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8:29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当中的基础性学科及重要学科之一,是小学生求知认知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担负着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使命。然而,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将德育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那么什么是德育教育?如何行之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即让学生能够清楚认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并能够结合自身做出相应的规范及其严格服从。它包括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的培养,是对学生从个人到集体的全面性道德教育,并通过一定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服务于个人,服务于集体。

二、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立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找准渗透源。

小学语文课本当中,从来不缺乏弘扬“正能量”的相关课文,课本当中平凡人物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历史伟人的相关事迹、祖国山川的磅礴大气,无不在弘扬着那些让人动容的真善美。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应立足于课本内容本身,认真备好课文,深入挖掘课本内容的潜在教学目的,找准语文课本德育教育的渗透源,一针见血地切入德育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思想道德,从而进行立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德育教育。例如,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课本中的《胡杨赞》对胡杨生命力的顽强的赞美,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从而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德育教育。还有《许世友四跪慈母》一文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可以将文中感情上升到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及国与家的高度,让学生谈谈看法,可提升到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德育教育之上。这样,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课文内容所特有的优势,找准渗透源,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与价值观。

(二)调动学生情感,在朗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各个领域,而语文教学当中的字词句、段篇章,无不是对学生眼、耳、口、手、心等的综合性、全面性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然会跟着教师的节奏用眼、用口、用耳、用手、用心,而通过密集应用,更加容易调动学生情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悟作者字里行间的感情流露,无声无息中与学生融为一体,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感染学生的目的,让学生感作者之所感,发作者之所叹,以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自然而然地生出对“神五”飞天的赞美,产生对我国科技进步的自豪之情,增强爱国精神,甚至于长大后奉献于科技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这样的德育教育方式及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

(三)学生多动笔尖,作文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往往是一个人最为真实的内在体现,它客观地展现着学生对于周身发生的事,周围存在的人,周边存在的景的独特认识。学生生活的内在思维整合创造,清楚明白地表达着学生的独到观点,流露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彰显着学生无可取代的性格特点。因此,作文是德育教育的另一种独特形式。故而,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该适时适度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最终提炼出生活、赞美生活,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走进生活,认识德育,跳脱生活,接收德育,最终切实使德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融为一体,提升到“笔尖下的德育教育”的层次。例如,就“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一话题,学生通过想象引发思考,最后经过凝练,表达自己的是非观、道德观,事半功倍地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德育教育。

(四)开展课外活动,德育教育就在身边。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其中,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见闻,而且能让教育效果更好,能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行动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当然,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具有针对性,且要具备教育教学的正面性,以便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科学选材,合理安排。例如,开展“摆脱雾霾”演讲比赛,让学生自行准备演讲材料,通过良性竞争及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以增强。

当然,以上只谈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途径的一部分,要真正切实有效地将德育教学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整合归纳,科学总结,并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学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2

一、教师用师生双方“互动”的沟通方式.去实现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史学家司马光对人的德才有过精辟的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古人对“德”的重视。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德育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淡化.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学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直在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学校的各项制度、评比活动一直在告诫学生“这样做才是一个好学生”。然而,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很多学生明知故犯,“日常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自己的行为却背道而驰:还有的学生当面一套、背后~套,校内一套、校外一套。我们辛辛苦苦的教育.收获的不是学生的诚实与正直,而是他们的“虚伪”和“狡猾”。是什么导致学生在品德上的认识和行为脱节呢?

很简单.我们的教师还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因此,学校德育教育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条相互了解的桥梁——有效的沟通。即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素养熏陶。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细节上下工夫,才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将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互动”而实现的.即不但教师要说话,而且学生也要说话,才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融洽的相互接纳的环境.这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善于理解别人,才能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愉悦的沟通。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书本知识变为易于学生接受的人生知识,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德育功效。

二、教师用言传身教的沟通方式.抓住细节去实现德育教育时效性

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理解、尊重为基础。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基础上。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味的训斥、责备,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可以说.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教师自己。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利用日常班级出现的小问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一个班级地面有纸,班主任马上拾起来;黑板没擦,老师就自己擦;抹布脏了,老师亲自洗??有一次.班级的值日生迟到了,班主任并没有批评值日生,相反拿起拖把和他一起拖地。班级的劳动委员见此情况也过来帮忙。聪明的班主任,就这件小事确立了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班级出现了问题.是谁的责任?”讨论的结果是:“地上有纸是我的责任”,“黑板没擦是我的责任”。讨论中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后来,同学们越来越有责任心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班级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主动维护班级形象。细小的行动让学生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从小事抓起。

三、教师用情感沟通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教师要从爱心出发,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教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才能加深师生的感情.教师只有把整个身心用到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怀上,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敬,才能为你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学记》中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四、教师用宽容与平等的沟通方式去适应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智特点

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老师们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也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西方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孩子一时的过失,连上会原谅的。”作为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多一些尊重和宽容,为什么不善待学生一时犯下的错误,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呢?为什么不能倾听一下学生的看法呢。

老师宽容了学生,也许就拥有了奇迹。当然,这里的“宽容”不是“纵容”。

教育是一个艰辛、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善待学生的缺点或者是错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也是人.而不是完美无瑕的钻石。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当众点名指责,可以说事不说人,有时表扬好的可以兼收批评的效果。例如。对准时上学的学生表扬,实际上也是对迟到者批评。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是给学生立下几条规矩:“不许怎么样,否则会怎么样”,但是效果并不好,甚至不如从前。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后,我们发现,学生有很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让我怎样,我偏不这样做。让学生讨论制定校规、班规的过程,也是学生明确认识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比老师指定出校规、班规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遵守,效果要好得多者就是德育教育中的民主意识。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3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有反映祖国地大物博的,有表现传统优秀道德品质的;也有表现伟大民族精神风貌的,这些不同内容构成了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整体。但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从单一方面的,没有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2.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品德教学的拓展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这样它的实效性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延伸好教材内容,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才是最为深刻有效的。但现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导,而没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教材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没有拓展性。

3.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不同的心理面貌

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的思想,传统中医里也有“望、闻、问、切”的诊断法,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足够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心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思想教学。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做到这些,也就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寓德育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1.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要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方面入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段更小的学生,他们还不一定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常常是通过这些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朱德的扁担》,读到“朱德扁担,不准再拿”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在扁担上刻这几个字时的情绪,学生通过实际模仿,逐渐体会到朱德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通过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2.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感受相结合

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只有让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学,让他们的思想感受同课文里的主人公心里活动感受一样,才使他们从内心里得到德育教育。如在《珍贵的教科书》时,可以通过视频声音情景剧等形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指导员的那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充满感人的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了升华,促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过久不忘。

3.把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统一起来

所谓的结合学生实际,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理解的内容出发理解品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让学生实践这些品德教育思想。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先让学生都通读几遍,结合自己的理解实际来谈感受,再在课后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和时间赛跑”的行动,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通过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文章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统一起来,都会懂得在以后做事中珍惜时间得道理。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 ; 语文 ; 德育; 渗透

义务阶段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维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充斥,给实现标准带来更大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下面本人谈几点肤浅认识。

1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读中感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使学生人情入境。

3 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每篇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还在于作品本身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指导学生多读那些使人长精神、增毅力、强体魄,激志气、去懈怠、减卑鄙、除邪恶、生羞愧、远污染、起美感的好书。

4 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可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指导学生可以写“争吵”、“值日”……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5 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教育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5

德育需要培养生成的要素可以说都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有突出发展,就可以在智慧活动中取得非凡的成功。”“智力因素的水平不厌其高,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应适当(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过高或者太低均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沈德立,教育科学出版社:《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第8页、10页)我校抓住“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教育主题,以突出“主题性的养成教育”来统摄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感到工作实在,落到实处,教育的凭借恰当,措施具体易操作,教育效果好,学校风气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向上参与各种活动,学习成绩名列会师镇小学前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二、充分证实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主题应是“秩序、礼貌、友爱、上进”

我们重点进行了以“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研究,能否体现小学养成教育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这是研究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从理论方面,小学养成教育的凭借和依据是《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主题就是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来的。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实践研究,证明了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带给学校的是良好的秩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班风校风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学生积极上进,努力争先。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张扬,师生的进取心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增强。通过反复的良性的重复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印刻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词语符号,学生成年后,这些词语符号一定会在他个人人生的各种十字路口和关键阶段,起到良好的“提醒、警示、强化”作用,为学生个人在人生中不断成长进步发挥良好的自我督促、激励作用。我们认为,从积淀学生人格核心的要素来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些主题都是儿童人格核心中需要积累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能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自然地培养习得,日积月累,终成品质。这五种品质虽然相互联系,但每一个品质所反映的内容毕竟不同,不能相互覆盖和相互代替。在教育过程中不提倡对几种品质同步进行齐头培养,分步推进是必要的;如果条件不允许,在一定的时期内只能进行一种品质的养成训练,教师也必须具有训练其他品质的意念,从而使教育游刃有余,生动而具有后续性,实在中蕴藏着前瞻性,单进中体现出整体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出适合我校特点的“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我们把小学“秩序”教育分解为三大块:即学习上讲秩序、活动中讲秩序、生活上讲秩序。每一块又列出若干条目,每块、每条都是在“秩序”的统摄下,为突出“秩序”服务的。学校将这些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宣讲、展示,让学生熟悉它、理解它,在学校生活中践履它,长期规范,经年积累,学生的秩序意识逐渐形成,秩序习惯逐步养成,为良好校风的形成、保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秩序”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研究探索出《礼貌教育内容体系》《友爱教育内容体系》《上进教育内容体系》,并分步实施验证它们的操作性、实用性,通过教育实际的摸索,完成了我校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框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了凭借。

四、克服了德育中的空洞做法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学渗透

前言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能性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可能性。

1、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达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能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言行。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证明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三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2、组织教学

(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刘前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必然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4)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3、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教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1)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守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知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补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互相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发育完全,思想存在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对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德育处等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学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7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2.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3.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3.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3.1.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3.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3.2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3.3.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3.3.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3.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4.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3]郭培杰.中学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5,(4).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我国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实践得出:“语文教学既要育才,又要育魂。”[1]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德育要以自然的形式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既能让学生吸收知识、提高能力,又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而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呢?

一、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好文章,蕴含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知为出发点,所以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一次的语文教学都成为学生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过程。而有了内心的情感积淀,就会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迫切地需要在课文中探索情感的根源,学生进行多次阅读,由情悟理、由情明理,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知慢慢演变为待人接物方面的理性态度。因此,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数的课文内容都浅显易懂,思想情感是很自然的流露。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转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愿意在课内外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可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积极安排、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彩丰富的语文阅读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当然,阅读的时候要有选择,书有良莠之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他们阅读。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坚强不屈的孙悟空,聪明过人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武松……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的榜样越具体越鲜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条件就越好。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文本的内在价值。

在阅读的熏陶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使学生在阅读中要真正学习知识、接受德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

二、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告诉我们,除了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之外,教师在平时生活中更应该做好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良好的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注视下都会无限放大,他们会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评价,最终会直接地影响他们。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应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发挥表率带头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第一个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坚毅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基础沉淀的过程,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高尚的人格形象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首先,教师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我们难以想象出一个格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能教出一批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之前就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应该是信行统一,这是唤起学生道德是非观、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催化剂。“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2]。学生会根据身边的环境不断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其次,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特别是拥有强烈的“爱”才会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理想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碰触是深刻而久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优秀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榜样和导师。由此可见教师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都是能引导学生发现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道德因素,是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无形力量。

这样在言传身教中的德育渗透,润物于无声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宽阔的胸怀、高尚的人格,以自己的情操感染祖国的花朵,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道德的顶峰。

三、在习惯内化中渗透德育

学生在亲身的阅读感悟中体验德育,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接受德育,由此学生内心的情感认知和对待问题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这些变化都是学生的内化,只是德育渗透的第一步,还要不断深化和提高,不能让学生的这种认知能力仅仅停留在心中、存在于口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内心的认知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认知和行为相统一,体现完整的德育过程。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和自身出发,有机地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丰富、饱满、生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才能成长为更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