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8篇

时间:2023-09-06 09:30:38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篇1

[关键词]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16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24-02

民办学校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性质的教育机构。近几年,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在培养人才、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时间不长,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少数学校存在着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规办学等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有些民办学校负责人对财务工作疏于管理,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

1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制度随着学校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其薄弱环节已经逐渐显露,财务活动中多少都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是执行财务制度的问题,如果执行偏差严重的就是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必须重视财务制度建设,根据国家财税法规,建立一套适合本校运行的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核算标准、财务政策、工作程序的高度统一,全面执行与监督学校的财务工作,保证财务管理的统一性及核算的整体性,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1.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企事业单位为了保证本单位的财会业务活动有序地进行,同时保障本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日常工作中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行为,进而保证会计资料主体的真实性、完整性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会计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而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为保护学校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和预防本单位会计人员经济犯罪而有意识设置的一系列控制措施,控制的方式涉及机构、人员、制度及经济业务等方面。核心是按规定程序和授权权限处理各项交易。

1.2 民办学校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校资产是指学校购置、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得到拓宽,主要可以分为:(1)上级的财政拨款资金购置固定资产;(2)学校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定无形资产;(3)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事业性收入增加形成固定资产;(4)商业贷款购置固定资产;(5)社会的捐赠。这些资产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活动。

民办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资产的权属不清,管理过程缺乏有机协调,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2)资产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3)固定资产管理职能不清,机构分散,产权不明晰,责任主体缺位。

1.3 民办学校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

民办学校为拓展办学空间而贷款搞建设,但学校缺乏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应对或解决财务风险的措施。很多学校没有对贷款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评估。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往往会引发财务风险。还贷高峰来临时,学校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多数民办学校仍未按照《会计法》及国家教委、财政部《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三项中的规定执行,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银行存款账户,但并未使用,多数学校都是以活期储蓄形式开展经济业务活动。

1.4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账簿设置不合理

多数民办学校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按规定设置账簿,建立的账簿多为企业账、流水账,且基础工作较差,出现了记账不规范,凭证不装订,未编制财务报表或编制财务报表不规范等问题。

1.5 未按相关规定收费,收费票据使用不规范

绝大多数民办学校没有使用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税务发票,而是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收据或学校自行印制的收据,支出票据不合法。多数学校未按《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五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应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杜绝以领代报、白条报账、私分公款等违反财务制度的现象”规定执行,支出票据无单位领导人及经手人签字,白条报账现象较严重。事业支出超标准、超范围,将未实际支出的费用列为支出。

1.6 财产、物资管理制度不健全

多数民办学校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无法保证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不能有效防止资产流失现象,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将资金及时入账。

2 改善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提高管理决策层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

民办学校单位负责人、管理层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财务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遵守财经纪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2.2 加大统一领导工作力度,完善整体系统性

学校要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多头操作的局面。

2.3 确保预算管理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各项费用的开支预算在经过党委会批准后,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无权变更。学校应适当进行预算差异性分析。许多学校的财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忽视了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预算管理的目的就是把预算变成现实、把现实掌控在可控范围内,不仅如此,还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差异的原因,发现预算指标与实际的差异。

2.4 确保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2.4.1 建立基本存款账户

未在银行开设基本账户的民办学校,需到银行开设基本账户,新开及已开设有基本账户的需将民办学校所有经济业务在银行基本账户内核算,超出现金开支范围的业务应当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不得以任何储蓄形式开展经济业务活动。

2.4.2 使用合法票据

收取的学费要按规定使用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税务发票。不得使用市场上购买的收据、民办学校自制票据或以不开票方式收取费用。

2.4.3 财务人员持证上岗

聘任的专职或兼职的财务人员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即总账、明细账、固定资产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同时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

2.4.4 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民办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真实、完整。

2.4.5 严格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

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收费,不得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严禁乱收费和强行募捐。认真实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民办学校应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

2.4.6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经费开支审批手续

民办学校应贯彻勤俭办学方针,本着“取之于学员、用之于学员”的原则,妥善安排使用学杂费。支出票据要合理合法,单位负责人、经手人签字齐全,不得白条入账,不得坐收坐支。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篇2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民办学校的资金与财务管理工作。

第三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的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资产与财务

管理的监督。

第四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以资金、实物等资产或者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出资。以无形资产出资的,应当依法评估。

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应当与举办者的其他资产相分离。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对出资的财产不得抽逃,不得占有、使用和处置或以其他方式挪用。

举办者退出办学时可以有偿转让其办学资产的相应财产权,受让人在依法履行有关手续后享有与原举办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申请举办民办学校的单位和个人,应有与其办学类别、层次及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开办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学校依法成立后,举办者应确保办学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严禁虚假投资。

民办学校经费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第六条民办学校一经批准成立,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银行开设账户,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七条民办学校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及时记账、结账、对账并编报各种会计报表,须保证其真实、完整。应及时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银行规定限额。应按照会计档案有关规定对凭证、账册、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妥善保管。

财务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第八条学校会计报告应由学校负责人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按时报送审批机关。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应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九条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须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

民办学校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同时报送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条民办学校应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并在学校显著位置对收费项目、标准、收取对象、批准文号及退费标准等相关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监督。

民办学校除按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费用外,不得向学生家长收取“教育储备金”等任何费用。严禁向本校教师或社会单位、个人非法集资。

学历教育民办学校所有收费项目应在学期或学年初一次性收取,不得跨年度收费,非学历教育民办学校按月或季度(学期)收费。

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

第十一条民办学校收费应当依法使用规定的票据,并严格遵守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民办学校以办学名义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只能用于办学,不得用于抵押担保,不得变更其土地使用性质。

第十三条民办学校接受的捐助,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接交、入账(库)等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学生因故退学,民办学校要按有关规定核退费用;因刊播、散发虚假的招生简章(广告)造成学生退学的,应退还所收的全部费用。

第十五条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按国家规定为教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革新

财务管理课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属于应用型学科。而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反映出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目前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革新。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

财务管理课的性质属于管理学范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既然财务管理课属于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做资金的预算、如何进行业绩评价,这些都要求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财务管理课的教学不能脱离其自身特点。

(二)财务管理课的特点

财务管理课的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发展变化速度较快,学科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度大,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可操作性、系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的课程。

二、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使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快速投身到实际生产中去的人才是民办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和修正教学计划已成当务之急。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财务管理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三、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改革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WTO的加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一)目前《财物管理》课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1、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了经济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目前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

2、课程内容的重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一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涉及,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通常不同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有些内容重复讲授,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不少时间。

3、教材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二)财务管理课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把握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协调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日趋增多,有时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做到分类务尽。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结合教学目标,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同时这些课程最好由一个教师讲授,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3、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财务管理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难以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学与实践脱节也是值得重视的。学校的实习工作一般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造成其理性认识也必然是肤浅的。

2、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量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得手段越来越多,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高等院校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设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3、重视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在课堂上消化知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财务管理教学效果比较好: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有诊断型和决策型两种。诊断型案例主要描述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借鉴作用;而决策型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两种方法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使用。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知识,比如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时炒股,最后根据各人炒股业绩考核成绩。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归纳比较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通过归纳类比来掌握其规律。归纳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信息的记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但由于难度较大,常常使学生感到头痛,如果使用归纳比较法,便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其方法。

4、启发式教学法。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作为主讲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互联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映幻灯片,没有生动的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散漫,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形体语言等,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疆.《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王书明.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篇4

一、新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

新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具有财务管理综合性较强,财务管理灵敏性较高以及财务信息化要求较高等特点。

(一)财务管理综合性较强

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式,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学生的缴费管理、经济管理中的各项预算管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以及高校教务人员的工资管以及专项资金管理等,另民办学校改革创新项目较多,每项改革都离不开财务数据,每一项财务管理活动都需要涉及到大量的信息与数据,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较高。同时,民办高校相关领导还需要结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进一步的学校管理规划,制定民办高校长远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作为民办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民办高校的发作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财务管理灵敏性较高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市场变化的条件,进行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学设施的及时更新。民办高校加大投入既需要聘请优秀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深、相对稳定教师队伍以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又需要向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对校园中的基础建设及各项教学设备、教室投入等进行管理。这其中每一项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的加入,所以高校财务管理的价值较为突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敏感度,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需求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财务信息化要求较高

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对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管理,基于当前的电子商务变化环境,将各项教学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活动以及科学研究活动等,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融合。

例如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虚拟银行、网银等方式进行资金管理,通过电子采购、电子订单等获取学校所需要的各项教学资源,使民办高校各项财务管理活动能够更加便利,避免不必要的工作与损失。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民办高校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新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分析

新制度下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细致规划财务管理的内容等方式开展财务管理。

(一)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传统的民办高校人力财务管理方式下,难免会出现各类纰漏,工作效率较低、工作质量较差,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目的在于不断增加民办高校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为民办高校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民办高校可以基于其实际财务管理需求加以针对性分析,创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方式。首先,民办高校需要由财务管理部门责成财会人员认真进行事前预算,编制若干预算方案,在相关校务委员会人员检查与审核之后,进行各项活动的评选,并选择出适宜学校发展的各类项目。层层管理、层层监督的方式下,能够最大降低不良问题的发生几率,减少民办高校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其次,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各项活动的财务控制力度,成本能够直接影响民办高校最终所获得的利润,这也是检验民办高校反应能力、拓展能力的中药方式。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中的每一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以成本为核心,注重内部责任管理,采用财务管理的方式,将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学校中,并可以通过建立责任成本网络系统,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

(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逐渐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学校也是如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直接影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质量,所以在新制度下,必须提升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敏感度,基于当前时代的特点不断完善与创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通过自身扎实的财务管理技术以及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真正彰显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价值。民办高校领导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民办高校领导需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多关心财务管理人员,通过适当的鼓励、激励等话语,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可以将激励制度融入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给予表现优秀的员工奖励,给予表现较差的员工惩罚,营造公平的财务管理氛围。

2、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学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需要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学会电算化软件,并能够熟练借助电算化软件实现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掌握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新税法政策财务管理要求,结合新制度、新条例实现财务科学管理。

3、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指导,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掌握财经方面的法律、教育方面的法律等等内容,并能够自觉遵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细致规划财务管理的内容

细致规划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有助于维护民办高校的经济秩序,推动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民办高校可以根据《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规定》实施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系。“统一领导”就是以学校董事会授权为前提,校长以法人代表的名义,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承担全部经济责任,实现财政支出、资源配置的统一化管理,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实现综合性财务管理。

再如民办高校也可以采用“零基预算加项用预算”的预算方法,这也是当前很多民办高校也采用的财务管理方式,在做好预算管理的前提下,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保证学校办学规模与总体财政情况的协调发展,保证学校中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可以明年开展一定财务报表总结大会,总结一年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与工作规划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民办高校资金的良性循环。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路径

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所以其学费比公立学校要高,民办高校要想健康良性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不容忽视。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新时期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笔者开展了如下探讨。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一是财务管理与民办高校发展不协调。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刺激民办高校不断前行,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存在财务管理工作与学校发展步伐不协调的现状,财务管理工作职能发挥不到位。二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复杂。民办高校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单位,其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复杂性也较高。三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配置有待完善。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高校,其根本目的都是育人,学校在财务管理人才配置方面稍显不足,有待提高。四是部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确实有待提高。据了解部分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不但影响自身工作效率,甚至还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大局,这种局面急需改善。

二、提高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水平

在财务管理方面:首先,必须建立相关制度来实施经费管理,明确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其次,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力度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使其有序运转;最后,应对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确保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还要对业务建设进行规范,并重视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与硬件系统的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检查、工作验收以及奖惩等多种制度、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加强建设。必须致力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民办高校首先要做好人才准入制度的把关,提高人才准入门槛。其次要对上岗人员实行考核机制,考核通过的予以正式上岗,未通过考核的不得上岗。上岗后要接受再一次的岗位培训,工作后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给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二)加大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力度

民办高校务必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在对学校运行中遇到的各种财务问题,必须深入分析,规避风险,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可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必须提前做好防控,降低风险。比如,对于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必须严肃起来,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资金的分类与用途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与管理,不得含糊。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各大高校应尽快建立财务财务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奖罚分明,提高工作的严谨性,保证工作质量。

(三)创新民办高校融资方式,确保高校项目顺利完成

制约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甚至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大问题就是融资难的问题,因为融资困难,民办高校的很多校园项目很难完成,所以针对民办高校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建议可以针对贷款项目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出能够得到信贷政策批准的贷款项目;二是设备租赁,针对部分无法购买的或者没有能力购买的设备可以采取租赁制度,缓解暂时的资金及财务管理上的压力;三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回租,财务管理部门务必配合与协调好此项工作;四是建议可以带资建设;五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土地是宝贵的资源,无论哪种性质的高校必须合理开发与使用。总而言之,民办高校需要从思想上和态度上提高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抓住有利机遇,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融资机制。

三、结语

财务管理工作是保证民办高校正常运营、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致力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并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制度。还要加大财务风险的管理,创新民办高校的融资方式等,总之民办高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希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作者:柴冠超 刘嘉南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篇6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相比公办高校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民办高校的发展则显得步履蹒跚,如何规范民办高校运作管理和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是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和定位:一方面规定民办高校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另一方面又允许出资人获得“合理”回报。这样的矛盾和困境,导致了民办高校规模发展后面临着规范管理、风险防范和质量提升的系列障碍。针对民办高校的这些问题以及改革的迫切性,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理念逐渐显现,也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思路;2013年9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拟对相关教育法进行统一修改,其中最具实质意义的修订就体现在对民办学校管理的分类改革上;由教育部牵头拟定的关于民办教育政策的重要文件(该文件暂定为《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已上报,其核心内容是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改革。基于分类管理视角,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诉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两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严格的界定,在管理政策上也“一视同仁”。近年来,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本上确立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这一顶层设计思路和理念,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类管理”势必影响不同分类的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因此,为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民办高校治理活动中权、责、利相互制衡,从根源上规避财务风险,基于“分类管理”的视角优化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水平。

二、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的财务治理内涵是指基于投资者、管理者(校方)、政府、社会、教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内在关系基础上所构建的多元、双向和共同的财务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通过对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现状的分析,有利于实现高校财务决策科学化、权力的制衡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保证高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极端化

当前,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主要问题凸显在内部治理结构的极端走向趋势,形成不同的差异,导致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一种模式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重点表现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方面,尤其是财务负责人的地位和权利方面:要么权利过大,如财务负责人由投资者的亲属担任,具有相当大的权利,在学校整个领导班子中的地位和权利甚至超过了校长,学校校长被架空;要么权利过低,如财务负责人由外聘的专业人士担任,但其权利以及对学校财务情况的了解程度还不如由投资者亲属担任的出纳。另外一种模式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原本借鉴现代公司制度的治理理念,但在民办高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又演变为两种模式:一种就是没有实质改变的上述家族式模式;另外一种就是演变成内部人控制模式,即校长权利过大,独揽财务、人事等核心权利,架空了投资者和上级管理部门(如少数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

(二)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功能的缺失

有的民办高校尽管建立了董事会等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执行起来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使得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没有凸显。这些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只发挥了基础的核算职能,而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功能,如财务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财务风险防控等,没有充分发挥,甚至被忽略。究其原因,既与民办高校当前家族式管理现状和政府的单向、单一监督管理模式有关,更与当前投资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在当前民办学校规模发展和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许多学校想方设法扩大生源,盲目追求升本,而忽略与学校建设密切相关的财务领域及风险。

(三)民办高校外部政策监督功能的弱化

首先,政府法律法规文件本身的冲突和不完善导致外部财务监督的功能和地位弱化。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是如何通过相关的税收、会计等规定计算取得,怎么的比例才算合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民办高校如何从宏观上更好地兼顾和平衡教育事业的后续发展和民办高校的资本逐利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文件,这也使得现实办学过程中,部分投资者违心选择不要求取得回报的办学模式后又通过各种手段变相获取利益。其次,现有民办高校没有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企业、高校、民间非营利组织等相关会计制度的都有),无法及时、客观和有效地为政府提供相关财务信息,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最后,政策执行不到位也是导致民办高校财务问题和经济纠纷乱象的原因。比如,法人财产权的过户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没能真正落实,许多民办高校的校产登记在投资公司账上,将学校资产与投资公司资产相混淆。

(四)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导向和监督模式存在问题

在公共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等教育,导致了发展目标上的“重规模、轻质量”和监管模式上的“重支持、轻监督”等现象。相关管理部门更多地是关注公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未能深入到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使得“管理”和“规范”有限。同时,面对发展民办高校的现实需求和民办高校自身的不足,也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例如,民办高校的年检制度,执行过程很容易形式化,尤其是财务方面。尽管有关专家和部门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现象提出严格整治要求,但最终并未落到实处,导致民办高校对相关的财务问题不够重视。当然,这也与政府机构在行使监管职能时,部门之间的职责冲突与协调不力有关。

三、基于“分类管理”视角的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

(一)“分类管理”对财务治理环境的影响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民办高校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大类,其财政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办学收益分配以及高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等财务相关领域也会根据不同分类有所区别和侧重。在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非营利性高校将高于营利性高校;在办学收益方面,充分考虑现有民办高校主体还是投资办学居多的现状,营利性高校可以按照规定的核算程序和比例取得回报,非营利性高校将通过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予以奖励的方式进行适当补偿和支持。这样,既能促使当前许多高校通过不同途径变相获得扶持和回报的隐性状况显性化和合法化,又能体现政府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而促进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以及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多层竞争和发展。

(二)基于“分类管理”视角的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设计

本文以现代公司制度中先进财务治理经验为基础,协调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并结合当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和政府分类管理指导思想,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该模式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原则,平衡民办高校资本逐利性和办学公益性,以权力制衡、风险控制和公益保障为导向,以民办高校多重财务关系为对象,以内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优化、内外部财务治理协同和优化为内容,改变民办高校投资者单边控制的财务管理现状,实现民办高校多元和双向的共同治理。该财务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益相关者各方如何嵌入到民办高校发展过程,形成新的财务关系和治理机制,改变民办高校投资者单边控制的财务治理结构,实现民办高校多元和双向的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各方中社会监督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中社会监督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参与财务治理侧重点各有不同。营利性民办高校因要平衡其逐利性与公益性,其财务治理是尊重“市场的调节机制”,以社会监督为主、政府监管为辅。其中社会监督机构包括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机构、行业联盟等主体。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不但要加强监督还要实行考核奖励保障办学成本,其财务治理必须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其中政府监管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物价等单位。债权单位及其他社会利益群体是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无论哪种类型高校,其参与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形式趋于一致。我国民办高校企业化办学负债投资是不可避免的,为防范风险、维护债权人利益可引入“相机治理机制”,让银行、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学校财务治理当中。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则包括学生家长、其他关心教育发展的社会人士等,他们往往缺乏参与财务治理的渠道,有赖于“信息公开机制”的完善以促成对民办高校的监督。该财务管理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一方面要发挥财务治理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借助董事会制度进一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使内外部治理结构实现协同和优化,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立的制衡机制。

四“、分类管理”制度设计下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1.营利性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外部监督,应当吸收更多的市场要素进来,充分发挥市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社会监督为主、政府监管为辅。可成立由政府部门、民办高校行业联盟、社会中介机构等组成的民间组织,将政府部分职能社会化,由该民间组织执行,并由其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围绕办学经费使用管理、财务投融资及利益分配等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开披露,以保障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的公益性及办学质量。其所需经费来源于按照民办高校办学收益一定比例提取的风险基金。另外,为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营利性民办高校需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作为民办高校最高财务治理决策机构,一方面要吸收更多外部治理主体,另一方面必须平衡各利益相关者权力以实现多方治理,权力制衡。董事会成员的引入可以按利益相关重要程度配比,按分类管理的原则,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让市场性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以行业联盟、风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及独立董事等方式在董事会中起主导作用,以利于构建现代企业化的财务治理体系。

2.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的重点是实现财权的制衡,该财务治理模式的设计是参照现代企业的财务治理体系以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为核心,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董事会作为内部决策机构,除了吸收外部治理要素避免“内部人控制”外,应在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发展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绩效考核委员等专业委员会,对学校重大财务决策提出审议、评价和咨询意见。董事会作出的决策应由校务会具体执行,其中财务治理的执行权集中于财务负责人,以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为避免营利性民办高校出现“家族式企业”对财权的垄断,财务负责人应聘请职业经理人,以其专业能力及独立性保证财务治理的顺利执行。教代会是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监督机构,与董事会平行设置,对董事会及校务会行使监督职能。教代会不仅要进行财务治理监督,而且要进行业务监督;不仅要有事后监督,而且要有事前和事中监督(即预算、决策时的监督)。

(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1.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吸收更多的政策性要素进来,通过政策性的规范,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监督为辅。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围绕财政扶持资金、学费收入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等财政形态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进行合法、合规及绩效监督,并建立公开透明、互动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使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务信息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的统计之用,实现社会利益相关群体的外部监督作用。董事会制度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同样不可或缺。按分类管理的原则,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董事成员中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保证一定的比例,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以确保政府主管部门参与学校的管理。

2.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治理 内涵与模式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取得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民办高校718所(含独立学院),占全国高校总数(不含成人高校)的28.82%;在校生557.52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2.80%。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扩大高等教育投入、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高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质量以及扩大高校办学自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科学化管理和内涵式发展日趋重要和紧迫。在此背景下,加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内涵

“治理”是在西方国家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绩效管理理论一样,在西方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和重视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相关问题,并上升到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强调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务治理”的概念源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在当前公司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下,广义的财务治理是指公司财务共同治理,即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对公司财务进行治理,即用以协调和平衡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财务权利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其核心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教代会等权力机构对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进行配置的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

与发达国家私立高等学校不同,由于生存环境特有的历史规定性和政治规定性,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存在明显的中国特色。既有资本逐利性的市场化驱动,又受着从事公益事业非营利性的现实制约。这种特征,就是当前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外延。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正是借鉴上述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司制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思想,以及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外延,形成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治理内涵和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民办高校的财务治理内涵是指基于举办方(投资者)、管理者(校方)、政府、社会、教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内在关系基础上,所构建的多元、多向和共同的财务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目的在于协调和平衡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及权利。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必要性

1.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现状与民办高校发展规模不适应。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现状与民办高校发展规模不适应,主要是指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都在不断壮大,使得其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趋提升,而且在现有教育领域的经济事项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民办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权责利不对称。这主要表现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模式方面,这种差异,实质反映在财务负责人的地位和权利方面:要么权利过高,如财务负责人由投资者的亲属担任,具有相当大的权利,甚至超过了校长,演变成董事长领导下的处长负责制,学校校长的权利和地位被架空;要么权利过低,如财务负责人由外聘的专业人士担任,但其权利以及对学校财务情况的了解程度,还不如由投资者亲属担任的出纳;要么校长权利过大,独揽财务、人事等核心权利,架空了投资者和上级管理部门(如少数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二是财务管理的功能没有凸显。在当前民办学校规模发展模式和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许多学校想方设法扩大生源、盲目的追求升本或应付评估,相对关注的都是招生、就业等领域,而与学校建设密切相关的财务领域及风险容易忽略。这些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只发挥了基础的核算职能,而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功能,如财务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财务风险防控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甚至被忽略。

尽管有的民办高校建立了董事会等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执行起来仍然存在上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既与民办高校当前家族式管理现状和政府的单向、单一监督管理模式有关,更与当前投资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为此,从民办高校自身情况出发,改变投资者观念,建立现代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财务治理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民办高校外部财务监督的现状与民办高校发展质量不适应。民办高校外部财务监督的现状与民办高校发展质量不适应,主要是指在我国民办高校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过程中,民办高校的风险防范和质量提升更加重要,而在当前扩大高校办学自的要求和形势下,政府部门等外部力量对民办高校的现有财务监督模式不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的规范效应有限。首先,这主要由于法律法规文件本身的不完善所致。例如,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是,如何通过相关的税收、会计等规定计算取得,怎么的比例才算合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如何从宏观上更好的兼顾和平衡教育事业的后续发展和民办高校的资本逐利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文件。例如,现有民办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无法及时、客观和有效地为政府提供有关的财务信息。其次,政策执行的不到位也是导致民办高校财务问题和经济纠纷乱象的原因。比如,法人财产权的过户问题,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民办高校要落实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投入学校的资产要经注册会计师验资并过户到学校名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但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没有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的学校比比皆是。

二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模式和方式存在问题。在公共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等教育,导致了发展目标上的“重规模、轻质量”和监管模式上“重支持、轻监督”等现象。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公办高校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和“规范”,无法深入到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情况以及相关诉求,使得“管理”还是“规范”都有限。同时,面对发展民办高校的现实需求和民办高校自身的不足,“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也存在,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例如,民办高校的年检制度,执行过程很容易形式化,尤其是其中财务方面的问题,尽管有关专家和部门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现象提出要求严格整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当然,这与政府机构在行使监管职能的时候,部门之间的职责冲突与协调不力有关。

为此,在明确以风险防范和质量提升并重的总体目标下,确定民办高校的分类发展思路以及相应的财务治理模式,提高学校财务治理水平,是当前民办高校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的构建

(一)总体思路

经过近几年政府部门和教育界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思路和治理模式基本上确立了“分类管理”的发展思路。但是,对于民办高校具体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相应的治理模式,尤其是财务方面的内容,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意见。为此,本文借鉴政府新公共管理和现代公司制度下的从“管理”到“治理”的“顶层设计”改革理念,并基于民办高校当前的各种财务关系,结合当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和政府分类管理指导思想,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和框架(如图1所示)。

总体思路是:遵循民办高校资本逐利性和业务公益性的双重属性,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原则,以风险防范和质量提升为导向,以民办高校三重财务关系为对象,以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的优化、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的优化为手段,提升外部财务治理能力和内部财务治理能力,进而通过内部财务治理和外部财务治理的协同和融合,改变民办高校过去单一、单向的规范式管理现状,实现民办高校多元和双向的综合治理。

其中,民办高校三重财务关系包括:基于财政资金视角的财务关系,主要是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学费收入、税费减免等财政金融形态形成;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财务关系,主要通过投资者投入、银行借贷等市场资本形态形成;基于民办高校运作管理视角的财务关系,主要通过学校投融资和利益分配的资本运作过程形成。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包括: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包括银行、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机构、社会监督机构及社会利益群体等组织嵌入到民办高校发展过程的财务关系和治理机制;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是指民办高校以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为核心的组织嵌入到高校内部运作过程形成的财务关系以及相应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财务治理能力包括:外部财务治理能力是指在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通过间接监督、监控以及派代表直接参与学校内部决策等治理方式,从而促进和提高民办高校财务运作和财务决策水平的能力;内部财务治理能力是指在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即通过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的设置和运行,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三权分立和制衡,促进和提高民办高校财务运作和财务决策水平的能力。

(二)主要内容

1.分类管理原则下的财政及财务政策设计。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民办高校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大类,其财政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办学收益分配以及高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等财务相关领域也应当根据不同分类有所区别和侧重,但要兼顾二者的利益平衡。

在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非营利性高校要高于营利性高校;在办学收益方面,要充分考虑现有民办高校主体还是投资办学居多的现状,营利性的高校可以按照规定的核算程序和比例取得回报,非营利性的高校要通过奖励的方式进行适当补偿和支持(当然,这种奖励,必须建立在办学质量和效益提升以及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基础上)。这样,既能促使当前许多高校通过不同途径变相获得扶持和回报的隐性状况显性化和合法化,又能体现政府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而促进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以及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多层竞争和发展局面。否则,如果政府一刀切,在我国当前民办高校依靠政策资源发展的路径依赖下,会导致现实中的民办高校选择退出教育领域或多数选择非营利性类型,这就违背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以及通过民办高校的竞争促进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目的。

另外,在会计和财务管理制度方面,非营利性高校统一采用普通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营利性高校采用企业会计制度,这样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校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教育和财政部门及时、客观的掌握学校财务状况提供保障。

2.分类管理原则下的财务监控及监督模式设计。教育事业作为民生实事的一大重要内容,关乎社会多方的利益,财务领域的风险防范和监控,尤其是民办高校,成为财务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的财务监控,应该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既要有统一的规范,又要通过不同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实行有区别和侧重的监控模式。在统一规范方面,主要是通过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营利性民办高校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这是实现财务综合治理的基础。在区别和侧重方面: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主要以政府监管为主(如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围绕财政扶持资金、学费收入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等财政形态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进行合法、合规及绩效监督),并以社会监督为辅;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主要以社会监督为主(成立由政府部门、民办高校行业联盟、社会中介机构等组成的民间组织,将政府部分职能社会化,由该民间组织执行,接受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利益群体委托,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围绕办学经费使用管理、财务投融资及利益分配行为进行监督,经费来源于按照民办高校办学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取的风险基金),并以政府监管为辅。

3.分类管理原则下的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对于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来说,在分类管理原则下,对于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类型的学校同样必须分类设计和优化。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应当吸收更多的政策性要素进来,通过政策性的指导和规范,运用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手段,加强外部财务治理。比如加强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以及部门内部相关业务处室的联合与协同,尤其是对民办高校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和效益提升等方面,通过专项检查、绩效评价、督导团等方式加大监督力度;比如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吸收政府部门、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有关管理、教育、财务等领域的专家,建立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委员会,对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以及财务治理加强指导和规划。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应当吸收更多的市场性要素进来,通过市场性的引导和调控,运用社会审计、风险管理等手段,加强外部治理。比如组建行业联盟,通过行业自律和行业自治等方式,加强行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运作管理;比如吸收银行、社会利益群体等,加强外部的监督。

对于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来说,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类型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总体趋同,均要强调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立与制衡上,但在分类管理的原则下,其财务治理结构主要优化思路是体现外部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嵌入程度有所区别和侧重。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应当将政策性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以咨询专家、董事会成员以及教代会成员等不同方式嵌入到内部财务治理结构中,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通过协同与融合,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治理水平。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应当将市场性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如行业代表、银行等债权人代表、社会利益群体代表)以行业联盟、风险基金管理委员会等方式融入到内部财务治理结构,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通过协同与融合,提升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治理水平。

4.综合治理目标下的财务治理协同与融合。综合治理目标下的财务治理协同与融合,主要是指通过内、外部治理要素之间的协同、内外部治理治理结构的协同与融合,通过相关的运行机制,实现共同治理和双向治理。主要包括外部治理要素在外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内部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以及外部财务治理结构与内部财务治理结构之间的协同与融合等方面。

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外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如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联盟和外部融资体系的协同、行业联盟与社会利益群体的协同等。外部财务治理要素与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与融合,主要是指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嵌入性以及外部财务治理结构对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引导和驱动作用,如行业联盟代表、政府部门代表等,参与到民办高校内部的董事会、教代会机构中,行使相关的决策和监督权力。

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嵌入性,如通过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等机构的设置,加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尤其是要改善当前家族式管理模式,赋予校长一定的决策权和充分的执行权,赋予教代会充分的监督权。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外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嵌入性,如学校负责人、投资者加入行业联盟,参与到政府政策及制度的设计和制定过程。

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以及外部财务治理结构与内部财务治理结构之间的协同与融合,主要是通过内外部财务治理要素的相互嵌入和互动发展,加强运作管理的协同,实现内外部的共同、双向财务治理和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绪卿.治理背景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2.王义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J].高教探索,2014,(1).

3.张宏博.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失衡的制度根源[J].教育发展研究,2012,(7).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管理 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一、绪论

在我国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I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采用自筹经费的形式,面向全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分为专科和本科。在我国最常见的民办学校组织形式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结构一般是由按专业特点设置的教学单位和人事、财务、后勤等职能部门组成,民办高校财务部门是进行会计核算、规范财务行为、处理各院系、行政部门、后勤部门财务关系而设立的机构,财务部门作为民办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除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之外,还承担着民办高校发展资金的筹集、投资安排、日常运营以及收益分配等财务工作,在民办高校中担任着“大管家”的角色,所以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民办高校的财务部门主要的功能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办高校竞争加剧,民办高校要改变短期逐利的特性,转向树立长期持续发展目标,由粗放式增长转向内涵建设。这些转变必然面临大量的资金需求,而民办高校出资方往往资金有限,所以对于发展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放和日常运营以及收益分配的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财务管理环境不断变化,财务部门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财务部门应更多的参与民办高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

(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董事会下校长负责制,但是没有监事会和内部审计部门,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很多民办高校常见的现象。预算管理制度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资金运用的有效性,民办高校应该建立规范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实际工作中的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预算来执行,减少预算的随意性,但是不少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多数民办高校的做法是各院系或专业根据自身资金使用需求而不是学校发展计划需要来编制预算,然后提交财务部门汇总,而对于资金使用计划和预算的可行性缺乏必要的分析,在预算资金的管理上也是重使用、轻管理,一些高校甚至没有预算执行的效果评价,没有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由于民办高校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办学,其筹资渠道多样化,经济活动多样性,且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复杂化,此时内部控制制度显得更为重要,它直接影响高校正常工作的进展,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民办高校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促进民办高校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使其适应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民办高校也逐步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规章制度制定不完善、内控执行力度不到位、检查监督行为流于表面等。

(四)财务人员的数量少且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内容繁琐、程序严格、操作复杂等特点,所以从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而大多数民办高校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考虑,财务部门基本只设一个处长、一个出纳、两个核算会计、一到两个税务会计从事简单的财务收支工作,财务人员少且没有专业财务管理专人或财务管理岗位,对现代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了解不够,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控制也缺乏认知,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优化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地位,但是由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的历史不长,其属性又定为“民办非企”,兼有公益性和营利性特征,至今国家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少数地区如广东省出台了地区性的财务管理暂行管理办法,可以说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只能根据《企业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结合自身情况来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较为粗放,且重点在事后的会计核算,显然已经适合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民办高校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工作内容,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建立规范有效的财务管理预算制度

民办高校必须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预算编制方法和审批程序。近几来各民办高校不约而同地在强调内涵建设,而增加了对建设资金的需求,但同时又面临生源不稳定甚至在逐年减少的状况,作为民办高校主要资金来源的学费来源不稳定,对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就建立预算制度,合理使用资金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规范有效的预算制度,首先要强调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明确预算管理不是约束二级学院花钱,而是将钱和工作计划结合起来,使工作有目标,资金有去向,预算执行情况还可以作为工作绩效的评价依据之一。其次预算的编制要科学合理。高等学校一般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编制工作量大,而且预算一般是由基层的教学单位或行政单位编制,由上级部门分析汇总,最终形成全校的预算,但基层的教学单位或行政单位预算项目任意捏造,资金预算随意列出,财务预算从自己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所以要有专门的审核部门来负责各教学单位或行政部门的预算以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审核部门可以是由董事会成员、财务人员、外聘专家组成的临时部门。再次预算的执行要监管到位,最后建立预算考评机制,分析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以及学校工作目标的贡献,同时要配合设立奖惩制度,预算评价要全面,严禁用预算完成与否单方面确定预算执行的好坏。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出资人投入和银行借款,而且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竞争激烈,资金需求增加,大部分高校是通过银行借款来解决的,财务风险在增加,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并完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资金使用,降低务风险。

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学校经营管理有秩序和有效的运行,维护民办高校资产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地降低民办高校运作中的风险,而建立的一个管理控制系统。而国家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企业制定的,并没有针对高校或者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法规,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国家的相关法规为基础,结合自身的财务管理情况而制定。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对教育经费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业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方面。

加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设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部门,使得民办高校的日常经济业务处于相关机构的有效监督之下。二是建立重要经费管理信息公开制度。三是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四)提高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鼓励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学习。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强,又受国家的法律法规约束,财务人员要有过硬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胜任财务工作,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内容、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所以财务人员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工作内容的发展变化。财务部门组织财务人员的继续学习和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和其他高校财务部门的业务交流和讨论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在的推动力,比如财务部门可以在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中增加成长与进步的考核指标。

2.引进专职或校内兼职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采用自筹经费的方式经营,人力成本是财务人员招聘时着重考虑的因素,而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一直是招聘市场的稀缺人员,是从不愁工作的一类人,如果民办高校无法低成本地从市场上得到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可以从内部解决,会计专业一直招生很好,几乎是所有民办高校都会设置的专业,会计专业的老师一般是学历高,专业素质强、知识面广、甚至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一类人,这些人如果能得到民办高校财务部门的合理利用,既能节约人力成本又能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小兰.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5).

[2]季红霞.民办高校投资“合理回报”与教育经费监管.财务月刊,2016(08).

[3]林荣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实证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1(02).

[4]朱明琪.论高校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中国总会计师,2016(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