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物学通报
部级期刊

影响因子:0.5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生物学通报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52
  • 国际刊号:0006-3193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875
  • 国内刊号:11-2042/Q
  • 邮发代号:2-506
  • 全年订价:¥ 364.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综述与进展
  • 基础与研究
  • 其他
  • 生物探秘
  • 课堂教学设计
  • 教学实践与交流
  • 实验与技术
  • 学生之窗
  • 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
  • 中国亚洲象现状及研究进展

    综述了中国亚洲象的分布、种群大小、行为和系统地理学研究现状。野生亚洲象目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3个地区。种群大小在200-250头之间。面临着栖息地高度破碎化、较为猖獗的盗猎活动和日益严重的农业开发干扰等问题。种群遗传学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中国亚洲象分为两大地理单元,西双版纳地理单元及南滚河地理单元。西双版纳地理单元内4...

  • 高尔基体堆形成的分子机制

    高尔基体堆(golgi stack)的形成对高尔基体行使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外的无细胞实验系统已经鉴定了很多在高尔基堆形成中起作用的蛋白.并总结了它们起作用的模式。NSF和p97能分别介导有丝分裂后的扁平囊(cisterna)重生。依赖于NSF的扁平囊重生必需“栓链(tether)”giantin—p115一GMl30的作用.该“栓链”也在随后的扁平囊堆叠中起...

  • 更正

  •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鱼类物种多样性

    作者分别于2005年9月(秋季)和2006年5月(春季)对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野生鱼类14种,分属于3目7科13属,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文中描述了各种类的主要外形特征和分布状况。昆明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春秋2季鱼类的优势种明显不同,秋季以大鳍鲡数量最多,而春季则以警的数量最多;湖岸和湖中央...

  • 一步实现克隆

    研究人员首次报告了利用已分化细胞作为核供体一步实现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粒细胞是指细胞质中含有颗粒的一类白细胞,新研究显示,与未分化的血干细胞相比,用全分化的粒细胞培育克隆小鼠的效率要高得多。

  • 性染色体与精子功能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表明:Y染色体上男性特有序列(MSY)是一个包含不同DNA序列的嵌合体,包含多个回文序列。回文序列上经常发生臂间基因交换,使Y染色体具有自我保护能力。女性失活X染色体上有15%的基因逃离失活进行表达,可能在男女性别不同和女性个体间差异中起决定作用。精子在受精时,是一个综合运输体,不仅仅只向卵子转移DNA,还有1KNA和蛋白质。

  • 线虫与果蝇先天免疫系统的比较

    一般认为无脊椎动物没有获得性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就成了无脊椎动物唯一的防御手段。由于不同物种的生活环境不同,它们所面临的病原体也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物种先天免疫的特异性。主要就线虫和果蝇这2种模式生物在先天免疫系统方面的差异作一比较。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简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点分析了植物对去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机制,指出了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 奇怪的血型——孟买型与类孟买型

    主要介绍孟买型与类孟买型血型的发现,家谱分析和产生原因。孟买型与类孟买型是ABO变异体中发现的一种罕见血型,该类血型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产生H物质,即使有A基因或B基因也不能产生A抗原或B抗原,在临床上常常被误认为O型血。

  • 严重危害人类的8种病毒性传染病

    当今,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肆虐全球,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艾滋病,AIDS)对人类的感染也在快速增加;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乙肝,Hepatitis B)使全球数亿人(我国约1.3亿1成为病毒的感染者。而乙肝病毒高几率的母婴传播,严重影响后代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2002—2003年起在亚太地区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窘...

  • 我国常用的灭螺方法

    介绍了常用的消灭钉螺的方法:物理灭螺,主要有土埋吹沙、沟渠硬化、翻耕种植、蓄水养殖、开新填旧、热力杀螺等;化学灭螺,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灭螺和植物性药物灭螺;生物灭螺主要有捕食灭螺、微生物灭螺和竞争灭螺。并对几种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

  • 海藻肥料的应用前景

    利用海藻的特殊生化特性和各种有效成分来影响陆生植物的生长,早已引起海藻学家和农学家的关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海藻肥料在农业上已被广泛应用。海藻肥料可施用于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花卉、苗木和草坪等,能明显提高某些作物的产量,改善植物的品质,延长果实的生命期,增加作物的耐寒性,并能杀死和抑制病虫害。

  • 药物与基因治疗协同作用

    Yi—Yan Yang和同事报告说,药物和基因治疗的共同作用能够治疗癌症,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在单个患者的身上已有提高。除了有潜力成为效果更佳的治疗方法外,达到这种协同作用的效果还意味着可以减少抗癌药物的剂量。

  • DNA杂交与DNA指纹技术

    Souchem印迹杂交和DNA指纹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疾病的诊断、亲缘关系鉴定、犯罪分子确认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了2种技术的发明、发展历程和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可能的发展方向,从中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体会科学家的智慧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关于遗传密码子的3个问题

    现行教材只对密码子做了简单介绍,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相关资料也不多。

  • 对血糖激素调节的商榷

    在《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2期的目次Ⅱ页刊登了徐国恒老师对“胰岛素有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为何胰高血糖素的产生却能促进胰岛素的产生呢?”问题的解答.我认为徐老师的解答不够清楚.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此与大家进行探讨。

  • 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调节作用

    《生物学通报》2006年41卷第2期目次Ⅱ页刊登了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陈珊老师提的问题。关于“胰岛素有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为何胰高血糖素的产生却能促进胰岛素的产生?”,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系徐国恒教授做答。陕西省南郑县南郑中学张辉老师对徐国恒教授的回答提出疑义(见本期23页)。为此,笔者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调节作用...

  • 合理使用维生素C

    目前多数人把维生素C当成营养品大量服用。国内大中城市约27%的家庭常服用各种营养补品,维生素占63%,其中就包括维生素C。颇多人士认为维生素C可防感冒、强体质、延衰老、美化皮肤、甚至能预防肿瘤、让儿童更聪明等.所以常买各种维生素C药丸、果糖等。但多数人对维生素C并未全面了解.感觉维生素C功用多.服多无害.故养成经常大剂量服用维...

  • 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

    简要介绍了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记忆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体液免疫中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发生的关系,并且通过二次反应和初次反应的对比,认识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 适用于本科实验教学的衣藻核遗传转化方法研究

    对莱因衣藻衣藻核遗传转化关键技术中的衣藻对数生长期确定、玻璃珠性质及振荡操作环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既简便、廉价,又稳定、有效的衣藻核遗传转化系统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高等院校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其涉及的实验技术可成为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理想教学内容。

  • 浅析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时。针对其三大功能类群,学生们常将生产者与植物、消费者与动物、分解者与菌类之间的关系混淆。我对此做了简单的总结.教学效果不错,今呈现给大家,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 超重增加绝经女性患乳腺癌风险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女性绝经之后如身体超重.则更易患乳腺癌,如体重持续增加,因乳腺癌而死亡的风险更大。

  • 控制炎症的新战略

    免疫反应是为了抵御入侵的病原体并排除危险的肿瘤细胞等问题,但是,一旦威胁被摧毁,免疫反应就必须立即停止。否则,失去控制,免疫活动就会导致自体免疫疾病。也就是说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身体中的健康组织。

  •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研讨:“细胞的代谢”教学构思(2)

    2.3细胞内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细胞代谢 狭义上的细胞代谢,专指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的一系列高效而有序的酶促反应的总称,即细胞内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细胞内的物质转变主要是指原生质的合成与分解,细胞内的能量转换主要是指能量转化(或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酶和ATP是细胞代谢必需的基本条件。酶是生物催化剂,ATP是一切生命活...

  • “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1.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探索各种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

  • 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研究

    1教学建议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研究”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角度去探究土壤中落叶等物质的消失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但是,以往的研究在设计思路上只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知识,最多是通过背景材料介绍或实验题的训练巩固。这样做对学生实际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 “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光合作用”这一节第1课时的授课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光合作用的科学发现史以及科学家的一些发现实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夯实基础的同时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过程启发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是探究性学习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本实验旨在探索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操作流程及教学效果。

  •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一课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第5章第4节第1小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产物和概念,高中是在初中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本小节通过让学生了解叶绿体内光合色素的种类、分布和作用以及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对学生后面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本...

  • 开展自我指导学习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结合生物学教学实践,探索开展自我指导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开展自我指导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