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化建设8篇

时间:2023-10-13 15:35:32

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建设篇1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建设

21世纪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已广泛实施到各个领域之中,也成为一个国度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基础。在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文件的大量产生,近年来,档案数字化管理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数字化档案将逐渐取代传统以纸质档案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信息化社会格局已经形成,正确地判断档案工作发展形势,牢牢把握档案数字化建设这一刻不容缓的中心任务,利用目前大好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和挖掘自身潜在优势来攻克难点、化解矛盾是档案部门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有效手段。

1、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档案数字化也就是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的档案信息库。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档案信息提高了计算机检索速度;节省档案存贮空间,缓解库房紧张的压力;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由于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从而充分发挥档案馆的信息优势,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的内容和数量,加强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档案馆开展特色服务创造条件。

2、档案数字化的特点

档案数字化是通过现代技术对国家或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也就是说档案的数字化使用是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做记录,并通过计算机软件的程序解码,并回复到初始状态,才能识读;(2)系统依赖性。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与原系统不兼容的情况下,则需要进行系统调配,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可读性;(3)信息的易变性。当新的计算机系统和程序不能解开代码,则原有的信息容易被删除,这也是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4)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其他特征还包括信息的可流动性、信息储存的高密度性以及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

3、对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分析

由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故在现阶段,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技术上的问题、合作问题、数字化对象问题、标准化问题等。因此,档案部门在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顾实际条件,一哄而上,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提出可行性方案,这样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3.1法律效力问题

电子档案数字化是把纸质文档转换为电子文件,而电子文件本身具有可分离性和易变性,特别是在传输、储存、输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信息干扰、病毒侵扰、人为破坏等等,这些不安全因素往往会造成档案失真。所以,电子档案就难免会出现“信任危机”,这样档案本身也就失去了数字化的真实意义,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以保障档案数字化的可操作性。

3.2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要实现网络化利用就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前提,如局域网的建设、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等。而网站建设一般包括域名申请、服务器配置、网站规划、网页设计、系统配置、主页、数据库系统开发、网站宣传等内容。所以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关系着能否把数字化档案信息在网络上。

3.3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复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一份完整的实施方案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现状分析、实施目标、实施要素和保障系统。为此,在制定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时,要进行以下的工作:档案部门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之前,应该进行调查研究,对本部门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握;理制度方面的调查研究。硬件方面的调查研究,技术方面的调查研究,人才方面的调查研究。

3.4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确认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档案的所有权,还要认清档案的著作权。因为,所有权与著作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拥有著作权而不一定具有所有权,档案数字化建设还需要做好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的确认工作。

4、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4.1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促进新时期档案工作新格局趋于成熟和稳定。档案数字化建设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研究体系在内的支撑体系。

4.2加强与信息管理部门的强强联合

尽快将档案数字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资源建设范畴。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以其保存、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这一特征,逐渐跨入了信息产业范畴,档案部门与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已成为大势所趋。

4.3丰富数字档案的采集途径

建立海量档案信息资源库,最终实现档案信息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在整个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档案部门应全方位拓展工作领域,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不仅要拓展新的数字信息采集途径,而且要辅助有关部门切实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生成巨大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5、结语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因此,对于档案数字化建设理论的研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所以,要从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进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不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数字化建设篇2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39-01

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也在急剧的增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档案的收集、保存以及利用等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最佳的平台,档案信息化成为了当今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而档案数字化无疑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介质文件如纸质文件、声像文件转换成数字形式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具有高效安全存储、快速传输、管理便捷等优点。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将传统介质档案文件通过计算机扫描及加工处理转换数字形态的电子档案文件;二是实现对正在形成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即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文件的直接生成、归档及保存;三是实现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四是实现档案内容信息的数字化,即通过扫描、直接录入等方式将档案内容以图像、文本等形式进行数字化的存储。

n案数字化建设从过程角度来说,应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存储保管以及查阅利用等全过程。档案收集阶段的数字化涵盖了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与新型电子档案的建立;档案存储保管阶段的数字化是指采用光盘、磁盘、硬盘等载体实现对电子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档案查阅利用阶段的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现电子档案的高效传输、便捷查询与利用。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种类与形式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大力开发和高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而档案数字化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样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电子档案的形成促使档案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的实体化管理无论是在档案收集、保存还是利用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档案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数字化档案相较于传统介质档案,获取更为方便快捷,且能够更好的对档案原件进行保护,利用率更高。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社会共享层面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且不存在获取时间上的冲突。从档案利用以及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角度,档案数字化建设必要性不言而喻。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档案局一系列政策标准的支持与引导下,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迅猛,许多档案部门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探索。目前,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档案规模不断扩大,档案数字化的相关规范也日趋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档案数字化加工市场,档案数字化的对象从纸质档案已经逐步扩展到了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缩微胶片等各种不同种类载体档案。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政策环境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根据“统一领导、标准先行、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各地区也都把档案数字化作为编制本地区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档案局联合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档案数字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试点范围;201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档案安全保密体系,档案数字化成为安全保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作为一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3.2 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数字化加工环节不断细化,数字化标准不断提高,数字化生产日趋社会化。从发展趋势来看,档案数字化加工由档案部门自主加工开始向社会化服务转变,社会化专业机构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初始阶段,档案数字化多由档案部门自行加工,由于在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设备、规模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发展的过程中,源于工业企业的业务外包模式被引入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给专业、高效的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从实践的效果看,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规避档案部门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专业性与高质高效,档案部门只需要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定期进行数字化业务的监督与验收,即可较好的完成数字化的目标。因此,是目前档案部门进行档案资源数字化的首选,尤其是对一些资金、技术实力较为欠缺的地方档案部门来说,这一模式可以说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 结束语

作为档案信息建设基础的档案数字化,其规模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虽然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最终形成符合我国档案管理实际发展需求的模式。

参考文献

数字化建设篇3

【摘要】目的研究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思路、方法及趋势。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阐述了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分析了数字化医院的体系架构、建设模式等关键内容,介绍了数字化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数字化医院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体系架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是关键要素,决定了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方式与内容。结论数字化医院应以全面应用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为基础,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整合、业务数据的集成共享、操作过程的实时监控、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医疗服务的区域协同。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 体系架构 建设模式 发展趋势

“数字化医院”一词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一个宽泛的概念逐渐被实体化、具体化,其内涵也不断被丰富,已成为全世界医疗机构的一个建设趋势。国外对数字化医院的理解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指虚拟的“网络医院”(Network Hospital)、“赛博医院”(Cyber Hospital)等;另一个就是与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相关的, 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医院[2]。国内所讨论的数字化医院通常是指后者。

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目前,数字化医院尚无明确定义,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3-5],归纳如下。

数字化医院就是将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数字技术应用于医院及相关医疗工作,实现医疗、管理以及各项业务流程运作的数字化。在物理层面上应实现无纸化、无胶片化,并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全方位、全关联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平台,提供无处不在、高效安全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在信息层面上应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医疗过程甚至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保存、共享、传输和处理,并建立数据仓库,构建数据中心,实现对所有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2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医院是伴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被提出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70~80年代,HIS进入大发展时期并被广泛应用。欧洲的数字化医院发展比美国稍晚,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HIS系统,而日本则是在70年代末开始了HIS系统的研究,并在80年代开始逐渐普及[6]。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多家实质性的数字化医院,如美国伯明翰市的Heath South医学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UCLAMC)、印第安纳心脏病医院、挪威奥斯陆Riks Hospital、日本千叶县龟田医院等。

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基于信息化基础逐步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总体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单机应用阶段,70年代末,少数几家大型综合医院和教学医院开展了在小型计算机上的单机应用[7];第二阶段,部门级局域网应用阶段,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财务管理为主的小型网络应用[8];第三阶段,全院级医院信息系统应用阶段,1993年,国家卫生部组织研发了“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并在全国推广,随后,总后卫生部也组织研发了“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并在全军推广,基于管理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逐渐成熟;第四阶段,临床信息系统应用阶段,2000年以来,尤其自2003年卫生部制定颁布《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以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电子病历系统(EMRS)、医学图象档案管理和通信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临床信息系统(C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等应用不断丰富数字化医院的内涵,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及医疗系统高度集成更成为了技术趋势[9];第五阶段,区域医疗数字化阶段,《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对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其后,一些医疗机构也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到了2009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医疗的数字化建设,医疗保险系统、新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等区域医疗数字化系统也日益成熟[10-11]。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也已取得明显成果,已建成的较具代表性的数字化医院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等。

3数字化医院的体系架构

体系架构是数字化医院建设所要遵循的设计框架,决定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刘国祥等[12]认为,数字化医院体系由“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构成,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层、数据层、技术层、保障层,应用工程是体系结构的核心,由业务层、服务层和管理层构成。陈崑[13]则把数字化医院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层、业务层、知识层和决策层。范启勇等[14]则把数字化医院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层、数字化医疗设备层、业务应用层、信息整合层四个层次。上述研究者在构建数字化医院体系结构时,都未将区域医疗纳入构建范畴,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高度集成的技术趋势也未得到体现。

郭维钧等[15]认为数字化医院应划分成六层结构,分别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层、数字化医疗设备层、计算机网络层、数据交换共享层、业务应用层、外部应用层。王东伟等[16]则将数字化医院分成四大部分,建筑智能化系统及硬件基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业务系统、以HIS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外部应用接口。黄正东等[17]则将数字化医院架构分为物理和信息两个层面。物理层面主要是智能化医院建筑、数字化医疗设备及无处不在的网络系统(有线或无线)等,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信息层面基于物理层面,分为四大系统,一是临床信息和临床决策系统(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业务层,包括HIS、OA、人力资源、物资、固定资产、财务、成本核算等医疗管理系统及CIS、PACS、LIS、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临床信息系统;第二层为系统集成平台,对基础业务层的数据进行集成整合;第三层为数据中心,实现各种数据的集中存储交换和共享;第四层为电子病历集成终端,统一集成展示各种医疗数据);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三是区域协调医疗信息系统;前述三个系统相互交互,三个系统之上是指导医院建设发展的运营决策系统。

4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

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研究的热点,陈宇行等[18]认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点是数字化的医疗、数字化的管理和数字化的就医环境。杨淼淇等[19]认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要素应包括电子病历、PACS系统、高效的临床诊疗信息管理和良好的社会保障接口。谭国平[20]将数字化医院分为数字化门诊系统、数字化医技系统、数字化病房医疗护理系统与数字化社区信息系统。陈金雄[21]则提出数字化医院应具有八大特征:全方位、全过程、可管理、智能化、无纸化、标准化、高效率、高安全,同时他还提出数字化医院可用七大系统(患者关系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院基本信息系统、管理决策系统、区域协调系统、行政业务系统)、五大索引(患者主索引、医嘱主索引、工作人员主索引、资产主索引、科室主索引)和四大数据中心(临床数据中心、管理数据中心、影像数据中心、区域数据中心)来概括。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则通过实证建设的方式对数字化医院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结合业务流程及应用功能将数字化医院分成数字化基础平台、数字化门诊、数字化病区、数字化辅诊、数字化区域医疗及数字化管理六大组成平台,取得了很好的建设及应用效果。

5数字化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梁瑞麟[22]提出未来数字化医院应充分采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同时应建立和完善数字签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应建立新的数字化时代的就诊模式,达到人性化、智能化。李劲松等[23]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中,无纸化、无胶片化业务模式将趋于成熟,电子化临床路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电子病历将得到极大发展和应用,信息化与智能化将提供无处不在的医疗服务,数据挖掘与再利用将成为医院日常工作。李思睿等[24]则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建设道路上,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同时应加强循证医学的数字化建设,最后还应完善医院科学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汪鹏等[25]则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信息化标准逐步得到规范,区域医疗信息化将快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向集成化发展,智能化决策系统将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将逐步健全。

6小结

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代表着信息技术参与医疗行业知识管理的新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建设理念、信息标准化、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应用深度及质量等方面,但可喜的是,我国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方兴未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建设道路必将越来越宽广,在全面运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流程优化整合、业务数据集成共享、操作过程实时监控、医疗资源综合利用、医疗服务区域协同的综合体系,打造优质高效数字化平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崑,郭文明.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层次与关键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37-38.

[2]陆会均.新医改下数字化医院建设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9,5(4):62-64.

[3]范启勇,王杰宁,陆培明,等.上海对数字化医院的研究和实现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54-56.

[4]韩雄,史新中,杨文宏.数字化医院与医院数字化[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13-14.

[5]李思睿,赵从林.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及发展趋势[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0):947-948.

[6]丁涵章.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9.

[7]傅征,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8]李刚荣.国内外数字化医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J].重庆医学,2009,38(7):1561-1562.

[9]王海林,陈金雄,鲜荣华.创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中国数字医学,2010,5(7):14-16.

[10]汪鹏,李刚荣,周来新,等.建广义数字化医院,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J].重庆医学,2009,38(7):1566-1567.

[11]MARIANNE C,MAASS.Usefulness of a regional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 in primary care[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8,91(Issue2):175-177.

[12]刘国祥,吴昊,李书章,等.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和系统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2):25-26.

[13]陈崑.数字化医院的架构设计与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

[14]范启勇,王杰宁,邬惊雷.数字化医院的内涵?特征和基本框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22(1):23-25.

[15]郭维钧,李亚芬,林美珍.数字化医院[J].智能建筑,2009,10:59-61.

[16]王东伟,金震,翁志勇,等.智能化与信息化融合设计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J].智能建筑,2009,11:10-11.

[17]黄正东,肖飞,郭雪清,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数字化医院架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4):362-366.

[18]陈宇行,吉亚力.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构建数字化医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1):1090-1091.

[19]杨淼淇,柴华,喻革武.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要素[J].医学信息,2010,23(3):555-556.

[20]谭国平.建设数字化医院促进现代化管理[J].中国数字医学,2009,4(9):63-65.

[21]陈金雄.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1-4.

[22]梁瑞麟.数字化医院的现状和展望[J].中外医疗,2008,27(10):73-73.

[23]李劲松,张小光.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与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5-7.

数字化建设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4-0000-00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顾名思义,它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传统校园所有教学管理及生活技术等服务等等校园各方面信息的跟踪处理,充分实现数字资源的系统应用的一种包含不具有真实可接触这种特性的教育教学环境。

2、数字化校园的现状

我们知道,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水平高低则是教育信息化程度好坏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基础上,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有了更为广泛和可以依赖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数字化校园的迅速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十二五”中国教育规划纲要中,国家再次明确了新的一年中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要投资的总费用要实现达到占GDP总数的百分之四的目标,在大的教育政策背景下,这就给中国的教育化产业提供了一个长期并且相当稳定的机遇期。以数字网络技术和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在逐渐被越来越多大学甚至各大中专院校接受的同时,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所接受,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积极推进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尤其在目前的情况下,一说到教育信息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数字化校园这个名词。这种趋势为学校基层性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学校基本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到,近期很多重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211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其他一般学校也多方筹集人员资金技术等,准备开始或改进自己的建设,而且相当一部分院校在这方面的建设已颇有成效。在比较好的形势下,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难题,比如没有做好教育理念的转变,软件建设及应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视对现有校内或校外资源的借鉴应用,以及对教学系统的建设不完善等等。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要实现校园内各个方面的真正“现代化”;其次要实现信息资源和各项服务的最好规范,保证对它们的最优分配和利用;最后还要确保资源和服务的科学安全性,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和管理过程系统上的质量和效益的目的,总体上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建设、重整“设备”、强调实际运用的指导思想。

(1)统一规范.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庞大项目,在整个的过程中,它会涉及到有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为了解决好它所具有的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等重难点,在着手之前就必须站在学校的整体高度上,做好规划分析和设计工作,未雨绸缪,做好事前计划工作。(2)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它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很多内容,比如:需要对师生进行相关调研、具体确定选用哪个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方案的运行反馈及改善改进等多个过程,因此为了保证整个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减少 运行失败的可能性,在整个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逐步建设的指导思想。(3)重整“设备”.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庞大繁琐的应用系统,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校都多多少少进行过信息化方面的建设,这期间都购买、开发甚至改进了不少应用系统,有了一定信息资源的积淀,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不妨也采用下“拿来主义”,要充分考虑运用原有的东西、最大程度的利用校内校外已有的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在进一步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新”作用。(4)强调实际运用.我们要建设数字化校园,最终是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最关键的就是要强调应用,使学校、教师、学生等每个部门组织都实现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实现上下级部门或平行部门之间既快又好的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时刻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优先确保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应用、实现共享,以实用为真正的目的。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包括网络系统化安全建设,校园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数据化中心建设,确定的身份鉴别建设,一卡通扩展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等主要内容。

(1)网络系统化安全建设:要尽量减少校园网系统的危险性,保证重要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非常”业务部门的无风险性,就必须建立基于整个校园的网络安全体系,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精确高效运行。(2)校园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建设一个完整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基于校园管理的相对远程的的一体化的办公操作、教学培训、基本信息查询等提供更周到的硬件软件等技术方面的支持。(3)数据化中心建设:建设一个为全校服务的数据中心,要充分保证隐蔽数据或共享数据的实时性、即时性和高效性,并且还要保证它们的高度一致性,尤其要确保共享信息资源的即时可参考性。(4)确定的身份鉴别建设:建立非常确定唯一的身份鉴别中心,根据已搜集保存或可以预见的内容集中进行身份认证,提高数字化校园整个实际运用系统的高效安全。(5)一卡通扩展建设:改进一卡通的更多更好功能,实现整个校园内统一且唯一的教师或学生等的身份认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整个校园的“危险”性。(6)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有线或无线网络和精准文献信息资源为技术设备支持,逐步改善改进书刊文献资源检索,创建更高标准化的数字图书馆,最大程度的实现校园书库的信息资源共享基地,更好的为师生服务。(7)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实现网上上课、学习、培训、办公等的远程化。

参考文献

[1] 郭丽君,吴庆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探索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54-158.

[2]韩锡斌,杨娟,陈刚.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中国远程教育,2005,8.

数字化建设篇5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数字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上个世纪末,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概念首先在IT行业被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数字化医院”的雏形。随着“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的日渐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由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服务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而且还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作为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科学,包含了大型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同时,由于涉及卫生领域,因此还需要运用临床医学、药理学、检验学等学科知识和成果;除此之外,数字化建设还必需依靠管理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如运筹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整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内容”、“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它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高效整合和聚集能为病人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各项资源。因此,医院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将对卫生服务有质的飞跃并且能产生重大影响。

我院(高邮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0年以来,我院按照数字化医院要求,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了医院的数字信息系统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了由多个系统覆盖全院的院区网络,管理范围覆盖全院所有科室和管理部门,内容涉及HIS系统、成本核算、病人信息、医嘱、检验检查报告、医学影像(PACS)、RIS、电子病历、药品管理、财务管理等,为建成数字化医院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数字化建设和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下面从如下四点对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及作用进行简要的论述:

1 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数字技术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帮助人们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工作着。如今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医院数字化建设将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网络系统将是医院运营和发展的基础支撑平台,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建设有着非常现实的作用和必要性。

2 医院数字化建设是提高市民健康生活品质的需要

建立数字化医院,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模式,可以改善市民的就医环境,为市民创造一个全方位的,方便快捷,全新的医疗服务平台,以满足人们健康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的需要。

3 医院数字化建设是医院走向现代化医院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的社会正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当前现代化医院的评价体系标准中,数字化建设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医疗服务行业本身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其他部门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医学科技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都需要“数字化医院”的建设。

4 医院数字化建设远景目标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全院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应用,运用所有的信息资源为患者提供先进的,便捷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建立全院医疗信息平台和数据仓库,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医院数字化的主要目标有:

(1)改变医院的管理模式,以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形成先进的医院管理理论和医院管理模式。

(2)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医院信息处理系统,能更好的服务于病人和医护人员。

(3)建立医院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4)建立高度信息化的医疗研究与教学系统。

(5)建立完善的医学交流体系,通过通讯、信息手段,达到方便快捷的医学交流,可极大地推动医学的发展。

(6)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的医学咨询系统、健康咨询系统。

(7)通过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设备,提供众多的特殊服务。如: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监控等。

(8)进行智能化研究,提供医疗的智能化服务。

(9)制定及完善医药信息学标准。

纵观上面的目标框架,虽然部分功能性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但是从总体来说我院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足,不过已经逐步显现了其明显的效益,主要表现为:

1)简化了工作流程,方便了医患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了病人就医流程,缩短了病人看病的手续时间,就医全过程比过去更加方便快捷。

2)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系统通过规范化的录入和自动化的计算、统计,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规范了数据录入,提高了信息准确性,并且能够做到有据可查。

4)依靠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管理水平。管理人员能实时查询门诊、住院病人的就医信息、医嘱等以及药品管理、财务管理等各种统计报表,为医院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5)通过成本核算软件的实施,加强了成本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医院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实施,通过成本核算,进一步增强医院管理的成本意识和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医院开源节流,减少病人开支,提高医院信誉。通过对医疗活动中成本的测算、分析和比较,使成本得到控制,加强了医院的经济管理,达到医疗服务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从而更好的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6)锻炼了技术队伍.提高了人员素质。医院信息化、数字化,使得医院各部门工作人员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空间;医院信息化、数字化也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可靠的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的队伍,从而能够保证医院数字化的顺利实施以及安全运行。

在信息数字化建设时代,医疗技术、信息资产、医院信誉等无形资产将决定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医院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医院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信息数字化技术在医院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医院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综合实力,也为医院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机遇。总之,如今我院的数字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握好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按规律办事,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快我院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医院发展,为建设数字化医院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二十一世纪中国医院信息化及其对策[EB/OL].比特网,2009,12.

数字化建设篇6

关键词 校园网 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理想和必然目标,也是各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尺。

1 国内数字化校园发展状况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初级阶段不断深入发展走向高级阶段的过程。根据国内各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分析,它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络基础建设,该阶段主要以基础网络建设为主,考虑基础网络如何建设。如怎么建设有线校园网、无线校园网、校园网安全防范等。

第二阶段业务系统建设,该阶段以高校的各类应用建设为主,考虑各业务系统的建设以及后期推广应用。如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精品课程、OA系统等一系列业务系统的建设。

第三阶段数字化校园建设,该阶段在网络基础建设和业务系统应用环境发展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引入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资源、统一用户和统一管理;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开辟一个超越时空的数字虚拟空间,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工作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多项功能。

目前,国内高校数字化建设大多数处于第二阶段,部分高校正在或已经进入第三阶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数字化校园作为一项庞大的信息工程,其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将作为高校的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

2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连贯性,造成建设的不连续性,导致在进行校园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准则。以至如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等操作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

(2)缺乏数据共享。由于在高校数字化建设初期,缺乏统一的规划,各种业务系统都是从部门自身需求的角度来开发实施的,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数据编码格式也各不相同。导致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学校各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以至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形成信息孤岛,人为地割断了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3)缺乏统一接口。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学校各类业务系统也越来越多。由于缺乏统一的应用和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业务系统,学校师生需要牢记各种不同的口令才能登录到相应的系统中,人性化程度低,违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衷,不便于使用。

(4)缺乏组织力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然对学校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各种标准、任务下达、经费分配。在数字化推进过程中甚至会触及管理机构重组、人员优化等敏感问题。这些都会成为制约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因素,所以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来加以推动。

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让数字化建设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是数字化校园研究的重点内容与发展方向。

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建立起来的。在整个数字化校园设计过程当中应该遵循:“标准化、先进性、开放性、实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设计原则,让数字化校园建设无缝地融入到传统教育、教学与管理当中。

国内高校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设大多采用“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的建设方式,根据目前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建设的主流技术,使用“3+N+1”解决方案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3+N+1”方案其核心就是“三个基础平台+N个业务系统+一个门户”,具体包括如下内容:统一数据标准、搭建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整合业务系统、统一校园门户。

(1)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标准是整个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设基础,是教育信息资源得以共享与交流的前提条件。统一数据标准的建立应该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准侧,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拟定具体的数据标准细则。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保证信息数据在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过程中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使各业务系统协同发展。

(2)搭建公共数据平台。公共数据平台是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类业务系统的信息数据,是数字化校园的高层次应用平台,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其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公共数据库的搭建,公共数据库是高校各业务系统里面的数据中心,其中包括教师的信息,课程的信息,科研的信息,学生的信息等。公共数据平台在满足大量数据信息存放的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为门户推送、系统集成和共享信息,提供便捷的数据访问方式。

(3)统一身份认证。在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中,学校根据成员角色的职能与分工,为其赋予不同的权限。老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成员,同样的一名老师在不同业务系统中可能有着多种角色,通过建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为各业务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服务,从而提高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建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的主流方案是通过目录服务(LDAP)技术对角色和权限进行管理。用户通过单点登录,经过一次网络身份认证后,就可以访问所有授权的信息资源,而不需要额外验证,最终实现用户认证集中化。

(4)整合业务系统。在统一标准、共享数据和统一认证三大平台的基础上,对高校现有各业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调研和分步对接,最终实现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高校常用的业务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OA系统等。利用三大信息化基础平台,使各个业务部门实现深层次、全过程、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将包括教务、人事、学工等各职能部门在内的信息集中共享,高度自动化信息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管理工作准确、高效地进行,减少工作流程和重复。

(5)统一校园门户。门户服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数字化校园的用户最终体验形式,位于数字校园体系结构中的最上层,是校园数字化信息对外集中展示的窗口,用于实现数字校园各业务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与服务。门户服务要兼顾门户站点的所有功能,每一个教工和学生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门户网站,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校园门户,各业务系统就可以直接将数据向用户推送,为用户展现数字化校园各方面的信息资讯。有机地衔接了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缝隙,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统一的校园信息门户平台。

4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信息化的推广,数字化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已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逐步实现了基本的数字化应用。所以,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学校利益格局,高校的数字化进程可能会遇到资金、人才、观念等阻力。针对这些问题,建设和完善数字化校园,需要坚持“可持续应用、可持续投入、开放技术框架、组织应用培训、完善规范制度”,在各项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总结,不断提高,最终保证信息化建设方向与学校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王兰尊,黄建军.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10):52-60.

[2] 徐凤亮,史斌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23-25.

数字化建设篇7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建设 系统结构

数字化校园是当代信息化的产物,是随着当代的信息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由于技术以及应用的持续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也在持续深入。当代高校技术的教育是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的教育。针对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信息化是达成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信息化的制高点,对于实现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作出努力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化的环境。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

由于信息技术在高校的校园内被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服务等形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数字化校园是通过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的,将教育技术作为基本动力,将信息技术作为方法进行推进,将高校的教育体系进行发展和变革,让当前的高校形成一种具备知识和经济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透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的全方位的教育形式。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持续努力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渐渐迈向世界顶级大学门槛的方向。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以硬件方面来看,高校数字化就是以相应的信息为基础,进行高校教学的资源整合;以软件方面来看,就是针对制定信息资源制度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里,只有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构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无法接受新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学生进行自学。我国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这造成了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无法接受数字化教学的方式。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必须通过短期内的学习成绩进行判定,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排斥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原因。

(二)老师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在数字化的教学形势下,对于老师的观念要重新进行定位。不可以像过去的教学模式一样,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如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里,学习的方法非常丰富,这和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数字化时代里,老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所以,老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紧跟教学改革及发展的步伐。

(三)老师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共享。目前,高校的老师竞争尤为激烈,这造成了老师之间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进行共享,甚至有的教学成果都不愿意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目前的考核制度还无法全面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的这种不愿共享成果的举动对于教学依旧是个难题。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更加丰富。数字化教学里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依旧匮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多,比如:教学资源是具备“保鲜期”的,优秀的教学资源要靠老师不断的维护、不断努力才能持续下去,但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而维护教学资源又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轻易无法坚持。加上高校在数字化教学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也会造成教学资源“过期”的现象。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一)创建饱满的教学资源。创建饱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以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为核心,结合高校及社会的力量将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及整合。这里面包括了依照各类科目创建的专项网站,将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整合,创造交流的平台,通过不同版本的学科教材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让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加便利的获取知识。不但要将资源的开发工作做好,还要对当前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工作做好,这样才可以真正适应当前的数字化教学,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二)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速度,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意识。高校在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里,一定要建立服务意识、战略意识、应用意识、共享意识、科学管理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当前由于各大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的投入差异很大,因此,国家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力度必须加强,发挥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源整合作用,不要进行重复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降低,达成资源共享、加快数字化教育的目的。

(三)提升老师的信息素质。对于数字化教学的形式,老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数字化教学的时代中不断创新,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目的。

(四)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资源,学会主动获得知识、实用知识,通过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高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校在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应当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的管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还应当增加教学设备,让老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数字化教学在课堂里的作用发挥的更好,让教学内容更加吸引学生。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是一项需要全校进行配合实施的工程,只有技术是无法进行的。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数字化校园也给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一定要以自身情况进行建设,要看好时机,统一进行规划,为创办先进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努力奋斗,让学生可以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习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可以实现数字化,将生活空间转变为数字化,为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召丽.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数字化建设篇8

一、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快速传输与准确处理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数字化具有简单、直观、速度快等优点。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它将各种传统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传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档案信息快捷利用和共享的目的。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档案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管理软件进行规划与整合,使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数字化的对象来看,档案数字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馆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即将原有传统载体的档案通过扫描、加工和处理,进行数字化转换;二是对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及时归档与保存,做到电子文档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从数字化的程度来看,档案数字化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即采用扫描录入的方式将档案全文按照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或是经 OCR(光学字符技术)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从数字化的过程来看, 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包括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保管和查阅利用等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文件和档案一体化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完成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采用磁盘、光盘等数字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档案的存储保管;由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的查阅利用。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发展契机。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不仅是档案工作未来发展的主流,更是当下时代特征的重要表现。因此档案数字化建设对我国档案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如下几点意义。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展的迫切要求

当今人类社会已迈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同样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得档案数字化逐渐被提上日程。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纸化办公已成必然趋势,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档案管理必须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的实体档案管理,有着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方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及时利用与共享。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档案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文件等原始凭证,是最真实、最可靠、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当今社会,机构负责人根据档案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正不断增加,人们已越来越多地关注档案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而数字化档案相比传统档案载体来说,既方便获取,又不会对档案原件造成损坏。因此,档案部门只有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方式,不断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及时、准确地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进一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由数字档案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容量非常有限,而且成本偏高,而数字档案的载体容量很大,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和档案保存空间;纸质档案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以恢复,而数字档案具有容易备份的特点, 可以通过保留多份备份文件来避免档案受损;在利用纸质档案时,我们通常要翻阅几十卷、甚至几百卷的档案,工作十分繁复,而数字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只需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在几分钟内检索到所需内容,十分方便;纸质档案只能描述二维的历史记录,无法满足人们在建筑设计、科研等方面的需求,而数字档案却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工具达到多维的记录要求。

(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