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保护现状8篇

时间:2024-03-28 11:11:33

生态保护现状

生态保护现状篇1

【关键词】水系生态现状保护措施

一、水系生态现状情况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绝大部分地处淮河流域,属小清河水系。境内河流、湖泊、中小型水库、塘坝较多,各种水体对章丘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源保障和环境支持。

(一)各类地表水水质统计表

针对全市各类地表水的现状,按照国家对地表水、农业灌溉用水、渔业用等分类标准,其相对应的水质标准见下表:

各类地表水水质统计表

(二)水系生态现状情况

1.各类地表水水质现状情况。目前全市主要对绣江河、杏花河、白云湖、杜张水库、垛庄水库等地表水体的PH值、化学需氧量等20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其中,绣江河水体质量为Ⅲ类,满足水质标准要求;杏花河水体质量为Ⅴ类,不满足水质标准要求,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白云湖水体质量为Ⅳ类,不满足水质Ⅲ类标准要求;杜张水库满足水体功能目标Ⅳ类标准。

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70%。

2.地下水水质情况。目前全市的人饮用水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分别由贺套水厂和圣井水厂供应。根据目前检测结果,两两水厂水质全部达到优良等级。全市对浅层地下水设有7个监测点,其中5个监测点中中均有超标项目。截止目前,全市地下水水质合格率达到80%。

3.水土保持现状情况。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077.4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8.1%。全市土壤侵蚀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绝大部分为水力侵蚀,只有北部沿黄地区的黄河、高官寨两个镇区范围属风力侵蚀。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1 km2,占应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61.4%。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白云湖、芽庄湖、绣江河、杏花河、部分水库等水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各类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工业、生活污水影响。

二是市区内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绣江河、杏花河内,严重影响水环境;小清河沿岸的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污水倒灌,严重污染了浅层地下水;工业污水处理量不足排放量的5%,已对河道、湖泊、水库的水质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是小流域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水系生态保护措施

针对全市水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提出了五方面保护措施,提升全市水生态保护水平。计划到2020年全部完成,工程估算总投资64500万元。

(一)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措施

计划实施闫家峪、天苍岭等19座小流域治理,治理流域面积392.8km2,主要位于章丘市南部山区,涉及垛庄、官庄等7个镇(街道),使水土保持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工程估算总投资8300万元。

(二)生态湿地工程建设措施

生态湿地建设的目的就是治理污染,充分循环利用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体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减各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各类水质安全。

结合章丘市的实际情况,计划对白云湖、绣江河、杏花河、章齐排水沟等4处现有工程进行湿地修复和保护,使修复后的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工程估算总投资46000万元。

(三)垛庄水库饮水水源地保护措施

垛庄水库位于章丘南部山区,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已确定为饮用水备用水源地。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必须设定保护区进行保护,加强监测。

根据垛庄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情况,计划设定两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位于库区环库公路范围内,执行国家Ⅱ类水质标准;二级保护区位于水库上游河道及工程坡脚线外50m内,执行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工程估算总投资2500万元。

(四)中水处理及回用措施

依托章丘市污水处理厂,向杏花河下游以及拟建的章丘北外环景观河道提供生态用水;依托在建的章丘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主要向刁镇-水寨化工工业园提供生态、生产用水;依托拟建的章丘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主要向龙―枣工业园区、巨野河提供生态、生产用水。工程估算总投资6000万元。

(五)地下水保护措施

根据全市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整个地下水的监控体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小情河沿岸浅层水倒灌污染严重的问题,完善相应配套管理设施,确保地下水资源水质安全,并合理开发利用。工程估算总投资1700万元。

三、结论

生态保护现状篇2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结构;习水

中图分类号: S718.55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67

习水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3月, 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地处习水县西北,川黔南北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的复合部位,属大娄山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地势自南向北迅速降低,从北到西呈弧形地带,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1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05度50分~106度29分,北纬28度07分~28度34分,总面积51911公顷,全区涉及习水县、赤水市两个县(市)。

1 森林资源现状

1.1森林面积、蓄积(见表1)

保护区总面积51911公顷,其中林业用地50289公顷,占总面积的96.87%;其中森林面积50178公顷,占林用地面积的99.78%;未成林造林地110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22%;非林地1622公顷,占总面积的3.13%。森林覆盖率96.66%,活立木总蓄积327.18万立方米。

1.2自然度

自然度是指森林群落类型现状与地带性顶极群落(或原生乡土植物群落)之间的距离。划分为五级,其划分标准为:一级,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状态的森林类型;二级,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类型或处于演替后期的次生森林类型,以地带性顶极适应值较高的树种为主,顶极树种明显可见;三级,人为干扰很大的次生森林类型,处于次生演替的后期阶段,除先锋树种外,也可见顶极树种出现;四级,人为干扰很大,演替逆行,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五级,人为干扰强度极大且持续,地带性森林类型几乎破坏殆尽,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包括各种人工林类型。

从表2可看出:保护区森林自然度处于一、二级的面积最大,两级共有面积39031公顷,占77.73%,这说明保护区森林没有遭受多大人为破坏;处于三、四级的面积相当,分别为5628 公顷、5403公顷,计11031公顷,占21.87%,处于这两级的森林,人为干扰较大,森林逆向演替,森林现状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五级面积227公顷,占0.45%,处于人为干扰极大,森林逆向演替,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

1.3 森林健康度

根据林木的生长发育、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情况综合评定森林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四个等级。评定标准为:健康,林木生长发育良好,枝干发达,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能正常结实和繁殖,未受任何灾害;亚健康,林木生长发育较好,树叶偶见发黄、褪色或非正常脱落(发生率10%以下),结实和繁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未受灾或轻度受灾;中健康,林木生长发育一般,树叶存在发黄、褪色或非正常脱落(发生率10%~30%),结实和繁殖受到抑制,或受到中度灾害;不健康,林木生长发育达不到正常状态,树叶多见发黄、褪色或非正常脱落(发生率30%以上),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不能结实和繁殖,或受到重度灾害。

从表3可知,保护区健康的森林面积达47486公顷,占94.43% ,森林是健康的。

1.4 森林景观

划分森林景观等级的评定标准是:一级,植物群落结构完整,植被为原始林或原始次生林,物种丰富,有珍稀植物或奇花异草。林层三层以上,有≥500年古树,林相复杂,四季色彩绚丽缤纷,各具特色;二级,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大部分为天然林,物种较为丰富,有珍贵植物资源。人工林大多为混交林。林层三层,有300~500年古树,林相和季相色彩较为丰富;三级,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多为人工混交林,如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等。林层二层,有100~300年古树,林相和季相有一定的变化,但不够丰富;四级,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林相单一,多为纯林。如针叶纯林、阔叶纯林等。林层一层,树木

由表4可知:保护区森林植被景观良好。

1.5森林生态功能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与其结构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因此本文采用结构划分功能的方法,将保护区的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划分为如下四级:一级,阔叶林,阔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动植物物种丰富。郁闭度≥0.80,群落复杂结构或完整结构(复层林),植被高度≥1.0米,盖度≥80%,枯枝落叶层厚度≥5厘米;二级,针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混交比≥30%,物种较丰富,郁闭度0.5~0.79,群落结构较完整,植被高度0.5~0.9米,盖度50~70%,枯枝落叶层厚度2~4厘米;三级,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物种单纯。郁闭度0.2~0.49,群落简单结构(单层林),植被高度≤0.4米,盖度≤49%,枯枝落叶层厚度≤1厘米;四级,灌草植被。郁闭度≤0.19,无乔木层,植被高度≤0.4米,盖度≤49%,枯枝落叶层厚度≤1厘米。

从表5可知:1、2级面积为36241公顷,占72.23%,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良好。

2 森林生态现状分析

2.1 森林群落类型

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树种占优势,局部地段分布有面积较小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区内森林植被资源十分丰富,且保存完好,原生性强。大面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高大挺拔的树木和浓郁茂密的林冠组成森林景观。

保护区森林面积5017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6.66%。主要森林类型有银木荷林、青冈栎林、大头茶林、福建柏林、丝栗栲林、贵州山柳林、闽楠林、红翅槭林、鹅掌楸林、香果树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等。此外,在沟谷地带常见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群落。

2.2 森林自然度

保护区森林自然度处于一、二级的面积最大,两级共有面积39031公顷,占77.73%,这说明保护区森林没有遭受多大人为破坏;森林自然度处于三、四级的面积相当,分别为5628公顷和5403公顷,计11031公顷,占21.87%,处于这两级的森林,人为干扰较大,森林逆向演替,森林现状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五级面积227公顷,占0.45%,处于人为干扰极大,森林逆向演替,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处于三、四、五级的森林必须加强严格的保护。

2.3 森林健康度

保护区处于健康的森林面积达47486公顷,占94.43% ,亚健康、中健康的森林面积共计2646公顷,仅占5.27%;不健康的森林仅有46公顷,仅占0.09%。保护区的森林是健康的。

2.4 森林景观

保护区一级森林景观面积105公顷,占0.21%;二级面积23324公顷,占46.48%;三级面积19911公顷,占39.68%;四级面积6839公顷,占13.63%。混交林(主要是天然阔叶林)优良等级面积较大,面积46209公顷,占森林面积的92.03%。其中一、二级面积达23261公顷,占森林面积的46.36%;三级面积有18253 公顷,占森林面积的36.38%;四级面积4696公顷,占森林面积的9.36%。保护区森林植被景观良好。

2.5 森林生态功能

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分级为:一、二级面积为36241公顷,占72.23%;三级面积13321公顷,占26.55%;四级面积616公顷,占1.23%。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良好。

2.6 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影响

保护区是贵州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保护区内地带性的典型植被尚存不多。在一些常绿阔叶林中,混入了一些落叶树种,这与过去人为的破坏有关。

保护区涉及习水县、赤水市两个县(市)7个乡(镇)26个行政村。 当地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对保护区植被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民在村寨周围开垦农田、农土,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变自然植被为农业植被。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区内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较高,过去的毁林开荒、采伐林木的现象,现在明显的减少,同时参与管护森林的积极性也在提高,因此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恢复较快。

3 小结与建议

3.1 生态系统有明显的次生性

保护区面积大、水热条件优越,仍具有乔木树种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局部人类破坏较少,原生性较强的地段(阳大老岭等),保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具较高的价值。这些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于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合理经营极为重要。

3.2 保护区建立以来的保护工作取得明显的绩效

森林面积、蓄积增长;森林健康质量提高,发展状况良好;美丽的森林景观逐渐被人们重视,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完好,遭受破坏的森林植被逐步恢复,呈现正向演替趋势,只要继续抓好森林管护工作,保护区森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3 科学经营常绿阔叶林

进行珍贵稀有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通过抚育试验提高现有林分生产力;开展优良珍稀树种的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现有林分中优良树种的比例,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3.4 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经营中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兼顾,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加强对天然次生林的封山育林及管护工作。

3.5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保护区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森林景观资源,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将成为黔北、川南旅游线上的热点,为川南、重庆、贵州等省(市)的广大居民以及海外游客开辟一个理想的生态旅游和避暑度假胜地;通过生态旅游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生态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习水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护区的可持续利用,提高习水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华海,张旋.雷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金道超,李子忠.习水景观昆虫[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3]陈灵芝.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生态保护现状篇3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生态效益补偿;芒市

中图分类号:S727.2S7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49-05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in Mangshi

GUO Zhao-ping

(Forestry Bureau of Mangshi, Dehong Prefecture, Mangshi, Yunnan 678400,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related definitions, Mangshi fores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division, non-commercial forest division defining and management status quo have been introduced. Problems existed in management, i.e. low standard of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obligation to manage collective ecological forest unclear, low public awareness, non perfect scientific using of forest, monitoring mechanisms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 ecological fores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have also been analyze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r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Mangshi

收稿日期:2011-02-21;修回日期:2011-03-21.

作者简介:郭兆平(1968-),男,云南潞西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维护生态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共同主题,而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在我国,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国家公益林是指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按照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和重点2个等级.特殊生态公益林指位于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殊保护区域的森林、林木、林地.重点生态公益林指位于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重点保护区域的森林、林木、林地.地方公益林指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按照生态区位差异划分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和一般生态公益林. 1生态公益林区划 1.1林业分类经营区划的历史沿革 1.1.11999年森林分类经营区划

芒市(原潞西市)最早的森林分类经营区划从1999年开始.1999年,芒市根据国家、省关于开展工作的要求,将全市林业用地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2种.生态公益林的划定以保证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的基本需要为原则,重点是龙江、怒江两岸的水土保持林及其一级支流芒市大河,二级支流放马桥河、果朗河、轩岗河等河流,芒究水库、勐板河水库、芒别水库等10余座中小水库及塘坝的水源林;滇缅公路(320国道),潞盈公路及乡(镇)公路险要地段的防护林;新桥、万马河、果朗河等电站工程设施周围及城镇、村寨周围的环境保护林和村寨保护林;芒市民族文化宫、三仙洞等风景区的风景林.黑河老坡一带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恢复能力差的划为水土保持林;68.23 km国境线境内侧1~5 km范围的国防林,农田、河堤边的防护林.商品林的划定范围根据市场需求和林业生产发展规模确定.将全市营造的人工林、速生丰产林、万亩核桃基地、绿色扶贫工程、18生物工程的山苍籽和柠檬基地等,以及15个乡(镇)范围内立地条件好、水土不易流失、交通运输方便、对水源影响不大的林业用地划为商品林.根据市场需求培育的速生、珍贵用材林、造纸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薪炭林则作为新的商品林培育基地.经划定,芒市生态公益林面积为98 908 hm【sup】2【/sup】,占林业用地的50.5%商品林面积为96 979 hm【sup】2【/sup】,占林业用地的49.5%.

1.1.22004年公益林调整

2004年7月,芒市在区划界定国家重点公益林时,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2个9号文件精神,做到既为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提供必要保障,也为林产业的发展留足相应的空间,根据芒市的实际,对两类林的比例做了调整,调整后的公益林面积为6.97万 hm【sup】2【/sup】,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5.6%;商品林面积为12.62万 hm【sup】2【/sup】,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4.4%. 1.1.32006~2009年区划界定

2006年,芒市作为全省9个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时,充分遵从了1999年全市开展的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结果,将生态公益林落实到山头地块,把江河源头和江河两岸、国境沿线、公路国道或省道沿线、城市面山及饮水工程、水库的汇水面、乡村饮用水源林、村寨环境保护林、村寨风景林等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的林地区划为生态公益林. 1.2生态公益林概况

根据2009年区划界定落实结果,芒市生态公益林面积为5.58万 hm【sup】2【/sup】,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7.2%.其中:部级公益林面积1.87万 hm【sup】2【/sup】,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3.71万 hm【sup】2【/sup】. 1.2.1部级公益林基本情况

部级公益林面积1.87万 hm【sup】2【/sup】,按林种分:边境地区国防林1.37万 hm【sup】2【/sup】,水土保持林0.49万 hm【sup】2【/sup】;按权属分:国有0.82万 hm【sup】2【/sup】,集体0.93万 hm【sup】2【/sup】,个人0.12万 hm【sup】2【/sup】;按地类分:有林地1.80万 hm【sup】2【/sup】,疏林地0.002万 hm【sup】2【/sup】,灌木林地0.03万 hm【sup】2【/sup】,未成林地0.02万 hm【sup】2【/sup】,宜林地0.02万 hm【sup】2【/sup】;按分级分,一级1.83万 hm【sup】2【/sup】,二级0.02万 hm【sup】2【/sup】,三级0.022万 hm【sup】2【/sup】. 1.2.2省级地方公益林基本情况

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3.71万 hm【sup】2【/sup】.,按林种分:水源涵养林3.28万 hm【sup】2【/sup】,护路林0.20万 hm【sup】2【/sup】,环境保护林0.24万 hm【sup】2【/sup】;按权属分:集体1.60万 hm【sup】2【/sup】,个人2.11万 hm【sup】2【/sup】;按地类分:有林地3.21万 hm【sup】2【/sup】,疏林地0.01万 hm【sup】2【/sup】,灌木林地0.14万 hm【sup】2【/sup】,未成林地0.10万 hm【sup】2【/sup】,宜林地0.25万 hm【sup】2【/sup】. 2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现状 2.1成立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

为加强全市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芒市政府已于2004年7月成立了由分管林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由林业、财政、土地、计划、水利、有关乡镇政府等组成的公益林区划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森林分类经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资源林政股,设备配置齐全,工作人员7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技术人员4人,负责处理分类经营的各项工作,包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组织实施.

2.2 签订生态公益林管理责任状

州林业局与市林业局、州财政局与市财政局分别签订了生态公益林管理责任状,市林业局与基层林业站签订管护责任状,明确生态公益林管理职责. 2.3制定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及措施

芒市林业局制定了《芒市重点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办法(试行)》及《芒市重点公益林护林员考核办法(试行)》,并制作了《重点公益林市林业局管理职责》、《重点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职责》、《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及林农职责》,下发到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明确各自责任. 2.4划定管护责任区

根据生态公益林所在区域的权属构成、交通条件、分布状况、管护难易程度不同,以明显的道路、山脊、河流、自然沟系、权属、林班、小班等因素为界划分管护责任区.部级公益林涉及8个乡镇13个村,划定管护责任区数157个.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涉及10个乡镇76个村,划定管护责任区数844个. 2.5签订限伐协议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五章第三十一条第二款“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的规定,芒市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部级公益林共签订限伐协议1 108份,省级地方公益林签订限伐协议17 523份.协议书说明了限伐林地的生态区位、面积、林种等条款,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6签订管护合同

对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公益林,根据林地权属不同,确定不同的管护形式:①集体林部分由涉及项目区所在村、社、小组承担管护责任,通过村民小组2/3以上村民同意,负责聘请专职护林员进行管护,并根据管护的面积、难易程度等确定管护责任区和管护费,在此基础上,实行个体承包管护形式.②国有林部分由市林业局承担管护责任,委托项目所在地的乡林业站聘请专职护林员、技术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护.专职护林员、技术员和管理人员的管护费根据管护的面积、难易程度等确定.专职管护人员在本地选择热爱林业,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人员,管护人员根据管护细则等规定进行管护,填写管护人员出勤表、管护情况登记表及管护采伐小班登记表.对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公益林,由市林业局与管护责任单位签订管护合同. 2.7对生态公益林实施管护

管护人员定期上山进行巡山护林.管护责任单位严格监督护林员的管护情况,及时监测生态公益林内的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盗伐林木案件等情况,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或上报市林业局. 2.8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

部级公益林从2005年起由国家财政按每年75元/hm【sup】2【/sup】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权属为集体或个人的部级公益林,从2010年起,国家财政按每年150元/hm【sup】2【/sup】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省级地方公益林,从2009年起,省财政按每年75元/hm【sup】2【/sup】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既保障了林权所有者的权益,也有利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 3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补偿标准偏低

生态公益林按照相关规定区划后,大部分区划在林农的自留山和责任山上,国家或省级政府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目前还很低,与商品林的经济利益差距太大,群众很难接受.所以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水源林,砍伐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水源越来越小,引水的源头越来越远,水质越来越差,造成部分村社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3.2集体权属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责任未能有效落实

全市45%的生态公益林是集体林,产权属于集体.由于目前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利用机制不够健全,可能产生的效益没有得到发挥,管护责任单位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管护责任不能有效落实,生态公益林成为不法分子盗伐的主要目标,管护压力较大. 3.3全民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意识有待增强

生态公益林保护如果只有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努力,而没有广大公众的响应,就不能取得成功.多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是很重视的,政策和措施的力度很强,投资量也很大,有关职能部门是尽职尽责的,多数公益林区的林农更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可是,也有部分林农为了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而有意无意地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主旋律唱反调,使整个面上的生态保护形势与政府的积极作为不能成正比.在一些地方,林木乱砍滥伐与盗伐行为屡禁不止,违法占用林地和毁林开垦现象时有发生,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问题仍然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4部分生态公益林矛盾较大

芒市作为全省9个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时,由于技术人员不足,为了赶林改进度从外县市招聘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实施林权勘查和生态公益林区划工作.由于人员较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林改技术员对林改及生态公益林区划的政策把握不够深,造成部分生态公益林区划不合理,加之部分乡村对生态公益林的宣传不够深入,部分林农对区划生态公益林没有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林地划为公益林还是商品林都不知道.等到要将自己的林地实施林木采伐或林权流转时才发现自己的林地被区划为公益林,不能办理林木商品性采伐手续或林地流转手续,于是纷纷向市政府或市林业局上访,要求将公益林调整为商品林.为了保住公益林面积的稳定,对已发放了《林权证》的公益林又难以进行调整,因此矛盾较大,造成部分林农不领取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局面. 3.5科学利用机制不完善

生态公益林虽然拥有丰富的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但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公益林,一般是禁止或限制生态公益林采伐利用,这拉大了商品林与公益林的经济利益差距,林权单位对生态公益林工作抵触情绪越来越大,造成一些生态区位重要、需要新划入的公益林界定工作难以开展,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另外,根据生态公益林的有关规定,除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极为脆弱的敏感地区外,对生态公益林可经过严格的作业设计,采取生态公益林的抚育采伐、更新采伐、补植补造等方法,进一步改善林分结构,提升生态效益,增加经济收入.但在实际操作中实施抚育间伐时,林木采伐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大留小、采好留差,超采伐强度采伐林木,因此调查设计单位不敢做生态公益林的采伐作业设计,市林业局也不敢审批生态公益林的抚育采伐手续. 3.6动态监测机制有待建立

目前全市生态公益林的动态监测机制还没有建立,也没有建立公益林资源数据库,造成未能及时掌握生态公益林的变化动态,未能科学评价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效果,未能为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绩效考评及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4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的对策或建议 4.1建立较为完善和合理的公益林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

目前国家和省级的财力有限,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还较低,与商品林的经济利益差距太大.政府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建议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采取向电站、水库、自来水公司、森林旅游行业等使用水资源或森林资源的行业收取一定比例基金的方式,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形成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 4.2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总体要求,在稳定公益林所有权的基础上,以落实管护主体为核心,将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利、政策性补偿与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的收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要根据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专业管护、联合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划定管护责任区域,签订管护责任合同,落实管护经费,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管护人员和山头地块.对权属为个体的公益林,根据林权权利人的意愿,可采取个体管护或委托管护等方式进行管护;对权属为集体的公益林,可采取联合管护或专业管护的形式,经村民小组代表大会或户主大会集体讨论通过,由市林业局与村民小组签订管护责任合同,林权权利人聘请管护人员,并与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合同.对权属为国有的公益林,采取专业管护的形式,由管护责任单位(林业站)进行管护,市林业局与管护责任单位签订管护责任合同.无论采取哪种管护形式,都要充分尊重林权权利人的意愿,确保责任主体不变,权属主体不变,监管主体不变. 4.3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通过编印宣传册、建立宣传碑、牌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广泛宣传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4.4适时对公益林实施方案进行修编,对公益林进行适度调整

由于部分公益林区划不合理,矛盾较大,而且每年工程建设都要征占用部分公益林,建议每3~5 a对公益林实施方案修编,对公益林进行适度调整.对公益林进行适度调整时要把握以下几点:①保证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不减少,因工程建设需要征占用生态公益林的,要将商品林中符合生态公益林条件的林地征得林权所有者同意后调整为生态公益林补充;②对商品林中个别区划不合理,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的林地,或难以按采伐规程进行利用,同时又符合公益林条件的林地,征得林权所有者同意后可调整为生态公益林;③对公益林中生态功能不明显,林权所有者强烈要求调整的,可适当调整为商品林,尤其是立地条件好又是人工营造的林地. 4.5建立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经营管理机制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做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紧密结合,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落到实处.①严格执行《森林法》等有关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各种建设项目征占用公益林林地.因重点工程建设确需征占用公益林的,必须严格按程序报批.对乱砍滥伐、毁林开垦、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破坏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②充分利用公益林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合理地对公益林进行开发利用.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鼓励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坚决消除把公益林保护与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要按生态区位的重要程度分级进行管护,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林区群众开展多种经营活动,为生态旅游、森林蔬菜、森林花卉、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野生动物养殖、特色经济林等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利用非木质林副产品.③开展生态公益林的限制性木质利用.根据不同区位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分级管理、有限利用,对于生态区位重要、采伐后难以更新的重点公益林禁止采伐利用,对于一般保护公益林中的林木允许采取择伐、小块状皆伐方式合理利用,让林农从经营公益林中增加收入,得到实惠,调动他们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6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公益林资源动态监测机制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建立公益林资源数据库,为数字林业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公益林资源结构、分布特点、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要求,通过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典型区位定点监测、重点地区遥感监测、资源档案适时更新相结合的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体系.通过监测,定期获取重点公益林资源数量、质量等生态状况信息,及时掌握变化动态,科学评价资源保护和管理效果,为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绩效考评,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蔡永久,姜孟霞.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实践及可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生态保护现状篇4

衡水湖: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随着环湖国际马拉松赛在2012年和2013年的两次成功举办,更是大大提高了衡水湖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给衡水湖旅游区带来了更多的游客,衡水湖旅游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独特生态系统的湿地休闲旅游的发展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

一、衡水湖湿地旅游的现状

衡水湖湿地位于华北平原河北衡水市境内,区内自然景观独特,发育成为湖泊湿地、淡水沼泽湿地、盐沼、沼泽化草甸等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之一;衡水湖湿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衡水湖的旅游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旅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旅游开发及城市的扩张建设,衡水湖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水体和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生态污染导致了湖区各种动植物数量和质量不同程度的减少。这样既破坏了衡水湖的自然环境也对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带来了负面

影响。

(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资源不完善

生态旅游是种旅游形式,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要搞好生态旅游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保障设施。目前衡水湖的基础设置虽然有了一定的建设,但是还是无法满足现有需要,例如:湖区内没有观鸟活动平台;景点内宣传栏数量不够多不够醒目;可供游客观赏游览点景点不多。景区及周边的旅饭店的数量和规模上水平较低,不能形成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产业链。

(三)没有合理的旅游规划

衡水湖湿地属于温带气候,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还是一些珍稀鸟类的栖息地。观光旅游工具、设施、卫生等方面的不合理规范,给湖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定的污染。同时人才的匮乏也是一方面,目前业务、营销、法律法规方面的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了衡水湖的整体规划措施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衡水湖湿地旅游的保护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置建设,加强开发与管理意识

衡水湖的旅游起步较晚,为了保障衡水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完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湖区旅游项目文化建设,服务设施的建设,美化环境。既要做到文化遗产生物资源的保护,又要防止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环境。找到开发旅游、防止污染、治理污染的一个平衡点。在生态教育内容上,可以在湖区及周边建立宣传栏,通过图片及图书向游客宣传生态旅游知识,使游客欣赏大自然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自觉维护湖区的生态平衡。

(二)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湖区居民主要以渔业生存,为了保护环境要实行取缔网箱养殖等措施,湖区居民生活将受到影响;湖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开发意识不强,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加大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利用多渠道的宣传,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同时,还可以和衡水市周边的旅游市场相结合,例如武强年画,衡水三绝、宝云塔的观光、深州的桃花欣赏和采摘、邓庄的农产品采摘等。打造成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

热点。

(三)保证资金投入,严格控制污染

在现有旅游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可以通过扩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可以将有关项目纳入到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建立配套的资金。支持旅游项目的优先发展;还可以采取银行担保,银行贷款的旅游项目等。但是在发展旅游项目的同时也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环境评估程序和严格项目审批,禁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防止项目的随意、盲目建设和产生建设性的破坏。

(四)引进人才,合理规划与开发

因为人才是旅游开发的保证和关键。面对大力发展衡水湖休闲生态旅游品牌战略的条件下,针对旅游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以及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的现状,要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合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对游客进行生态游宣传,使游客与周边社区政府共同参与湖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发展保护生态旅游的良好运作机制,达到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生态保护现状篇5

摘要:仁怀是属贵州省20个经济强县(市)之一,也被认定为“中国酒都”之称。目前,仁怀市正在进行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以及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本文阐述了仁怀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仁怀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仁怀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仁怀市 生态环境 存在问题 保护措施

仁怀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仁怀市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耕地27713.3公顷,平均海拔高度880米,年平均气温16.3℃,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无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9.4%。近年来,随着区域人口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仁怀地区工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致仁怀市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叠加,水质污染与生态退化交织,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1 仁怀市生态环境现状

1.1土地资源

仁怀市总面积1788km2,山地约占86.7% ,其余部分为丘陵平地,分布着多种类型的土壤,共有5个土类,l4个亚类,64个土属,近165个土种,主要以石灰土和黄壤为主。根据仁怀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结构中林地面积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39%;其次耕地占总面积的30.2%。据统计分析仁怀市的土地利用程度比较高,利用率达到75.86%。但是土地退化比较严重现象,水土流失总比例已超过60%。

1.2 森林资源

仁怀市林业用地面积80757.51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地面积73415.6公顷,占9O.9l%,商品林地面积7341.91公顷,占9.09%。生态公益林地面积中,重点公益林47653.59公顷,占64.91%;一般公益林地面25762.O1公顷,占35.09%。仁怀市林业用地总的趋势是林业用地面积增加,有林地面积增加,疏林地面积减少,灌木林地面积增加,未成林面积增加,表明仁怀市采取扎实措施加强退耕还林(竹)、种草、封禁治理等工作仁怀林业资源在一定程度得到提高,但生态功能环境恶化趋势依然十分严峻。

1.3 水资源

赤水河河网发育,干流滩多水急,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山高水低,水资源利用较困难。由于赤水河属面源性河流,受降水影响,来水暴涨暴落、丰枯悬殊,水量季节性与年际变化较大。近年来由于大气降水和植被涵养功能等原因,产水量已有明显减少趋势。岩溶泉、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一般涌水量较大、时空差异也较大,碎屑岩孔隙裂隙水明显受降水控制,时空差异小、水量也较少。但因埋藏较深、加之地形深切,大多利用较困难。

2 仁怀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土壤流失与退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

由于仁怀市自然条件较差,加之人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对陡坡地的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总比例已超过60%。在1997年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为102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7%,其中耕地流失面积共55.78万亩,占流失面积的36.17%,占耕地面积的64.9%;非耕地流失面积98.44万亩,占流失面积63.8%,占非耕地面积的54%,长期掠夺式的经营,只用“不养”,使土壤中的有机物,矿物质含量明显减少。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39.4%,生态功能环境恶化趋势依然十分严峻。

2.2 水环境污染比较突出和水资源短缺

近年来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仁怀市地面水环境质量一般,部分河道水环境质量超标现象严重,水体呈有机污染状态,部分河段水质富营养化。由于财力的制约,城市下水管网仍未实现“雨污分流”,虽然生活污水有一部分经过了埋地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还有一部分经过栅格式化粪池处理,但由于这些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有限,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大量污染物污染了水体,严重影响了水环境质量。

2.3 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严重

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发展,城市工业污染源向农村转移,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干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在引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尽管环保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整治工业污染的行动,但由于乡镇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企业中的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3 仁怀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建议

3.1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

合理安排,点面结合,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保护区作用,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多元参与投入的机制,出台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在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要以茅台酒厂发展规划为核心,科学制定上游城镇的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数量,提高对环保要求的准入标准。重点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

3.2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

仁怀市应推行安全、无公害生产技术,控制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在仁怀市内发展有机红粮和小麦,为茅台酒厂生产高质量的原料,打造国酒第一生产车间;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可降解地膜,消除农业白色污染,使农业增长方式向低耗、少污、高效转变。

3.3 建立新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制定有力措施,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白酒工业等为代表的低污染、产业链长、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促进赤水河谷名酒工业积聚区建设,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要求,抓好白酒酒糟生物工程产业循环链建设,推进城镇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废旧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抓好农作物秸秆气化和固化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快开发太阳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仁怀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环境保护,2006.2

[2]赤水河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贵州境内),贵州省环境保护局2006年10月

[3]吴晓军,祖廷勋.近年来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1

生态保护现状篇6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措施

1提高全民意识,参与农业环保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公众树立相应的意识。农业、环保、宣传、教育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会议、报刊、电视、宣传单等形式,结合当地的典型实际,深入广泛宣传、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智力投资和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2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严查未取得登记证、无登记证或假冒登记证生产、销售的肥料、农药,以及质量不合格的肥料、农药。每年都开展以农资打假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行动”,突破对农资质量案件查处的瓶颈,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对规模较大的批发商进行重点监控。

3依法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污染事故发生率和举报率逐年增加。来安县多次开展污水灌溉导致死苗、僵苗和减产等污染事故的鉴定、调查和处理;焦亚硫酸钠浸泡茭白举报事件的调查与处理;豆制品初加工添加吊白块举报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化工厂废气、废水污染农作物事故的调查与鉴定。通过加大对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较好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了良好的农业生产秩序。

4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畜禽粪便及污水排放成倍增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明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情况,查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来安县在2007年完成了全国性第1次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工作,2008年完成了数据汇总与总结工作。近几年,每隔2年开展一次农业面源污染典型调查和数据更新工作。2013年在罗庄村设立了农业面源污染—地膜残留监测点,长期监测地膜使用与残留情况,监测时间截至2023年。

5探索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的途径

5.1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

一是通过农村清洁工程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二是加大了乡村物业管理力度;三是通过沼气、乡村清洁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农村“家园、水源、田园”三清工程建设;四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是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升。来安县共建设了4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项目建设示范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等废弃物回收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使示范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2开展生态农业工程示范

农村面源污染加剧、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及农业自身投入品滥用造成的污染,迫切需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来安县在三城乡和汊河镇分别建设了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即三城乡天涧村“茭白田养虾”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汊河镇小李庄村的“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2008年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表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决心,该项目正是响应党中央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号召,完全符合来安县产业政策以及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

5.3开展节能减排工程示范

在汊河镇小李庄村完成了农业节能减排示范点建设,通过该示范项目的建设,项目村60多户农民积极参与,农药减量使用并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8%和15%以上,有效利用率分别提高5%和10%以上。通过示范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农业用水效率提高10%,逐步建立起循环农业示范点,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5.4积极发展农业“三品一标”生产基地

自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来安县陆续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底,已创建“三品一标”基地62个,认证产品数达到了220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面积达6666.67hm2。同时创建了25个水稻、油菜、蔬菜、水产和畜牧种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

5.5加快推广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全县共建户用型沼气池4000个,每个池都在8m3以上。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促进了多种类型种养模式的发展。全县共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等模式1000户,沼渣、沼液用作菜园、果园的有机肥,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来安县康丰肥业有限公司,年生产配方肥1万t以上,为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做出了很大贡献。

5.6大力推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近5.3万hm2,增效节支525元/hm2;二是推广秸杆堆沤或粉碎还田技术,以及冬季栽种绿肥技术,提高了地力,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三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威胁,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技术,全县在水稻上推广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台,覆盖面积将近6666.67hm2,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生态保护现状篇7

Abstract: with the mountain, river and sea,, long-term since, dando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with uniqu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become China's largest border city of the most beautiful. However, in the past period of time,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to dandong and severe damage, water quality serious pollution, forest were destroyed, land desertification, etc. In order to dandong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 should protect the dandong's good,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关键词:环境 现状 措施

Keywords: the present environment situ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丹东地处中国东北部边陲,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座落在鸭绿江畔,北依巍巍的长白山脉,南临浩翰的黄海,东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东北隔浑江与吉林省的集安市和本溪市的桓仁县毗邻,西界鞍山的岫岩县,西南与大连庄河市接壤。丹东是辽宁省省辖地级市,是一个以轻纺、电子、旅游、港口为特色的沿海城市,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辖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和元宝、振兴、振安三个区。全市总面积1.495万平方公里。丹东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

丹东自然现状

1. 气候:

丹东年平均气温为6.8-8.7℃,南北温差约2℃。冬季虽长,但严寒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较短。夏季虽热但炎热期(日平均气温达25℃或以上时期)较短,一般约20天左右(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春秋季节是南、北风交替的季节。春季冷空气开始衰弱北退,暖空气北进;秋季则反之。上述天气特点,形成我市为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春秋过渡季节最短。

丹东降水量较多,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81.3-1087.5mm。全年降水量的2/3集中在夏季,其中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是本区暴雨集中期。

2.水文:

丹东地区江河密布,主要有鸭绿江水系、大洋河水系和沿海水系。全地区2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944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大江、大河4条,即鸭绿江、浑江、爱河、大洋河。该区雨量充沛,丹东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800—1200mm。

3.地势:

丹东地区是辽东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属长白山脉向西南延伸的支脉或余脉。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按高度和地形特征,可划分为北部中低山区、南部丘陵区、南缘沿海平原区3类规模较大的地貌单元。其中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局部还有阶地、盆地、台地等小型地貌单元。

4.土地面积:

丹东面积15222平方公里,丹东市834平方公里,其中振安区664平方公里、元宝区81平方公里、振兴区89平方公里,宽甸县6115平方公里,东港市2445平方公里,凤城市5513平方公里,公共岛屿4平方公里,鸭绿江水域311平方公里。

二、丹东环境质量现状

丹东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是对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评价,是一个城市品位和形象的集中体现,是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和创造最佳投资环境的重要载体。依山、临江、傍海,长期以来,辽宁省丹东市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成为我国最美最大的边境城市。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丹东的山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我市环境问题面临诸多压力。

1.污染减排任务艰巨。

“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市政府签订的减排责任书要求,我市通过了国家减排核查组检查,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但随之而来的“十二五”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国家考核控制的指标由2项增加到4项,即在原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任务也更加明确严格。此外,“十一五”减排工作还存在遗留问题,如以企业为主体的减排工程,企业依然存在等靠拖等侥幸心理、资金投入不足等,制约全市减排任务的完成。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名亟待提升。

2007年至2009年,我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除环境质量排名名列前茅外,其他分项都排名靠后,总体排名在全省也没有进入前10名。落后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滞后,尽管现在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但仍然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城市污水处理率”能否达标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3.城市基础建设应及时配套。

新指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要求更加严格,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0%。而我市目前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率仅50-60%,且没有配套的雨污分流系统。此外,垃圾无害化处理指标也要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深度处理并达标排放。

4.环境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指标内涵广泛、要求较高,从2009年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看,该指标得分不足一半;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提高面临困难,需调整能源结构,使油、电、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提高一倍以上。

5.环境保护投入需加大力度。

环保投入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科技投入两大方面。按照国家环保模范城标准,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大于1.7%,考核的是城市环境保护投资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目前我市的状况是不足1.5%。

保护对策

1.恪守招商选资的准则。

环保部门一定要把好环境准入关,绝不能在新一轮开发建设中让丹东输在起跑线上。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丹东山清水秀的好环境。以绿色理念建设江海之城,使昔日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的丹东,如今已步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是丹东“十二五”提出的跨越发展目标的主要工作任务。

2.内河综合整治。

丹东市环保局全力以赴打好内河环境整治攻坚战,对内河沿岸35家排污企业立案查处,对整治后仍不达标企业将坚决予以关闭。

3.保持水环境质量。关闭向鸭绿江排污的工厂,如造纸厂等。

4.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过去几年是丹东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2%和30.2%。相反,丹东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却减少1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则实现“双下降”。这一升一降体现出丹东市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和生动实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丹东市最大的优势,被誉为“最美边境城市”。丹东的森林覆盖率达66%,并有“辽宁之肺”的美名,鸭绿江水源地水质28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环境空气达标天数多年稳定在340多天且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生存条件,打造碧水蓝天宁静的发展环境。

生态保护现状篇8

1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现状

1.1保护方法缺乏目的性

现有法律对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具有明确政策,但从现今的保护情况来分析,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方法缺乏目的性。林业生态资源所包含的项目种类较多,不同项目的保护方法也各有差异。因此,应该有目的性地采取相应的各种保护方法,而不应统一对待[3]。另外,现今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利用情况也较为混乱,保护与利用的界限难以固定,对其进行保护时应该与实际利用情况有效联系起来,以实现保护的有效性,避免形成资源利用过度现象。

1.2森林火灾与砍伐乱象频发

一方面,森林火灾森林资源极易受到破坏,特别是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往往会给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火灾的发生原因一般都是防火意识薄弱。在当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不高,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形势,且火灾发生时难能保证及时施救,给社会与国家均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滥砍乱伐现象严重。面对庞大的利益诱惑,不少人滥砍乱伐,破坏森林资源,造成森林物种多样性减少,使森林生态功能遭受破坏、森林资源总量不断下降。

2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方法

2.1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

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方法存在未全面分析资源差异性的现象,所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提升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效果。相关机构应在现有的保护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和保护方法;同时,要增加实际操作的力度,做到严格执行规章政策,提升操作的规范性,继而严格对各个保护环节进行监管。另外,相关机构要改变传统思维,不断吸收新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先进理论知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原则,合理、科学和有效的进行林业生态资源的指导工作。

2.2强化森林保护力度

为了让大众更清楚的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中,要增加森林保护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发放杂志报刊、开展宣传讲座等突进进行大肆宣传,以让森林保护意识切实有效地灌输于全国人们心中,进而调动大家的集体力量,对林业生态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在实际操作中,林业站工作人员应该起到领头作用,先从自身做起,再用实际行动结合宣传行动推进森林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2.3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的防火管理

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明文规定,以提升林业生态资源的防火管理质量。具体措施包括禁止把火种带入森林、提升火源管理质量、采取有效方法杜绝外部火源等,做好火灾预防工作,以免严重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另外,林区的消防工作也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准备好各项消防工具,以便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快速消灭。具体可以通过完备消防基础配备、增添消防工作人员、提升消防人员的工作效率等操作来实现。为了提升防火管理质量,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进行森林相关知识的持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森林管理办法、病虫害相关知识、病虫害应对措施等,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保障林业生态资源的完整性。

2.4设立良性循环目标

设立良性循环目标既是确保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重要环节,能够保障林业生态资源的发展速度远大于灭亡速度。做好林业补偿工作是设立良性循环目标的主要内容,具体方法包括落实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责任主体,制定奖惩制度,严格执行保护操作标准等。从长远目标来分析,应让林业生态资源成为所有人主动遵守的良好习惯。另外,为了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把林业生态资源与其他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综合连接,设立整体发展目标,以推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更顺利进行。

2.5分类经营森林资源

目前,我国主要有商品性林业资源、公益林业资源和林果类林业资源,由于森林资源经营方式和经营目的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经营,以提高经营效益。例如,对于商品林,应当采取多种手段提高生长速度和林木蓄积量,以促进林木的经营效益提高,而城市以及边远地区的公益林,应当加强保护,提高其再保持水土和发挥生态效益的功能,而对于林果类资源,应当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提高果品产量和林木产量并重,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2.6完善林业保护性措施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为主要原则,确保人类与资源之间关系的和谐性,以强化对林业生态资源以及其他各项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做起。一是抚育间植。在林业生态资源再利用期间,相关部门要自觉遵守现有的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以强化林业生态资源的后期抚育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林业生态资源的自然环境,以确保其健康发展。二是封林。某些需要特别保护的林业生态资源,要切实做好封林工作,特别是在森林成形后,要为其创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做好宣传工作是主要措施,要相信群众的力量的庞大的,在提升人民群众保护意识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减少林业生态资源的破坏。三是种植品种选择。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应该因地制宜,以其自然环境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土壤因素、气候因素等,以确保林木快速健康成长,进而实现森林再造。

2.7强化林业基础设施储备

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是林业基础实施储备,只有确保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包括林业操作人员、交通工具、灭火设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确保基础设施的完整性、专业性、现代化。同时,要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确保在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要建立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制度与病虫害防治方案,创建科技示范林区,以让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还应根据林业生态资源的实际情况与保护需求,实施一体化操作,包括生产流程一体化、再造工作一体化等。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监管制度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保障保护工作的执行质量,将预防工作做到最好。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