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8篇

时间:2023-12-25 14:36:34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篇1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1、选题的目的、意义、学术价值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成为国家关注的头等大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避免了大城市的拥挤和嘈杂,为游客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供了绝佳场所,乡村旅游因其经济实惠、清新诗意的田园属性赢得了游客的青眯,成为我国旅游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更具广阔的发展前景。

益阳市乡村旅游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以来,在促进农民增收、助力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尤其自2017年以来,益阳市乡村旅游努力打响“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生态旅游品牌,加快乡村旅游业提质升级,探索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目前,益阳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山乡巨变周立波故居、安化茶马古道闻名遐迩,南县罗文花海涂鸦村、兰溪镇划龙舟对山歌等民俗体验游崭露头角。但是,乡村旅游业遭遇到的困境也非常明显,如旅游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未形成产业链,文化传承与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优势特色旅游品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未形成交通网络,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游客需求等等,乡村旅游业未来如何打破瓶颈,取得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益阳乡村旅游发展提升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益阳市乡村旅游现状出发,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为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把好脉、问好诊,为今后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助力器和加油站。

在此背景下,本文选题能实现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明确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将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当前,国家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其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该研究是以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为前进游的发展路线。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2)现实意义:从现实上看,我市是农业大市,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经济实质上就是生态经济,乡村旅游是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融合。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人们休闲旅游意愿迅猛增长。但是,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缺乏统一规划与布局等,严重阻碍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当前形势下,加强对我市乡村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在国外起步较早,己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集中在对旅游品牌经营模式、营销模式、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研究。

如美国旅游业在搜集各个地区的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乡村旅游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品牌概念模型,澳大利亚的乡村旅游业认为乡村旅游业的营销模式应该多样,不应该只依据当地的地理优势及自然特点,应该采取分层次的营销模式,比如说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设计旅游产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建设人性化旅游产品。还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有助于当地人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创新传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审美意识。一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业过于干扰乡村自然建设的发展、会给乡村的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指出合理的规划乡村旅游业、科学减少以环境为代价的旅游方式是促进乡村旅游业整体利益提离的有效措施。

我国的乡村旅游形成发展相对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正式开始,之后我国的乡村旅游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期。国内专家学者根据本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情情况,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因地制宜地研究。其中代表性的学者观点为:何红认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城市交通拥堵,人居平均面积校少,所以向往自然绿色的田园生活,而农村的广阔天地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所以就产生了乡村旅游的供求关系。李孝坤将乡村旅游业进行分类。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分为文化观光型和文化体验,并且认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吴权民认为开发文化原生态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具有重要性。隋春花将乡村旅游开发分成几种模式:休闲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为陶冶情操、放松旅客也情建设天人合一的旅游活动。知识型乡村旅游,提高游客的文化内涵,增进旅客与地方的文化情感。再次为民俗文化旅游,送一类型的旅游模式颇具特色,提高游客旅游乐趣。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有价值性的参考,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充实完善相关理论研究还有待挖掘和丰富。

3、本人学术准备情况(主要参考资料)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人民日报,2017.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R]人民日报, 2018.1

[3]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

[4]王德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6]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7]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

[8]徐正林,邹丽君.体验营销——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经济与管理,2007

[9]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

[10]张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目标与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2008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构思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为:从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乡村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主要采用SWOT模型分析法,客观分析当前乡村旅游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全面客观认识优势和不足,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最后针对性地为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措施。

基本结构为:

第一部分:乡村旅游概述。主要介绍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特征,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实践发展情况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运用SWOT模型分析法对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为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把好脉、问好诊,全面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

第三部分:益阳市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建议。主要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提升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提高资源组织整合力度,丰富旅游产品种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二、论文结构(提纲)

一、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内涵及特征

(二)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三)相关理论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意义

(五)国内外实践发展情况

二、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

3、客源优势

(二)发展劣势

1、政府主导力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

2、没有形成特色优势的旅游品牌

3、企业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

4、资源整合滞后、旅游产品单一

5、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

6、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三)发展机遇

1、国家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

2、生态旅游兴市、旅游扶贫等政策利好

3、收入水平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等带来旅游意愿的爆发式增长

(四)发展挑战

1、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威胁

2、生态环境威胁

三、加强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政府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健全总体规划机制

(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树立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品牌

(三)着力提升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水平

(四)提高资源整合力度,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篇2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1、选题的目的、意义、学术价值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成为国家关注的头等大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避免了大城市的拥挤和嘈杂,为游客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供了绝佳场所,乡村旅游因其经济实惠、清新诗意的田园属性赢得了游客的青眯,成为我国旅游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更具广阔的发展前景。

益阳市乡村旅游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以来,在促进农民增收、助力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尤其自2017年以来,益阳市乡村旅游努力打响“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生态旅游品牌,加快乡村旅游业提质升级,探索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目前,益阳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山乡巨变周立波故居、安化茶马古道闻名遐迩,南县罗文花海涂鸦村、兰溪镇划龙舟对山歌等民俗体验游崭露头角。但是,乡村旅游业遭遇到的困境也非常明显,如旅游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未形成产业链,文化传承与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优势特色旅游品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未形成交通网络,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游客需求等等,乡村旅游业未来如何打破瓶颈,取得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益阳乡村旅游发展提升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益阳市乡村旅游现状出发,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为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把好脉、问好诊,为今后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助力器和加油站。

在此背景下,本文选题能实现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明确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将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当前,国家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其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该研究是以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为前进游的发展路线。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2)现实意义:从现实上看,我市是农业大市,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经济实质上就是生态经济,乡村旅游是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融合。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人们休闲旅游意愿迅猛增长。但是,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缺乏统一规划与布局等,严重阻碍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当前形势下,加强对我市乡村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在国外起步较早,己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集中在对旅游品牌经营模式、营销模式、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研究。

如美国旅游业在搜集各个地区的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乡村旅游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品牌概念模型,澳大利亚的乡村旅游业认为乡村旅游业的营销模式应该多样,不应该只依据当地的地理优势及自然特点,应该采取分层次的营销模式,比如说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设计旅游产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建设人性化旅游产品。还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有助于当地人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创新传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审美意识。一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业过于干扰乡村自然建设的发展、会给乡村的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指出合理的规划乡村旅游业、科学减少以环境为代价的旅游方式是促进乡村旅游业整体利益提离的有效措施。

我国的乡村旅游形成发展相对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正式开始,之后我国的乡村旅游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期。国内专家学者根据本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情情况,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因地制宜地研究。其中代表性的学者观点为:何红认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城市交通拥堵,人居平均面积校少,所以向往自然绿色的田园生活,而农村的广阔天地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所以就产生了乡村旅游的供求关系。李孝坤将乡村旅游业进行分类。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分为文化观光型和文化体验,并且认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吴权民认为开发文化原生态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具有重要性。隋春花将乡村旅游开发分成几种模式:休闲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为陶冶情操、放松旅客也情建设天人合一的旅游活动。知识型乡村旅游,提高游客的文化内涵,增进旅客与地方的文化情感。再次为民俗文化旅游,送一类型的旅游模式颇具特色,提高游客旅游乐趣。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有价值性的参考,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充实完善相关理论研究还有待挖掘和丰富。

3、本人学术准备情况(主要参考资料)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人民日报,2017.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R]人民日报, 2018.1

[3]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

[4]王德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6]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7]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

[8]徐正林,邹丽君.体验营销——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经济与管理,2007

[9]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

[10]张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目标与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2008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构思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为:从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乡村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主要采用SWOT模型分析法,客观分析当前乡村旅游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全面客观认识优势和不足,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最后针对性地为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措施。

基本结构为:

第一部分:乡村旅游概述。主要介绍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特征,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实践发展情况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运用SWOT模型分析法对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为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把好脉、问好诊,全面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

第三部分:益阳市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建议。主要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提升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提高资源组织整合力度,丰富旅游产品种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二、论文结构(提纲)

一、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内涵及特征

(二)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三)相关理论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意义

(五)国内外实践发展情况

二、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

3、客源优势

(二)发展劣势

1、政府主导力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

2、没有形成特色优势的旅游品牌

3、企业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

4、资源整合滞后、旅游产品单一

5、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

6、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三)发展机遇

1、国家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

2、生态旅游兴市、旅游扶贫等政策利好

3、收入水平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等带来旅游意愿的爆发式增长

(四)发展挑战

1、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威胁

2、生态环境威胁

三、加强益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政府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健全总体规划机制

(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树立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品牌

(三)着力提升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水平

(四)提高资源整合力度,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

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蕴含着丰富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意蕴,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四川多个乡村地区已经被开发成为农家乐旅游基地,主要负责接待游客,为他们提供当地特色产品、介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使得游客可以在四川乡村享受不一样的旅游服务,为之后开发更具价值的四川乡村旅游项目奠定基础。截至2019年,四川乡村旅游收入超过2500亿元,已有超过3000多个乡村地区摘下贫困村帽子,超过10万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深厚的农耕文化,四川诸多乡村地区通过旅游脱贫。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各地区旅游项目大量涌现。这期间,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等服务形式盛行,这一布局结构使得乡村地区的旅游得到一定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也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得他们可以在闲暇之余到乡村放松身心,获得满足感与轻松感。四川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副业,村民可以通过出售特色产品或新鲜瓜果获得一定收入,而且这一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之时,成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不仅促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也为开阔农民视野、解放农民思想奠定经济基础。此外,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民宿、手工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淡旺季区别不大、游客活动规律性不强等缺点,这导致游客很难判断什么时间到四川乡村旅游才可以享受美好的度假时光,也增加了游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的难度。但其优点远远大于缺点,优点在于四川乡村的旅游产品及服务特色明显,地域性强,使得游客可以辨别旅游产品的好坏与真假,并理性进行购买。除此之外,四川乡村的旅游产品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例如,春之花、夏之水、秋之果、冬之收等,这既展现出四川的乡村旅游特色与文化习俗,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四川乡村旅游业在国家及当地政府持续支持下迅猛发展,且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成为乡村脱贫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四川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四川作为全国旅游大省,乡村旅游产业是其发展与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四川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做较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Strengths优势

四川乡村旅游之所以可以发展壮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政策优势。四川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与交流,使得四川农民可以接受到先进的思想,学习到先进的旅游观念,为促进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当地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安排专业人员下乡进行指导与管理,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二,资源优势。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其别著名的当属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特别是大熊猫、都江堰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基础。加之,四川多个乡村被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第三,产业优势。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由之前的单纯接待型转变为产业型,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条件日益成熟,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四川交通建设不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方便游客进入乡村地区,促进了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二)Weaknesses劣势

四川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存在的劣势与不足也非常明显。四川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其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没有物质基础与财力支撑,且没有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加之诸多乡村的地理位置偏远,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带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四川入境旅游指数较低,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导致进入四川乡村旅游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国内,国外人员相对较少,缺乏对四川的整体认识,也就无法使四川乡村旅游事业取得更好发展。此外,四川乡村旅游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多地乡村的旅游部门职权并未完善分开,也没有相对应的管理能力与调控能力,很难及时对旅游产业进行全面管理,进而导致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然四川村旅游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旅游市场有所改善与规范,但一些乡村依然存在拉客、骗客、抢客的情况,这一现象不利于旅游市场良性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旅游事业发展。

(三)Opportunities机遇

四川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开放与支持。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国家明确放开了三个领域,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国家放旅游经济开了国际市场的金融业,使得境外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与现金转账,这可以有效增加乡村旅游人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与网络销售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好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而到当地进行实地旅游与考察。游客还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或其他方式评论当地旅游情况,这为其他游客提供便利旅游信息的同时,也为促进旅游运作现代化奠定基础。最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百姓的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更多普通百姓开始热衷旅游,这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资源与优势。加之,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优势。中西部地区成为新型旅游产业发展的基地,实现中国向旅游大国迈进的第一步。

(四)Threats挑战

近年来,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当地拥有旅游资源优势外,还离不开政府以及游客的支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逐渐上升,国家愈发重视旅游产业,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与文物保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一过程中必定会造成乡村原有生态风貌的破坏,使得乡村旅游不再具备当地特色,而是大众化的旅游场所。同时,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外相当多的旅游企业纷纷瞄准四川这一宝藏之地,开始在乡村进行旅游布局与发展。由于四川乡村旅游资源还不够丰富,且旅游市场起步较晚,与国外市场存在一定差距,这影响了四川本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旅游企业之间由之前的价格竞争转为服务竞争,使得诸多企业为获得更多资源与游客不择手段,破坏了旅游市场环境,无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结论:通过对四川乡村旅游SWOT分析,得知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事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要想取得良性循环,应采取在发展中寻找机遇的策略,紧紧抓住一切可发展的机会。例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时,应将四川乡村存在的劣势变为优势,提高四川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深化四川乡村发展内涵

要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内涵,以保障乡村旅游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在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将文化保护作为第一原则,并积极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以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需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将乡村风土人情与村民心路历程纳入文化发展中,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乡村发展内涵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农村的风俗以及当地村民的风情,所以,实现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乡村内涵的支撑,更离不开坚持保护的这一原则。

(二)完善四川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由于地形与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四川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造成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且乡村农家乐一般离市区较远,极大阻碍了游客到乡村农家乐游玩。为了将四川旅游资源发挥到极致,使游客享受到良好的旅游服务,相关部门应尽全力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并合理进行统筹与规划,使四川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当地政府还应改变旅游发展模式,由之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为集约型发展方式,为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并优化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三)创新四川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

四川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应依靠产品与服务创新,进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于不断迎合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当地特色产品,进而以特色产品与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消费,同时也可以避免恶性消费现象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当代人的个性化追求,特色产品与良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与此同时,相关旅游部门应创造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服务与产品,并对相关导游人员进行培训,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要凭借自身市场收集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最终实现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四)传承四川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也是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及当地村民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本土文化、习俗与制度也是提升当地村民精神文化建设、凸显村民主人翁地位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要素。所以,首先应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使村民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旅游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断为乡村旅游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应组织村民开展交流与学习,激发当地村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感与满意度,进而提高外来游客对于四川乡村旅游的满意度,营造“远方游客来,当地村民悦”的良好旅游氛围。其次,相关部门应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地点,组织当地村民外出学习其他地区发展良好的乡村。学习并借鉴其优势之处,增长村民见识的同时为提高其素质涵养与专业意识奠定基础。当地村民还可以自发组织活动,积极开展特色旅游服务,这在提高村民整体服务意识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建设向好发展提供动力。此外,政府应根据当地旅游发展情况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村民达成合作互助协议,共同传承并创新乡村旅游文化、服务,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霞.乡村旅游收入、旅游年投资额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5(04):997-1001.

[2]帅婉.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财讯,2019(09):108-109.

[3]王丽莹.浅谈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明日风尚,2019(07):196.

[4]陈岭.基于互联网+的四川省乡村旅游的探讨[J].环球市场,2017(12):45-46.

[5]罗正琴.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6):222-227.

[6]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6):51-57.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篇4

在大众休闲、产业融合、“互联网+”、生态文明、跨区域联合等新的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旅游业亟需转型升级。石林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在当前旅游大形势下,只有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生态科普、乡村旅游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有力促进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石林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视角,探讨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

v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

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

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

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

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篇5

关键词:苏州环太湖地区 乡村旅游 区域合作旅游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革与建设,和乡村缓慢的改变进程相互对比作用下产生的,从本质上来讲,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方式,是以各种具有乡村背景的旅游形式,以乡村田园、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节奏、农家餐饮等为旅游特色,以农业及农村特色资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旅游资源的乡村性。从我国旅游的发展策略来看,乡村旅游资源是指都市之外,包括郊区、城镇、及农村地区,但是不包含乡村题材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地。乡村旅游的最大特征就是提供以乡村景观、村庄生活、农耕农具、农家餐饮等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既包括乡村耕织生活,又包括乡村水土资源,乡村旅游的乡村资源化是都市中缺少的生活影像,是都市生活无法弥补的生活资源,乡村旅游的资源与都市的资源相比,具有自然化、天人化、手工化,人类的改造及设计活动较低,资源保持着原有的面貌。

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从乡村本身来看,乡村并不具有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特征,真正包含文化的是乡村生活与民俗,乡村生活融入了特定的人群在特定条件下的生活文化,这些生活习惯与特征没有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变革而变化,是一种悠久的民风民俗的传承,是关于道理与伦理、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真实继承。是原始的、古朴的、自然的、真实的人性与生活,尤其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与特色性更加突出。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是宝贵的,是在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急需包容与理解的。

旅游生态的自然化。从土地格局来看,乡村偏离都市,受其工业化污染影响较小,乡村从事传统农业较多,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农村耕织的生活习惯,保持了乡村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就是建立在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环境。因此,旅游生态的自然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生活的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最具吸引的特征就是具有体验性,使得游客能够远离城市喧嚣,体验乡村质朴生活、能够在小憩之中感受生活气息,能够在传统之中体验原味生活。因此,乡村旅游提供旅游生活的深入体验是深度开发乡村旅游,将生活融入旅游的具体体现。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自然条件与交通条件。从旅游地理划分来看,苏州地处华东旅游经济区,空间结构复杂,周边区域山水旅游资源众多,同时处于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元化与多样化特征突出,最重要的是苏州处于环太湖旅游圈,使得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产品开发优势。与此同时,苏州交通便利,是江苏通往浙江及上海的必由之路,沪宁高速、沪宁铁路横贯东西全境。苏嘉杭高速公路沟通了沿江高速、沪杭高速、沪宁高速及沪苏浙皖高速公路,对苏州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更为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苏州西部环太湖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该地区自然风光景色宜人,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并且文化底蕴深厚。比如太湖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共计48种,是现有旅游资源的71%,尤其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区远离闹市区,受工业进程化污染少,城市规模化扩张影响少,乡村旅游景区树木葱郁、景色静怡、风光奇异、古街别致、古桥含蕴、古村落炊烟袅袅、古民居风情并茂,同时与湿地资源相连,是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旅游胜地。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的地理位置优势更为明显,其处于沪宁杭大都市圈的中心,同时又是长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整合无锡、苏州、上海旅游产业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和挖掘潜力。苏州环太湖地区交通条件便利,是众多国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枢纽之一。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城市发展进程的加速与公路交通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建设需要,影响着乡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随着城市的发展所造成的工业废污水与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污染物的排放,致使苏州环太湖水系的污染与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破坏了苏州环太湖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不利于苏州环太湖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同时过度的旅游活动与景区接受旅游强度和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产生的不协调与不平衡,致使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景区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气无法受到妥善处理,再加上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及废物处理能力有限、技术落后等,使得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区域合作模式下的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

(一)苏州环太湖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内涵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民增收 SWOT分析

1河南荥阳旅游业概况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主要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渔牧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等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河南荥阳有自然人文景观230余处,5A生态风景区两个,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个,3A级风景区2个,省级名胜区1个。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减少贫困,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由单一的农业转换成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乡村产业,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河南荥阳为例,基于SWOT模型,分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业然后以此促进农民收入和就业提出建议。

2河南荥阳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资源优势

荥阳西望古都洛阳,南眺中岳嵩山,北濒九曲黄河,东接省会郑州,农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资源集聚。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荥阳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荥阳是象棋的故里、郑氏的祖地、阀门之乡和建筑机械之乡,历史上,荥阳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社会贤达和仁人志士,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郑虔、晚唐诗人李商隐都出生于荥阳,宋代的王博文父子。荥阳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其发展乡村旅游具备了资源优势。

2.1.2地理优势

荥阳市是河南省距省会郑州最近的县级市,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横贯全境,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这样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得荥阳成为郑州及其近邻城区居民休闲度假的不二选择,而基于郑州及其近邻城区的经济发展和带动,荥阳近些年正在紧紧跟随省会郑州的发展步伐,积极地和郑州融合发展,使得荥阳乡村旅游业依托于省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2014年荥阳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740万人次,同比增长13.4%,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24.1%,荥阳依托近郊优势,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圈。

2.1.3发展需求旺盛

201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300美元,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需求将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2.2劣势

2.2.1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亟待提高

乡村旅游业依赖于乡村环境而存在,但是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导致乡村旅游为游客所提供的观赏条件落后于现代旅游业,比如垃圾桶,卫生间和售票口的设施不足,譬如孤柏渡飞黄景区,滑沙滑草是其主营项目,但是由于景区地处黄河边,风沙较大,许多游客忌惮于“漫天黄沙”而不敢尝试,如此一来,留给游客的印象较差。

2.2.2缺乏专业管理和经营的人才,景区活动形式单一

乡村旅游业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发展中,但是现阶段仍然避免不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的短板,景点内经营效率低,各个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景区内秩序较为混乱。景区形式雷同,分布分散,景区不能带给游客足够的旅游体验。譬如丰乐樱花园,同样是观光审美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如何在其他同类型的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是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单一的观光审美容易使游客产生疲劳。

2.3机遇

2.3.1政策趋向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12年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南阳、济源等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大。

2.3.2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把农业和其他行业有机结合,以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带动农业的发展,一起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提高。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也是目前效果最为明显的途径之一,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已经不可分离,乡村旅游因为其对于农业的开放和推介正在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旅游业代表着绿色旅游,保护自然和与自然相和谐,随着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以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2.4威胁

2.4.1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乡村旅游是引导更多的人类走出都市,走向乡村去体验乡村的旅游乐趣,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景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很有可能遭到大规模地破坏,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同时维护好自然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2.4.2周边城镇的盲目竞争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本不能创建乡村旅游的城镇建设乡村旅游景点的情况下,如果盲目跟随大流,不仅忽视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盲目跟随和竞争必然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建立统一有序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来避免此类问题,是乡村旅游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3总结

乡村旅游可以大力促进当地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但是,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已经显出一些不足,各个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的优缺点,避免盲目跟随大流,恶性竞争,应当努力发展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文化,把农业和旅游业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对促进农民就业,农民增收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篇7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正在被大多数热爱旅游的人们所追捧。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每日生活在灰蒙蒙的天空之下,连呼吸纯净的空气都变成了一种奢望,这时便催生了都市居民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这时便催生了都市居民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那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对他们非常具有吸引力。于是,乡村旅游业逐渐兴起,并被大众逐渐接受、认可及欢迎。本文将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的乡村旅游从内部环境分析(优势与劣势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机会与威胁分析)两个方面对现如今中国乡村旅游业进行深度探究以及其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进行深度思考。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设计和组合旅游产品,集观光、游览、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才初见萌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的产物,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双向作用的结果,经过3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在我国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进程中,示范单位的带头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在2011年4月,农业部认定并公布了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村、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江西省井冈山市菖蒲村、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贵州省贵定县音寨村、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纳斯景区禾木村、大连市金州区石河村等10个村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旨在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国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了这些带头单位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属于政府主导,民间积极参加与投资的形式存在,乡村居民参与投资,利用自家院子来提供旅游资源,一般做成农家乐的方式是最为数量众多的一类。少数的是依托于各大自然风景区周边的休闲度假庄,主要以体验自然,观赏自然,参与自然的方式来经营。以国内的游客为主,尤为旅游地周边的城市游客为主,一般的旅游周期是2-3天,消费适中,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

二、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乡村旅游业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资源优势

我国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的国情影响着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虽然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可是中国大部分的地区仍然是农村,并且我国疆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这样我们的乡村文化自然也十分丰富。这样便造就了乡村旅游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优秀的地理资源优势。

2.人文优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汇合成我们华夏一家,从北到南我们拥有的不仅是地质上不同的风光更是人文上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寒带到热带我们拥有的不仅是气候上的改变更是不同风土人情的融合。如此丰富的人文资源也给乡村旅游独特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明显的优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单一文化格局内。

3.客源优势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城市人口也在逐年增多,而城市人口作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它在增多的同时也代表了给乡村旅游加大了客源。而且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也名列前茅,很多的外国友人喜欢到中国来进行旅游,极大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二)乡村旅游业的劣势分析(Weakness)

1.旅游开发规模小,设施不够完善,服务不够标准

在我国整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中,投资的主体大部分为当地的农户,由于投资的金额较小所以开发的规模不是很大,继而也造成旅游设施的不太完善。而且当地居民大部分并没有受过很标准的培训教学,所以在服务上会存有一定问题,导致旅游项目整体质量会有所下降。

2.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也不够

很多的乡村旅游未得到较为完善的开发与挖掘,旅游方式的主体依然是观光为主,而真正重要的文化资源以及农业旅游资源并没有的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很多的乡村旅游如今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单一循环之中,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落实开发产品的创新性以及开发的深度性,其内容将会得到大大的丰富,也会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对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有很大帮助。

3.旅游人才匮乏,管理不力

现如今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其投资者大多为个体投资者,缺乏完善的管理方式造成市场的混乱,同时这个时期也正处于一个需要大多数人才的时间段,而在这一方面上乡村旅游业专业人才,实用人才严重匮乏。并且在管理的问题上,很多的管理者是村上的领导,而经营者却是个体经营户,在管理和经营上两者各自为营,管理和实行很难落实,他们之间缺乏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来实现管理和经营的互通。

三、我国乡村环境的外部分析

(一)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政策支持

当今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正得到国家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方式,政府不仅支持且倡导大力发展。在相关政策方面政府提出了很多扶植计划,如山东出台的《山东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奖励补助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山东省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三补三奖”政策,强力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国茉莉花之乡横县人民政府于出台了《关于推进横县旅游业发展的工作方案》,成为南宁市首个对旅游发展作出奖励的县区,最高奖励达30万元之高等等。这样的扶持计划在全国有很多,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乡村旅游自然也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城市旅游者旅游观念的改变

传统旅游对城市居民吸引力下降。在经济能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传统城市旅游以及传统名山名水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乡村旅游能够在大多数市民经济承受范围内,又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且其较传统旅游有更强的参与性,使得传统旅游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3.居民收入增长,旅游需求增加

现如今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标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居民收入得到增长其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提高,于是便带动了居民对旅游的需求,需求带动市场,所以乡村旅游业在这种大环境下也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威胁分析(Threat)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现如今我国的现代文化区已经进入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时期,而传统文化保留区,基本还停留于农业文化时期,两种文化期间,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意识都存在巨大差别。乡村旅游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不可避免当地人们追求更多趋向于现在文化生活的方式,而前往乡村旅游的人们追求的又是回归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的最前沿,两种文化是其发展的一大威胁。

2.农业与旅游业的矛盾出现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基于农村的本土资源,而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之中农村的主要经济收益靠的是农业的创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无疑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大冲击,逐渐呈现出来一种农业向着旅游业发展,旅游业依附农业发展的趋势,但两种经营方式有产生矛盾冲突,所以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乡村旅游迎合了旅游者“亲近自然”的需求,实现了久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愿望。但如今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才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旅游产品上有呈现出较为单一和不够完善的现象,并且这样的情形持续至今时间过长,过渡时间过长的话会造成旅游者期望降低。所以中国的乡村旅游业想要得到进阶,就必须从规划开发管理上积极入手,加大力度才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积极吸取国外优秀经验

我们不仅要在反省自身问题的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和主题,通过国外先进的理念来不断改善自身的不足。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日趋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而他们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综合性的发展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更多的是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一项新的旅游方式,让旅游者能对其拥有认同感以及保持新鲜感。

(二)不断开发及深化旅游产品

针对于国内市场来说,现在在乡村旅游项目上整体属于较低水平,不管从产品开发上的过于单一、旅游地设施上不完善还有服务质量上的问题整体呈现出较为低端的水平,同时在旅游者的角度上来看,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的最大期望当然是感受乡村生活亲近自然,而现在也有很多旅游者也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对自然的纯净性、天然性、观赏性有更高要求,也要求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拥有更加深刻的内涵。

(三)把握时机,重抓主题特色

放眼观望,乡村旅游是一项充满潜力的旅游项目,其发展的前景也是相当的广阔。重要的是抓住时期,并且抓住乡村旅游的精髓,在软件方面重点在于把握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特色不能随波逐流,注重自己的文化内涵,并且深度发掘。另外在硬件方面应该完善设施,增设新的休闲娱乐项目,并且广招专业人才,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的管理体系。

(四)着重创新,增强吸引力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