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4-04-03 10:55:05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篇1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的《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一书,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缺乏趣味,学习情绪不高、效率和效益低下的现状,提出向名师求教,做智慧型教师,学习借鉴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技艺、技能和艺术修养。

本书具有“大背景、精遴选”,“宽视野、高格调”,“新构思、巧布局”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大背景,精遴选

本书基于当下课堂缺少“智慧”的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遴选了当代十大中学语文名师。选择的标准兼顾两条:一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二是创立或倡导了“特色语文”并自成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名师。这些“特色语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和特点。

名师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特色)自成理论体系,成为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他们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是“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智慧语文”的珍奇。探索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评析名师的经典教学课品,是深化课改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名师成长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宽视野,高格调

本书研究视野宽阔,既不是笼统的研究教学艺术,也不是单一的研究教学智慧,而是将影响和制约教学智慧艺术的诸多因素整合起来进行考察,着眼于中学语文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思路包括这样几个层面:①将教学智慧研究纳入语文教学艺术研究;②将教学智慧研究纳入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③将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纳入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这就将一般层面上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学艺术研究、教学智慧研究、智慧型教师培养研究等区分开来。

本书格调高雅,像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中国长卷画,每位名师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具有独特的韵味,其个性化的“特色语文”是对“语文课程”的独到解读,蕴含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具有高超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三、新构思,巧布局

本书构思新颖,由智慧型教师形象内涵入手探索名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艺术。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本书结构巧妙,采用专人专题的研究形式,自成章节。每个章节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名师智慧课堂教学理论”(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特色”四个部分);第二节“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提炼出5―6种特色语文教学智慧艺术表现形态);第三节“名师经典课品片段赏析”(选择最能体现该名师特色语文的教学片段加以赏析)。三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名师智慧课堂教学理论,是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凸显名师“智慧课堂”的教学艺术理论特质;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从教学实践层面探索智慧艺术的表现形态,因人而异,各具特色;名师经典课品片段赏析,选择最能体现名师“特色语文”的经典课品片段深度赏析,是名师智慧艺术表现形态的生态还原和艺术放大。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智慧教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智慧教育的概述和特征

1.智慧教育的概念

智慧教育是我国信息化教育逐渐成熟后的必然走向,智慧教育思想最终是由哲学家提出的,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并发展智慧的过程。我国著名学者靖国平则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是为了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并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信息化时代的智慧教育指的是通过在智慧环境下的智慧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型学习达到期望培养值的教学方式。

2.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实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经之途,与现阶段的信息化教育方式相比较,智慧教育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特征。首先,智慧化教育是在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智慧化教育包含技术与教学、技术与科研以及技术与管理之间的相互融合,其中,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相结合是实现智慧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智慧教育下的各种移动终端都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见载体,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将学习重心从科学技术转移到学习本身,这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

其次,智慧教育是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仅是需要培养出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公民,为了达到智慧地球的目标,智慧教育是需要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实现的。近年来,在世界各个大学的努力下,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ees)运动席卷全球,将优质的交易资源通过网络共享传播到全世界[1]。智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共享,使得全世界的学生和社会媒体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适合自身的教学资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现教育管理的绿色高效这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最重要的教育特征之一,也是实现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化的全球发展为实现智慧教育以及绿色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教育经费以及学校分布等提供了数据支持,为教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动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智慧教育在实际应用方面提的比较多,国内外的许多IT行业率先采取了智慧教育的解决方案,例如方正、华为以及IBM等。我国从2011年起对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智慧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其中,尹恩德、祝智庭等学者从不同的教育对智慧教育做出了阐述。祝智庭教授构建了理解智慧教育的基本图式,描述了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教育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认为智慧教育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2]。

目前,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们对于智慧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对推动智慧教育的云平台建设以及普及智慧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智慧教育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除了建设智慧教育的云平台以及普及智慧教育理念之外,更需要的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健全的智慧教育体系,为智慧教育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三、智慧教育的发展策略

1.智慧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也不喑鱿衷诮逃教学当中,根据教学设备在教学当中的应用情况,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传统教学阶段、电气化教学阶段、信息化教学阶段以及智慧教学阶段[3]。实施智慧教学,就是在智慧教学环境下,通过对现阶段的各种教学设备以及先进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展开教学活动。智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目的,在智慧环境下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构建智慧型教学课堂。例如,利用智能电子设备备课,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同步教学互动,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专业辅导等。

2.智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智慧学习是智慧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智慧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智慧环境下进行完全以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习者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智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智慧教育的云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学习者在智慧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清楚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3.智慧化评价,为智慧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

传统的教育评价较为单一,单纯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率的衡量标准,评价标准显得片面、不真实。在智慧化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无法满足教学评价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智慧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等进行教育数据的采集,并通过计算机将教学档案数据进行云端存储,通过计算机建立全面、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四、结束语

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对我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用于探索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实行智慧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实行智慧化教育需要对我国现有的信息化教育方式、学习制度以及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实现教育教学的智慧化发展,培养出大批的智慧型人才,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佳佳.教师情感智慧发展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智慧校园;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21-04

【作者简介】李国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网络应用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技术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新兴观点与视角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一个层面与类别,更应该做好智慧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16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并随文公布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5)》,职业学校的“智慧时代”即将来到,如何做好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变?我们距离智慧校园还有多远?

一、智慧校园是什么?

智慧校园到底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智慧校园的定义中,当前国内有以下几种相对权威的说法。

一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智慧校园”。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二是基于物联网管理的“智慧校园”。南京邮电大学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即构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在学校中实现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身份识别、图书管理、校园一卡通、校内各类信息系统集成等,从而实现为校园管理提供“智慧化”服务。

三是在《江苏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文件中给出了“智慧校园”的基本定义: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招生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软件服务。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工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实现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务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智慧校园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搭建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领域,实现这些领域的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基于此,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学校师生和校园资源交互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二、智慧校园应该具备哪些指标?

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标准,国家、省教育部门结合教育类别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尽管针对不同的对象,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评价项目共分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五个部分,整体分析,可以称为“一二二”体系,即一个核心――师生发展;两个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两个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制度保障。

(一)一个核心:体现智慧校园水平的师生发展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要体现出“人要智慧、物要智能”的特征,其核心是学校师生教育教学发展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校长、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能力指标。

校长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与能力:发展目标、规划和设计、引领与组织、个人影响力。学校的中层干部也应该同时达到以上几方面要求,并具有较强的实施能力。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先进理念,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专I发展;与家长、学生、同事、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对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持积极态度;能正确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整理和应用数字化资源,改进学习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两个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

1.支撑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服务平台。

搭建好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服务平台至关重要,单个平台的好坏决定着应用的程度,平台融合是智慧校园整体水平的关键,要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软件服务平台的融合统一,要具有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标准、校园一卡通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统一服务功能。二是教学与科研服务,要具有教学、实习实训服务等信息化管理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空间支持,提供网络教学与培训服务;具备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分析与互动的信息化管理功能;提供教科研协同服务,具备对教科研项目从立项申报到项目验收各个环节的管理功能。三是校企合作服务,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具有校企合作信息、校企合作项目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毕业生跟踪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四是办公与生活服务,即能提供办公自动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公文流转、信息、用印管理、会议管理、请假与销假等常规行政办公服务。五是财务和资产管理服务,能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并能够根据财务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同时建设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平台,提供资产采购、管理等信息化服务。

2.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及教学资源。

建立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以及建设适应学校专业发展、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资源是支撑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主体,也是智慧校园建设中最难的环节,它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需要持久的耐力,是教学中最能体现“智慧”的地方。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要结合学校需求、管理平台功能、教学内容的范畴等情况建立“适用+实用”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化资源要具有满足专业建设需要的数字场馆资源、文化展示场所,满足实验、实习及实训的仿真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数字课程资源。更要建立校本资源库,并与国家、省、市教育云资源平台连接,实现校际共享。

(三)两个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制度保障

1.智慧校园顺畅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要将校园网络、物联网、通信网络有效融合与统一,达到“一个中心、多网融合”的建设目标。

数据中心:建设全面覆盖学校所有核心机房(数据中心)、汇聚层机房、重点和非重点接入层设备间,支持监控运维网对外通讯,独立自供电运行,集动力、环境、视频、设备、安防、消防综合监测、调控、监视软硬件平台于一体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机房远程运维管理系统。

校园网络:建设三层架构、设施先进、安全可靠、管理便捷的校园基础网络,网络带宽达到万兆,出口带宽达到2000M以上,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运行稳定。

物联网:配备物联网管理系统,能够集中管理分布于校园各处的基于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并可对这些设备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基本实现智能控电、智能控水、智能路灯控制等,并在实习实训场所实现物联网的基本应用。

数字通讯网:基于学校基础网络,建设数字化广播系统、数字电视系统(校园电视台)、数字会议系统和数字宣传系统。

校园安全网:建设平安校园,配备智能安防管理系统,节点全面覆盖校园,以校园网为传输平台,配套子系统联网运行,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控制、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电子监考、消防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紧急广播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2.合理有力的智慧校园组织制度保障。

智慧校园的工作推进与实施离不开“两个一”,即一支由领导牵头的信息化工作专家队伍,一套完善的组织制度体系。

机构队伍:建设由一把手校长牵头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工作常态化;建设由高校、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专职信息化工作机构成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团队;学校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中层机构,有专职维护管理人员,各级队伍结构合理。

组织制度体系:做好经过科学论证的智慧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并制订分年度、分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智慧校园应用绩效考评制度。

三、我们的现状――在路上

(一)信息化教育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省市、地方、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达不到期望的效果,而智慧校园也是近几年来刚刚起步的一个项目,所以把智慧校园建设定性为“在路上”是比较恰当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分别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三类教育将要达到的信息化程度。在信息化方面,基础教育主要存在着数字鸿沟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高等教育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方面有所欠缺,而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最为薄弱。这就是当前我们各级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现状。

(二)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差距

对照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要想达到“智慧”的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多大的差距?这里以职业教育槔,从指标体系的五个方面分析。

职业教育的现状:多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更多地关注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是由原来的中专、大专转型而来,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信息化程度不高。从另一个角度讲,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与职业教育灵活性等特点,职业教育信息化更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基础设施距离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资金短缺是当前职业学校较为突出的问题,基于这种现状,职业学校在信息化设施的投入方面有较大的缺口,而智慧校园建设的设施要求标准较高,尤其是核心设备与多网融合方面更为欠缺,也就是说,实现信息化的“路”没有铺好。

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统一与规范。2011年以来,在国家层面开展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是推进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与一部分教学资源课程,各个省市、地方也进行了类似项目的建设,比如凤凰创壹软件、超星泛雅平台等,但由于平台设计不统一,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与使用不便。同时,数字资源的应用推广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进。“建而不用”“重建设而轻应用”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严重问题,需要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

服务平台建设与融合度不够。一个是适用于职业学校的软件平台不多,可能是市场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个是职业学校的信息孤岛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接下来的主要发展任务。

应用能力与水平需要培养与培训。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化应用能力与习惯方面需要培养,要有充分的机制保障,在教师的技术水平提高上要集中组织培训与学习。

组织机构与制度需要健全与完善。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配备不足也是影响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智慧校园的实施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实施、推广。

四、如何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差距,目标是什么?如何做?(What-How)

(一)What――智慧校园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首先要找准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一个具有“智慧”的校园应该是什么样子?建设智慧校园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目标是:

智慧的环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集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环境;综合的服务――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使得学校师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捕捉校园中人、财、物管理和产、学、研业务过程的信息和服务;优化的管理――将智慧校园中的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学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决策――利用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资源的共享――通过智慧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鞯莺托畔⒎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How――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如何弥补差距?

第一,完善智慧校园基础硬件平台,根据需要扩充数据中心、网络的建设,满足智慧校园数据处理需求的增长,加强网络与数据安全方面的硬件设备投入。

第二,继续完善应用服务融合。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综合平台和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校企合作平台,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综合校情分析平台,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平台,实习实训设备、单位、项目库及知识库综合管理的应用平台,物业、修缮、饮食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平台等融合应用,形成基于学校现状的大数据,为数据挖掘做好充足的准备;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业务系统在学校行政管理、教学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各应用服务与学校日常管理的融合。

第三,高度重视数字资源建设与平台的应用。在数字场馆资源建设、仿真实训实习资源建设、数字图书资源建设、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与学校专业特色相配套的实验实训资源、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选修课程资源的建设。

第四,强化智慧校园保障机制。完善智慧校园专职管理机构的职能,配备足够的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对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制度建设与执行、经费保障与投入、智慧校园建设规划、运维资金保障、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第五,加强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研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系统研究、深入调研,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平台,在智慧校园的相关应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其智能感知、移动应用等“智慧”特征。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篇4

一、智慧型教师的概念

1. 智慧。智慧是个体在应对具体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如敏锐的感知能力,及时的判断能力,果敢的决策能力和及时的反省能力等。“个人生活史”即个体教育经历和社会经验的总和,是智慧的源泉,创造是智慧的精髓,生命是智慧的灵魂,自由是智慧的追求。独树一帜的创造是智慧,重复前人的复制不是智慧;智慧以非富多彩的生命为依托,矫揉造作不是智慧。

2. 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准确判断、及时决策以及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行为来表现,具体表现为对教育问题的准确判断、对教育时机的得当拿捏和对教育矛盾的巧妙转化等。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信念的执著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对教育问题的机智应对,对学生的悉心培养等都体现其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很好地展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作为优秀教育的一种重要品质,教育智慧既体现了教育的一种和谐、自由、开放和创造的状态,又体现了教育的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境界。

3. 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敢的执行力、高效的行动力;具有高远的教育目标、执著的教育信念、崇高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强烈的职业成就动机;有着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优秀的身心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反思能力、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追求、以终身学习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即智慧型教师是挚爱教育事业,思维敏捷,学养精深,善于学习,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果断的决策能力的一类教师。

二、智慧型教师的特征

智慧型教师是集教育信念、师爱、人格、创新、自由等特征为一体的教师典范。

1. 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智慧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智慧型教师才能在其教育教学道路上锲而不舍地克服一切教育问题和教育困难。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帮助教师实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转变的基石,是帮助教师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石。

2. 师爱。师爱是智慧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的核心品质。师爱,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切关爱。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真诚的爱,才会更乐意亲近老师,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 人格。人格是智慧型教师的又一主要特征。正如卡尔・明格所说,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教师的人格比学识更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表现出来的热爱生活、浩然正气、严于律己、公正无私、强烈的责任感等人格品质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深刻、全面的影响。实际上,智慧型教师教授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其立身处世的人生智慧。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学生愿意亲近、学习教师,使得其人格特征逐渐被学生认可、接受和内化。

4. 创新。创新是智慧型教师的重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不断进取的源泉。同理,对于智慧型教师而言,只有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成长。因此,智慧型教师必须把教学活动看作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育情景,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为此,教师要做到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育资源对教学活动做出最优的组织。实际上,这便是创新。

5. 自由。自由是智慧型教师的重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的终极追求。古人言:宁静致远。教育智慧的生成必须要在一个安静的、适合于学思的环境下。要想致远,必须先得宁静。浮躁的、追名逐利的背景则不利于教育智慧的生成。智慧型教师不以追名逐利为人生目标,而是以追求一种自由的职业境界为人生目标。智慧型教师所追求的自由的职业境界是指建立在其对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意愿、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崇高的教育理想的基础上,是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一种自由状态。而持有功利化心态的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对于教育事业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难以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自由感和幸福感。

三、成长策略

冯契认为,智慧的生成是指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表现为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两个飞跃。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终身学习等成长策略来实现这两个飞跃,从而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1.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智慧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有效手段。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地反思、监控、调节,是有教育智慧的重要标志。教学反思可以是一个教师结合他评主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批评和自我改造的过程。由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学进步,增长教育智慧。

2.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智慧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教师即研究者”,智慧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不能游离于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之外,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个研究者。长期以来,一线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研究者之间好像有一条不可跨越的壕沟,教学实践者只懂得如何教书,但不懂如何搞研究,而教学研究者却恰恰相反,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教师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其教学行为才有更深刻的内在意蕴,其教育智慧才有可能生成。

3. 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基本策略,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基础。智慧的生成离不开实践。恰如“通过教学,学会教学”,智慧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教学实践。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或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领悟出来的,或是在长期的教育理论学习中逐渐揣摩出来的。教育智慧更多地来源于教学实践。生动真实的教育情境,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期望,教育问题的困惑等都激励着教师产生不断发展的愿望。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学灵感和发展动力的源泉。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就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走向专业成熟的过程。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智慧校园;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10-04

一、引言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整体跃升,智慧教育形态已初现端倪。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等智慧教育特征日益凸显。智慧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实施智慧教育战略已经成为破解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智慧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大部分文献中,智慧作为哲学名词而存在。笔者认为哲学层面的智慧内涵有助于我们对智慧进行溯源式的追踪和探讨,但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与知识紧密相关,若能从知识与智慧的比较分析中明确二者的不同,将具有更为直接的教学指导价值。一般认为:知识表现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被公认并经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能指导决策和行动的结构化信息,包括事实、经验、技巧。知识虽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其具有静态属性,可以通过识记和传授得以传承。而智慧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并提前进行决策和行动。智慧是基于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其核心要件是思维。智慧无法通过识记习得,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是经历和体验。

2.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

从相关文献来看,“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均源自英文“Smart Education”。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在翻译、引用时略微产生了差异,在大部分文献中二者意思相同或相近,但也有一些文献将“智能教育”译为“Intelligent Education”。对于智能教育,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认为智能教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该类观点重点关注技术手段,如蒋家付(2011)认为智能教育,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处理、分析,为教育参与者提供快速决策和反馈评价的教育方式。[2]二是认为SMART是由自主式(Self-directed)、兴趣(Motivated)、能力与水平(Adaptive)、丰富的资料(Resoure enriched),信息技术(Technology embedded)等词汇构成的合成词,认为智能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兼顾兴趣,通过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开展自助式学习的教育(李洲浩,2012)。[3]该类观点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是认为智能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人们智能的教育。该观点直指教育目的,与智慧教育异曲同工。关于智慧教育目前也尚无统一的认识,国际学界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祝智庭(2012)为代表的国内教育信息化权威学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智慧教育概念。认为从教育信息化角度来看,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4]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的手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综合的应用,智慧教育的重点与前提在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智能化系统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智慧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从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比较来看,前者更为强调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后者更为关注技术手段的适宜性,也即智慧地使用技术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并发展智慧。

3.智慧教育的特征

(1)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在技术层面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感知、识别、捕获、汇聚、分析,进而辅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采用面向服务的SOA软件架构体系,实现了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和易用性。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进行感知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跟踪与记录,对家校互通提供立体化的网络支持。智慧学习环境中部署了传感网,利用各类传感器能捕获并识别各类学习环境中当前的温度、湿度、照度等物理信息,并根据预设,将其调整为最适宜的状态,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传感网技术还可实现对重要设备的位置信息、工作状态进行捕获与跟踪,实现智能安防和校园智能化管理;通过部署在教室和其他学习环境中的智能录播系统,可在不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将师生的教学实况自动录制,并实时存储于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学生可借此进行巩固复习,老师可借此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观摩;智慧环境实现了传感网、有线网、无线网的无缝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为构建家校互通的绿色学习社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智慧教育的资源特征

云计算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建设、存储、共享与应用模式的变革。智慧教育视域下的资源建设体现出全新特征。从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与技术模式来看,首先,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正在从产品层次上升至服务层次,资源平台建设的中心任务正在从技术平台的搭建转向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二,平台功能正在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与管理转变为容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于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第三,在运作机制上,Web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在逐步体现,各种有效的社会化驱动和信息聚合机制正在逐步引入,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绩效逐步提升;第四,在技术模式上,正在从传统的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资源的表现形式来看,已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的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转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微课资源、幕课资源(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于社会化网站(SNN)学习资源建设及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等。

(3)智慧教育的教学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也体现出了崭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实时、便利的教学资源获取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获和存储。智慧的教学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打断原有思路的情况下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时拓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动态、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此外,可将学生的笔记、课堂问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标注、修改等生成性信息实时存入资源平台,为学生巩固复习、交流经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资源支持; 第二、对课堂教学状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辅助教学决策。智慧的教学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统计与分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同时,可基于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第三,实现了自然、高效的课堂互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人与技术、设备、资源、环境的多维度互动,创设了高效、自然的体验环境;第四,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智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互动交流,协作分享的工具,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竞争性学习将会易于开展;第五,教学将突破明显的时空界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资源及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进入资源系统点播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随时随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帮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和课堂时间。

三、智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装备与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学习终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其中以智慧校园建设及其应用研究,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为突出。

1.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于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等(2012) 从环境构建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5] 蒋家傅等(2011)经过长达两年的智慧校园项目实践,从智慧校园与传统校园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应具备九大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6]也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严大虎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到教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7]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8]可见,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各有不同又趋于一致。总体上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在实施方面,南京邮电大学联合江苏金智科技于2010年实施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南邮智慧校园依托数据平台、身份平台、门户平台、GIS平台,建立公共的信息标准,进行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实现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目前南邮智慧校园已经上线运行(http:///ccs/main/loginIndex.do)。为师生提供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感知等五大类服务;浙江大学与中国电信于2011年7月签署了“智慧校园”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里协助浙大建设“智慧校园”项目。该项目将基于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建设浙江大学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等智慧校园应用,并凭借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建成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等。此外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承担了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该项目是由佛山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创新性地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历经两年多的研发、实施,开发了智慧校园教育云资源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智慧文化系统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研制了电子书包、电子课桌、智慧讲台等多个教育产品;建立了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场室;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该项目已于2012年通过政府验收并上线运行(http://),是国内目前较为系统、完整,且已投入使用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2.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台湾地区在2002年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2003年,香港10 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电子书包” 计划效果良好, 开始向全港1000 多所中小学推广。在内地,早在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上海等4 个城市试推广;2003 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已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2011年11月,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虹口区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南京从2012年试点电子书包进课堂,目前全市有21所中小学成为试点学校;2012年,广州四所学校的千余名学生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佛山南海南光中英文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一年级新生的英语课程中推行电子书包;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四所示范学校也于2011年开始试用电子书包,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目前电子书包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应用遍地开花,除上述城市外,重庆、青岛、宁波、山西、陕西等地都开展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还是面向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定位于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面向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

电子书包虽然广受重视,但实际试用效果却差强人意。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中“逐分”导向与电子书包的“育人”理念产生冲突,使得电子书包的大面积推广遇到障碍;其次,电子书包的安全、价格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第三,现有电子书包产品,基本上是由IT企业主导研发,一线学校被边缘化,导致现有产品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第四,与之配套的优质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匮乏,使得基于电子的课内外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第五,电子书包涉及硬件终端、应用软件、服务平台、数字内容等诸多方面,使其处于多家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范围,此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通力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书包的大面积使用。

四、智慧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缺乏专门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导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研究较少,多停留在个别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各系统、各产品间的兼容困难,难以真正发挥系统优势,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利于有关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现有产品和技术多为企业在各自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转型应用,缺乏创新和核心成果孵化平台与基地,新技术、新设计难以有效转化为教育服务;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仍没有形成,难以实现智慧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2]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23):109-24.

[3]朴钟鹤.教育的革命:韩国智能教育战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4):87-91.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6.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智慧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我国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部分之一,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校园内的智慧教育,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共享区域内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型教育环境”。

自2010年起,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条是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先后提出了“数字教育工程计划”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2013年,上海建成全国首个100G主干教育宽带网,开通了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公益课堂、高校 “跨校认证”等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广州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 为重点,研发了天河部落、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中高职虚拟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特色应用项目。南京市在确保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事业单位全部静态10M以上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建成了资源总量达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平台”、“教育博客”、“小学数学万用拼图”、远程网络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9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在线办理。宁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强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网校”项目,宁波市教育部门组织拍摄了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发展而来的,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也尚无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架构。2.忽视“软实力”的发展。国内智慧教育的建设都在比拼校园网络普及率、教育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的建设,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等“软实力”的发展。3.“信息孤岛”难破解。在省、市、县,每个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市区之内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4.教育体制保障问题。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仍存在着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与智慧教育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整体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智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其次,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问责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提高建设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促进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三是采购绿色环保IT基础设施,打造绿色IT新产业。

3.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瓶颈”。首先,关注用户需求,建设精品数字课程;其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再次,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

4.创新师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智慧教育是智慧的人和智能的技术的互动,没有了人的作用,再智能的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互动网络建设,增强学校对社会、社区的服务功能,设立“信息技术社区服务日”、文明上网监督家委会等,鼓励学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道德教育智慧;源头;儿童的可能性;发现;开发

“德育应该是最有魅力的”。[1](10)德育面对的是人,是人心,是人的向善之心,而“人──人心──人的善心,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1](10)但是,严重的现实是:德育的魅力正在消退,而且日渐“变得面目可厌起来”。[1](10)因为它背离了真实的、鲜活的、丰富的源头而渐行渐远,背离了原本智慧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智慧,走向单调、枯燥,甚至走向愚蠢。失去了源头的教育是不道德的、不智慧的,失去了智慧的教育是无魅力的、面目可厌的。中小学的德育太需要寻找、发现并看守道德教育的源头了,太需要寻觅、发现并生长道德教育的智慧了。寻找道德教育的源头和智慧,就是在寻找道德教育自身的内在力量。只有这种内在的力量才能使德育找到依据和支撑,找到动力和机制,只有这种内在力量才能让魅力永远伴随当代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才能持续生长道德教育的智慧。

一、智慧: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方式

当下,中小学生匍匐在知识殿堂的脚下,为知识而生存着。而这种知识生存又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演化成为分数而生存,背诵知识与争取分数成了中小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主导着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在这样的生存中,道德受到了挤压,智慧受到了逼迫,儿童的道德生命逐渐萎缩。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就是儿童的道德生命在阳光下、微风中自由地舒展,这种舒展的生长方式应是道德的,也是智慧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该如何解读道德教育的智慧呢?

(一)教育:让儿童智慧生存的艺术

智慧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也许因为很难定义,才显其智慧。因此,我以为,对智慧可暂不定义。正因为暂不定义,我们对它才有更大的智慧解读的空间。尽管如此,智慧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教育之中,智慧赋予教育特有的性格和色彩。“教育是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智慧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本体论的意义”。[2](1)这种与人生高度相契合的智慧,通过教育让儿童超越知识,而获得智慧生存方式,让儿童真正认识生活和把握生活,真正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教育在智慧的引领下完成特殊生命。正如怀特海所说:“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2](1)显然,道德教育离不开知识,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没有智慧引领的道德知识是肤浅的,缺少智慧的道德教育是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的智慧,指向人的生存,指向人的道德自由,指向人的道德生命的生长,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类,让学生学会感激,追求崇高,让学生充溢幸福感和责任感。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判断:当下德育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至上”遮蔽了智慧,遮蔽了儿童的智慧生存;让道德教育富有魅力,首先让儿童智慧生存。

(二)道德:充溢着智慧的内涵

儿童的道德成长需要道德教育的智慧,而道德本身与智慧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一,道德就是一种智慧。“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是关于生命的学问。中国的道德心理学、道德教育学和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是道德智慧问题”“道德智慧体现着人的本质”。[3](9)在西方,无论是柏拉图“理性的德性是智慧”,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是一种中庸之道的实践智慧”,无论是康德的“德性就是力量”“德性就是意志的道德力量”,还是加德纳鲜明提出的“道德智慧”,[3](9)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即所谓的道德智慧。其二,智慧总是与道德为伴。苏格拉底说:……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们要变为善,就都系于智慧;所以推论下来智慧就是使人有益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还说:智慧就是那些对人类有益的事或有害的事采取行动。道德与智慧相伴相随。其三,道德决定着智慧的方向。智慧是有方向感的,传说希腊雅典城原本没有名字,有不少人要求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雅典人说,谁为我们做的事好、有益,就用谁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结果,海神波塞冬送的礼物是战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送的礼物是橄榄枝。雅典人接受了雅典娜的礼物和名字,因为橄榄枝代表着和平。可见,智慧之神追求着人类所渴望的美德。用道德支撑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是狡猾、奸坏,充其量只是智商和聪明而已。

(三)道德教育中智慧的缺失

缺失一:以道德知识代替道德智慧。道德智慧需要道德知识的支撑,但是,道德智慧不等同于道德知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能产生智慧。实践中,我们往往止于并满足于抽象概念的解释、空洞道理的宣讲、现有结论的背诵,知识淹没了智慧、代替了智慧。道德教育的结果,学生会说、会背、会考试,而面对多元文化现象和价值观不会辨别、不会选择、不会行动。结果,道德教育知识胜利了,而人却失败了。

缺失二:忽视了道德能力的践行。智慧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总是附着在能力上。“能力可以理解为智慧的基本外部特征,或者是人的智慧力量的外部表现形态”。[2](1)可以说,忽视能力的培养会压抑智慧的生长。道德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命题,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经历、体验则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经历、体验本质上是一种践行,也是一种能力。但事实是,道德教育被文本所占领,儿童的经历与体验退避三舍。没有经历哪有体验?没有体验哪会有心悟之、行动之?无行动、无能力哪有智慧可言?

缺失三:封闭了道德智慧生长的空间。智慧离不开生活,智慧离不开对情境的认知、辨别与顿悟。智慧在生活中才会生长和活跃,在情境里才会萌发和闪现。当下的德育,儿童道德生活的土壤贫瘠,丰富的生活世界之门被关闭。“早上起来得最早的是我,晚上睡得最迟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负担最重的是我还是我。”学生对流行歌词的改编道出了逼仄生活中的无奈。无奈的生存状态扼杀了道德智慧。

缺失四:破坏了道德智慧的“表情”。智慧应该有自己的表情。智慧的表情是智慧的外部基本特征。愉快、欢悦、幸福应是智慧的表情。让儿童智慧起来,首先让儿童快乐起来、幸福起来。幸福感的消退,正是智慧的消退。当然,智慧的表情并不排斥刻苦地学习、深度地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充溢魅力的道德教育却使儿童感到厌烦,并且拒绝。就在厌烦与拒绝中,儿童智慧的道德生命停止了生长。为此,必须寻找智慧的源头活水,滋润道德教育,激活儿童的道德生命。

二、儿童、儿童的可能性:道德教育智慧之根源

(一)为什么提出可能性

固然,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土壤。“新课程认为: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或者说,道德就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道德的基本提问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把道德理解为生活和生活方式,澄明了道德的本质。”[1](10)撇开生活和生活方式就无所谓道德,也就无所谓道德智慧和道德教育智慧。这是日渐为大家所认同的基本命题。需要进一步提问的是,生活的主语是谁。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语。在回答“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问题时,不能忘掉主语“人”。丢弃人就无生活可言,亦即无道德可言;讨论生活,最终讨论的是人,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和人的发展。我们应该从生活背后去发现人、关注人。

正如卢梭所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人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4](11)卢梭的这一沉重的感叹,让我们想起了卢森堡所说:“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肝地撞倒了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4](11)卢森堡谈论的是革命者。可我们也是“赶往伟大事业的人”,由于缺少对孩子的了解,急急忙忙中我们也变得没心没肝了。这就谈不上智慧,更谈不上道德了。实践中,此类的教训实在太多了。《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寻觅儿童,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才会获得道德教育智慧之源泉,才可能获得道德教育的成功。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儿童呢?我们该重新发现儿童的什么呢?尼采和康德的话深深地启发了我们。尼采认为,在人的各种规定性中,具有本质意义决定性的是:人是“未定型的动物;人的未定型和寻求意义的努力是人的伟大之处。”[4](11)而康德说:“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4](11)皮亚杰在逝世前的一两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儿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范畴的研究上,他说:“智慧的发展表现为新的可能性的产生。”[5]如此推论,我们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关注儿童—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建构儿童的道德教育—生长道德教育的智慧。如果对儿童可能性这一伟大之处视而不见,那么,撞倒孩子当然是不可避免的。

(二)可能性是什么

鲁洁说:“人之为人的特性在于:世界上一切存在都只能是‘是其所是’,而唯有人这种存在不仅是‘是其所是’,而且还可能是‘是其所非’……他既面对着一个无可选择的先在前提,又具有向世界、向历史无限敞开的可能性;他既是规定的经验存在,又是理性的超验存在;……[4](11)人的这种“是其所是”与“是其所非”的统一,人的特征才充分显现,人的发展才具有最大可能。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是其所非”显得更为强烈,更为突出。

可能性简言之:“还没有”。一是还没有确定。确实,“自然就是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4](11)儿童处在不确定中,就会有多种可能性,就会“不安分”,充满变数,也就会永远处在发展状态之中。在基础教育中,让儿童具有很大的“未确定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二是还没有成熟。这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儿童的发展既需要教育的促进,又需要其自身的成熟,二者缺一不可,教育不是万能的。在其自身不成熟时来不得急躁及所谓的“超前”式的拔苗助长。由于不成熟,儿童会有许多缺陷,也会有错误,这都是正常的。此时,缺陷与错误不仅成了儿童的表征,而且成了教育的资源。可能性的这种“还没有”让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塑性的存在正是教育价值和使命之所在。

往深处说,可能性意味着可开发性,开发性建立在可能性之上。教育的开发就是对可能性的开发,教育永远是一种发现和开发,是因为人永远存在着可

转贴于 能性。当教育停止了发现和开发,势必就把人的可能性凝固在一个有限的规定之中。这种可开发性又意味着人永远是生成着的;人生成着,意味着人永远是超越的,永远处在打破种种界限和规定的状态之中。生成、创造、超越正是可能性的本质。 可能性的这种本质具体体现在人的潜能上。人的潜能好比富矿,一旦被开采,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以往我们也关注潜能,但只局限在“潜在”的状态,可能性使潜能活跃起来、生动起来、具体起来,与人的发展和超越紧密联系起来。所以,可能性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儿童还有另一方面可能性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儿童存在着背离教育的要求,向另一面去发展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的两极发展是正常的,正如杜威所说,儿童的生活是琐碎和粗糙的,他们总是在以自己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暂时地构成整个宇宙,但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重新组合。如果放任儿童按着他自己的无指导的自发性地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儿童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引导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这种另一方面可能的原因及表现主要是:(1)电子媒介及网络世界,把成人的一切秘密都暴露在孩子面前,“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就不存在了”。[6](5)这就是童年消逝的可能性。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为储藏和丰富童年而努力。(2)我们的生活方式被电视所控制。“现在的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人类很可能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场所”。[6](11)儿童道德学习需要兴趣,需要生动活泼,但决不能娱乐化。道德教育必须警惕导致娱乐至死的生活方式,必须引导儿童追求健康、高尚,在刻苦中体验,在艰难中寻求成功。(3)心理断乳期现象正在趋于消失。日本的研究报告说,在富裕社会里,教育空洞化,青少年的压力已发生变异,压力的变异与消失是一种心理断乳。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分离。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正是在实际的“缺乳”的状态下悄然消失的。[7]世界是一个价值有涉的大森林,既有天使,也有魔鬼;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儿童的伟大之处有时正是儿童的危险之处。儿童的可能性就是这么尖锐地挑战着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智慧。

三、道德教育:从源头出发

(一)儿童道德教育要从儿童出发,并以儿童的超越性为归宿

既然儿童是道德教育的源头活水,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儿童这一源头出发,这既是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道德教育的归宿。这实际上是一个道德主体的问题。但什么样的儿童才可能成为主体?夏伟东在《道德本质主义》中说:“不但没有主体性便没有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并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8]当儿童敬仰和服膺道德时,才可能真正成为主体,显然,道德教育从儿童出发,首先让儿童生长道德,敬仰道德,具备美德。真正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在认识与发现儿童中引导儿童,永远是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

从儿童出发,不是停留在“此在”的儿童水平上,应以超越性为归宿。这种超越性,主要表现为儿童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享用者。道德不是神喻的,也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人创造的。儿童不是道德的被动接受者,应是道德的创造者。让儿童创造自己的规则和道德,是最大的教育智慧。道德不是专门用来限制人的、束缚人的,而是让人体验和享受的。儿童在创造道德的同时,体验道德的快乐,享受道德的自由。道德教育从儿童出发,从本质上说,就是从儿童创造和体验道德出发。

(二)儿童道德教育既要关注儿童的现实性,更要关注儿童的可能性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未成性高于既成性。长期以来,教育的目光总是停留在现实性上,偏狭在他此时此刻的表现、现时现在的水平上,教育的评价也总是以现状来判断,至于他将会怎么样,将会有什么可能,有多大可能,则很少去瞭望,更少去关注。关注儿童的现实是必要的,但关注现实不是目的,目的应是从“现实”开始新的出发。停留于现实,教育就会短视、急躁和功利,当然也就会平庸、肤浅、狭隘。关注儿童的可能性,教育的目光则会因此深邃、悠远和智慧。

关注儿童的可能性,首先要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托马斯在《不适应的少女》中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使我们的一群孩子秉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地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在其中,没有人能够确立或预言这些可能性……”[4](1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发现呢?不应该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可能性不是现成的东西,用发现现成东西的方式永远发现不了儿童的种种可能性。

关注可能性,决不能忽视现实性。关注现实性,实际上仍是在关注可能性。道德教育就是从现实与可能的不断转换中生长智慧、充溢魅力、获得成功。

(三)儿童道德教育要给儿童有最大的可能存在

可能性既可存在,又可消失。可能性存在于哪里?怎么让儿童有最大的可能存在?首先,可能性存在于生命之中,只要生命存在,可能性就存在。因此,保护儿童的生命,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就是保护和尊重儿童的可能性。道德教育必须让儿童生活在安全之中、健康之中、幸福之中,让生命焕发出活力。其次,可能性存在于时间之中,没有时间就没有可能性。让儿童有时间,有时间去探究,有时间去体验,有时间去反思,有时间去领悟,有时间去创造,其间,可能性会喷涌而出。正因为此,教育需要等待,教育需要跟踪,等待和跟踪的过程就是可能性的呈现和发展的过程。再次,可能性存在于自由之中,自由是可能性的保姆。自由意味着选择,有选择才可能有发展;自由意味着想象,想象给可能性以飞翔的翅膀;自由意味着创造,创造是对可能性的开发和优化。当然,自由也意味着自律。自由是在解放中获得的,解放又与规范相伴。赵汀阳说得好:“任何一条规范,就其本身而言,都只是在某种约定的条件下必须遵守的,但却不值得给予尊重:如果它与做人的要求相背则本来就不值得尊重;如果它与做人的要求相符,那么实际上我们尊重的是人性的光辉而不是规范。可以说,规范的伦理价值永远是相对的,而人性的道德价值才是绝对的。”[9]规范为解放而存在,惟此,儿童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也才会有最大的可能性存在。

(四)引导儿童创造可能的生活

生活前景是一种“可能生活”。道德教育的智慧就在于让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生活,学会创造可能的生活。道德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日常生活的复制,它需要对生活加以辨别、选择和改造,需要超越生活。这样,儿童才能有更高的追求。创造可能生活应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可能生活是一种理想但是可以实现的。这种可能生活由理想引导和支撑。因此,要给儿童以理想和希望,甚至让儿童有一点梦想和幻想,此时,生活世界才有可能成为创造性活动的场所。鼓励儿童幻想和梦想,引导儿童有理想和有希望,实质上是引导儿童追求崇高与伟大,此时,不可能的东西往往也是可能的。当教育把不可能变成一种可能的时候,那是多么有魅力、有价值啊!道德教育的魅力正是来自儿童,来自对儿童可能性的发现、开发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领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皮亚杰.可能性与必然性[M].李其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6]〔美〕尼尔·波滋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

[7]田晓虹.没有压力是不是就对了[N].文汇报,20051103.

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篇8

智慧教育教育模式基本要求一、前言

从古至今,不论是古代帝王还是卓有成就的思想家,都把教育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一直以来人们之间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只有教育才是维持一个民族和国家长久生存和持久昌盛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古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是辅助选拔优秀的官吏。但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欧美国家,这种为科举选拔做辅助的教育发展模式被激烈的批判着。在他们看来,教育不能仅仅是工具或是功利性的手段,实质上,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去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灵魂。著名哲学家亚斯贝斯就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被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所以,在新时期,随着社会、教育环境和人本身的发展,教育也应从过去的僵化形式有所突破,转而向智慧教育发展。

所谓的智慧教育是相较于传统教育而言,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对知识的灌输,目的在于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受教育者。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是教会学生“是”,却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智慧教育则不同于传统教育,智慧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使学生知道“是”的基础上,从而更清楚“为什么”。从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变不是一种普通的转变,这种转变使扼杀人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意识的基础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张扬人的个性,使人学会质疑,能够更好地走向生活的教育模式。因此,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国家要想富强,社会要想进步,人民智力要想获得提高,智慧教育就需要更多的普及和完善。

二、智慧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的发展需要智慧教育

社会的形成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扩大,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扩大。因此,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社会如何发展?人如何发展?根本上在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才是人和社会相互发展的基石。因此,归根结底说来只有教育发展成功,才能在根本上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因此,只有转变过去旧有的、僵化的教育发展模式,转而向智慧教育迈进,才是人和社会共同发展所希冀的期望。

2.教育环境需要智慧教育

现代的教育环境同古代、过去的教育环境有所不同,更加主张教育本身面向人本身、向着唤醒人的灵魂以及刺激被教育者思维的独立性和开放性的展开,而过去僵化的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教育不再被更多的人所认同。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启发式的教育,启发式的教育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它保留了人思考的独立性,使思维具有活力,而正是这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强调创新的来源。只有创新科技才能进步,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只有创新教育本身才能进步。因此,智慧教育不是某个个人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它是整个教育环境的需要。

3.从人的发展本身来说更需要智慧教育

马克思在他的社会三形态理论中强调:在第三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将不再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它将是人的全面独立和自由的状态。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状态不仅需要经济、物质即社会层面发展的提升,事实上,它更需要教育的努力。教育只有向着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而去努力,马克思曾说的预言才将成为现实。教育在它的根本意义上说来,教育是为了人本身而开展的,绝非过去的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教育需要将外在世界本身展开,但是需要清楚的是,教育不是一味地使人关注外部世界,了解和学习外部世界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和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应是使人更清楚地认识自身了解自身。而智慧教育之所以会突破和超越于传统教育,正是在于智慧教育开启了人认识人自身的那扇窗,使教育不再只关注外部世界和知识本身。相反,只会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本身。

三、智慧教育的基本要求

1.张扬个性

传统的教育是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而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病就在于使人丧失了个性。灌输式的教育理念是使将各种知识概念在学生不需要理解的情况下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将自身的记忆能力发挥到极致,把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全部原封不动的装进自己的大脑。灌输式的教育之所以受到批评,就是因为它没有看到受教育者的不同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而是以相同的方法不分类别的全部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学生在个性上极大丧失,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培养了一群有着相同特征、相同想法的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仅仅维系在外部特征的差别,却使人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差异――个性上的不同。因此,之所以要倡导智慧教育,就在于智慧教育强调的是按照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也就是在保留人自身个性基础上的教育,智慧教育不仅把知识传输给了学生,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人性最宝贵的一面――个性,并为这一特性的展开提供了条件。

2.学会质疑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精神如何才能培养?美国人在这方面给我们上了一个很好的课。现在的世界格局体现在一超多强的形势,而美国就是其中的“一超”。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都处在世界的前列,而美国人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水平,就在于他们具有创新精神。走进美国的课堂会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像在中国有着森严的等级一样,相反师生之间总是以非常轻松和愉快的形式存在着。此外,美国人从不会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给出,而是尝试着让学生推出问题的答案,甚至是学生给出问题,让老师来进行回答。这种在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质疑的精神就是美国人创新精神的源泉。因此,我们在开展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提出疑问。

3.走向生活

我们原有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备受诟病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不具有生存的活力,在于它缺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缺少走向生活的一种精神。事实上,教育与生活之间本来就应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教育来自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根基。智慧教育会使人更加清楚的明白,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要简单地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的教育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