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8篇

时间:2023-10-13 15:35:29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篇1

关键词:成都中小微企业 数据挖掘 GMDH SPSS17.0 KnowledgeMiner5.0

1、建模技术

1.1自组织数据挖掘

自组织数据挖掘(Group Method of Data Handling,GMDH)是近年来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基于归纳法的智能建模技术。它从参考函数构成的初始模型(函数)集合出发,按一定法则产生成千上万个中间候选模型,再经过选定的标准进行多层网络的筛选(选择),直至得到最优复杂度模型。GMDH可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的高阶多项式关系,获得一个对因变量具有解释能力的多项式模型,使用的软件为KnowledgeMiner5.0 (KM5.0)。本文采用最简单的模型形式,即多元线性模型建模。

1.2 SPSS17.0统计软件

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Norman H. Nie、C. Hadlai (Tex) Hull 和 Dale H. Bent于1968年研开发成功。SPSS( Statistic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一种在世界社会科学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软件,其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强大,具有界面的友好性和操作的简便性,支持多种统计图表的结果输出,集数据录入、资料编辑、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报表制作、图形绘制为一体,是我们用来进行测试分析的理想工具。

2、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模思路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成都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建模。由于GMDH建模的拟合精度远超过多元统计方法建模,但其软件KM并不提供统计检验,故本报告同时还使用了基于演绎法的理论分析建模途径——多元统计分析,利用软件SPSS17.0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建模和模型统计检验,以弥补软件KM的不足,从而形成了“KM+SPSS”的综合性技术路线。本文的具体建模思路如下:

(1)指标选取。在运行监测指标的所有指标中,我们选取最能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5个指标进行分析: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亏损企业户均亏损额、亏损面。在信心指数中我们选取2个指标进行分析: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本月实际)、企业总体生产状况(下月预测)。分别探究影响或与这7个指标有显著性的关系的因素。

(2)数据处理。运行监控指标中由于其各个指标的单位不统一,为了简化运算,提高因素分析的精度,本文在SPSS17.0中利用Z得分方法将数据标准化,新的数据记为,数据标准化的公式为:

(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首先我们确定模型因变量和自变量,在KM5.0中选择一种类型的模型——输入输出模型,以最优的传递函数网络的形式,重复产生大量具有增长复杂度的竞争模型,从中选择出拟合度最好的模型。然后在SPSS17.0中检验该模型的共线性。从而选择出既具有经济含义,统计检验又通过的模型。

3、分规模多元线性回归因素分析模型

本文我们将成都市企业按规模分为中、小、微三种类型,分别构建模型进行研究。

3.1成都市中型企业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

将数据输入软件中,进行建模,选择出即符合经济含义,又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由于亏损企业户均亏损额在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拟合度不高,因此我们在此处暂时不考虑该其指标,其他指标的结果如下:

(1)行监测指标

1+0.463169×财务费用+0.63662×应缴税费;

营业收入=-0.000000+0.258066×利润总额+0.803620×工业总产值

营业成本=-0.000000+0.979458×营业收入

亏损面=-0.000002+2.519412×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1.883192×亏损额

(2)信心指数指标

生产经营状况(本月实际)=-76.258362+1.693996×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下月预测)+0.569140×企业用工短缺人数-0.289976×国内市场订单情况;

生产经营状况(下月预测)=42.096848+0.263786×国内市场订单情况+0.496548×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本月实际)-0.272915×企业用工短缺人数;

3.2成都市小型企业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

将数据输入软件中,进行建模,选择出即符合经济含义,又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结果如下:

(1)行监测指标

利润总额=0.0000001+0.492473×用电量+0.629633×工业总产值;

营业收入=-0.000000+0.058719×应交税费+0.149522×利润总额+0.851016×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0.000001+1.125306×营业收入-0.166351×利润总额;

亏损企业户均亏损额=-0.000000-0.260981×应交税费+0.626610×亏损面+0.622096×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

(2)信心指数指标

生产经营状况(本月实际)=-29.882092+0.290382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下月预测)+1.134294企业所在行业整体经营状况(本月实际);

生产经营状况(下月预测)=-41.916710+0.891635×企业所在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下月预测)+0.461113×原材料和能源购入价格上涨影响+0.505847×国内市场订单情况;

3.2成都市微型企业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

将数据输入软件中,进行建模,选择出即符合经济含义,又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结果如下:

利润总额=0.000000+0.177800×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0.626276×亏损额+0.638147×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0.000001+0.071836×用电量+0.867915×营业成本+0.13648×户均从业人员;

营业成本=-0.000001+0.990420×营业收入;

亏损企业户均亏损额=-0.000002+0.887616×营业成本-1.355153×利润总额;

(2)信心指数指标

生产经营状况(本月实际)=-37.091003+1.156818×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下月预测)+0.287636×企业用工短缺人数;

生产经营状况(下月预测)=6.474245-0.255008×企业用工短缺人数+0.799071×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本月实际)+0.384108×能源能否满足需要;

4、结束语

从上面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组织数据挖掘(GMDH)和统计分析的集成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部分模型拟合精度甚至显示为100%,初步发掘出一些影响成都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因素。

对于运行监测指标选取的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户均亏损额以及亏损面这5个指标,不论是何种规模的企业其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密切相关,而且营业成本越高,营业收入就越高,但是利润总额却不一定增加。因此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的比例。而从企业亏损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生产设备(能力)利用率对企业的影响很大。总的来说,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出制约和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对于企业信心指数指标,我们选取了企业生产总体经营状况的本月实际和下月预测两个指标来分析,在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与企业所在行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企业所在行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预测的状况良好,则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和预期也就越好。即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会正向增加企业发展的信心。

综上所述: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利用自组织数据挖掘技术和多元统计相关知识,探究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因素是非常适用的。从模型中决策者可以提取出决策所需要的依据,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使中小微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强,朱映凤,袁晨.中国通货膨胀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与阐释[J].中国工业经济,2011(5).

[2]吴勤学,符亚明.基于GMDH网络的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6).

[3]贺昌政,吕建平.自组织数据挖掘理论与经济系统得复杂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12).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信贷营销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现状

银行规模不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营销重视程度不同。由于小微企业具有抵(质)押资产少、经营不稳定、贷款“小、短、频”等特点,会加大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尽管国家政策支持银行信贷向小微企业倾斜,但规模大的商业银行由于有经营侧重和固定的客户,还是更倾向于大中型企业贷款,对小微企业的营销力度远不如中小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史较短,对大型企业贷款没有优势,但具有地理优势、人脉优势,对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在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营销上肯下功夫,更重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营销,鼓励营销人员去开发小微企业客户,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相对发展较快。

银行的信贷机制没有根本改变,风险控制放在首位,更注重对重资产的小微企业进行营销。小微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的特点,尤其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往往没有土地使用权、厂房、机器设备等可抵押资产,有的只是资质、专利证明、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银行对这类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前景没有把握,贷款审批严把准入环节,不敢轻易放款,营销人员一般不选择该类小微企业。而对具有可抵押或者可质押资产的小微企业,如果再和大企业之间有关联,或者现有产品具有“专、新、特”优势,销售状况良好,银行会将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信贷营销。

注重信贷产品开发,但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产品的开发,可以概括为几类:对于有较好信用的小微企业设计了纯信用类产品;对于有可抵押不动产的小微企业设计了抵押贷款产品;对于拥有有价证券、票据、仓单质押品的小微企业设计了质押贷款产品;对于满足供应链条件的企业设计了“供应链”产品等。各家银行信贷产品的名称可能不同,但同质性明显,缺乏元素配比,而且由于银行宣传力度不够,小微企业需要贷款时往往没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从营销策略看,更倾向于批量营销,但力度不够。小微企业量大而广,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银行在小微企业集中的商业圈、产业集群等场所进行批量营销,较“散单”营销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借助市场管理方、协会等组织的推荐也降低了信贷风险,但在渠道开发、组织流程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批量营销的力度明显不够。

营销人员多利用关系营销,政府信息利用不够。现在各家银行都组建了小企业服务部,配备了专门的客户经理,但客户经理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在营销过程中往往利用“熟人社会”进行关系营销,熟人介绍客户、客户介绍客户,这种营销方式是对客户信用的一次选择,利于银行控制风险,但局限性很大。主管小微企业的政府部门(如工信局)举办的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洽谈活动,由于政府部门推荐客户时比较注重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对当前资产状况重视不够,不符合银行的“胃口”;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小微企业信息一般在营销阶段不易获得,导致银行对政府信息利用和重视程度不够。

注重合力营销,但成效不足。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各银行注重对小微企业的合力营销,如服务大厅设有大堂经理,随时解决在办理业务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态度和蔼可亲;信贷产品不断创新;在媒介上进行广告宣传等等。但各部门之间的合力营销力度明显不足,如营业大厅窗口较少,客户排队时间过长,抱怨较多;信贷产品不断翻新,但客户知晓度不够,贷款审批时间较长,影响客户商机;广告宣传投放较少,渠道有限,远没有达到效果。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的切入点

解放思想,重视小微企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认识问题。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其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引导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作为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行业,有责任和义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就是支持就业和创业,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贡献,这是银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从银行发展的角度认识问题。银行一般对大客户的贷款利率采用下浮的方式,存贷利差收益甚微,而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采用上浮的形式,在控制信贷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较好贷款收益。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实现收益增加,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实力限制,和大银行争夺大客户没有优势,就应该和大银行错位发展,利用自身机制灵活及地理、人脉等优势,将服务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大力开拓小微企业业务,将小微企业业务做大做强,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分析市场状况,明确信贷营销目标。掌握信贷支持区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商业银行总部或二级分行的小企业部门应该组织力量研究信贷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商圈等分布及发展情况,然后由小企业部的区域经理接洽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调查并且掌握目标区域的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色产业等情况,组织并且指导营销经理深入一线进行营销工作。

选择信贷支持目标。商业银行也是企业,既要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又要保证自己的利润,避免风险。在选择信贷支持目标时首先要看企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且要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进行判断,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了解,不能只看过往业绩,分析要有前瞻性,通过科学分析才能明确信贷支持目标:

重点支持的目标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当地资源优势、有较强的盈利能力、销售稳定的小微企业;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具有品牌优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小微企业;新兴产业中的小微企业;成熟商圈中经营较好的小微企业。

谨慎支持的目标企业:市场竞争激励、没有明显优势及提供强担保、自身经营较差的小微企业。

禁止支持的目标企业:违法生产经营及发生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环保违法事件的小微企业;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淘汰项目的企业;在人民银行信用记录中进入黑名单、被工商、税务、质量监督等部门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等。

改变等待上门借贷,主动营销。在确定营销目标后,变被动的等待小微企业客户到银行申请借贷为主动上门营销,尤其对重点支持的目标小微企业还要进行单户营销,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和需要情况、抵(质)押物情况,从中找到信贷支持对象。

问:通过与目标客户交谈,询问客户的基本信息,如企业的成立时间、实际主营业务、资金需求状况、在银行的授信情况、民间借贷情况、主要管理人员工作简历及家庭负债情况等,与目标客户外的第三方交谈(包括上下游客户、个人客户或员工、邻居等)获取来自第三方对于借款人的评价。

看:通过对目标客户生产及办公场所、销售情况的观察,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查看营业执照、银行流水、票据、合同等,获取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硬信息”。对于流通型企业,要侧重了解企业供销渠道和盈利状况;对于生产型企业,侧重了解企业产、供、销和盈利状况。涉及排污的小微企业,如铁矿采选、皮革、印染等行业的小微企业,应查看企业排污许可证是否到期,实地查看企业排污情况,是否有排污处理设备、是否有偷排现象等。

评:结合问、听、看得到的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信用情况、还款能力有一个大致的评价。

对于主动营销锁定的小微企业信贷申请人可以推荐住宅抵押、商铺抵押、联保等模式的信贷方式。

深入重点支持区域,批量营销。在市场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该对小微企业聚集的重点支持区域或场所进行批量营销,它针对的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小微企业群体,批量调查、批量审批,降低信贷人力成本,提升小微信贷效率,可以加快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步伐,而且从小微企业的管理方、商业合作伙伴或同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能够了解其真实经营状况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信誉,也降低了信贷风险。

商圈。商圈是一定产业内的商贸业及相关经营群体的聚集地域,如商品批发市场、商业街区、物流园区、商场超市等,这类小微企业面向终端市场,以个体工商户经营为主,数量多。在商圈内,市场管理方对商户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较了解,熟悉商户租金交纳、进出货、业务开展等情况,商户之间也较熟悉。和市场管理方合作,针对商圈进行批量营销、批量信贷,相对风险较小,收益较高。对于批量营销的客户可以采用商铺抵押、市场管理方保证、商铺经营权质押等信贷模式。

商会、行业协会。在商会或协会内成员多、组织紧密、内部有较强的约束力,对会员的信用状况了解。商业银行可以与商会、行业协会进行合作,获取有融资意向的优质成员名单进行批量营销,并且采用商会、协会内部成员之间互保联保、房产抵押等信贷模式。

供应链。以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为核心的上下游客户,为核心客户提供原材料或配套服务,如大型超市的供应商和客户。商业银行可以与核心企业或事业单位合作,核实其上下游小微企业供货能力、产品质量及合同签订、信用等情况,批量营销其供应商和商户,以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支持上下游小微企业,使上下游小微企业能够有效借助核心客户的实力,获得资金支持,提高经营稳定性。可以采用商场超市保证、应收账款质押、保理等模式进行信贷服务。

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小微企业聚集度较高,企业之间相互监督,银行可以在第一时间捕获企业非常规经营事件,及时发现预警信息,从而解决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可以与工信局、管委会主动接洽,在园区举办信贷产品推介会,宣传自己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解答小微企业的疑问,进行批量营销,并且采用互保联保、抵(质)押等方式进行信贷。

加强团队力量,实现综合营销。尽管信贷营销可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但实行团队营销可以发挥每个营销人员的优势,营销成功率更高。

团队接力。首先是前期营销人员有目标地到小微企业进行主动接洽,了解其基本情况和资金的需求程度,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全面分析申请人情况之后,专业信贷员跟进,向客户介绍适合的信贷产品,商谈信贷细节、索要客户资料、撰写信贷评估报告。在小微企业的评估报告中要详细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及还款能力,如商贸类企业要分析其业务资质、从业时间、资金实力、购销、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生产类企业要分析其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成本优势、盈利能力等情况;要分析可能的担保方式,如果是存单质押、房产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专业担保公司保证等强担保方式可以独立使用,如果是存货质押、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弱担保方式,不能独立使用,必须与强担保方式组合使用。根据对申请人作出的综合评价,决定是否放款。放款后还要有贷后检查,监督资金的运用,进行风险预警。

综合营销。进行信贷营销就是根据小微企业申请人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授信品种,如对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可以为其推荐“信保押汇”;对于专门为大中型企业供应商品的小微企业,可能抵押物不足,但有大量的大中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可以推荐“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小微企业盘活资产,提供财务、金融咨询、企业理财等服务,做企业的贴心人,真正为小微企业着想,助推小微企业发展,使之变成长期的忠实客户。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素质。组织机构建设。商业银行应该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机构,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明确岗位及职责,并且单独核定信贷任务计划,保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增速不低于全行信贷平均增速;单独配备小微企业专职客户经理人员,并且明确其与法人客户经理的数量占比;单独进行考核,将小微企业信贷完成情况纳入综合考评,进一步强化管理责任,以全面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培训,提高信贷营销人员素质。信贷营销人员必然要和客户面谈、提问,同时要回答客户的问题,以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挖掘客户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人品道德与职业操守,并且熟悉客户所处行业、市场、产品、服务的基本情况,具有多角度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客户情况推荐适合的产品,还要能够有效识别各类风险,并提出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小微企业往往财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营销人员考察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时可能看不到完整的财务报表,这时就要通过查看小微企业的合同复印件,交易流水、应收账款数目,尤其是与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数目,甚至通过查看水表、电表,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银行只有不断培训,才能提高营销人员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加强队伍建设。现在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营销部门的人员都比较年轻,有干劲但缺乏经验,应该把那些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通晓客户心理,懂得营销技巧的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并且以老带新,让新人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营销知识,提高营销技能。

提高服务水平,形成营销合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从大堂服务到信贷产品设计和贷款审批,都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向小微客户提供专属的结算柜台和专属理财区服务,多安排几个窗口,减少办理业务等待时间,并且优化柜面服务流程;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积极研发推出一系列快速、便捷、安全的结算工具;信贷产品的设计应该体现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积极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增信机构合作,拓展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空间,同时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信贷审批应该更高效,对于数额较小的贷款,审批权下放到基层行,有基层行把控风险,并且力求贷款审批标准化作业;对于信用较好的续贷客户应该减少审批环节,为小微企业抓住商机着想。

加大宣传,提高信贷产品的知晓度。由于小微企业对银行贷款政策和流程了解有限,缺乏资金但对向银行申请贷款往往望而却步,这就需要银行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使小微企业了解银行的信贷产品,激发其主动进行信贷需求的欲望。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篇3

(一)信用管理薄弱,客户选择不当。一方面受管理水平、风险意识和短期利益驱使等因素,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在新建客户时对其业绩、资质了解不全面、不对称、不真实,从而使企业极易因煤炭质量不合格、合同欺诈等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缺乏对老客户经营状况、资信状况的持续跟踪和档案维护,缺乏对上下游企业产品质量、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动态评估。因此,不能择优选择客户,有效识别客户信用风险。

(二)资金管理粗放,账款回收不利。一方面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忽视自身现金流状况及下游客户经营状况,盲目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在资金管理上缺乏严格的账款管理及奖惩制度、适当的应收账款数量和期限、健全的应收账款管理程序和流程、有效的账款的追讨方法和手段,因此,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难以及时收回,资金长期大量被他人无偿占用,有的甚至形成坏账,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市场把握不准,存货储备盲目。煤炭贸易行业的盈利模式在于随行就市、薄利多销,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倾向于囤积居奇。为了谋求暴利、追求短期效益,企业常常在未客观评估预计销量和理性分析未来市场行情的情况下盲目逢低就进,导致企业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积压。

(四)扩张冲动强烈,涉足民间借贷。规模经济在竞争中的优势以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使得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扩张欲望强烈。一方面为了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大规模举债。由于可供抵押担保和保证担保的资源有限,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在银行融资额度有限,往往通过民间融资填补资金缺口。不仅大幅增加了企业财务成本,也不利于银行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为了谋求高额利润企业将资金投向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行业,大量资金流出实体经济。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主要信贷风险

1.客户资金“断链”风险。

煤炭贸易企业的经营活动依赖大量资金维系,采购付款、物流运输、存货储备、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保障,但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因其流动资产管理水平较低,容易出现资金流失、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问题③。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存货这三项流动资产管理是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资金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一方面,账款预付后上游企业不能及时交货,会造成预付账款被长期占用。尤其是在煤炭价格上涨的时候煤厂无法交货,而到了价格下跌时集中交货,煤炭贸易企业将面临经营亏损的风险。另一方面,采用赊销方式营销后,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资金被他人长期占用。此外,为了保持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性,煤炭贸易企业往往会储备相当数量的煤炭库存。受供求关系及行业政策影响,煤炭市场波动较大,企业可能随时会面临煤炭价格下降,企业库存滞销,资金大量被存货占用的情况。因此,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对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存货的管理不当易造成资金运营、资金回笼出现问题,资金只出不进,加之银行融资受限,企业将出现资金链断裂,正常生产经营将难以维持。

2.低保障度担保风险。

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资本规模不大,主要以流动资产为主,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受其经营规模和业务模式影响,在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存货占比较高。大多数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无自有煤矿和储煤场地,主要采用租赁煤场或仓储,设立在各地的销售办事处也大都为租赁房产。企业自有房产、土地、机器设备等核心固定资产较少。因此,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银行贷款主要采用保证担保方式,而且不免出现企业互相担保或交叉连环担保的情况,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不高。

3.资金管理风险。

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主要反映在贷款资金用途和货款资金回笼上。一方面目前煤炭贸易行业整体利润率较低,受到其它高利润行业的诱惑,企业可能改变原有贷款用途,转而实际投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银行很难掌握贷款资金真实用途。另一方面,煤炭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业务淡季企业也可能将手头的闲散资金用于民间借贷,而无法将货款回笼资金按要求归集资金专户。此外,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资金结算通常以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股东或财务人员个人账户结算支付,也加大了银行对其销售状况与货款回笼资金监管的难度。

二、加强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贷前调查,把好信贷准入门槛。

1、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银行要在准入环节严格把关,充分调查和了解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尽量减小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1)借助内、外部网络信息平台,详细充分了解企业的股权结构、经营范围、经营资质、企业信用状况等信息。(2)了解企业销售模式、结算方式、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等情况,初步评价企业资金管理能力。(3)了解下游钢铁、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现状及风险,主要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资信状况,甚至可以通过实地跟单走访借款人上下游客户,了解企业购销渠道是否稳定、市场前景是否乐观、销售收入是否有保障。

2、关注企业主个人信用。信用状况、市场把握、资金管理煤炭贸易企业持续稳定经营的重要支柱。由于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一般也是公司股东,其个人信用及能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调查时要通过面谈观察、向同行业其他企业主询问、人行征信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企业主的人品、从事煤炭行业的年限及经验、风险偏好等。

3、核实企业财务信息。一是甄别财务报表真实性。为了满足银行授信需要,获得更多贷款,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往往向银行提供人为粉饰的财务报表。在客户准入时要通过银行对账单、纳税证明甚至企业原始记账凭证等核实利润真实性;通过核对出入库登记薄、库存分户账、煤场租赁合同、铁路货运单等方式核实存货真实性,防止存货账实不符或企业多计他人寄存存货;通过应收账款管理系统、购销合同,函证(发现重大异动时)等方式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性。二是分析资产、负债科目结构的合理性。关注企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的客户集中度和账款期限,防止过度集中于一两个上下游客户而来带的流动性风险。

4、重点关注企业现金流。一个企业即使盈利状况良好,但没有足额、及时的预期现金流入量,一样存在贷款到期无法偿付的风险。对于自有资金有限、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银行应重点关注其现金流是否充足。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预算,并结合企业账款期限、预计销售收入、生产经营周期、银行贷款期限等认真分析其现金流,尤其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否充足,从而准确判断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具有可靠保障。

(二)全面把握行业风险,区别对待客户管理,细化信贷方案,优化客户结构。

煤炭贸易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涉及煤炭、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多个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方面,把握行业风险,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一是密切关注上下游行业市场状况、成本价格变化、发展趋势,分析其对煤炭贸易企业带来的影响。重点关注本行中小煤炭贸易企业下游客户行业分类、占比,分析可能存在的上下游担保链风险,结合企业资金链状况制定信贷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避免系统性风险引发的信贷损失。二是重点关注煤炭市场变动情况、另一方面本着“区别对待,扶优扶强”的原则审慎管理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贷款。逐户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信贷策略,细化信贷方案和贷后管理方案。对于资金实力强、资金回笼快、客户稳定、能提供有效资产抵押的优质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应予以支持。一方面根据企业资金实力、经营规模、市场前景等情况分析客户的实际资金需求,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及银行承兑汇票额度,严格控制企业贷款的同业占比。另一方面贷款期限设置不宜过长,可采取跟单制(一单对应一笔贷款)方式发放贷款。对于自身资金实力较弱,现金流不够充足的企业,应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有序的压降措施,确保贷款安全退出。为了保证以上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对于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贷款较多的行,可配备专职客户经理。

(三)确定恰当的担保方式,提高贷款安全保障度。

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通过上浮利率等调节方式无法完全覆盖贷款风险,因此选择恰当的担保方式是有效防范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贷款风险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贷前要梳理企业固定资产,了解主要股东个人资产情况,优先采用金融资产质押、房地产抵押、仓单质押等担保方式。另一方面对于确实无法提供上述保障度高的抵、质押品的,应与客户协商采取由我行准入的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担保,避免出现企业间互保或循环担保。此外,可以通过大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现货质押等贸易融资业务满足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融资需求。无论采取哪种担保方式,都建议追加企业股东个人连带责任担保,防止股东转移资产,逃废债务。

(四)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1、加强资金监管。一是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管。银行可以采取跟单制,一单交易对应一笔贷款。然后严格按照约定贷款用途(提供真实采购合同)逐笔审核贷款资金支付,防止贷款被挪用。二是加强对企业资金账户的监管。货款回笼情况是银行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信贷业务还款来源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求企业开立还款资金专户,督促企业将不低于贷款占比的货款回笼资金全部纳入监管。通过定期监测资金账户的变动情况,发现企业经营的异常变化。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篇4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调查涉及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图1

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表1

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

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

表2

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56.8%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3%的企业保持“不变”,20.2%的企业计划投资额“减少”,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7.8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多44.6个百分点。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非国有企业对未来投资的意向又进一步增强。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篇5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调查涉及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图1

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表1

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

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

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表2

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

查结果显示,56.8%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3%的企业保持“不变”,20.2%的企业计划投资额“减少”,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7.8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多44.6个百分点。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非国有企业对未来投资的意向又进一步增强。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篇6

一、中小企业的现状以及融资方式

根据现行《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

一般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负债性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租赁融资和商业信誉,其资金成本和经营权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它融资的风险很高,这就必须有效的预防融资的风险,以充分发挥负债性融资的优势。第二种是权益性融资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普通股。第二种是权益性融资,其财务风险较低,但是资金成本高,容易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经济政策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其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与大企业无法相比。一旦政策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其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势。如果无法根据政策的变化对企业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将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例如,若国家对于某个行业实行限制,则该行业的中小企业将比其他行业的企业更难从融资机构获得融资;这与企业的状况无关,仅仅是政策使然。无法进行融资,高融资成本、低融资数量,这都将直接影响企业资金链的连续性,并且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2.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这决定了中小企业较为依赖外在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除了对政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外,还有许多因素同样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发展。经济环境变的恶劣,行业竞争激烈也都会影响这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一旦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加剧,不仅破坏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也影响到了企业在融资机构的形象,一旦被融资机构发觉其经营存在较大的风险,这将会对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很大的困难。

3.中小企业的管理状况

中小企业的管理状况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对市场的研究不够深入,研发力量的薄弱,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小企业管理观念的落后以及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这些缺陷同样是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的大部分原因,而中小企业又无法像大企业一样配备足够数量足够质量管理人员与研发人员。加上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融资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十分的谨慎。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都很高。

4.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信用不足是中小企业的一个普遍情况。信用状况不良可以说是经营状况以及管理状况的不良导致的。企业的信用状况影响着该企业的对外形象。中小企业信息的透明甚至不真实对融资机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这都将使融资机构花费更高的人力和财力,增加了双方的成本。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对策

随着市场的深化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其面临的融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大。虽然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但是为促进中小企业的茁壮成长,除了中小企业自身需要努力优化自身之外,政府、金融机构都应该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中小企业自身方面需要完善中小企业自身,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本着资本不是免费的原则,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要做好评估,结合各种因素,合理的选择融资的方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收益最大化,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和风险,这样企业才能生存。

其次,政府方面需要继续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快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减少融资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用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篇7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商品购、产、销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补偿因上述经营活动而引起的现金流出。

从企业的成长过程分析,在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初期,由于在生产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因此设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材料的消耗量相对较高。同时,为了开拓市场,企业有可能投入较大资金,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而使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入不敷出”的状态。

如果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则笔者认为,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仍然出现这种状态,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不高。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

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时,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需要额外补充流动资金,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为企业的投资活动以及融资活动贡献现金。

必须注意的是,在企业的成本消耗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确认的摊销成本(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和应计成本(如预提费用)。这两类成本可被通称为非现金消耗性成本。从长期来看,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则根本不可能维持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仍然不高。

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但不足以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

此时,企业虽然在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比前两种状态下的要小,但是,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的话,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也不可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仍然不高。

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并恰能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

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已经解除。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刚好能够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而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扩大投资等发展提供货币支持,只能依赖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规模继续扩大。

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并在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后仍有剩余

应该说,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等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仅大于零是不够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要想对企业作出较大贡献,必须在上述第五种状态下运行。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意味着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等方面所支付的现金之和,大于企业在收回投资、取得投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之和。企业上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有三个目的:①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基础,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②为企业对外扩张和其他发展性目的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③利用企业闲置的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以求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在上述三个目的中,前两种投资一般都应与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一致。第三种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是企业的一种短期理财安排。因此,面对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的企业,笔者认为:在企业的投资活动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的条件下,这种现象表明了企业经营活动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也反映了企业在扩张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等于零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等于零,意味着企业在投资活动方面的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这种情况的发生,或者是由于企业在本会计期间的投资回收的规模大于投资支出的规模,或者是由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与筹资活动方面急需资金而不得不处理手中的长期资产以求变现,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具体分析。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有的需要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来补偿。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建支出,将由未来使用有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补偿。因此,即使在一定时期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小于零,我们也不能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简单作出否定的评价。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意味着企业在吸收权益性投资、借款等方面所收到的现金之和大于企业在偿还债务、偿付利息和股利等方面所支付的现金之和。在企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的条件下,企业对现金的需求,主要通过筹资活动来解决。因此,分析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是否正常,关键要看企业的筹资活动是否已经被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是企业管理层以扩大投资和经营活动为目标的主动筹资行为还是企业因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失控而不得已的筹资行为。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篇8

2.经营预警控制指标体系建立

2.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不仅要看企业经济发展速度,还要看企业的经济效益,今后的发展潜力;既要考虑近期的,也要考虑远期的;既要看绝对水平,也要反映相对水平,要全面反映出经营状况。

(3)可比性原则。各指标所反映的统计范围、统计口径要一致;同一指标的内容,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价格要一致,且当有变化时要及时调整,使指标具有可比性。

(4)可操作性原则。各指标在设置时应尽量采用现有的定量统计指标,以利于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汇总和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

(5)敏感性原则。必须能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通过指标值的升降能够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2.2预警控制指标体系的设置

(1)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②流动比率:它是反映企业用流动资金偿还负债的能力的指标。

③速动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快速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

(2)盈利能力指标

①销售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单位销售额中所赚取的增值部分。

②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它是衡量工业全部资产获取盈利的能力的指标。

③成本费用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及费用获取利润的能力的指标。

(3)经营效率

①存货周转率:它是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成本之比率,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和存货是否过量的指标。

②应收帐款周转率: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状况的指标。

③劳动生产率:它是反映劳动者劳动效率的指标。

(4)发展能力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它不仅反映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也预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②产销率:它不仅反映了销售能力与生产能力对比状况,也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力。

2.3预警控制综合指标的构划

(1)资本金利用率

资本金利润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投资者投入资本金所获取盈利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能力获取利润能力的大小,这一指标是企业所需要追求的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指标。

(2)经营安全率

这个指标是从企业利润相对大小的角度评价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其大小反映发生亏损可能性大小。

(3)加权综合指标

将前述11个指标,用专家意见法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取不同的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到的综合值,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企业预警控制方法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生产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投入在先,产出在后,且有时生产周期较长。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判断走势并做出决策以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有一套预警控制方法。借鉴宏观经济运行预警控制及交通信号预警控制方法,我们设计了企业预警控制方法。

3.1预警控制信号及分区

借鉴交通管理信号灯,把各指标数值分为三个区域,即正常区(绿灯)、警惕区(黄灯)、报警区(红灯)。

绿灯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企业各项指标值正常,资源配置及利用合理,有发展后劲,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黄灯表示企业经营处于警戒状态,各项指标处于临界状态,它可能在短期内转为红灯,也可能转为绿灯,提醒经营者是否考虑对这些指标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红灯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极不正常状态,经济效益差,各项指标值极差,提醒经营者应检查具体指标值,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使经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不同企业,红灯、黄灯、绿灯界限值可能不尽相同,但确定的思路是一致的。对于各项指标,一般应先确定一个标准值,即正常值,这个值可以是公认的值,如流动比率为2:1,也可以是同行业中的平均值,如成本费用利润率,也可能是一个极值,如资产报酬率的最小值是贷款利率。不同指标确定标准值方法不同。其次是确定区域的边界值(界限值)及预警控制范围。

3.2预警控制方法研究

(1)经营安全现状预警控制方法

利用经营安全率这一指标进行预警控制。经营安全率计算如下:

①保本点销售额=固定费用÷(综合毛利率-综合销售税率-综合变动费率)

②安全边际销售额=实际销售额-保本点销售额

③经营安全率=安全边际销售额÷保本点销售额

表3.1 经营预警控制表

(2)综合分数法

这种方法是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在的不同区域: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分别取不同的指标值,由专家法视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定出权重从而可计算出综合指标值,得此值与综合指标界值比较即可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各具体指标值中采用0、1、2计分法,也可采用0、5、10计分法等方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