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8篇

时间:2024-01-19 16:07:37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篇1

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的应收外汇逾期未能收回的数目不断增长,并日益成为出口企业经营发展的绊脚石。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至20倍。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我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出口信用风险已成为束缚我国外贸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中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由于这些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如果一笔大额合同的货款不能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势必影响其资金周转,导致经营困难。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乃至关、停、破产都是缘于存在大量的呆账、坏账,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

从广东省的情况来看,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九成出口额暴露于信用风险之下。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为9600多亿美元,按照5%出口坏账率计算,去年全国出口坏账近500亿美元。而广东省2006年出口3019.5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800亿美元),以此计算,广东省2006年的出口业务坏账额则高达150多亿美元。从一些公司的理赔案件分析,造成坏账率的原因有很多,但拖欠货款、买家破产占到80%以上。

这些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出口信保规避。一方面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承受着出口信用风险,一方面则是企业在这一方面的重视不够。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共有各类企业70多万家,但仅有200多家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2006年广东省共有38家出口企业获得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颁发的 “A”、“AA”、“AAA”级出口风险管理企业称号,其中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美亚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荣获最高级别“AAA”级。可以看出,这都是大中型出口企业,相比较之下,广东省的中小企业的出口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尚未想到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进行自我保护

原因何在?

政策原因

广东省的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贸易出口长期暴露在国际信用风险之下的原因,首先是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1.法律保障缺乏,政策体制仍不够完善。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在《外贸法》和《保险法》中也没有相关明确规定,造成相关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不稳定,保险赔付不规范,影响了企业的投保积极性。2.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混为一体,削弱了政策性业务对扩大出口的助推作用,也限制了商业性业务的拓展。3.保险业务品种少,承保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目前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承保原则是采用“统保”方式。所谓“统保”就是要求出口企业就其一定时期或一定区域市场上的所有出口业务都一次性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这样做的好处当然很明显,它使出口商的优良业务与较劣业务均纳入保险范围之内,保险机构因此可以将风险分散,对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予以承保并可适当降低整个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费率,但是“统保”方式往往不被出口商所认同。4.出口信用险投保费率过高,企业难以承受。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基本上在0.8%至1%之间,对东欧、南美、非洲等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平均费率高达2%。如此高的信用险费率使得大部分外贸企业望而却步。尤其是不少外贸公司认为,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国家出钱办保险,本来就应该坚持盈亏基本持平的经营原则。

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意识淡薄

广东省出口企业的信用保险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涵盖率很低,只有4.9%,95%的出口业务仍存在信用保险缺位现象。广东省东莞市是出口大市,是典型的外源型工业城市,2005年,东莞外贸出口额409.29亿美元,增长16.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391.6亿美元,增长14.0%,一般贸易出口17.6亿美元,增长106.3%。但是与东莞市的外贸出口额相比,东莞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的涵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这意味着东莞多数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除此之外,企业不健全的财务体系以及对国外贸易政策解读的缺失,也是东莞企业在出口时普遍遭遇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的合理期限一般是三至六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就作为坏账处理。而在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超过两年还未收回的非常普遍,并且这种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布。这些情况说明广东省企业存在着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

应对策略

提高风险准备基金

面对外贸风险,单个企业应对显得势单力薄。因此,由政府出面组织建立海外风险预警机制,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抵御外贸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财政资金对政策性贸易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外贸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作用的发挥。保险机构往往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承担保险责任,制约了承保“蛋糕”的扩大。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已向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广东省企业海外风险预警救助体系的建议》,希望能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及时向出口企业海外市场的预警信息,包括目标市场的政策变化、买家信用情况等,同时建议按出口比例提取一定的准备金作为海外风险的预警应急基金。风险准备基金的提高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出口信用风险。

企业自身加强管理

针对企业长期承受的出口信用风险,以及其自身淡薄的出口信用保险意识,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对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同时对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人员都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教育。其次,企业要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资信调查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接向客户索取,也可以通过网上调查、对客户进行实地的拜访考察、通过我国政府的驻外商务机构了解、通过银行或保险机构了解、购买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的资信信息或委托专业机构考察等。第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有时客户拖欠账款是由于企业对客户的监控和提醒付款工作做得不够好。因此,对于先出货后结款的交易,企业的相关人员应在出口后备齐所需单据,及时通知客户付款。

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篇2

关键词 出口贸易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据海关统计显示:2004年,新疆海关进出口总额达56.3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2.7倍,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17位。2005年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达79.4亿美元,在全国列第14位。到2005年与新疆有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7个,进一步扩大了中亚及俄罗斯、欧洲、美国等传统市场,还拓展了南亚、西亚、东盟、非洲、北美市场。

但是,对外贸易毕竟不同于国内贸易,它涉及环节多、风险大,外贸企业稍有不慎,便会遭受风险。这其中,又以出口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最为严重。相对于其他省市的外贸企业,新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出口具有交易形式多样、结算方式不规范等特点。这意味着新疆出口企业比其他省市的出口企业面临更多的信用风险,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疆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更为薄弱:企业对交易对象缺少足够的信息和资信调查;对交易额度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的审批管理;对形成的应收账款缺少有效监控。如何防范信用风险已成为新疆出口企业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新疆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笔者随机走访了近30家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大部分企业都对信用风险有一定了解,认为国外逾期应收款对自己企业的经营影响严重。但谈及如何防范,却没有明确认识。目前新疆出口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1.1 与主要贸易国整体信用状况不佳

新疆与13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但贸易伙伴的布局很不均衡。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额占新疆外贸总额的一半,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占新疆外贸总额的70%左右。由于这些国家正处于转轨时期,传统计划经济的流通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体制尚未建立,市场处于混乱状态。虽然逐步建立健全了本国的各项法令法规,但由于政府目标的变化、地方保护主义和人员更迭等原因,其政策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且海关官员的频繁更换及口岸管理人员的腐败等问题,随之产生了各种限制性措施,造成贸易操作不规范。中亚五国普遍没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不能对进行外贸活动的主体进行有效地监管和制约,造成全社会整体信用程度低,中亚进口商信用不良,拖欠货款甚至赖账的事时有发生。

1.2 企业外部的信用服务体系缺乏

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出台专门的信用法规,也没有明确主管部门。新疆没有制定信用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整个信用服务业基本处在自发状态。企业间也没有成立行业自律组织,企业缺乏了解国外进口商资信情况的渠道,不知如何正确判断海外客户的信用度,一旦遭遇信用风险,发生坏账,也不知要如何寻求外界帮助。

1.3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漠

新疆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来讲经济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虽然外贸发展势头良好,但外贸并未形成一个好的环境和格局,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及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出口企业从整体上讲处于较为混乱的竞争状态,企业之间产品的同质化情况严重。尤其是服装和鞋,存在着恶性竞争,而依靠降价已经没有多少利润空间。规模较小的出口企业选择赊销作为结算方式,虽然目前这种短期行为有一定积极作用,可能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使得企业获得原始积累,但从长期看,对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并不利。因为与国外企业积极推行商业信用不同,新疆出口企业对赊销这种非契约形式的经济活动并不是建立在自身良好的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一般采用信用证方式,但信用证也存在着种种风险。总之,新疆出口企业没有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且不了解必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缺乏对外商的资信调查,没有制定客户授信额度的标准及应收账款的追讨制度。

2 建立出口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机制

2.1 建立风险管理内部机制

2.1.1 前期信用风险管理

设立专职信用风险管理机构。信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客户资信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负责建立、管理企业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审查业务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约;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监控和追收等。大中型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小企业而言,可雇佣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或设立信用管理岗位,负责信用管理工作。

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制定合理的信用额度。要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以往交易记录、企业信誉、与银行往来情况以及银行对企业的评价、其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为制定信用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结合企业实际,确定针对不同客户赊销金额的大小和期限,即确定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在信用额度范围内进行控制,超过信用额度不予赊销。

严格订立合同,避免合同纠纷。合同必须合法和符合国际惯例,条款完整,语言规范,合同资料要严格保管。出口企业要特别注意销售合同中和质量有关的条款,确保和买方在产品质量问题上不出现争议。尤其需要注意销售合同中的品质条款和检验条款。按照各国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的规定,按照合同检验条款得出的结果,是确定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等是否符合合同的依据,同时是买方对货物品质、包装等提出异议、拒收货物、提出索赔的依据。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外贸出口、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涵盖了买方无力偿还债务或破产、买方拒收货物并拒付货款和买方拖欠货款等商业风险,还包括出口企业更难抵御的政治风险,如汇兑禁止、贸易管制、征收或没收财产、颁布延期付款令、战争、内乱、巨大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等。其目的是为了分担我国出口企业从事对外贸易的风险,开拓国际市场,使其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

2.1.2 中期信用风险管理

出口企业应保存好与客户所有的来往记录,包括传真、电话记录、来往信函以及所有的合同、补充合同等。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根据原始记录及时与客户沟通,即使发生纠纷,原始记录也可以为追讨应收账款提供法律依据。外贸企业应该建立经常性对账制度,经常与客户保持沟通,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同时应做好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工作,监督应收账款的回收。

2.1.3 后期信用风险管理和追收机制

制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收款程序和催收制度。外贸企业要利用账龄分析表及时掌握应收账款的动态,对于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应积极催收。要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催收方法:①企业在拿到所需要的单据后立即通知银行办理收款,即使向银行缴纳一定数量的贴现费也应执行;②对于故意拖欠、恶意逃避债务的客户,出口企业应该尽早采取强硬的收款措施,给对方施加压力,以达到收回账款的目的;③对于经营出现暂时困难、资金周转不灵、经过客户自身努力可以走出困境、恢复支付能力,出口企业应给予宽限期。帮助客户渡过经营难关,以有利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同时也会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经营的进一步拓展;④对于超过宽限期仍无力偿付债务或濒临破产或已宣告破产的企业,则只有通过法律途径来收回应收账款。相对于诉讼手段,采取追债公司追账的方式比较可行。

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保理业务即保付业务的简称,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通过国际保理业务将风险转移至保理机构,可在增加营业额、扩大利润的同时,有效避免信用风险和坏账损失。保理业务既能消除承兑交单(D/A)、付款交单(D/P)甚至是赊销(O/A)等结算方式对出口商的信用风险,又可避免信用证货款收付方式对进出口商所要求的过分繁杂的程序和手续,同时还具有为进出口商融资的特点,能为出口商免除后顾之忧。

2.2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增强竞争力

在当前企业外部信用环境不佳、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出口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以赊销方式获得订单存在很大的风险,这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要想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必须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入手,增强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可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以特色占领市场。同时,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以服务开拓市场。良好的服务能使企业避开价格战,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这才是贸易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

3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3.1 加强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机制,制定相应的信用法规、规定和标准。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中亚各国信息,建立健全自己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有关的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我驻外机构的密切联系,加强与国内外银行间、大企业间的信息交流,着力拓宽信息来源。促进并实施征信数据对新疆出口企业的开放,公布信用不良的国外客户名单,为企业规避信用风险提供支持。政策应为资信调查业、追收欠款业等相关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逐步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

3.2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从经济学上讲,目前新疆出口企业正处于垄断竞争时期,大部分出口企业技术落后、资金薄弱、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政府应倡导出口企业组建联盟,成立行业自律组织。行业组织能够加强企业间的联合,防止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稳定市场价格,确保成员企业获得稳定、合理的利润,对贸易主体行为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监督,提高组织成员之间长远利益的一致性,使出口企业形成合力,维护企业共同利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出口企业要拓展海外市场,与海外大公司对话,必须采用多种有竞争力的贸易方式开发新市场、开辟新用户,同时要规避信用风险,积极依靠政府、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力量以形成防范和抵御出口信用风险的合力,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各种潜在的风险源,采取防范措施,以使外贸企业更好地实施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真正向国际化企业迈进。

参考文献

1 邹根宝.外贸信用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白云.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症结及防范对策[J].江苏商论,2004(6)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出口风险出口信用保险风险管理

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全球金融系统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之中。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重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企业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风险种类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出口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外部风险。目前,出口企业在其出口行为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二个方面。

1、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受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相对于商业风险,国家风险的显著特点是其产生于跨国金融贸易活动中,与国家有密切关系,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并且具有强制性,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因此带有巨大危害性。

2、国外客户风险。国外客户风险又称商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意欺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逃避债务。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行为危害最大,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2)技术贸易壁垒。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结构,纷纷制定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卫生标准、包装认识标准等,限制、阻挡他国产品的进入。

(3)合同纰漏。由于我方合同履行不严谨,外方找借口不付或少付款;或由于质量不符、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

(4)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货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负债多,产品积压滞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没有能力还款。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1、风险保障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上述国家风险和商业风险,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出口促进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率地选择贸易伙伴,更加大胆地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从而扩大交易机会,创造出口增量。

3、融资支持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条件,构建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上获得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满足其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

4、政策导向功能。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调节手段,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配合国家外经贸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特征。

5、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风险保障作用,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赔款上。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商业性风险,一旦发生都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偿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以上的功能特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各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三、我国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国家能够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3、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外贸的大幅增长不相符合。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大概只有1.1%投保了出口信用险,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左右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现状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全区近2000家出口企业只有20多家出口企业采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出口风险。因此,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进一步主动了解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企业降低贸易风险。

1、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西方企业几十年的经验说明,外贸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体系,全面管理外贸企业出口信用的各环节。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认为,信用管理就是追收账款,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追账只占信用管理很小一部分。当货物出口时,应对出口的货物和国外买家时时监控,保证货物的安全和国外买家得到满意的服务,争取早日收回货款。信用管理部门还应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市场销售部门,了解国外买家的资信优劣,为做好以后的出口提供决策依据,从业务流程上控制风险的发生。结合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来逐步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达到控制外贸风险的目的。

2、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必须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不能认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就万事大吉,外贸企业就没有了风险,有的外贸企业有深刻的教训。如某外贸企业与信保公司签订综合保险保单,国外买家提货后即申请破产保护。该外贸企业于获悉国外买家申请破产保护后第3日向信保公司报损,同时提出索赔。但是在审理贸易合同时发现:该外贸企业与国外买家签订贸易合同中承诺于1月后支付某外贸企业20%的预付款,但是截至破产之日,国外买家也没有将预付款支付给该外贸企业。企业明知国外买家此次交易中未支付预付款,也未在申请限额时说明,存在故意隐瞒不良交易记录和知险后出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信保公司对其未来收汇风险的评估和判断,极大地损害了信保公司的权益。信保公司以该外贸企业在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方面存在重大瑕疵为由,最终决定对A公司的出运损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并不退还保费。由此可见,购买信用保险,不等于就没有风险。因此,只有了解出口信用保险条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才能最有效控制风险。

3、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业务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资金,二是在目前汇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项下支持外贸企业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赔款权益转让方式和出口票据保险方式,外贸企业应积极利用这两种方式。

赔款权益转让方式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支持融资的方式,是指在外贸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上,通过外贸企业、中国信保与银行三方签署“赔款权益转让”协议,将保单项下外贸企业从中国信保获得赔款的权益转让给银行。比如,一个外贸企业在中国信保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同时希望得到银行的融资,但由于该外贸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已经用完,这样中国信保可以在外贸企业投保的基础上,与外贸企业、银行三方签订一个“赔款权益转让”协议,银行则在此转让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外贸企业自身情况,在中国信保批复的信用限额以内,考虑在具体的每一笔业务出运后给予出口押汇、出口贴现或者其他贸易融资支持,部分自身信用比较好的外贸企业,甚至可以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获得出运前的融资,或者银行放弃追索权的票据买断业务。如果到期国外买家未支付货款或者发生保单规定的其他收汇风险,中国信保将在外贸企业提出索赔后,根据保单规定将原赔付给外贸企业的赔款支付给银行,从而使外贸企业实现了规避汇率风险和融资的目的。

出口票据保险方式是以银行为投保人,重点解决出口企业获得出口票据项下资金支持的保险业务。由银行将其为外贸企业提供的出口票据融资业务,包括以L/C、D/P、D/A方式交易的跟单汇票融资业务的收汇风险,直接向中国信保投保出口票据保险。中国信保将在对银行票据融资项下的国外买家进行调查给予授信的基础上,承担因国外买家商业风险和国外买家所在国政治风险而导致的银行票据融资业务项下的收汇损失,从而实现出口信用保险对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总之,外贸企业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大力采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风险规避工具,促使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向红、陈强: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风险初探[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2]杨永刚、罗凡: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重点行业出口中的政策性作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

[3]杨光:浙江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成因的调查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5).

[4]王艳:论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J].南方金融,2007(3).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篇4

一、出口信用风险的一般性定义

信用风险是出口合同双方中进口商毁约合同造成产品不能出口或者由于进口商破产、财政状况恶化,不能支付出口合同上本应支付的货款,或者延迟货款的交付日期,又或者由于疏忽而使出口商产生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即:出口商不能收回货款的一种风险。Thomas E. Krayenbuhl把信用风险定义为由于进口商不能履行支付义务而使出口商产生损失的一种可能性。Dick Briggs and Burt Edwards则认为信用风险是进口方由于支付状况不佳和产品价格急剧下降,有意的不支付货款而引起的。

二、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定义及目的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以使经济损失最小化,谋求经济成果为目的,针对在经营活动中会产生的诸多风险隐患所进行的体制性的决策过程。

R.I. Mehr & B.A.Hedges认为风险管理是为了有效的控制潜在的风险和谋求企业整体目标为目的的。Greene & Serbein认为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用最少的费用来达到风险最小化,从而保全企业的收益和财产。

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对于风险管理方法,学者们做了很多种分类,具体分类如下:

Atkinson把风险管理方法分类为移除(elimination),承担(assumption), 转移(transfer)。Morris(2005)把风险管理方法分成,规避(avoidance),预防(prevention),保留(assumption)。Mehr & Hedges则分为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风险减少(risk reduction)和保险的利用(use of insurance)。Head则把风险管理的方法分为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筹资(risk financing)。

如上所述为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出口企业在出口过程中所产生的出口信用风险。本文将详述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

1.风险控制方法(risk control)

风险控制主要是在风险产生之前,通过预防措施,以使企业的经济损失最小化的一种 事前管理办法。因此,风险控制是以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产生后,作为除融资以外的方式来缓冲风险为目标的。风险控制方式中,最能对信用风险起到积极作用的风险规避和损失控制。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发生风险的概率被判断为很高的情况下,不去承担产生的损失,而是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来回避风险源。

具钟淳,朴光瑞认为风险规避管理方式虽然是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最积极的方法之一,但是当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被判断为很大时,出口商可能不会与进口商签订任何合同。这样的情况下,出口商就会丢失出口的机会。如果因为信用风险的原因而放弃贸易合同的签订,也可能会给其它海外当地市场的合同签订带来不好的影响,从而会导致产生潜在的损失。因此,规避虽然是最简单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但也具有其一定的缺点。

(2)损失控制

Mark Greene and Serbin认为损失控制的目的是减少产生风险的概率,从而降低损失频率或者减轻损失的严重程 度。一般损失控制活动是通过消除损失源,减轻风险态势,损失最小化和补救活动一系列概念达成的。

2.风险筹资

风险筹资是损失发生后,对损失进行财务性的补偿,从而使企业内的资金流动正常,缓冲风险冲击的一种方式。

郑鸿珠认为信用风险筹资,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管理方式。也是损失发生后的一种解决资金问题的事后活动。这种方式与信用风险控制在相互对应的同时,在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上,两种方式应相互补充灵活运用。信用风险保留(retention),信用风险转嫁和非保险转嫁都是信用风险筹资的方式。

对以上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式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的描述进行详细整理如下表:

四、结论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征信体系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概念及意义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

1.信用风险。众所周知,“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借”和“贷”的关系,来源于贸易双方交付的延迟性,即时间差。[1]而信用风险是一种可能性,即不遵守诺言的可能性,是买卖双方由于一方违约而可能带来的相关损失。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信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信用的缺失。很多情况下贸易双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仅凭彼此的信誉与信任进行交付,诸如赊账、延期付款、预付定金等形式,时而会出现严重的失信问题。中小型外贸企业作为信用主体,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不得不承受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后果。2.外贸信用风险。外贸信用风险是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基于信用而提供商品或货币而债务人不能按期足额地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国际贸易具有特殊性,中小型外贸企业与外商发生贸易关系时,因国内外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的能力有限、新制度的安排等,使其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而这一过程中风险却是始终伴随的。外贸信用风险严重威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3.外贸信用风险管理。外贸信用风险管理,指外贸企业对因信用关系而产生的对外贸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整套业务方案、政策措施以及为此而建立的一整套组织制度。[2]主要是对客户基本信息的搜集、债权的保障、信用的评估、应收账款的回收、信用额度的授予等等。采用相应的手段来预测进而管理风险,是外贸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职能。4.政府信用风险管理。政府信用风险管理一般包括政府如何建立信用风险的监控机制、如何提高政府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等。笔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签约前。旨在通过对风险的类别进行辨识,并建立对外商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从而对风险进行判断和预测,尽可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使交易过程向良性方向发展。第二阶段:签约中。政府通过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帮助外贸企业增强信用能力、控制交易中的信用风险,在交易中期转移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第三阶段:签约后。政府对由于意外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的货币信用危机采取补救措施和保险手段,力促交易有序进行,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和利益不受损害。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外延

1.合同风险管理。合同,是交易主体之间订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供货方不按照合同发货,甚至规格、数量、品质与合同及样品不符;不按规定的结算方式支付货款,甚至拖欠货款;产品包装不符合合同规定等现象。由于外贸合同中涉及的租船订舱、报关报检、货物采购、样品商定、支付方式、往来信函表述的准确性等事项十分繁琐,加上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外贸合同变得异常复杂。由于合同对于交易主体具有法定的强制约束力,因此就成为外贸企业应对国际市场信用风险的重要保护手段,是其规避国际市场各种不测的信用风险的有力工具。合同风险管理是外贸企业经营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政策风险管理。对外贸易政策是进出口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的总称。对外贸易在遵循基本经济社会道德和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符合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求。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实施的贸易政策通常是动态的、易变的,而这些不断变化的贸易政策对于另外一国来说就是政策风险,包括贸易壁垒、出口鼓励政策、出口管制政策、歧视性贸易政策等等。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有必要加强对贸易对象国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信息的搜集和研究,对其政策走向进行预判和评估,综合研判因政策因素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并制定稳健而周全的应对预案。3.政治风险管理。政治风险即宏观环境风险,指由于、暴动、骚乱等所引起的国际贸易风险。这种风险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抗力”,比如发生政权变更、时局不稳、战争冲突、宗教争端、罢工、政府与企业对抗等政治、军事、社会事件。稳定的政局和政治环境是贸易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保障,外贸企业必须密切关注贸易对象国政局和时局的变化,尽可能规避因引发信用风险而对贸易活动产生不利影响。4.汇率风险管理。汇率变动风险,即由于货币实际升值或贬值幅度偏离了升值或贬值预期,某些资产或负债因汇率变动导致其货币价值发生较大变化。因为中小型外贸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支付过程中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都会造成其应付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汇率风险是因汇率变动引起的外汇收益或者成本的不确定性风险,不仅会对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可能引发信用风险,因此,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应成为外贸企业日常必修的功课。5.市场风险管理。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市场结构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风险是由于经济形势不景气、国际市场供给需求变动、市场的激烈竞争所引起的企业进出口贸易风险。由于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中的缺陷,当前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如何把握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的走势,将市场变化所引发的信用风险降至最低,是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6.不同收汇方式的风险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即以信用为基础的商品交易活动。这种基于信用的交易行为的最大优点是节约交易成本,然而其缺点也十分突出,即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且交易主体难以预判和自行控制风险。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使用的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等交易款项结算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加强结算风险管理,根据不同的收汇方式的风险类型及其特点,结合市场形势及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从节约性、便利性、风险可控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何种收汇方式,而不能仅仅为了节省费用而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

(三)加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

有关数据显示,中小型外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60%左右,随着中小型外贸企业业务量的不断扩大,信用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和重要。[3]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在出口业务上竞争力差,且技术和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其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挑战,因此,研究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是提高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应针对不同类型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不同信用风险,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加强对外商的信用信息搜集和反馈,进而对其信用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据此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这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增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率高达6%,这一数据远高于西方国家的0.4%左右的水平;从期限结构上看,拖欠一年以上的逾期账款高达40%。实际业务中,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经常受到货款拖延、合同违约、逾期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到账等问题的困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应收账款和呆帐坏账的问题,坏账率高于发达国家15%左右。而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可见,加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二)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成因分析1.内因。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作为弱势群体,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规模小、人数少、资信程度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它们经常忽视客户的资信调查;而在国际贸易中,为了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这个环节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能事先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很多损失是可以提前预见并加以控制的。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贸易交易条件逐渐放宽,但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客户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很多不确定风险因素。二是出口产品的特点成为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主要以纺织、木材加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少,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和获取利润,企业间常常进行恶性竞争,在出口贸易中往往选择比较宽松的付款方式,从而降低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三是收汇方式本身的风险。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由于结算方式不同,面临的风险也各不相同。2.外因。一是缺乏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目前中国仍然是“非征信体系国家”,具有权威性、为社会高度信赖和广泛认可的征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像标准普尔、穆迪和菲奇公司那样的专业性的信用评级机构,无法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信用环境支持。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从政府层面看,我国缺少严格而规范的信用管理政策以及既能发挥市场机制又能体现政府职能的法律法规。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遭遇的信用风险是个中间地带,《保险法》中没有规定,《外贸法》中更没有具体规定如何为其提供信用保障。法律的缺位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因素,甚至是一种打击。三是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中小型外贸企业在风险管理体制上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划分不清、观念陈旧等问题,成为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1.事前预警。为了准确反映进出口商的风险现状,须做好事前预警工作。政府在选取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成本最低化原则,既要考虑政府可以利用的有利资源,又要考虑实际情况。制定的预警指标应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对交易情况和贸易前景进行风险预估和评价,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交易方案和有利的支付方式。2.客户信用风险预警。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信用风险监控和综合处理的相关机构,建立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建立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客观反映客户风险的大小。如今商务部已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服务及相关技术,但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却存在欠缺,而且理论上尚未建立起对客户风险进行有效判断的模型,今后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3.外汇风险预警。在研究外汇风险预警机制时,首先要构建反映本币卖出压力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MP,也称外汇风险预警指数;然后构建相应模型进行风险预警。通过外汇风险预警机制预测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企业对外贸易活动和收益的影响,制定预案,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加以应对。

(二)风险决策机制的构建

1.风险的辨识。风险的辨识,即通过对进出口信用风险的分辨、认识和甄别,找出有关风险的特征和因素,包括风险的类型和特点、范围和程度、发展和走向等等。出口信用风险种类繁多,为了消除风险,政府和企业就需要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对信用风险展开调查,争取将损失控制在可消减、可弥补的范围内。这是辨识风险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分析原因,辨识风险的存在性和破坏性,为其后的风险评价打下基础。2.风险的评价。通常,中小型外贸企业进行信用调查时,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大,认为银行的资料和数据相对权威,可靠性较强。其实真正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在风险评价体系上,应由政府组织和协调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外商的有关信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对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对风险进行定位,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确定需要采取的措施。3.风险的控制。一是内部机制的控制。政府和企业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要考察外商的资产负债情况、财务运行情况及企业盈亏状况;在签署合同以后,要重点考核客户是否有能力支付以及是否能够履约。采用国际贸易支付手段时,要检查单证是否相符、是否齐全,同时考察交易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及管理层的能力和信誉状况等相关信息。二是外部机制的控制。做好外部机制的控制,首先要加快推进信用风险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政府要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不道德的违约及失信行为进行制止、谴责,以至惩罚。其次是要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出口信用保险是指外贸企业在经营出口业务中向保险公司或政府有关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障得到大部分货款的一种信用担保形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经济环境变化莫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政治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和合同风险等,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预防收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当然国际保理业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支付选择。但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这项业务尚属新鲜事物,需要一个逐渐适应和广泛接受的过程。

(三)风险沟通机制的构建

良好的风险沟通机制有利于将风险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相关企业和有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和化解风险,或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必须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并及时公开信息。政府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网络杂志和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及时、准确地真实的信用信息。要加强政府与银行及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把外商最新的资料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急需了解交易对方情况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政府还应与有关行业协会开展合作,提供相应的数据和资源,指导中小型外贸企业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四)风险责任机制的构建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用风险,需要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建立严格的风险责任机制,及时处理各种风险信息和风险事件,并对风险应对不利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和问责;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决策监督和反馈机制,通过决策、监督、反馈、建言的有机结合,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四、完善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征信体系

征信体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节约和减少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一种反映交易主体信用状况的社会保障机制,它可以改变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后果。近期,商务部实施了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计划。为了贯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选择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5省市的87家企事业团体作为全国首批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单位。由于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工程浩大,因此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为中小型外贸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二)建立并完善出口信用中介机构

信用属于稀缺性资源,信用缺失将影响中小型外贸企业和外商之间的经济往来,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的信用中介机构,能够为信用体系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因而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服务的准确性、公平性、及时性等方面常受到公众的质疑;可以说它的运行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对信用中介行业进行总体规划,增加中介机构的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如若引进国外大型征信机构,则要控制好数量,并严格控制其市场准入。对于征信机构的服务人员也应加强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三)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快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投融资平台。同时,要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合理引导资金的走向,尽量提高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信贷权重。[4]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创新思维,除了开发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金融产品外,还应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区域性债券市场,给予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金融机构以适当的优惠政策,使其更好地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服务。

作者:王晓丹 万兴亚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方士华.国际结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6-47.

[2]布赖恩•科伊尔.信用风险管理[M].周道许,关伟主,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67-69.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篇6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据国际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对外贸易的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民营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逐年增加。这些企业在经营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涉外信用风险管理缺失,管理系统相对滞后等问题,而一些外国公司也利用我国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贸易的急切心理,利用各种手段损害我国外贸企业的利益,使我国外贸企业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逐年扩大,对外贸易产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方式趋于多样化的同时,也使得国际贸易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贸易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会使外向型企业在贸易活动中所面临的出口收汇风险也更多、更大。

信用是一种支付方式和支付能力的反映。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权人的债务造成债权人出现呆、坏账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不断产生,在交易中所引发的信用风险也越来越大,外贸企业遭受拖欠货款和坏账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因此,如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化解信用风险,避免给外贸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成为摆在我国外贸企业面前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管理薄弱

1、应收账款逐年增多。信用风险首先表现为我国出口企业出现了大量逾期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问题。根据外贸管理部门的统计,我国出口企业由于进口商信用差和驻外机构有意拖欠而逾期未能收回账款的约占50%的比重。最近一些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坏账率一直在5%以上,以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18,986亿美元测算,5%的坏账率意味着2011年一年,我国企业出口所产生的坏账就多达950亿美元。而2006年一年产生的出口坏账仅有230多亿美元。这表明在近5年间,坏账金额随着出口贸易规模的快速发展而也不断增大。2011年,我国外贸企业协会信用评估部门,联合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公司对我国近15万家外贸企业进行了“外贸企业信用信息跟踪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是,在这些外贸企业中,“曾经因信用问题而受到损失”的占63%,绝大多数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信用问题,出口信用风险时有发生,所蒙受的损失巨大而惊人;但另一方面,反观我国外贸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却不容乐观,信用风险管理缺失成为蒙受损失的主要原因。

2、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管理机制。防范信用风险,不仅要求企业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而且还需要制定合适的权责连带机制。而在我国的出口企业中涉及应收款项管理的部门往往只是外贸业务部门及财务部门的事,多数企业仅依靠一些相关的职能部门来监督和防范风险,各部门缺乏配合且各自为政。对于应收款项,只是由财务部门来负责客户的对账及客户所欠账款的统计、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等工作,而对应收款项的催款则由业务部门进行,两个部门缺乏协调,又相互推责,使得对信用风险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二、对我国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树立对外贸易的信用风险意识。一是要求企业在盲目扩大出口贸易之前,充分了解和调查贸易对方的信用状况,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切勿因贪大而忽视了求稳。比如,发生在长虹集团出口亏损事件的案例中,美国的APEX公司在长虹之前就已经在同中国的宏图高科、天大天财和中国五矿等发生贸易往来中出现了巨额货款拖欠的问题。而长虹在与这家美国公司合作前,就应当对该企业的过往信用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与这样一个存在许多污点的企业合作,表面上看可以获得扩大出口,占领更多国际市场的利益,但由于对方信誉较差,发生风险的概率也极高,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因此,如果忽视了对进口方资信的深入调查,或者一味地贪图出口规模与利益,就会给这些企业以可乘之机;二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获取外商的资信状况。对外商的资信分析应该放在合同订立之前,其目标是为交易的完成,货款的结算提供科学的参考信息。只有综合的对资信进行分析的评测才能构筑信用风险防线,防患于未然;三是应采用灵活、稳妥的对外贸易结算方式与技巧。应结合不同结算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对自己有利的结算策略,比如在采用信用证和承兑交单方式结算时,我国一些企业总是等到最后的付款期才到银行办理收款业务。而国外的企业则以“落袋为安”为原则,往往会在拿到所需单据后立即通知银行办理收款,甚至不惜向银行缴纳一定数量的贴现费;四是应积极追讨和应对信用风险。企业对外追讨账款固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国企业在风险发生时的不积极态度和无作为,只会给最终解决问题带来更大的障碍,也给违约对方以更大胆的冒险心理。有美国专业的国际讨债机构称,在收到来自中国的追债委托中,许多货款都已经拖欠了长达18个月以上,而来自其他国际的追债委托拖欠时间最多是120天。

2、构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应专门设立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来应对外贸信用风险。当前,在我国无论是外贸出口企业还是专业的外贸公司都很少成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职能一般仅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来承担,可是这两个部门由于各自的经营目标不同,很难在风险管理中配合和达成共识。想方设法扩展市场,增加销量与销售额是销售部门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销量目标,不惜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来保全顾客,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则抛之脑后。而财务部门虽然注重资金的安全性,但有时力不从心。因此,如果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来承担和协调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充分发挥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公司应授予该部门相应的权限,比如重大经营决策的参与权,客户资信的调查权,外贸合同的否决权等。使之真正发挥防范风险、加速资金周转、改进客户关系,增强企业整体运作稳定性、实效性等作用。因此,出口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十分必要。

3、利用担保机构降低和防范风险。对于卖方而言,在交易中要求买方提供一定的信用担保也是十分必要的。当买方现金流量难以取信时,卖方通常要求买方提供这种担保。担保制度是否完整则取决于对以下三个环节的把握:①担保的选择。物的担保优于人的担保,流动性好的担保优于流动性差的担保,是选择担保的原则。按照担保变现能力的强弱,其优先次序为:现金或现金账户-流通证券-应收账款-房地产-设备-存货-收藏品(古董、珠宝等)-第三方保证。比如,就应收账款而言,信用额度(即担保价值)应在账面价值的60%~90%之间;而对存货而言,信用额度应在存货成本或市价的40%~50%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信用额度相同,那么担保品的流动性越大越好,其必需的数量也越少;②担保的检验。担保的真实性、受偿顺序以及担保品价值评估的可靠性需要通过担保检验并进行评估。在检验真实性和受偿顺序时,出口企业可以要求担保方提供担保品“走出去”的金融风险及防范所有权(或处置权),证件及该担保品近3年的担保记录,并通过当地的律师复核。在检验实物价值时,则主要可以通过独立的评估人进行专业估值;③担保品的监控。是指在担保交易成立后,债券方对担保品或担保人审核控制的动态行为。主要目的是保证担保价值不受影响。对于那些市场价值波动比较大的担保品,债权人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监控程序,然后依法处置,以保护自身利益。由于担保制度下的法律技巧众多,而各国的担保法律又也有不同,就要求出口企业应随时向有关机构咨询,以降低担保制度下的法律风险。

除以上方法外,合理利用我国现有的信用保险工具,也是当前外贸出口企业防范和避免出口信用风险的重要途径。总之,对于外贸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企业自身完全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和进行综合治理,来使风险消除或降低影响。在贸易业务中,我们既不能因出动存在信用风险而因噎废食,也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扩大出口。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科学的防范措施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小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与案例评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戚安邦.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3]吴建功.中国对外贸易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篇7

[关键词] 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管理

一、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及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1.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

2002年入世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度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社会冲突、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出口企业的坏账率却一直高居不下,收汇风险高。在一项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近68%的企业曾因贸易方信用缺失而受损,超过半数企业遭遇过“应收账款延迟支付。”

除了收汇风险这一经济风险外,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还不得不面对由于自然或物理原因在运输、装卸过程中造成的自然风险;由于文化冲突或不可预料的团体行为,例如反倾销诉讼,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以及因出口跨国贸易的交易时间长、资本性转移的手续复杂,而买方所在国有可能发生限制汇兑、实施进口管制等买方、卖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导致买方无力支付款项,卖方无法收汇的政治风险。

2.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出口企业应如何有效的规避出口所带来的风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但是“风险意识缺乏、管理效率低”已成为对我国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真实评价。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多数即便是具有风险意识的出口企业,他们的风险观还停留在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上。企业的管理层片面地认为风险多是一种损失,并过多地强调这种损失的结果或者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近70%~80%的出口商采用L/C方式交易,导致大量的商机丧失,并且存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严重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价值性

出口企业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现状促使我国的企业应尽快改善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然而在风险管理中,保险是其基础,它是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方式,是不可预期损失的转嫁和重新分配。由此,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国家为推动外贸出口,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的非营利政策性保险业务,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体系中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

它的特点除了非营利性与政策性以外,在国际贸易中与商业性保险的承保对象和风险范围也不同。它以应收款项为对象,承保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及政治风险。而商业信用风险、政治风险又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它们无法预计又难以计算发生的概率。

出口信用保险向出口企业提供短期、中长期信用保险以及保单融资、担保业务、商账追收等业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收益:

1.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方面讲

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因此商品价格低廉。为了能够迅速的占有市场,很多企业都采取低成本战略,与同行企业不惜血本“抢夺”销售订单。然而,这种低成本、低价格的销售策略并没有使外贸企业尝到甜头,反而大量的反倾销、外国本土企业联名声讨频繁发生,国外政府也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实施禁令。而中国企业对于国外反倾销诉讼通常束手无策,放任这些风险因素成为风险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当我们深思上述现象后,我们会发现:

(1)成本上

如果企业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那么他们的风险管理会得到全面的信息支持,企业可以通过投保机构了解投资对象的市场运行规则,税收制度,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交往客户的信用和偿付能力。所以,当出口企业跨进另一经济制度背景下的国外市场时,贸易阻碍会相对减少。出口商能够在贸易谈判前充分了解对方的经营实力与行业背景,以规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赋税成本和成本。

(2)销售上

出口信用保险在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信用保证,使外国公司在与我国企业交易时少了后顾之忧。它有利于投保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它提供的风险保障,可以使企业采用更加灵活的贸易结算方式,获取更多的客户,并更大胆地开拓新市场,为打开、扩大国外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讲

(1)融资上

资金是具有稀缺性的,所以融通和使用长期资金必然付出代价。但不同的融资方式其风险必然不同。对于现行的出口企业,他们多以银行信贷资金这一狭窄的融资渠道为主。但很多出口商有因为自身的情况无法满足取得银行借款的条件,造成资金的短缺,严重影响他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可以使企业容易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以便其在扩张生产规模时解决资金需求,及时、经济的融通资金,保持一定量的现金流量和资金运动内部的平衡协调性,起到稳定企业发展的作用。

(2)投资上

随着我国企业贸易的发展和实力的逐步提升,许多出口商希望能够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点,利用当地的资源以便更好的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发挥各种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缺少风险管理机制的支持,政府、经济、社会风险使得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因此企业难免会错过最佳的投资时机。相反,有些外贸企业又由于资金的缺乏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收回资金,盲目投资,难于把握投资方向,这可能给他们带来较高风险甚至是严重的损失。但是,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支持,减少管理者的忧虑心理,降低风险,为出口企业的稳定和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虽然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提供短期、中长期信用保险以及保单融资等业务,但是承办这些业务需按程序逐一落实。就以中长期保险为例,从提出申请,提交相应的文件到中国信保对投保项目进行初步审评,最后对全部合同文件进行审定,核定保险费率,要层层审批,耗时较长,不利于企业及时地应对突发状况,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这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时间成本、人力和物力成本。

并且现今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2%的平均保费率会使企业在投保的同时加大风险管理成本。另外,在保险合同中,中国信保还规定了许多免责条款例如被保险人违约汇率变更引起的损失;进口方拒付或迟付引起的罚息等等,保险公司都不予以赔偿。

因此从成本角度考虑,出口信用保险的运用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控制成本,使出口企业在使用出口信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手段时不得不仔细权衡成本、收益,它增加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出口信用保险在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中的推行。

四、改善的对策

对出口信用保险运用的价值性和它会增加企业风险控制成本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要使出口信保成为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还需要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改善。

1.出口企业

出口企业应该转变陈旧的传统风险管理观念,充分认识风险在带来风险损失的另一方面也

有带来风险受益的可能性。企业应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三方面入手对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便被动接受风险为主动地对风险实施全方位控制。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了解,结合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险种。

2.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自2003年国家调整出口政策和制度以来,我国便把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支持出口的主要政策,

为对外贸易撑起保护伞,鼓励出口企业要学会利用政策优惠,享受出口信用保险带来的好处。但是出口信用保险投保的办理程序复杂化。它尚处于发展初期,投保机构目前只在全国重点城市分布有分支机构或管理部门,这使部分有意投保的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所以,笔者认为出口信保的业务办理流程可以简化,机构网点应逐步扩大。

此外,降低保险费率势在必行。高额的保费会使对大量处于保本点或者已经亏损经营的外贸企业不堪重负。出口信保公司可以将投保企业的类型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等级即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不同实行弹性的收费制度,同时拓展信用保险的业务范围,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以整体保险业务经营风险的分散达到降低个别业务保险费率,从而实现投保企业风险控制成本降低的目的。

出口信用保险――一种不可预期损失的转嫁和重新分配方式――是风险管理体系中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它具有在风险管理中被合理的运用的价值性。但是出口信用保险这把双刃剑在给企业风险管理带来风险收益的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损失。因此,出口信用保险的运用具有缺陷。但无论如何,相信在我国出口贸易保险不断发展和出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将来,出口信保会成为出口企业风险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篇8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分别从经营和财务风险管理两方面讨论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运用的价值性。文中从出口信用保险可能会增加企业风险成本这一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缺陷与不足,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对策。 【论文关键词】 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管理 一、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及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1.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 2002年入世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度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社会冲突、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出口企业的坏账率却一直高居不下,收汇风险高。在一项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近68%的企业曾因贸易方信用缺失而受损,超过半数企业遭遇过“应收账款延迟支付。” 除了收汇风险这一经济风险外,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还不得不面对由于自然或物理原因在运输、装卸过程中造成的自然风险;由于文化冲突或不可预料的团体行为,例如反倾销诉讼,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以及因出口跨国贸易的交易时间长、资本性转移的手续复杂,而买方所在国有可能发生限制汇兑、实施进口管制等买方、卖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导致买方无力支付款项,卖方无法收汇的政治风险。 2.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出口企业应如何有效的规避出口所带来的风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但是“风险意识缺乏、管理效率低”已成为对我国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真实评价。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多数即便是具有风险意识的出口企业,他们的风险观还停留在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上。企业的管理层片面地认为风险多是一种损失,并过多地强调这种损失的结果或者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近70%~80%的出口商采用L/C方式交易,导致大量的商机丧失,并且存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严重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价值性 出口企业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现状促使我国的企业应尽快改善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然而在风险管理中,保险是其基础,它是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方式,是不可预期损失的转嫁和重新分配。由此,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国家为推动外贸出口,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的非营利政策性保险业务,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体系中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 它的特点除了非营利性与政策性以外,在国际贸易中与商业性保险的承保对象和风险范围也不同。它以应收款项为对象,承保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及政治风险。而商业信用风险、政治风险又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它们无法预计又难以计算发生的概率。 出口信用保险向出口企业提供短期、中长期信用保险以及保单融资、担保业务、商账追收等业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收益: 1.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方面讲 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因此商品价格低廉。为了能够迅速的占有市场,很多企业都采取低成本战略,与同行企业不惜血本“抢夺”销售订单。然而,这种低成本、低价格的销售策略并没有使外贸企业尝到甜头,反而大量的反倾销、外国本土企业联名声讨频繁发生,国外政府也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实施禁令。而中国企业对于国外反倾销诉讼通常束手无策,放任这些风险因素成为风险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当我们深思上述现象后,我们会发现: (1)成本上 如果企业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那么他们的风险管理会得到全面的信息支持,企业可以通过投保机构了解投资对象的市场运行规则,税收制度,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交往客户的信用和偿付能力。所以,当出口企业跨进另一经济制度背景下的国外市场时,贸易阻碍会相对减少。出口商能够在贸易谈判前充分了解对方的经营实力与行业背景,以规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赋税成本和成本。 (2)销售上 出口信用保险在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信用保证,使外国公司在与我国企业交易时少了后顾之忧。它有利于投保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它提供的风险保障,可以使企业采用更加灵活的贸易结算方式,获取更多的客户,并更大胆地开拓新市场,为打开、扩大国外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方 面讲 (1)融资上 资金是具有稀缺性的,所以融通和使用长期资金必然付出代价。但不同的融资方式其风险必然不同。对于现行的出口企业,他们多以银行信贷资金这一狭窄的融资渠道为主。但很多出口商有因为自身的情况无法满足取得银行借款的条件,造成资金的短缺,严重影响他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可以使企业容易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以便其在扩张生产规模时解决资金需求,及时、经济的融通资金,保持一定量的现金流量和资金运动内部的平衡协调性,起到稳定企业发展的作用。 (2)投资上 随着我国企业贸易的发展和实力的逐步提升,许多出口商希望能够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点,利用当地的资源以便更好的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发挥各种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缺少风险管理机制的支持,政府、经济、社会风险使得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因此企业难免会错过最佳的投资时机。相反,有些外贸企业又由于资金的缺乏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收回资金,盲目投资,难于把握投资方向,这可能给他们带来较高风险甚至是严重的损失。但是,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支持,减少管理者的忧虑心理,降低风险,为出口企业的稳定和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虽然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提供短期、中长期信用保险以及保单融资等业务,但是承办这些业务需按程序逐一落实。就以中长期保险为例,从提出申请,提交相应的文件到中国信保对投保项目进行初步审评,最后对全部合同文件进行审定,核定保险费率,要层层审批,耗时较长,不利于企业及时地应对突发状况,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这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时间成本、人力和物力成本。 并且现今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2%的平均保费率会使企业在投保的同时加大风险管理成本。另外,在保险合同中,中国信保还规定了许多免责条款例如被保险人违约汇率变更引起的损失;进口方拒付或迟付引起的罚息等等,保险公司都不予以赔偿。 因此从成本角度考虑,出口信用保险的运用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控制成本,使出口企业在使用出口信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手段时不得不仔细权衡成本、收益,它增加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出口信用保险在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中的推行。 四、改善的对策 对出口信用保险运用的价值性和它会增加企业风险控制成本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要使出口信保成为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还需要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改善。 1.出口企业 出口企业应该转变陈旧的传统风险管理观念,充分认识风险在带来风险损失的另一方面也 有带来风险受益的可能性。企业应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三方面入手对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便被动接受风险为主动地对风险实施全方位控制。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了解,结合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险种。 2.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自2003年国家调整出口政策和制度以来,我国便把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支持出口的主要政策, 为对外贸易撑起保护伞,鼓励出口企业要学会利用政策优惠,享受出口信用保险带来的好处。但是出口信用保险投保的办理程序复杂化。它尚处于发展初期,投保机构目前只在全国重点城市分布有分支机构或管理部门,这使部分有意投保的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所以,笔者认为出口信保的业务办理流程可以简化,机构网点应逐步扩大。 此外,降低保险费率势在必行。高额的保费会使对大量处于保本点或者已经亏损经营的外贸企业不堪重负。出口信保公司可以将投保企业的类型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等级即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不同实行弹性的收费制度,同时拓展信用保险的业务范围,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以整体保险业务经营风险的分散达到降低个别业务保险费率,从而实现投保企业风险控制成本降低的目的。 出口信用保险——一种不可预期损失的转嫁和重新分配方式——是风险管理体系中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它具有在风险管理中被合理的运用的价值性。但是出口信用保险这把双刃剑在给企业风险管理带来风险收益的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损失。因此,出口信用保险的运用具有缺陷。但无论如何,相信在我国出口贸易保险不断发展和出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将来,出口信保会成 为出口企业风险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