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4-01-31 14:46:29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篇1

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食品科技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撼,各国的食品产业空前崛起,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原材料包括各类农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食品添加剂等的种类、数量乃至生产效率等的空前增长,以及食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设备和手段的不断升级换代和食品种类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然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食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迫切需要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来从事食品及其加工原材料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与评价、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食品工业的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 Quality and Safet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全国已有170余所高校陆续开设此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专业培养计划,作为一个新生专业,各培养单位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优势教师资源和优势教学资源来对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设置和规划,导致各院校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1]。

一、食品物性学的学科地位

《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食品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食品物性学涵盖了比物理学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体系。食品物性学的发展从单一的食品流变学基础,到食品质构,和目前较为系统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学特征、力学特性、热特性、光学特性、磁特性等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3]。在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食品物性学课程体系,第一部教材是1998年李里特教授编著出版的《食品物性学》,目前国内食品物性学教材还包括李云飞教授等和屠康教授等人编著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食品物性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向前,所以物性学又是一门充满潮气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已成为食品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以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也诞生了食品科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如以光学特性为基础的食品无损检测、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高分子和胶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各种食品保鲜加工技术等。目前,全国大部分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以将食品物性学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和食品相关硕士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食品物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食品物性学的总课时数为33,其中理论课时数为24,实验课时数为9,并将其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食品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内在关系、食品物理性质表现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理论、学习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学习如何利用食品物性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服务于食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另外,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希望学生加深对相应物性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悉物性学测定的基本方法,各种测定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应用物性学知识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食品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方案有所不同,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中各种弊端的出现。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性学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课程为其学科基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专业,虽然这些课程都在开设,但是部分课程课时量不同,如前者食品工程原理的课时数为48,后者只有32;食品感官评定对于前者为必修课,而后者为选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基础课教学目标不同,同时相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种类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并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人数偏少。据统计,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学生数均不足该专业总数的1/3,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到学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课程过多,学分已达到培养要求,在参加专业课程选择的时候选择余地较小,因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不鼓励本科生超学分选修课程,并且具有相关控制措施,使这些学生无法选择包括食品物性学之内的许多专业选修课。二是由于部分学生惧怕学习食品物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导致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食品物性学时接受能力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因而放弃选修该课程。三是因为部分学生渴望拿到高的考试成绩,而选择容易掌握、理解并且容易拿到较好考试成绩的课程,而对于食品物性学这样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课程表现出“不喜欢”。这应该是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高校校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保研资格的取得等各种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迫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喜欢的”课程。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单纯地从物性学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方面来讲,有很多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物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如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品质检测,各种光谱检测手段和无损检测手段等都是直接和间接衡量食品安全性的依据。另外,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其重要目标,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学生将要选择求学深造,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毕业生最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食品物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种类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物性学知识的储备也是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需要对此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这个角度考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同样的物性学技能。

3.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而后者的课堂气氛总体显得较为沉闷,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和部分课程课时数的有所差异。如前所诉,食品物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学校培养方案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出现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时不同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食品物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相关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调整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及授课要求。根据“重基础、宽口径”,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教育精神要求,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表现在开设较多的基础课门数和课时数等方面,而压缩专业课的教学,表现在减少门数种类和课时数等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开设多门相关基础学科如食品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课程,但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是一定的,只能取消部分专业课或压缩课时数来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导致形成学生知识面虽然较广,但基础欠扎实的特点,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的要求,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业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之比将达到 1:1,成为全国第一大产业。基于这一发展趋势,食品行业将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如何使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适应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困扰着我们。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生产、建设、科研、管理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专业人才,科学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食品工业的发展,也亟需培养大量的高、中、低人才,而在人才竞争中,应用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作是首选要素之一,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应用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可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根据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对食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迅猛增加。高等院校中的轻工、农林、理工、经贸以及综合性院校,几乎都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层次、类别的需求会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是传统的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十一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国内需求不断扩张,为新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创造了需求空间。在食品行业未来发展中,需要一大批拥有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知识,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基本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道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但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把握,而且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2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食品产业是“朝阳产业”,食品工业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其产值比例大。食品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人才”,因此,除了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理论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要求:

(1)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能够吃苦耐劳,听从指挥,兢兢业业工作。

(2)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食品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食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4)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5)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6)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化教育的内在要求。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成一个相对独立,并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概括来讲,主要包括实验性实训、生产性实训、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4个环节:实验性实训主要在实验室和实训室进行,通过完成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规定的若干“课程项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生产性实训则在高仿真的生产车间或试产车间进行,学生需以某种程度上的准员工身份参与完成有关“企业项目”的产品生产或研发任务,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认识实习是学生进入企业,到生产、管理现场进行观摩、交流或从事一些简单的辅工作,从而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接受职业文化熏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从事真实的生产、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为就业做准备。

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措施

4.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针对该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和具体要求进行的实验和实践操作,属于最基础大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提高科学研究素质的基本训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12年以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中,涉及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有近40门,且大部分课程是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多, 实验课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多数实验是一些简单的最基本的实验,甚至有个别实验在不同课程里重复的现象。实验课教学方法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在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遵循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自身规律的原则,于2014年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实践环节教学总时数,压缩了理论课学时数,重新编写了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优化更新了实验课程,统一规范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主要设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营养学实验、食品安全学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实验等,且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开了一批与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如:《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焙烤食品工艺》、《园艺产品与人体健康》、《食品生物技术》等,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为综合性实践环节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4.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

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该专业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校外建立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如:雨润畜产品加工实业有限公司、陕西华盛果汁饮料有限公司、汇源果汁陕西分公司、陕西咸阳市酿造厂、庆阳市瑞丰面粉厂等。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为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学生每学期利用2周时间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基地观摩、车间亲手操作等实习工作,提前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践相接触,接触到现代化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认识和了解了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设计方法,领略了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效果,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为学生就业在思想和技术上打下了基础,也为在企业中聘请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在对学生的直接观察和使用中,增强了对学校培养质量的直观认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岗位。

教学实习基地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重要、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校内基地的建设上,发展校办产业是一个很好的路子:①利用学校人力、技术优势发展校办产业,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②通过教学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产品”。教师和学生有条件不断进行实践,共同研发新产品,为解决办学经费来源问题开辟了多种渠道,并挖掘了内部潜力。

4.3 进行顶岗实习训练,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顶岗实习是缩短学生在心理素质、社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能方面与企业的差距的最佳途径,也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从第六学期开始主要在寒暑假和第八学期进行,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安排在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师傅,与本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管理、技能指导及考核工作。学生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全真实习实训,完成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员工和学员双重身份,学生不仅提高了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更加强了职业素质的培养。顶岗实习也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完善,做到校企育人相结合,校企环境相结合,校企资源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需要“零的对接”。大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由于资金、人力及教学观念的不同,在实施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阻力,需要大胆探索,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金福,边立云.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18―20

[2]李书国,陈辉,李雪梅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02,74(4):30―32

[3]郭元新,李先保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改革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10,(12):108―110

[4]陈鸣,刘淑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与研究[J]. 学理论. 2009(15)

[5]刘学文.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篇3

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2.1核心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主干学科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整合或重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和结构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课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水平提高。现代工程教育观认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体系,应完整、有机地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系统。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确立整体工程观的指导思想,确立整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围绕确立的课程目标,在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下,整体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构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平台,其中化学类、生物类和机械类课程是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优化后应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之上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优化后应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课程;同时根据自身长期人才培养中的积淀和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将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资源与环境学等设为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核心专业课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塑特色、求创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科类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梳理,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课程群,以理顺课程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学科类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见表1。以食品化学课程群为例,对于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食品中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在无机、有机化学中已初步认识其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生物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与合成过程,食品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而食品分析则从常规手段及仪器分析、感官评定的角度介绍各类成分的分析与检测,重要的内容则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试验加以实践。通过将课程依照“课程群”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时削减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四级实践教学层次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既突出了专业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论到应用、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由一般应用到科学技术创新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层次,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有机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物理化学试验和化工原理试验等基础课程试验。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验证性试验,还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在保证基本试验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主要由专业基础类实践课程组成,包括生物化学试验、微生物学试验、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农产品工艺试验、畜产品工艺试验和发酵工艺试验等。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既考虑试验的基础性,注重试验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又注意将试验与甘肃特色资源的利用开发紧密联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教学、渗透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层次。通过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对强化学生工科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培养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阶段,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层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产品设计系该层次的亮点,在第七学期利用三周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开发产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创造,因此,必须对工科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开放试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省级和部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其他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外,还开设创新课程,包括研究型教学课程与创新案例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综上,通过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篇4

论文摘 要:食品科学创新理论及研究开发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理论及创新思维方法相吻合。科技革命可以看作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对传统的食品加工产业的加工方法、检测标准、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供了新颖的技术研究平台,为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食品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促进科技革命的进程。

所有自20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与新技术革命实例统属于当代科技革命范畴,其主要包括以化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为重点的科学革命,以及以现代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与微电子信息技术、激光光纤超导技术等应用技术学科为重点的新技术革命[1]。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经济与精神面貌日益改善的进程中,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代亟待展现的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及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将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关注的热点。毋庸置疑,当代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悖的伪应用技术不断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功能活性因子活力保护与保持技术等方面,可以深刻体现出科技革命和科技新思潮演变对食品科学技术良性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2]。食品科学是在农学、园艺学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复杂、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积淀与创新造就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平台,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时刻展现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推演成果。

一、当代科技革命是推动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一)百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历史思考

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1902中央大学创办农产与制造学科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期(1902—1952)、发展初期(1952—1978)、发展期(1978—90年代中期)及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四个阶段,可以说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受到过战争因素的洗礼,经历过“文革”的停滞不前,而今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食品科学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目前我国的食品学科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已发展成科技含量较高,学科方向系统性强的朝阳学科,如果没有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推动力,就不会有今天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完善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与养殖、规模化加工,并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兽药、激素及初级食品添加剂等以促进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增值,在提高食品数量安全,满足国民温饱的同时,严重忽视了食品质量安全对消费者造成的潜在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随着食品科学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诸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微生物繁殖及各类添加剂肆意使用等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安全、营养、便捷、风味”的饮食理念成为食品科学领域改革与完善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专业通过充实完善及科学发展,引领食品加工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作为任何一名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牢记“每一份良心创就每一块食品”。

二、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

当代科技革命使整个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食品加工模式上,由单纯的传统加工模式转变为“方便-安全-营养”的现代加工模式。现代食品加工的创新理论与高新技术在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越来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但是由于科技条件及科技成果应用的局限性,目前对于某些食品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欠缺,相关现象的追溯与解释过于模糊,食品加工产业所涉及的各类标准与规程尚待优化集成。这些都给食品生产者在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时带来模棱两可、无所适从的困惑。但这些并不能否定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正因为食品科学领域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当代科技革命所赋予科技发展的机遇。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是:坚持以食品加工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绿色食品的主体地位,积极引进现代产业化高新科学技术(包括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弥补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及安全检测等方面的不足。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4]。食品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学术繁荣都是通过吸收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进行创新实现的,要实施食品技术科研成果与食品加工企业的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坚决反对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两张皮的局面。

(一)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体系及扶持办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揭露不断提醒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针对本区域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生产类型进行细致统计与分析,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现代分析技术建立品质控制的检测方法及感官鉴评方法,做到监管方法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尽可能避免采用非特殊现象实施评价而造成的食品监管的盲目性,如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油食品的可燃问题等;其次,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建立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副产物精深加工等问题,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区域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如抓住本区域食品加工技术的瓶颈问题,扶持建立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及产学研创新联盟体系,实现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高效发展区域优势食品加工产业。

(二)依靠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确立食品科学发展的重点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将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该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可为确立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重点提供科学性的依据。能源危机、气候环境污染及食品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创新型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节能减排,提高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并明确提出加快把食品生物技术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基于对生物产业发展前景以及新世纪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的判断,也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食品加工方法、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符合当代科技革命阶段性发展目标。

三、科技革命为食品科学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已明确科学理论的发展与革命往往会引领应用技术的革命,从而导致应用技术的创新变革,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6]。食品学科的发展史同样表明,虽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着食品学科发展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进步仍然是其直接动力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步是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科学发展的核心标志,也是一个国家食品质量监管与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攻关研究,在精密检测仪器设计、食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及不安全因子协同评估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基于单元技术成果集成,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突破检测技术壁垒将成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新科技革命已经带动了智能芯片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持续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改造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制定了系列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高新检测方法与标准,提升与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体系及食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国际市场接受力度大大提高,如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及质量控制标准(gb/t18963-2012),有效推动了我国果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再者,酶联免疫及蛋白质组学等分析技术的发展亦显著提升了食品不安全因子检测和食品毒理学评估的水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的进步及科学性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之一。

(二)生物技术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代生物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在推动并促进生物技术从传统技术研究领域转化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同时,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利用分子克隆、dna重组、细胞融合及活力保持等技术可以对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品质进行改良,并且通过分子标记等技术,可实现危害或功效作用机制的有效评价,更为准确地实现构效关系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可获得优质传统发酵制品中的特征性表达基因,有力克服了传统培养与分离方法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失效性。由此可见,生物技术的进步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食品科学的变革与发展。

四、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技术研究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食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带给了国民富足且多彩的饮食享受,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中食品加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当今科技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嫁接于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加工型食品的市场接受力度,是每位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是科技与知识频繁更新的时代,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是食品科技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食品研发人员与食品加工具体操作人员知识层面严重脱节是目前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食品加工操作人员自行对加工工序简化与调整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产品生产有章不遵、品质难以保障。同时众多食品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较为滞后,单凭嗜好性为评价指标的勾兑或调配方式成了某些食品企业研发部门开发产品的主要形式,涉及食品营养协调、质量安全评估及食品重组性能的研究较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可成为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主要方式。

(二)通过创新开启食品加工业新纪元

创新意识是科学研究的源泉,依据“安全、营养、健康、便捷”的创新原则,实施产品升级是食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跟踪研究较多,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在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的今天,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开发天然的具有抗氧化及防腐性能的食品添加剂或应用产品,将开启食品加工业的新纪元。总之,从意识形态及创新体制等多方面对食品加工业进行彻底变革,才能真正营造食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加强科研团队意识

一方面,目前食品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室科研数据与企业生产放大的差距较大,个别科研人员缺乏团队精神,科学研究不够严谨,研究结果可信度与可靠性较低;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食品企业产品开发与科技更新意识淡薄,忽略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附加值,甚至形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独立行事、互不信任的局面。以企业为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科学技术成果实践验证,或开展校企联合攻关,是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总结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时刻围绕特定时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科技革命的更大挑战,正确处理各时期人们饮食、营养及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发展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建军.世界新科技革命与自主创新[j].理论视野,2006,(6):30-31.

[2]夏道宗,王慧铭,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伦理学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710-711.

[3]章海风,路新国,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餐桌安全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12-13.

[4]曹孝斌,张建.现代科技革命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23-25.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食品科学;当代科技革命;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97-03

所有自20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与新技术革命实例统属于当代科技革命范畴,其主要包括以化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为重点的科学革命,以及以现代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与微电子信息技术、激光光纤超导技术等应用技术学科为重点的新技术革命[1]。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经济与精神面貌日益改善的进程中,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代亟待展现的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及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将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关注的热点。毋庸置疑,当代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悖的伪应用技术不断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功能活性因子活力保护与保持技术等方面,可以深刻体现出科技革命和科技新思潮演变对食品科学技术良性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2]。食品科学是在农学、园艺学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复杂、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积淀与创新造就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平台,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时刻展现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推演成果。

一、当代科技革命是推动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一)百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历史思考

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1902中央大学创办农产与制造学科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期(1902—1952)、发展初期(1952—1978)、发展期(1978—90年代中期)及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四个阶段,可以说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受到过战争因素的洗礼,经历过“”的停滞不前,而今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食品科学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目前我国的食品学科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已发展成科技含量较高,学科方向系统性强的朝阳学科,如果没有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推动力,就不会有今天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完善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与养殖、规模化加工,并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兽药、激素及初级食品添加剂等以促进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增值,在提高食品数量安全,满足国民温饱的同时,严重忽视了食品质量安全对消费者造成的潜在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随着食品科学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诸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微生物繁殖及各类添加剂肆意使用等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安全、营养、便捷、风味”的饮食理念成为食品科学领域改革与完善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专业通过充实完善及科学发展,引领食品加工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作为任何一名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牢记“每一份良心创就每一块食品”。

二、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

当代科技革命使整个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食品加工模式上,由单纯的传统加工模式转变为“方便-安全-营养”的现代加工模式。现代食品加工的创新理论与高新技术在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越来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但是由于科技条件及科技成果应用的局限性,目前对于某些食品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欠缺,相关现象的追溯与解释过于模糊,食品加工产业所涉及的各类标准与规程尚待优化集成。这些都给食品生产者在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时带来模棱两可、无所适从的困惑。但这些并不能否定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正因为食品科学领域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当代科技革命所赋予科技发展的机遇。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是:坚持以食品加工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绿色食品的主体地位,积极引进现代产业化高新科学技术(包括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弥补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及安全检测等方面的不足。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4]。食品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学术繁荣都是通过吸收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进行创新实现的,要实施食品技术科研成果与食品加工企业的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坚决反对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两张皮的局面。

(一)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体系及扶持办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揭露不断提醒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针对本区域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生产类型进行细致统计与分析,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现代分析技术建立品质控制的检测方法及感官鉴评方法,做到监管方法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尽可能避免采用非特殊现象实施评价而造成的食品监管的盲目性,如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油食品的可燃问题等;其次,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建立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副产物精深加工等问题,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区域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如抓住本区域食品加工技术的瓶颈问题,扶持建立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及产学研创新联盟体系,实现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高效发展区域优势食品加工产业。

(二)依靠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确立食品科学发展的重点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将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该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可为确立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重点提供科学性的依据。能源危机、气候环境污染及食品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创新型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节能减排,提高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并明确提出加快把食品生物技术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基于对生物产业发展前景以及新世纪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的判断,也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食品加工方法、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符合当代科技革命阶段性发展目标。

三、科技革命为食品科学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已明确科学理论的发展与革命往往会引领应用技术的革命,从而导致应用技术的创新变革,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6]。食品学科的发展史同样表明,虽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着食品学科发展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进步仍然是其直接动力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步是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科学发展的核心标志,也是一个国家食品质量监管与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攻关研究,在精密检测仪器设计、食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及不安全因子协同评估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基于单元技术成果集成,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突破检测技术壁垒将成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新科技革命已经带动了智能芯片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持续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改造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制定了系列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高新检测方法与标准,提升与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体系及食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国际市场接受力度大大提高,如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及质量控制标准(GB/T18963-2012),有效推动了我国果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再者,酶联免疫及蛋白质组学等分析技术的发展亦显著提升了食品不安全因子检测和食品毒理学评估的水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的进步及科学性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之一。

(二)生物技术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代生物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在推动并促进生物技术从传统技术研究领域转化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同时,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利用分子克隆、DNA重组、细胞融合及活力保持等技术可以对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品质进行改良,并且通过分子标记等技术,可实现危害或功效作用机制的有效评价,更为准确地实现构效关系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可获得优质传统发酵制品中的特征性表达基因,有力克服了传统培养与分离方法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失效性。由此可见,生物技术的进步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食品科学的变革与发展。

四、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技术研究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食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带给了国民富足且多彩的饮食享受,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中食品加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当今科技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嫁接于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加工型食品的市场接受力度,是每位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是科技与知识频繁更新的时代,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是食品科技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食品研发人员与食品加工具体操作人员知识层面严重脱节是目前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食品加工操作人员自行对加工工序简化与调整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产品生产有章不遵、品质难以保障。同时众多食品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较为滞后,单凭嗜好性为评价指标的勾兑或调配方式成了某些食品企业研发部门开发产品的主要形式,涉及食品营养协调、质量安全评估及食品重组性能的研究较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可成为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主要方式。

(二)通过创新开启食品加工业新纪元

创新意识是科学研究的源泉,依据“安全、营养、健康、便捷”的创新原则,实施产品升级是食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跟踪研究较多,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在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的今天,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开发天然的具有抗氧化及防腐性能的食品添加剂或应用产品,将开启食品加工业的新纪元。总之,从意识形态及创新体制等多方面对食品加工业进行彻底变革,才能真正营造食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加强科研团队意识

一方面,目前食品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室科研数据与企业生产放大的差距较大,个别科研人员缺乏团队精神,科学研究不够严谨,研究结果可信度与可靠性较低;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食品企业产品开发与科技更新意识淡薄,忽略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附加值,甚至形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独立行事、互不信任的局面。以企业为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科学技术成果实践验证,或开展校企联合攻关,是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总结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时刻围绕特定时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科技革命的更大挑战,正确处理各时期人们饮食、营养及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发展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建军.世界新科技革命与自主创新[J].理论视野,2006,(6):30-31.

[2]夏道宗,王慧铭,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伦理学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710-711.

[3]章海风,路新国,等.现代科技革命对餐桌安全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12-13.

[4]曹孝斌,张建.现代科技革命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23-25.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32-02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就必须继续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针对农业院校特点,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以期通过合理的改进,更好地因材施教,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具体来讲,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具有科学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1)具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和食品工程基础;(2)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学特性、加工特性及食品贮藏、加工与原料综合利用的原理与工艺设计的知识;(3)具有食品加工与贮藏设备的选型及一般工程规划设计的能力;(4)具有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分析检验的能力;(5)具有食品生产过程技术经济分析、组织管理和流通营销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7)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要完成以上知识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通过教学来传授给学生,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厚基础、宽适应、重素质、强能力”的办学思想和贯彻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发挥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计划,办出各自特色。课程体系优化须坚持减少课内总学时,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强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学生自主性、注重教育实效性和人才培养特色性的原则。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1.课程体系总体结构优化。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可按照“3+4+4”的模式设置,即3种规格(主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4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与个性化教育平台),4大部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设置。整个课程体系中课内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以内,理论教学课程16学时为1学分,实验、上机等环节每32学时1学分,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每周为1学分。实行按“学科大类培养,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选修课应占总学时的20%~30%甚至以上,选修课的开出量应超过选修课量的一倍。

2.体现专业特色及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多,专业方向多等特点。为了体现农业院校专业特色及优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有重点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依据地域特色确定核心课程。如西北地区可将《食品工程原理》、《工程制图》、《食品物料学》、《食品营养与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工艺学总论》、《采后生物学与技术》、《畜产品工艺学》、《食品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感官与评价》和《食品包装》13门确定为核心特色课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以这13门课程作为核心和重点,加大力度,重点授课,并适当加大实验比例或学时数,充分体现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

3.突出工科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要到食品行业从事生产、研发等工程技术性工作,需要坚实的工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而多数农业院校在这方面又相对薄弱,因此,必须考虑重点强化工科课程,突出工科特点。可将《食品工程原理》、《工程制图》、《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厂设计》和《食品包装》等列入主干核心课程,适当加大理论及实验学时数。

4.合理设置课程顺序。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工程和工艺两条主线,课程由基础到专业,层层递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每条干线根据课程需要在同一学期或后一学期开设实验与专业实践,使课程顺序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并且能够有机衔接。

5.实验内容多的课程单独设课。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开拓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就必须将一些实验内容多,有利于培养本专业工程技术能力的内容独立于理论课开设,单独设课。

实验独立设课,不单是将部分课程的实验部分剥离,如开设《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营养与分析综合实验》、《畜产品工艺学综合实验》、《果蔬工艺学综合实验》等,还要进行整合优化,减少实验内容的重复,使整个实验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如《食品工艺学综合实验》可整合畜产品加工、园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及饮料加工等内容。

四、结语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须结合自身特点,凸显地域特色,依据社会需求,不断探索、优化与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宇翔,刘玉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5):80-81.

[2]张顺堂,张代芹.国内外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26(5):115-124.

[3]洁,胡文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1):72-75.

[4]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34-36.

[5]张剑,刘红才,李梦琴,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153-155.

[6]侯伟伟.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33-34.

[7]顾仁勇.食品专业“三层次、三阶段、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2):53-55.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工程技术方法论;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张齐军,男,1962年9月生,大学本科,学士,副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 我国目前的食品工程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食品工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一

个食品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一定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并结合世界上最先进的食品工艺完成食品企业的工程目标。我国传统的食品工程主要是以食品加工业、药品加工业、饮料加工业和烟草加工业等为主,但是很少与工程技术理论相挂钩,形成了相互脱离的现象。这样会直接导致我国的食品工程进度比较缓慢,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利用“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原理对食品工程加工引入整体的工程技术原理,保证食品工程的正常进行。我国的工程技术原理在食品加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无论是在局部还是整体,很难进行人力物力的充分配置。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知识理论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基础保障。经过了很多年的完善与发展我国的食品行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无论是在科研队伍建设、人才质量管理方面,还是食品特色创新方面都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但是,局限性很强,只有部分的企业的注重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的企业依然按照原来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随着食品工程的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和觉悟水平的提高,他们越来越注意到食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大了食品科学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 食品工程师培养的方向

食品工程师作为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受益者,食品企业一定要加大对

对食品工程师的培训力度,明确他们的培训方向。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食品工程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食品的工程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食品工程服务的对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食品工程师却很难接受有效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在解决新问题、新方法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面对着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食品行业的确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企业一定要从根本上认清食品工程师的重要性和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同时还要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等方面入手,正确认识食品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食品工程师队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食品工程师进行培训:知识、能力与素质。

(一) 知识培训

知识的培训对于食品工程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工程开始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是他们步入标准食品行业的基础。食品工程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 能力培训

能力的培训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食品工程的发展需要的是一大批有真实能力的人。要想提高食品工程师的能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工程师的觉悟水平,增强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对其灌输能力的培养要靠自身的多实践。其次,食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运转的过程,工程师一定要不断进行亲手操作,对于操作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发现,通过失败的经验教训,自己要认真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后,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企业与工程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提高工程师的工作热情。

(三) 素质的培养

在对工程师进行培养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工程师们的素质,各个行业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为他们创造价值。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时刻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

三、 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

食品工程原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它融入了数学、物理和化学

等基础学科。通过具体的物理操作过程、精确的数学计算和正确的化学反应原理,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管理。方法论对于对于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担负着食品工程的技术发展的重任。技术方法论注重的是工程的理论观点和计量计算及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术方法,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企业在对食品工程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讲述、耐心讲解,时刻提高方法论的重视度。

四、 工程技术方法论在食品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建立数学模型

工程方法论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系统全局、掌握主次关系、分清教学要点,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的方法原理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模型的引入,以达到食品工程原理教学的最佳效果。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清楚直观地对其进行讲解分析,提高食品工程师的学习效率。

(二) 量纲分析法

量纲分析法是一种较为深入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逻辑性强的问题通俗化。研究该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实验进行验证,将每一个对象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不断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准确结论,有效解决复杂问题。量纲分析法实际上就是思维与实验的相互结合,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分析,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我们可以探索自然发展规律。该方法的使用一定要注意避免外界的各种干扰,防止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如果实验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一定要将各种外界因素考虑到实验中去,综合对比得出结果。

(三) 技术经济优化方法

工程技术理论会直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食品工程师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经济优化法。因为工程技术理论考虑的是社会的实际经济效益,注重实际价值,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尤其是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应该注重经济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尽可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该方法的应用还应该注意结合社会条件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遵循经济与科学的同一性原则。

结束语

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企业一定要注意工程技术方法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食品工程师的学习水平和操作技能,使他们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该方法中我们一定要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让工程师们不断自己动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对于失败教训不断总结,探索出适合食品工程发展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1]刘学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概述[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

[2]张伟刚.科研方法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1(11)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要勇于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今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以,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突出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问题[1]69。食品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球消费者关注的热点,2011年益普索(Ipsos)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90%的受访消费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开设背景与发展现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政策法规、道德诚信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其学科涉及农学、工学、营养与卫生、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其技术涉及食品加工、安全标准制定、分析检测等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政策、法规、文化和消费观念等问题[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急需一批具有现代食品安全理念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河北科技大学于2002年提出申办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新专业并获批,成为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117所大学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其中农科院校42所,理工科院校28所,工商大学8所,师范院校9所,医药类院校6所,综合类院校24所。河北科技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第六批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短短十年间有近120所高校增设该专业,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2]。该专业在探索中起步,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学科专业背景及优势不同,有农科、理工科、师范类及综合性院校等,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各不相同,这对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般的食品营养或是卫生问题,也不仅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须对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销售和贮藏整个产业链进行研究和控制,掌握从田间到餐桌所有环节的质量与安全性基本原理及知识。

2.课程内容尚待完善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传统的“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或“分析检测技术”,而缺少大食品安全的专业理念。部分学校由于实验条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食品风险分析与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课程未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分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分析检测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而对企业及质量检验机构普遍应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内容涉及很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存在不足,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等尚需改革与完善。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河北科技大学“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河北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强化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一特色,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在新培养方案中,打破过去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增加个性化选修课模块适应不同特长学生的要求,在个性化教育环节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设计各种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效果良好。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彰显专业特色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制订出既彰显学校优势与特色,又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方案[1]70。河北省是农业大省、食品工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和食品工业强省,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食品工业也处于技术升级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和大型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家以及校友会的作用,共同研究制定适应食品安全学科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3]53。河北科技大学结合多年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在优化课程体系时,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出发,优化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等必修课程及由类别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模块化)、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创新性和个性化教育环节,分模块设立综合实验,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优选设备先进、工业化水平高、管理规范的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及食品安全检验机构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个性化发展、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3.理顺课程之间关系,有效整合课程内容通过理顺课程关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既继承老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又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食品安全学科最新进展补充新鲜知识,使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食品安全学科的新进展、新要求。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加强课程精品化建设,对重要的课程群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如食品工程教学团队、食品化学教学团队、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团队、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等,强化了重要课程群的教学力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目前有3门主干课被评为精品课。

4.培养方案中加强个性化教育,强化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每名学生的优势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选择、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教育,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所以,我们在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时,在强基础、宽视野的原则下,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结合学生个性、特长,按卓越工程师、技能型人才、学术(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四种培养模式开设相关模块化课程,供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自主选择;增设个性化教育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有的同学爱好营销策划,就鼓励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考察,设计一套某种食品的营销方案;有的同学爱好食品科研开发工作,指导教师就联系有关企业使其全程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有的同学爱好艺术设计,指导教师会邀请艺术学院的教师合作指导学生设计某种食品的包装。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环节个性化教育,结合毕业环节的综合实践锻炼,使学生大大缩短就业适应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课堂教学一直作为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一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教学中应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方针[2]40,注重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加强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现场教学、引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把相关的学习文献资料、视频、复习题等发送到博客上或讨论版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

2.完善学业导师制,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大学成长规划完善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度,选聘师德高尚、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的教授、博士担任班级的学业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情操、兴趣、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协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和成长规划。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各学期开设学业教育,学科导论,学科进展与前沿,考研、就业与创业课程,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就业去向,教师的研究方向、特长及成果,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巩固了专业思想,树立学好专业的自信心、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3.改革课程考核考试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理论课程学生成绩评定为标准化试卷考试成绩加平时课堂成绩[3-5],过于僵化,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论推导能力,缺乏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试点选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原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程,改革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模式,如食品营养学中增加了食品品尝课、营养食品设计论文等环节,使学生从枯燥的食品营养学基本知识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食品卫生原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考核均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或社会调查环节,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或生活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学业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三)构建渐进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更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4-5]。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特色专业任务书要求,参考国内相关院校的经验,河北科技大学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规律,设计了四个实践教学平台,即“基础实践教学与能力平台”、“学科专业实践与基本技能平台”、“提高性(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前三个平台与传统的实验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与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但内容和模式有所改革,同时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突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校企结合实践环节、科技创新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

1.基础实践教学与能力平台该平台由基础实验实践模块和社会调查实践模块组成,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通过这样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实验实践模块的改革:该模块将传统实验教学的验证实验改革为基础性实验综合和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并通过内涵建设实现学生基本技能、基础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性实验内容不完全依附于单一课程,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调查实践模块的改革:该模块主要解决学生在获取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基础创新能力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大三的暑假期间,进行社会调查,熟悉行业。其调查内容可以是销售情况,食品安全关注度,行业技术创新与效益的关系,食品法规与标准知识等,以使学生接触行业,思考行业,从而进一步产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增强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分别开设了“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安全原理与实践”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培养其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实践性很强、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并且与食品安全形势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对学科两大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增设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食品工程综合实验中增加自主设计新型食品实验项目,教师仅给出实验项目的方向,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考察、自主设计工艺、配方、产品质量指标体系,然后准备材料,进行加工,最后由指导教师及其它同学给予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组织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同样也设计了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结合目前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比如面粉增白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自主准备试剂、样品及仪器,然后进行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合理的结论,全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

3.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由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块和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块组成,代替传统的实习与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改革,突出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块改革:该模块提出校内基础工程能力培养多工厂的集中认识实习集中性导师指导的生产实习集中、定点与兼顾就业方向的毕业实习模式。校外生产与毕业实习是工科院校毕业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河北科技大学目前与河北三元乳品有限公司、河北黑马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养元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凯隆达食品公司、石家庄君乐宝乳品有限公司、河北惠康食品有限公司、石家庄米莎贝尔食品公司、河北省食品检验院、河北省检疫局、河北农林科学院、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石家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省粮油质量检测中心等16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及实习实践合作关系,做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学生达到一定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学院已将食品工程综合实验室、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室及各教师的科研室作为开放性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经验,我们建立了鼓励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接受科研训练的机制[6-8],使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学科发展信息,掌握先进技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大赛、石家庄青年科技发明大赛、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项目,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近三年来食品学科学生获得学校资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2项,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人数达120人。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毕业论文与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集中检验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情况。针对目前高校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工程创新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双导师合带毕业论文或设计,允许学生在企业做论文或设计。近三年来,有17篇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近两年,本科毕业生在核心期刊12篇。

5.产学研合作平台结合河北省地方经济建设与优势资源,构筑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自项目立项以来,河北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与多家企事业单位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河北省三元乳业公司共建河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共建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与河北黑马粮油有限公司共建石家庄谷物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石家庄米莎贝尔食品公司共建焙烤食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上述平台建设,使实践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内扩展到校外,研究与工程全覆盖。通过教学设计、实验分析、课程小论文等多个环节,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科研创新计划、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和企业产品研发竞赛)等科研训练,以及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工程设计与科研论文培养环节,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种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能力。此外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食品检验师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等,有力地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9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