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效决策8篇

时间:2023-06-02 09:02:18

高效决策

高效决策篇1

关键词:领导者 决策成本 素质 管理效益

所谓决策成本,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领导为达到目标,对活动方式、内容以及方式所实施的行动方案,同时选出最佳方案的总付出。也就是说,决策目标与决策付出之比就被称为决策成本。通常而言,较成功的领导都相对较重视决策,他们的目标就是以最低成本来换取最大经济效益。

一、决策成本构成与决策成本影响因素

就本质而言决策者为决策的主题,一般决策者能力、认识以及把握时机的程度和决策成本有直接关系。首先,思维与成本。一般情况下,决策者自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对决策行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决策思维过程通常要消耗决策者大量时间和精力,若其思维出现一定片偏差,则最终会造成领导决策出现失误;其次,成本和能力。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也会有成本付出。领导决策时,其成本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化,也就是说,将其像决策过程中转化。若领导具有比较强的决策能力,那么其决策成本就会降低,反之就会增加决策成本;再次,机会与成本。其它条件相同,机会就决定者决策成本,若能够将机会抓住,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抓住,那么就会导致一事无成。

决策费用是决策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费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是论证过程所费。具体内容有决策方案论证所费、目标论证所费,这两部分是决策成本的关键。第二是决策实施费用。领导决策实施费用被称为决策成本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支出,所以决策实施费用和整个决策成本有直接性关系。

二、决策成本公式

在分析了决策成本构成与影响因素后,能够得出决策成本公式,即:决策全过程所费/决策目标=决策成本。此公式的意思是,决策目标与决策全过程所费对决策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决策目标相同,如果决策所费比较高,则决策成本就会升高。用公式表示:决策全过程所费=时间×(论证过程+决策实施过程+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时间。而决策成本可以用两个公式表示,即:公式一:决策成本=[(论证过程+决策实施过程+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时间+决策负效果]/决策目标。公式二:决策成本=[(论证过程+决策实施过程+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时间-超目标效果]/决策目标

三、领导在降低决策成本时必须把握的主要问题

就本质而言,领导主管因素和决策成本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领导者一定要将其能力与素质打牢,其素质和能力对决策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领导一定要主动、积极与科学决策需要相适应,对自身能力与素质予以全面提高。首先,必须提高其思政素质。也就是说,在领导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宣传政治,以形成一种正确价值观,针对科学发展观具体需求,领导在决策关键问题时,必须确保立场坚定,同时做到一切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其次,必须提高领导业务素质。不断适应于科学决策需求,需要领导一方面要成为其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还要成为博学通才。一方面必须具备科学知识,而且还必须通晓经济学与现代管理学等新兴学科,对相关社会知识有所了解;再次是提高其信息利用能力。获取信息是决策成本的基础性活动,领导一定要不断提高其对信息的驾驭能力,确保信息的实用性。

因为决策过程与成本关系紧密,因此,领导必须严格遵守决策过程和原则,一般决策主要遵循的程序包括目标确定、问题发现、实施决策、方案拟定和决策跟踪等,其不仅具有相互独立性,同时又前后紧密相连。在对决策程序予以认真履行过程中,领导一定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所谓针对性原则,其实就是科学界定与诊断决策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是正确认识问题。因为问题具有客观存在性,若领导不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或者说视大问题为小问题,那么正确决策的实施就非常不利,浪费决策成本。第二,必须准确发现问题。也就是说,领导一定要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确问题本身所存在的范围和属性,同时意识到问题发展趋势和其存在状态。从根本上说,准确发现问题被称为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其次是对问题予以精确界定。具体工作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间接、直接的方式具体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领导必须要对问题具体情况实施综合、概括、分析、抽象和归纳等,以达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目的。

(二)明确性原则指的是避免决策目标含糊不清

进一步确定和明确决策目标,被称为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对目标予以确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首先,决策目标要保证切实可行,不然在投入大量物理、人力以及财力后,却没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最终浪费决策成本。其次,明确目标一定要具有目的性,而且一定要针对问题要害。如果解决的问题不存在,那么目标就不存在,最终就会失去决策方向。如果目标决策存在错误的方向,那么就会导致南辕北辙现象的出现。最后,要保证目标准确、清晰、具体,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否则下属就会无所适从。

(三)所谓实效性原则,指的是反对形式主义,求真务实

必须确保决策实实在在,容不得有半点虚假。即领导者必须要规避决策出现形式主义,一定要具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相关决策效果与决策动机做到有效统一,将着重点置于求实效方面。

总而言之,有效降低决策成本,确保各决策机制之间均衡有效进行,对领导管理效益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耀国.老板的素质有多高,员工的素质就有多高[J].经营者.2006(17):152-153

高效决策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影响因素;选型方法

高层建筑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建筑物类型。它有利于节约和集约化地利用土地资源,解决住房紧张,减少市政基础设施和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可以说高层建筑的发展开创了整个建筑业的新纪元。

1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策的必要性

建造高层建筑有其不经济的一面。例如:按单位建筑面积计算高层建筑的造价和管理费用都远远超过多层建筑,高层建筑中结构设备占去更多的空间,便有效使用的建筑面积减少。高层建筑的供热通风系统消耗更多的能量等等。但在另一方面,几十层乃至上百层的建筑集中了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可节省土地资源,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而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结构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建筑设计决定了建筑物的造型和功能,那么结构设计就是赋予建筑物一个支撑骨架。这个骨架的型式及其空间关系的合理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而且关系到建筑物能否实现其预定的功能和能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所以,正确进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选型是结构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如果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选型不当,那么任凭用再先进的结构理论和精确的计算方法也难以做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正确处理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选型问题,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使用维护而言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策的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的选型决策,就是针对某一幢建筑在建筑方案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一个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结构受力合理的,综合经济效应最佳的结构型式。结构选型决策具有以下特点:所选结构类型应对建筑的功能有较大的适应性、工程造价和投资能力、施工条件技术条件和施工工期的要求、建筑材料和能源的供应、建筑的美学要求包括建筑群及其与环境的配合、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灾害的特点。

无疑,结构选型有赖于先进的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手段与技术,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但由于结构选型决策工作中包含大量随机性、模糊性和未确知性信息,使得决策中较多地是对判断性问题,而非分析性、非技术问题进行处理。这种决策判断是基于理论的积累规则的应用,启发式思维和对工程的直观感觉。

面对结构选型中的复杂问题,普通设计人员缺乏从总体把握,彼此有连锁反应的各种制约因素,常顾此失彼或仅从一些能够量化的指标上作简化处理。这将导致决策结果失效,只有具备大量的工程设计经验的各方面专家(包括结构理论、结构工程、建筑经济、建筑美学、施工管理和工程企业经营等方面的专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配合协商解决选型决策问题,这是选型决策有别于其它设计决策的一大特色。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策的自身特点,表明它同时具有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的一些特征。所以,在具体的决策工作中,既要考虑确定性的因素,又要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既要善于运用数学计算等技术手段,又要重视专家的经验和直觉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决策。

3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策的原则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层结构的选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决策过程。它与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大大增加了决策工作的难度,但这并不是说高层建筑结构的选型是不可把握无章可循的。相反,从设计施工建材等角度考虑,为了选出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使建筑物的综合经济效益最佳至少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建筑设计原则、结构设计原则、建筑施工原则、建筑设备原则、建筑材料原则、经济角度原则等。

结构选型决策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三阶段决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有一般决策的基本特点。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诸如,综合性强与各种非技术因素关联性强等。故选型时需要从设计施工建材经济性等方面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决策者首先应全面了解决策中的全部备选方案,不同备选方案所采用的结构体系的特点、使用范围和对建筑物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影响等方面。因此,要有效地进行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策,决策者必须首先对各种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4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策受诸多确定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的能直接量化为定量指标,而另有相当一部分要凭经验做出主观判断。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是进行结构方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共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结果更充实、更可靠、更科学。重视定性分析,要避免主观臆断;重视定量分析,要避免单纯依靠数学方法,更要倾听专家意见。两者必须做到有机结合,才能使决策结果、结论符合实际。

在结构选型的决策工作中,根据具体问题,可以只考虑可定量化的影响因素,忽略那些本身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易转换成计量单位供评估比较的因素,只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结构选型。只要控制好结构方案的比选范围,把握好影响因素“取舍”的“度”,则选型决策的结果还是可信的。例如,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就曾对上海地区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综合经济效益比较分析。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或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结构占用面积比采用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占用面积小,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相对增加,在销售上就能体现出其经济效益,可以抵消一部分因采用钢结构而增加的费用。施工工期对整体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时间即是成本”的关系上。

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或钢-混凝土结构与采用混凝土结构相比,在建筑有效使用面积与施工工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取得较可观的经济收益,从而可抵消一部分因采用钢结构而增加的费用,进而使得工程的整体成本明显降低。因各工程的总建筑面积不同,为统一比较标准,在整体成本分析时以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等效造价为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5 结语

由于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软”科学性,对于结构选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的考虑要求助于专家的经验来解决。为了充分利用人类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产,发挥它们在结构选型中的作用,很有必要针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策问题建立起专家系统,更好地为结构设计服务。

高效决策篇3

摘要:本文从成本理论的角度指出所有权兼经营权的企业形式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形式都是有效率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关键在于提高其决策控制效率。

关键词:成本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控制效率

人们通常认为所有者兼经营者的企业形式效率最高,这时成本最小,例如阿尔钦和德姆赛次的团队生产理论分析。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的问题不仅包括管理者与员工的成本,还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成本,因此这种企业形式的成本要更高一些,那么是不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合并的企业形式的效率就一定高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企业组织呢?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所有权广泛而全面分散的这种组织形式普遍存在呢?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企业运营效率

(一)团队成员偷懒行为的监督及其问题

阿尔钦和德姆赛次认为:企业的生产是团队生产,因为许多人联合分工生产更具有专业化效率和规模经济。但是团队生产的是“团队产品而不是团队成员的边际产品”,因而很难准确的检测、测算每个成员的贡献,在直接测度每个团队成员的边际贡献高成本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就会产生偷懒的可能性,偷懒行为的部分效应将由团队中的其他人承担。

那么如何监督偷懒行为呢?一种方法是由市场竞争来监督团队生产,有更大生产能力的团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现有成员将受到愿意以较低收入份额提供服务或向团队其他成员提供更高收入的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和约束,一旦其偷懒行为被觉察就会被撤换。然而“市场竞争并不能实现十分有效的控制”,首先通过观察团队产出来发现确定偷懒行为的存在及其程度很难,因为影响产出的因素很多;其次,其他团队生产中同样存在偷懒的动机和行为。另一种方法是阿尔钦和德姆赛次提出的培养团队成员的忠诚感和团队精神,强化不偷懒的共同利益。由于培养团队精神的可操作方式和最终效果的不确定性,因而我们应该提倡但是不应该仅仅将监督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予团队精神的培养。第三种减少偷懒行为的方法是“由某个人专门作为监督人检查团队成员的投入业绩”。但是监督人又由谁来进行监督呢?阿尔钦和德姆赛次认为通过授予监督人剩余索取的方式可以解决监督人偷懒的激励问题。“监督人通过他支付给投入品所有者的价格,通过观察和指导这些投入品的活动或用途,减少偷懒活动,获得剩余收入”。这样,监督人就成为了“团队生产过程中的中心合约人”,即雇主或所有者,其拥有这样的权利束:“成为剩余索取者;观察投入品行为;作为中心方与所有投入品订立合同;改变团队中的成员资格;出售这些权利”。这样的权利组合一方面实现了相对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团队生产过程中的偷懒——信息问题。这就形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的企业组织运营模式,雇主或者所有者可以通过观察或规定投入行为来估计员工边际生产率。

但雇主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能监督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这样组成的企业规模一定受到限制,企业很难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此时为了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雇主必然委托管理人员对更低层级的员工进行监督,一方面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能监督的人数也是有限的,企业必然形成多层级的组织结构形式;另一方面,所有者、管理者、雇员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他们各自的利益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这时所有者即使亲自经营企业也很难保证员工的行为与所有者的预期完全一致。与此同时,企业所有者在经营中所追求的往往是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所有者的效用包括货币工资、舒适的办公环境、所有者的利润以及社会关系的维系等等。因此,即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企业经营也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性要素

由此,德姆赛次提出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四类:第一,企业价值最大化所需的规模,企业的规模与所有权集中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规模越大,企业的所有权更加分散。第二,实施更有效的控制产生的利润潜力,即潜力控制。当所有者实施控制的程度既定时,企业的利润潜力就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外部环境稳定(稳定的价格、稳定的技术、稳定的市场份额等)时,监督成本比较低,而外部环境不稳定时,经营者的行为对企业经营的效益有明显的影响,这时监督要花费高昂的成本。第三,系统性管制,例如政府控制。德姆赛次通过分析得出:政府调控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受控行业的所有权更加分散。第四,企业产出中的潜在要求,例如舒适的办公环境等等。企业的潜在要求越高,所有权就越集中。由于不同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性要素不同,从而带来了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例如当企业符合下述条件时:领取固定工资的工人的任务容易监督;所有者兼经营者投入企业、作为股本的资金能够保持企业有效规模运营;所有者的经营兴趣及领导企业的能力与企业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企业就会采用所有者亲自经营、按等级制度组织企业的形式。如果企业要求的规模比较大,股份资本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会求助于分散的所有权结构。

2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运营效率

(一)两种不同观点

对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运营效率,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伯勒和米恩斯、凡伯伦、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企业的所有者不利,其成本很高。

伯勒和米恩斯(1932)认为,由于作为所有者的利益与最终经营者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两者之间的信息往往也是不对称的,而且分散的股东没有动机严密监督公司管理者,这样就导致作为非所有者的管理者能够引导企业追求利润以外的其他目标。“随着所有权的扩散,这种利益冲突的结果总是以有利于经营者一方而告终”。

凡伯伦(1924)认为,“所谓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实际上就是把控制权从资本家手中转入工程师之手,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率的恢复,因为工程师的主要兴趣是提高技术、增加产出,而资本家的兴趣在于利润。因此,“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就变成对追求效率的经营管理进行控制的问题了”。

加尔布雷斯(1976)对控制权问题的看法与凡伯伦相同,但他对这种转变的结果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他认为正是由于技术阶层的愿望和权力,牺牲了所有者的利润,才培养出人们所不愿看到的私人部门的大规模发展。

另一种是以法玛和詹森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组织也是有效率的,关键在于所有权怎样控制经营权在决策过程中的问题。法玛和詹森(1983)认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决策功能和风险承担功能是分离的,部分是因为经营与风险承担专业化所产生的好处”。对于决策功能而言,决策程序包括四个步骤:提议——提出资源利用和契约结构的建议;认可——对所需贯彻的提议作决策选择;贯彻——执行已认可的决策;监督——考核决策人的绩效并给予奖励。其中提议和贯彻职能由同一人担负,法玛和詹森将这两个职能称为“决策经营”,而认可和监督职能合并称为“决策控制”。在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不分离的情况下,牺牲了无限制风险的分担与决策功能的专业化好处,这表现在决策程序蒙受了效率的损失,因为决策人的选择需要以财富、风险承担的意愿和决策能力为基础;同时剩余要求者放弃了通过证券组合的多样化最佳地减少风险,因而风险承担成本较大。

在许多复杂组织如上市公司、大型专业化合伙公司、银行等,所有权和控制权往往是分离的,这类组织通常通过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职能的分离来解决因决策经营与剩余风险承担的分离而产生的问题。这些复杂组织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与不同决策有关的特定知识——需花费成本在人之间传递的知识——在组织内所有层次的人之间传播”。因此,企业可以将决策经营权委托给拥有富有价值的相关知识的人,来减少知识传递成本;同时分离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职能能实现对决策经营中问题的控制,例如可以将决策控制职能赋予享有剩余要求权的人来认可、监督重要决策和规定奖励等。

然而在大型复杂组织中如上市公司,股份分散,拥有众多的剩余要求者,当每一个剩余要求者都要涉足决策控制时,成本很高,因而将其剩余控制权委托给其他人就更有效率,这样就出现了剩余风险承担与决策控制相分离的现象,组织方式有以下收益:决策经营委托给人,可以使有价值的知识在与其密切相关的决策程序中发挥效用;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的分离有助于解决因剩余控制权的扩散而引起的问题;剩余要求者可以通过证券组合减少风险承担的成本;剩余要求者不需要具备大量的财富和经营决策能力。所以,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中,当决策经营、决策控制和剩余风险承担的收益一般大于它们所导致的成本时,组织也是有效率的。

(二)决策控制的主要机制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决策程序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决策经营与决策控制的分离来提高运营效率。决策控制的主要机制在不同的组织中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种:决策科层。即由较高层的人认可和监督较低层人的决策提议,评价其表现。决策科层因组织的博弈规则而得到加强。相互监督制度。复杂组织中形式上的决策科层得到了来自人之间不太讲究形式的相互监督的信息的支持。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之间的信息是相互传播的,这些信息对于较高层级人并不直接有用,但是这些信息提供了内部人之间的相互监督。董事会。董事会(或理事会或经营合伙者委员会)掌握聘用、解雇和补充高层决策经营者以及认可和监督重要决策的权力,实现组织最高层级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的分离,使高层决策经营者与控制人之间的串通更加困难。

3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启示

不管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还是统一的企业,其运营都是有效率的,都能够通过激励、监督、程序控制等降低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雇员之间的问题。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的出资人包括国家直接投资者、提供贷款的银行、机构投资者等,要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决策控制的效率及决策的质量,加强决策经营的监督。但是,目前国有企业起决策控制核心的董事会往往由于所有者缺位而无法充分发挥决策功能,作为决策控制的最高层级,谁又对其实施决策控制和监督呢?通常人们认为是股东大会,但是外部股东是信息不对称者,同时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其分配机制决定了外部股东的监督成本很高,因此股东大会不能有效监督、控制董事会的。特别是小股东与大股东(他们通常是小股东的人)之间的问题应如何解决。以上理论分析都假设小股东、大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而现实生活中当小股东将决策控制权委托给人以后,小股东的利益常常没有得到保证。因此,要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还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决策控制着手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1.普特曼等编.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高效决策篇4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领导 决策效能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决策是领导过程的开始,也是最实质的领导。它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中,一切领导活动都围绕它产生。最常规、最重要的领导活动就是决策;领导活动要正常展开,领导工作要正常进行,都必须从决策开始。诺贝尔奖得主西蒙曾对管理下过这样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可见,决策对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领导更重要。而当前有些领导,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在决策方面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大大影响了领导效能,影响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一、决策效能是领导效能的首要效能

“决策”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先秦时期论政典籍《韩非子》中,原意是指决定某种策略、计谋。现代运用的决策概念,则是从管理学理论中引进的。关于决策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然而从一般意义上说,所谓决策,是指个人或群体选择某种目标,以及实现某种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简言之,就是决定行动对策的过程。决策活动自古有之,它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决策作为人类创造性的能动的思维活动,也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活动方式和水平总是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领导决策作为管理决策的一种,具有一般管理决策的共性。同时,领导决策作为决策的一个特定存在形式,又具有自己的特性。所谓领导决策(领导决策):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领导效能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决策效能的高低。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领导活动和组织中全体人员活动的目标方向是否正确。一项高效率的决策,不仅能提高领导活动和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效率,更重要是还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志曾经说过:领导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用人,二是决策。可见领导决策是领导过程的首要环节,它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始终,涉及到领导管理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等根本的选择性问题,是一项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活动。而领导决策效果好坏具体体现在领导决策效能上。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发展潜力都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有不断加大的趋势。所以,对于毕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高领导的决策效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欠发达地区决策低效的原因分析

欠发达地区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由于体制转型滞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观念转变滞后、知识贫困、技术落后等原因,有些领导在决策中以个人的任期目标为出发点,在决策上急功近利;有轻农、损农,使工业养尊处优的畸重行为;有对资源不讲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掠夺经营的杀鸡取卵行为;有重速度、轻效益,盲目攀比行为;有的有重投资、轻管理、资不抵债的行为;有的有损全局、顾局部的本位主义行为,等等。在各级行政领导决策中表现出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非常普遍。这些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使整体利益、国家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究其原因有以下:

(一)政府职责不明,权责不分,滥用权力,大包大揽

由于观念转变滞后,有的领导还在用“万能政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使欠发达地区经济行为、企业行为变成了政府的附属行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创新动力不足,政府职责不明,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没有明确,在缺乏责任的情况下,政府或个人的行为就没有约束。政府职能没有界定清楚,职能严重错位,政府部门作风严重等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由于政府职责不明,权责不分,使某些决策,者受到局部利益驱动,盲目决策造成大批资金流失。

(二)有的领导好大喜功,在“政绩”上汁大做文章,只对上级负责,以博上级领导的赏识,得以晋升。

有的领导将工夫放在搞形式,造数字上,欺瞒哄骗上级,不讲市场,只讲官场,看哪些工作能为自己的仕途“登天梯”,赢得领导赏识,就在那些方面下工夫;不顾当地具体情况肆意铺摊子、扩规模、上项目,不切实际地上马“大项目”、“豪华项目”,这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在欠发达地区非常普遍,造成的决策失误比比皆是,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

(三)有的领导长官意志盛行,以个人好恶代替对科学决策的论证和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策和红头文件,许多决策往往取决当权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决策往往出现一任长官一个思路一套政策、摇摇摆摆扭秧歌的现象,对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首长工程”、“长官意志”曾是决策失误的主要因素。市场经济贵在决策。但在欠发达地区有的单位任存在一把手民主作风差,习惯于搞“一言堂”,把个人凌驾于集体领导之上,“班子会”“集体研究”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我说你听,我定你干,重大事项上不经集体讨论,个人说了算;有的长官意志盛行,以个人好恶代替科学论证和分析.决策不够民主;有的习惯于眼睛朝“上”,靠“摸精神”吃饭,而不注意听取基层的意见,有的虽然下去了,但身入心不入,满足于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得到的情况大多是“二手货”,造成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

(四)决策目标出现偏差,对决策方案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

一项科学的决策,从目标确定,方案设计到论证、评估、审批,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专家的参与,都要听取专家的意见。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决策者意气用事,不考虑专家等内行人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外行指挥内行干的局面,造成决策失误实属必然;某些领导不是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决策,而是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决策失误后拍屁股走人。一意孤行,缺乏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必然性因素。还有一些决策者因贪图蝇头小利,利令智昏瞎决策,使巨额资产付之东流。对于决策失误,这些决策者并不是察觉不到,而是由于关联着个人的利益,明知故犯,自己先得了小利益,至于造成的损失也就不管了。

三、欠发达地区领导提高决策效能的路径选择——科学决策

欠发达地区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来说,要引领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管在领导理念、领导行为上都要有理性。尤其是在决策行为上,要走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相对于经验决策而言的,科学决策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按照科学的决策体制、程序、原理和标准、方法与技术、思维的严格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规律的决策。所以,欠发达地区要提高领导决策效能,必须有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即做到科学决策,严格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来决策。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目标,找到问题的症结。

领导展开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该干什么。要知道该干什么,就是要确定目标。目标好比领导的指路明灯,给领导决策指明了方向。这时应考虑朝什么方向走、到什么地方去、找什么事情做、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这是领导最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从纯领导过程看,这是领导在领导工作中把关掌舵的事情,只有领导自己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不了解工作问题的情况下,领导自身是无法做什么的,也就不会有什么作为。领导决策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找到问题的症结。具体地说,这个环节就是完成在领导活动中经常提到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任务,即要确定决策问题。这些问题是领导的第一个决策之源,也是决策函数中的第一个决策变量。那么领导最应该关心的就是:(1)所做的工作是什么性质,有什么特点、实质性内容、背景和条件、问题和压力。(2)所领导的人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面貌、关系、特点、愿望、需要、意见、优点和不足,还存在什么困难、问题需要加以解决。(3)所处具体环境有什么特点,对领导工作有什么要求、影响和阻碍,难题和压力,还存在什么需要领导出面加以解决的问题等等情况。(4)在整个领导体系中自身处于什么位置和状态,应该有什么样的具体准则、要求、规范或标准,已经有什么样的来自高层和法律的领导指示和要求,当前处在逆境还是顺境、为什么?要开展工作实际还缺乏什么、还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5)所在的组织群体本身质量如何,有何特点,存在什么矛盾、困难和问题,面临什么紧迫问题,可能有、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等等。

(二)拟定若干行动方案。

目标确定,问题的症结找到以后,就要对未来行动提出具体设想、安排,也就是要描绘未来行动蓝图,即制订未来行动的具体计划。从而形成一系列可以论证的各种具体行动方案。显然,不同的具体决策背景和条件就会有不同的决策可能,不同的决策方案就会有不同的决策思路。在具体起草方案的过程中,情况则更是千差万别,没有定法。在这里,将发挥出领导的学识和才智,精明和谋略,也将最充分地发挥出以领导首的领导集体的全部潜力;稍微偏差、自私或无知,都将造成方案不科学和有失公允,都将带来严重的决策后果和领导后果。这就是说,计划或制订制订者的专业知识等、道德和政治等水平都将直接影响决策备选方案的性质、倾向、质量和水平。这里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超越其它决策者、特别是竞争对手的最高明智慧。

总之,在这个决策环节上,取决于领导思维方式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思量和审度,能否找到较好的解或最佳的解,主要取决于领导的能力和智慧功夫了。

(三)方案选优。

这一步其实就是被选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是要对具体方案在优劣、长短上作出比较和分析,回答哪个处方更能解决问题,更能达到目标、有操作性、有实效。与此同时,还要论证解决问题的成本是否合适,所有有用资源是否最充分而又最节省地得到利用,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最佳、能否超优。特别是要考虑和论证这种处方开出以后会有什么反应和后果,会有什么负作用,会有什么实际困难和障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事情,有什么后续处理措施和应急措施以及对付意外事件的备用方案,等等。这里主要以专家审议、分析和评价为主轴。论证决策方案其实是最充分发挥专家特长的决策阶段或时机。领导要组织各种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专门决策咨询机构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考察、审度、计算、比较、分析、批评、举证、反证、挑战、答疑、论战、辩释、提议、左证、添补、完善和肯定。这对现代决策、尤其重大决策来说是必经的一个环节,是保证决策科学和科学决策程序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

(四)方案抉择。

这个环节就是要根据明确的决策目标和决策习惯,对经过充分论证的系列备选方案进行权威性抉择,要在充分对照、比较的情况下,择其优者而定之。要经过正确的抉择,做出具体行动方案。这也就是要对未来行动方案、权威取向和具体工作任务作出正式的权威决定。这是决策的最终步骤,是领导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反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决定性环节。特别是在有关计划和规章制度问题上,这个环节的决策行为将一锤定音,相关计划和规章制度问题将因此解决,相关领导客体的命运也将因此而被权威地决定。总之,进行抉择要权衡利弊,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择优决定。

(作者:贵州省毕节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管理、领导科学)

参考文献:

[1]刘怡昌、黄达强.行政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04).

高效决策篇5

关键词优化、列车救援、行车组织、决策效率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在地铁列车出现故障时,往往在救援工作中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例如没有配线导致的不能越行,救援方案不能及时制定等,不仅不利于列车的救援工作,尽快恢复运营,还因为后续列车晚点、中断行车而产生次生影响,事关一个城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救援时的决策效率,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目的。

2 研究的意义

列车故障救援对运营安全、效率、服务影响较大,行车组织的合理与否对故障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优化列车故障救援行车组织方案,明确在正线任何一点发生列车故障救援时的行车组织,才能确保运营安全、效率,减小故障影响范围。

目前龙岗线已有“正线电客车救援处理程序”,但没有涉及列车故障救援行车组织方案,在发生故障救援时,基本凭经验进行,存在意见不统一等问题,很容易错过最佳行车组织方案、同时耽误处理时间,给行车安全、效率带来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因为决策而延误的救援时间,制定并优化列车故障救援行车组织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3 问题分析

3.1 技术资料

目前,龙岗线涉及列车故障救援行车组织文本预案资料并不完善,仅仅发不了一个有关列车救援的预案文本,对救援的流程和人员进行了梳理和分工,未涉及具体的行车组织方案,在救援时,现场应急行车组织仍是靠经验,没有统一的标准。

3.2 人员调查

行调是地铁运营调度岗位中的核心岗位,在控制主任的领导下进行行车组织工作,是列车救援时的主要指挥人和决策制定人,在制定对策时,由于个人经验和阅历的不同,以及现场情况的千变万化,使得每个人的制定的决策都不尽相同,这就容易造成意见相左,产生争论和不统一的现象,从而延误救援时间,影响救援效率。

龙岗线OCC共有5名控制主任和15名行车调度,在列车救援时,由控制主任和行车调度共同负责制定及实施行车组织方案。2013年2月1日至2月14日,对20名人员在7个救援区间进行了关于列车救援时的行车组织方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序号 列车故障区间 人数(人) 列车故障区间 人数(人)

救援方式 救援方式

上行 正向推进 反向牵引 正向牵引 反向推进 下行 正向推进 反向牵引 正向牵引 反向推进

1 L华益 10 8 2 0 L华益 10 8 2 0

2 L红华 15 0 5 0 L红华 15 0 5 0

3 L田红 15 4 1 0 L田红 15 4 1 0

4 L塘田 8 8 2 2 L塘田 11 8 1 0

5 L爱塘 7 10 3 0 L爱塘 9 9 2 0

6 L双爱 12 8 0 0 L双爱 12 8 0 0

调查结果显示,在同一区间列车发生故障时,不同人员采取的救援方式不尽相同。

3.3 存车线设置

龙岗线共设置了4条存车线,4条折返线,及两条备用线(可用做折返线),在列车救援时可根据救援地点就近使用,但既有设备存在如下一些不足之处。

1)爱联存车线未设上行进存车线的咽喉道岔,如图虚斜线所示位置。

图1

2)塘坑至田贝间存车线设置距离较长,间隔7个站,长13.6公里。

图2

3)华新至红岭间存车线设置距离较短,为1.7公里,仅相隔一个站。

图3

4)益田存车线末端距离不够,同时上行存车线未设道岔,如图虚斜线所示位置。

图4

4 制定并优化方案

优化列车故障救援行车组织方案,明确在正线任何地点发生列车故障救援时如何进行救援行车组织,以确保运营安全、提高效率,减小事件的影响。根据龙岗线线路特点及存车线设置情况,将其分为正常区段和特殊区段,其殊区段有细分为四种形式。

4.1 正常区段

在正常区段常规救援方式,由后续列车担当救援列车,将故障车按正向推进方式救援至前方存车线退出(或回场)。

正常区段如下:

益田站下行线~华新下行线

红岭X31106信号机~田贝下行线

田贝X31516信号机~塘坑下行线

横岗X32402信号机~爱联下行线

爱联X32814信号机~双龙S33213/S33211信号机下行线

双龙X33209信号机~塘坑S32310上行线

六约上行S32205信号机~水贝上行线

水贝S31601信号机~红岭上行线

红岭站上行出站S31121信号机~华新上行S30906信号机上行线

莲花村S30809信号机~益田站上行线

4.2 特殊区段

特殊区段由于客观设备限制或为了减少对运营的影响采用特殊方式。

4.2.1前行列车反向救援方式

组织故障车前行列车清客,空车反方向运行至故障点,将故障车救援至双龙上/下行线,结束后救援车运行至南联上行投入载客服务。

适用区段如下:

双龙上下行出站信号机(S33213/S33211)~双龙X33209信号机间

益田存车线X30311信号机~益田下行线(不含)

4.2.2 后续列车反向救援至后方存车线/回场方式

组织后续列车清客后(或塘坑备用车),将故障车救援至塘坑备用线(救援进路开通横岗下行方向),分钩后救援列车运行至横岗下行线投入载客服务。

适用区段如下:

华新站X30914~通新岭下行线

塘坑X32312信号机~横岗下行线

塘坑X32319信号机~六约上行线

华新上行X30913信号机~莲花村上行线

4.2.3 运营变更径路方式

1、在双龙站上下行线时:

双龙上下行线列车故障,本站清客,双折返改为双龙上行或下行单折返

2、在塘坑S32310信号机~塘坑X32319信号机上行线 时:

组织后续列车清客后(或塘坑备用车),将故障车救援至塘坑上行线,分钩后救援列车在横岗方向转至塘坑备用线投入上行服务。后续上行各次列车变更径路维持运营(横岗上行至塘坑备用线至六约上行)。

故障车在塘坑上行线时,暂不进行救援,上行各次列车变更径路维持运营(横岗上行至塘坑备用线至六约上行)。

3、在华新S30906信号机~华新X30913信号机上行线时:

组织后续列车清客后(或华新备用车),将故障车救援至华新上行线,分钩后救援列车在通新岭方向转至华新备用线投入上行服务。后续上行各次列车变更径路维持运营(通新岭上行至华新备用线至莲花村上行)。

故障车在华新上行线时,暂不进行救援,上行各次列车变更径路维持运营(通新岭上行至华新备用线至莲花村上行)。

4.2.4 调车方式

1、在益田上行S30317~益田存车线S30309时:

组织后续列车到达益田上行清客后(6位端需上司机)将故障车调至益田存车Ⅱ线,救援车折返后益田下行投入载客服务。

2、在通新岭下行X31002信号机~红岭下行线时:

组织后续列车清客后(或华新备用车),将故障车救援至红岭下行线清客后,将故障车救援经红岭折返线-通新岭上行-华新备用线回场。

5 结束语

经优化的方案按线路特点进行列车故障救援行车组织模块化,在实际的应用中符合生产需求,而且操作方便,而且对救援实行模块化、区域化组织,避免了决策犹豫,意见不统一的现象,提高了救援时的决策效率。

地铁列车故障救援效率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要优化救援规章,加大培训、演练的力度,是方案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救援事件的分析总结,提高自身调度水准,在正线行车救援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实现救援效率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小故障对乘客服务的影响,从而提高地铁运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地铁三号线行车组织规则》

[2] 付晶燕、杨晓光、俞洁 快速公交系统中途站点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交通;2007

高效决策篇6

【摘要】本文研究认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是共生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两者存在的共同基础。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提升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本文阐述了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现状,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互动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决策有用观的重构思路以及重构中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会计信息价值;会计信息质量;互动机制;重构

0引言

在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导向下,信息是否决策有用直接决定了信息提供者的竞争地位。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加工者,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作用与地位。市场中不断出现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怀疑甚至不相信这一信息源的有用性,最终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下降(王跃堂,2001;王海民等,2004)。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价值是不可分割的,如何重塑市场对会计人员及会计信息的信心,关键在于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将以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讨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以及会计信息的价值,最终提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重构途径。

一、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及会计信息价值的现状

(一)会计人员的公众形象堪忧

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和美国资本市场一连串丑闻使得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会计学界、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此,会计人员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质疑。会计人员似乎成了舞弊与造假的“代言人”,甚至在公众心目中会计人员的造假能力成为其会计水平的衡量标准。舞弊与造假等行为大大违背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

(二)会计人员的企业内部形象下滑

在会计人员所服务的企业内部,部分公司管理层人员以及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认为会计部门并不能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或创造直接的价值,从而对会计人员的存在价值有一定怀疑,甚至认为会计存在只是制度性的安排。同时,会计人员在薪酬上也不能获得重视。笔者认为,这一现象除了与管理层人员以及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偏见有关外,也与会计人员自身在企业决策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关。

(三)会计信息价值的降低

在决策有用观的影响下,是否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成了评判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会计信息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因为会计造假使会计人员的形象下降,从而也带来了会计人员的产品——会计信息的价值下降。虚假的财务信息不但不能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甚至还会导致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长此以往,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失去了信心。

二、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界定与分析

(一)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从其存在性角度来讲,可分为积极价值与消极价值;而从其所获补偿的角度来讲,可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1.会计人员职业的积极价值与消极价值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职业的积极价值是指会计人员职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存在的价值。介于关系的存在,公司外部的相关利益者需要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因而作为这一信息的生产者——会计人员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会计人员能够提供公司相关利益者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就具有积极价值。

会计人员职业的消极价值是指会计人员职业因为制度规定而存在的价值。出于制度规定,要求所有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因此,企业配备一定的会计人员从事财务信息的生产,这种情况下对会计人员职业的需求是出于制度安排的需要,笔者称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职业的存在价值为消极价值。

2.会计人员职业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一项资产的内在价值指其未来所能获得收益的现金流的折现,会计人员是一项特殊的资产,笔者认为会计人员职业的内在价值在于其工作期间对企业所做贡献的大小。但这一贡献的大小无法直接评价,只能通过对其所创造的产品——会计信息的作用的评价来实现对其内在价值的评价,而这一作用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人员职业的外在价值应该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体现,这一价值往往可以表现为公司给会计人员的薪酬和公司外部相关利益者对其所呈现的产品——会计信息的价值的肯定。

如今,会计人员职业的外在价值往往会偏离其内在价值,很多情况下会偏低,如许多公司给予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普遍较低;外部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在较大程度上不予肯定,一方面公司及外部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会计人员没有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甚至丧失自我,最终导致职业内在价值的下降。

(二)会计信息的价值

在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下,会计信息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否能为预期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使相关利益者在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于会计人员所生产的信息对公司状况披露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如果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如虚假的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来说,即使其数量再多也是没有价值的,甚至会误导相关利益者做出决策,在此情形下,拥有虚假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这一点正是在现实情形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人员质疑的根本原因。

(三)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其外在的影响因素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在会计人员职业价值无法直接度量的情形下,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因此,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是一体的。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是互相影响的,具有共生性。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因而其生产行为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也就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价值。反之,因为会计信息的价值才使会计人员职业的存在有意义,会计信息的价值也就是会计人员职业价值的外在体现。

会计信息在生产及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管理层压力、社会公众的压力以及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又有来自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公司业务性质、政治经济环境等。

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互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的中间区域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互动机制,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如诚信、独立性、客观公正等及业务素质如职业判断、制度遵循等决定了其所生产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反过来,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及其对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程度也影响了外界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的认识。

图2的区域为对这一互动机制的影响因素。从公司内外部角度来说,在公司内部,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管理层的压力,从而可能会威胁会计人员生产会计信息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公司业务环境的复杂性可能会影响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过程中对规制的正确运用及其职业判断。在公司外部,社会公众的压力也可能会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生产过程,而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可能会影响会计人员生产会计信息过程中的职业倾向。在发达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会计人员可能要面对更多的职业选择。还可以从主客观角度对以上因素进行分类,其中管理层压力及社会公众的压力为人为因素,而公司业务环境及政治经济环境为客观因素。

三、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重构

(一)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动态重构的基本思路

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的重构与会计信息价值的重构是一体化的,也是共生的,两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在对两者的价值重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为出发点,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价值为出发点,但无论以谁作为起始点,在此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都是其核心内容。动态重构的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在图2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之间是一个互动循环的过程,而这一循环中的动力源为外部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迫于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的要求,从一个循环方向来说,会计人员通过不断提升对职业操守的遵循和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效用,从而最终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从另外一个方向来说,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对信息质量起到监督作用,特别是专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这种监督作用更为明显,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从而使会计信息价值得到提高。但这种监督作用最终会反馈到会计人员,引导会计人员生产具有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价值的肯定无疑会映射到对会计人员价值的肯定中去(课题组,2001;柏子敏,2007)。

(二)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的具体措施

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的具体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会计人员自身出发,建立以会计人员职业前景为目标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相关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价值观。

1.建立以会计人员职业前景为目标的价值观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公众很难直接了解企业的状况,大部分情况下只有通过解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状况。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如图3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会计准则、制度等规制能为外部第三方所观察,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业务素质却难于观察。是否能够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规制,独立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自身。面对管理层的压力时,许多会计人员往往会丧失独立性,屈从于管理层的意志。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在为了求得短暂的利益时(如为了保住职位,获得一时的奖励等)而往往屈从于外界的意志,但必须要看到,这种短暂的利益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会计人员的职业前景为代价的。会计人员在根据管理层意志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歪曲信息本来的面目,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的价值降低。长此以往,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丧失了对会计人员诚信的信心,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将不再得到认可,这对于会计职业发展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此,捍卫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保持会计人员在信息提供中的竞争地位,将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每一位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的价值观。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两方面入手。

(1)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会计人员建立良好的自律机制,在一定情形下尽可能减少外部影响,如管理层的压力,并寻求对其作相关解释宣传的机会。同时,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该维护自身的职业前景,保持在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外部形象,也才能使其产品——会计信息得到外部使用者的认可,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

(2)从自身素质的角度来说,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当树立以提高会计信息生产能力为目标的职业规划,不断加强后续学习,正确理解各种规制的要求。同时,应该不断掌握会计信息生产的新的处理手段。如加强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等,最终生产出符合外部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信息产品,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2.建立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价值观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务报告目标的重心由过去的“受托责任论”发展成为“决策有用论”(Scott,WilliamR.,2000)。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外部使用者而言没有决策有用性,其价值必然会遭到质疑。在这一重心转换中,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衡量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换。迫于管理层压力而生产的虚假会计信息以及不能反映企业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显然很差。会计人员在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对各项规制的遵循以及对各项政策的选用都应该以提高决策有用性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提高其所生产的会计信息的价值,也才能提高自身的价值。

四、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与发展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近年来,在计算机、通信以及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发展给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例如,计算机的发展使会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处理效率更高,更能快速及时地为外部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通信及网络的发展则为会计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外部使用者就会计信息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会计人员及时掌握外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产品的需求而采取相应措施,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会计人员对这些技术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其作用就会适得其反,反而会降低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的价值。

(二)组织变革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为适应企业经营发展而出现的组织形式多元化也给会计信息的生产带来了挑战。虚拟组织,网络组织等使会计信息的生产及提供变得更加复杂。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能够处理好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将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影响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及会计信息的价值。

(三)外部机构监管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与生产者博弈的结果,但是作为规制的制定者以及市场的监管者,如准则委员会、证监会等,其对会计信息生产者的监管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最终影响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Kirschenheiter,1999)。

五、结论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组织变革为会计人员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重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这一机遇提升会计人员的自我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为未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会计职业活动,会计人员的职业劳动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计职业价值的高低,第一在于其包含的劳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量);第二在于其劳动效果(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重心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能否为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衡量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下,高质量的信息才能达到决策有用的目的,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和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信息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7):17-26.

[2]王海民,田博.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文化及会计监督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4,(06):170—172.

[3]陈胜蓝,魏明海.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6,(10):28-35.

高效决策篇7

一、明确定位,充分发挥信息整体效用

时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当今社会最基本的资源。党务信息是领导耳目的延伸,耳聪目明,决策离不开信息;党务信息是党务工作的灵魂,上传下达,协调离不开信息;党务信息是夯实工作的载体,督察评比,落实离不开信息。信息工作是一项充分发挥整体合力的工作,这种合力主要来自:①市委领导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秘书长不断为信息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信息工作人员可列席和参加委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和市委的重要活动,优先阅读上级文件。②各个方面通力配合。办公室内部建立全员办信息的工作机制,充分挖掘了各业务科室的党务信息资源。建立了科室报送信息工作制度。③各级信息部门大力支持。各地、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已经意识到信息报送是向领导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督促本单位信息机构积极报送党务信息。

二、健全制度,全面提高信息报送数量

一是完善制度。2004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务信息报送工作的紧急通知》;2004年8月研究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党务信息工作办法(试行)》等相关制度,保障了党务信息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并对各县区(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通报。10月召开全市委系统办公室主任工作会,总结交流了信息工作经验,对提高信息上报质量,加快信息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是拓宽信息渠道。10县区、26个市直部门和西安办事处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报送信息。三是加大培训力度。以会代训20多人次;召开办公室主任会、到县区进行信息调研,就如何做好上报信息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对基层信息工作人员的调训,提高信息报送水平。四是做好信息上报。围绕市委工作总体部署,有针对性地选择专题,通过约稿和综合等方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上报信息的采用率有所提高。

高效决策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问题;对策

G623.8

高效课堂的概念提出已经由来已久,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虽然高效课堂提出的时间已经很长,也有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期望提升课堂效率,但是每当教师口干舌燥的侃侃而谈的时候,学生那边就低头不语、或交头接耳。教师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舞者,无人欣赏,无人注视,这样的课堂绝不是高效课堂。我们所标榜的高校课堂一定是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

一、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问题

1.表面问题

表面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过分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无暇顾及”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各种教学方番上阵,一节课下来,花样不少,内容却不多,学生玩的是很开心,真正学到的内容却不多;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学习获得提升,部分学生缺毫无提升,甚至有所退步,学习效果呈现两极化分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班级里的学生有外向的、也有内向的,有喜欢学习的,也有学习基础弱的,高效课堂在一方面给予了性格外向,基础夯实的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能够自由自在的学习,而另一方面却让那些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越来越不适应多变的课堂,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

2.内在原因

表面现象由内在原因导致,上述的一些表面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教师准备不足,高效课堂与原有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准备好,没有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自然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发展;教学观念尚未转变过来,很多年龄偏大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及时转变过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无法根本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虽然有时候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调整,其实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往往只是走一个过场,对于教学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对学生关注不够,很多教师没有在高效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基础掌握情况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更是层次不齐。很多教师在展开高效课堂的时候都没有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没有因材施教。导致教师虽然教了,但学生学不进去或者是跟不上进度,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大大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解决对策

高效课堂是一种课堂效率的体现,它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也没有标准的答案解决,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索解决。对于目前高效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修养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需要教师从心底里转变教学理念,学习接受新思想,与时俱进,真正融入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一批批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个性特点等各方面已经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用新的思想来武装头脑,而不是把某种教学方式几十年如一日贯穿始终,用过去的思想来教现在的学生,忽略了学情,又怎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提高自身修养,专研教法,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才能把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2.关注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实现课堂的高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我们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水平,合理设计备课、导学案。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名家教学设计,心安理得照本宣科,而要因材备课,预设这节课本班学生的重难点,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势必跟不上来,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当然无法达到课堂的高效。同时,设计导学案时,不能仅仅关注班上的优生而设置难度过大的}目,也不能为了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普遍设置难度较低的问题。而应该合理选择、统筹兼顾,既能让优生、中等生有提升空间,也能让暂时落后的学生强化基础,有攻克难关的信心。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尽量在一段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不能让课堂变成优生展示的天堂。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须精心组织,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相互交流,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者作用,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既要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也要有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玉敏. 论开放性教学走进数学课堂[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