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农业前景8篇

时间:2023-10-17 09:34:38

生态农业前景

生态农业前景篇1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应县也积极响应国际号召,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应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约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全县有耕地77.9万亩,农作物以谷子、玉米、土豆、高粱、黍子、莜麦、小麦为主。黄芪、大蒜是应县的特产,年产分别为80万和30万斤。近年来,应县生态农业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生态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绿色农产品已成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农业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获得生存资源最主要的途径,而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工业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更替,土地呈现出严重恶化的形式。所以随着人民大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一种重回大自然的绿色消费浪潮席卷全球,"生态农业"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逐步兴起,目前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各地区纷纷采取相应政策以便迎合市场和民众的需求。生态农业已成为人类前进步伐中重要的一布。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存资源;环保意识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面对绿色消费的迅速蔓延,我国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政策发展生态农业,在一定领域内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其重视程度的不足,一些偏远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没有把发展农产品的重点放在提高品质上,而是仍然停留在数量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本文就应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作出简要分析,从不同方面研究探讨应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前景分析。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

应县是个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在设施农业的建设中,政府基本拿不出扶持资金,面对发展之初的重重困难,县委、县政府将工作的切入点放在群众观念的转变上,他们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干部进村入户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发展设施农业的效益,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设施农业建设是农业种植、养殖业上的一次变革,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1.2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生态农业不仅商机无限,而且也是我们破除国际绿色壁垒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食品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然选择。

通过对应县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与发展生态农业成效的对比,可深刻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积极探‘索较好发展生态农业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有助于发展我国生态农业。

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世界各国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1.3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背景,在此背景下清楚认识做此研究的意义所在,为本文结构和内容的布置指明方向。其次,通过引用数据和举例等形式,分析应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而深入研究探讨。再次,明确认清存在主要问题的同时,也应看到生态农业在国内和国际的前景,机遇和挑战并存。最后,针对影响应县生态农业自身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合理的促进应县生态农业的对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坚定信心,展望美好前景。

第二章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人们都希望自己吃的食物越来越绿色,这对我国的农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生态农业一时问热了起来,生态蔬菜,生态水果,都打上了生态的牌.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途径。然而,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政策和法律的不健全是最大障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2.2我国生态农业现状

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有机农业传统的国家。但是,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猛增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我国农业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恶化,集中反映在水土资源方面,而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土资源。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特别是生态种植业)的建设应该从改变耕作方法和改良土壤入手,补充土壤有机质和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提高土壤肥力,并广泛采用节水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章 应县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则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据一项最新统计表明,全国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当前应县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应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粮食生产、奶牛养殖、蔬菜种植基地县。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为实现应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推陈出新,在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以农业为重点促进管线经济快速发展。应县县委书记、县长王守林说:“我们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经过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的集思广益,决定以兴建温室大棚、养殖小区和干果经济林为抓手,奋力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跨越,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县委书记、县长王守林的领导下,全县人民集思广益,在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上创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体制,应县生态农业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着。

3.1应县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应县位于山西北部,朔州市东端,东接浑源,是朔州市内唯一一座没有煤炭的县城,县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农业发展卓越。近年来,县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战略,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赫的成绩。

为推进全县设施农业的科学发展,应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各乡镇的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依据“井区大棚种蔬菜,灌区牛羊都进圈”的思路,以做强做大“反季菜、食用菌、特色果、鲜切花”四大新型产业为主线,集中连片规划出多个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首先,先天优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本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恒山山脉,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间。著名山峰有卧羊场、跑马梁、关帝庙梁、鹰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场最高,海拔2333米。东北、西北为黄土丘陵区。其余均为平川区,是大同盆地的组成部分。盆地中河渠纵横,灌溉方便,但低洼处有小片盐碱荒滩。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浑河、黄水河、木瓜河等。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7℃左右,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水量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非常适合农业发展。

其次,应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深入改革。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现代化特色农业基地和生态畜牧基地,建设全市独特的农牧产品加工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晋北旅游大县和重要工农业产品集散地,建设全省科教强县,建设雁门关外人居环境最优城镇这五大工程,加快“旅工农”大县建设步伐,以期实现全面振兴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2366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066万元。在全省的2007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榜上,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五个方面综合评价看,应县排在第62名;按照朝着科学发展方向的变化程度和工作业绩的大小,应县排在第35名,这对一个纯农业大县来说,难能可贵。同时,应县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县、全国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县、山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山西省奶牛养殖基地县、山西省蔬菜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3.2应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于我国来讲,在短短的20年中,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进步确实令人欣喜。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阻力和障碍,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将会受到限制和阻碍。这些阻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他是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因此,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关于如何发展和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系统建设的研究正在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它不但包括农学,还包括林学、畜牧养殖学、生态学、资源利用学、农副产品的加工科学等自然科学,甚至还要涉及哲学、管理学等人文科学。而就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许多研究仍然停留在某个单一学科的内部封闭式研究上,虽然就某一领域内部,人们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就整个理论体系来讲,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仍然是非常不充分的。甚至,不同领域的独立研究会产生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认为,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的理论发展,就要加强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和沟通。例如,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定期召开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会议等。总之,这种研究应该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超越任何一门独立学科,努力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完整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

其次,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长远资源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市场调节为主的买卖机制。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能够使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的生产农产品,这或许可以使农民获得快速的利益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往往是以牺牲环境甚至长远的利益为代价的。尽管人类所面临的不是简单地消除代价, 而是在得与失之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是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同时涉及到一个代价支付方式的重要问题,因为代价的付出支付的方式不同,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产生的后果也会不同。从社会发展总趋势上看,在量的规定性上,付出的“代价”显然不能超出所获得的价值,否则就是得不偿失。“代价”的付出必须低于所得到的,并且越低越好, 这是对“代价”的限度设定的原则性要求。建立生态农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种合理的系统的建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这种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摆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四章    促进应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重点建设和全面推进结合起来。根据应县现阶段不同区域面临的突出问题,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从思想认识和政策导向上要实现从单一强调农业生产向兼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转变、从注重生产经济目标向“经济-食物-生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转变、从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向注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技术体系转变、从注重农产品生产数量向防止农产品污染的质量控制转变、从注重农业生产管理向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等多方位管理转变。

政府对策:首先,加强领导力度,发展适合应县自身的发展体制。生态农业建设是当前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农业建设当做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当然,搞生态农业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作好建设的总体规划,既要考虑到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又必须照顾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搞生态农业也象其它重大工程一样,没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难以取得成效。各级领导要对生态农业建设提高认识,责任落实到位,细化目标,定期检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其次,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强硬的科学技术指导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科技要先行。应县拥有多家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生态农业研究,许多涉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节水农业、旱作农业、中药开发等科研成果对本县的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继续办好各级各类试验、示范区,为科技成果走向生产实践建立样板。

最后,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投资。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制定和完善与生态建设有关的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强调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国家、地方、集体相结合的原则,有钱出钱,没钱出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从政策导向上,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质量高倾斜,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政策和投资环境,加快应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 

 

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应县生态农业能否在蓬勃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充分发挥自己在生态体制下的优势与特色,取得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一席之地,成为全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强,与世界经济合作的趋势也越加迅速,因此,应县生态农业需要放眼于国际,加强自身生命力与创新意识,在国际领域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应县生态农业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应县本地资源优势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缺陷,完善种植模式。

生态农业前景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应县也积极响应国际号召,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应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约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全县有耕地77.9万亩,农作物以谷子、玉米、土豆、高粱、黍子、莜麦、小麦为主。黄芪、大蒜是应县的特产,年产分别为80万和30万斤。近年来,应县生态农业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生态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绿色农产品已成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农业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获得生存资源最主要的途径,而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工业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更替,土地呈现出严重恶化的形式。所以随着人民大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一种重回大自然的绿色消费浪潮席卷全球,"生态农业"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逐步兴起,目前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各地区纷纷采取相应政策以便迎合市场和民众的需求。生态农业已成为人类前进步伐中重要的一布。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存资源;环保意识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面对绿色消费的迅速蔓延,我国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政策发展生态农业,在一定领域内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其重视程度的不足,一些偏远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没有把发展农产品的重点放在提高品质上,而是仍然停留在数量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本文就应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作出简要分析,从不同方面研究探讨应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前景分析。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

应县是个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在设施农业的建设中,政府基本拿不出扶持资金,面对发展之初的重重困难,县委、县政府将工作的切入点放在群众观念的转变上,他们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干部进村入户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发展设施农业的效益,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设施农业建设是农业种植、养殖业上的一次变革,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1.2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生态农业不仅商机无限,而且也是我们破除国际绿色壁垒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食品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然选择。

通过对应县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与发展生态农业成效的对比,可深刻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积极探‘索较好发展生态农业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有助于发展我国生态农业。

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世界各国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1.3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背景,在此背景下清楚认识做此研究的意义所在,为本文结构和内容的布置指明方向。其次,通过引用数据和举例等形式,分析应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而深入研究探讨。再次,明确认清存在主要问题的同时,也应看到生态农业在国内和国际的前景,机遇和挑战并存。最后,针对影响应县生态农业自身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合理的促进应县生态农业的对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坚定信心,展望美好前景。

第二章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人们都希望自己吃的食物越来越绿色,这对我国的农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生态农业一时问热了起来,生态蔬菜,生态水果,都打上了生态的牌.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途径。然而,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政策和法律的不健全是最大障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2.2我国生态农业现状

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有机农业传统的国家。但是,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猛增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我国农业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恶化,集中反映在水土资源方面,而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土资源。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特别是生态种植业)的建设应该从改变耕作方法和改良土壤入手,补充土壤有机质和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提高土壤肥力,并广泛采用节水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章 应县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则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据一项最新统计表明,全国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当前应县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应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粮食生产、奶牛养殖、蔬菜种植基地县。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为实现应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推陈出新,在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以农业为重点促进管线经济快速发展。应县县委书记、县长王守林说:“我们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经过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的集思广益,决定以兴建温室大棚、养殖小区和干果经济林为抓手,奋力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跨越,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县委书记、县长王守林的领导下,全县人民集思广益,在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上创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体制,应县生态农业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着。

3.1应县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应县位于山西北部,朔州市东端,东接浑源,是朔州市内唯一一座没有煤炭的县城,县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农业发展卓越。近年来,县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战略,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赫的成绩。

为推进全县设施农业的科学发展,应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各乡镇的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依据“井区大棚种蔬菜,灌区牛羊都进圈”的思路,以做强做大“反季菜、食用菌、特色果、鲜切花”四大新型产业为主线,集中连片规划出多个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首先,先天优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本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恒山山脉,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间。著名山峰有卧羊场、跑马梁、关帝庙梁、鹰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场最高,海拔2333米。东北、西北为黄土丘陵区。其余均为平川区,是大同盆地的组成部分。盆地中河渠纵横,灌溉方便,但低洼处有小片盐碱荒滩。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浑河、黄水河、木瓜河等。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7℃左右,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水量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非常适合农业发展。

其次,应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深入改革。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现代化特色农业基地和生态畜牧基地,建设全市独特的农牧产品加工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晋北旅游大县和重要工农业产品集散地,建设全省科教强县,建设雁门关外人居环境最优城镇这五大工程,加快“旅工农”大县建设步伐,以期实现全面振兴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2366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066万元。在全省的2007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榜上,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五个方面综合评价看,应县排在第62名;按照朝着科学发展方向的变化程度和工作业绩的大小,应县排在第35名,这对一个纯农业大县来说,难能可贵。同时,应县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县、全国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县、山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山西省奶牛养殖基地县、山西省蔬菜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3.2应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于我国来讲,在短短的20年中,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进步确实令人欣喜。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阻力和障碍,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将会受到限制和阻碍。这些阻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他是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因此,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关于如何发展和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系统建设的研究正在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它不但包括农学,还包括林学、畜牧养殖学、生态学、资源利用学、农副产品的加工科学等自然科学,甚至还要涉及哲学、管理学等人文科学。而就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许多研究仍然停留在某个单一学科的内部封闭式研究上,虽然就某一领域内部,人们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就整个理论体系来讲,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仍然是非常不充分的。甚至,不同领域的独立研究会产生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认为,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的理论发展,就要加强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和沟通。例如,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定期召开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会议等。总之,这种研究应该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超越任何一门独立学科,努力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完整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

其次,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长远资源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市场调节为主的买卖机制。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能够使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的生产农产品,这或许可以使农民获得快速的利益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往往是以牺牲环境甚至长远的利益为代价的。尽管人类所面临的不是简单地消除代价, 而是在得与失之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是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同时涉及到一个代价支付方式的重要问题,因为代价的付出支付的方式不同,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产生的后果也会不同。从社会发展总趋势上看,在量的规定性上,付出的“代价”显然不能超出所获得的价值,否则就是得不偿失。“代价”的付出必须低于所得到的,并且越低越好, 这是对“代价”的限度设定的原则性要求。建立生态农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种合理的系统的建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这种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摆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四章    促进应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重点建设和全面推进结合起来。根据应县现阶段不同区域面临的突出问题,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从思想认识和政策导向上要实现从单一强调农业生产向兼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转变、从注重生产经济目标向“经济-食物-生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转变、从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向注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技术体系转变、从注重农产品生产数量向防止农产品污染的质量控制转变、从注重农业生产管理向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等多方位管理转变。

政府对策:首先,加强领导力度,发展适合应县自身的发展体制。生态农业建设是当前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农业建设当做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当然,搞生态农业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作好建设的总体规划,既要考虑到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又必须照顾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搞生态农业也象其它重大工程一样,没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难以取得成效。各级领导要对生态农业建设提高认识,责任落实到位,细化目标,定期检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其次,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强硬的科学技术指导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科技要先行。应县拥有多家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生态农业研究,许多涉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节水农业、旱作农业、中药开发等科研成果对本县的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继续办好各级各类试验、示范区,为科技成果走向生产实践建立样板。

最后,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投资。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制定和完善与生态建设有关的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强调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国家、地方、集体相结合的原则,有钱出钱,没钱出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从政策导向上,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质量高倾斜,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政策和投资环境,加快应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 

 

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应县生态农业能否在蓬勃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充分发挥自己在生态体制下的优势与特色,取得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一席之地,成为全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强,与世界经济合作的趋势也越加迅速,因此,应县生态农业需要放眼于国际,加强自身生命力与创新意识,在国际领域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应县生态农业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应县本地资源优势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缺陷,完善种植模式。

生态农业前景篇3

位于惠东县北部的安墩镇,与紫金县的蓝塘镇和惠东县的多祝、白盆珠、宝口等镇相邻。“安墩辖区面积479.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3万多亩,耕地4.3万多亩。全镇户籍人口近6万人,常住人口3.5万人,总劳动力2.5万多人。”安墩镇党办主任郭汉明是本地人,对老区情况十分熟悉。

“安墩是惠东农业大镇,农业发展势头比较强,2012年全镇实现GDP约2535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92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25元。”谈到安墩的社会经济,郭汉明欣喜地告诉记者,安墩山地面积广,耕地面积大,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甘薯、春甜桔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几年前,该镇引进了县农业龙头企业惠东甘香农贸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良种番薯种植。”

记者走进甘香公司加工厂,老远便闻到了番薯粉丝的香味,很是诱人。走近一看,只见屋顶、平台上全晒满了粉丝,湿的成块成块晾晒,半干的切成一丝丝晒,有的则打成捆最后一晒便可装箱了。“现在正是番薯粉丝制作高峰期。”公司总经理曹立浓向记者介绍说,番薯粉丝是客家人过春节必备年货,跟鸡、鸭一起煲汤特别甜,番薯粉丝还是天然的碱性食品,人体本身呈酸性,吃番薯粉丝可以起到中和作用。

据了解,甘香公司成立于2008年,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甘薯有5.5万亩,年产值8000多万元。2011年,带动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户均增收8600元。“甘香公司对安墩农户增收和发展特色农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镇党委委员徐勇明说。

目前,安墩全面打造了2万亩甘薯、3000亩春甜桔、3000亩油菜、1000亩蜜柚、1000亩花生、500亩皇帝柑等六大生产基地,年产值约1.4亿元。“2012年我们还引进了两宗生态项目,一是惠东县惠风生态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二是引进惠东县九蜜红柚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在安墩发展生态种植、旅游和休闲。”

采访中,郭汉明也坦言,安墩老区目前最突出的困难是村道硬底化和完善后的管护、水利设施的完善、教育投入、文化设施缺乏、镇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老区村民发展意识不强,工企业少,传统农业耕作,基础设施滞后,生产资金欠缺,没有形成规模生产,优良产品、品牌产品缺乏,难以起到农业龙头效应,全镇红色景点多,开发前景广阔,但是建设滞后,难以形成红色旅游基地,更难起到辐射作用带动老区经济发展。”郭汉明希望上级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对老区加大投入,为老区建设注入活力,彻底改变老区落后面貌。

生态农业前景篇4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生态农业前景篇5

关键词:共和县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发展思路 发展前景

1 共和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的背景分析

共和盆地地处干旱荒漠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生态地理环境中,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20世纪以来,由于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原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普遍面临着日趋恶化的势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总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1.1干旱缺水日趋严重

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共和盆地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影响共和县农牧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雨量明显减少,地表蒸发量逐年增高,大部分河流干涸,使原本干旱缺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

1.2退化草场面积逐年增加

从共和盆地草地退化情况看,由于超载放牧和草地配套建设滞后,草地退化十分严重,退化面积达449667hm2,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150667hm2,每年损失牧草8954万kg,相当于6113万只羊单位全年的饲草量。

1.3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日益增长的人与自然不和谐因素作用下,一些地方滥垦、滥牧、滥采自然资源造成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1995年至1999年的5年中,共和盆地开垦草原面积达680hm2,水土流失总面积达660000hm2。

1.4土地沙化不断蔓延

共和盆地土地沙化面积1266667hm2,其中严重沙化面积10282667hm2,强烈发展中的沙化土地6511333hm2,正在发展中的沙化土地324665hm2,潜在沙化土地775040hm2。目前,严重沙化土地面积每年以1200hm2的速度扩展。

1.5农村能源危机加剧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退耕还林(草)、休牧育草、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农牧民所依赖的秸杆、畜粪、薪柴等生活燃烧逐年减少,缺能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共和县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路与途径

加强共和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要切实做好生态经济这篇大文章,关键在于创新。通过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背景的分析和反思,如何做到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区域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和县委、县政府从政策和实践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2.1战略抉择

立足县情,创新思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紧紧抓住实施“菜篮子”工程、“西繁东育”工程和设施农牧业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农业资源综合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型经济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定位,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思路是以农户为主体,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大户开发为依托,实施沼气池、人厕、猪舍、日光节能温室、畜棚等“五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并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池为纽带,温室种养为根本,将种植、养殖、有机肥、燃料统一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2.2政策引导

2.2.1为保证“五位一体”生态农业的稳步推进,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2.2.2在稳定现有各项农牧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金投资向“三农”倾斜,逐步探索建立稳定的农牧业投入增长机制。

2.2.3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税收、信贷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每年从县财政的支农资金、农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中切出一块,优先支持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养殖户和一般农户养殖业;对新建、扩建的龙头企业协调解决一定的启动资金;对市场前景看好的农牧产品及其加工项目在产品销售、项目立项、技术引进、资金注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2.3服务到位

2.3.1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全面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人员联乡镇包村制度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防疫通报制度,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定期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把先进技术落实到田块畜圈,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农牧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2.3.2健全了农牧民培训体系 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2.3.3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通过政策扶持、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市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农畜产品的有效流通拓宽渠道。

2.3.4健全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以县信息中心为依托,乡镇农科部门为网点的信息平台,为农户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准确收集、分析、提供农牧业生产、农畜产品加工、市场价格等生产、技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风险。

2.4基础优先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围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兴建推动农牧业经济增长,涉及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生态建设和农村牧区公共设施等项目,以草场围栏、日光节能温室、高标准牲畜暖棚、村级道路硬化工程、无电村通电、农牧区通讯网络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为主,进一步加大成固定资产投资,为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共和县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前景

“多位一体”生态农业不仅推进集约化经营,多级利用和资源增值,而且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同时,提高农牧民种养殖效益,形成农牧业的生态化、有机化,实现农牧户增产增收和生活用能的良性循环。目前,共和县在龙羊峡镇后、次汗土亥、克才、曹多隆、德胜和恰卜恰镇西台等6个村517户农户实施了“多位一体”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共建成沼气池及改厕、改圈、改厨等配套设施517座,牲畜暖棚600余座,日光节能温室100余座,养殖各类牲畜10000余头(只),受益群众达到3000余人。据初步测算,每户可多增收3000元以上。

3.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着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农牧业属垦耕式农业,以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主,在生产方式上采取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和农牧分离。生态农牧业,是节约资源和集种、养为一体的农牧结合型产业。共和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全面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发展“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五位一体”生态农业的建设,促进农牧业生产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据调查,使用沼气每年可节约燃煤1000kg,节约开支250元,少买化肥100kg,节约开支200元,相当于增收450元,种菜养畜可收入3000元左右。

3.2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保护生态环境

共和县大多数农民家庭生活能源主要依靠农作物秸杆或砍伐林木,造成大量有机物浪费和森林植被破坏。使用沼气取暖、做饭,替代传统的燃料习惯,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是探索和实践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和测算,一个8m3的沼气池投资2000元左右,可以供给一户4口之家的炊事用能,可节约薪柴2000kg,折标煤1100kg,相当于封育0.27hm2林地。通过农村沼气建设,可增加农村能源供应量,减轻农民用能对树木的依赖,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效减轻了大气污染,带动高效畜牧业发展。通过暖棚育肥等方式饲养,有效减轻了草场压力,缓解了畜草矛盾,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推动农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开辟优质肥源,改良土壤条件

发展生态农业,是粗放型开发模式转向以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共和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坚持以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质和能源进行反复利用,较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实现农业内部能量与物质的多层次循环的利用。

生态农业前景篇6

关键词: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现代观光农业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概述

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加强了人类活动与农业系统联系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业景观的脆弱性不断增强,加之单一的物种与人工种植方式,降低了地区生态群落结构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导致农田生态功能进一步减弱,不利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研究资源利用、土地规划、以及景观动态结构与功能的景观生态学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接受。近年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资源重新定位和规划,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大趋势。

实践表明,具有现代科技理论支持的生态观光农业已经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产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蔬菜和有机粮食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热点,而随着多元化旅游模式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也显示出其惊人的潜力,在闲暇时离开喧嚣的都市,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时尚潮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生态观光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种以现代农村为载体的旅游产业,观光农业是指以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农业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使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品尝、体验、购物的生产经营形态。目前,观光农业主要分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以及农业公园等几种形式。观光农园以农业风光和游客的体验作为亮点;教育农园将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相结合;而农业公园则是依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兼顾农园的生产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农产品消费功能的一种经营模式。观光农园在我国开展的较早,赏花、摘果、采茶等活动形式多样,在民众中具有很高的认知度;而农业公园的起步则较晚,在多数地区都尚未形成发展规模,经营方式也未臻成熟,但鉴于其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潜力,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借鉴国内外农业公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型的资源利用和景观生态学的科学运用,早日形成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公园产业体系。

2 景观生态学在农业公园规划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公园将景观生态原理与地域综合生态特点以及公园发展目标相结合,构建一个空间结构稳定,具有可持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区域农业公园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侧重于景观的美学性质,强调其游赏、观光等方面的价值。在景观效应方面,则包括对人文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及生态效应的综合考虑。在园林及旅游规划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将农田、果园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串联成为观赏线路;并注重在社会、经济等大环境下,发展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无论从上述哪个角度研究,规划的关键都必须放在丰富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上。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既包括田间作物物种的多样性,也包括作物生境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等。如设立防护林作为景观中的廊道,既增加了区域景观的景观类型,也增强了农业景观抵御风害的能力,保护了不同作物的生境,是保持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一个有效方法。

3 农业公园景观的设计

3.1 综合思路

综合的规划思路就是从宏观尺度到单元尺度逐级进行细化,并在细化过程中不断结合宏观整体要求进行单元尺度规划。整个规划过程中,要确保系统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在此基础上注入文化层次和美学观念,使整个系统既有完整的骨架支撑着生态的循环,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底蕴。

3.2 规划原则

3.2.1 景观的异质性

生态规划必须强调增加农业系统中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各层次的多样性及空间异质性,保持斑块—廊道—基质的多元化。研究表明,提高作物种类的差异性越高,可显著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从斑块面积和形状而言,主要作物类型机械化耕作规模效益已被证明只在

3.2.2 保护自然环境资源

保护环境是资源开发的前提,也是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与长时间、纯自然形成的地域生态景观相比,人工系统在其复杂度、多样性、及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规划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合理继承原生景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维持、发展和修复。

3.2.3 对关键生态要素的调控

规划中应全面分析对农业生产及景观建设具有关键影响的环境因子,选择合适的空间格局,抓住对景观内生态流有控制意义的关键部位引入并改善生态流,从而制约不利生态因子,创造并放大有利生态因子。此外,调控还应考虑到具体的地域环境条件,如对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而言,防护林区水量平衡是森林覆盖率的限制因子,考虑不同水分和风速等影响,半湿润平原区可采用宽带大网络,而干旱区宜采用窄带和小网络。坡地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化肥农药等物质因重力作用而顺坡流动并在坡底积累,易造成养分过度流失与富集,这时斑块形状和边界结构设计则应对这种生态过程具有阻碍作用。

3.3 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公园的规划落实到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能力的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积极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公园的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应在处理好农户间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其农业附加值。

4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前景展望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合理设计和利用农业用地,使其可持续地为城乡人口服务,就成为了建设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而现代农业公园的兴起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农业景观可以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城市人口提供旅游、休闲、体验的环境空间,既弘扬了农耕传统和文化风俗,也促进了农民创收的实现。可以想见,随着城市和农村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融合,未来可能出现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连的农业公园,使其作为国家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以及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丙全, 李谦, 刘益荣, 阳淑, 蒋跃军. 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11, (03).

[2] 张鹤. 论观光农业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 (03).

[3] 于冰沁, 王向荣. 浅析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3).

生态农业前景篇7

关键词:观光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设计

在对观光农业进行建设时,首先要兼顾的是观光农业的系统性,根据农村地域位置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规划上的处理。与此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对景观上的生态进行规划,按照现代观光园的总体思路,将观光园的基础设施构建完整,突出景观的视觉以及美观上的呈现。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还要兼顾观光农业园的生态功能发挥,尽量使用节能减排的施工手段以及设施,让生态园的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上的战略提出。

1 w论

我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前屋后院的果树菜圃,并以苑囿的形式出现。农业景观不仅具生产性,更具有审美价值。在当今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景观,不仅是对传统园林本质和过去农耕文明的依依不舍,更具有保障城市物质供应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飞速发展进程中,城市化带动的城乡格局的变化,为当代中国城乡结合带,乃至广袤的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整合这一区域的产业格局,如何体现农业的生产性与生态性,如何再现农业质朴的自然美。本文将从农业的自然属性出发,讨论观光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营建,探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背景下的观光农业园设计方法。

2 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准备

2.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中的“观光”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古籍《易经》中,《易经》云“观国之光,用宾于王”。美国农学家沃辛顿(M・Worthington)将观光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都可接受的农业”,强调“自我维持”和“低输入”的特征,阐述了观光农业的生态内涵。

2.2 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形成良好的多产循环为目标,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旅游发展,考虑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的产业发展;研究农业景观格局,布局景观生态功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效规划方法。

3 功能区划分与设置

3.1 中心区

观光农业园在中心区的建设上,主要的开发功能是游客前来活动参观的区域。这个区域在规划上,应该尽量设置更多的田园风光以及自然生机的景观。与此同时,区域规划人员可以对中心区的展览模式进行相关的设置,将这个区域的规划设置为农业生产区的展览区域,通过对农业生产工具的传统与现代区别上的对比,让人们在观光游览过程中,感受农业生产上的发展与进步。

3.2 服务区

农业观光园的服务区,主要的功能是为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进行餐饮以及娱乐、住宿设施上的提供。为了让游客享受到农家观光园的特色,管理人员可以为游客准备出具有农家特色的餐饮,或是住宿等服务。让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体验农家生活。服务区应该采用点和线的布置方式,与其他各个功能服务区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节省游客观光的时间,带给游客前来观光的良好体验。

3.3 防护区

防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观光区农业环境的一个具有边界性的划分区域,这片区域在基础设施的构造上,主要为线状或是片状的绿化植被,这些绿化植被的布置原因,是防止农业园区的环境遭受外界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线状会是片状的绿化植被区域也可以将生态观光农业园中的气候环境进行调整,提供更为清新的空气以及舒爽的温度,让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可以享受到更为绿色生态化的旅行体验,在防护区的道路设置上,应该规划上平行九环线,与此同时,沿着生态农业园的周边护城河成线性的布局方式,进行规划。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限制游客进入这些隔离屏障区,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或是突发事故。

4 生态园节能设置与功能规划

4.1 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的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园,在生态环保上的理念体现,包含很多各方面,其中包括温室大棚玻璃温室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植物的规划与利用,可以让生态农业园的温度以及空气的新鲜度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调节与保持。与此同时,施工设计规划人员还会根据观光农业区的功能规划,利用绿色理念以及环保的施工材料,对生态农业园的一些基础设施,展览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建设。通过科学绿色的规划,让整个园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给人以自然的生态感受。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利用更多的绿色植物,来对观光农业园的一些区域进行划分处理,这样不仅节省了许多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而且,也增加了观光农业园的生态感。

4.2 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在对生态园的农业循环系统进行规划时,应该尽量采用节能高效的生产模式。开展建设上的内容。为了让生态园的整体结构都可以发挥生态上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也要符合这一设计理念,例如,开发建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有机果园或者有机蔬菜基地等。在对果园进行建设时,也可以采用一些循环系统上的设计理念,使用“畜-沼-果”的循环系统,进行生产上的活动。例如,生态园在养殖鱼蟹等水产或是牲畜,可以在对鱼塘或是圈舍进行清理时,将淤泥以及粪便放置在沼气池中进行腐熟处理。通过辅输过的粪便以及淤泥。就等于是进行了消毒。这些粪便淤泥可以直接作为果园的生态有机肥进行使用。而沼气池中生产出的沼气,则可以作为生态农业园的燃气,供整个生态园的餐饮业的运作。这种循环式系统不仅在让生态观光园的经济实现了最大化的效益获取,也较为符合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上的要求,可谓是一举多得。这种科学合理的物质利用方式,让观光农业园的生态规划设计更加巧妙,也可以一直作为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一个亮点,来吸引更多的观光游客前来参观。

结束语

这种生态园的规划方案,让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节能高效,也让经济效益得到了了最大化的实现。这种生产模式的建设,不仅让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也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园区的建设空间得到了良好的规划。让游客在丰富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农家生活的悠然自在。返璞归真的设计规划,缓解了快节奏生活带给城市居民的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董云超,夏宜平,潘菊明.园林式生态农庄的设计与实践――以浙江嘉兴碧云花园为例[J].中国园林,2008(08).

生态农业前景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策略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指出:要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可以预见,休闲农业正成为热点项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放松与游憩不可缺少的旅游项目之一。

1 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要点

1.1 维护绿色生态

任何农业项目的开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好项目的生态多样性,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当然,保护生态还体现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如农业生产的循环化。

1.2 加强资源整合

休闲农业需要与土地、农民打交道,如何流转土地、平衡村民利益,都要求每个投资者、梦想家都清醒地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项目开发一定要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运作原则。

1.3 塑造主题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农业早已从以往的农家乐、观光农业发展成为如今的体验农业阶段。项目要有好的发展,就应该与文化充分结合。一方面,当地文化元素的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另一方面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迎合主流消费人群的兴趣偏好,对接时尚有创意的文化元素,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是任何一个项目的必修课。

1.4 政策与资金到位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多方位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因此在立项之初就要兼顾考虑项目的开发如何与政府互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补充。

2 休闲农业景观的开发原则和旅游价值

2.1 开发原则

由于休闲农业服务的人群大多为城市居民,因此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首先必须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其服务,它体现了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基于此层关系,休闲农业景观的开发原则应同时具备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而且具有内容多样性、多重经济效益、开发生态性的多重特征的原则。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兼顾美学利益、经济利益以及生态利益。

2.2 旅游价值

(1)强参与性。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种植、耕锄、捕捞和采撷等农业活动,并从中获得愉快、轻松的劳动体验。(2)强观赏性。果园、梯田、牧草地以及花卉园等农业景观都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具备较强的观赏性。(3)农耕文化。农业景观中富含悠远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景观多样性、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演变。

3 当代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新方法

(1)合理布局且足够的停车位,以及有序的车辆进出指挥管理,可以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利用生态手法隐藏停车位,弱化停车场的概念,这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也是给游客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和感受人气的关键举措。(2)入园后除了观光,最大的乐趣便是采摘。由园内工人提供采摘工具和采摘咨询等服务,采摘不仅是为了食用,体验其过程是最大的乐趣,在大家相互拍照、玩耍过程中,果实的浪费非常大。因此,园内工人将掉落且完好的果实收集好后,放入园内商店低价销售,可大大减少浪费。(3)目前,各种亲子活动非常火爆,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儿童娱乐活动区设在采摘园外的入口附近,便于孩子们在采摘前后来玩耍。增设养殖体验区,为孩子们提供不一样的体验。设置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设施,粗犷的农业器具或许会比采摘农产品更有乐趣。拖拉机、小动物等元素使整个儿童乐园具有明显的乡村风情。(4)新时代的农业景观设计应注重营造环境,给每一个前来游玩的家庭提供休息、交流、享用野餐的机会。比如增大果树间的行间距,宽阔的空间便于客人行走和拍照。在大片的树荫下放置餐桌、餐椅,供大家使用。

4 当代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趋势

4.1 多功能凸显趋势

现代农业景观应根据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突破生产保障型的城郊农业模式,向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发展。例如:生态农场、文化教育农业园、观光休闲农业园、体现了农业景观向多元化功能发展趋势。

4.2 市场营销观念趋势

未来农业景观的发展将会更多地采用市场营销的观念,将产品分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采取品牌经营策略,通过树立品牌等策略实施差异化战略,从而提高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

4.3 美化生态化的表达模式

之前人们考虑的生态环保设计,只是一个功能元素。这个元素往往只是具备某种功能,如收集雨水,环保排水等功能,但仔细看看这些元素之外的美感,简陋杂乱。因此需要将这些类型的元素赋予设计美感。比如雨水收集池,可通过形式上的设计和周边植物搭配,形成具备观赏性的池塘水景。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