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8篇

时间:2024-01-13 16:27:30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1

关键词: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用

1生态文明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的共享,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国际社会,每一个国家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既然生态文明在如今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首先来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建设来逐步进行解。

1.1生态文明的基本定义

对于生态文明而言,准确是是指人类在不断遵循着自然界、人类生活社会之间的秩序进行相应建设,并保证和谐发展从而不断获取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是人与人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现代化的文化伦理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应该从意识上尊重环境,并建设新的可行性生态平衡。

1.2生态文明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生态文明,那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维持一个平衡框架。因为在经济化的世界里,能源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框架。如果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那么整个能源系统也会遭受到破坏,而且如果没有完善的能源系统,那么生态文明将无法为我们这整个和谐社会提供能源支撑。既然生态文明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文明呢?

2林业对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在解决气候问题上有着显著的作用。因为森林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器,它可以极好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众多温室气体,从而可以有效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林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缓解荒漠化。因此无论是对于哪个国家,防沙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而且研究也证明,林草覆盖在沙漠地区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提供着可再生能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展林业这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可以降低我们对于煤炭和石油的依赖程度,对于发展和开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有重要意义。此外森林在某种程度上自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3有效的发挥林业产业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作用

在生态文明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产业建设对于生态文明体系来说,是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呢?

3.1从安全隐患上减少林业的破坏

森林害虫和害虫以及森林火灾是影响林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如果要有效的保护林业,那么科学的杀灭这些害虫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国家可以在积极寻找和开发科学的灭虫剂时,专家也应该随时根据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随时对森林进行监测,避免因温度等原因造成森林安全隐患,此外也要加强对守林人的教育,要随时关注森林中的火灾问题。

3.2减少砍伐,增加绿化

只要经过合理的开发和有计划的抚育,可以将森林资源无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下去,但是商业的采伐,开垦,砍伐等行为使得森林的消耗量远远高于森林的生产,而有数据曾显示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对森林进行开采和破坏,那么在几年内全世界的生产性森林面积都将要被迫减少一半。也有数据显示现在全世界每分钟要破坏1100万公顷的森林,如果任由现在的消耗量让她一直这么下去,那么在不久的未来森林将消失,而森林中的多样性物种也会随之消失。而国家可以加强林政管理,制止乱砍乱伐,对于毁坏森林的行为加强惩罚力度。而除了要减少森林林木的砍伐行为外,国家也可以要求多植树造林,以减轻商业性采伐和乱砍乱伐对林木的压力。同时国家也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此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保护丰富的物种资源。国家与人民要以复活岛为警戒,复活岛原本森林茂盛,构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生态系统,里面物种多样化。但是随着最后一棵树木被砍到后,复活岛如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荒凉。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对人们对治理水土流失,促进降雨,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都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国家与人民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旨,全面去推动林业的改革,创新林业体系机制,全面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段燕玲 单位: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林业环保站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2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

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

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3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对自然界新认识新理解新担当,重新审视了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环境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

生态文明;重要性;策略

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重要性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

自然界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而人是自然的主宰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直是经济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因为人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文化,建造了巧夺天工的建筑和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这都有赖于自然界的贡献。人类的经济发展是朝着弯曲的路线发展,符合哲学规律的,但又能够往前发展的,这中间这要考虑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看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少人不能滥用自然条件任意妄为,人不能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人不能污染自然条件给后代留下不可创伤的痕迹,人不能任意破坏自然以建房造桥,需要时刻的,经常的,重视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和谐与自然相处人类的经济发展才能可持续的,繁荣下去,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后代负责,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责,是人这个主体的物质世界负责,自然辩证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做事,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往中速增长成为趋势,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了给予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赋予党和人民的使命与担当,以前经济高速增长大都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石油资源和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也挖的差不多了,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白色污染等现实问题,为了不能再让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历史重演,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就很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为经济文明才能更好维护人民的利益,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赖于经济文明的资金支持,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民对美好环境的现实诉求

马克思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和发展者。人民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福利待遇等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时时刻刻实现好、维护好、贯彻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人民是有思想、有需要、有想法、有理想、有要求的人群,人民生存的环境,生活的条件等对自然的要求有一定的期望值,有一定的现实诉求。由一,人民想要的是和平的、宁静的、蓝天白云的、鸟语花香的、青山绿水的美好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由二,人民的发展需要美好环境作为支撑,至少这个环境不是破坏太多的,污染太严重的,还有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可供人民调解环境和修复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喊越响,对执政党政策上保护环境,要求公民爱护环境,共同维护自己的家园的诉求越来越重要。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加坚定和加快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和决心与信心。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十八后一个很响亮的、充满幻想的名词,它提得很及时。首先美丽中国的建设是根据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作出判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美丽中国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规律,因为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也正如德国哲学家萨克塞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奴隶到对象,从对象到伙伴”。所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其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要求、只有美丽中国的稳步推进落实才能源源不断的满足人民对更加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个交代,营造一个美好环境给后展。

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法治教育: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树立爱护环境意识

法治是公平与正义的最大公约数,法治也是现代化文明国家的必然产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时代下,现如今法治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讲究,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全面依法治理生态也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举措。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的法律法规也要相适应地建立和完善起来,例如,制定环境保护法,水资源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其次,在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加强对公民的生态法治教育,出版生态法律法规教育的书籍,在社区,在学校,在农村,在社会各个阶级宣传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观,学习生态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举办生态知识讲座等,加深人民群众对生态的认识,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界,爱护文明共同美好的家园的法律意识与担当。

(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缩影,由于人是不能满足的、胃口是无止境的特殊群体,对大自然的索取也是无止境的、令人欣喜的是人类在对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是不断的再造大自然,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建立生态工程项目等着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系好、实现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次,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做好人这个群体的工作,通过生态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教育,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制度完善,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向往等,加深人对自然的再认识,加深人重视和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就要做到有自然界的生态观,爱护环境的保护观,建立生态的工程观,教育生态知识理念观,践行生态建设观,生态文明观等理念教育和观念形成,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人的发展才能更好,国家的发展才能不断涌现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生态文明的书籍出版和发行和加强读者理论学习,基本的要从娃娃抓起,在他们的刚学习教育时期慢慢的、逐渐的渗透生态基本知识,可以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宣传教育,可以用小画册吸引他们的关注等,教育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主体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理论学习和教育,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的希望,他们的正确的生态观形成和发展是生态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瑜。重要的是,动员起来广大学生、社会人员、执法队伍等的生态理论学习,兴起一股学习生态知识的热潮来。

(四)加强法治队伍和监督队伍建设

法治队伍是法治执行、监督、贯彻和落实的重要人群,是我们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理生态重要的执法队伍。其一,建立法治和监督队伍是对部分人的素质、保护生态的意识不强、法律观念不强的最好总结。其二,加强建立一支听党指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综合素质高的,敢于担当的,奋发有为的,能够肩负起责任来的队伍。其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法治队伍和监督队伍的监督和建议,他们的思想、想法、自己独特的理解也是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6):34-5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4

关键词:甘肃 生态文明 自然保护区

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濒危动物、植物、地质剖面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基本规律、物种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是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为人类活动后果评价提供基础准则,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里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保存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过程和完整、稳定和连续性的生命支持系统,保留有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或原始景观地带,都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原始“本底”。它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准则,对自然生产潜力、自然生态平衡、最优生态结构的研究,生物环境间的制约规律,天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分布及其活动规律,生物内部各品种间的消长与调控,以及环境因子改变后预测可能带来的后果;人类活动干扰与自然生物群落的自然恢复能力等研究,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探讨某些自然地域生态系统的今后合理发展的方向,研究和调节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保护区还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提供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停歇地,为研究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等提供天然场所;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限制地开展旅游事业。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2.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复杂性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发展和边疆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又是一个内陆河密集的省区,承担了我国主要江河源头水源保护涵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境内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甘肃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地貌复杂,跨越亚热带、暖温带、温带3个热量带,正好处于全国几大自然地区的交汇处,是全国唯一同时占有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的省份。其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区域分异明显,自然生态条件纷繁复杂,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草原、暖温带阔叶林、青藏高寒植物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大植被类型。森林、草甸、草原、丘陵、山地、高原、平川、沙漠、绿洲、戈壁和冰川冻土等地貌交错分布,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及走廊北山山地等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造就了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与措施的复杂性。

3.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其重要性

甘肃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极具保护价值。全省境内分布有脊椎动物8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4种,一级保护动物33种(哺乳类19种,鸟类13种,昆虫1种),二级保护动物81种(哺乳类22种,鸟类48种,两栖类2种,昆虫类8种,鱼类1种),其中大熊猫、普氏野马、野骆驼、金丝猴、扭角羚、绿尾虹雉、雪豹、白唇鹿、藏原羚、野牦牛等是我国特有或濒危的野生动物。甘肃自然分布植被类型种类繁多,野生植物4 0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梓叶槭、香樟、榉树、水杉、岷江柏木、白豆杉、连香树、香果树、水曲柳、厚朴、发菜、独叶草等29种,甘肃省林业厅已研究但尚未公布的省级重点保护珍惜植物有七叶树、油茶、三尖杉、紫荆、油樟、武当木兰杉木、红茴香、黑壳楠等20种。

截止2012年,甘肃省林业系统已经建立自然保护区4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处(表1),省级32处,县级1处。保护区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处在领先地位。这些保护区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是甘肃省生态保护的主体。

按类型划分: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4处,总面积356.87万公顷,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8处,总面积331.75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9处,总面积120.85万公顷,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8处,总面积64.22万公顷;按区域划分:河西地区自然保护区有18处,总面积670.86万公顷,甘南地区自然保护区有10处,总面积120.17万公顷,陇南地区自然保护区有9处,总面积37.84万公顷,分布在陇东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有3处,总面积26.21万公顷。分布在中部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有9处,总面积18.61万公顷。

甘肃森林植被稀疏,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和发展生态系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其自然保护区布局科学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备,不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在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沙尘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甘肃林业生态保护和管理的主体,对祁连山的保护,民勤的生态治理,敦煌西湖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甘南重要湿地的恢复和水源涵养,白龙江流域、黄河中上游、“两江一水”流域的生态治理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

甘肃大多数国家级保护区虽然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基础建设项目,但保护区建设的总体进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基层保护站建设还存在着资源监测设施不足,巡护设备相对简单,生活生产条件简陋,科技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满足不了当前保护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省级保护区至今还没有建立管理机构,无人员无资金,各项工作几乎还处在停顿状态,有的保护区的社区共管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开发建设项目监管不力,对非法采矿、修路、修筑设施、采石挖沙、建设水电站等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的措施不力,监管力度不强,不能在源头上制止。

(2)保护区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

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方式粗放,内部管理混乱不规范,不能打破地域观念,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对区内发生的违法、违规、违纪等问题不能依法及时查处,导致乱占林地和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管理松散,方法简单,工作制度不健全,宣教工作不扎实,管理工作仅在原地踏步,甚至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本底资源不清,监测手段落后,资源监测不系统,形成科研工作滞后。人才队伍建设落后,职工整体素质较低且参差不齐,科研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引进培养困难,有的保护区的资源监测不规范,甚至有的还没有开展资源监测,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3)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

一些地方还没有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有的地方把经济建设用地转向了自然保护区、湿地,危及生态安全,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带来压力。国家级保护区虽然在项目建设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但仅仅维持了保护区日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如果要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大多数省级保护区还未建立起管理机构,已建立机构的保护区,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建设项目没有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基础设施项目经费无来源,发展后劲不足。

致谢: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汪杰研究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魏怀东研究员给予文章很大帮助,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甘肃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林业志(1986-2005),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2] 胡娟.论生态文明建设[J].科技促进发展,2007,(5):29-31.

[3] 孙彦泉.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3):7-10.

[4] 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视野,2007,(7):32-34.

[5] 任建军.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探析,甘肃理论学刊2010,6:128-131.

[6] 石玉亭.将甘肃设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试验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1):86-92.

[7] 张韬,邱守仁.论甘肃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甘肃科技,2006,22(11):1-3.

[8] 许振文.甘肃省生态安全分析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8(01) :32-34.

[9] 吴晓军.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报告选,2010,(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生态文明内涵的再思考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内对有关生态文明研究可谓风生水起、百家争鸣。所谓“生态”,原意是指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从这个层次上产生的文明,突出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作为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出现的更先进、更高级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集聚,应包括自然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和人文生态文明三重形态,蕴含自然、社会和精神三重价值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通过将“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并用于指导、处理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民生、人文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

(一)我国悠远而深厚的生态智慧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基调

我国是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颗粒。尽管中国古代既没有“生态学”的概念,也没有系统的生态理论知识,但以儒家文化为主,佛教、道教文化为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涵摄着丰富的、朴素的生态智慧,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发展方向、提供思想源泉、奠定哲学基础。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考,关于“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理念等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二)生态文明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特性、历史传统、现实情况和发展程度的作出的正确定位,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面临着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使命,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自然禀赋先天不足,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现,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抛弃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理性地选择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并举、共同发展的中国式道路,在关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传统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鲜明之处就在于她“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的思路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工业文明时代,“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目前,我国国内第一产业的刚性需求与环境承载负荷上限已至极值,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并存。这些方面都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更加独特而复杂。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坚持生产和治理并行,既要向工业文明发展,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设计和选择一条在生态文明理念导向下进行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并举的“双赢”道路。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中国人民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深刻的自我反省后作出的生存策略的重大调整,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校利.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0,(3):20-25.

[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10-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23.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6

关键词:油气钻探;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人与自然

1 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但是,近些年随着能源开发粗放的外延扩张和经济低质化增长的追逐,我国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酷的现实促使上下各方不得不深入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状况呈现不断发展的势头,而且污染的面积和区域也不断的扩散,使一些原本没有受到污染的区域也开始进入了污染的行列,而且污染源也向有毒有害方向转化,使环境不断的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从一份调查报告中表明,我国地下水体的很大一部分都受到了明显的污染,地下水水量中的一半以上则不符合当前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同时耕地受到污染的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加,酸雨现象在多个城市中出现,而且呈扩大趋势。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得以快速的发展,这就加快了对能源的消耗,这也是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温度气体排放国,使环境的污染加剧。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同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2 油气钻探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到生产整个过程中,常常产生一系列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因素,其中有些是为了获取油气资源无法避免的,有些则是施工过程管理不严造成的,在钻探开发环节中产生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钻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生活垃圾等;钻井废水主要包括机械废水、废钻井液、冲洗废水等;钻井施工中的动力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烟尘等;从井口溢出的天然气、硫化氢等气体也会造成空气污染;还有钻井设备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污染。

2.2 测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测井过程中会产生被放射源污染的放射性废气、废水、废物。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废水、固体废弃物及噪声,或者存在不慎而溅、洒、滴入环境中的活化液。

2.3 井下作业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污染物有废弃钻井泥浆,冲砂施工时携带出井口的砂及压裂施工时散落的砂,起油管、抽油杆时带出的蜡,施工时由洗井液带出井口的蜡,作业冲盐时自井内冲出的盐,作业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液体污染物有:洗井、压井、冲砂、套铣等施工时产生的废水,酸化、酸压后排出的废酸液,压裂施工后剩余的液体和压裂设备设施的清洗废水,压井、洗井、冲砂等施工时带出的原油。废气主要是施工过程中挥发的烃类气体,压裂车、酸化车、通井机等车辆产生的尾气,油气井作业时逸出的或水井酸化、管线酸洗时产生的硫化氢气体。

2.4 采油采气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采油、集输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源有采油污水、落地原油、固体废物、采油废气、采油噪声。采油污水主要来自于采出水和注水井洗井水,其中主要是含油污水。落地原油主要来源于自喷井投产前射孔替喷时大量原油外喷及管线穿孔或断裂、泄漏等生产事故时产生的大量落地原油;采油过程中管线、阀门跑冒滴漏的原油。采油固体废物主要是沉淀于储油罐、沉降罐等底部的含油污泥、油泥砂。采油废气主要来源于燃料废气和工艺废气:加热炉、锅炉、高压蒸汽发生器消耗大量燃料产生的废气及烟尘;工艺废气主要来源于采油现场、联合站和油气集输系统轻烃的挥发。此外还有采油过程中的机械噪声。

3 油气钻探开发企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尽管我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石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和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生态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3.1 生态文化建设理念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在清洁生产和建设节约型企业当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在能源的循环利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成功经验,但在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当中,其生态文化建设的框架还没有形成,其主要原因是理论总结落后于实践,石油企业对于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不注重总结和分析,在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3.2 生态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薄弱

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还仅仅局限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对于生态道德建设还缺乏必要的意识,这样企业全体员工缺乏生态道德这个“软约束”力的束缚,所以在企业中缺乏崇尚生态道德理念的氛围,企业员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无法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良心,所以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中也无法上升到道德的范畴,无法用道德对自己进行约束。

3.3 石油企业员工生态法制意识淡薄

普法教育是每一个企业都一直在开展的工作,但在普法工作中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涉及较少,所以在目前的石油企业当中,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制文化体系,员工对生态法制缺乏必要的意识,更谈不上守法,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在制度上缺乏约束力,从而导致执行力不强,各项措施无法得到具体落实。

3.4 石油企业科技研发缺乏制度支持

在我国石油企业生产过程当中,更注重对石油产量的提升,而许多时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都处于忽视的态度,所以往往会导致污染的发生。而在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上,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也属于末端方法,当污染扩大时才想起进行控制,这其实在污染源头时就可以进行控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环境的污染。此外,技术落后、工艺和设备陈旧也导致存在安全环保隐患。例如,由于环境容量有限,排污总量控制严格,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与排污指标不足的矛盾变得较为突出;有的企业还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节能减排的必然性,缺乏更有效的执行;企业科技研发理念在生态意识方面尚需加强。

4 在油气钻探开发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随着油气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在石油开发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缓石油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具体说来,在油气钻探开发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

4.1 积极推进石油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石油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道德文化建设、生态法制文化建设、生态科技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石油企业生态道德文化要求企业正确处理与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能为实现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和生态利益。通过加强石油企业生态道德文化建设,使企业树立生态价值观念,确立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道德责任感;增强全体员工的生态保护意识,促使员工用生态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敦促石油企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运行。

积极开展石油企业生态法制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石油企业领导层的法律意识,组织和引导员工学习掌握法律以及践行法律;加强生态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和增强石油企业员工的生态法制观念和守法观念,在石油勘探、开发、开采、储运等生产生活中自觉地用法律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国家现行并与石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适当的处罚机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切实将环境管理规范化、详尽化、具体化,使石油企业生态法律文化建设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引导企业员工从事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

生态科技能够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能促进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从理论上讲,石油企业生态科技的核心是研究和开发无毒、无害、无污染、可降解、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效、洁净、安全、友好的技术与相关产品。加强生态科技文化建设,一是把保护环境的生态思想融入到石油企业的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定过程;二是制定科学的科技政策确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生态科技理念;三是营造有利于推广循环经济理念的科技研发氛围。

4.2 推行“开源节流”,减少油气产品的消耗量

“开源”:积极寻找替代石油的能源。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从中国石油资源的供应需求和在石油资源开采中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的情况来看,政府有必要未雨绸缪,调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减少对石油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从根本上减少石油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节流”: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使用能源。坚持节能优先,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创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倡生态文明和节约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小的能源消耗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尽可能大的发展。

4.3 收取环境履约保证金和推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

收取环境履约保证金的目的是加强油田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促进石油企业负担其资源与环境成本。对可能破坏环境且恢复难度及成本都较大的石油企业收取环境履约保证金,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石油企业按照履约保证合同规定的恢复治理标准,可以边开发生产边治理环境。环境履约保证金的收取使石油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在决定是否逃避承担环境责任之前,就必须将缴纳的环境履约保护金成本计算到生产总成本之内。收取环境履约保证金提高了油田企业逃避环境污染责任的成本,迫使石油企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责任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向存在污染风险的石油企业提供保险,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可以将环境损害处罚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帮助企业理赔,企业仅仅需要支付一定的保险购置费用。石油开发生产过程中具有巨大的环境风险,因此,石油企业可以利用环境责任保险将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并把环境责任风险扩展给保险公司。环境责任强制险将石油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置于保险公司的监控之下,保险公司一旦发现油田企业存在潜在或正在发生的污染事故时,他们将督促石油企业采取措施,将环境污染风险或污染影响最小化。

4.4 加强石油企业HSE管理

HSE管理体系突出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在减少各类事故发生的同时,可有效降低石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因素。

国内石油企业在HSE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石油企业的职工,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HSE意识比较淡薄,还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轻安全的意识;石油企业的HSE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不少石油企业还存在着重治理、轻预防的思想,仅仅满足于事后处理和污染物的末端治理;HSE管理体系与现有的环保管理和安全管理结合不够充分;在HSE管理体系实施方面过分重视书面文件资料,对实质性的安全措施、环保技术应用不够,在风险评估、清洁生产与应急准备与响应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不够完善。

将HSE管理落到实处,石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是先决条件;加强HSE教育培训是前提;有效的责任与考核机制是重要保证;持续改进、良好保持是石油企业HSE管理永恒的主题。

4.5 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实质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的产生,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石油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清洁生产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清洁生产技术支撑和交流平台没有完全建立。真正把清洁生产理念应用于石油钻探开发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石油开发企业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支持体系;二是形成广泛深入的清洁生产管理宣传、教育与培训机制;三是制定清洁生产总体发展规划,健全各项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五是健全清洁生产的定期审核验收机制。

5 结束语

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油气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十报告中专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给未来的中国勾画了更加美好的前景,五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必将为美好前景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文[Z].2012.

[2]严书翰.党的十报告若干创新论断解析[Z].人民论坛,2012.

[3]张绍波.让国家经济“血脉”更通畅――党的十报告有关能源问题简析中国石油企业[Z].20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7

关键词:地方政府 软环境 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评价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及其文明水平。目前一些城市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提升为政府行政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党政实绩考核的比重,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评先创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虽然一些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上做过一些探索, 但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具体、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1.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重大意义

1.1能够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具体化、实效化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是量化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需要从实践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变为具体实际的要求。所以,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目标进行细化、数量化,使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工作有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采取考核内容量化、计分层次化、结果运用实效化的方式,使建设评价考核工作程序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考核结果更加具体化、直观化,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

1.2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监控、测评、考核提供前提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指标化,使建设主体指标明确,责任到位,才能使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都各各尽其职,各负其。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不能凭空而论,而是要有一个规范科学的考核监控指标体系。这种指标评价监控不能只靠上级机关来做,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评价。不仅仅是靠上级机关监控,广大人民群众更要参与监控。在现实工作中,更多的不单单是主观评价监控,重要的是客观评价监控,最重要的是靠客观真实的数据做依据。所以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目标、重点节点、重要问题,找准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切入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有了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能够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标准,为各个地区领导组织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准确依据,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常效化、自觉化。

1.3能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舆论导向

健全完善一套规范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将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准确客观地反映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及领导进行过去和现实比较,有利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形成良好的社会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平台常年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专题(专栏),开通环保政务微博,创办环保手机报等手段,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

1.4能够为党委政府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情况,呈现的是各地区、各单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能够检查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决策、执行状况,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各级机关和领导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在源头规划和实际执行中,切实把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布局,都要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不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努力建设高效生态经济。

1.5能够为全社会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在一定时间向社会公布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情况,深层次、大范围地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有效监督,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扩大群众对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2.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主要思路

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来看,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制订全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目前已行成初稿,正在书面征求地方意见,尚未完成。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实践来看,很多版本过于偏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而对经济、民生、文化、社会进步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指标考虑得不够深入,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难以把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很好地量化表现出来,未能较好地达到促进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指标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省(2007修订稿)建设指标体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中央编译局2009年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要么偏重于生态建设,要么偏重于人民生活质量,要么偏重于解决城镇或“三农”问题,简单地将这些指标体系嫁接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上必然存在缺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要在遵循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即围绕一个中心――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同时糅合我国时下倡导的建设主题如“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借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指标、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指标、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等,从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5个层面来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级,一级指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层;二级指标包括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5个层面;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选取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共32个指标,其中生态经济文明建设5个,生态环境文明建设6个,生态社会文明建设8个,生态文化文明建设7个,生态制度文明建设6个。

第一类指标―生态经济文明建设:主要从经济结构、低碳等两个关注方向来构建。这一类指标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产业绿色转型的程度,包括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四项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减排率、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等5个与我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总权数为30%。

第二类指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主要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两大方面来构建。其中资源节约主要从保护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来构建;环境友好主要从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污染防治和发展绿色农业等方面来构建。这一类指标反映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的优化和保护程度,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率、生态保护地(受保护地区)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及人均绿地增加率等6个指标,总权数为30%。

第三类指标―生态社会文明建设:主要从增强民生福祉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来构建。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该类指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了社会保障问题,体现了生态制度的文明程度,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率、社会安全指数、人均道路面积等8个指标,总权数为20%。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8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加强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核心。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从满足人们这些需要出发甚至是从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出发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人和社会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和进步,发展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当物的增长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经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发展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日益明显,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发展现实决定了当前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生态文明抓好了,既为经济建设提供环境保证,又可以带动促进其他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生态文明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强化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并付诸于行动,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已经着;力实施建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的命题和任务,作为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明、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和高度来建设,将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大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基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明体系中,增加生态文明,这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内容,离开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我们实现的小康社会也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不完善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子目标的集合系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生态文明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恰是生态文明建没的实现内容和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就很难持续发展。当前一些地方的生态灾难,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对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文明建设的前提和支撑,“四大文明”统一于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因此,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其他三大文明建设同样的高度,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金山银山,更需要绿水青山。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享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实现这些目标是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享有洁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天然权力,也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自然空间是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没有生态文明,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生态文明的呼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从我国资源环境状况出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理论上,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内在有机联系,互相包含,直接相通。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一自然一社会这个复合体运转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以及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社会文明形态。在实践上,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直接吻合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不但直接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民健康,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

中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生产力,这是社会和谐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强调要维护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民主机制和法治体系予以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特别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力,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一个时期以来,各地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造成河流变黑、天空变暗、草原退化、土地荒芜,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历史使人明智,实践使人清醒,提醒人们在发展中,一定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设秀美山川,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只有把生态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显著改善,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生态环境向健康文明方向发展,也才能让社会真正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这对我国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生态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实施结构调整,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环境保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做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生态生产、文明生产,通过生态文明发展带动促进其他文明的发展,在“四大文明”协同发展中,加快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