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
省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  主办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
  • 创刊时间:2003
  • 出版周期:年刊
  • 邮政编码:100079
  • 全年订价:¥ 228.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小说研究
  • 红楼梦研究
  • 戏曲研究
  • 戏剧研究
  • 说唱文学研究
  • 名师讲名著
  • 新书评介
  • 戏剧文史档案
  • 清代陇影戏书抄本考
  • 从小说界革命到整理国故运动——中国近现代学术的转型与新红学的建立

    新红学的建立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演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小说界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及随后展开的整理国故运动分别对新红学起到了积极的催生作用,新红学的建立同样得益于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完善、媒体的造势、社会舆论的支持,并在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的论战中获得主流地位,其间胡适、俞平伯等先驱者有着十分重要的首倡示范之功。新、旧...

  • 《澄江旧话》中有关夏敬渠《野叟曝言》的资料

    《澄江旧话》究竟是什么样的书?编印情况如何?书中记叙夏敬渠《野叟曝言》的资料究竟有多少篇?上海赵景深和台湾王琼玲两位学者在各自所撰的夏敬渠年谱中都引及徐再思的《澄江旧话》,然而,这些问题赵谱和王谱都没有给予说明。在阐明《澄江旧话》原版本和再版本的来历的基础上,通过解析这三个问题,揭示《澄江旧话》中五个相关篇目的内容,并结合《...

  • 我国志怪小说的源头

    西晋初年汲冢出土的竹书《古文周书》中,有一则讲周穆王宠爱的越姬用"涂以彘血"的玄鸟更换了姜后生的王子,然后死而复活的故事。它是比天水放马滩死而复活的故事更早的志怪小说。全文散文和韵文夹杂使用,且运用了大量的隐语,这是"讲诵"的传播形式和民间文学的特点在文体上留下的痕迹。这段故事把流传颇广的"狸猫换太子"母题提前了数千年。

  • 法相与贵相——从明清小说中的“双手过膝”“耳垂过肩”等贵相说起

    中国明清小说中的人主或星魁,其诸如"双手过膝""耳垂过肩"等贵相的描述,除却承袭民族传统文化外,还深受佛教法相说的影响。而法相说的"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种好"来自于印度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人主贵相的文学记忆,其中诸如"长胳膊""面如满月""牙齿洁白"等人主贵相的叙述,就是佛家法相说的本源之一。

  • 2000至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唐传奇研究回顾

    综观2000至2013年十几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唐传奇研究,无论在文献还是在文本、文化方面,都是既有继承又有拓展,在研究格局上,唐传奇研究者在文献方面进一步对唐传奇的写作年代、作者身份、思想主题等做了较翔实的考究;文本方面在小说文体、人物叙事等方面结合西方文论进行了爬梳,研究方法愈加多元、成熟;文化方面注重从民俗、音乐等多重视角着手,...

  • 说“简”——《世说新语》人物审美谈之一

    《世说》一书的核心内容是人物品题,即鉴赏人物的容貌、行为、德性、才能、风度及精神气质,定其品级,评其优劣。人的行为、语言、个性、精神气质,总体上不出于形、神两个方面,但具体的表现形态各有不同。种种形神所体现的不同美感,是鉴赏者最感兴趣也最需细致把握的地方,由此归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审美范畴。

  • 通过日本明治时期《茶花女》的翻译重估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

    日本明治(1868-1912)时期《茶花女》的翻译体现了东亚接受西方文学这一历史文脉中的成就,而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的翻译更有特点,因此通过对日译和林译的比较,重新探讨他们是如何翻译原作中的双重叙事形式的,又是如何转述人物内心思考的,如此视角就显得很有意义。

  • 变文散韵相兼结构体制对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形成的实证分析

    变文三段式结构源于佛经三分科经"序分、正宗与流通",对话本小说开头、正话与收束三段式篇章布局有直接影响,其中变文开头、结尾方式演变的结果最终完成了话本小说篇首诗、篇尾诗的定型;变文"如何白佛也唱将来"的段落划分与过渡方式促成了章回小说分回套式的定型,章回小说继承了变文于人物事件叙述紧要关头过渡的程式,形成了"设问+诗(偶句)+固定...

  • 《金瓶梅》涉商语汇的文化含义

    明代小说《金瓶梅》托宋代故事写明中叶以来历史,始以商人为主要人物,写尽商人致富后买官粥爵、穷奢极欲、变态堕落的病态社会样相,揭示了在商业财富的支配下权、色的腐朽和异化。小说中涉商语汇呈现了商业文化的多个方面,本文就其经营类别层面的商铺、信贷、物流、专营等几个方面试作探索。

  • “密针线”与《说唐全传》批评

    "密针线"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关于戏曲创作的方法技巧之一,它不仅强调前后的照应,而且要求细节的真实。其中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叙事文学的创作。用李渔"密针线"的戏曲理论来铨衡小说《说唐全传》,梳理出存在于作品中的诸种疏漏,指出作者于"埋伏"、"照映"处还缺乏仔细的审订。

  • 论吴敬梓科考心态之转变及其原因

    吴敬梓通常被视为反科举、反八股的文人,然而他早年热衷科举考试的态度,与晚年弃绝仕进重视文行出处的心态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狂傲率真的文人性情、价值追求的改变及颜李学说的影响是他心态转变的主要原因。

  • 明嘉靖时期的倭寇及嘉靖倭寇题材小说研究

    倭患是明嘉靖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明清时期,部分小说作品反映了嘉靖朝的倭寇问题。通过对这些小说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嘉靖倭寇题材小说的内容丰富多彩,其写实性的一面具有重要的"补史"作用,而虚构性的另一面又展现出了小说的独特魅力。

  • 《聊斋志异》中的痴人痴情

    蒲松龄在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经常给他所写的故事主人公付以"痴情"的因素,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纯真鲜活。蒲松龄采用虚实结合的构思,敘述了情趣兼具的故事,其中塑造了一批痴心人,显示出一片真性情,这种审美取向固然是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作者彰显自我的意图。蒲松龄这类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儒林外史》中谎言的语用学分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讽刺科举和士林生活的小说,《儒林外史》的人物对话中充斥着大量的谎言假话。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对《儒林外史》中的谎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儒林外史》中人物谎言对对话进程有三种影响:(1)对话继续。说话人违反了质的准则,开始说谎,而对话的另一方却在对话中始终遵守质的准则。(2)对话继续。说话人违反了质...

  • 究竟谁最美——论中国古代美女观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美女观有一个从以瘦为美到以胖为美再到以中和为美的变化过程,曹雪芹对这三种美女观都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并将其与人物性格的塑造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塑造瘦美人时,更偏于精神气质追求、带有追慕魏晋风度之感,而丰腴美更多是体现了中晚唐以后中国社会渐渐世俗化的一面。然而,中和之美才是元明以来真正的现实美女观,清代则兼容并包而又...

  • “如水的男人”贾宝玉——兼论《老子》对《红楼梦》的影响

    贾宝玉"如水"的精神气质所呈示的意味,既是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真正的美学价值所在,更是深受《老子》"上善若水"影响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书的精神卓超之处。

  • 《红楼梦》“抄检大观园”反映的贾府多种矛盾探析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是贾府种种矛盾激发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上层主子之间的矛盾,也有主仆之间、奴仆之间的矛盾。当然,构成大观园被抄检的根本原因还是贾府中的主要矛盾,即贾府上层主子之间的矛盾。主仆矛盾和奴仆之间的矛盾只能对本次事件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 《红楼梦》对话赏析举隅——以《红楼梦》第七回上半回为例

    对话是长篇小说重要的构成内容,也是作家形成人物、推动情节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红楼梦》第五回中的片段为例,对其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认为《红楼梦》中对话是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在叙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极注意人物对话的详略安排。通过人物对话来进行预叙、结构小说文本也是《红楼梦》人物对话的重要功能。

  • 白朴《梁山伯》杂剧本事考说

    元代白朴《梁山伯》杂剧是现今所知最早把梁祝故事搬上舞台的剧本,惜不存,后世流传梁祝故事的基本情节,在这篇《梁山伯祝英台传》中都已具备。白朴的作品中第一次插入了"马好儿"的形象,拓展了梁祝故事的主题,突出渲染了梁祝二人的坚贞爱情,这些都是之前有关梁祝的作品或记载中所没有的,也为后来梁祝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戏文演出观剧诗举例

    戏文中除《琵琶记》是明末作者的自定本外,其余大部分都属于明人改订本或舞台本,今学者称作"改本传奇"。在缺乏更早的版本依据的情况下,根据目前所见清代诗人观演南戏剧目所作观剧诗的考订爬梳,以期显出清代文士对一些南戏剧目的观感,增加对南戏演出史的感性认识。

  • 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综述

    戏曲批评形态是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必须进行的一个学术研究课题。对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学界在戏曲批评形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回顾与总结,无疑会为戏曲研究的深入及戏曲理论体系建构提供方向性借鉴。依据戏曲批评文体方面的形态类分,认为目前戏曲学界在戏曲批评形态领域的研究,从戏曲批评个案到戏...

  • 一场由易俗社引发的讨论和抗战时期的戏曲观

    清末以来,对戏曲现实功用的强调、艺术特征和价值的体认,以及戏曲改革的探讨构成了戏曲观的大致框架。陕西易俗社在抗战前夕赴北平演出,引发了一场讨论,开启了战时戏曲的理论探讨。与此前相比,战时对戏曲艺术特征的把握和关于改革的探讨等都更为细致、具体,但并没有显著的突破。

  • 元代商贾剧散论

    元代商贾剧通过塑造巨商大贾和下层商贩等商贾群像,鞭挞了为富不仁、恃强凌弱的富商形象,对小商贩们的艰难坎坷和不幸命运作了深刻的反映。这些剧作给后人提供了回顾总结历史,反省现实的一面镜子,从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诸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 《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明编)正补

    《历代曲话汇编》有沿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而误的现象。经由正补,可以消除此书的诸多失误,便于该文献的有效利用,从而完善中国古代曲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 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旁证

    本文联系有关文本材料和近年的考古发现,对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的搬演形式、演出内容、用乐等加以推测。认为:《莺莺六幺》是由官方创作、最初在官方场合搬演,由四五个角色扮演完成,并伴有歌舞、朗诵等的综合艺术形式;《莺莺六幺》当是搬演唐代元稹《莺莺传》故事,主要围绕崔张感情纠葛展开,道崔张"聚散离合"之情;《莺莺六幺》以丰富多变、曼...

  • 朱有燉曲学思想及其理论意义摭论

    朱有燉戏曲观散见于序言、散曲、剧情当中。总其大要:体式上对曲体的提升;创作上以丽则之音为尚;情欲与道德的融合所承载的风教思想;结构上对关目的重视等。既有对前代戏曲理论成果的继承,更有在前人基础上的发扬,更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及创作成就对此后戏曲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 中国戏剧流派划分的二元性:以“临川派”与“吴江派”为中心

    明代的"汤沈之争",一直是戏曲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从吴梅始,学院派的研究者在探讨"临川派"与"吴江派"的问题时,不自觉地侧重戏剧的文本属性,而戏剧的舞台艺术属性被忽略,由此导致研究者在确定流派成员时,按照个人审美体验,将相同的剧作者归入不同的流派。从舞台属性来审视"临川派","宜伶"理应被纳入该派之中。整个中国戏剧流派的划分,将演员要...

  • 铁扇公主形象考论

    《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是一个集母性、女性、妖性为一体的人物形象,她是作者在结合明前的文化原型基础上经过宗教互文、神话互文、文本互文再加工创造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发展中,先后经历了鬼子母、欢喜母到铁扇公主的过程,故事情节经历了失子——寻子——子母团聚的过程。铁扇公主是印度血统中国化、中国形象本土化、本土人物神话化的成功典...

  • 明清以来队戏的演变及演出形态论

    队舞与队戏是独特的演出品种,队舞源自周代的行傩及由西域东渐中原的行像仪式等发展为队戏,在元杂剧、明传奇乃至清代地方戏等完整戏剧中,逐步融入至戏曲程式系统中,发挥了独特的艺术功用。因此,在探讨明清时期队舞、队戏在杂剧、传奇作品串演情况的同时,关注民间祭礼演艺中的队舞、队戏表演形态,并探索其流变形态将是十分有益的研究。

  • 简析湖南影戏剧目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湖南影戏剧目甚多,其命名方式主要有以戏剧故事发生的地点、以戏剧的中心事件或关键情节、以故事中出现的宝物、以剧中男女主角的重要信物、取剧中人物的部分特征、以剧中重要事件或人物的数量、以奸臣害人的方式和以帝王的赏赐为名等八种。仅就剧目名称而言,它们揭示了湖南影戏好演战争题材的特点,揭示了湖南观众欣赏戏曲喜欢热闹的审美心理,另...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