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8篇

时间:2022-11-22 07:36:0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1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03-0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1]因此,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

一、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性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可见,创业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永远不能放松的一项工作,也是中国经济能否转型升级的关键。

(一)激发市场需求需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需要的加大,以往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已完全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改变我们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从而增加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也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这要求我们必须走集约发展、高科技含量发展、高附加值发展的道路。

(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激活市场需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需要大众创新创业去增加市场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说,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经济“中高速”的新动力,因为大众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产品,而且还能引导创业者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投资力度。同时,大众创新创业还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依托,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的初创企业,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优化封闭的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更加自由流动。

(三)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需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经提出就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并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是因为大众创新创业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是大众创新创业满足人的最高需求,让自由发展的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每个有思想、有创造的人都拥有积极的精神和良好的状态;二是大众创新创业将打破传统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人都有成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努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三是大众创新创业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让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根本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消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认识误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十分重要的手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和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创新创业

中央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去创业创新,而是鼓励大家去闯一闯、试一试,能创就创,不能创也可以从事其他方面的就业工作。因为在当今条件,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创业创新条件的。但是从客观实际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而创业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业创新中来,积极主动地去创业创新,尽管可能会出现多数不成功的现象,但是成功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新成长的企业越来越多,就业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因此,大众创新创业虽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创新创业,但也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一旦拥有创新创业的机会或者条件,要毫不犹豫的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任务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观点,认为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一旦创业失败就需要承担应有的风险,往往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宜在全社会广泛号召动员,为安全起见,创新创业应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而实际上,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而言,如果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参与,很难满足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因此,只有万众一心,不断培育“双创”人才,激发众人的奇思妙想,让“双创”成为众人之事,而非少数专业人士的任务,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倒逼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突破,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新兴技术和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让普通人也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三、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途径

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要统筹各部门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

(一)全社会共同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发展共识和合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部门持续发力,形成发展共识和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一是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除了积极营造向上的创新文化,宣传先进典型和创业事迹外,还应让市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在各地区之间建立联系机制,让先进企业传授自己的工作方法与经验,让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创业资源在地区间自由流动,甚至在每年考核中也要把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考核指标,对创新创业环境予以评估,切实发挥政府职责,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二是企业要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和政策,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企业要有敏感的触觉,善于利用国家和社会已有的创新创业资源,努力把已有设施条件用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资源,同时,还要敏锐地抓住国家及地方的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把优势资源用到极致,让每个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三是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就业观念,制定相关政策或提供相应设施,帮助和激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成立创业沙龙、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大学生找到创业项目,掌握创业技巧,实现创业梦想。四是科研院所要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加强分类指导,盘活存量资源,善于利用传统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努力把现有资源转化为实物,不断满足创新创业新需求。

(二)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任何国家和地区如果离开信息化,都将会被全世界所遗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也深入千家万户,不断地改变着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更好地发展经济、改变我们的生活,各行各业就要主动、广泛、深度地与互联网结合,在“互联网+”发展中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正如总理说:“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5]因此,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要深入挖掘互联网价值,高效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先进经验和创业创新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政府治理方面,也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互联网+”的福利,在市场中公平自由地竞争和发展,从而营造出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2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

一、全民创业创新的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大国和具有自主研发创造能力强国的重要路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最博大的,要实现把我国打造为科技强国,就不要依靠大众的力量,充分汲取群众的智慧。全民创业创新,有利于建立自由的开放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氛围,更好的形成创新机制,培育更多水平素养高的人才。不断促进创业创新的理论建立、创新制度、创新科技,才能更好的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目前,各国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再一次卷浪重来,环保、材料、能源、信息等各个产业的技术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绩,一系列新的产品、方法、技术、模式、业态等应运而生,人类也向高端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的方向在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将对我国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而只有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真正建立起创新性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其次,全民创业创新是我国以创新促发展的战略选择。现在的创业和创新活动已经与以往不一样了,由以实体为主开始转向以无形化的、信息化的和知识化的产业为主,其中设计方案、商标、专利、品牌和知识等精神化的产业占比增长迅速,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大。创业和创新不能够严格的划分界限,而是紧密融合的。文化、管理、科技、知识等的创新,必须依靠全民的力量,转化为创新的高级化、普遍化,转化为促进企业实力迅速的提升,才能有效果的促进经济的稳步健康快速增长。企业也必须要不断的持续创业,以创新推动再创业,创新和创业不断融合,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实现我国以创新促进发展的战略。

再次,全民创业创新是调动群众的力量和积极性,实现万众一心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创业和创新是广大群众的实践,实践会面对各种压力和障碍,因此创业者不仅要创新,还要作为推动者,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改革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和源泉。比如之前实行包产到户的创新之举,由先进群众自发创造,大大激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创造出粮食产量的奇迹,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显示出它的优势,我们如果不断完善,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全民创业创新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方式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全民创业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向集约化方式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厦航的状况,要发展有质量的经济,必须改变开发方式和对象,利用储备粮非常丰富,但是开发尚且不足的资源。这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国民创业创新能力,将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潜力激发出来,把潜力转变为创造性的劳动和社会的先进生产力。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将他们的创造创新能力发挥出来,能够整合各种单一的元素,凝结成非常重要的先进水平,而这些分散的单一的要素独立存在的时候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创造力和整合能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就会促进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就会极大的提高社会的物质水平,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大众创业部限制地点和区域,不管事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可以根据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创业,这样可以大大缩小城乡的差距。发挥大众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更加完善。大众创业可以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可以鼓励更多的生活型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合理运用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旅游、健康、文体、养老等服务。全民创业创新可以缓解我国区域发展的落差,推动经济发展主力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偏移,依托黄河长江等重要水第领域和通道,实现外贸的快速发展。大众创新还可以促进我国环保节能、绿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众的创新可以刺激绿色新科技的出现,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提高绿色经济建设的生产效率。

第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通过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拉动内需,扩大群众的收入来源,提高民众的经济水平,改善民生。大众创业创新可以解决我国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了民生之本,就可以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促进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提供科技支撑推动科技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实际上就是三次科技创新,而且每一次都引发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向上。因此,当前一方面要合理确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瞄准国内外技术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两头发力,积极作为,努力取得原创性突破,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

第二,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做好创业创新各项工作,离不开强大的价值引导力、精神推动力作支撑, 更需要营造见贤思齐、和而不同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为此,应当认真研究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引导和推动创业创新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外部政策环境。首先,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拓宽投资空间。其次,全民创业创新需要与财税政策调节相结合。与虚拟经济相比,创业创新往往投入风险较高、成本较高、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四,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政府职能转变给力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需要倒逼政府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由此, 要通过体制创新,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

四、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我国经济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本文首先对全民创业创新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包括它是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大国和具有自主研发创造能力强国的重要路径、全民创业创新是我国以创新促发展的战略选择、全民创业创新是调动群众的力量和积极性,实现万众一心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再对全民创业创新对经济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方式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通过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最后,本文对促进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的对策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和进一步简政放权等。

参考文献:

[1]孙博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EB/OL].人民网,2015-3-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3

关键词: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政策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40-03

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正在中国蓬勃兴起,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它不仅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也将给未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且深远的影响。

一、创业创新浪潮与国家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创业创新浪潮,每一次浪潮的产生、发展都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是实施改革开放和富国富民政策产生的直接结果。

第一次创业创新浪潮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十年,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两个农业文件。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两个农业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得到认可。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7月和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文鼓励农村发展社队企业。1980年9月,国务院体改办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第一句话就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1988年宪法修正案: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由此带来了以返乡知青、社会闲散人员为主的城市边缘人群的“个体户”和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80年代第一次社会创业创新浪潮,特征是“草根创业”。这次创业潮中一些有头脑的农民开始创业,诞生了一批实力型乡镇企业,如美的、万向集团、格兰仕等,使乡镇经济一度占有“三分天下”的社会经济地位。

第二次创业创新浪潮是1992年以后的十年,重要标志是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鼍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渐向城市拓展,实现城乡改革结合”等改革新内容。1998年,宪法修正案确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由此,改革方向得以明确,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激发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的热情。一批思想开放、敏捷的体制内精英闻风而动,出现了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里的大批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创业,第二次精英创业创新潮由此发端。据人社部数据显示,仅1992年,就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经商,带来了一轮创业创新巨浪。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个体户、农民创业创新不同,这一次创业创新浪潮是以体制内人群包括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行政科研人员下海经商为主体,特征是“精英创业”。这次“精英创业”,拥有更开放的视野和头脑、更扎实的知识和能力、更广泛的资源和人脉,取得的成就也更令人瞩目,产生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如俞敏洪、郭广昌、王传福等,打造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如新东方、泰康人寿等,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竞争的基础力量。

第三次创业创新浪潮是进入21世纪后的十多年,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WTO组织。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管理、技术、资本等全要素参与分配,推动了改革红利的形成。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中国政府对加入WTO做出了四个方面的庄严承诺: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农业方面的承诺和服务业的开放。加入WTO,倒逼中国国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带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开始深刻影响中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曾在1997年12月1日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全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想,根据《建议》的精神和战略思路,国家计委编制了我国的第一个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即《国家“十五”信息化专项规划》。2003年11月14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6年3月编制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举措。这一连串的国家规划和政策实施,促使中国互联网经济在加入WTO后快速成长。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我国香港上市,首日市场价值超越250亿美元,上市即昂首挺进世界互联网巨头前五强,当时全球互联网四强的市场价值分别为Google(2000亿美元)、eBay(500亿美元)、Yahoo(400亿美元)和Amazon(250亿美元)。到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5.38亿)不仅超过美国(2.45亿),还同时超过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总和。随着互联网技术、风险投资及资本市场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中国互联网发展更具国际化、市场化、资本化、技术化和便利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以互联网经济为特征的第三次创业创新浪潮。在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中,成功孵化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携程、新浪、网易、盛大、搜狐等,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定义了新高度,为中国经济拓展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14年中央提出的国家战略,带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业创新的第四次浪潮。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发生的,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创业创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创新浪潮,与改革开放后的以往三次创业创新浪潮有所不同,这轮创业创新潮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科研人员、青年和大学生、国际人才、返乡人员、基层群体等各类人员都有参与,其群体构成更为丰富主动,它反映了当今时展的新要求,体现出基础性、广泛性、前沿性和开放性的趋势特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支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政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提出后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201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指示: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推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总理在2016年重点工作部署当中,明确提出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了2016年打造发展“双引擎”的行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系列政府制度变革政策,实实在在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自2014年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在中央层面已经出台24份以上相关文件推动创业创新,如《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相关部门出台的“双创”配套实施政策更多,不少于44条,如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科技部印发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等。这些文件围绕完善创业环境、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创业主体活力、拓展城乡创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正在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对创业创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简化政府行政职权和商事制度,降低了创业创新门槛和成本。2014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大幅缩减了核准范围;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事项大幅减少,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85%的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改革前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有226项,2014年国务院分三次将15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者明确为后置审批,取消19项,只保留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工商登记注册方面实行“先照后证”,推广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让工商登记变得更加方便、容易。随着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市场主体准入更加便捷,创业活动更加活跃,创造出更多社会就业机会,成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2.支持创业创新主体多元化,形成创业创新持久动力。本轮创业创新浪潮不仅有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海归人员创业,有具有实践经验的体制内人员和科技企业人员选择离职创业或在企业内部创业创新,还有有创造力与激情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更有以农民工为主、量大面广的社会普通人员的草根创业创新,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创业创新者主动创业、积极创新,是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创业创新政策措施的着眼点。针对科研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境外海归人才来华创业等创新型人才的创业需求,从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的角度,提出了更有效、更具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而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社会人员的草根业创新,提出“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支持政策,推动创业、创新与就业协调互动发展。

3.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提供了创新创业成长的沃土。国务院2015年3月11日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通过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基础上,提供更高层次服务,促进大众创新创业;2015年9月23日国务院推出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建设基于互联网等方式下出现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的具体措施,比如“破除限制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不合理约束和制度瓶颈,营造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主体之间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等。这些政策措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创新创业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4.加大鼓励、保护创新创业政策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务院及各部门纷纷出台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如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业创新的金融融资支持政策,设立部级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财政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助力创新创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合法创新创业权益的保护力度,推出保护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新政,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等,为创业创新者营造一个优质、高效、便捷、公平的创业创新环境。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效果及未来方向

自国家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创业创新的高潮,在增强社会活力、创造就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成效显著。

一是新设企业增长势头旺盛。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的数据信息,2016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783.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全国新登记企业261.9万户,同比增长28.6%,平均每天新产生企业1.4万户,高于2015年平均每天1.16万户,改革前则是每天0.69万户,新设企业增长势头迅猛,形成了改革以来第四次创业创新的新高潮。

二是社会就业岗位增加显著。目前全国经济下行、增速放缓,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面临着去过剩产能、减冗余职工的压力,然而这种背景下全国就业还继续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激发的创业就业热潮起着关键性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16年1~9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

三是民间创业创新热情得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出以来,社会民间投资创业的热情高涨,出现了普通百姓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新增企业中,新登记私营企业247.9万户,同比增长28%,约占新增企业数量的95%,值得注意的是,到2016年6月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数量在内资企业中的占比首次超过90%。除企业外,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上半年也呈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分别增长6.2%和27.8%。

四是结构转换效果显现。当前我国经济表面上表现出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的现象,其实内在根本的问题则是新旧经济的更新和衰减。一方面,受宏观调控、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产能过剩行业新注册企业数量增长缓慢,同比只增长了5%左右,其中严重过剩的如钢铁、船舶行业企业数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实施,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立企业中,服务业表现十分抢眼,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212.4万户,同比增长30.2%,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1.1%,而此前的2013年底是72.1%,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行业的新注册企业数量,同比增速高达四成或以上,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转换提供了新动能。

未来方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是创新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将在中国催生一场新产业革命,对进一步稳增长、促民生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将更加活跃,会有更多的人、企业、社会组织加入其中,不仅有科技创新和精英人员发挥的骨干中坚作用,更有广大人民群众激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初创小微企业将大量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也将得到重新焕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合力产生新能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2015.6.1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2015.3.11

[3]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2015.9.26

[4] 工商总局.2016年上半年例行新闻会.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16.7.25

[5] 方d东,潘可武,李志敏,张静.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4.17

[6] 张晓强,徐占忱.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考.新华网,2015.11.13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4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强化政策集成,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基本形成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构建起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在全县科技领域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把县建设成为全市依托科技创新创业的高地。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产业领域涵盖特色农业、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个以上、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初步建成覆盖全县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2015年预计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吸纳就业人数50人以上。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争取在2017年前把我县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我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做出贡献。

二、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创新创业

(一)放宽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范围。规范直接费用支出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将项目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纳入劳务费科目中列支。项目在研期间,年度资金结余可按规定结转继续使用一年。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所需差旅费如有不足,可在科研项目经费中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两项支出中调剂安排,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

(二)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引导补助。制定我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引导补助办法,对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小贷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进行补助,所需资金从县级创新创业引导资金中列支。积极争取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项目资金,降低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

(三)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单位建立相应管理办法,规范科技人员离岗期间和期满后的权利和义务。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对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约定任务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在我县兼职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以及在我县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并取得相应合法股权或薪资。对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成果在我县境内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所有。

(四)实施“科技创新苗子培育计划“。采取“导师+科技创新苗子”和“人才+项目”的培养方式,选择我县范围内的高校在校学生、3年内毕业生,以科技项目的形式资助其在我县开展科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发明创造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我县青年科技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五)建立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鼓励我县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专利入股、质押、转让、许可等方式促进专利实施获得收益。以专利权等依法可以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入股的,在公司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不受限制。既未约定也未在单位规章制度中规定的情形下,国有企事业单位自行实施其发明专利的,在专利有效期内,每年给予全体职务发明人的报酬总额不低于实施该发明专利营业利润的5%;转让、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或者以专利出资入股的,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报酬应不低于转让费、许可费或者出资比例的20%。

(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城乡一体的创新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县、乡两级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机构,加强乡镇、社区(村)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我县龙凤工业园区、全县25个乡镇于2015年7月底前在政务(便民)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服务窗口,为大众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综合服务。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着力打造“互联网+”新模式,加快创新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整合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就业政策集中,创新创业信息、科技供求信息、招聘求职信息统一,公开共享。按照统一标准、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科技创新资源、人力资源数据库,搭建业务经办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决策分析平台,实现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的全程信息化。支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征集展示推介等活动,组织和参加川、滇、黔、渝中心结合部创业项目推荐会、创业融资洽谈会等大型专题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七)探索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试点。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试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创新券,向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购买所需科研服务,相关科研服务机构持创新券到同级财政部门兑现补贴。由我局和县财政局根据上一年度的补助额度,给予适当补助,所需资金从县级创新创业引导资金中列支。

(八)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建立科研资源、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支持我县公益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对提供资源共享、创新创业服务成效显著的单位和机构给予10-3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小微企业在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新产品研发检验测试的费用给予30%的补助。鼓励县外科研院所(机构)在叙设立分支机构为我县产业发展提供科研服务,所需资金从县级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中列支。

(九)积极利用闲置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联合县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等部门一起,整合闲置办公用房,国有控股企业闲置厂房,社会闲置资产等适合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的场所,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形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采用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力争2015年在我县建成1个产业特色突出、承载力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孵化大楼、孵化工场、孵化园区等),能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意交流、创新成果转化的实验室和设备条件、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工商注册、政策申请、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积极打造满足创新创业需求的孵化楼宇、社区、小镇,通过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减免、补贴和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区。2015年底要在城区内建设1条科创街,每个街道要建设1个科创园,每个社区要建设1个创客角。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企业、个人、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在我县投资建设运营一批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专业化孵化平台,并按其对入园创新创业人员提供的服务情况给予平台3-5万元的资金补助。

(十)合理利用科技孵化器资源。利用工业用地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不改变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用途的前提下,其载体房屋可按幢、层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产权登记并出租或转让。对县级经评审符合条件的新建成的创客空间、创客角、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分别给予10万元的创建资金补助;对新建成的部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创建资金补助,所需资金从县级创新创业引导资金中列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5

【关键词】创业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行性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结合了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在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制下,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一、 “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概念

“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理论推广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大众创业”的推行,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缓解了就业压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大众创新”理念,则是在技术和创新上为大众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持,创造更多的资源,促进大众创业能够稳定进行。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之间是相互衬托的,大众创业为大众创新提供理论和市场依据,给予大众创新一个发展的平台和条件。而大众创新则为大众创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谐、稳定的进步。

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概念的提出是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下提出的,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大众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保障我国经济水平稳定的提高。

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理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前的市场发展情况,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发挥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的实质作用,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推行现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它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市场和人民。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责和义务,完善监督和服务职能,为大众创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节,促进大众创业的良性发展。大众创业、大众创新自推广以来,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政府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简政放权。简政放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能力,维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的公平性和健康、稳定发展。

(二)完善监管职能和服务职能。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者自身素质,同时打造一个服务型的政府。

(三)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中小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全面的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法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政策性的措施和经济性的措施。在政策上。首先,完善监管职能,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大众创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制定具体的措施,保障中小型企业的稳定发展。再次,注重对创业产权的保护,鼓励全民创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有利于良性市场的形成,从而带动社会经济良性的发展。最后,加强对创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的基础,嫁对人才的培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坚持,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对于提高创新、创业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上。第一,加强财政的支持。经济是发展的基础,在财政上加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业者的压力,为创业者提供的一定的保障。第二,完善税收措施。在对中小型企业扶持发展方面,国家制定的税务政策应给予中小型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的支持和保障。第三,政府要加强扶持力度。政府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的保障,是建立良性市场竞争的依据。政府加强监督和指导,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优势,从而在政府采购计划和项目管理上能够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同时也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在一个公平环境的同时,加强政府与创新型企业的联系,引导创新型企业持续、稳定、科学的发展。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重大的改变,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展的产物,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提供更多的依据和保障,以企业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以社会发展促进全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新能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拓了产品领域,扩大功能,引导社会走向,扩大了资本的流动性,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五、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展下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的推广和实施,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为大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提供平台,同时,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为缓解压力创造了条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全面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滑瑞;影响我国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高青;上海市青年创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6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人们关注度最高的民生问题。对于我们国家,只有更好的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虽然是近几年新提出的,但是也同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目的是通过鼓励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时下我国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时代在进步,如何更好的让高校人才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业本领,是现阶段甚至今后高校人才培养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2.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

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步入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经济改革过渡期所导致的经济增速的下降也逐渐显现。所以,如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添加新动力,如何解决时下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基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我们的国务院总理第一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引起了普遍关注。后续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已经在整个社会铺展开来,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2.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近年来,社会经济逐渐由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随之而改变的是创业热潮,它先后经历了“个体户”式和“网络精英”式的创业热潮,而现阶段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热潮,则是提出了更多的创业和创新政策,鼓励全民创业。这些不仅增加了创新型人才的就业机会,还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此外,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鼓励全民创业,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3当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遭到忽视

在高校的日常课程安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往往会忽视与实践的结合,很多学生在理论课中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也不乏有学生会对创业相关的课程足够重视,然而缺乏的是实践这种理论的环境,无法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就导致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这是当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其实,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更多的有想法的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把自己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刻的去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创业过程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未来创业。

3.2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创业风险性很大,经常面临各种问题。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有不少关于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然而这些是远远不足的,甚至对政策的落实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创业前期给予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然而,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这些资金往往是不足的,对于创业来说,这仅仅也是一方面的问题。此外学生更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有的学校即使成立了相关的技术支持部门,也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3.3学生创业观念不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于提高

以前,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学好相关理论知识,找到一个工作就可以,而创业对于他们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然而,随着就业形式的加剧,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此外,在当前高校当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多还停留在高中的应试教育阶段,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且很少主动思考或者创新。很多创业项目都源于创新意识,因而,高校在教育方面要重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多参加实践,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创新意识,才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潜在商机,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创业。

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4.1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新的时代背景,原先只依靠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渐不能适应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应根据社会需求适时经行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4.2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鼓励学生迈入社会

相比于社会而言,高校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高校的学生很少提前进入社会,因而其对社会的了解十分不充分,学生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点,必须对创业援助系统加以完善,鼓励学生迈入社会。这就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创业的技术指导,使他们充分了解创业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资金。完善创业援助系统的过程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中,促进和鼓励更多的学生自主创业,提高社会的创新力。

4.3争取创业机会,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是学生实践创业的最佳场所,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提高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应尽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选拔。此外,企业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贡献些许力量的同时也会收货诸多好处,能够收拢最佳的人才,给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带来先机。总之,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互利共赢的绝佳策略。

5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全民创业、创新将受到极大的鼓励。然而,在当今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背景下,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需要培养出能够促进其进步和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能够主动改革,勇于创新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争取为社会需求贡献最大的力量。

作者:杨刘萍 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劳动就业服务局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旬刊,2015(5):174~17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7

在今年“两会”上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对于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大众创新创业,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之源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个体工商户的蓬勃发展,使市场需求与供给尽快相遇,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第一轮原动力,也是第一轮改革红利的源泉。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依靠中小微企业的“五六七八九”的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产品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一个大众创新创业的社会,将是一个充满市场活力并不断创新的社会。

大众创新创业量大面广,更加贴近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能够带来更多投资机会,拉动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8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市第四次党代会战略部署,以“产业兴市、工业强市”为引领,积极落实《全省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2018年工作要点》,策应中共宜春市委、市政府关于“四年翻一番,决战八千亿”的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

二、工作措施

1、创新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我县绿色科技生态发展战略,努力做大做强三大绿色产业。一是立足产业基础,引导支持现有企业抱团合作、靠大联强,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构建体系的产业发展之路。二是加快产业新产品引进和研发,丰富产品品种结构,着力提升现有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环保、安全设施建设,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2、创新项目建设。一是积极引进高新大项目。通过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聚集、税收高的新型工业项目,以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推动技改项目提升。参考对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推动我县传统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

3.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倍增计划,力争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发明专利申请数20件以上,“效益园区、生态园区、创新园区”框架基本形成,骨干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实施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力争扶持2个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4.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专利升级行动和科技入园行动。组织科技成功在线对接会,逐渐打造网络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确保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核心专利权的拳头产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