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8篇

时间:2023-12-13 11:12:05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篇1

[关键词]数学阅读 方法指导 重要性 逻辑思维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25

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新课程强调加强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师应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数学的逻辑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数学阅读的指导十分重要。本文以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为出发点,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加强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展开详细论述,旨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一、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1.最大限度发挥教材功能

加强数学阅读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加强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等多种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中,教材编排更多侧重于学生通过示意图进行知识的学习。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学习,教材通过情景图的形式引入时间概念,使学生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对数学理论、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全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抽象概念较多,且数学语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概括性。小学数学中有较多的应用题和看图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在准确阅读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有效解答。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通过方法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对类似算式进行逻辑推理,以得出该类型计算题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有效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3.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能使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时更加规范,促进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语言,合理组织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内容。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方向辨别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教学,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有效的数学阅读,在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1.加强教师引导,把握有效阅读的技巧

为提高数学阅读效率,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找出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字词和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在重、难点处做好标记。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先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可结合几何学的特征,引导他们采用读练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前准备的几何道具,一边阅读一边感受实物。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阅读内容,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以后的几何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2.形成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应利用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布置阅读理解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数学阅读。再次,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模拟买卖冰淇淋的情境,组织学生共同演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进行数学阅读。另外,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讲述贴合学生生活的数学故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力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时,节约用水部分的内容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阅读内容,这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数学阅读方法指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提升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对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展开数学阅读,使他们更好地吸收教材知识,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总之,在加强小学数学阅读方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数学阅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咏琴.阅读教学中“走一步,再走一步”[J].小学教学参考,2014(7).

[2] 杨雪.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10(11):301~303.

[3] 李敏.中高年段小学生数学阅读方法与数学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以苏州某小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10(21):205~208.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语文素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见阅读对于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小学时期是学生知识打基础的阶段,需要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掌握方法,提升社会经验。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去糟粕、留精华,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引导循序渐进,培养阅读兴趣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分析出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知识和情感需要,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需要基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由年级为基础,划分年级目标、上与下学期目标,每月阅读目标及子目标。如四年级的课文阅读能力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分钟达到200~250字;能够学会运用工具理解较深的字词;且能协调好略读与精读的关系;能分析出文章的主旨思想;能自主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书写阅读笔记,每次笔记500字左右;能根据笔记内容插图。再将总目标细化到学期,学期目标细化到每个月、每周中。通过科学制订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促进读有目标。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采取科学的指导方法。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从满足学生好奇心这一方面出发,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获得知识的满足。可以采取角色表演、讲故事比赛、分享交流会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组织学生在阅读周中阅读《三国演义》,邀请学生讲述其中的故事,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又如,要求小组表演《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二、推荐优秀书籍,使得读有内容

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关键元素,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属于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生阅历少,免疫力低,认知水平有待提升,不会选取读物,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使得课外阅读完成后,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储备社会经验。可以选取以下几类读物

一是探究类书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也为了引导学生应用语文知识于实际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类书籍。如科普类读物《一粒种子的旅行》《动物王国大探秘》《科学家故事100个》等。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得知识,并在生活中展开实践探究。

二是拓展性阅读。小学生处于天真浪漫的年龄,也处于知识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内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增长需求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实施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学生拓展阅读童话、诗歌、故事、语言等,《中国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等,中年级拓展阅读写景叙事类书籍,高年级学生拓展阅读科普文章和应用文,《父与子》《丁丁历险记》等,如《万物简史(少儿版)》。通过教师推荐优秀书籍,使得学生读有内容。

三、科学授之以渔,引导读有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素材中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如何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收获经验,提升能力的方法。作为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卓有成效的阅读办法。课外阅读方法有很多,根据去粗存精的原则,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一是选读法。也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写作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要阅读的内容,包括书籍、报刊、杂志等。如学习《神奇的克隆》后,指导学生借阅有关图书,阅读科普文献,写作科普文章,提升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二是精读法。即为对美文、优秀的文章展开咬文嚼字,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文本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引经据典,就可以用这些文本作为阅读的教材,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三是速读法。即为快速阅读方法,只为了解故事梗概和文章大意。需要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且身心合一,在短时间内快速收获大量信息,并将其中的精华吸收进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帮助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辅助工具。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需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课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优化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指导时,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选取科学的指导策略,引导学生读好书、会读书,教给阅读和分析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成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篇3

关键词: 数学自主学习 阅读实践 能力培养 问题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因此,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量少,质更差。与此同时,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易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对于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和现实的意义。数学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数学阅读、数学应用和数学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从学会阅读做起。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

(一)开展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必须舍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阅读。当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生操作和理解上的困难时,讲解也应以启发点拨为主,教给学生如何去明确阅读目标,如何对阅读活动进行计划、安排和准备,如何确定阅读的重难点内容,以及在阅读中如何排除干扰和困难,等等。课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一些阅读任务或开展一些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一些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并将阅读的成果总结出来。下面是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的一道竞赛题的证明过程,学生完成后若不给予其他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他们是很难发现解题过程中有错误的。

例.设x,y,z∈R,求证++≤1。

证明:令a=,b=,c=,

则++=+1+y++1+z++x+1

=3+(x+)+(y+)+(z+)≥3+2+2+2=9①

由不等式(a+b+c)(++)≥9 ②

有(a+b+c)≤1③

即++≤1,

当且仅当x=y=z时取等号。

仔细阅读这个解题过程后,就会发现其逻辑上的可靠性值得怀疑。首先,由②不能推出③。将推理过程简化,我们看到:B≥9AB≥9?圯A≤1。这是一个不能成立的推论A显然可能大于1,我们猜测这位学生可能类比了如下推论:B≥9AB=9?圯A≤1。

等号当且仅当B=9时成立,这可能就是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另外,原解法说当且仅当x=y=z时取等号。其实,式①取等号的充要条件为x=y=z。

既然有逻辑上的错误,针对推理的有效性可以举出反例来。取x=2,y=,z=1,有a=,b=,c=,得a+b+c=1。事实上,取等号的充要条件为xyz=1。

如果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甚至就画一个“×”的话,就会失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大好机会。

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数学阅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家的传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艰辛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尤其是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趣味数学,让学生阅读之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汲取;指导学生阅读《中学生数理化》等学生类报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再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结合辅导内容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介绍和补充一些课外科普读物、报刊,甚至是网上的一些有关数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的文章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将自己阅读的成果和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跃上新台阶,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学会查阅资料,学会归纳总结。教师应通过培养阅读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自我阅读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学着编写数学习题和编制单元测试题,并给出参考答案。这样做,学生势必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对自己阅读活动的意识程度和监控能力。

(二)加强分类指导,提高阅读实效。

1.数学概念的阅读。着重要思考4个问题:①概念是如何得来的,有何实际背景?②该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其定义是否有其他等价形式?③运用该概念需要注意哪些问题?④该概念的表述有何启示?

2.公式、定理的阅读。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去阅读、理解:①定理、公式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②推导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推导方法?③运用定理、公式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应该注意什么?④条件与结论是否可逆?⑤是否还有其他等价形式?

3.数学例题的阅读。主要向学生提供6个阅读角度:①已知条件、未知元素各是什么?②根据条件及所求,你想到哪些相关内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③能否把它与自己所熟悉的问题联系起来?④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解,诸方法的优劣何在?⑤本例有什么启示,能否把它迁移、应用到其他问题?⑥ 能否想出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

另外,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自我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例如我起草的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导读提纲:

(1)你认为书本的推导过程正确吗?(导读)

(2)为什么将+=1作为椭圆的标准方程?(导思)

(3)将+=1作为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什么缺点?(导思)

(4)是否存在其他形式,而体现椭圆的其他性质呢?(导创)

(5)+=2a 还有其他形式吗?如果有,又能得到什么形式?(导创)

在以上导读提纲中,我充分挖掘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中的本原性问题为学生编拟提纲,将教材中冰冷的逻辑形式及定理形式,以阅读提纲的形式还原其火热的思考进程,让学生在阅读中反思、探究、创新,从而构建学生的发展性平台。教师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来,这些提问方式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己的阅读习惯,即由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自我提问。这样学生通过自我提问对自己阅读过程加以引导和监控。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或者是阅读材料比较适合学生时,教师可以逐步放手,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拟阅读提纲,让学生从依赖教师的自学提纲过渡到自己编拟自学阅读提纲,再到不依赖自学提纲,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授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复诵策略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即在重读一遍的过程中,读出声音来以帮助其阅读理解的策略。通过复诵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主动重复说出学习材料的内容,检查阅读的效果。复诵的内容不宜过于复杂,对于要求记忆的公式或定理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帮一”的活动,让学生在给同学说题讲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提高自己对阅读活动的监控能力。

组织策略是指学习者将学习材料按照不同特征重新加以分类整理,使线索更加明确。学生可以用文字叙述、分类列表、图示法等不同方法进行整理。

精致化策略是针对刺激作相关的联想或诠释,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使其意义化。即在新信息进入记忆之后,人们进一步附加与之有关的信息的过程,是使新旧知识获得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精制的信息由于与已有知识紧密联系,因而容易为认知结构所理解,并在认知结构中获得适宜定位,有利于以后对它的检索。精致的方法很多,类比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在阅读下面一个几何证明题时,学生可以联想到类比这个结构的定理1、定理2、定理3和定理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例如正方体的截面面积等于被截去部分的三组相对面面积差的平方和(包括退化的情况)。

定理1:在以D-ABC为直角三面角的四面体ABCD中,第四个面的面积等于三角三面角的三个面的面积的平方和。即S=S+S+S。

定理2:正方体的截面与共顶点的三个面所成的三个二面角的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即cosα+cosβ+cosγ=1。

定理3:在长方体中,对角线的平方的两倍等于交于同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对角线的平方和。即2d=l+m+n。

定理4:在长方体中,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方体三棱平方和。即d=a+b+c。

这个题目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类比下面的一系列定理得出,具体的分析和证明过程不在此处列出了。

(四)记录阅读情况,反思阅读效果。

学习是能动的过程,学习者会主动构造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并采取促进学习的具体策略,其中包括做笔记、划重点、概括观点、列标题等。其中做笔记是比较重要的一项阅读和反思策略。

1.感触性笔记。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或有所发现的,都应及时做记录,或做眉批,或做卡片,或做本子。所记下的可能是一闪而过的、难以重现的智慧火花,积累起来的“火花集”,将会成为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2.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在阅读材料上圈点外,学生最好专门备本子或卡片做摘录,系统记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突破;同时在阅读时要着力发掘并记录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想法,建立自己的“疑问集”,它将成为学生进步和创新的起点。

3.梳理性笔记。如果说疑问性笔记和感触性笔记是阅读由“薄”到“厚”的过程的话,那么梳理性笔记就是阅读由“厚”到“薄”的过程。梳理性笔记是对阅读内容不断提炼的记录。

三、开展数学阅读实践的思考

(一)选择阅读材料。

并不是数学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特别是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比如,使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来指导学生阅读,使用不太方便;若要教师自编教材,则时间又不允许。那么采取什么方式选取数学阅读课的教学材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加强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促进有效阅读的基本要求。其一,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因此,对重要内容的阅读应通过边读边写或做笔记,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必要的识记。其二,教科书的编写为了简约,常把数学推理的理由或一些证明过程都省略了,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的跨度较大时,常需纸笔演算推理作“架桥铺路”,从而帮助理解。还有,进行数学阅读也要求学生应从教科书等材料中概括归纳出一些“阅读成果”,如解题格式、证明思路、基本方法,或提出问题、举出反例,或进行变式等,这些内容常常以做笔记或以注脚的形式写在书上的空白处,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并对以后的复习巩固起到提示、引路作用。

(三)注意优化组合。

如何将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教材内容最佳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教改新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比如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理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2).

[3]章水云.新教材阅读指导的几种方式[J].数学教育学报,2006,(3).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取,忽略了知识获取的过程,甚至影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很不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一般来说,人们只有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传统的语文教学太过枯燥,教师只注重文章、段落的分析,或是只进行简单的朗读而忽视了深入的阅读,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阻碍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也不强,对于学习仅凭兴趣,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从阅读兴趣开始。教师应该积极备课,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模式,掌握一些阅读教学的技巧,尽力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会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从而主动走进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二、注重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做事情讲求方法诀窍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中,很多学生虽然进行了阅读,但只是平平淡淡地读一遍,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东西,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阅读方法给学生,例如,快速阅读法、目标阅读法、精读法等,学生可以在阅读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的选择,以此达到阅读的不同目的;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预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阅读基础。在阅读方面,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差别,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从阅读中受益。

三、在活动中实践阅读,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应该搞好课堂的阅读活动。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广阔的交流平台。要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具体的要求以便获得及时的反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善于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情境之中自由发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身的认知和语感得到提升,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享受。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表演来进行阅读,使文章更加形象化,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阅读的局限性,多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从作品中感悟到更多,思考更多,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带来各自收藏的书籍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并且剪贴材料、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览等,这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渠道更加宽广,更使学生学会了分享,加深了学生之间的读书心得的交流,有利于阅读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基础。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做出指导,除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遇到问题先做出标记,尽量在自己反复的阅读之后解决,太难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坚持达到阅读的目的。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教育。这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基础的学习,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加强指导,不断给学生渗透语文来源于生活、阅读来源于实际的意识,并且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实践,找到最理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篇5

关键词:培养;农村;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18-02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阅读在学生学习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并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的规定:“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重视课外阅读,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导向。反观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就成了一句空话,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缺少书籍来源。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学生读课外书短期内无法在考试中见效,读课外书还浪费时间,家长极少给孩子买课外书。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形同虚设,也极少给学生借阅。学生便缺少了书籍的来源和读书的动力。二是学生缺乏阅读氛围和阅读的主动性。由于农村很多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加之本身文化素质低,很少读书。学校也不积极倡导学生读课外书,没有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三是缺少教师的指导和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很多学校一味地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四是快餐文化的出现削弱了学生的阅读书籍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电脑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很多学生通过看电视或者上网看视频来取代对名著的阅读。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不容忽视。

面对农村学生如此尴尬的阅读现状,该如何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我爱读”。那么,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拓宽书籍来源,创造阅读条件

要读书,首先要有书读,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多给学生一些方便,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另外倡导学生节约零花钱并积攒起来买书;还利用家访和家长会的机会积极号召学生家长买书捐书,充实教室图书角,解决了学生无书读的难题。

二、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1.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可以在教室张贴读书名言,利用教学楼走廊、教室墙壁、学习园地传播阅读知识,启发学生热爱阅读。如: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更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萌发跟书交朋友的愿望。

2.“榜样效应”调动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高尔基、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并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感染其他学生热爱书籍。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也是很好的榜样,一有空我就待在教室里看书,当看到老师经常地阅读,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

三、加强指导,保持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还要老师加强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农村中学生,见识少,阅历浅,加之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很多家长根本不读书,学生很难从家长那儿受到“读好书”的熏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为了让学生达到“好读书,读好书”的目的,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肩负着重要使命。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配合阅读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如学小说时,便向他们推荐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教学完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另外,我每月在班里上一堂“好书大家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老师或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其次,指导读书方法。除了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外,我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学生怎样精读和略读;教学生学会思索;教学生边读边想的方法;教学生怎样写笔记以及教学生制作读书卡片等。

四、开展活动,提高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中学生竞争性强,又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开展故事会、美文诵读、话剧表演、专题知识抢答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并提高阅读的兴趣。

五、多元评价,巩固阅读兴趣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篇6

关键词: 数学课本 数学阅读 能力培养

研究发现,对于数学阅读来说,主要指从教师教的角度谈教师如何阅读教科书,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很少有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论述。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根本在于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本文从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本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学生数学阅读现状

数学课本内容抽象,推理严谨,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在预习时,很多学生停留在“看”和“划”上,阅读速度快,忽视对课本深入思考的阅读,读完后提不出问题。课堂上,教师精心讲解,然后学生做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学生有课本却很少阅读,似乎阅读课本是老师的事,学生会解题就行了。因此,学生很少得到有关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由此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内容越来越少。如《绝对值》这节,很多学生会计算绝对值,却不能准确表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二、阅读数学课本的重要性

数学课本是数学专家集合过去经验,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纂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其他教辅资料替代不了的。著名数学家贝尔就数学课本的作用及如何有效使用数学课本作过全面的论述,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知识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课本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根本在于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三、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我有以下观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特点,阅读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可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反证法”一节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某一天早晨起床,如果发现屋顶和地面上都是潮的,那么你会做出“昨晚下过雨”的判断。怎么证明生活中这个不争的事实呢?学生跃跃欲试,但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阅读“反证法”一节。

(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读写结合,带着问题阅读。

数学课本具有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学生在阅读时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过程中,应眼、口、手、脑等器官协同参与。如对每个名词术语、每个注释等都应认真阅读;对定义、定理、公式要记忆;课本中有些推理的过程需学生加以补充,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还要学生进行推导,这些都必须在书上记下来,以便复习;同时学生要在阅读中带着问题阅读,敢于质疑。如在《乘法公式》这节中,学生阅读时要会推导公式;理解公式的特征并能记住;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会进行公式的运用、逆用,探讨教材中的例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三)课本中概念、定理、公式及例题、图表等知识点的阅读方法。

对于概念,要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字、词、句,要弄明白概念适用范围,还要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公式、定理,由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索这个过程,激发学生自我发现的欲望。例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其中渗透着数学方法,或数学思想,或某种重要结论,巩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题阅读的方法有多种。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12.3二次根式的加减》这节,阅读例题时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做,然后对比,从中可以知道自己书写的正确性与规范性,找出差距,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图表形象直观,学生在阅读时,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认真研究,这样会对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阅读;指导;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1-01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理论性、抽象性很强,有些知识与我们学生的实际脱节,学生普遍感觉枯燥,看不懂,不要看。尤其是实行开卷考试以后,学生对本学科更加不予重视,平时不认真,阅读能力弱。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已成为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一、课前阅读指导

课前阅读——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前阅读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进行阅读指导。

1、速读前言和框题——初步了解教材内容

一般而言,课前阅读需要学生做到了解所上新课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知识首先可以通过前言、框题的快速阅读来获得。思品教材在每一课的篇首都安排了一段文字——前言,其主要作用就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为完整地把握教材提供思维引导。但这部分内容往往会被学生忽略。在对教材新内容进行章节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前言和框题以迅速了解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上九年级《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时,笔者指导学生阅读前言,通过阅读前言学生知道了该课主要是讲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框题,进一步了解本课介绍的基本国策主要包括对外开放、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发展战略包括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学生就从宏观上初步了解了教材内容,为后面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2、通读课文——总体认识教材内容

在前面的阅读中,虽然对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并没有交代具体的内容,所以还必须指导学生通读课文,从总体上认识教材内容。通读,并不是盲目地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和思考。要求学生读后粗知教材大意,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作出旁注。通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小字内容,如“相关链接”、图片和漫画等,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说明;对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如“议一议”“想一想”等要尝试着自己解决,可用笔在教材相应位置注明要点,以便上课时与老师的讲解作比较,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对于有疑难的地方,则要做出标记,写下问题,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学生通过有目的预习,能促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在疑点、难点获得突破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样日积月累,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中阅读指导。

经过课前的有效阅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对课本中课与课、课与框、框与框、段与段、图与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是很清楚;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解释不够全面,还会出现一些主要知识点被遗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读透教材,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

在阅读中思考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设置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我们要加快发展科学技术?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在书中寻找答案,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紧接着笔者又问:科技与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与科教兴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教材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重视科技和教育能振兴中华,所以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通过这样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三、课后阅读指导

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篇8

关键词:藏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18-01

加强藏区地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造就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然而,藏区学生由于受到文化习惯、生活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汉语比较困难,加上其智力开发相对较晚,阅读、理解、思考、辨析能力较弱。如何培养藏区地区小学生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以方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内部动力,主动地去理解、探索,才能开发自己的智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的持久性和阅读能力。尤其是小学生,阅读的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动机,使阅读和乐趣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方面,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其独特的办法。有的以生动形象、感染力极强的语言介绍要读文章的内容,有的则利用故事中的精彩片断与感人的情节来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萌生阅读的强烈欲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实质就是学会学习,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金子",更需要的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如果学生自己有了"金手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迈进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实际教学中,我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概括为"十二字方针",即先放后收,注重过程,强调迁移。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二、以重点词语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是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语,才能进行阅读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以词语教学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对词语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切不可随意。所选词语一是使用价值较高,二是课文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识记,三是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比较大的关联。扣住重点词语进行阅读教学,对重点词语的意思做出准确的解释,针对重点词语所在的句子、对课文内容的表达作用等师生展开讨论,教师提出疑问,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彻底学精学通,讲深讲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的欲望。教师应结合藏区地区的自然风俗和人文环境,让学生运用词语造句或进行简短的口头作文训练,引领学生深切感受词语的魅力,还原文字的鲜明形象,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以课堂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阅读永远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一次次的阅读,逐渐领悟方法,在反复使用的基础上,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针对学生不懂或有难度的地方作恰当的点拨指导,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采用多种激发其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阅读与看图训练相结合,小学生识字不多,阅读障碍大,阅读兴趣不高,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多的优势,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有关插图的文字,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以增加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