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8篇

时间:2024-01-13 16:27:30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篇1

它有自己特定的涵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及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这些内容,对于推动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建设与指导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开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会计公共关系学的涵义会计公共关系学如何界定,这是该学科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作者掌握的现有资料,曾有少数专家学者在一些文献中提到过该学科,比如于玉林教授在《现代会计结构论》、《会计基础理论概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大会计学概论》等著作中多次提到过“会计公关学”,但对于如何明确界定其涵义,则论述者寥寥无几。为了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我们先来学习这几个为数不多的论述。

于玉林教授主编的《现代会计百科辞典》认为:“会计公共关系学,简称会计公关学,是研究会计公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和原则,公关手段和公关策略及其运用规律,以及科学地组织会计公关活动的一门应用科学。”在其主编的《大会计学概论》中再次指出:“会计公关学,是研究会计公关活动的一门应用科学。它要研究会计公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和原则、手段和策略及其运用,以及科学地组织会计公关活动”。

对于以上论述,作者认为于玉林教授已经表述得很全面,但仍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与相关学科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学原理认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的领域。某一个新学科能否形成,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应有本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同志认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来说,其研究对象就是会计公共关系领域中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也就是社会组织在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和主观指导规律。因此,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至于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具体内容,如理论和原则、手段和策略等,本着定义应精炼、简洁的原则,不宜把它们放进定义的表述中。应当说,会计公共关系学作为会计学与公共关系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具有公共关系学应用学科和会计学分支学科的双重属性。它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公共关系学,同时又是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研究的会计学。所以,会计公共关系学可以表述为:会计公共关系学是研究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会计分支学科。

二、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围

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围,与其研究对象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前已述及,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对它的研究一般可以从理论、应用和历史三个方面来展开。因此,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围,通常可以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大部分。

1.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部分。这一部分着重从逻辑上直接阐述会计公共关系的本质、特点及其客观规律。一般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公共关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理论基础等内容: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公共关系的分类、目标、原则、规范、方法、程序等内容。

2.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应用部分。这一部分着重从具体实践的侧面,探讨和说明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主观指导规律。一般可以分为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和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两部分。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主体在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处理与组织领导人、相关职能部门、职工等内部会计公众关系时采取的各种会计公关方法与技巧等;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主体在处理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客户等外部会计公众关系时采取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在应用部分,适当的会计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对于总结规律、指导实践也是十分必要的。

3.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历史部分。这一部分着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会计公共关系实践及其理论的起源、产生与发展的整个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三、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

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会计公共关系学内容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与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作者大体上可以作出以下构想:

1.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它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等。它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概括性、抽象性最强。

2.会计公共关系学实务。它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会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务部分来自于实践,又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它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如果会计公共关系学不能用于指导实践,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3.会计公共关系发展史。它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实践发展史、理论发展史及其历史发展规律。它为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提供了时间维度的思考。研究历史,总结过去,是为了以史为鉴,可以更好地指导现在、规划未来,它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和实务研究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简单勾画了会计公共关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这三个构成部分都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但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实务来说,是一种指导关系;会计公共关系学实务,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来说,则是一种应用关系。会计公共关系发展史,与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和实务之间,是一种总结与借鉴的关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研究其发展史,必将对其原理和实务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也不例外。

四、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是指会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由于会计公共关系学是会计学与公共关系学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同时它还吸纳了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行为学、市场学、广告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许多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与应用性等特征。但会计公共关系学并不是上述相关学科的大杂烩,而是在综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只不过从会计公共关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来看,它与会计学和公共关系学的关系最为紧密,相通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从其学科性质来看,它同时具有公共关系学应用学科和会计学分支学科的双重属性。它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公共关系学,同时又是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研究的会计学。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篇2

它有自己特定的涵义、相对独立的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及比较完整的体系。研究这些,对于推动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建设与指导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开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会计公共关系学的涵义会计公共关系学如何界定,这是该学科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根据作者掌握的现有资料,曾有少数专家学者在一些中提到过该学科,比如于玉林教授在《会计结构论》、《会计基础理论概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大会计学概论》等著作中多次提到过“会计公关学”,但对于如何明确界定其涵义,则论述者寥寥无几。为了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我们先来这几个为数不多的论述。

于玉林教授主编的《现代会计百科辞典》认为:“会计公共关系学,简称会计公关学,是研究会计公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和原则,公关手段和公关策略及其运用,以及地组织会计公关活动的一门科学。”在其主编的《大会计学概论》中再次指出:“会计公关学,是研究会计公关活动的一门应用科学。它要研究会计公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和原则、手段和策略及其运用,以及科学地组织会计公关活动”。

对于以上论述,作者认为于玉林教授已经表述得很全面,但仍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与相关学科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学原理认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的领域。某一个新学科能否形成,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应有本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同志认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来说,其研究对象就是会计公共关系领域中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也就是组织在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和主观指导规律。因此,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至于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具体内容,如理论和原则、手段和策略等,本着定义应精炼、简洁的原则,不宜把它们放进定义的表述中。应当说,会计公共关系学作为会计学与公共关系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具有公共关系学应用学科和会计学分支学科的双重属性。它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公共关系学,同时又是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研究的会计学。所以,会计公共关系学可以表述为:会计公共关系学是研究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会计分支学科。

二、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围

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围,与其研究对象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前已述及,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对它的研究一般可以从理论、应用和三个方面来展开。因此,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围,通常可以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大部分。

1.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部分。这一部分着重从逻辑上直接阐述会计公共关系的本质、特点及其客观规律。一般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公共关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研究意义、理论基础等内容: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公共关系的分类、目标、原则、规范、方法、程序等内容。

2.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应用部分。这一部分着重从具体实践的侧面,探讨和说明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主观指导规律。一般可以分为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和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两部分。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主体在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处理与组织领导人、相关职能部门、职工等内部会计公众关系时采取的各种会计公关方法与技巧等;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主体在处理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客户等外部会计公众关系时采取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在应用部分,适当的会计公共关系案例,对于规律、指导实践也是十分必要的。

3.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历史部分。这一部分着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会计公共关系实践及其理论的起源、产生与发展的整个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三、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

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会计公共关系学内容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与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作者大体上可以作出以下构想:

1.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它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等。它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概括性、抽象性最强。

2.公共关系学实务。它主要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会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种实践性、性很强的学科,其实务部分来自于实践,又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它在整个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如果会计公共关系学不能用于指导实践,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3.会计公共关系史。它主要研究会计公共关系实践发展史、理论发展史及其发展规律。它为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提供了时间维度的思考。研究历史,过去,是为了以史为鉴,可以更好地指导现在、规划未来,它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和实务研究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简单勾画了会计公共关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这三个构成部分都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但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实务来说,是一种指导关系;会计公共关系学实务,对于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来说,则是一种应用关系。会计公共关系发展史,与会计公共关系学原理和实务之间,是一种总结与借鉴的关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研究其发展史,必将对其原理和实务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会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也不例外。

四、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会计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是指会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由于会计公共关系学是会计学与公共关系学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同时它还吸纳了学、管、传播学、行为学、市场学、广告学、心理学、学等许多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乃至科学的知识,因此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与应用性等特征。但会计公共关系学并不是上述相关学科的大杂烩,而是在综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和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只不过从会计公共关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来看,它与会计学和公共关系学的关系最为紧密,相通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从其学科性质来看,它同时具有公共关系学应用学科和会计学分支学科的双重属性。它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公共关系学,同时又是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研究的会计学。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新时代对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大学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而公关能力和公共交往素质是评估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重要考核指标。现如今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这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公关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实现培养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目标。

一、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概述

社会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那个主题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各个社会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频繁,各个社会主体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难免因为利益出发点不同产生各种矛盾或摩擦,而运用一种积极健康、科学高效的沟通方式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共关系学就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以传播学、管理学、行为学散打学科为基础,以揭示组织公关状态和公关活动规律为主要内容,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高职院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公关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关技能,提高学生的公关素质和公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成为专业型和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

现阶段,我国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已经普遍占据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这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阵地、以教材内容为教学重点、以满堂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奠定良好的学科基础。但是这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僵化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学生在这种了无生趣的理论课堂教学中难以形成学习兴趣,严重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中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的技校生而言没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式运用于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毕竟公共关系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型学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只会让学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2.课程内容单一泛化

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在本科教材上增加了一些简单的案例,但是仍然无法改变理论内容偏多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体间的工作岗位和价值观念都趋向多元化,导致学生之间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对待社会现象、社会人物以及社会风气的认识以及态度差异化明显。而开展公共关系课程教育主要就是解决学生公关能力差方的问题,使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学模式呈现单一和泛化,导致课程的针对性丧失,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开展特殊性教育。此外教材内容在设置存在复杂繁冗的缺陷,重难点不够突出简明,实践性教材内容偏少。

3.教学手段落后陈旧

公共关系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的公关素质和公关能力的应用型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该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高职院校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学方法以理论灌输式为主,教学手段落后陈旧,将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变成了简单枯燥的“黑板公关”教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桶”。此外公共关系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评估学生的公共关系课程学习成绩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核心标准,这种结果性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以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其核心人才培养标准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公共关系课程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逐渐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在根据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和各个环节制定科学高效的任务计划和工作指标,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构成比例,科学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顺序和进度。教师要积极转变以往单纯理论化灌输教学方法,积极为学生创建实践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理论、吸收精华、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单纯的校园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只有真正让学生踏入真实的社会竞争中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真正参与到现代社会实践中去,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组建更多丰富多彩的公关模拟训练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组织策划过程中,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余,还能提高学生对公关关系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同意参与到讨论公共关系课程的技能学习提高的方法中来。

2.创新课程内容设置,教材编写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公共关系课程内容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难点不明确等问题。创新公共关系课程内容设置既要重视教材的理论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面对公关危机时,公关策划既要考虑到整体的一例,又必须符合公众的需求,而在这个关系危机处理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高超的思维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编写教材时需要加入典型的公共关系处理案例,理论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有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在教材内容编写时要突出高职教育自身的特色,举例一定要有启发性、分析性,能够供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新时代的公共关系教材同时应该体现时代性、时效性以及开放性,能够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为此,可将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个部分,学生主要对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工作程序、公共关系调查、组织活动策划、公共关系评价等环境进行系统化学习。在系统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举例佐证,并模拟创建相应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化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公共关系调查、组织活动策划等任务。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初步掌握公共关系课程的系统化知识,了解工作程序,认识到社会交往过程中技巧、创新的广大用处,培养活动调查和撰写策划书的能力。第二层次是公共关系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公关交际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关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为每个小组制定相对应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最后上台展示工作成果,各个小组件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做客观公正的点评。

3.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转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为了打破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转变师生课堂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转变教学方法。由于公共关系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化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创新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性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产学研结合学习四种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讲授公共关系活动策划技能这一块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取当前著名国内外跨国公司的实际案例设置调研专题,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课堂上教师以案例丰富理论,以理论剖析案例,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以产学研学习方法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现实企业发展需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形成工作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进步。

(2)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形式丰富多彩,效果最明显主要有任务驱动教学、校企合作、实训演练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任务小组,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计划和学习目标后再开展实践调研和组织策划活动,最终汇报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社会企业签订的学生校外实习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场景中体会到公共关系活动的甘甜与辛酸,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为社会一线生产业和服务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公共关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公关素质和公关能力的综合型学科,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却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内容单一泛化、教学方法落后陈旧等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时效性,增强学生的公共能力,学校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内容设置,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同时转变师生角色,积极利用案例教学、合作性教学、产学研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丽娟.对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21):97-98

[2]王伟龙.关于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11):33-34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篇4

[论文摘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双向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要求,其教学模式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该文从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教学、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我国公共关系课程教育问题。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公关”,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今世界任何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组织适应于公众的需要,使公众适应于组织要求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行为。目前,我国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也得到了普遍开设。

1在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学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科学,现在我国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达数百种,研究水平已从起步阶段向普及阶段发展。1985年深圳大学首先开设公众传播专业。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初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已经走向行业化的道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发展,人们对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有了深化和成熟的认识,其在中国的发展已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公共关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关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和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公共关系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组织也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商品经济促进了公共关系,同时公共关系又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去占领消费者市场,获得公众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使其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公共关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体制改革是组织从行政关系向公共关系转变,从单一结构向立体化、多元化结构转变。各级组织机构都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国民的支持和拥护,保持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联通,这种联通不仅限于外交,同时还存在于经济文化生活中。树立中国产品的形象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除了品质原因,也与我国企业对外公关工作不够有关。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公共关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但目前我国学生对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工作仍不够了解,普遍对公共关系课程不够重视。作为高职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和突破,高职学院中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应以实用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强化公共关系意识作为重点,塑造组织形象为核心,“初级礼仪+中级传播+高级策划”,同时兼容诸如经营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实地教学法、调研方案设计、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课堂授课加实践的方法,并配合多媒体手段完成教学。

2.1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就是针对学生将来可能担任的某个工作职务,制定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模拟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记者会、商务谈判、宴请及日常事务性工作,这些都要学生应用沟通、礼仪等相关知识进行场景的模拟。此法比较生动,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表演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及展示,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模拟某企业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主办方、记者、工作人员,教师并协助学生理解记者招待会活动的要求及流程。在“记者”的提问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也使学生同时体验到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2.2 实地教学法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公共关系知识后,组织学生到相应庆典活动、展销会现场观摩,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认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案例就是在公共关系的研究中的范例。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进而用理论规律去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关系教学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对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在案例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标准:接近性,要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真实并感兴趣的事件;热点性,让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新近发生的敏感事件;激发性,结合案例所授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2.4 调研方案设计

在调研之前,就调研的目的及对象,对调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考量和安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例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调查对象及目的),让每位学生将学过的问卷法、抽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调查中去,并要求学生进行公共关系调研时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回收调查问卷后,分析统计相应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3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3.1 努力提高公共关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公共关系教育为学生将来由学校步入社会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作为公共关系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品德优秀、理论扎实、技能全面、研究积极等素质。目前,在我国从事公共关系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往往是由其他专业转入公共关系专业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种现状就要求公共关系任课教师不断学习,除加强自身专业进修外,还要实施全面系统的培训,公共关系教师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与专家探讨,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这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培养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3.2 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开发优质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公共关系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步系统化、应用化、科学化。公共关系与传统学科不同,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及专业技能。因此,公共关系教材应结合中国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突出实践性,既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又以强有说服力的实例为依据,更要以满足学生可操作性的需求为出发点,摒弃传统教材的说教特色,进行大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到可读性与应用性并重。

3.3 深化公关实践,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演练与操作。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笔者发现社会从业人员是愿意参与学校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积极配合这些愿意参与学校教学的业内人士,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建立起公共关系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策划一些公共关系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己,获得良性互动,这对学生未来就业也是有益的。

4结语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的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要应用相关学科最新的成果,来完备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让学生有兴趣学,并有所收获。在教学中做到科学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让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得到培养,公共关系素质得到完善,实际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越强.公共关系事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篇5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教学方法实践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公关”,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今世界任何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组织适应于公众的需要,使公众适应于组织要求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行为。目前,我国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也得到了普遍开设。 

1在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学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科学,现在我国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达数百种,研究水平已从起步阶段向普及阶段发展。1985年深圳大学首先开设公众传播专业。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初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已经走向行业化的道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发展,人们对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有了深化和成熟的认识,其在中国的发展已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公共关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关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和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公共关系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组织也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商品经济促进了公共关系,同时公共关系又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去占领消费者市场,获得公众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使其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公共关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体制改革是组织从行政关系向公共关系转变,从单一结构向立体化、多元化结构转变。各级组织机构都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国民的支持和拥护,保持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联通,这种联通不仅限于外交,同时还存在于经济文化生活中。树立中国产品的形象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除了品质原因,也与我国企业对外公关工作不够有关。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公共关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但目前我国学生对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工作仍不够了解,普遍对公共关系课程不够重视。作为高职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和突破,高职学院中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应以实用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强化公共关系意识作为重点,塑造组织形象为核心,“初级礼仪+中级传播+高级策划”,同时兼容诸如经营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实地教学法、调研方案设计、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课堂授课加实践的方法,并配合多媒体手段完成教学。 

2.1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就是针对学生将来可能担任的某个工作职务,制定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模拟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记者会、商务谈判、宴请及日常事务性工作,这些都要学生应用沟通、礼仪等相关知识进行场景的模拟。此法比较生动,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表演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及展示,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模拟某企业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主办方、记者、工作人员,教师并协助学生理解记者招待会活动的要求及流程。在“记者”的提问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也使学生同时体验到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2.2 实地教学法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公共关系知识后,组织学生到相应庆典活动、展销会现场观摩,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认

[1] [2] 

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 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案例就是在公共关系的研究中的范例。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进而用理论规律去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关系教学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对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在案例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标准:接近性,要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真实并感兴趣的事件;热点性,让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新近发生的敏感事件;激发性,结合案例所授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 调研方案设计 

在调研之前,就调研的目的及对象,对调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考量和安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例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调查对象及目的),让每位学生将学过的问卷法、抽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调查中去,并要求学生进行公共关系调研时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回收调查问卷后,分析统计相应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 努力提高公共关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公共关系教育为学生将来由学校步入社会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作为公共关系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品德优秀、理论扎实、技能全面、研究积极等素质。目前,在我国从事公共关系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往往是由其他专业转入公共关系专业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种现状就要求公共关系任课教师不断学习,除加强自身专业进修外,还要实施全面系统的培训,公共关系教师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与专家探讨,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这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培养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 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开发优质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公共关系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步系统化、应用化、科学化。公共关系与传统学科不同,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及专业技能。因此,公共关系教材应结合中国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突出实践性,既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又以强有说服力的实例为依据,更要以满足学生可操作性的需求为出发点,摒弃传统教材的说教特色,进行大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到可读性与应用性并重。 

. 深化公关实践,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演练与操作。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笔者发现社会从业人员是愿意参与学校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积极配合这些愿意参与学校教学的业内人士,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建立起公共关系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策划一些公共关系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己,获得良性互动,这对学生未来就业也是有益的。 

结语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的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要应用相关学科最新的成果,来完备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让学生有兴趣学,并有所收获。在教学中做到科学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让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得到培养,公共关系素质得到完善,实际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篇6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教学方法实践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公关”,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今世界任何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组织适应于公众的需要,使公众适应于组织要求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行为。目前,我国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也得到了普遍开设。 

1在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学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科学,现在我国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达数百种,研究水平已从起步阶段向普及阶段发展。1985年深圳大学首先开设公众传播专业。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初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已经走向行业化的道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发展,人们对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有了深化和成熟的认识,其在中国的发展已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公共关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关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和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公共关系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组织也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商品经济促进了公共关系,同时公共关系又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去占领消费者市场,获得公众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使其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公共关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体制改革是组织从行政关系向公共关系转变,从单一结构向立体化、多元化结构转变。各级组织机构都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国民的支持和拥护,保持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联通,这种联通不仅限于外交,同时还存在于经济文化生活中。树立中国产品的形象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除了品质原因,也与我国企业对外公关工作不够有关。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公共关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但目前我国学生对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工作仍不够了解,普遍对公共关系课程不够重视。作为高职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和突破,高职学院中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应以实用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强化公共关系意识作为重点,塑造组织形象为核心,“初级礼仪+中级传播+高级策划”,同时兼容诸如经营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实地教学法、调研方案设计、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课堂授课加实践的方法,并配合多媒体手段完成教学。 

2.1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就是针对学生将来可能担任的某个工作职务,制定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模拟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记者会、商务谈判、宴请及日常事务性工作,这些都要学生应用沟通、礼仪等相关知识进行场景的模拟。此法比较生动,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表演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及展示,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模拟某企业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主办方、记者、工作人员,教师并协助学生理解记者招待会活动的要求及流程。在“记者”的提问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也使学生同时体验到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2.2 实地教学法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公共关系知识后,组织学生到相应庆典活动、展销会现场观摩,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

[1] [2] 

认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 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案例就是在公共关系的研究中的范例。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进而用理论规律去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关系教学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对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在案例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标准:接近性,要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真实并感兴趣的事件;热点性,让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新近发生的敏感事件;激发性,结合案例所授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 调研方案设计 

在调研之前,就调研的目的及对象,对调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考量和安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例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调查对象及目的),让每位学生将学过的问卷法、抽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调查中去,并要求学生进行公共关系调研时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回收调查问卷后,分析统计相应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 努力提高公共关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公共关系教育为学生将来由学校步入社会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作为公共关系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品德优秀、理论扎实、技能全面、研究积极等素质。目前,在我国从事公共关系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往往是由其他专业转入公共关系专业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种现状就要求公共关系任课教师不断学习,除加强自身专业进修外,还要实施全面系统的培训,公共关系教师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与专家探讨,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这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培养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 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开发优质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公共关系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步系统化、应用化、科学化。公共关系与传统学科不同,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及专业技能。因此,公共关系教材应结合中国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突出实践性,既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又以强有说服力的实例为依据,更要以满足学生可操作性的需求为出发点,摒弃传统教材的说教特色,进行大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到可读性与应用性并重。 

. 深化公关实践,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演练与操作。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笔者发现社会从业人员是愿意参与学校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积极配合这些愿意参与学校教学的业内人士,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建立起公共关系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策划一些公共关系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己,获得良性互动,这对学生未来就业也是有益的。 

结语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的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要应用相关学科最新的成果,来完备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让学生有兴趣学,并有所收获。在教学中做到科学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让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得到培养,公共关系素质得到完善,实际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篇7

关键词: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

一、“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所谓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就是针对一定区域与范围的、用以满足公众不断面临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学技术,它属于民生科技范畴,具有人为性、为人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层面主要指为提高公众安全、满足公众安全需要、实现公众科技权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在三层次中具有外显性特征;制度层面则指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力量为保障公众公共安全需求和处置公共应急事件而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精神层面则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务过程中渗透公众与社会之中的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德行。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体现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公众理解科技的重要内容。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与使用将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胁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应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满足公众需求与参与的基础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发生的如SARS、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关部门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对有关事件进行了处置,另一方面公众以利益相关人或关键人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科学决策过程中。这些实践证明: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公众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和谐紧密联系,体现了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融合,科技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日益凸现,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日渐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十分必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显得尤为紧迫。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温家宝主持会议,在听取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汇报时指出:区域性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紧迫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首次将区域公共安全科技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形成机理的研究与科学预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加强多目标多阶段的应急决策理论,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决策;(2)有助于在处置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及时使救援力量得到优化调度、应急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恢复社会秩序、舒缓民众心理、化解社会危机与矛盾,维护区域内的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与引导民众的公共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加快发展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我国还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体系,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2)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还刚刚起步,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相关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内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专门人才不足、公众安全教育不够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条件等。

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为了人民、科技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从理念、制度、服务能力、公民意识等角度加强体系建设。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深化相关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社会和公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责任意识,注重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理论建设;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和对公共服务的事权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涉及政府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

(二)鼓励供给主体社会化趋势发展,处理好责任主体政府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的关系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涵盖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形成了党、政府、人民团体和科技单位密切配合、大联合、大协作的新的工作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与协调,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职责模糊等问题,继而出现相互推委、互不负责的不作为现象。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强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实现有效协作,统筹部署,集成资源,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

(三)细化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增加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投入,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保证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

加大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公众对保障自身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和可操作性;持续增加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开拓多渠道鼓励社会投入。要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并有倾向性地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公共科技服务的局面;要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监测评估,尽快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要倡导由公众、社团、大众媒体在内的第三方评估,以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使公共科技服务与公众需求相适应

增加可视公共安全科学空间的数量,提高可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空间的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科学共同体作用,提高公共科学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资源,加大大众媒体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五)坚持公共科技服务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则,重视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中公众的权利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

在建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公众对公共安全科学服务应享有的知情、获取、表达、接近、参与、监督等权利,针对诸如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性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建立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互动机制。建议建立健全发现、回应、表达与参与的机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项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公众听证会、协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项目报告公开、信息公开存取制度,实施“关键公众”接触,加强公民调查工作,鼓励公民科研行为等,创建全民参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篇8

关键词:高职;公共关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目前在《公共关系学》这一科目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不管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问题,还是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成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资料对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公共关系学》的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看法以及建议。

一、我国教学体系中的《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是在80年代的时候才被引入到我国的,现阶段其已经经过了引进、误区两个重要的阶段了,并且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很多政府以及企业等各界的人士都非常的重视这门学科,并且很多的组织已经将其纳入到了人员聘用的条件中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全国的各个院校也适时的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这样的一门课程。这就对学校的相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带领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是非常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对现阶段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以下分析,公共关系学科是组织为了能够塑造起良好的组织形象,通过相关的传播手段来对公众产生影响的一门重要学科,并且这是一门非常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新兴管理学科。这门学科所特有的性质以及特点就要求对其的教学,不能以传统的“灌溉式”教学为主,而是应该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教学。在公共关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公共关系学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为主体的双重性作用。

二、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因为我国公共关系教学的起步比较的晚,所以相关的教学经验也是比较的少,少有的教学经验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非常缺乏实践经验,另外也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存在以下的各种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比较落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思想比较的保守,对公共关系这一学科的认识不足,总是认为其不重要,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不具备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二)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具有一定的障碍性。由于这门学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很多教师对其并没有充分地认识。

(三)案例教材比较的缺乏。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案例,没有综合性比较强的案例,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另外,大多数案例都是国外的,我国的案例特别的缺乏,这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低。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学习上对于教师的依懒性非常的强。上课的时候学生仅仅是听教师讲课,然后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的死板,长期以往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相关的措施研究

(一)注意正反案例的教学使用

通过对正反两方面案例的使用才能使得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危机关系”这一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举出丰田与耐克这两家公司来,两者都是因为在广告方面出现失误,内容欠妥,伤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面对这样的公关危机两家公司具有一定的危机应对表现和措施,然后教师对两者在处理问题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并用

学生是学习中真正的主人,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力,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提高公共关系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让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式并用的教学形式,更能够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以及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一定把握好自己的案例教学中的定位

在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的强调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让班级内的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要保证学生们讨论的问题是具有关键性的,不断的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质疑和挑战,逐渐的推动学生分析出正确的问题处理决策。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一方面,不能在一边做旁观者不参与学生之间的话题;另一方面也不能长篇大论的讲,影响到学生的思路。

(四)加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教学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针对这样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增加实践的教学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是公共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条件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例如,在课堂上,当讲到公共关系策划的创意技巧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同学当场用所学习的头脑风暴法对整体的活动进行策划,并尽量的策划出一个整体的方案。这样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营造出非常好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公共关系学》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并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度,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层加大对这一科目重要性的教育力度。提升师生对于这一科目的重视度,并在教学中加大对这一科目的考察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提升学生在公共关系学方面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需要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创新。进而实现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帆,肖方祥,王艳林.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优势[J].教学方式研究,2010(03).

[2]梁月丽,陈东景.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改革[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