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乡村发展的趋势8篇

时间:2024-04-06 09:45:39

乡村发展的趋势

乡村发展的趋势篇1

【关键词】:多维角度;中国低碳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乡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生产总量和劳务输出总量,其中,种植业过程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是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导致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是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经济的增长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逐渐凸显出产业趋势与中国低碳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劣势。因此,要想实现生态型与低碳型乡村发展并存,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低碳乡村发展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发展模式体系,从碳能源的排放角度对低碳乡村的发展方向进行诠释,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环境文化等等多种层面实施乡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生态领域,从而达到低碳乡村发展的高效目标。

1、现阶段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导向,而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的总量极高,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业人员的比例随之减少。例如,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从事人员逐渐居多,由此可见,中国乡村产业的结构现状是,农业虽然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已经处于下滑阶段,随着工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明显较为劣势。而中国乡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又是多样且复杂的,所以,要结合各地区的气候特征、资源状况以及地理实际情况来决定产业发展类型,做到因地制宜的实际效果。

1.2产业趋势现状分析

中国乡村从事人员是直接体现中国乡村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乡村产业转型趋势的优势与劣势。从经济学软件可以分析出中国乡村从业人员的主要分布情况,同时反应乡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按照比例预测发展趋势的上升与下滑状态。例如,根据各个乡村产业转型趋势,可根据地区间的差异,包括环境、气候、资源、地理等,选择合理且科学的产业转型路线,实施正确的产业基地,使产业类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并长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2、 产业结构对低碳乡村的影响

乡村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取决于乡村产业的类型,而产业结构又是决定低碳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在生活中达到碳排放量极低的效果,对低碳乡村来讲,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不但直接体现碳生产排放时的污染现象,同时间接体现节能减排的作用。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的提升内在空间,无论在生产上或者质量上都要逐步提升,才能长期立足于趋势的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的要求下,必须做到符合时代需求,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方可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时发展的共同目标,也可以实现社会与生态并存的友好关系。现阶段,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效果,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产业转型的初期,工业及农业等高污染产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的不规则现象,不仅对环境本身造成影响,同时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要加强各行业间的低碳环保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保o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创造更好更安全的和谐居所。

3、 多维角度的中国乡村发展产业策略

3.1确定低碳乡村发展路线

首先,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先完善发展路线,对其遇到的问题实施整体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时改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产生,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为乡村低碳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勘察当地实际情况,核实地区资源现状,对其优势选择正确的产业方向,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来满足该产业的价值。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在市场上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同时体现于是否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并解决多数居民的就业问题,使从业者收入得到提高,并提升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使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要想把低碳乡村发展落到实处,需要着重分析发展方向,完善发展路线,以保证这一战略高效完成。

3.2做好低碳乡村发展的调研工作

针对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不同地区的独特资源来巩固低碳乡村发展的实力。例如,对于乡村设立旅游景点时,可引进其他地区景点的独具特色,其目的是创造更完美的旅游项目,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打造更为理想的公共场所。当然,在引进新型产品时,需要审核当地环境以及地势的条件是否满足新项目的采用,在保护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开发实用且安全的产业来促进低碳乡村的发展。由于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资本投入,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性策略,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确保引进的产业与区域相符合,做到真正互补的同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而相关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使生态与经济友好并存,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化乡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乡村发展需要综合协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使其各大要素共同达标,以保持生态平衡,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要以人类的健康为主,以多种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低碳乡村更好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彬如,韦{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9):12-15。

[2]牛立业,赵永峰,孙小平,等。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532-535。

乡村发展的趋势篇2

关键词:村镇绿化;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发展模式

1 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绿化。其实不然,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

1.2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融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3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4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 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阜宁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 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优美的乡村环境成为这一趋势的主题。村镇绿化要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村镇原有的景观和资源,在园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创造出舒适优美的乡村园林环境。村镇绿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也造福于子孙后代。

乡村发展的趋势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依靠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9-01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所提供的大量旅游资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要收入。但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注意环境的反馈和行业状态的健康。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开发较为落后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护,乡村旅游还是农民自发开发的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模式和产业规模没有形成,管理滞后。

(二)我国乡村旅游中的设备设施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整的旅游系统作支撑,没有统筹全局的管理方案和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落后导致游客旅游体验差,收入减少,设备更加落后。这样的循环怪圈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同时设备不完善还导致在兴建设备设施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重复建设严重。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乡村交通问题,还有道路泥泞、垃圾处理不科学不合理、住宿条件差、公共设施破旧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管理和规划不统一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和制约。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费模式落后且高昂,造成在乡村中的竞争偏向,旅游业取得的利益一年不如一年。

(四)乡村旅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过度开发

很多乡村旅游业为了得到巨额的利益或是响亮的名气,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开发。没有规划,没有顾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快速枯竭,水源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得当,大量树木遭到砍伐。这种盲目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断绝后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方式和辩证的、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依托在其他旅游方式上的发展

一些紧挨着旅游区的乡村,可以以该旅游区为指引,开发自己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临近旅游区的吸引力,逐渐壮大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城市孕育乡村的模式

很多乡村旅游区应该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离够近,不需要在途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周末就可以前往,随到随走。二是这样的乡村可以依据城市的特点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依靠特色来吸引大量的人员。

(三)以科技为重要中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科技是@个时代不变的主题,把现今的科技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游客在体验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时刻离不开的科技的作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现代化气质。

在依托了三个重要的发展点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进必将一片广阔,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可能会开发出多种旅游模式和特色,主要还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的,统筹全局的管理,乡村旅游未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定需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放任自流,管理过程中要考虑人文、环境、科学等重要因素,综合发展;二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科技和自然必然是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乡村旅游业中科技元素的注入也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原生态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然也是乡村旅游对人们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源头,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保持最纯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悄然崛起,不断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看到机遇,沿着时展的大趋势,客观看待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才是目前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乡村发展的趋势篇4

关键词:要素配置;劳动力;资金;收入;消费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15-03

淮安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基础战略。统筹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因此,城乡要素配置及变动进行分析,对淮安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城乡劳动力、资金、商品、收入、消费等要素配置状况及变动进行初步分析。

1 淮安市城乡劳动力要素分析

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其中唯一的具有能动性要素,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各种结构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严重抑制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当前,淮安市也存在类似问题,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动。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到收入相对较高的发达地区。结果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转移出去,仍维持较低的收入水平,这就造成了乡村劳动力的过剩和城市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近年来,淮安市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2007年淮安市农村劳动力劳人口比重为72.07%,到2008年比重下降低为71.53%,2009年比重仅下降为68.3%,2010年全市农村农业人口为363.26万人,比重为67.43%,由此可见在,虽然全市农村的劳动力人口在数量上和比重上都呈在不断下降趋势,许多农业劳动力已经开始不断的从农村转移出来,但是,农村人口转移的比例仍然偏少。从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要素转移行业来看,淮安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中的运输业、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其中主要流向建筑业和加工制造业低端产业,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所致。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年龄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其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这部分劳动力基本不再从事第一产业,转而流向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 淮安市城乡资金要素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实现资金能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流动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因此,当前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现阶段,淮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城乡的投资力度,根据财力逐年加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和数额。从表1可以看出,淮安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2年的180.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1亿元,绝对数增加了740.79元,平均每年增长了45.6%左右;淮安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进一步加大,在资金总量上由2002年的7.91亿元到2010年的79.79元,增加了71.88亿元,年均每年增长达到了100.97%。从2002年到2010年淮安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投资总额都在不断增加。但是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比较来看,乡村的投资额远远小于城镇的投资额。从2002年的投资数据来看城镇投资额占投资比重的51.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占4.39%,城镇的投资额是农村投资额的11.75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绝对数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淮安市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个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5.52%,农村投资额只占8.66%,两者之间相差了7.56倍,投资总额进一步拉大。因此淮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资金流动仍然不合理,农村投资总额虽然增加了,但从投资比例来看所占份额较小,资金缺口较大,大量的资金仍然在城镇流动。

3 淮安市城乡商品物质要素分析

城镇与乡村之间物质要素相互流动是以城乡之间商品流通为主要载体,而城乡之间各种商品交易活动是城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采集了淮安市2005年~2010年城乡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同时以城乡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来衡量淮安市城乡之间商品物质要素相互流动状况。

由表2数据可知,淮安市城乡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5年的178.0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5.9亿元,绝对增加了157.83亿元,相对增加1.89倍,处在大幅增长时期;自2005年以来淮安市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淮安市零售总额比重在85%左右,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淮安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的比重年均在14%左右,淮安市城镇与农村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无论是在增长的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差距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05年淮安市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淮安市零售总额比重在85.34%,农村社会零售额只占到14.66%,城镇与农村之间相差5.82倍,2010年淮安市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占淮安市零售总额比重在85.21%,农村社会零售额只占14.79%,城市是农村的5.76倍。从总体上看,淮安市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仍处在缓慢发展阶段,在整个淮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比例太小,淮安市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发展阻碍了淮安市城乡之间的商品相互自由流动,同时也进一步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当前淮安市委、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淮安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发展,切实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壮大,并与城镇对接,加速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4 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分析

衡量一个区域或城市城乡之间是否良性互动处于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区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文章通过对淮安市2005年~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进行对比,分析淮安市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状况。

4.1 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淮安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大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但是,当前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呈扩大趋势。

由表3可知,自2005年来,淮安市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都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特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9 115元进一步增加大2010年的17 680元,增加量8 565元,增长了94.97%,年均增长15.66%;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进一步增加,从2005年人均收入4 024元增加到2010年7 233元,五年增加3 209元,增长率为79.75%,平均增长达13.29%。虽然近年来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增加,但是淮安市城镇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却进一步被拉大了。从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增加的绝对数量来看,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拉大的趋势,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5 091元拉大到2010年的10 447元;从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增速来看,近年来虽然增速基本一致,但是也应当看到城镇居民的收入在基数上比乡村要大很多,这就导致了同样的增速下,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绝对数量要大大高于乡村居民,其结果是城镇居民收入与乡村之间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4.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自2005年来,淮安市居民年收入不断的增加,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由表4可以看出,2010年淮安市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消费额分别为11 638元、4 616元,与2005年城乡居民消费额来比较,2010年淮安市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消费额分别是2010年的1.82倍、1.78倍,淮安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年消费金额来看,淮安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逐年拉大的趋势,由2005年的3 787元拉大到2010年的7 022元;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相对差距来看仍然呈拉大趋势,从2005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2.46倍拉大到2010年的2.53倍。

观察表5得知,淮安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恩格尔系数却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39.2%下降为2010年36.9%,但是淮安市农村恩格尔系数正在逐年上升,淮安市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39.1%已经上升为2010年44.5%,淮安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趋势呈反方向。这主要是近年来淮安市人均收入虽然有了快速的增长,但是近年来淮安市物价水平相对保持稳定,食品价格增长远远低于淮安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食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是居民生活大部分消费品也来自于市场供给,导致了淮安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上升。由于淮安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却一直在增加,这就导致了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恩格尔系数之比来看也在逐年增长,由2005年的1.0已经下降为2010年0.83。根据国际判定标准当恩格尔系数在40%~49%之间为小康型,当恩格尔系数在20%~9%则为宽裕型,根据近年来淮安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来看淮安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则达到了小康型标准,离宽裕型还有很大差距。

新世纪以来,虽然淮安市城乡居民无论在收入水平还是在消费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提升,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无论在收入水平还是在消费水平上都有很大差距,这就导致了淮安市城乡发展没有协调推进。虽然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淮安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城乡融合,但是当前由于户籍制度、就业、社会保障水平差异等因素存在,淮安市仍然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参考文献:

[1] 徐明华,白小虎.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评估结果及其政策含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乡村发展的趋势篇5

关键词:扭转;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可见,建设新农村首当其冲的是迫切需要新农民。当前农村存在着两个反向的性别不平衡问题:①农村户籍人口性别比不平衡,即生育性别比倾向男子,呈男多女少的趋势,我国对这方面一贯比较重视,研究得较多,对策也有力。②农村劳动人口性别比例不平衡,即留守农民性别比倾向妇女,呈女多男少的趋势,有不少文章甚至称之为“农业女性化趋势”。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差距太大的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出路。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有三大弊端:①为支援国家工业化,农村经济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经济“献血”,客观加大了城乡之间两种生产力的差距,城市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生产力则相对落后;②城乡的教、科、文、体、卫等公共产品和水、电、路、桥、邮等基础设施实行两种不同的投入方式,城市几乎完全由国家财政投入,农村则在很大程度上由农民自己投入;③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居民具有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市人享受着创业、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各种优惠政策和优势资源,农民却被束缚在条件差、负担重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不公平的境遇和待遇至今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农民可以进城创业和就业,但农民工仍然无法享有城市人的全部优惠待遇。尽管如此,农民进城毕竟可以享受到某些城市文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多挣一些活钱来增加家庭收入和改善家庭生活。为此,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男性农民进城谋生挣钱,从而导致了留守农村的农民女多男少的不平衡趋势。可见,要根本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和最终消除城乡差距,使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条件、机会和权利。农村妇女是留守农民中的大多数,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半边天”。各级妇联组织应在《意见》精神指导下,组织制定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妇女发展纲要和目标体系,并争取将其纳入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同时,继续在全国各族各地农村妇女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并进一步拓展巾帼建功立业的新领域,更加积极地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再立新功。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妇女素质偏低不易转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妇女的综合素质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基础工作。由于城市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妇女总体素质偏低很难适应,致使过剩的妇女劳动力不易转移出去。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可从两方面促进新农村建设。①可以使新农村建设必要的妇女劳动力更好地撑起“半边天”大显身手以大展宏图,②可以使新农村建设过剩的妇女劳动力更加顺利地转移出去来平衡留守农民性别比。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把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农村做一个好村民,在城市做一个好市民,在家庭做一个好婆媳作为自觉行动。在经济方面,要抓好典型引路、项目推广、技能培训、结对帮扶、跟踪服务等环节,采取田头示范、现场答疑、网络教学、专题授课、聘请顾问等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地培育妇女的创业、创收、创新、创优能力。在政治方面,要以学习宣传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重点加强对妇女普法教育,增强她们依法参政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使妇女参与国家、社会、村民事务管理及决策的程度不断提高。在文化方面,要保证女性在各级教育中的比例上升,逐步缩小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使农村妇女能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劳务本领和竞争能力,用自己的贡献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欢迎。在社会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鼓励农村妇女继承和弘扬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在家庭方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农村妇女争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只有这样,广大农村妇女才能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留守也可多作贡献,转移也可多作贡献。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关键原因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男性多于女性,制定优惠政策留住和召回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当务之急。由于男性农民具有前一部分所述的一系列优越条件,因而总体上男性农民的综合素质一般高于女性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也必然大大超过女性农民。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扭转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趋势,当务之急的做法是留住和召回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开拙潜力无限的“乡土能人效应”。乡土能人的共同特点是:有家乡感情,有共同乡音,有理想抱负,有文化知识,有创业精神,有实干作风;同时,他们又各具特色:有些是农业科技推广的能手,有些是多种生产经营的里手,有些是市场信息捕获的快手,有些是产品流通销售的巧手,有些是懂法参政维权的高手,有些是管理村民事物的抓手,……总之,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代表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强大的示范带头作用,往往能起到留住和召回几个能人,盘活一个村;留住和召回更多能人,振兴一个乡的巨大效应。为此,在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争夺能人的优势尚不可能马上改变时,要留住和召回乡土能人必须制定具有感召力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关键的就是将回报家乡的召唤和市场利益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招龙引凤。如可实施“乡土能人回归工程”,对志愿回乡创业的能人给以政策、资金、技术、农资、税收、信息等优先、优待、优惠;可建立“回乡能人项目招标制度”,对适合乡土能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向乡土能人招标;可设立“回乡能人奖励制度”,对回乡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乡土能人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还可创立优秀能人晋级升职制度,对那些能力强、水平高、贡献大的乡土能人,优先提拔使用、优先晋级升职,优先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等等。只要各级妇联组织会同相关部门求贤若渴、政策感人,一定能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留住和召回越来越多的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尽快平衡留守农民性别比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管理原因是农村男女劳动力无序流动,以“就地转移”为主渠道促进农村过剩劳动力有序流动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有效途径。无序流动即农村男女劳动力转移任由市场选择和驱使,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难以留住和召回,过剩的男女劳动力特别是女劳力难以转移输出。有序流动则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男女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将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留住和召回,过剩的男女劳动力转移输出。关于将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留住和召回的对策上面已及,要将过剩的男女劳动力有序转移输出主要有三层思路:首先应认清农村男女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次途径。转移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转入乡村非农产业,使土地上的农民成为离土不离乡的非农民,被称之为“就地转移”。二是转入城市相关行业,主要在厂矿、商店、家庭从事第二、三产业或从事个体劳动,被称之为“异地转移”。城市由于劳动力本来就供过于求并且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所能吸纳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十分有限,因而第一条“就地转移”途径应成为当今农村过剩劳动力特别是妇女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其次,各级妇联组织应争取参与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快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它可从两个方面为农村妇女过剩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①它可使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实现转移。②它是最能容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适宜妇女就业的特点。再次,各级妇联组织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农村妇女有序流动。可建立妇女劳务输出服务所,提供城市创业渠道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加强对妇女劳务输出的技能和素质培训,为过剩的妇女劳动力进城镇就业牵线搭桥;可设立农村妇女城乡创业启动基金,鼓励妇女大胆走出家门,在城市和乡村开辟非农产业领域自主创业;还可建立引领农村妇女进城创业奖励制度,号召并奖励在城镇创业成功的男女乡亲引领家乡姐妹进城见缝插针地创业。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领导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一趋势重视不够,高度重视和全面调研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详情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前提条件。目前,相关报告、文件和资料显示,对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大多还只是局限在妇联组织和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在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中还很少见到。而在调研资料中又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状况:①普查由户籍人口无序生育引起的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情况的多,普查由劳动人口无序转移引起的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少;②从社会学意义上研究农村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新农村建设不良影响的多,从经济学意义上研究农村劳动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新农村建设不良影响的少;③探讨农村农民男女性别地位不平等问题及其原因的多,探讨农村农民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的少;④局部定性定量分析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问题的多,全局定性定量分析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问题的少。对此,各级妇联组织应积极呼吁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协同其进行全面调研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详情,首先做到胸中有数,尔后才能有的放矢。建议全国妇联应尽早向国务院和国家统计局申请,争取全面普查或重点调查一次由农村劳动人口无序转移引起的、够得上劳动力年龄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相关情况,包括留守农村农民和进城工作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务职称、劳动门类、基本收入等等,并统计出各自的数量和比例,如果还能包括工作生活在农村的非农村户籍人员的同样情况就更周全了。以便供相关机构或人士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全局性的而不是局部性的、实证性的而不是印象性的分析研究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状况的分布,成因和对策,以及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其它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乡村发展的趋势篇6

关键词:扭转;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可见,建设新农村首当其冲的是迫切需要新农民。当前农村存在着两个反向的性别不平衡问题:①农村户籍人口性别比不平衡,即生育性别比倾向男子,呈男多女少的趋势,我国对这方面一贯比较重视,研究得较多,对策也有力。②农村劳动人口性别比例不平衡,即留守农民性别比倾向妇女,呈女多男少的趋势,有不少文章甚至称之为“农业女性化趋势”。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差距太大的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出路。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有三大弊端:①为支援国家工业化,农村经济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经济“献血”,客观加大了城乡之间两种生产力的差距,城市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生产力则相对落后;②城乡的教、科、文、体、卫等公共产品和水、电、路、桥、邮等基础设施实行两种不同的投入方式,城市几乎完全由国家财政投入,农村则在很大程度上由农民自己投入;③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居民具有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市人享受着创业、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各种优惠政策和优势资源,农民却被束缚在条件差、负担重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不公平的境遇和待遇至今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农民可以进城创业和就业,但农民工仍然无法享有城市人的全部优惠待遇。尽管如此,农民进城毕竟可以享受到某些城市文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多挣一些活钱来增加家庭收入和改善家庭生活。为此,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男性农民进城谋生挣钱,从而导致了留守农村的农民女多男少的不平衡趋势。可见,要根本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和最终消除城乡差距,使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条件、机会和权利。农村妇女是留守农民中的大多数,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半边天”。各级妇联组织应在《意见》精神指导下,组织制定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妇女发展纲要和目标体系,并争取将其纳入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同时,继续在全国各族各地农村妇女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并进一步拓展巾帼建功立业的新领域,更加积极地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再立新功。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妇女素质偏低不易转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妇女的综合素质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基础工作。由于城市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妇女总体素质偏低很难适应,致使过剩的妇女劳动力不易转移出去。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可从两方面促进新农村建设。①可以使新农村建设必要的妇女劳动力更好地撑起“半边天”大显身手以大展宏图,②可以使新农村建设过剩的妇女劳动力更加顺利地转移出去来平衡留守农民性别比。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把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农村做一个好村民,在城市做一个好市民,在家庭做一个好婆媳作为自觉行动。在经济方面,要抓好典型引路、项目推广、技能培训、结对帮扶、跟踪服务等环节,采取田头示范、现场答疑、网络教学、专题授课、聘请顾问等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地培育妇女的创业、创收、创新、创优能力。在政治方面,要以学习宣传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重点加强对妇女普法教育,增强她们依法参政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使妇女参与国家、社会、村民事务管理及决策的程度不断提高。在文化方面,要保证女性在各级教育中的比例上升,逐步缩小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使农村妇女能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劳务本领和竞争能力,用自己的贡献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欢迎。在社会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鼓励农村妇女继承和弘扬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在家庭方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农村妇女争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只有这样,广大农村妇女才能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留守也可多作贡献,转移也可多作贡献。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关键原因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男性多于女性,制定优惠政策留住和召回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当务之急。由于男性农民具有前一部分所述的一系列优越条件,因而总体上男性农民的综合素质一般高于女性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也必然大大超过女性农民。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扭转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趋势,当务之急的做法是留住和召回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开拙潜力无限的“乡土能人效应”。乡土能人的共同特点是:有家乡感情,有共同乡音,有理想抱负,有文化知识,有创业精神,有实干作风;同时,他们又各具特色:有些是农业科技推广的能手,有些是多种生产经营的里手,有些是市场信息捕获的快手,有些是产品流通销售的巧手,有些是懂法参政维权的高手,有些是管理村民事物的抓手,……总之,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代表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强大的示范带头作用,往往能起到留住和召回几个能人,盘活一个村;留住和召回更多能人,振兴一个乡的巨大效应。为此,在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争夺能人的优势尚不可能马上改变时,要留住和召回乡土能人必须制定具有感召力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关键的就是将回报家乡的召唤和市场利益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招龙引凤。如可实施“乡土能人回归工程”,对志愿回乡创业的能人给以政策、资金、技术、农资、税收、信息等优先、优待、优惠;可建立“回乡能人项目招标制度”,对适合乡土能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向乡土能人招标;可设立“回乡能人奖励制度”,对回乡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乡土能人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还可创立优秀能人晋级升职制度,对那些能力强、水平高、贡献大的乡土能人,优先提拔使用、优先晋级升职,优先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等等。只要各级妇联组织会同相关部门求贤若渴、政策感人,一定能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留住和召回越来越多的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尽快平衡留守农民性别比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管理原因是农村男女劳动力无序流动,以“就地转移”为主渠道促进农村过剩劳动力有序流动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有效途径。无序流动即农村男女劳动力转移任由市场选择和驱使,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难以留住和召回,过剩的男女劳动力特别是女劳力难以转移输出。有序流动则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男女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将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留住和召回,过剩的男女劳动力转移输出。关于将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留住和召回的对策上面已及,要将过剩的男女劳动力有序转移输出主要有三层思路:首先应认清农村男女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次途径。转移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转入乡村非农产业,使土地上的农民成为离土不离乡的非农民,被称之为“就地转移”。二是转入城市相关行业,主要在厂矿、商店、家庭从事第二、三产业或从事个体劳动,被称之为“异地转移”。城市由于劳动力本来就供过于求并且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所能吸纳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十分有限,因而第一条“就地转移”途径应成为当今农村过剩劳动力特别是妇女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其次,各级妇联组织应争取参与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快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它可从两个方面为农村妇女过剩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①它可使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实现转移。②它是最能容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适宜妇女就业的特点。再次,各级妇联组织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农村妇女有序流动。可建立妇女劳务输出服务所,提供城市创业渠道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加强对妇女劳务输出的技能和素质培训,为过剩的妇女劳动力进城镇就业牵线搭桥;可设立农村妇女城乡创业启动基金,鼓励妇女大胆走出家门,在城市和乡村开辟非农产业领域自主创业;还可建立引领农村妇女进城创业奖励制度,号召并奖励在城镇创业成功的男女乡亲引领家乡姐妹进城见缝插针地创业。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领导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一趋势重视不够,高度重视和全面调研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详情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前提条件。目前,相关报告、文件和资料显示,对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大多还只是局限在妇联组织和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在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中还很少见到。而在调研资料中又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状况:①普查由户籍人口无序生育引起的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情况的多,普查由劳动人口无序转移引起的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少;②从社会学意义上研究农村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新农村建设不良影响的多,从经济学意义上研究农村劳动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新农村建设不良影响的少;③探讨农村农民男女性别地位不平等问题及其原因的多,探讨农村农民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的少;④局部定性定量分析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问题的多,全局定性定量分析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问题的少。对此,各级妇联组织应积极呼吁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协同其进行全面调研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详情,首先做到胸中有数,尔后才能有的放矢。建议全国妇联应尽早向国务院和国家统计局申请,争取全面普查或重点调查一次由农村劳动人口无序转移引起的、够得上劳动力年龄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相关情况,包括留守农村农民和进城工作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务职称、劳动门类、基本收入等等,并统计出各自的数量和比例,如果还能包括工作生活在农村的非农村户籍人员的同样情况就更周全了。以便供相关机构或人士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全局性的而不是局部性的、实证性的而不是印象性的分析研究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状况的分布,成因和对策,以及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其它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乡村发展的趋势篇7

【关键词】趋势外推 贵州 喀斯特 乡村旅游

一、由趋势外推法到问题的提出

趋势外推法(trend extrapolation)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一类方法的总称,用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其理论要点体现为:一是决定事物过去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该事物未来的发展,其变化,不会太大;二是事物发展过程一般都是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跳跃式的变化,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依据这种规律推导,就可以预测出它的未来趋势和状态。因此,趋势外推的含义可以定义为:依据经济事物的历史数据,先描述出散点图,辅之以数学模型,进而预测出未来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的数值,是一种探索型的预测法。

由上述可推断,趋势外推理论有两个假设和两个核心环节。“两个假设”:一是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不变;二是预测对象的发展过程是渐变,而不是突变。“两个核心环节”:一是找到合适的趋势拟合曲线方程;二是确定趋势曲线方程中的参数。进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针对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可以通过选择差分法,而采用生长曲线趋势外推法中的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第二,其中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表达式为:其中y:观察值;:估计值或预测值;t:年次;k,a,b:待定参数。从中可以看出,在影响事物过去发展状况的因素中,选取对当前该事物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因素a,而且是以b的幂指数次方来影响,同时随着时间t的推进a与b的取值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过程中,参数a,b,c,d…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旅游主体、不同的发展事情可能代表不同的影响因素,比如:旅游者追求最大效用因素;经济利益能否持续化因素;社会文化是否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核心产品或旅游有形产品等产品因素在旅游者当中的吸引程度等等;第四,最终确定的因变量yt+1可由前面几期的数据来拟合求出。

二、趋势外推法与贵州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

趋势外推法作为一种最为常用的经济预测方法,是一种利用过去来推测未来状态的方法。由于经济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外推法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经济发展虽有跳跃式,但主要是渐进的。通过对贵州省大量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总结,人们发现其中的发展过程很多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我们掌握这种经济的过去发展规律,就可以遵循这种规律进行推导,以确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未来,这就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外推法的基本原理。

同时,外推法所基于的如下两个假设前提是能够吻合乡村旅游发展过程需要的,其一: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决定经济的未来发展,变化是不大的;其二:经济发展过程一般属于渐进变化,而不是跳跃式、无规则的变化。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形式和参与主体结构图的变化,结合趋势外推原理新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便呼之欲出。

三、趋势外推对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指导——hb理念

1.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回顾

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同时,贵州乡村旅游目前主要采取了五种体制和模式,如下所述:

(1)以股份制为主的“天龙模式”:平坝县天龙镇以特有的“屯堡文化”资源,提出了“旅游强镇”的发展思路,镇政府负责旅游规划、保护资源、协调关系等软环境建设;成立旅游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项目包装等硬件建设,同时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市场。对于以天龙村为核心景区的“屯堡文化”资源,按村民房屋庭院所处的位置、观光价值,在村民自愿原则下,折算成资源股纳入统筹管理,按章分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发经营手工艺品、参加“地戏”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有超过80%的村民成为股东并参与乡村旅游业。

(2)以出租反包制为主的“金山模式”:贵阳市小河区金竹镇引进客商落户金山村,成立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以每亩800元年租金向农户租赁连片低产旱地和荒坡,首期工程已建成近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3000平方米竹木结构的亭台楼阁,推出集观光、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引来游人如织。目前,金山村已有130多户农民土地出租后,又被公司反包给他们分户经营,农民从中又增加了一笔承包费收入。

(3)以协会合作制为主的“董公寺模式”:遵义市红花岗区董公寺镇,在总结过去开展“农家乐”经营中各自为政、低档次恶性竞争的弊端后,引导各村先后成立起旅游等协会开展自律和新一轮发展工作,同时采取“支部+协会”办法,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帮助解决协会活动场所、启动经费等困难,并组织协会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各种乡村旅游节、研讨会、餐饮竞赛等活动,使全镇旅游业升级换代,走上了服务配套的“山庄型”发展新台阶。

(4)以工分制为主的“郎德模式”:该村以“国宝”级的苗寨文物和苗族歌舞表演为特色资源,全民参与旅游业,村里根据每个村民所能担当的角色,制定不同工分标准,制作相应工分牌。游客来到寨门口,男女老幼闻声而出,或参加欢迎仪式、或参加节目表演,活动结束时,分别到发牌人那里现场领取工分牌,作为日后结算分红的根据。这种管理体制在苗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以民办公助制为主的“卡蒲模式”:平塘县卡蒲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前景看好,但受到资金和人才制约,启动困难。该县制定出规划后,采取部门对口扶持办法,开展村民培训、水电路建设、房屋庭院包装、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等工作,对旅游餐饮接待户还配送电冰箱等设备,帮助村民开发民族餐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如今,卡蒲村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乡村旅游业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以上模式是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以村寨为载体、农民为主体,它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不同的喀斯特地区,其开发乡村旅游固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所依托的开发理念肯定不能苟同,应依据本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具体条件为根本做适当调整。

2.hb理念的探索

(1)新的发展观——hb理念。hb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短视盲目的资源利用方式,认识到乡村旅游真正的限制因素不是资金,不是客源,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且有度的开发。因此,hb理念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求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评估体系,以“可持续”为宗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确立真正能够体现旅游发展“质量”的各项指标,比如人均消费额,游客的逗留天数,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等。要确实体现旅游发展从“粗放”向“集约”,旅游战略从“硬”向“软”的转变,最终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政策无论制定的多好,取得成效还得依靠贯彻和落实,所以该评估标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项目投资。其次,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存量的盘活和再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开源和节流并举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之道。因此在对新项目审批从严的同时,要鼓励对既有资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hb理念指导下的旅游产品开发。盲目地随市场而动是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通病,须知消费者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供给商不能总是处在被动适应的地位,而是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真正从长远利益考虑本地或本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产品的开发。而hb理念下的产品要求其在开发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准则,根据当地资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地设计适合本地情况的旅游产品,同时注重相关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一个以风土人情见长的小城,就不能盲目跟风以商务会展旅游为重。

而在具体的项目规划时,需要谨慎地控制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每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必须经过科学的评估,仔细的成本效益计算,明确责权才能动工。可以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由市政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其评估结果对该项目能否上马有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3)hb理念下政府角色的演变。hb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市场经济并不融洽。在现实中,想要依靠市场或企业的力量去实现hb理念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仍然是推进旅游业模式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形势下政府角色的扮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贯彻“和谐平衡”的新型发展观,从宏观上控制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节奏与进度;第二,落实更为合理的新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最后是在产品开发上对大型旅游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严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保持对整个旅游的客观立场。惟有如此,才能克服“补偿性反馈”,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系统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hb理念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其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它以“和谐harmonious”为灵魂,以“平衡balance”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是如何控制“游客规模”,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来增加旅游收入;不再是经济性指标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而是包括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的全面进步。整个旅游系统将在“适当的速度”下螺旋式地前进,从而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趋势外推理论指导下的hb开发理念关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7.

[3]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11.

[4]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07,(4).

乡村发展的趋势篇8

【关键词】趋势外推 贵州 喀斯特 乡村旅游

一、由趋势外推法到问题的提出

趋势外推法(trend extrapolation)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一类方法的总称,用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其理论要点体现为:一是决定事物过去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该事物未来的发展,其变化,不会太大;二是事物发展过程一般都是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跳跃式的变化,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依据这种规律推导,就可以预测出它的未来趋势和状态。因此,趋势外推的含义可以定义为:依据经济事物的历史数据,先描述出散点图,辅之以数学模型,进而预测出未来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的数值,是一种探索型的预测法。

由上述可推断,趋势外推理论有两个假设和两个核心环节。“两个假设”:一是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不变;二是预测对象的发展过程是渐变,而不是突变。“两个核心环节”:一是找到合适的趋势拟合曲线方程;二是确定趋势曲线方程中的参数。进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针对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可以通过选择差分法,而采用生长曲线趋势外推法中的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第二,其中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表达式为:其中y:观察值;:估计值或预测值;t:年次;k,a,b:待定参数。WWW.133229.CoM从中可以看出,在影响事物过去发展状况的因素中,选取对当前该事物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因素a,而且是以b的幂指数次方来影响,同时随着时间t的推进a与b的取值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过程中,参数a,b,c,d…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旅游主体、不同的发展事情可能代表不同的影响因素,比如:旅游者追求最大效用因素;经济利益能否持续化因素;社会文化是否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核心产品或旅游有形产品等产品因素在旅游者当中的吸引程度等等;第四,最终确定的因变量yt+1可由前面几期的数据来拟合求出。

二、趋势外推法与贵州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

趋势外推法作为一种最为常用的经济预测方法,是一种利用过去来推测未来状态的方法。由于经济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外推法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经济发展虽有跳跃式,但主要是渐进的。通过对贵州省大量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总结,人们发现其中的发展过程很多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我们掌握这种经济的过去发展规律,就可以遵循这种规律进行推导,以确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未来,这就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外推法的基本原理。

同时,外推法所基于的如下两个假设前提是能够吻合乡村旅游发展过程需要的,其一: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决定经济的未来发展,变化是不大的;其二:经济发展过程一般属于渐进变化,而不是跳跃式、无规则的变化。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形式和参与主体结构图的变化,结合趋势外推原理新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便呼之欲出。

三、趋势外推对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指导——hb理念

1.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回顾

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同时,贵州乡村旅游目前主要采取了五种体制和模式,如下所述:

(1)以股份制为主的“天龙模式”:平坝县天龙镇以特有的“屯堡文化”资源,提出了“旅游强镇”的发展思路,镇政府负责旅游规划、保护资源、协调关系等软环境建设;成立旅游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项目包装等硬件建设,同时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市场。对于以天龙村为核心景区的“屯堡文化”资源,按村民房屋庭院所处的位置、观光价值,在村民自愿原则下,折算成资源股纳入统筹管理,按章分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发经营手工艺品、参加“地戏”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有超过80%的村民成为股东并参与乡村旅游业。

(2)以出租反包制为主的“金山模式”:贵阳市小河区金竹镇引进客商落户金山村,成立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以每亩800元年租金向农户租赁连片低产旱地和荒坡,首期工程已建成近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3000平方米竹木结构的亭台楼阁,推出集观光、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引来游人如织。目前,金山村已有130多户农民土地出租后,又被公司反包给他们分户经营,农民从中又增加了一笔承包费收入。

(3)以协会合作制为主的“董公寺模式”:遵义市红花岗区董公寺镇,在总结过去开展“农家乐”经营中各自为政、低档次恶性竞争的弊端后,引导各村先后成立起旅游等协会开展自律和新一轮发展工作,同时采取“支部+协会”办法,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帮助解决协会活动场所、启动经费等困难,并组织协会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各种乡村旅游节、研讨会、餐饮竞赛等活动,使全镇旅游业升级换代,走上了服务配套的“山庄型”发展新台阶。

(4)以工分制为主的“郎德模式”:该村以“国宝”级的苗寨文物和苗族歌舞表演为特色资源,全民参与旅游业,村里根据每个村民所能担当的角色,制定不同工分标准,制作相应工分牌。游客来到寨门口,男女老幼闻声而出,或参加欢迎仪式、或参加节目表演,活动结束时,分别到发牌人那里现场领取工分牌,作为日后结算分红的根据。这种管理体制在苗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以民办公助制为主的“卡蒲模式”:平塘县卡蒲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前景看好,但受到资金和人才制约,启动困难。该县制定出规划后,采取部门对口扶持办法,开展村民培训、水电路建设、房屋庭院包装、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等工作,对旅游餐饮接待户还配送电冰箱等设备,帮助村民开发民族餐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如今,卡蒲村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乡村旅游业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以上模式是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以村寨为载体、农民为主体,它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不同的喀斯特地区,其开发乡村旅游固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所依托的开发理念肯定不能苟同,应依据本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具体条件为根本做适当调整。

2.hb理念的探索

(1)新的发展观——hb理念。hb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短视盲目的资源利用方式,认识到乡村旅游真正的限制因素不是资金,不是客源,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且有度的开发。因此,hb理念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求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评估体系,以“可持续”为宗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确立真正能够体现旅游发展“质量”的各项指标,比如人均消费额,游客的逗留天数,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等。要确实体现旅游发展从“粗放”向“集约”,旅游战略从“硬”向“软”的转变,最终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政策无论制定的多好,取得成效还得依靠贯彻和落实,所以该评估标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项目投资。其次,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存量的盘活和再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开源和节流并举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之道。因此在对新项目审批从严的同时,要鼓励对既有资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hb理念指导下的旅游产品开发。盲目地随市场而动是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通病,须知消费者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供给商不能总是处在被动适应的地位,而是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真正从长远利益考虑本地或本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产品的开发。而hb理念下的产品要求其在开发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准则,根据当地资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地设计适合本地情况的旅游产品,同时注重相关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一个以风土人情见长的小城,就不能盲目跟风以商务会展旅游为重。

而在具体的项目规划时,需要谨慎地控制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每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必须经过科学的评估,仔细的成本效益计算,明确责权才能动工。可以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由市政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其评估结果对该项目能否上马有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3)hb理念下政府角色的演变。hb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市场经济并不融洽。在现实中,想要依靠市场或企业的力量去实现hb理念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仍然是推进旅游业模式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形势下政府角色的扮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贯彻“和谐平衡”的新型发展观,从宏观上控制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节奏与进度;第二,落实更为合理的新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最后是在产品开发上对大型旅游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严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保持对整个旅游的客观立场。惟有如此,才能克服“补偿性反馈”,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系统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hb理念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其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它以“和谐harmonious”为灵魂,以“平衡balance”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是如何控制“游客规模”,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来增加旅游收入;不再是经济性指标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而是包括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的全面进步。整个旅游系统将在“适当的速度”下螺旋式地前进,从而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趋势外推理论指导下的hb开发理念关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7.

[3]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11.

[4]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0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