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8篇

时间:2023-01-21 10:13:32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风险分担;信用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4

[中图分类号]F276.3;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力量。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美国将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支柱,韩国认为“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小型企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缴纳的税金超过50%,是解决从村剩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广大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机会和舞台。

但是,中小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小;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弱,无法及时判别经济、金融环境和产业形势变化,抗风险能力弱;由于规模限制和所有权性质的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导致资金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因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短,死亡率居高不下,破产与替代风险高。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等,但是融资难、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基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多管齐下,各方参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融资风险,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

2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资结构理论(也称作资本结构理论)方面。David Durand提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入理论、净经营收入理论和传统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n Miller提出的MM理论,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兴起,产生了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信号传递理论、成本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2 国内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戴小平、陈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防范融资风险。程仲鸣、夏银桂认为要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应从信用环境保证、制度安排和中小企业风险治理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出发。鲁丹、肖华荣通过对我国银行市场结构、竞争变化等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即在短期内应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合理的市场竞争,长期则应依靠发展中小银行市场。罗孝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融资地位显著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且未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框架:融资者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商业银行、政府监管者。江红艳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相应提出融资资金需求方的风险防范、融资资金供给方的风险防范以及完善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建议。施郁梅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与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从基本原则、控制机制、执行力度三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谷丽通过对沪深两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并从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反馈三个角度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政策意见。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和方法。但从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信用担保体系、信用共同体等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构建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创业孵化平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市场的诸多限制、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所有权性质的歧视,我国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获得资金的难度大、融资难也成为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反过来又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如果不合理有效地解决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问题,很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3.1 融资渠道单一

从资金来源来说,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见表1)。内部融资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占其总融资比例的比例较高,甚至高达80%。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也对企业内部融资,特别是小企业,产品的单一企业是如此。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即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追求内部融资,我国中小企业是被迫从外部融资转向内部融资。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自筹资金,但数额小,不足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融资渠道很多,如国家金融支持、发行股票、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等。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基本取消了对非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由于发行门槛高、股票融资门槛高,中小企业已经基本被拒之门外。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成本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紧缩”“申贷”现象普遍存在。在目前既没有资金支持,而且市场“涨”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民间借贷是从外部自由的金融监管,类似于资金借由地下黑市,属于非法集资,具有巨大的信用风险,是严格禁止的。

3.2 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是其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其借贷成本要高得多,贷款利率远高于大型企业。同时银行发放给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草根型”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手续繁琐,且需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资格审查费、年审费等诸多费用,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条件严苛,手续繁杂且审批时间长,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等待成本。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为满足资金需求,投向另一种替代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但由于民间借贷在我国的“非法”性质,风险大、成本高。

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如筹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等。如果不加以合理规避和控制,势必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阻碍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要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可以从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和信用共同体三个角度“三管齐下”。

4.1 建立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债权人约定的担保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担保时(中小型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保证人赔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难、缺乏担保、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和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从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政府信用担保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为政府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政策,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4.2 实施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为增强市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偿政策性措施,如向银行贴息的财政补贴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等,政府参与承担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风险,构建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不失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尝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政府向银行提供利息补偿,根本目的是在不增加融资风险的前提下增加银行的贷款收益,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而向互助担保机构提供风险补偿,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双管齐下,多方参与,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4.3 构建信用共同体

中小企业信用共同体由中小企业构成,共同体内的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联合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提高贷款成功的可能性。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是由各成员分别出一部分保证金,组建成专业的担保机构,从而为成员企业贷款提供相应的担保,减少违约风险,降低银行损失,如图2所示。

图2 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

注:①信用评级;②申请贷款;③提供担保;④发放贷款;⑤监控;⑥还款,若中小企业违约,由信用共同体代偿并向企业追索

互助联保即团体贷款,即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以团体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分散了单个企业贷款的风险,实现风险分担的内部化。

5 结 语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共同努力,三位一体,建立健全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和化解融资风险,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战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小平,陈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2).

[2]程仲鸣,夏银桂.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通讯,2009(24).

[3]鲁丹,肖华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

[4]罗孝云.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与控制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9.

[5]江红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篇2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内涵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并不是指管理制度或者某种风险控制方法,而是一个全环节的风险,信用环节、操作环节以及市场环节都存在风险,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联动效应,需要进行风险控制管理。因此文章提出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银行经营基础工作相结合,形成风险控制管理的循环,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系统。

二、中小企业信贷特点

(一)中小企业信贷收益率较高。目前,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 40%,而发放的大型优质企业的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甚至下浮 10%,因此,相比于大型优质客户的贷款收益率,中小企业贷款收益率则高出许多。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在可控范围。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融资较困难,发展牵绊较多,但由于商业银行拥有较完善的信贷流程管理体系,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仍然在可控制范围内。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贷前相关调查不实。中小企业受规模与行业等的限制,品牌效应较小,因此贷前相关事项的调查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信贷人员的调查往往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看看报表、参观企业、听听汇报,并未对贷款企业的实际背景、股东构成、财务能力、以及相关税务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对银行后续贷款审批造成重大影响,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贷中未形成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是一个全方位、双层次的循环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对借款企业从财务与非财务两个层次,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进行跟踪控制管理。财务层面上,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对贷款企业的四项财务能力有全面的了解与判断。但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通常只针对财务报表中个别指标进行简单计算来判定企业的财务能力,忽视了各个财务指标间的勾稽关系,缺少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较难发现企业实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存在问题的。非财务层面,中小企业受其行业特征与规模影响,许多企业基本面的非财务数据往往反应了企业的真实情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对这一系列指标的分析,如市场占有率、R&D投入比率、客户满意程度等。因此,贷中缺乏全面系统的风险控制管理,缺乏对企业真实情况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贷后缺乏对企业相关指标跟踪监控。由于许多商业银行未单独设置贷后跟踪管理部门,贷后的相关管理工作仍由信贷业务部门实施,有限的可实施工作,很多也只是敷衍了事,例如对借款的中小企业进行简单的电话回访。再加上贷后,银行与企业间主被动关系对调,如果不对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跟踪调查,就无从得知企业的有效财务数据和真实经营情况,更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一)贷前风险预警。整个风险控制循环的起点,循环系统的重点,就在于贷前风险的预警。因此针对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环节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贷前调查制度,确保贷前调查的质量。严格要求银行人员,在执行贷前调查工作时,必须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并且,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要掌握,生产经营场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借款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进而判断所获得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确保贷前调查不流于形式。药形成严格的贷前调查制度,确保贷前调查的质量,必须通过严格规范贷前调查的流程。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后,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个大致的了解,且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更加明了。这样可以确保贷前调查所获得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此来判断借款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造假行为,避免风险。倘若怀疑借款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时,可另外搜寻相关补充说明资料进行验证,从而形成最终的判断。所以,高质量的贷前调查,可以直接在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的起点就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贷中形成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贷款审批环节也是整个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需要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每个财务指标间的勾稽关系,带来的联动效应,都影响着银行信贷决定的科学性。仅凭几组财务报表中孤立的财务比率数据分析,是难以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做支撑、对比的。所以商业银行应当将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基本面情况等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为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参考。当然,贷款额度越大,越可以增加银行的利益,但伴随的风险也越大。商业银行追求的既不是冒进的也不是过于保守的贷款额度,而是合理的信贷额度,才能确保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而这一切都基于对借款企业全面系统的财务分析。另外,为了保证对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全面系统分析的质量,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商业银行必须设立合理监督机制,杜绝信贷审批过程中全权由个人负责的情况,避免由于员工的受贿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审批变随意,毫无根据;

第二,员工的专业能力必须不断加强培训,提高其胜任能力,使得员工能够完整、正确地识别出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贷后对企业相关指标跟踪调查。完整的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将银行的信贷风险降至最小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重视贷后管理。首先,需要给贷后的管理工作安排一个专门人员,成立一个专属的管理部门。管理工作进行时,对借款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要密切关注,加以重视,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能力是否有所进步,企业是否存在转变资金用途,进行相应的资料整理与记录;对于投资高风险项目情况,必须实时了解状况,一旦出现危险信号,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并尽早提出补救措施,降低风险。

当然,有效的贷后管理,除了需要密切监控借款单位财务报表变化外,还需要加强对刚上岗的从事贷后管理工作员工的管理。银行需要设置合理奖惩机制,既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贷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提高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控制和化解银行的信贷风险,真正提高贷后管理工作的质量。

五、结束语:风险控制综合评价与调整

在我国,从商业银行借款的中小企业类型多、性质复杂,许多贷款的管理侧重点都需要区别对待,因此在风险控制循环的三个环节中,需要对每一个类型的企业在贷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需要的调整;同时当每个贷款循环结束后也需要对前期的工作进行业务总结与评价,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Altman,E,H.Suggitt.Default Rates in the Syndicated Bank loan Market:A Mortality Analysi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2(10):13-25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篇3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

信用担保是指由专门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制度化保证,该行业专业性极强并承担高风险,其中担保机构对资金的倍数放大作用便意味着对风险的放大。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而言,由于其宗旨是使某些信用等级较差的中小企业经过担保机构的担保获得银行贷款,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1、担保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被担保人违约而造成担保机构代偿的风险。这也是担保机构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风险。在发生担保代偿情形下,如果担保机构代偿流出现金较多且无法及时收回,或者因为代偿金额巨大而超出了担保机构正常的现金支付能力,其产生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2、法律风险。担保业务所涉及的各项法律合同的公平性、合法性和严密性,都关系着担保机构风险的大小。不仅担保机构与受保企业之间存在法律风险,若银行强加给担保机构不公平、不合理的代偿要求,同样会增加担保机构的风险。

3、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担保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严格健全的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对受保企业监督不够而引发的风险。如果担保机构经营管理不善,必然会增加担保机构的无谓损失。

4、道德风险。分为外部道德风险和内部道德风险两种。外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受保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以各种不正当方式骗取担保,或恶意拖欠银行贷款而导致担保机构代偿等,甚至银行也会由于担保机构承担了主要的贷款风险,而放松了对贷款企业的评审、监督,导致担保机构代偿几率上升。内部道德风险主要是担保机构内部员工责任心不强,或者出现收受贿赂、等情形,人为地放款项目的评审和审批条件。

二、各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比较

为了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保障信用担保机构的稳健运行,各国均十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防范、控制风险。

1、信用担保限额管理机制。1担保放大比例的限制。担保放大比例(也称放大倍数),是担保机构所提供的担保余额与其承担担保风险的担保资金或资产的比例。为防止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活动中进行超出自身担保能力的担保从而承担过高的风险,各国实行担保放大比例限制机制,要求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量与自身的担保能力相适应。日本政府根据《巴塞尔协议》核定信用保证机构的放大倍数为18倍,但由于其信用保证再保险制度的存在,日本信用保证放大倍数实际为60倍。美国信用担保的放大倍数为50倍,韩国KCGF提供的信用担保不能超过捐资和利润总额的17倍,其他国家的信用担保放大倍数一般在10倍左右。2单笔担保限额、期限、担保费率。为把信用担保的风险从总体上进行指标管理,各国对单笔担保都实行额度限制、期限限制,并收取一定担保费以提高贷款人的成本意识,进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对单个企业的单笔贷款最高金额为100万美元。贷款用于购置不动产的,最长为25年;添置机器设备的,最长为10年;流动资金贷款,通常为7年。担保费率平均为担保金额的2%,由贷款人在SBA批准担保后的90天内一次性支付,但该笔费用最终由贷款担保的申请人即小企业承担。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定款条例》第七条规定,对单个企业的信用保证限额为2亿日元;信用保证协会根据代偿风险向委托企业征收信用保证费,基本费率为年均1%。加拿大《小企业贷款法》规定,企业贷款额不超过25万加元,贷款期限可与贷款购置的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相同,最长不超过10年;《小企业贷款法》管理委员会对每笔担保贷款收取贷款2%的注册费和1.25%的年管理费,注册费由贷款人承担,管理费由借款人承担,由贷款人通过利率向借款人收取。

我国财政部2001年出台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已明确规定,担保机构的最高担保比例不得超过10倍,单笔担保额度不得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10%。这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目前信用环境后做出的较为务实的规定。

2、比例担保机制。在日本,信用保证协会对符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计划的企业的贷款予以100%的担保,也既是说,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全部由信用担保机构承担。此举虽然有利于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另一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容易引发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降低了银行认真做好项目评估、监督、催还贷款的责任感,给信用担保机构造成损失,从而不利于信用担保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防范全额担保造成银行道德风险,大多数国家实行比例担保机制。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对其担保的所有贷款均实行比例担保,具体而言,其对单笔在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担保本金的80%;对单笔在10万元以上的贷款,担保本金的75%,同时要求贷款人不得对SBA没有担保的那部分贷款设置其他的担保。回收的贷款在SBA和贷款人之间按担保风险比例分摊。加拿大《小企业贷款法》管理委员会对所担保贷款的索赔予以确认后,政府将赔付贷款人85%的损失,另15%的损失由贷款人自己承担。我国台湾地区担保额为贷款本金的50%~90%,韩国、奥地利等国的担保比例多要求为贷款总额的80%。相对而言,法国的担保比例较低,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由法国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提供的担保一般仅占投资总额的40%~70%。

我国相关政策中也规定担保机构应实行比例担保,然而在信用担保实践中,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环境使然,银行在信用担保中占据强势地位,根据银行提供的保证合同之规定,担保机构毫无例外地实行全额担保。这样,银行在无风险、无责任的情况下,坐享贷款利息收入,同时争取潜在的优良客户,这与同样是高风险行业的银行定位格格不入;相反,担保公司却要靠微薄的担保费收入承担巨大的担保风险。这种责、权、利严重失衡的合同关系不仅违反了相关政策规定,有悖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也与国际惯例相去甚远。

3、反担保措施。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法施行规则》明确规定,在信用保证协会提供保证时,必须由委托人设置反担保措施并提供连带保证人。这样,在信用保证协会实际代偿并代位取得债权人资格后,可向连带保证人求偿,或执行反担保措施。原则上超出一定额度的信用保证均需要提供反担保和连带保证人。可用于反担保的财产有:不动产、有价证券、保证金、法人财产等。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也十分注重审查反担保措施,即审查申请担保的小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是否有可作为反担保的有价值的资产,同时还要求拥有企业20%或更多股份的各企业所有人必须签署文件,表明如企业债务不能得到按时足额的偿付时,将以个人身份承担还款责任。贷款如果被用来购置资产,这些资产必须被抵押作为反担保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担保措施有利于担保机构控制风险,但中小企业之所以会遭遇贷款难,正是因为其自身信用不足,缺乏足够可信的抵押物才会被商业银行拒之门外。因此,一些国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不要求申请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例如韩国,其信用保证基金组织KCGF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时,不要求申请人有担保品提供反担保,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申请人无需有担保人提供担保。

我国担保法中明确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提供反担保”,从而为担保机构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相比较国外十分灵活的反担保措施而言,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可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只能是不动产的担保和一些有价证券的质押,动产抵押和质押并不在其列。此外,实践中库存货物也并不被认可为中小企业可用的担保抵押,事实上,如果有销售市场,库存货物是仅次于融资人财产的可用的抵押品。

4、再担保制度。再担保指担保机构在承担担保责任的同时,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将已承包的担保风险按照一定的比例再次担保,同时将已收取的担保费按照再担保的比例支付给再担保机构,由再担保机构来承担这部分的风险,如果发生赔付,则由再担保机构按照与担保机构约定的方式和承担再担保的比例予以赔付。

日本依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于1958年由政府拨资本金成立了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作为该国再担保机构。按照该法规定,当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时,按一定条件自动取得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的信用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的保险费率通常要比一般保险业务的保险费率低,体现了一定的政策性。当保证债务实际代偿后,由保险公库向保证协会支付代偿额70%~80%的保险金,信用担保机构仅实际承担贷偿额的20%~30%。也既是说,代偿风险是由保险公库与信用保证协会按一定比例分摊。

再担保还可以由再担保机构将已担保的项目通过再担保的方式向国外的再担保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再次转保出去。这样通过多层次转保,将担保机构最初承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规避、分散和转移,可以将担保公司所承担风险的系数降到最低限度。例如,与意大利担保公司合作接受再保险的公司每年由150多家,其中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即是意大利担保公司的股东(占其25%的股份),同时也是与之合作最紧密的一家再保险公司。意大利担保公司每年将已承包项目75%的额度向瑞士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瑞士再保险公司则向其返回购买再保险额度25%的保险金作为佣金。

我国目前仅在相关政策中较为原则性地规定了再担保制度,并未在立法层次予以明确规定。实践中,尽管已成立了“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组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作为全国性再担保机构的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直至今日仍未成立,并未形成一个全面、有效的再担保体系。

三、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

相比较发达国家已具百年历史的信用担保业而言,我国信用基础十分薄弱,信用体系极不完善,人们信用意识淡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也刚刚成立二十余年,还处于摸索阶段,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仅具备基本架构,具体内容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比例担保的名存实亡、采取反担保措施的法律障碍、再担保制度宛若“空中楼阁”。应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着手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法律制度。

1、将比例担保制度上升为立法层次。考虑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状况较差,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担保比例不宜规定太低,以90%左右为佳,否则也会影响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同时,商业银行也应意识到,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完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银行的重要客户,实行比例担保其实是银行与担保机构实现“共赢”的模式。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 风险; 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进程的迅猛推进,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它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浓缩和集中体现,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开放的、有人的主观行为参与的经济系统,所以,引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或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系统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系统内部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对大量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引致企业财务风险,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环境变革的不确定等;内部因素主要源于较低的企业资金管理决策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经济政策环境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当前我国明显偏向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包括所得税税率、利率、汇率等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的波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困境和危机。

(二)市场环境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我国产品市场形态已由卖方型市场转变为买方型市场,对于普遍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着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严峻挑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缺陷,也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促进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三)技术因素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环境和自身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理财决策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通过对中小企业理财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可知,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如投资目标确定、投资方向选择、投资方案评价)、筹资决策环节(如筹资时机选择、筹资规模确定、筹资结构优化)以及收益分配决策环节(如收益确认标准和程序的确定、股利政策和分配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关键原因。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并非意味着完全预防、减少或消灭财务风险,而是指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处理等手段,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预防和补偿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

依据经济控制论中的系统平衡偏差原理,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分为制定控制标准、判断风险状态和纠正系统偏差三个步骤。根据系统纠偏措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方式。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式的综合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由于中小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及追求短期效益行为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大多数中小企业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和效果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基于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目标体系的认识,可以从风险状态转移、风险机制改善和企业特性优化三个层次出发,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体系的构成分析框架。其中风险状态转移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最为直接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它通常是根据企业在其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或)成长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采取直接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风险机制改善策略是策略体系中较深层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改善企业财务风险机制,应从建立结构完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观念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特性优化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战略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优化企业特性的策略构成,应在综合评价企业行业特性、经营特性和管理特性等方面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特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不利之处,从战略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进程的迅猛推进,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未来财务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一定期间的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开放的、有人的主观行为参与的经济系统,所以,引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或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系统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系统内部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对大量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引致企业财务风险,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环境变革的不确定等;内部因素主要源于较低的企业资金管理决策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经济政策环境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当前我国明显偏向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包括所得税税率、利率、汇率等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的波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困境和危机。

(二)市场环境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我国产品市场形态已由卖方型市场转变为买方型市场,对于普遍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着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严峻挑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缺陷,也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促进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三)技术因素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环境和自身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理财决策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通过对中小企业理财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可知,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如投资目标确定、投资方向选择、投资方案评价)、筹资决策环节(如筹资时机选择、筹资规模确定、筹资结构优化)以及收益分配决策环节(如收益确认标准和程序的确定、股利政策和分配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关键原因。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并非意味着完全预防、减少或消灭财务风险,而是指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处理等手段,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预防和补偿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

依据经济控制论中的系统平衡偏差原理,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分为制定控制标准、判断风险状态和纠正系统偏差三个步骤。根据系统纠偏措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方式。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式的综合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由于中小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及追求短期效益行为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大多数中小企业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和效果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免费论文。

基于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目标体系的认识,可以从风险状态转移、风险机制改善和企业特性优化三个层次出发,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体系的构成分析框架。免费论文。免费论文。其中风险状态转移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最为直接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它通常是根据企业在其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或)成长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采取直接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风险机制改善策略是策略体系中较深层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改善企业财务风险机制,应从建立结构完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观念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特性优化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战略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优化企业特性的策略构成,应在综合评价企业行业特性、经营特性和管理特性等方面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特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不利之处,从战略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斯,罗德尔福杰富.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次出版,P76、P99.

[2]汤谷良.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2003年7月第1次出版,P77、P98.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进程的迅猛推进,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未来财务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一定期间的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开放的、有人的主观行为参与的经济系统,所以,引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或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系统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系统内部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对大量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引致企业财务风险,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环境变革的不确定等;内部因素主要源于较低的企业资金管理决策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经济政策环境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当前我国明显偏向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包括所得税税率、利率、汇率等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的波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困境和危机。

(二)市场环境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我国产品市场形态已由卖方型市场转变为买方型市场,对于普遍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着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严峻挑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缺陷,也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促进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三)技术因素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环境和自身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理财决策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通过对中小企业理财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可知,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如投资目标确定、投资方向选择、投资方案评价)、筹资决策环节(如筹资时机选择、筹资规模确定、筹资结构优化)以及收益分配决策环节(如收益确认标准和程序的确定、股利政策和分配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关键原因。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并非意味着完全预防、减少或消灭财务风险,而是指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处理等手段,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预防和补偿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

依据经济控制论中的系统平衡偏差原理,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分为制定控制标准、判断风险状态和纠正系统偏差三个步骤。根据系统纠偏措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方式。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式的综合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由于中小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及追求短期效益行为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大多数中小企业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和效果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免费论文。

基于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目标体系的认识,可以从风险状态转移、风险机制改善和企业特性优化三个层次出发,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体系的构成分析框架。免费论文。免费论文。其中风险状态转移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最为直接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它通常是根据企业在其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或)成长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采取直接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风险机制改善策略是策略体系中较深层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改善企业财务风险机制,应从建立结构完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观念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特性优化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战略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优化企业特性的策略构成,应在综合评价企业行业特性、经营特性和管理特性等方面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特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不利之处,从战略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斯,罗德尔福杰富.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次出版,P76、P99.

[2]汤谷良.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2003年7月第1次出版,P77、P98.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篇7

关键词:投资风险;风险因素;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最长足的发展。中小企业为我国GDP的增长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目前急剧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和总体上发展放缓的国内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笔者在江苏省南通地区调查研究了数十家中小企业后,注意到:由于中小企业缺乏法人结构治理、排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囿于人员素质、风险意识缺乏等,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方案不科学或执行不力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收益。

一、文献回顾

内部控制是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它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4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人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内部控制理论日臻完善,内部控制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杨周南、吴鑫,2007)。为了使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功效,人们研究了多种途径,但往往从理论完善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如强调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稽核控制(孟焰、孙丽虹,2004),以“学习导向”作为重建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的理念,构建立足于改善行为而不只是限于职权的内部控制(杨雄胜,2006)等。

作为舶来品一词的风险(risk),据艾瓦尔德(Ewald)考证,其源自意大利语risque,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危险,表现为自然现象(李中华,2008)。风险被引入财务学后,不再是最初的自然现象。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使特定的会计主体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进行了海量的研究。内部控制规范和措施不仅在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层面也在国家层面、甚至国际层面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和措施的制定主体,也出现了企业、民间和政府同心协力的局面,在我国主要采取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谢志华,2007),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07年3月2日发出“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财会便[2007]7号)。这些理论研究和行政法规对学者和大型企业集团的积极意义,可对中小企业的业主而言,其适用性有待完善。我们研究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企业控制风险,但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规范而规范,我们应该关注到研究成果的受众同样包括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主。为此,作为一名讲究实用的研究者,有义务用通俗的语言和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中小企业主,他们的企业有可能有哪些风险、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去控制风险。

因此,为帮助中小企业避免投资失败,本文仅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及内部控制对策做如下探索性研究。

二、投资的概念及其范畴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使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等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2007)。从企业角度看,投资就是企业为获得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长期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投资、信托和保险投资等)。

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更多地表现为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比较多见于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厂房、购机器、买汽车。由于企业发展战略、人才配备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对非生产经营(这里指中小企业的资本经营与运作)的规模扩张需求较少。本文仅研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张的财务风险及其风险控制对策。

三、投资风险因素及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一)投资风险的概念及风险因素分析

投资风险是由于投资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而导致投资失败、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温亚丽,2006):

1、政策风险。其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而给中小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一个生产自行车轮胎的小型制造企业,因未考虑到国家为控制环境污染而禁止小型企业使用燃煤型小锅炉这一因素,在投资不到两年时就被迫停产。该企业不可能在创办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收回全部投资。为减少投资损失,该企业不得不将大部分机器设备(包括炼胶设备、硫化设备)贱卖。

2、市场风险。其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他一些因素变化而给中小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我国近现代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中小型棉花纺织企业比比皆是,不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加工企业。由于这些中小型棉花纺织企业在决定开办工厂之初很少进行及时的、系统的、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在遭遇国家宏观紧缩时,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断供而纷纷关门。

3、技术风险。其是由于某种生产技术及某种技术内容的资产体系因时间推移而变得相对落后了,从而导致投资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技术风险的另一层含义是:一项新技术由于其未经市场检验,其成熟度、可靠性很难完全肯定;围绕该项技术所进行的投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4、人员素质风险。其是指由于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的自身素质、在投资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和运作人员的素质因素导致投资失败的可能性。许多中小企业主本人并不具备作一项投资决策的综合素质。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主因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又不考虑聘用专业人员(比如项目经理人)对投资项目编制详细的预算、并采用招投标等市场工具来降低投资工程中的开支。

(二)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从投资风险的来源看,投资的风险因素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因素,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如人员素质风险等。一项投资损失的发生,可能是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独立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共同起了作用。

为了研究控制中小型企业投资风险的对策,本文将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为以下层面分析:

1、投资决策风险。理论上讲,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中长期投资计划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准确定位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可事实上,好多中小企业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选错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从而在企业投资一开始就决定了其投资必然失败。

2、投资方案风险。由于投资方案编制不及时、不科学或虽有及时、科学的投资方案但由于执行不力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风险。投资方案风险包括:投资方案可行性分析风险、投资方案选择风险和投资方案执行风险。投资方案可行性分析,包括: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及财务可行性分析,最重要的是财务可行性分析。由于可行性分析失误,而导致投资方案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风险。理论上讲,在决定一项投资时,中小企业应该准备两种以上的方案以供选择。在选择时,由于企业选择了非最优方案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或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选择风险。在投资方案实施中,由于管理松懈、凌乱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执行风险。

四、投资风险内部控制策略性建议

尽管中小企业投资会面临种种风险,投资风险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但只要中小企业采取适当的内部控制对策,中小企业完全可以规避投资风险,从而将投资损失降到最低的、企业主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内部控制建议:

(一)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企业规模

中小型企业的治理结构欠完善,其决策者大多是业主本人。很多业主无法使用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上的决策工具进行决策。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应该多学习理财知识,在创立和经营企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牢牢树立“投资有风险”的意识。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需要的投入多而产出少,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对各种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中小企业应将“如何生存下来”作为企业的首要发展目标(杨海平、崔荣芳,2008)。

在企业成长之时,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此时,企业有了一定的销售收入和现金量,对外融资也比企业创立之初较易。此时的中小企业最容易产生扩大生产规模的冲动,企业主应严格控制投资规模,避免掉入“做大做强”的陷阱。

在企业成熟之际,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畅快、现金有所盈余。此时的中小企业主无不希望扩大企业规模。但是,中小企业主不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要有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将企业的生产规模控制在企业可以控制的范畴之内。

当企业一旦迈入衰退之时,中小企业对项目投资需更加警惕。因为在企业衰退时,由于中小企业急于摆脱困境,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转产。为了生产转型,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购买机器设备、改造原有的厂房或扩建新厂房等。此时的中小企业如果决策不慎重,不能很好地规划投资规模,就有可能掉入他人早已挖好的“坑”里。

(二)改进投资决策机制,拒绝“一言堂”、“家长制”

中小企业通常是创始人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中经多年打拼而成长起来的。企业主(也就是“老板”)往往对自己的判断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过于自信。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以分权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薛在兴、窦艳,2008)。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主不会事先咨询专家、财会人员的意见,甚至不会同至亲商量,完全是“家长制”、“一言堂”。当中小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时,这种决策方式或许是有效的。但在企业成长壮大时,这种方式显然是会给企业招来较大风险的。为控制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必须改变决策时的“家长制”、“一言堂”的做法,充分听取大家的建议。

(三)编制详尽投资预算,进行投资全程控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对企业投资而言,即为预算。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中小企业必须本着“节约每一个铜板”办事业的原则,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在投资施行过程中,要严格预算控制,做到又好又省(杨雄胜、陈志斌、陈胜军,2003)。

(四)善于外聘理财专家,提高内部员工素质

进行投资风险控制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工作。有时仅凭老板个人决定导致一项投资的失败,给企业主带来损失。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老板的至亲,这些人对老板非常忠诚,可不一定拥有理财的专业知识。在这种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主外聘理财专家,学会“借鸡下蛋”。请求专家们及时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编制投资预算,参与投资实施的全过程,对投资进行全程监督。

五、结束语

投资是有风险,但是,牛市最大的风险是不投资。可经过此轮暴跌,更多的投资者(这里指资本投资者)对投资预期的收益和不期而遇的风险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包括扩大企业规模)也像一把双刃剑。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永远都是如影随形。

参考文献

1、杨周南,吴鑫.内部控制工程学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2、孟焰,孙丽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看如何加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4(3).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李中华.建账风险及其控制对策初探[J].消费导刊,2008(9).

5、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6、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温亚丽.会计主管操作实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8、杨海平,崔荣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分析[J].财会通讯,2008(10).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到99%,截至2010年,我国注册中小企业已超过1023万户,工业总产值占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是顺应经济的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新生力量,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大多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方式落后,面临着比大企业更多的财务风险问题,因此加强风险控制十分必要。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活动贯穿企业经营始终,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财务风险的控制也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所取得的财务成果与计划发生偏差,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特征表现在:

1.财务风险管理模式落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中小企业90%以上是家族式或类似于家族式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具有封闭性的缺点,中小企业多数倾向于稳定自我保护、自我发展,与外界的相互渗透较少。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严格的规范,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财务规范的重要性,使得企业对认识和改进财务风险缺乏改革的动力和魄力。

2. 财务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较低

中小企业人员较少,经营灵活,因此要想对企业加以有效控制,必须从各方面对企业进行充分细致的了解,这样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此外,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如若从根本上完全改变原来的传统模式,需要增加成本投入和时间花费,这使得先进管理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受到很大阻碍。

就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形势和状况而言,吸引人才比较困难,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同时,管理者分工模糊,有的权利过分集中,管理者忙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无充足的时间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所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水平普遍不高,在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会计信息不能真正的被管理者有效使用。

3. 筹资能力较差

中小企业注册资本小,房屋和不动产较少,因为缺乏信用担保,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有一定的难度,企业筹资的渠道比较单一,只能依靠投资者的投入和自身利润的积累,使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企业的长期持续经营离不开循环畅通的资金流,而在当前经济环境中和中小企业拥有的自身独特的组织方式,使中小企业在筹集资金方面比起大企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资金不足成为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有些企业管理者文化水平偏低,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如边际机会成本、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往往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管理,不能确立最优化思路。加上中小企业要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也有一定的难度,对诸如投资时的现金流量分析、风险报酬的测算以及资本的构成等都不能被很好地利用。因此,企业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普遍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把资金管理好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他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程序,不懂如何创新。

2.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僵化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财务处理往往容易受企业所有者主观的影响,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所有者往往只关心现金的收支,忽略日常原材料和办公用品等的严格管理,对企业的资金造成一定程度的流失,资金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管理模式僵化,财务监控不利。中小企业中大部分管理者就是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思想落后,一方面不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和监控,没有有效的相互监督和约束机制,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另一方面不注重对存货和原材料的管理和控制,存货过度会造成企业资金的占用,不利于现金的流动,存货过少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正是由于这种落后模式的存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最后,没有对企业的赊销状况进行严格的控制,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赊销账款过多,也会对企业资金的流动造成影响。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筹资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企业所有者的投入和自身产生利润积累的结果,企业有形资产比较少,规模小,从银行借款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企业的筹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往往不利于分散风险。筹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什么时候进行筹资都是关乎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而中小企业由于对这方面认识不足,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筹资,致使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率低下。

另外,中小企业所负担的长期负债比率很大程度上低于大型企业,所以中小企业没有太多的机会通过长期资金来弥补企业扩张所带来的资金缺口,只能依靠短期负债,这种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容易导致危机。

对此,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往往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大规模,而忽视其自身资金是否能够充分支持、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开发能力、对市场的开拓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扩张。同时,多元化经营方式也可能导致企业财力和物力的分散,使企业不能专于某一项经营。有些项目对于企业可能并不擅长或者缺少相关方面的经营管理经验和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同样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效率,也可能影响原有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财务风险始终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状况,因此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是个永恒的研究课题。目前,中小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对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首先,中小企业要提高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只有员工从思想上认识了财务风险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才能激发出热情和创造性来不断寻找方法改善企业财务风险状况。其次,要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从多方面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实施有效控制。

1. 提高风险意识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管理者只有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会引导员工重视财务风险,从而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企业应该尽量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公司的工作环境优越,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企业员工素质不断提高。除了物质的方面,更多还应为员工提供精神层面的和谐环境,比如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广阔的发展机会,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还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

其次,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中小企业规模小,员工缺乏财务风险意识,需要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定期培训,使员工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增长相应的技能以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失误和操作风险,增强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培训要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一直存在,任何环节都不可放松对财务风险的警惕性。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开放性思维。

最后, 对员工进行有效地激励。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适当的激励措施下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就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重视人的管理,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要对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对对应的控制措施进行全面的诊断,看是否存在不能再继续适应当前状况的情况出现,对于出错的地方要进行修正,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现行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其次,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不仅要能发现财务风险还必须及时进行防范,制定严格的纪律,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努力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摒弃主观行为,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最后,建立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企业要想正常运行,必须有能够使员工按章行事的企业制度,使人们的行为一直朝着企业共同的目标努力。企业制度建设是一切工作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制度,管理就无章可循。 要建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形成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建立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制定明确的会计工作流程,真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3.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体系

在投资决策机制方面:能够保障企业投资方向的正确性,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投资决策机制的构建需要一个由投资方面的专家、熟练的技术人员、高层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和有创新能力的决策者队伍来与之相适应。由于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往往有多个,企业必须对管理者的权限进行严格明确的界定,避免多头管理和自作主张的现象。

在筹资决策机制方面:企业筹资主要依靠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其中权益筹资风险较小,债务筹资由于需要支付利息,可以抵税,成本较低,但一般期限较短,到期必须归还。所以企业要合理分配两种筹资形式,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优。一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结构应该是2:1,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方式具体分析,制定合理的比例。这样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提高企业资本的收益率,还能减少财务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拓宽筹资渠道。中小企业除利用银行贷款外,还应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投资,包括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发放债券来筹集资金等方法以尽量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2)适度举债。企业应确定合理的财务结构,在企业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利用财务杠杆适度举债来控制风险。

(3)合理调度资金。企业应加强现金日常管理,防止现金闲置与流失,保障其安全和完整,加速资金的运转,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做好现金的预算来控制可能将要发生的风险

(4)建立风险基金。建立相应的制度,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资金的流动性,也可以使财务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降低财务风险。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要想稳步发展,必须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合理的决策组织机构进行决策和监督,对各阶段进行严格的控制,形成企业独特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预防和减少财务风险,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琴.浅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9(01).

[2]王曦.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3]牟全.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0(22).

[4]高峰.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营销,2011(10).

[5]王礼蓉.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6]李慧.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中国商贸,2012(06).

[7]赵凤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内控措施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