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8篇

时间:2023-12-13 14:59:12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篇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促进营养均衡发展、统筹协调生产与消费作为主要任务,把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着力推动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着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食物数量与质量并重。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重视食物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提高优质食物比重,实现食物生产数量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坚持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现代营养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逐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创新繁荣中华饮食文化,合理汲取国外膳食结构的优点,全面提升膳食营养科技支撑水平。

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普及公众营养知识,引导科学合理膳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食物与营养需求,采取差别化的干预措施,改善食物与营养结构。

(三)发展目标

食物生产量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油料、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生产稳定发展。

食品工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到2020年,传统食品加工程度大幅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食物消费量目标。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控制食用油和盐的消费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营养素摄入量目标。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45%以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居民健康需求。

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到202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孕产妇贫血率控制在17%以下,老年人贫血率控制在15%以下,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率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供给稳定、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食物数量保障体系

稳定耕地面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障水产品供应。广辟食物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木本粮油等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等产地初加工。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市场网络和配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安全卫生、布局合理的现代食物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数量安全智能分析与监测预警,健全中央、地方和企业三级食用农产品收储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食物供给。

(二)构建标准健全、体系完备、监管到位的食物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物安全监管制度,健全各类食物标准,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规范食物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为。加快推进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食物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加大对失信企业惩处力度,增强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加强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处置,强化舆论监督和引导。

(三)构建定期监测、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居民营养改善体系

建立健全居民食物与营养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信息分析。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视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产品

1.优质食用农产品

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严格保护产地环境。

2.方便营养加工食品

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品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

3.奶类与大豆食品

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强化奶业市场监管,培育乳品消费市场,加强奶业各环节衔接,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二)重点区域

1.贫困地区

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创新营养改善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食物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实现贫困人口食物与营养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

2.农村地区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商贸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现代流通业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食物市场,方便农村居民购买食物。

3.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

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食条件,加强对在外就餐人员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膳食指导,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三)重点人群

1.孕产妇与婴幼儿

做好孕产妇营养均衡调配,重点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妇膳食中钙、铁、锌和维生素A摄入不足的状况,预防中高收入人群孕妇因膳食不合理而导致的肥胖、巨大儿等营养性疾病。大力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

2.儿童青少年

着力降低农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遏制城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态势。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对教师、家长的营养教育和对学生食堂及学生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强化营养干预,加大蛋奶供应,保障食物与营养需求。

3.老年人

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食物。开展老年人营养监测与膳食引导,科学指导老年人补充营养、合理饮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

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提高全民营养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科学饮食理念。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开展食物与营养知识进村(社区)入户活动,加强营养和健康教育。适宜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场、超市、车站、机场等人流集中地发放。发挥主要媒体对食物与营养知识进行公益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营养知识传播的科学性。加大对食物与营养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流通、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食物生产与供给

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的食物安全责任。加大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对食物加工、流通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主产区发展食物加工业,支持大中城市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面源污染。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

(三)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

开展全国居民营养与基本健康监测工作,进行食物消费调查,定期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报告,引导居民改善食物与营养状况。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餐环境。

(四)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

抓紧进行食物与营养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适时开展营养改善条例的立法工作。针对食物与营养的突出问题,依法规范食物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治理整顿,营造安全、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食物与营养执法监督,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

针对食物、营养和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食物与营养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物与营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究。加强对新食物资源开发和食物安全风险分析技术的研究,在科技创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加强食物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促进食物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深入研究食物、营养和健康的关系,及时修订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促进营养均衡发展、统筹协调生产与消费作为主要任务,把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着力推动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着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食物数量与质量并重。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重视食物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提高优质食物比重,实现食物生产数量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坚持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现代营养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逐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创新繁荣中华饮食文化,合理汲取国外膳食结构的优点,全面提升膳食营养科技支撑水平。

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普及公众营养知识,引导科学合理膳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食物与营养需求,采取差别化的干预措施,改善食物与营养结构。

(三)发展目标

食物生产量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油料、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生产稳定发展。

食品工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到2020年,传统食品加工程度大幅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食物消费量目标。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控制食用油和盐的消费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营养素摄入量目标。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45%以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居民健康需求。

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到202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孕产妇贫血率控制在17%以下,老年人贫血率控制在15%以下,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率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供给稳定、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食物数量保障体系。稳定耕地面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障水产品供应。广辟食物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木本粮油等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等产地初加工。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市场网络和配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安全卫生、布局合理的现代食物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数量安全智能分析与监测预警,健全中央、地方和企业三级食用农产品收储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食物供给。

(二)构建标准健全、体系完备、监管到位的食物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物安全监管制度,健全各类食物标准,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规范食物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为。加快推进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食物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加大对失信企业惩处力度,增强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加强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处臵,强化舆论监督和引导。

(三)构建定期监测、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居民营养改善体系。建立健全居民食物与营养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信息分析。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视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产品

1.优质食用农产品。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严格保护产地环境。2.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品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3.奶类与大豆食品。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强化奶业市场监管,培育乳品消费市场,加强奶业各环节衔接,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二)重点区域

1.贫困地区。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创新营养改善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食物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实现贫困人口食物与营养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2.农村地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商贸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现代流通业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食物市场,方便农村居民购买食物。3.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食条件,加强对在外就餐人员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膳食指导,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三)重点人群

1.孕产妇与婴幼儿。做好孕产妇营养均衡调配,重点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妇膳食中钙、铁、锌和维生素A摄入不足的状况,预防中高收入人群孕妇因膳食不合理而导致的肥胖、巨大儿等营养性疾病。大力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2.儿童青少年。着力降低农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遏制城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态势。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对教师、家长的营养教育和对学生食堂及学生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强化营养干预,加大蛋奶供应,保障食物与营养需求。3.老年人。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食物。开展老年人营养监测与膳食引导,科学指导老年人补充营养、合理饮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提高全民营养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科学饮食理念。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开展食物与营养知识进村(社区)入户活动,加强营养和健康教育。适宜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场、超市、车站、机场等人流集中地发放。发挥主要媒体对食物与营养知识进行公益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营养知识传播的科学性。加大对食物与营养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流通、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食物生产与供给。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的食物安全责任。加大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对食物加工、流通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主产区发展食物加工业,支持大中城市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面源污染。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

(三)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开展全国居民营养与基本健康监测工作,进行食物消费调查,定期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报告,引导居民改善食物与营养状况。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餐环境。

(四)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抓紧进行食物与营养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适时开展营养改善条例的立法工作。针对食物与营养的突出问题,依法规范食物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治理整顿,营造安全、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食物与营养执法监督,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篇3

一、加强食物与营养发展工作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食物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全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是,城乡居民食物与营养消费差距仍然较大,食物供给的结构、质量,距广大人民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居民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并存,营养健康科学知识不够普及,不良饮食习惯较为常见,给社会带来巨大医疗成本,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食物营养发展工作势在必行:

(一)食物生产不适应营养需求。优质食物的品种及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协调,特别是安全有保障、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识的优质食物比重较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多数农产品生产方式粗放,清洁生产及健康养殖技术滞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部分加工食品过度追求精细,致使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损失,造成食物资源浪费。 (二)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双重挑战。我国城乡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致使居民食物与营养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膳食营养摄入不足,贫血、营养不良发病率仍然较高。有关部门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约有20%的城乡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其中以营养缺乏性贫血最为常见,并导致多种慢性疾病。新兴城镇地区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快,居民因营养过剩而引发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人数不断增多,并向低龄化人群蔓延。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糖尿病的比例为1.9%,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4倍,成年糖尿病患者大约8200万,糖尿病前期的人数大约有3.34亿;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孩子中有1/3出现了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近几十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健康的生活习惯没有跟上,导致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给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工作提出了严重挑战。 (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高度关注。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屡有发生: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农药、兽药、重金属残留超标;食品加工过程中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一些小作坊、小食摊卫生条件令人担忧、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等。另外,农村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一些地区甚至尚为空白。 (四)不良饮食习惯影响健康。由于膳食营养与健康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滞后,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较低,特别是中低收入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新兴城镇居民的科学膳食消费意识更为淡薄。另外,受不健康饮食文化的影响,大吃大喝陋习屡禁不止,既不利于健康,又造成很大浪费。

二、食物与营养发展要进行四个战略转变

我国食物生产、消费、营养由不同部门管理,三者难以协调同步,导致当前食物与营养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粮食、畜产品、果蔬等主要食物供需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市场波动频繁;主要食物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多品种、个性化需求,常常出现短缺与过剩并存;食物生产与居民营养需求相脱节,既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又使得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进行战略转变:

(一)由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营养,向营养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提高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什么、就吃什么”的方式。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挥市场在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中资源配臵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营养,向营养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的转变,进一步探索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市场信息的优化配臵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科学转变。实践证明,居民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营养过剩和营养相关疾病,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营养知识和健康的营养消费理念。我国城乡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较低,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即摄入不足、膳食过量和过分追求食物精细化与贵重化,忽视营养结构合理搭配,再加上饮食不科学,造成营养性疾病高发。因此,在坚持食物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的同时,还要把科学饮食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科学。 (三)由传统农产品生产向高端农产品生产转变。随着全社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必须顺应人民要求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有品牌保障的食用农产品,加强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质量安全认证进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扩大总量规模,加快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突出区域生态优势,适度发展有机食品。使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地域性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加。 (四)由初级农产品销售向加工食品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营养均衡、方便快捷的加工类食品备受青睐。要增强对主食加工化营养的指导,制定米、面等主食产品加工标准,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调理食品、休闲食品等新型食品工业。

三、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对策和建议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篇4

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的基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别,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要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的食品检测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和食品质量监管人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食品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到了基石和阶梯的作用。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关系到国计民生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宏观与微观结合、知识与技能融通的课程,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就必须认清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地位与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膳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营养健康的新问题。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病率迅速上升,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其次,随着食品加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应用,加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新问题,如黄曲霉毒素、二恶英、丙烯酰胺等对食品的污染,三聚氰胺、地沟油、疯牛病、禽流感等事件的出现,这些都表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国计民生以及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社会属性的科学,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十分重视灾区的饮水、饮食安全,“三鹿奶粉事故”发生后,政府积极应对,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各类食品安全事故给食品专业学生以重要的启示: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食品营养与卫生事业关系国计民生。

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以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且与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等课程有密切联系。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包括人体健康的生理基础、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与保健食品、社区营养、营养配餐等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还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及各类食品卫生、食品中毒及其预防等卫生学知识。因此,该专业课对培养学生的营养与卫生观念、扎实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苦于无一技之长、缺乏工作经验。但是,我国的营养专业人才却十分紧缺,公共营养师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公共营养师可以针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做营养咨询、指导工作,不仅可以在社区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为企业员工、白领、高级管理人员、运动员、家庭提供教育、辅导、指导等服务,是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的使者,是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食品类专业学生若在校期间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学好、学精,考取“国家公共营养师”资格,无疑将有一道崭新的大门向他们敞开。

总之,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在高职食品类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该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本课程的重要性,系统地安排教学环节,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小丽,葛秀涛.《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究.滁州学院学报,2011(02).

[2]王瑞兰,苏新国,等.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4).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篇5

关键词:食品营养;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如何将健康意识融入我国经营战略中。促使保健时代产生的原因是食品科学、肥胖、医疗费用等。人口的老龄化,消费者开始加强对食品的控制,日渐严重的健康隐患及肥胖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也是驱动健康与保健的因素。

一. 保健时代下的食品与营养

(1)食品引领保健趋势

保健所要达到的水平为生活没有压力、自我感觉健康、合理饮食等。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族群进行相应的保健。全球保健的趋势是:市场营销、生活方式、法律规定。有机食品成为了饮食的主流。在北美一些国家,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在不断的增长,近期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开始重视有机食品,亚洲的进口有机食品也在不断增长,目前的消费群多数是收入高、学历高的人群,中国的政府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国本土的有机食品的种植,消费者希望清楚的知道产品的成分。目前,英国的不含添加剂成分的食品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2)保健与营养、健康的致胜因素

科学是最重要因素,启动全球科学及营养专家进行评估新的科学技术和科学主张,公共事物很重要,与健康和保健相关的食品与广大的消费者密切相关,如何关注公共领域,需要消费者了解全球的趋势进行分析和监测,同时可以对营销策略和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食品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建立一套有关危机的管理系统,并且经常的进行更新和演练。

(3)健康与保健因素的思考

作为商家如果你欺骗了消费者,消费者会非常的清楚,在当今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网络很容易揭穿你,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如果对消费者提出的质疑不做回应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价值观不被认可,也就摧毁了消费者的忠诚度同时也影响了销售额,如果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这样会导致成本的增高,花费更高成本来解决问题,现在开始行动,澄清误会,对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的建议,使消费者与品牌建立新的关系。

二. 食品与营养的市场分析

(1)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对营养食品消费更理性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有一定的营养知识,大部分家庭开始不同程度的重视家庭成员的健康及营养状况。三分之一的人口有购买营养食品的消费经历。人口的城市化会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所以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必然不断增加。

(2)百姓收入增加,具有消费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的速度较快,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在不断的增长。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健康是最根本的,是做所有事情的基础,拥有健康就会拥有希望,拥有幸福。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定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同时也完全有能力消费营养健康的食品。

(3)国外的大量资金涌入中国市场

每年我国的健康总量增加千亿美元,对于13亿大众的健康产业而言,已经成为各种投资机构角逐的战场,07年健康行业的风险投资已经超过了5亿美元,其中保健食品行业占的比重偏多。有多数的保健生产企业表示在未来的5年里还会增加产业的投资。将全面提高技术研发、咨询服务等的发展水平。

三. 未来食品营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提高。人类从婴儿到儿童到青少年到成人,女人从怀孕到产妇到更年期,各行各业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人们产生对各种营养与食品的需求。例如,少儿的长高益智、女士的体态苗条、老人的延年益寿等等。

根据各种人群的不同需求,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安全食品的基础上人们大力发展功能性食品。在我国儿童肥胖症患者偏多,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字我国步入中老年队伍的人越来越多,女士们注重体态美,因此大力发展延缓衰老、抗氧化的生物色素,利用医学及营养学的结合,根据不同气候、地区及不同人群的需求,发展抗衰老、抗氧化的生物色素黑色食品,是未来改善食品结构的重点之一。

四. 结语

由于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习惯、习俗的不同,对食品理解的概念也有所不同。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普通食品,既有营养功能又可以饱腹的食品。二是保健食品,适合特定人群可以调节机体功能。三是营养健康的食品,有利于加强生理功能还可以提高健康水平。所有食品都是通过规范、标准的管理进行规范的。由于我国对营养食品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申报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英国的科学家李约瑟说:“世界文化中,唯独中国的养生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在我国中医药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和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发挥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如果将这种思想引入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中,一定会扩大国内及国外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 沈群,沈再春.中国方便面营养与安全的现状及趋势[C].//第六届中国面制品产业大会暨第二届亚洲面食产业大会.2005:26-29.

[2] 费星.近江牡蛎净化工艺及其生态冰温保活过程中营养、呈味成分变化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09.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篇6

一、美国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概述美国的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完善于60~70年代,80年代以后趋于稳定。其政策的主要目标曾先后为缓解农产品过剩、减少饥饿与严重营养不良、促进低收入家庭的营养与健康。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联邦政府开启了利用部分过剩农产品援助低收入家庭的尝试。1933年10月美国联邦救济署农产品采购处首次以财政资金购买过剩农产品,直接分配给失业者和贫困家庭[2]。1939年联邦政府改变了直接派送农产品的做法,开始实施食品券计划,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以折价购买食品券。食品券分橙色和蓝色两种,橙色食品券可购买任何一种食品,而蓝色食品券只可购买政府认为供大于求的食品。该计划在美国参加第①按照2006年美国农业部新的定义,食品安全分为两类,即高水平食品安全(Highfoodsecurity)与临界状态食品安全(Marginalfoodsecurity)。所谓高水平食品安全是指没有食品获取的困难与限制;而临界状态食品安全是指对不能获得足够食品而产生焦虑,但食谱或者食物摄入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食品不安全也包括两类,它包括低水平的食品安全(Lowfoodsecurity)与非常低水平食品安全(Verylowfoodsecurity)。低水平食品安全指人们通过减少食品菜单,参加联邦食品援助项目或者从社区食品餐厅获取紧急食物等方式尽量避免改变饮食习惯或者降低食物摄取量的状态;非常低水平食品安全即饥饿状态的食品不安全(Foodinsecu-ritywithhunger),它是指由于缺钱或者获取食品的其他来源,处于食品不安全的家庭改变了饮食习惯,降低了食物摄入量。②食品不安全与贫困发生率高度相关。美国普查局(USCensusBureau)统计数据显示,自1970年以来美国生活在贫困指导线以下的人口比例大致维持在12%左右,贫困发生率在经济景气期间相对下降,而在经济不景气期间相对上升。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3年3月1日中止执行。从早期政策实践来看,食品援助具有较明显缓解农产品过剩的意图。20世纪60~70年代是多种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的主要出台期,如食品券项目,妇女、婴儿及儿童特别营养项目,学生早餐项目等先后恢复或新设,但政策主要目标已经转向消除饥饿与严重营养不良。美国联邦政府运用食品“向贫困开战”,消除某些地区与部分阶层依然存在的饥饿问题。在此期间重要的政策进展包括:1964年通过《食品券法案》,1969年成立农业部食品与营养局,197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券项目,1975年妇女、婴儿及儿童特别补充营养项目与学生早餐项目的永久性立法以及1977年取消“现金购买食品券”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联邦政府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严重的饥饿与营养不良在美国社会已经非常少见了,然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损害了美国国民的健康。近年来,食品与营养援助的重点是关注低收入家庭的营养与健康,如在食品券项目中增加了营养教育内容,引导低收入家庭更好地选择食物与健康饮食;在儿童营养项目中减少了脂肪类食品的配给,增加了新鲜水果与蔬菜等。

二、主要项目种类与基本内容在美国,农业部食品与营养局是负责国内食品与营养援助的机构。在“每一个美国人都不应当遭受饥饿或者严重营养不良”的方针指引下,该部门援助规模不断扩大、政策手段日益丰富与健全。在食品与营养局成立之初的1970年,该部门支出金额仅为16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食品与营养支出金额达到607亿美元,40年间增加约37倍。当前,食品与营养局通过15个营养项目向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健康食谱与营养教育援助,其中项目支出金额处于前3位的是营养券项目,全国学校午餐项目,妇女、婴儿及儿童特别补充营养项目。2008年这3项支出金额为530亿美元,占食品与营养援助总支出金额的87%以上。见表1。

(一)营养券项目(Supple-mentalNutritionAssistancePro-gram)营养券项目前身为食品券(FoodStampProgram)项目,2008年农场法将其更名为补充营养援助项目,其项目目标是“通过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营养水平,保障全民健康与福祉”。食品券项目出台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食品券计划。在食品券项目实行初期,项目参加人须用现金购买食品券。由于用食品券购买食品的价值高于现金支付,其差额构成了项目参加者的获益(Benefits)。因此,食品券项目实际减少了项目参加人的食品支出金额。1979年以后联邦政府取消现金购买食品券的规定,变为项目参加人每月免费领取食品券,然后在指定的零售店购买食品。联邦政府规定:凡是总收入低于贫困指导线的130%,净收入低于贫困指导线100%以及银行账户不足2000美元的家庭都可以参加该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导致疾病与死亡的许多病因都与饮食习惯有关,例如肥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骨质疏松、贫血以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等。为了使低收入家庭“认识到仅有足够的食物是不够的,必须拥有选择食品、防止疾病与促进健康的知识和动机”,联邦政府在营养券项目中增加了参与者的营养教育内容,其核心包括4点:食谱质量、食品保障、食品安全与食品选购[3]。2008年营养券项目支出金额为375亿美元,平均101.53美元/人,平均每月的受益人口达到2840万,它构成了美国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体系的基石。

(二)全国学校午餐项目(theNationalSchoolLunchProgram)充足的营养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使儿童更健康,而且可能使儿童在学校的表现更优异,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更大,尤为重要的是向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免费或者减价的食品可以打破贫困循环[4]。当前,全国学校午餐项目是所有儿童营养项目中参与人数最多、支出金额最大、存在时间最长、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项,其项目运作特点是:1.项目申请学生在校学习的任意时间内,儿童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可以将申请提交给学校食品管理部(theSchoolFoodAuthori-ty),自我报告最近几个月家庭的总人口、总收入以及是否参加了其他联邦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等。该项目规定,凡是参加了贫困家庭暂时救助项目(TemporaryAidtoNeedyFamilies),营养券项目以及印第安保留区食品分配项目(FoodDistributionProgramonIndianReservations)的儿童自动符合该项目要求。2.项目收益目前几乎所有的公立或私立中小学校都参加了全国学校午餐项目。午餐以3种方式提供:免费午餐(Freelunch)、折价午餐(Reduced-pricelunch)、全价午餐(Paidlunch)。其中家庭收入在联邦政府贫困指导线130%以下或者参加贫困家庭暂时救助项目,营养券项目以及印第安保留区食品分配项目之一的儿童都可以享用免费午餐;家庭收入在贫困指导线130%~185%的儿童可以享用折价午餐;其他儿童则需付费。2008年的学校午餐中,50%是免费提供的,10%是折价销售的,40%是全价午餐。2008年参加该项目的学生为3090万/d,项目总支出金额为93亿美元,支出金额占食品与营养援助总支出金额的15.3%。

(三)妇女、婴儿及儿童特别补充营养项目(SpecialSupple-mentalNutritionProgramforWomen,InfantsandChildren)妇女、婴儿及儿童特别补充营养项目出台于1972年,1975年成为永久性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保护处于营养风险状态的低收入家庭妇女、婴儿以及儿童的营养与健康。在其成长与发展关键期提供补充性营养食品、营养教育以及医疗保健等产品与服务,防范未来的健康风险[5]。该项目运作特点是:1.项目申请该项目目标群体较小,参加该项目需满足:①营养风险。只有处于营养风险状态的人群才能参加该项目。②特殊人群。该项目仅包括怀孕期、母乳喂养期、产后非母乳喂养期的妇女,不满周岁婴儿以及1~4周岁的儿童。③收入水平。家庭收入在联邦政府贫困指导线185%以下,或者参加了营养券项目、医疗补助项目以及贫困人口暂时援助项目之一的家庭。2.项目收益项目参与者可以获得营养补助品、营养教育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等。从项目参与情况来看,婴儿与儿童成为项目的主要受益人。2008年参加该项目的1~4周岁儿童为432.7万人,婴儿为222.3万人,妇女为215.3人。2008年该项目支出金额为62亿美元,成为继营养券项目、全国学校午餐项目之后第三大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支出。

三、美国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绩效经过80年的发展,美国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保障低收入家庭营养与健康的安全网络。从政策绩效上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减轻了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压力,改善了低收入家庭营养与健康状况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以食品而不是以现金的方式援助低收入家庭,增加了食品的消费量。食品消费量的增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券减轻了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压力,增加了部分食品消费。二是相对于现金援助,营养券援助食品消费量大大增加。由于消费支出的替代作用,美国农业部专家估计,虽然1美元的营养券援助并不会必然导致1美元的食品支出增加,但是1美元的营养券援助大约可增加17~47美分的食品开支,远远高于现金援助的5~10美分的食品消费增加值。食品与营养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6]。毕竟影响低收入家庭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家庭收入、饮食习惯、文化、个体差异,甚至和被调查者当时的生理状况都有关,这给判断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的实际效果带来了困难。不过多数的研究表明,食品与营养援助确实部分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例如,妇女、婴儿及儿童特别营养项目增加了儿童对铁、维生素B6、叶酸等营养元素的摄入量,减少了贫血的发生;相对于其他儿童,参加全国学校午餐项目的儿童明显增加了对核黄素、维生素B12、钙等元素的摄入量。

(二)降低了低收入家庭食品不安全状态严重的饥饿现象在美国已经很少见了,这应该说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低收入家庭的食品不安全风险仍然是存在的,据美国农业部专家估计,平均每年美国约有2400万~2800万的人群曾在一年内遭遇过食品不安全。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是否降低了低收入家庭遭遇食品不安全的风险,美国哈佛大学乔治•博尔卡斯(GeorgeBor-jas)教授最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以1996年福利法改革前后,部分州停止了对移居美国不足5年公民的食品与营养援助,而部分州仍继续实施援助说明了该问题。他发现接受公共援助的家庭每减少10%,将增加5%低收入家庭的食品不安全。

(三)缓解了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家庭中有老、弱、病、残者,或者家庭成员没有工作或其他收入来源是绝大多数低收入家庭陷入贫困的主因。联邦政府通过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转移支付,现实地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缓解了贫困。按照联邦政府2004年公布的贫困线标准,将接受食品券的低收入家庭总收入分为3组,即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的50%、50%~100%之间的以及高于贫困线100%的。如果不包含营养券收益,它们的比例依次为40%、48%以及12%;而如果将营养券收益包括在内,将增加9%的低收入家庭其总收入超过贫困线100%水平;低于贫困线50%的低收入家庭将减少17%[7]。详表3所示。

(四)缓减了经济不稳定对低收入家庭造成的冲击如上所述,贫困可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因此,作为反经济周期的手段,政府的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减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对低收入家庭造成冲击。以营养券项目为例,从该项目运行至今,营养券的参加人数同美国贫困人口、失业人口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即贫困人口、失业人口增加则参加营养券的人口也增加;而贫困人口、失业人口减少则参加营养券的人口也随之减少。营养券项目成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

四、结论与启示当前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已经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消除饥饿、保障食品安全、普及营养知识的重要政策手段。美国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运行中,以下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构筑了低收入家庭的营养安全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部分人群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陷入贫困。对于贫困人群而言,首要的是吃饭问题。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食品与营养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对全体社会成员买的保险,它应当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应该有一定的覆盖面。美国的食品与营养援助政策覆盖面很广,一年内每4个美国公民中有1人至少参加1项营养援助项目[8]。然而从中国实际来看,目前对低收入家庭的援助还是小范围和低层次的,依中国贫困标准的贫困人数依然很巨大,如果依世界银行人均1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的话,中国贫困人口为1.35亿人。因此,中国构筑以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为主的低收入家庭的营养安全网极其必要,并且任重道远。

第二,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具有相对明确的目标与受益群体。虽然整体而言,食品与营养援助项目主要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但具体到每个项目都有特定的目标、标准与侧重点。相比而言,中国的有关政策需要进一步明晰目标、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效果。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篇7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历届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热点,人民群众反映也非常强烈。在食品的研发与生产中,食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它充分体现着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发展观的人本实质。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都是着眼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标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根本落脚点,是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从而维护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的地位。

二、追求食品营养是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讲求食品安全是保证人的存在,那么追求食品营养则是注重人的发展。食品营养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的营养指标是食品科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首先许多食品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保证个体营养均衡,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它还要迎合消费者的营养理念,这样的食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食品科学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也开发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种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为了满足对营养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

例如:为儿童设计的加钙、加锌奶粉,为女士设计的补铁奶粉等等。我国即将出台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更是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特性有知情权,方便大家凭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更加科学地选择健康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学的营养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体营养吸收更趋于合理化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护,真正做到关心人的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三、食品科学的发展应兼顾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向着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营养,还有更多被讨论的是食品如何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如何通过食品的色、形、昧、口感等感观功能去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问题。

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应本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首先是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还要兼顾各个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大众人群的心理需求。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篇8

关键词:食品科学;自然辩证法;人本主义;生态自然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目的同时兼顾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中,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生态自然观。而食品科学正体现了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和思想。

1食品生产应遵循生态自然观

在辨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是天然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时,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协同进化。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也给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蓄积在蔬菜、粮食中的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前看来遥不可及的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数超标等问题,如今已现实地摆在每个人餐桌面前。对于农产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源头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污染物。这四类物质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自然观,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食品中的污染物来自于环境污染,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须从治理环境入手。

2食品科学服务于人

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工等过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目标,它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不断变化的观点和需要变化的,充分体现了食品服务人的精神。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今天的“食”,已不仅仅是解决饥饿问题,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盲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讲求卫生、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学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单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转向到今天的多样的低热卡值食品、绿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说明食品的发展为了服务人类而趋向多元化,更体现它关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食品安全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历届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热点,人民群众反映也非常强烈。在食品的研发与生产中,食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它充分体现着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发展观的人本实质。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都是着眼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标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根本落脚点,是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从而维护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的地位。

4追求食品营养是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讲求食品安全是保证人的存在,那么追求食品营养则是注重人的发展。食品营养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的营养指标是食品科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首先许多食品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保证个体营养均衡,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它还要迎合消费者的营养理念,这样的食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食品科学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也开发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种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为了满足对营养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为儿童设计的加钙、加锌奶粉,为女士设计的补铁奶粉等等。我国即将出台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更是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特性有知情权,方便大家凭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更加科学地选择健康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学的营养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体营养吸收更趋于合理化,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护,真正做到关心人的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5食品科学的发展应兼顾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向着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营养,还有更多被讨论的是食品如何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如何通过食品的色、形、味、口感等感观功能去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问题。

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应本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首先是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还要兼顾各个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大众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学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脱离人的需要谈食品,显得空洞而没有了方向。因为没有人的需求作为指导,食品科学的发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学的发展体现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同时,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自然观。食品的生产是为保证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的存在,从而展现了它服务人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生态自然观的本质要求和辩证法思想。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79-181,184-186.

[2]刘静玲.食品安全与生态风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5-16.

[3]张文学,杨立刚.食品安全的环境责任界定[J].生态经济,2003,6:2-4.

[4]孙明,刘晓庚.化学物质的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3,24(8):176-177.

[5]谭云.现代食品的安全问题[J].粮油食品科技,2003,11(1):29-3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