职能,项目就不可能有效运作,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在管理在过程中,人员配置、资金涌入、周期等皆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的特点

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的思想是按项目进行管理,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长期性组织管理体系。其特点如下:

1、灵活性。在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中,把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来组织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根据合作办学项目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配备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项目成员共同工作,为项目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此外,根据项目工作的需要及人员的限制,有的成员可以同时参加多个项目组。项目组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导向性。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是一种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方式,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合作办学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情况来考核项目领衔人,而项目领衔人只要求项目成员在约束条件下实现项目目标,强调项目实施地结果。项目组成员根据协商确定目标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等限定条件,独自处理具体工作,灵活地选择有利于实现各自目标地方法,以目标为导向逐一地解决问题,最终来确保项目总体目标地实现,保证项目目标地实现。

3、集中性。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团队集中了与项目有关的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集中在一起共同为实现项目地整体目标而努力,并经常进行开放、坦诚而及时的沟通,彼此交流信息及想法,相互做出和接受彼此地反馈及建议性地批评。基于这样的合作,团队成员可以对复杂问题集中讨论、集中解决、集中攻关,有利于复杂问题地快速解决,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4、发展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内员工处在独立的部门,经验交流也仅局限于某方面地专业知识,没有一个人经历整个管理过程,因而没有人能独立的处理整体性管理问题,员工很难称为综合性的高级管理人才。而由于项目往往涉及到十分广泛的专业领域,因而项目团队中聚集了来自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团队成员在一起,相互交流不同方向、不同专业地知识,有利于个人获取综合性地知识。此外,项目组成员经历了项目管理地整个过程,对与项目管理有关地问题有一个整体地把握,为今后独立处理整体性管理积累了经验,有利于员工发展为综合性地管理人才。可见,学校项目管理同时也为员工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合作办学实行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在合作办学中实行项目化管理是否可行,通过以上分析即可得到些许肯定性答案,下面我们再从师资、学校项目管理等几个方面做一简要论证:

(一)教师队伍的知识性特点

首先,临沂师范学院费县分校教师都受过高等教育,大部分工作主动性强、有较强的成就感、使命感、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追求工作的创新性。现有教职工233人,专任教师18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8人,中级70人,硕士研究生近30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72人。近年来通过加强校本培训和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通过学历(学位)教育,提升学历结构;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学能力,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临沂师范学院费县分校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知识上互补,在个性上相容,并且都乐意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对学校发展有着共同的愿望,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信任,能把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有很强的归属感。

(二)合作办学的教育特点

早在2006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位本位向职业能力转变,积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这就决定了合作办学本身应具有以下特点:市场定位准确,方向明确;教育的效果直接且可衡量;投资小,考核时期短;教学内容的开发、预算、实施、控制、衡量可纳入一个系统的管理规划;与市场衔接好、市场容量大;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性。

具有这些特点的合作办学充分满足了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因此,在合作办学中实施项目化管理是可行的选择。

(三)项目化管理的经济性分析

根据博弈理论,当参与人之间只进行一次易时,理性的参与人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即通过欺骗手段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其结果只能是非合作。但当参与人之间重复多次交易时,为了获得长期利益,参与人通常需要建立自己的声誉,一定时期内的合作均衡就能够实现。

由于在合作办学具体运营中,工作的标准、内容和市场关联性非常强,信息的失真性很小,可以说信息的非对称性程度低,因此,博弈中的3方:教师、学校、组织,对信息的相对掌握比较详细。另外,这一均衡的合理产生对各方的利益分割来说,也已非常清楚,有良好的规则来规定。因此,实行项目化管理对3方都可产生长期的利益。

(四)实行项目化管理的组织性分析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可能已经不适应了,思想的交流和传播不会遵从等级制的直线式的渠道进行沟通,直线式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以知识为背景的组织结构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直线式的组织结构显然无力适应这瞬间万变的市场教育环境。另外,教育工作需要教员有充分的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多层次的等级制显然不适合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变革的组织模式应该能使每位教师的意见、建议都可以直接反映给高层领导,从而使学校的适应能力更具竞争优势,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变化反应更加灵敏。这样有助于吸收不同技能、不同知识背景的新成员,实现人员结构最大限度的优化。

三、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制度初探

为进一步完善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需配置一些相应的管理模制度。

(一)建立项目申报制度

合作办学项目化管理不同于学校项目管理,却又隶属于学校项目管理,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申报时间的相对灵活性要大一点。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申报、审核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在本文中已略有论述,在此我们仅对申报、审核制度做一点简要说明。

项目申报时间可适当灵活一点,最好应在每学期结束前一月以上申报下学期的项目,或提前一个月左右申报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以便于审核实施。项目领衔人的资质应界定以下几个条件: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和特殊的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在申报项目时,申报者要着重阐述该项目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项目实施的主要流程、项目的开始以及完成的时间、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最终的表现形式等。

项目申报后学校组织项目领导考核委员会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阅,对条件不成熟的项目,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应向申报者提供反馈意见并提出建议,要求申报者对项目或修改完善,或另辟途径;对有价值的项目委员会要求申报者进行立项答辩,并写下评估意见;最后由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双方签订协议。自项目实施起严格按项目合同进行。

(二)建立经费制约制度

合作办学项目化实施过程中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和支持。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应建立相应地经费保障和制约机制。

首先,对项目组的集体经费实行“包干”制。项目组内的经费由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项目的类型、周期等情况,确定组内经费额度,由学校财务处统一支取。项目组内的经费支出情况由项目领衔人协同组内成员根据具体情况调用。经费额度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项目组内额度大的支出项目需报请项目管理委员会批准,以确保经费不予流失。

其次,对项目组内的个人津贴实施“部分发放”制。项目组内成员的个人津贴,如领衔人的津贴与骨干教师的津贴可享受同等待遇,每年视情况定为5000-8000元,其中60%按月发放,40%考核合格后方可发放。对不能履行合同的项目应扣发津贴或适当罚款,决不能姑息。

(三)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为提高各合作办学项目组任务的完成质量和工作成效,还应建立相应的检查验收制度。如建立中期汇报交流制度、阶段考核推进制度、终结评估制度等等。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做到:成立专门的项目检查验收小组(由学校项目管理委员会安排)负责此项工作;定期检查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的情况并给以指导;按原定合同严格标准,不能让检查流于形式;杜绝在验收中弄虚作假。

参考文献:

1、牟峰.学校管理项目化探究[J].江苏教育,2006(5).

2、刘国华.项目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新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3、高恩.以项目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2005(5).

4、李大胜,艳.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篇6

关键词:拟人化;体育非遗;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商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同质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拟人化就成为商品宣传的重要手段,也就是通过将非人对象赋予人格的一种营销方式。拟人化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譬如众所周知的“熊本熊”就是日本熊本县的代表,或者是旺仔公司的小男孩的形象,还有对国家的拟人化,比如“母亲”“阿中哥哥”等,许多研究都显示这种拟人化的推广方式大受人们喜爱。对于传统体育非遗项目来说,项目众多,且有些项目处于边缘地区并逐渐消逝,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并没有对体育非遗项目进行拟人化的研究,已有对体育非遗传播的研究都是在学校、媒体等领域,因此,本研究对体育非遗项目进行拟人化分析,为使在体育非遗项目发展研究中提供新的视角,也希望使体育非遗、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重新开花。

1何为拟人化

拟人在语言中是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而存在,就是将事物赋予人格,让原本不具有人的行为和特征的事物变成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形态。[1]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同质化商品繁多,为了凸显自我商品的特征,很多企业就会将拟人手法用于营销策略中,将人类的特性、动机、意向或心理动机赋予非人对象,令其被看作是有生命、有知觉的人的过程[2]即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拟人化的对象非常丰富,可以是真实恶动物、植物、其他物件,也可以是想像出来的包括宗教角色等,唯一的特点是它们是非人类,也就是使非人对象具有人的特征、状态和心理。[2]近年来,拟人化的营销方式大受追捧,拟人化的营销也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产生于“饭圈女孩”的“阿中哥”即是对中国的拟人化,各类官方媒体也频繁以“阿中哥哥”“阿中”等来称说中国;或是在疫情期间在网上迅速刷屏的一副漫画《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通过将各个地方的美食拟人化来代表中国的各个地区,用熟悉的味道唤起大家的温暖与爱。这种拟人化的营销方式对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产品被拟人化以后,消费者将会耗费更多的精力去搜寻关于产品与外观属性相关的信息,[3]产品形象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起着关键作用,[4]因为当人们感知到一个非人主体是有思想的时候,他们更可能把这个物体当做一个值得付出感情来关心的道德主体。[5]学界普遍认为拟人化营销会对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态度、行为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说,通过这种拟人的外部形象可以拉近消费者与品牌间的距离,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增加人们的效能感,增强消费者和品牌的情绪联结,提高消费者的积极情绪以及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更多的有利归因,最终转化为更积极的品牌判断。[1][6][7][8]因此,相较于普通的产品形象,被赋予人类特质的拟人化产品会更容易引起人际体验,消费者对拟人化产品的购买意愿会更强。[1]这种拟人化形象的塑造和展示,会使消费者从产品或品牌中感知到人的要素,使产品成为具有一定“意图的生命力”,[6]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由“人与物”的关系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从而用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建立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持续的的亲密关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体育非遗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且在2011年就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但近年来我国体育非遗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部分项目发展濒危。体育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有传统体育类、游艺类、杂技类等划分,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忽略某些小众的项目,从而使其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本文基于此提出采用拟人化的策略进行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将体育非遗传承的接受者视为“消费者”,将体育非遗项目视为“商品”,进行拟人化分析。

2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的设计策略

将拟人化延伸于体育非遗项目中,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即是一种基于体育非遗历史文化内涵,根据不同的体育非遗项目的特性特点,利用新兴技术对其进行可视化操作,真实还原体育非遗项目本身使其人格化的一种呈现方式。拟人化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有通过归纳拟人化设计情感化理论,从人格层、交互层和基本层总结拟人化设计的5种形式,即行为、角色、沟通、表情和动作拟人。[9]也有赋予非人物体人类的身体特征(例如:脸,手),与赋予非人物体人类的想法(例如:意图、意识、诸如羞愧和愉快等的次级情绪)[5]的方式。也有如形体拟人、沟通拟人或形象拟人,也可以称为拟人化的外在维度、内在维度和社会维度。[6]本文将基于外在、内在与社会维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呼应了文化的三层次理论。

2.1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设计的外在维度

拟人化角色设计的外在维度,也即造型设计,需要包含角色的身体结构、表情和服装等方面,因此,一个使人们印象深刻并符合整体项目风格等设定要求的拟人角色,需要在这些方面展现出拟人的元素。[10]对“消费者”来说,人物造型并不是单纯的身体,它需要给人一种印象感,能够从视觉上激起人的认识和探究的兴趣。[11]首先,识别性是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形象的最基本的要素,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角色形象因其的项目类别、理念的不同,所设计的角色形象及造型也应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因为角色形象作为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要素,是受众识别不同品牌的重要媒介,要具有与其项目相对应的独特风格和视觉特点。[12]其次,对于体育非遗项目角色形象设计应在其项目的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项目进行设计,从而让“消费者”可以看到的角色形象符合其项目所要传达的理念。在角色的核心形象塑造上,创意要素要来源于与项目相关的文化、地域特点及背景等。比如说可以将中国元素与传统体育非遗项目自身的特点相结合进行创作,在角色的表现上可采用传统水墨画法(白描、工笔等)、穿衣风格上可着中国传统款式(旗袍、丝绸、唐装等)并使用传统纹样(云纹、锦鲤、龙等)、搭配传统配饰(流苏、刺绣等),使体育非遗项目的拟人形象极具东方美学特色。

2.2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设计的内在维度

体育非遗项目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内在维度是更深一层次的拟人化表现,这一层面主要是赋予其人物个性和故事。首先,在各个体育非遗项目的角色形象创意思路与其项目相关联之后,在进行拟人化设计过程中,每个项目的人物角色要拥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让受众感受到体育非遗项目的角色形象如真实实体一样与受众生活在一起。[14]可以将中华文化纳入进角色个性中,如仁、勇、乐、智、雅。同时,其个性也应设定符合其项目的特点,[15]比如舞龙类的体育非遗项目角色可设置为活泼、开朗的龙形人的形象。因为项目角色的个性就是项目的内在价值,与项目的精神价其次,每个人物角色设计要有自己的背景故事,体育非遗项目角色形象的由来也需要营造如身世般的故事,而故事内容要与个性设定相呼应,使体育非遗项目的角色形象呈现出生活化的面貌,从视觉静态转变为多变的动态,让人感觉到一种真实感。

2.3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设计的社会维度

当然,对于体育非遗项目的拟人化角色形象塑造不仅仅是在外部特征方面赋予其人的表征,还应通过拟人化沟通赋予角色以灵魂,反映不同项目的个性。[7]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情感,因此,拟人化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其角色加入人的思想情感,不只是角色性格上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角色可以按照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事务及生活。[9]包括项目拟人化角色与“消费者”之间的拟人化沟通,还有与项目相匹配的拟人化社会角色。首先,在拟人化角色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中,目前被学界较为广泛地进行研究的拟人化角色为伙伴角色与仆人角色。比如手机中的“Siri”和机器人“天猫精灵”即是一种仆人化的拟人角色,而对于体育非遗项目的拟人化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消费者”将体育非遗项目视作亲密的伙伴,即一种伙伴角色。当体育非遗项目被拟人化之后,体育非遗项目将不再是客观的物体,生动性的拟人化赋予了其与“消费者”之间朋友的关系。其次,当体育非遗项目实施拟人化时,“消费者”还会将其认知为人类个体,在此基础上根据“享乐型”与“功能型”将其拟人化形象分为“热情型”和“能力型”两种类型,[16]比如米其林轮胎一开始的“轮胎人”的形象是属于“能力型”,随着发展逐渐演变为“能力型”为主,同时与“热情型”相结合的模式。所以在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角色设计中,也应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应该有所侧重,比如游戏类体育非遗项目的角色拟人化设计可以以“热情型”为主的二者相结合的模式,而武术类则以“功能型”为主的二者相结合的模式。最后,在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的发展方面,首先由于体育非遗项目众多,因此当各个项目拟人化之后,不同的体育非遗项目之间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可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东方IP,譬如漫威系列IP、迪士尼系列IP等。其次,可以将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用于游戏APP的创作中,譬如日式妖怪卡牌类手游《阴阳师》、水墨风跑酷类手游《忍者必须死》等,从而让体育非遗项目的拟人化创作真正的可以“回流”,吸引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所以,体育非遗项目的拟人化可以以伙伴关系的形象出现,可以展现“热情型”或“能力型”形象,通过不同形式的拟人化后发展方式从而触发“消费者”对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的态度。[17]因此,体育非遗项目通过拟人化的模式,可以拉近项目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但是拟人化的根本目标是向“消费者”传播项目的核心价值,所以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必须与项目的定位相符,基于项目的内涵塑造拟人化的形象。

3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的影响

3.1积极影响

首先,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可以带来很好的宣传效果,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因为,当把体育非遗项目这样的复杂客体进行拟人化创作时,大众与体育非遗项目之间的互动方式就由“人与物”变为了“人与人”,使体育非遗项目更具亲和力,提高人们对体育非遗的理解和认知,更好的满足了人的社交需要,可以促进更多的人了解体育非遗,将文化传承落到实处。其次,体育非遗的拟人化形象不仅会加深受众的印象,提升其对非遗体育项目的好感,还可以提升受众对体育非遗项目的信任;另外,拟人化还有助于建立起受众与体育非遗项目之间的情感纽带,进而提升受众的学习意愿。

3.2消极影响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拟人化时某些不恰当的特征和设计都会影响拟人化的效果,而对于体育非遗项目来说,由于体育非遗项目所具有的历史性和代表性,所以当体育非遗项目进行拟人化时就更加需要对每个项目的知识、历史背景的准确性等要求都要非常的严格,每一处的细节都要通过查阅文献进行考证,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角色形象的性格、服饰、配饰、颜色使用等都需要完美地贴合体育非遗项目本身。因为在受众心中,拟人化后的“人”就等于项目本身。因此,必须在增强体育非遗项目趣味性的同时,还要保证体育非遗项目的历史知识和独特个性的严肃性,防止过分商业化从而让体育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过度娱乐性。这就需要打造精品且专业的创作团队,讲好中国故事,形成独具特色的IP。

4结论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篇7

一、总体构想

专项资金的管理核心是一个滚动项目库,一套数量化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依公共财政的思想设立的量化指标体系,将单位报送的若干年专项项目,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的结果按照分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依次提供资金安排意见,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外部有效监督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个滚动项目库。各单位申报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均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本身具备项目维护、项目评价、项目排序、财力控制、审批流程管理等多项功能,并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相结合,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整个部门预算,并将明确的财政补助专项转入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管理。

一套量化指标体系。作为专项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专项指标评价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行设立,将审批专项资金的思维过程予以细化、量化,分解为若干指标,并对应相应的分值。将申请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全部纳入此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相应的分值,供项目库进行排序。

二、细化指标,建立体系

从各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每一个专项资金项目,就必须根据可能涉及的专项资金的情况,设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其结果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据以提出科学的项目取舍和资金拨付的决策参考意见。因此,细化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是专项资金项目库工作的重中之重。

专项资金项目库指标体系遵从全面评价原则、财政效率原则和项目优先原则。接项目的性质分为(l)建设性项目;(2)车辆、设备购置项目;(3)维修、小型改造及租赁项目;(4)会议、活动项目;(5)业务费、培训费、开办费、手续费、临时人员费等项目;(6)科技三项、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6大类进行分类排序。鉴于支农项目有其特殊性,暂不列入专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在专项项目分类的基础上,将项目评价指标分为两大类分别对项目进行评价:项目基本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基本指标”)和项目分类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分类指标”)。基本指标是项目库中所有项目均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分类指标是分别对各类专项的不同性质而设定的评价指标。每一类指标按照公式1,分别计算出基本情况指标得分和特性指标得分。

评价得分=∑(第i项指标总得分×第1项指标权重) 公式1

再根据每类所设的权重比例,并考虑附加分等条件进行修正并代入公式2计算出本项目的最后得分。

评价得分=∑(第1类指标总得分×第1类指标权重)十附加分 公式2

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范围是所有专项项目,每个专项项目不论项目类别均要按照基本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基本评价指标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所属产业、项目主要功能、项目替代成本、资金配套率、项目受益范围和受益时间等,每项指标有一个基本分,另有具体可能情况的相应系数,二者乘积即为本项的得分。如项目所属产业指标以行业系数确定权重,若某专项项目对应项目所属产业为科技,其行业系数1.0,本项的基本分为20分,则此项目本项指标的得分=20×1.0=20。

分类评价指标按不同分类设立,能体现国家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立,既要符合项目自身的特点,又要有利于量化测算,比如建设性项目可以设立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时间限制、资金使用计划等分类指标进行测算。又如科技三项及企业挖潜项目可以分为关于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指标、关于项目单位的指标、关于项目本身的财务经济指标等三项指标。总之,各类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价目的细化后的测算指标,计算分类评价指标的得分。

项目附加分和减分主要是对项目外在性及某些未能列入上述指标体系的特殊项目,以绝对分调增调减,综合平衡。

每一个项目都要先进行项目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具体到某一类项目又分别应进入各自所属类别的项目分类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然后将项目附加分和减分计入,根据最后的得分在该项目所属类别内各项目间进行滚动比较,择优提供资金支持。

三、管理形式

申报与评价。单位申报专项项目采用年度申报与临时申报相结合的办法,项目库的评价分为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各财政拨款单位应于每年报送下一年度部门预算时一并报送今后几年拟进行的专项项目,同时提供项目申请报告及附属资料。申请报告和附属资料必须全面、详细、准确。财政预算部门收到后,将专项项目用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将结果录入专项资金项目库。

组织形式。财政部门成立专项资金项目库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库的评价、管理、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预算工作的局长担任,成员由预算主管科室、部门主管科室、专业主管科室及其他有关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

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篇8

一、总体构想

专项资金的管理核心是一个滚动项目库,一套数量化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依公共财政的思想设立的量化指标体系,将单位报送的若干年专项项目,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的结果按照分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依次提供资金安排意见,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外部有效监督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个滚动项目库。各单位申报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均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本身具备项目维护、项目评价、项目排序、财力控制、审批流程管理等多项功能,并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相结合,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整个部门预算,并将明确的财政补助专项转入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管理。

一套量化指标体系。作为专项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专项指标评价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行设立,将审批专项资金的思维过程予以细化、量化,分解为若干指标,并对应相应的分值。将申请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全部纳入此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相应的分值,供项目库进行排序。

二、细化指标,建立体系

从各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每一个专项资金项目,就必须根据可能涉及的专项资金的情况,设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其结果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据以提出科学的项目取舍和资金拨付的决策参考意见。因此,细化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是专项资金项目库工作的重中之重。

专项资金项目库指标体系遵从全面评价原则、财政效率原则和项目优先原则。接项目的性质分为(l)建设性项目;(2)车辆、设备购置项目;(3)维修、小型改造及租赁项目;(4)会议、活动项目;(5)业务费、培训费、开办费、手续费、临时人员费等项目;(6)科技三项、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6大类进行分类排序。鉴于支农项目有其特殊性,暂不列入专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在专项项目分类的基础上,将项目评价指标分为两大类分别对项目进行评价:项目基本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基本指标”)和项目分类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分类指标”)。基本指标是项目库中所有项目均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分类指标是分别对各类专项的不同性质而设定的评价指标。每一类指标按照公式1,分别计算出基本情况指标得分和特性指标得分。

评价得分=∑(第i项指标总得分×第1项指标权重) 公式1

再根据每类所设的权重比例,并考虑附加分等条件进行修正并代入公式2计算出本项目的最后得分。

评价得分=∑(第1类指标总得分×第1类指标权重)十附加分 公式2

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范围是所有专项项目,每个专项项目不论项目类别均要按照基本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基本评价指标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所属产业、项目主要功能、项目替代成本、资金配套率、项目受益范围和受益时间等,每项指标有一个基本分,另有具体可能情况的相应系数,二者乘积即为本项的得分。如项目所属产业指标以行业系数确定权重,若某专项项目对应项目所属产业为科技,其行业系数1.0,本项的基本分为20分,则此项目本项指标的得分=20×1.0=20。

分类评价指标按不同分类设立,能体现国家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立,既要符合项目自身的特点,又要有利于量化测算,比如建设性项目可以设立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时间限制、资金使用计划等分类指标进行测算。又如科技三项及企业挖潜项目可以分为关于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指标、关于项目单位的指标、关于项目本身的财务经济指标等三项指标。总之,各类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价目的细化后的测算指标,计算分类评价指标的得分。

项目附加分和减分主要是对项目外在性及某些未能列入上述指标体系的特殊项目,以绝对分调增调减,综合平衡。

每一个项目都要先进行项目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具体到某一类项目又分别应进入各自所属类别的项目分类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然后将项目附加分和减分计入,根据最后的得分在该项目所属类别内各项目间进行滚动比较,择优提供资金支持。

三、管理形式

申报与评价。单位申报专项项目采用年度申报与临时申报相结合的办法,项目库的评价分为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各财政拨款单位应于每年报送下一年度部门预算时一并报送今后几年拟进行的专项项目,同时提供项目申请报告及附属资料。申请报告和附属资料必须全面、详细、准确。财政预算部门收到后,将专项项目用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将结果录入专项资金项目库。

组织形式。财政部门成立专项资金项目库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库的评价、管理、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预算工作的局长担任,成员由预算主管科室、部门主管科室、专业主管科室及其他有关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