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8篇

时间:2022-04-03 05:53:06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篇1

内容提要:

本文选取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二十四个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的选题论述,内容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育管理、课程改革、课程整合、电子教材、人才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网络伦理、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政策法规、教育产业等多个方面。文章对关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动态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研究 热点

作者简介:陈海洋教授,原为大学系主任,近年转向基础教育领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电教办电教技术开发专家组成员,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理事,海南省科技教育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海南省中小学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政府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海口市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海口景山学校校长。

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英明决策: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场全球瞩目的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浩大系统工程,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迅猛速度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方兴未艾。一直作着教育现代化强国之梦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有着数千年教育历史包袱的中国基础教育界,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洗礼既是一场痛快的创新,也是一种痛苦的弃旧(这使人不由得想到了一部畅销书的古怪名字《痛并快乐着》)。这场深刻、广泛的教育大革命所引发出的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问题,令人瞠目结舌。《国际歌》云: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当然也应靠中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为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身体力行地去研究探索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变革,以实现新时代教育的全方位大革命。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很多,本文只着重探讨人们近期关注的部分热点选题,旨在抛砖引玉。

1、 1、 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释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那么,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必须信息化,中小学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而如何认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倒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会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无疑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切莫等闲视之。

2、 2、 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其相匹配的新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释义:

由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势必对中小学传统的教育观

念、思维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可以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观念、思维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有专家说得好,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维模式问题,应该运用全新的思维模式,从根本的思维模式转换入手。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最大的障碍便是滞后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换言之,教育观念、思维模式的转变应成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的任务。因而理所当然地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时空观、教学的质量观、终身教育观等诸方面作深刻的反思与深入的探讨,从而推陈出新地形成能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3、推荐选题:《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释义:

传统中小学自发的教改实验、研究,往往既不注重理论的指导,也不注重理论的升华,因而效益不显。其实,任何改革都需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教育改革当然不能例外。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就会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轻视理论, ...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发生恰恰相反的方向去。” 教改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方兴未艾的教育信息化事业,亟需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这里应强调的是,我们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也应注意从如火如荼的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果如此,则既能有效指导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又可以为丰富当代国际教育理论的宝库作出咱们特有的贡献。

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释义: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看来,不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还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他们只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建设,而对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在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却大量闲置,对一线教学改革上起不到多大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参观、炫耀用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要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物理环境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显然,信息化物理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重视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中小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作为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将要引起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也必将导致制约我国中小学教改实践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5、推荐选题:《现代教学设计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释义:

教学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它既可看作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视为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专家们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系统整体原理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操作程序。”教学设计包括了三种活动:教学分析活动、教学决策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活动。教学设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条件、经验、情境、资源等。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有着科学依据和应用天地。它连接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

不难看出,现代教学设计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尤其是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6、推荐选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释义:

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自然无从谈起。因而,为学生创造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也就成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具备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功能的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常规电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决不仅指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潜件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2、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3、促使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

7、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利用》

释义

这里说的教育资源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来进行。换言之,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教学活动便难以顺利展开,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中小学赶浪潮斥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网的设备设施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种被形容为“有路无车无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已成为制约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已迫在眉睫。

8、推荐选题:《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研究》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篇2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研修圈子*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篇3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篇4

一、课题的背景

本着优势互补、密切合作的原则,本课题组联合了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k,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各方面的一线专家,将研究与实验、产品开发紧密结合进行研究。本课题承担着意义重大且非常艰巨的科研攻关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愈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课肠研究的惫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是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生相伴的。教育现代化大致包括五个方面:教育的普及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价值、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包括创建由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等构成的,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并能在教育领域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显然,教育的信息化对教育的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的课题。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本课题将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完善,对2,世纪人才的培养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课肠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和2,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历史与现状、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和实验,探索并构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文件。《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决定》对智育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做了专门论述,提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以上一系列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2.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代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影响极大的教育理论。人们普遍认为,终身教育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无疑,终身教育思想对现行教育体制、结构、内容、方法和模式都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反映终身教育的思想,依据终身教育的理论。另外,教育的信息化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密切相关。因此,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我们研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拥有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具有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自如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第二方面是拥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第三方面是拥有丰富多样的、实用有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第四方面是信息技术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第五方面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依据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我们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提出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的具体方案,开发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各类信息技术教材、教参、辅助电子教材。2.提出优化的城域网、校园网建设方案及其评价标准,开发一套质量较高的网络应用软件。3.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步理论,并通过实验构建2一3个比较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4探索一套教师培训的科学方法。5.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验、网络建设与应用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以探索和构建相关的体系和模式。6.繁荣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体系、发展趋势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的开发和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进行探索和实验。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领域,目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3.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几年来,城域网、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相继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在实践中,既在上述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城域网、校园网的功能怎样才能真正符合不同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库的结构、体系、内容如何设计才能更有效方便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如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等。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4.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否具备一支掌握先进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有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培训教师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方法、模式,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是本课题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篇5

一、课题的背景

本着优势互补、密切合作的原则,本课题组联合了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k,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各方面的一线专家,将研究与实验、产品开发紧密结合进行研究。本课题承担着意义重大且非常艰巨的科研攻关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愈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课肠研究的惫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是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生相伴的。教育现代化大致包括五个方面:教育的普及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价值、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包括创建由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等构成的,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并能在教育领域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显然,教育的信息化对教育的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的课题。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本课题将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完善,对2,世纪人才的培养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课肠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和2,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历史与现状、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和实验,探索并构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文件。《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决定》对智育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做了专门论述,提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以上一系列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2.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代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影响极大的教育理论。人们普遍认为,终身教育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无疑,终身教育思想对现行教育体制、结构、内容、方法和模式都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反映终身教育的思想,依据终身教育的理论。另外,教育的信息化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密切相关。因此,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我们研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拥有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具有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自如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第二方面是拥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第三方面是拥有丰富多样的、实用有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第四方面是信息技术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第五方面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依据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我们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提出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的具体方案,开发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各类信息技术教材、教参、辅助电子教材。2.提出优化的城域网、校园网建设方案及其评价标准,开发一套质量较高的网络应用软件。3.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步理论,并通过实验构建2一3个比较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4探索一套教师培训的科学方法。5.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验、网络建设与应用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以探索和构建相关的体系和模式。6.繁荣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体系、发展趋势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的开发和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进行探索和实验。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领域,目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3.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几年来,城域网、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相继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在实践中,既在上述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城域网、校园网的功能怎样才能真正符合不同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库的结构、体系、内容如何设计才能更有效方便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如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等。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4.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否具备一支掌握先进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有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培训教师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方法、模式,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是本课题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篇6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版权所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篇7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一是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二是片面理解信息技术。走出误区的策略主要是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篇8

小学语文信息整合方案研究一、IT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相关问题简介

IT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简称,也叫信息技术。它是由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信息等相关技术结合生成的新型科学技术的总称。IT或者说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结合意义也越来越被更多教学人员重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逐渐形成紧密的联系,而这种有利的资源整合是建立在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教育哲学意识之上的。在小学语文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科技元素,将进一步优化教育工具,从而为更好传递观念、熏陶感情、创设高效学习场所提供平台。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步伐。

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伴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的现代化,基础教育教学与IT教育有效结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组合已成为一个颇受大家关注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具体研究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语文和IT技术有效组合的策略和技巧,为有效增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效率提供些许有益借鉴。

2.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过程中涉及了材料的选取与阅读、材料的分析与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深度分析以及对亲身经历的进一步思考。

(1)文献研究法

即通过选取与小学教育和IT技术有关的资料,仔细研读、进行反思来进行主要研究。

(2)成果分析法

即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

即在运用以上研究方法的同时,对自己亲身经历和看到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来辅助这一研究。

三、教学实践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基础的深度探析

随着科技进步和教学观念的不断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IT技术的加入与运用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对二者之间实现有效的组合的研究应当建立在以下三种组合理论基础之上。

1.基于奥苏贝尔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奥苏贝尔主张教育工作有用性,而教育工作是否有用,是由教育者的教学是否能为受教育者有意义受教以及新旧认识间搭建桥梁。所谓桥梁的搭建则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寻求和造就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认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展示造就特定的联系的环境是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2.基于罗杰斯教育理论的整合理论

在罗杰斯的看来,学习是从学生开始和进行认定的过程,知识的需要性是由学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而学习活动是外界环境对学习者生内部产生刺激而学生内部积极改变的过程,它充分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位置。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起到引导与辅助的作用;而如今这种作用就体现在通过教学用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外部情景的设定过程之中。

3.基于皮亚杰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自我设定重置的特定程序,知识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利用相应的学习用品通过自我意义重置的方式得到的,而要重塑学生当前的知识框架,教学者只能为学习者设定其自我重置的环境,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进行设置。而在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借助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学生造就进行自我重置的情景。

4.基于莱夫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莱夫的理论是对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实践化应用,它主张学习者在类似真实化背景下的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升华。他讲求老师引导学生加入类社会性的场景中进行自我发掘与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老师处于诱导的地位。在小学生汉语教学与教育技术的组合过程中,教师起到设定类似社会真实环境的情境并诱导学生进入情境的作用。

四、正确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方法研究

通过研究教学与信息技术组合的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现代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建立外界刺激与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

1.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小学生在学习把握常规知识点的同时,应进行适当拓展训练,从而有效更新知识;而在此过程中应当有效合理的基于多媒体乃至更多信息技术;如汉语字母“a”的学习,可以运用多媒体教授与教师口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有效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而学生学会字母“a”的基础上,对“an”“ang”的拓展,也通过IT技术所提供的平台展开资源的展示,从而提高教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对于字词的学习更应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更准确地识记字词;这是由于字词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形象化展示,传统的教学会借助一些卡片图像帮助学生认识,而借助IT技术,将图片动态化或与声音引导同步准确进行,其效果必当有所提高;因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学习与拓展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和IT技术组织在一起的有效对策。

2.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学习的意境设定

科学的教学组合理论讲求通过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知识营造意境,而运用教育技术对语文片段的训练进行意境设定渲染就显得相当必要。如讲述丑小鸭因为长得太过丑陋丑陋而被其他动物嬉戏和欺负,直到丧失生命的勇气与活力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声音和播放视频来渲染当时的情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与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文章,而这种做法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口头渲染的效果,也是一种有效的组合方案。

3.借助教育技术顺利设置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并有效塑造学生个人本身,其对增强受教育者感受与体会人物心情具有些许必要性;传统的角色扮演实际上是过于简单与直白的,其对学生和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很好体现;而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动态图像及其他信息技术元素,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扮演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角色扮演的效果。因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组合策略或方案。

参考文献:

\[1\]严菊华.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