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8篇

时间:2023-06-06 09:00:23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篇1

一、直接代入法

直接代入法是当所求代数中有几个字母,已知条件就明确了几个字母的值,我们就采用直接代入法求代数式的值。直接代入法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求代数式值的方法。

二、求值代入法

求值代入法是由于所求代数式中字母的值没有直接告诉,但可以通过已知条件求出各个字母的值后再代入求代数式求值。

三、赋值代入法

赋值代入法是由于代数式中的字母没有明确告诉数值,但可以根据条件中的字母间的数量关系,赋予字母一个恰当的数值,使关系成立,再采用直接代入的方法求代数式的值。

四、变形代入法

变形代入法是通恒等变形改变已知条件或所求代数式的形式,使改变后的已知条件形式符合所求的形式,或者改变所求代式的形式符合已知条件形式,从而代入求值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代简代入法

代简代入法是把条件或代数式化繁为简,再代入化简后的式子求值的方法。此类方法在教材体现较多。

(二)整体代入法

整体代入法是由于代数式与已知条件存在某种关系,如倒数关系、倍分关系、互为相反数关系、平方关系等,根据这种关系对代数式进行恒等变形后,整体将条件代入变形后的代数式求值。

例如:若x2-3x-1=0,求代数式2x3-3x2-11x+8的值。

解:2x2-3x2-11x+8=2x•(x2-3x-1)+3(x2-3x-1)+11=2x×0+3×0+11=11

通过以上几个数学方法的教学,我们从教学中受到启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进行演算的问题,关键是要进行思维训练。大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是通过思维训练来达到。钱学森还说过,思维是智慧的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因此我们要结合数学教学积极地开展思维训练。以下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积极的集中思维训练。所谓集中思维训练,就是在一个集中的问题提出后,围绕这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思考。通过教师之引导,把这个问题让学生弄清楚,弄明白。比如:讲数学中的几何图形问题,当然也涉到计算问题。数学教师首先提出几何问题。这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画图说明,可以举出图形的具体实物,可以让学生上黑板去画出图形,也可以让学生举出图形的具体实物等等,让学生去理解什么是几何问题,集中解决学生对几何问题的认识。通过数学中集中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初中学生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对一个集中的重点问题之认识。

第二,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开展发散思维训练。笔者认为,从一个总的问题出发,一个分支问题,一个小的问题去认识这个总的问题,问题让学生弄明白了,这就达到了发散思维训练之目的。圆是一个总的概念,总的问题。教师为了让学生解决认识问题,可以从圆出发,派生出无数问题,让学生一个小点,一个小点去认识。这些以圆为中心,分派出的无数个小问题,实质上就是发散思维。数学教师通过发散思维之训练,培养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一个点一个点的发散分析问题之能力。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篇2

大家知道:口算又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和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为发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计算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口算训练,最大限度发挥口算的重要作用呢?我们认为:

1强调“用脑子算”

现行教材中有一部分口算训练内容被编排在笔算训练之后,像小数乘除法口算就是这样编排的。学生学了笔算以后再进行口算。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如:口算1.8×4,学生会先在脑子里列一个笔算竖式,然后根据笔算方法想四八三十二,向前进三,一四得四,四加三得七,一位小数,结果是7.2。这种口算,学生把脑子当成一张纸,记忆当成一支笔。将1.8×4在脑子里用竖式计算了一遍。由于结果是正确的,过分花时间进行口算教学影响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原因,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也就默许了。其实从口算的意义和价值上讲,这种口算方式有失偏颇,因为这种口算强调是单纯利用计算方法,机械、呆板的计算方式。缺乏思维锻炼价值。我们不妨仍然把它理解为笔算。根据课程标准理念,有思维锻炼价值的口算应强调用脑子算。也就是口算时,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将各种数字合理地拆分、组合,利用运算性质、定律、规律得出计算结果。比如口算1.8×4,学生会利用乘法的分配律“1×4+0.8×4”进行口算。这个口算过程,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培养了学生瞬间注意力和创造性思维。长期对学生进行这种有思维锻炼价值的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2重视“听题口算”

众所周知,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作为计算教学的组成部分,口算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得很充分。但目前的口算训练(不管是教材编排还是各类作业)大多是以视题口算的形式出现的,我以为这种过分重视视题口算的训练方式从“用数学”角度考虑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在生活中使用口算,往往是听到数据通过思考后说出答案。看着数字写答案的生活场景毕竟不多。从口算训练角度看,听着数字说答案比看着数字写答案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听着算时,计算者还要一边记着参与运算的数字,一边口算。至少培养了学生瞬间注意力。2007年春季学期秭归县小学数学调研考试,有一道听题口算.我想,这道题真正体现了口算的“实用性”。

3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训练的题目不复杂,思维过程也比较简单,但是其存在的价值是其它计算所不能替代的,我们要在正确认识口算的基础上,加强口算教学:

3.1理解算理。算理是口算的基础,在进行口算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口算方法的指导,更要加强口算算理的训练。特别是讲授口算新授课,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说出口算思路。举一反三,学生会在明白算理的过程中掌握口算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口算练习和口算实践中“用脑子算”。也只有这样,口算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理念,达到提高口算能力和锻炼思维的双重目的。

3.2“听题口算”和“视题口算”相结合。有意识地加强听算训练。在口算教学中,一味只加强听算训练也有些枯燥,如利用口算卡视算,利用口算簿听算等。让听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口算训练。

3.3加强口算记忆性训练。口算内容具有全面、广泛的特点。一些常见的运算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如:分母是4、5、8、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类似的口算结果教师应让学生熟记忆于心。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篇3

我认为人的智能是由知识和能力组成的。数学能力有与记忆有关的再现能力,与思维有关的创造能力,我们说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有好奇心,求知欲强,“学,思,锲而不舍”;才思敏捷,接受能力强,反应快,能清楚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来龙去脉, 能独立思考,能机智地寻求一题多解;记忆力强,对数学 知识,结构,解题思路,推理证明的模式都能牢记,经久不忘,有很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判断、推理、应用能力,能把繁杂的问题简化出来,把“书越看越薄”的本领加以发展。

怎样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呢?

从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证实,智力开发的 前景十分广阔。据研究,在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思维训练后,智力和创造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认为,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分为:敏捷训练;周密训练;深刻训练;逆向训练;逻辑训练;相似训练。在教学中训练的方法还有:

思维速度的训练。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灵活性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辅导学生掌握心算的窍诀,勤学苦练,久而生巧;训练学生提高决策、简化问题的能力。

分类归纳能力的训练。综合题的审题训练,要求学生把综合题分解为几个基本题,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提高解剖综合题的能力;开展题术的分类归纳练习。

分析能力的培养。探究数学知识时要注意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组织学生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发扬简捷、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时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想象力的训练。把想象寓于生活之中,如9+2=1l,让学生用小棍 去摆,想一想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利用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9+2=11,看成10+2=12,12-l=11,还有把2分成1和l,9+l=10,10+1=11.等……,在教学中大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复习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命题原则,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命题,在从中筛选出部分命题。

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维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开拓思路。平时练习中也要注意有意识把互逆的命题组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训练。选择多层次思维深刻的综合题,引导学生周密、准确,全面考虑问题,使他们自己发现并找到解题的规律。并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发表交流,来展示自己。教师充分把握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异同点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活跃了思维。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我使用了生动的玩具画面,让学生由自然数加减法迁移到了小数加减法,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懂得他们的算理是一样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如果老师不因势利导,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的动机就会消失。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不断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借以使学生的兴趣能够自始至终地保持住。

如:在《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刻,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些数字朋友(23、37、45、54、66、76、81、92、100),他们在草地上排好队准备做游戏,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来,把他们全吹乱了,这下数字们都急坏了,因为他们都忘了自己排在哪儿了,排不好队就没法做游戏了。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数字朋友重新排好队吗?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篇4

摘 要:本文以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背景,阐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在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深入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双手灵巧、头脑聪明的创新型发展人才。

关键词:操作技能;思维训练;相得益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综合性课程,几乎所有职业院校都把它作为文化基础课来开设。站在课堂上看,“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质有两层教育意义,上面一层是为操作技能训练奠定基础;下面一层是为开展思维训练搭建平台。如何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双层意义上的教育目标,是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1 培养善于思维的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深化创新教育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创新思维是最复杂、最综合的思维方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展科学的思维训练,才能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1) 操作层面上面的事情重要,但不全面

从操作层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几个标准模块各自起到了不同的基础性作用。比如,Windows奠定了运行软件和管理文件的基础;Word奠定了文字处理的基础;Excel奠定了数据处理的基础;PowerPoint奠定了多媒体制作的基础;局域网与Internet奠定了网络操作的基础。除了个性操作功能之外,各个模块又具有共性。比如,菜单的基本概念、窗口的操作方法、快捷键的功能定义、图形化语言的含义以及“帮助”系统的功能等等,都从不同的应用角度反映了相同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真正的应用基础。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都起到了名副其实的基础性作用。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过于关注操作环节,致使“灵魂工程师”们共同肩负的主要重任之一的智力教育,竟然与这门文化基础课擦肩而过。在操作型课堂上,教师喜欢下达“单击”和“双击”等教学口令。这种“口令式”的教学环境冻结了学生的思维,虽然双手灵活了,但头脑僵化了。在紧张而单调的训练中,学生们的眼睛死死盯住屏幕上的指令和字符,双手机械地操作着鼠标和键盘,思维逐渐变得僵硬和佝偻。这种教学方式省时、省力、省脑子,教师们习以为常,学生们司空见惯。从记忆型学习和跟随型操作中走出来的学生,在课堂上固守着操作层面上的阵地,在实践中固守着仿造来的技能,缺乏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和改革创新的能力,面对新问题和新技术,往往故步自封、一筹莫展。

(2) 操作层面下面的事情麻烦,但很深刻

要想完成技能和思维双重训练任务,必须要冲破惯性思维的障碍,还要改革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确实比穿旧鞋走老路要麻烦得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和智力开发资源,这门课程不但能够奠定脚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为智力开发提供宽阔的平台。

计算机是吸取了众学科的精华而诞生的能够思维的机器,模仿人的大脑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硬件模型,用人脑的许多特定“算法”构成自己的软件模型。借助于算法的灵活性和严谨性,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界面的友好性,计算机完全可以为思维训练搭建一片宽厚的智能平台,让有理想的教师们大展创新教育之宏图。

当我们引导学生穿过操作层面,进入思维训练的平台,就会感受到浓厚的计算机文化气息,触动着大脑兴奋和思考,将原来单纯而浮浅的操作训练与活跃而严谨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比如,用鼠标操作窗口时,引导学生们感悟鼠标指针和窗口部件变化的特定含义,理解计算机的图形化语言,使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逐渐增强了独立学习和开发新软件的能力。再如,编写及调试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程序时,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分辨力。这些足以说明,计算机的应用不只是限于社会和自然,还有我们人类自己的大脑,这是最深刻的计算机应用。

(3) 动手与动脑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俗话说,平坦的前面总会有许多坎坷做铺垫,通途的旁边总会有几条弯路做陪伴。科学的认识是从无数次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高级的技术也是经过无数次基本的训练才掌握的。例如,从网页中复制了一些文字后,开始只是简单地执行“粘贴”命令,但复制过来的可能不只是文字,脱掉附着在文字之上的表格和格式都要经过一番周折。久而久之,简单操作产生的烦恼开始让思维活跃。是否有另外的途径能够只把文字粘贴过来呢?经过思考与探索,如果采用“选择性粘贴”中的“无格式文本”,既可以避免因网页格式带来的麻烦,还能够让新成员适应自己文章的格式,明显地提高了操作效率。可见,思维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的成败与优劣与思维的程度与方式密切相关。

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因为思维的发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反过来看,思维又是行为的导向,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之后的行为,比盲目行动的成功率要高许多倍。如果操作是一把梳子,思维是一团乱麻,只有经过不断梳理,才能使千头万绪的思绪井井有条。如果把操作比作是刺绣的针,把思维比作是绣花的线,只有经过穿针引线,美好的想法才能变成现实。操作与思维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活动,但是相得益彰。

2 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要循循善诱

用脑科学的观点来看,学习是脑信息传递和转化的过程。教学行为产生的大量信息,从学生大脑神经元的树突输入到核心细胞中,经过抑制或放大,最终形成的输出信息从轴突传递到邻近的神经元。在此过程中,维持信息传递的根本机制是电信号和化学信息之间的频繁转化,最终引起神经元组织永久性的化学变化。可见,思维训练不可能一挥而就,只能是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有节律,逐步进行;另一层是指导和引导。这两层意思全面地概括了思维训练、智力开发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本质的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1) 思维训练应该有节律的展开

思维训练只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正象小苗从松弛的土壤中钻出后需要逐渐长高一样,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只能导致学生在智力和心理方面的偏差或欠缺。学生的认识开始往往带有偏见性和主观性,每当遇到一个新问题,他们习惯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解决问题。教师要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放松,二是渐进。下面以在Excel工作表中建立公式为例来验证这两个原则的正确性。

为了解除学生学习Excel公式的为难情绪,教师设计了一个步步深入、逐渐变难的教学阶梯。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建立公式的教学过程一共被划分为6个教学环节:手工输入无变量公式、手工输入有变量(单元格地址)公式、手工输入有函数的公式、用鼠标引用单元格地址建立公式、用鼠标引用单元格区域建立公式、用鼠标引用不同工作簿中的单元格地址(三维引用)建立公式。由于不断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学自然而有序地从一个环节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在这样有节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循序渐进地变化。

(2) 思维训练应该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把因势利导和武术中的技法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借力”。换句话说,因势利导是教师借助学生自己的力量驱动学生进步,包括掌握技能和增长智慧。

1) 用想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富于想象是年轻人的特点,只要把想象力激发起来,就会在想象和现实的结合点上产生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用Word处理文字时,设置字符间距格式可以改变字符在页面中的水平位置和垂直距离,抓住这个要点设计教学,能够使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得到很好的互补。教学可以不针对文章的排版来学习字符间距格式,而是经过巧妙的构思,把有关字符间距格式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合在具体的字符作品的创作之中,让学生们用老师提供的5个字符素材“”,运用字符间距格式创作一幅“高山滑雪”图,如图1所示。

图1 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和效果图

摆在学生面前的5个字符素材和最后制作的妙趣横生的“高山滑雪”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学生在思考、实验、再思考、再实验的循环过程中,通过提升字符“”、缩小字符“”与“”的间距和增加字符“”的宽度,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将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教育集中在完成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设置字符间距来创作“滑雪”场景,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字符间距许多难于理解的概念,突破了设置字符间距的操作难点,还训练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另外,在构思和实现运动员激烈竞争的场景过程中,学生们还受到了“为竞争作好准备,在竞争中努力拼搏”的思想教育。

如果把知识、技能和智力比作是课堂教学的三基色,借助于想象力这支画笔,可以调和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但是,要想描绘一幅精彩的的图画,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用创造性思维,精心地构思,努力地实践。

2) 用问题驱动学生认真思考

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敲门砖,许多计算机高手都是从这里入门的。但如果采用简单、机械和模仿的教学形式,入门很容易,要想成为高手却只能是望尘莫及。

“替换”是Word从最低版本开始就具有的编辑功能,在探索式授课方式下,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难题。有一个用制表位格式制作的“学生名单”,要求把几十个人的姓名填写到表格形式的“学生签到表”中,但是不允许复制,要求实现自动转换。当老师提出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许多学生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在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教师提示学生到“替换”对话框中的“高级”功能中寻找解决方案。图2是原来的“学生名单”和需要新建的“学生签到表”。学生们解决难题的思维活动就是从二者的对照过程中逐步向深入延伸的。

图2 “学生名单”和“学生签到表”

思维活动展开以后,如何在每个姓名的后面增加4个制表位是学生思维活动中遇到的最难障碍。教师用数学中的A=A+B的变量思想启发学生,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明白了:如果用Word的“替换”功能来解决,A=A+B就相当于用A+B替换A。如果“^t”代表制表位,“^p”代表回车符,那么,用“^t^t^t^t^p”替换“^p”就可以跨越这个障碍。难题解决后,学生们终于创造了利用制表位自动生成表格的奇迹。奇迹的发生,使固守在学生头脑中的“菜单命令式”思维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休闲的大脑开始活跃起来,思维由被动变成自觉,由浮躁变成深入,并逐渐向灵活而严谨的方向转化。

3 教师是成功开展思维训练的关键

(1) 恪守奉献是开展思维训练的基础

要想在课堂上取得技能和智力双丰收,花费精力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能付出大量的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要想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谈何容易。

下面,仍然以“替换”功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当发现可以在“特殊字符”之间开展“替换”操作后,可以用“要查找的文字”替换“任意字符”,再配合“格式”按钮的操作,就可以对文档实现自动格式化操作,几乎可以实现手工格式化的全部功能。那种在弹指一挥间让版面格式变化万千的壮举,着实在学生思维中激起了不小的波动。然而,要想把几十节课才能完成的文档格式化的全部教学内容在“替换”操作中重新再现一遍,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不言而喻。可见,研究思维训练比准备技能训练要花费许多倍的时间和精力,无疑需要教师的无私奉献来支撑,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话。

(2) 潜心研究是思维训练成功的保证

“教师用心,学生用脑”,这句话既揭示了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的因果关系,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固然是课堂的主体,但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教材,就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思维互动,思维训练只能是走过场。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在应用软件中蕴藏的基础性知识,从基本操作方法中发现共性的操作技巧,才能在简单中发现复杂,在平淡中掀起高潮,才能为开展思维训练提供足够的有价值的训练素材,提供科学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比如,在“字符间距”格式中,单纯为排版服务的技能性问题比较简单,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字符间距”竟然是许多特殊字符格式产生的基础,比如带圈字符、字符合并、字符阴影等。再进一步探索还会发现,通过精确地设置字符之间的水平间距和垂直距离,还可以合成无法用键盘输入的稀少文字,还可以自由构造文字的特殊格式,产生奇特的艺术字效果。可见,只有深入研究基础性和操作性的东西并应用到教学当中,才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新颖的训练素材,这是成功开展思维训练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卫正勋.论诺贝尔医学获奖者的思维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 刘克俭.创造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3] 杜慧群.逻辑与思维技巧(第二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篇5

1. 训练思维的广泛性所谓广泛性,是指思考问题涉及面广,范围大,对同一个问题不是只从单方面寻求单一性答案,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做出多种答案。

在教学生掌握字形时,可让他们采取多种析形和记忆的方法。如“天”字:大字加一横;人字加两横;一字加大字;二字加人字。教“乖”字:北字分两边,千字插中间;一个北,一个千,上千下北分两边;汽车到了站,乘客人不见。也可以编写字谜和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如把“亮”字编成:“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下边秃宝盖,几字底下藏”。“闯”字编成:“门儿大大开,马儿跑进来”。“雷”字编成:“下雨之前隆隆响,大雨下在田地上”。“深”字编成:“三点水,秃宝盖,八字下面有木块”等等。这样,既克服了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而且化难为易、减轻了学生压力。在组词时,也应把学生思路拓宽些。如用“上”组词,作方位词用,可组成天上、地上、上边、上头等;作动词用,可组成上学、上班、上楼等;还有些地名含有“上”字,如上海、上党等。指导学生用词说话或造句,也应让他们从多方面掌握词语的用法。

2. 训练思维的概括性也就是使学生能把所学字词反映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归结在一起。从具体到抽象,这是教学生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篇幅的看图识字、看图识词、看图归类识字和其他形式的归类识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概括出一些本质的东西来。如教“春”字,就应知道学生仔细观察彩图,说出春天景物特色,进而使它们懂得这些特色都是由气候转暖引起的。“春”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主要特点是温暖。又如教有关鸟名的归类识字,生字教学后可让学生思考:“这些字大多包含了一个什么字?”——鸟。再问:“这是为什么呢?”——与鸟有关,都是鸟名。继续问:“仔细看一看,想一想,鸟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全身长着羽毛,有翅膀,有两条腿。这样,就抓住了“鸟”的特征,掌握了“鸟”字的内涵。如果再让学生说出一些鸟名来,进而引进一些非鸟的概念让学生辨别,“鸟”的概念就可以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

3. 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治理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如在观察啄木鸟的挂图时,让学生找出啄木鸟的外部特征,进而提问:“想一想,这些特点给啄木鸟带来了什么好处?”——脚短有利爪,便于爬树;嘴尖、直、硬、便于啄开树皮;尾巴羽毛粗而硬,便于啄木时支撑身体。这样,学生对啄木鸟的认识就深化了。又如“挺一挺”这个短语,学生虽已学过“挺”字,但“挺一挺”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是“生长”的意思。但解释不应到此为止,应引导学生看图:刚萌发的种子,子叶时弯曲向下的;出土以后子叶是分开向上的“挺”。在这里指种子把身子撑直,“挺一挺”是说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生长变化。“挺”字叠用,表现了种子生长之快,显示了种子旺盛的生命力。学生明白了这些,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词。

4. 训练思维的严密性低年级学生思维的随意性很大,常常是不完善的现象,甚至是不合逻辑性的,在语言表达中,往往出现片面和不准确的现象。因此,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如教学“湖”字,应让学生掌握三点:有水,水面较大,周围是陆地,三者缺一不可。又如解释“红扑扑”一次,学生说出是红红的意思,但这并不准确,教师可问:“红花,能说红扑扑的花吗?”—不能,因此,“红扑扑”一词,只能说脸色,用来形容小孩儿的脸色又白又嫩,白里透红的样子。

5.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是训练快速思考、判断能力,以提高思维效率。

如在规定时间内强记生字字形,看谁听正确率高;给一个字,看谁组的词多;给一个偏旁,看谁写出的含有这个偏旁的字多;给一个词看谁造出的用法不同的句子多,等等。这种带有一定比赛性的训练,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效率。

6. 训练思维的逻辑性也就是训练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有一定的路子,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

课本中有大量的看图识字、识词,看图学文内容,指导学生看图时,要按方位(上下、左右、内外、远近)、按主次、按顺序进行。说话也要求有条理,可按时序说,按事序说,即使说一句话,也要注意词序恰当,且不可颠三倒四。教学一些内涵难于理解的词语时,可训练学生按照具体到抽象、由外延到内涵的顺序去思考。如胶“旗”字,可从“国旗、党旗、队旗”,“红旗、黄旗、绿旗”,“方旗、长条旗、三角旗”,“布旗、纸旗、木板旗”几个方面入手,之后再概括出“旗”的定义。

7.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灵活性指思维不呆板、不拘泥,随机应

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让学生学会一种知识或技能后,能从变式中看出共同的因素,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

如教学形声字,让学生了解形旁字所表示的意思。带“忄”的字与心理有关。这样,学生以后在阅读中遇到生词,即使在没词典可查的情况下,也能联系上下文推知这个词的意思。如教了“树洞很深”的“深”,意思是垂直距离(从洞口到洞底)大;学“水很深”的“深”,应引导学生领会这里是指从河面到河底的距离大;学“深山”“深巷”,就可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深”分别指从山外到山里、从巷头到巷尾距离(水平距离)大;“夜很深了”、“深秋”,要让学生悟出这两个“深”分别指距离入夜和入秋的时间的长。又如学了“沼”字,可按水的深浅,水域的大小,联想到“池”、“塘”、“湖”、“海”;学了“羊咩”,可联想到“牛眸”、“狗汪”、“猫咪”等。这种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再如教“铅笔”一词,除了让学生说出它的正常用途外,还可以引导他们说出非正常用途,借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8. 训练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训练学生敢于不受传统观念和多数人意向的约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大胆的设想,独到的见解。思维创造性主要表现为“新”、“奇”。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篇6

关键词:概念教学;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05-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挥几何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我在论证几何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概括出论证几何教学过程中的两点感悟。

一、在概念教学中进行三种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

几何中有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这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之间的互相转化的能力。由于这三种语言的特点不同,在几何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图形语言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文字语言的特点是:抽象、概括,对图形本身及图形中所蕴含的关系能予以精确地描述和解释,对几何的定义、公理、定理、命题等内容能予以精确地表达;而符号语言的特点则是:对文字语言的简化,并且将文字语言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结合图形用简洁的符号表示出来,是对文字语言的再次抽象,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目前,对于初中阶段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循序渐进的,由开始的“说明理由”到“说理”、“简单推理”,到最后的“符号表示推理”。在教数学这几年,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对于平面几何的学习普遍存在着“入门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难过语言关。学生对平面几何的三种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理解、领悟、驾驭、运用及互相“翻译”很难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为了引导学生过好语言关,切实提高平面几何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首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几何定义、公理、定理、命题时,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转化为符号语言,并给出定理规范的符号语言表述形式。接下来进入模仿阶段,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符号化,训练学生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后面进行推理证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1.把定义、定理的文字语言翻译为图形和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在几何中通常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因此,学好这三种互译,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是学生进入“几何王国”至关重要的一步。

2.“读、听、画”三位一体抓语言互译。画出标准的几何图形是学好几何的基本功,也是解题的保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根据题目要求画出规范、美观的“标准图形”。这种训练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过程,是将语言图形化的一个过程。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这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二、在课堂中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篇7

关键词:拼贴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教学方法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影像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让人惊艳的数字特效,到2009年制作成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观看的电影《阿凡达》,一切都在说明数字影像这一领域飞速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第一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起,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系争相设立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每年为电视台、动画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用人单位输送大批量的毕业生。纵观这些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的教学计划,不难发现,均把设计基础设定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命名方式各有不同,如:二维/三维设计基础、二维/三维构成设计等。但基本的教学内容构架均由传统的三大构成搭建而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该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素描、色彩、photoshop软件等相关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造型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培养他们一种形式敏感和结构语言的能力,为将来制作出具有美感的数字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国内大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大都照搬传统设计专业,这就影响了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视觉的艺术,还是影视的艺术,这区别于传统的设计专业。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考试的方式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他们大都具备较强的电脑操作能力,但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该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二、拼贴艺术应用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应与本专业相结合。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影像技术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训练课题与传播媒介相结合,设计出跨媒体、综合的课题训练方式,为提高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开拓一个新的思路。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把拼贴艺术作为训练项目引入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拼贴是指把照片、新闻剪报或其他薄的材料裱糊在绘有细节的画布上,它是一种绘画上的技巧。毕加索和波拉克的综合立体派绘画便综合利用了拼贴这一艺术形式。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可利用素材如糊墙纸、绳子、布头、文字等直接搬进画面。利用多种造型手段,综合地处理、从各个侧面重新构成主题,创造一种形式化的符号系统,用来阐释绘画结构及意义,成为20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新媒材的介入,产生了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象征途径,这无形中扩大了架上绘画的表现领域。而当代数字媒体艺术更是处处体现着这一艺术精神。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一具有综合训练能力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开设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色彩感知能力、构图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和艺术修养。而将拼贴艺术训练融入设计基础教学课堂是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的。

三、拼贴艺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未来的数字媒体创作者对于创造力的需要丝毫不亚于艺术家,创造力也是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而拼贴艺术的训练则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因为拼贴的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

(1)拼贴的创作过程是全新的创作。拼贴的素材来源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有图片有文字信息的杂志、画报,也可以是质感不同、色彩各异的自然材料、人工物品材料。不同的素材会给创作者带来全新的灵感和启发,不同的组合又会有新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因为拼贴创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创造力,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复制、参考的对象。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候。

(2)拼贴创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而拼贴的创作过程就是把不同材质、色彩的素材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素材进行选取、分解、重组,加工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因此,拼贴的创作过程就是对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拼贴创作中的灵感是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这种灵感就是一种创造力,它的产生是在长期努力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需要有一定的量的累积。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拼贴训练不只做一次,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命题,可以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训练。

2.通过拼贴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似乎是最难以琢磨和培养的能力。正如罗丹所说:“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应用到拼贴艺术训练的具体环节就是素材的选取。

以画报为例,以往我们看画报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里面的信息。在拼贴创作时,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处理画报的内容。不管是色块、图案、摄影还是文字,当这些元素离开它原本的环境和背景,就会产生独立的含义。这就要求创作者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这些元素的本质特征。

针对画面中的色块,需要创作者着重注意色彩,如果面积足够大,还可以通过剪刀和刻刀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造型;针对画面中的图案,需要创作者去感知它的风格,进行联想;针对摄影作品这样的素材,因为它取材真实,造型能力强,可用来准确传达信息;还有文字,它们是最直观的视觉元素,既可以作为图形的视觉元素丰富画面,又能用来点明主题。

因此,通过拼贴创作,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各种素材的敏锐观察能力。他们通过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作为创作所用的元素,对其重新组合,赋予素材新的意义。

3.通过拼贴训练培养学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能力

在拼贴创作的命题创作训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这可以反映出每个人对题目的思考和理解。有时也采用教师规定部分元素,主题由学生确定的方法,这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思考和关注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应该是有头脑、有思考的独立品格的人,有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具备生产信息的能力。

能够使用图形和符号等视觉元素进行信息传播一直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体现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选取恰当的构成形式和应用形式进行创作,再通过视觉流程的概念检验主次信息的传达,这些都能提高学生信息传播的能力。

4.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色彩对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传递情感的有力武器。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拼贴训练,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成素材的色彩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是强烈对比的效果,还是近似色的效果?是严肃的政治海报的黑红对比,还是儿童世界的色彩缤纷?色彩是最直观、最容易出效果的因素,所以要通过更多的色彩搭配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5.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

构图不仅会对画面元素的安排起作用,同时还决定了整个画面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尤为重要。是结构紧凑、主题突出,或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还是充满张力、稀疏平淡,这些都是由构图决定的。构图是研究画面和其中形态配置的相互关系的。构图的实质是研究场际关系。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

拼贴创作一开始,就会产生构图问题。这个元素放在什么位置,它在整个画面内容中占据什么样的重要性。在学生创作的初期,最常见的就是整个画面都被占据得很满,没有重点。此时,就需要通过在设计基础课上学到的构图知识来指导实践了,多练习几次就会有所提高。

6.通过拼贴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同样是拼贴艺术中的经典作品,西方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的综合立体主义作品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的剪贴画风格差异巨大。因此通过拼贴创作进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探索,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如下图所示,这幅广告作品,选用具象素材,内容极其丰富,有矛盾和强烈反差的图形进入画面,使作品幽默、怪诞,热闹非凡,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篇8

1 传统媒介下图形创意表达的特征

图形是极具表达性的视觉语言,通常借助二维介质表达图形的表意性和传达性。传统的图形表达方式载体局限于印刷出版物,一般以静态的平面图形和文字呈现;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一些独具创意和表达性的优秀图形设计作品,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图形视觉冲击力,同时创作者通过图形对主题思想和内涵的诠释,创作出引发观者深层思考的作品。例如,日本福田繁雄、德国冈特兰堡等世界平面设计大师的作品,他们的图形海报设计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设计表现上很少或不用文字,坚持运用纯粹的图形语言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探索图形语言的深度和广度。这些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创作的思维体系和图形构形方法常被作为经典作品加以剖析、学习,并引用到图形创意课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元素表达呈现多元化趋势,多维、动态的图形表达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视觉传达载体中,如户外广告、网络信息传达等。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基于二维形态的图形创意表达性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2 数字媒体时代下图形创意表达的特征

在数字媒体时代下,图形的创意表达从过去依赖印刷的二维呈现发生着改变,图形表现开始从静态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动态空间,增加了图形表现的丰富性。同时,交互性的图形语言表达改变了单项的传播模式。数字媒体下,图形的动态性和互动性特征不仅加强了观者的参与和表达,还使得图形语言的艺术特性和艺术感染力更加丰富,增加了传播力。

在2015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我院学生冯达峰等利用图形创意和交互设计思维,进行“洁婷卫生巾”的广告创意设计,运用图形创意设计原理诠释“洁婷卫生巾”透气、安全的广告诉求,在设计表达上运用交互设计特性,融合了图形、文字、声音、动态等多种表达形式,并加入参与性图形小游戏环节,加强了观者的参与性,将产品功能、特征等优势幽默而轻松地表达了出来,在全国赛区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赛区综合创意类一等奖。这是一次图形创意课程的有益尝试,在传统课程训练中加入交互性图形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对图形的认知。

3 数字媒体时代下图形创意课程的改革思索

图形创意课程的重点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方式,结合同构、正负形等构型法进行创意思维训练。传统的课程训练是在平面纸质上的图形设计表达。多维形态表达的介入,使创作者需通过多维的思考进行图形创意,可以打破静态图形创意思维的局限,结合计算机图形软件进行创意图形的绘制,使静态图形动态化,在从“静”到“动”的转换中,创作者也会因其要表达动的图形创意,而关注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转接、纵深感和位置的变化等,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例如,在表达一个由树叶转换为和平鸽的图形创意时,图形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空间转换,动态的表达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将这一信息流充分传递,取得更好的视觉信息的传达性。在具体课程实施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创意思维多元化、立体化

图形创意课程的重点为创意思维的训练,虽然最终以不同载体的图形(静态、动态、立体)形式呈现,但对图形形态的认识、图形形式的思考及创意概念的表达,核心依然体现在创意思维能力上。图形创意是创作者智慧和个性的表达,就如面对一个“点”的创意思维,在课堂头脑风暴和发散思维后的结果可能是水中的蝌蚪、五线谱上的高音符号,也可能是阿基米德眼中那个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的地球。图形创意充满了创作者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它不应是单一的思维模式,还具有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收敛思维、跳跃性思维、线性思维等各种方法,往往突破思维的定式,借助想象、联想、理性与感性思维等方法,创作出现实与虚幻、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颖独特的图形。图形表现可以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模式下图形的单一表达性外延出多种可能。可以运用动态、音效、立体等多元立体的创意出发点进行思维,比如图形有了动态表达可能性,那么创意思想可表达得更加丰满,但同时对图形课题思维的多元、立体化的思维框架提出了要求。

3.2 点燃兴趣点,激活创意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打破单一、枯燥的理论讲授,结合新媒体技术下表达多样化、具有启发性和丰富内涵的图形创意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图形创意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课堂互动、讨论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向式教学法,让教学过程真正互动起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多媒体渠道发现、分析、研究优秀图形创意,共同分析图形表达含义、表达方法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层层剖析优秀案例的创意思维出发点、表达方式、技术运用等。当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点燃了创作欲望时,那么他会非常主动地调动各种表达方法来呈现创意,积极掌握创作中的手绘表达、电脑制作等技术,将艺术与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3.3 基础训练的不可替代性

虽然数字艺术为图形创意设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但在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上依然要符合创作规律。固然,动态的、立体的图形创意表达具有视觉的吸引力,但“静态”图形创意表达是核心和基础,应该注重创意思维的启发和运用,快速手绘,将创意灵感捕捉下来,依然要运用发散思维、思维导图等手段进行图形静态表达,这也对学生的手绘能力提出了要求。当前,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和便利致使学生往往忽略手绘表达,特别是图形创意的数字化,使学生认为只要有创意和想法就够了,不必手绘图形了。著名艺术家李可染说:“练基本功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制约束自己的脑、眼、手,熟练地掌握创作规律的能力。”手和脑之间有密切联系,眼为脑之师,脑令手之行,在创意表达过程中,应运用手绘快速表达出思维碰撞创意的火花。在课程设置上,在课程前期依然应强化手绘表现,加强学生造型能力的训练。

3.4 专业课程联动效应

将数字媒体技术引入图形创意课程中,探索图形创意的多维表达性,是艺术与技术相互统一的很好体现,但同时应注重课程的循序渐进。首先,图形创意课程就是运用创意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是基础和核心。此阶段采用手绘表达方式,大量练习图形创作,运用联想等思维方式,结合平面图形构型法创作,遵循图形创作的规律和设计原则,在静态图形表达基础上遴选优秀作品,进行第二次创作,以此为出发点,加入多维的、立体的思维创意框架,将调动学生图形(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软件、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知识点,起到专业课程的联动效应,有益于课程学习的交叉性和互动性。同时,因为有具体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学生学习软件的主动性和活跃度会大大提高。在教学上需加大实践环节,数字软件应用和和图形语言表达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将诸如项目训练、学科竞赛等实践课程结合起来。这样,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软件技能应用和实践课程项目训练等,真正达到课程联动、交叉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3.5 拼盘式教学的可能性

拼盘式教学模式突破原先教师一人一课的单一模式,多样化整合学院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合力,形成集体智慧,是团队协作的全新教学法。我院以“包装设计”课程进行拼盘式教学改革试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数字媒体技术引入到图形创意课程后,整合图形创意思维表达、图形表现、计算机软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竞赛、实战项目设计等,形成拼盘式教学模式。

第一,系统的课程管理。课程包括较多方面的知识点与相关内容,从初始建立时的单一性,向着课程设置的阶段性、渐进性、递进性合理配置。

第二,整合教师知识和能力。团队合作,实施诸环节一体化的集体分工教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