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美术界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06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美术界杂志

主管单位: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
  • 创刊时间:1972
  • 国际刊号:1002-7416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530023
  • 国内刊号:45-1048/J
  • 邮发代号:48-30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广西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菁英推介
  • 理论研究
  • 来稿选登
  • 专栏
  • 解读名家
  • 现代水墨
  • 扎根生活
  • 展览选粹
  • 专题等
  • 薕村

  • 林泉味象 含道映物——读杨玉泉写生山水画后记

    玉泉兄很早就有名于画坛,作品参展获奖不少。但他却没有一味独守画室空洞炮制,而是随身一副画具、一壶清茶,寻寻觅觅于山林之间,写生绘景乐此不疲。中国山水画自古就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精神,写生是画家体验生活与丰富表现的重要手段。玉泉兄扎实的学院派功夫及其进京研修后所获取的一套笔墨修行方式,自然影响了他的艺术生成。他从临摹、...

  •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山水是哲理的凝固,人生的外化。登山临水,可透视宇宙奥妙,参悟人生玄机。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热衷投身于山水之间,吟哦歌咏,挥毫泼墨,以此怡情悦性。中国传统山水画便是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自魏晋经宋元明清几展,成为传统文化的缩影与精华所在。也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山水画想要超越前人的成...

  • 关于“例外场”的一次对话

    林:从你的展览标题出发,“例外”在你的描绘中是“常态”的对立面。能否谈谈“例外”和“常态”的对立关系。王:例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修辞,也可以说是一种差异,是对于常态来说的一种中断,对于习以为常的一种警醒。“例外状态”作为“变”的一种渠道、一种出口,是对于“常态”的某种激活,警惕方法与套路成习的途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完全地对立...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广西水彩画年度展

  • 融会贯通 独出诗意——张存玫工笔重彩的个人风格

    复古即为创新,张存玫的作品做了最好的诠释和践行。上寻古魅的敦煌壁画的技艺和气息,下接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横融当代艺术基本要义,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艺术法则融汇贯通,在多元的工笔画领域正悄无声息地展现自已的探索成果和华姿。这其中既有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有契合时代的创新,方折知性且有装饰意韵的线,优雅恬淡的灰调色彩,清秀而有意味...

  • 寻找宁静的桃花源 描绘高贵的赞美诗——贵州写生感悟

    艺术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和人民。在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下,每个艺术家都应该笔随时代,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美术作品,创作出题材多样和风格多样的美术作品。尤其是表现少数民族的艺术家,更加应该绘制基层人民群众,应该讴歌少数民...

  • 关于中国画“当代性”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一切艺术形式势必都要面临“当代性”的话题,其中也包括我国的传统艺术中国画。郎绍君先生曾对中国画的“现代性”做出分析,他将现代中国画分为“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三类。其中“泛传统型”正是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当代性”所在。那么对于“非传统型”,他认为属于中国画的极端变异的形态了,比如抽象水墨、实...

  • 青玉系列作品自述

    《青玉系列之奋飞》是我在整个青玉系列里的第一张尝试,也是读研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思考创作问题。在我看来艺术和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在跨领域之间体现为一种通感。比如说我读了苏轼的《赤壁赋》,心中先是会随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产生一种平和从容的感受;而随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东山写生记

    立冬,天阴沉沉的,抱着画夹坐在山岗上,冻得手都拿不出来。远处炊烟还未散尽,一道道路形成白色的线条,蜿蜒地伸向远处。远处有牛的叫声,还夹杂着喜鹊声,偶尔也能听见人说话,却看不见人。山岗静静的,却充满生机,阴天的山色统一而融合,含糊而苍冷。回来时才知道这是东山。

  • 一半种菜,一半栽花——陈陈水墨品评

    “米脂城内有一条河,对面是山,夜里灯火璀璨,似一片萤火虫光聚集闪耀的景象。”“想起聂鲁达说,你就像黑夜,拥有群星与寂静。”2016年秋,陈陈来到陕西米脂采风写生,我不知道她是出于什么样的心境,让米脂的夜景触动了她的心弦,激发了她对自家山水图式的灵感,她画下一批作品,蓝色的夜空,星光在旋转,树在扭动,山黑压压地静默,给人神秘、压抑的感觉,...

  • 艺路心源

    心源,佛教视为“万法之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中国画论中的经典概念;心源,又与我现在生活的地方“新源”同音。新源里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早期办公楼的地址,新源里,这片不大的土地,从一栋四层楼走出了无数艺术家,这片土地被前辈们滋养着,同新源,为心源。生活在这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为名言,时刻让我自省。“随心”是我作为画者的感...

  • 刘玉龙绘画中真实的自我

    一颗颗阳光飘下来,五颜六色,飘到你的脸上、手上、衣服上,钻了进去,变成了你的体温。啊!我不敢奢望这一幸福,我只能面对那一丝丝阳光的残迹,去体悟它那纯净的、洁白的、通红的、五颜六色的⋯⋯啊!美好的阳光!穷吾所有赞美无法得其万一的精灵,我崇拜得五体投地.

  • 我的旷野之路

    绘画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当我们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事这一创造性劳动时,常常觉得虚无和迷惘,好似走在一条荒芜人烟的旷野之路上,我们的创作价值何在?“我们满头大汗不断向前向上,一路上充满了磨难和恐惧,究其原因却晦涩不明。每当清除了路上的障碍,到达了一个阶段后,一只隐藏的黑手又会设下新的障碍;这条道路似乎总是障碍重重,屡遭破坏。但是...

  • 所有我经过的事物……

    天气冷了起来,有些关于冬天的记忆自然就召唤回来了,比如说去年前年的冬天,比如说我小时候的冬天。从前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座蛇山,蛇山在武昌小东门。蛇山下有好几段错落着的老铁路,有的已停用了,有一段和武汉长江大桥连着的现在还每天在用。如果经过的是铁道客车,在街头就会看见火车车窗里那些一张张往外望的脸,一晃而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文化学矛盾

    用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这一领域当下最热门的方法,也是讨论的热点。然而,文化遗产所固有的文化特质,在新技术应用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产生于高级文化在扁平化后与大众文化交汇所产生的文化对冲、文化美学的价值转译、与观众人文沟通将如何再次搭建,以及数字化的文化遗产究竟是解构还是重建。本文将通过六个部分,分...

  • 舍近求远——浅谈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对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启迪与可借鉴之处

    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引发我们对工笔人物画的再思考,我们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解决工笔画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去找寻更直接的借鉴和启发。本文从吸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的养分出发,给予新工笔作品发展方向以启迪,以古人之心来唤醒实用与功利主义下我们沉睡已久的灵性与直觉。

  • 繁荣还是危机——浅论当代画坛工笔画的繁荣与写意画的隐身现象

    工笔画从20世纪末开始,已经领衔中国画创作三四十年之久,无论是作品和画家数量,还是画展和媒介的宣传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涌现了数个实力派画家,充当了中坚砥柱,这些画家大都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在习古和创新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不能不令人高看一眼。但潮流如果泛滥成灾的时候,就自绝了生路。尾随者过多,鱼目混杂,甚至引得之前画山水、花...

  • 象征形象的误读与多层含义——以文艺复兴时期图像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因其尚未改变宗教文化基础,使得它呈现的方式神秘而又难解。早期它严格地遵守着象征形象与意义统一的规则,却因文化差异使得后人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本意。然而种种误读的出现从无形中影响着象征解读方式的改变,也间接推动了象征主义的发展。

  • 从《崇山烟岚图》谈李可染山水画的“诗境”

    李可染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其山水画作品尤为重视意境的营造。李可染晚年的山水画创作中有大量追求“诗境”的作品,《崇山烟岚图》正是追求“诗境”的代表,以这幅作品为切入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可染对诗画意境的审美追求和“诗境”营造笔墨技法的运用。

  • 中国当代风景油画中的肌理语言探析

    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本文探讨了肌理的类型以及它在油画作品中的作用,并以尚扬、白羽平和洪凌的作品为例,分析了中国当代风景油画中的肌理语言的呈现方式以及对画面美感和艺术家的精神诉...

  •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之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内涵式的延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来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课题以山西农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积极探索将“双创”教育深入融合其实践教学中,以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也是符合新时展要求的。

  • 海南地域色彩的精神性表现——以南方画派三个画家为例

    本文试图通过地域性的作品来分析画家运用色彩对原始形象的趣味提取,以及对地域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其色彩不仅仅是作为本体价值而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性格倾向,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赋予画面形象一种特定地域所具有的精神内涵。

  • 漓水情

  • 刘玉龙作品

  • 福佑黑衣

  • 凝香似玉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