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2-07 14:35:28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1

摘要: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2

摘要: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3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 论文网在线]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论文网在线]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4

1.概念的定义类型对概念的不同定义类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概念的更好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习者领会概念定义的不同种类及含义。北师版教科书中的有些概念没有明确定义,而是采用直接给出的形式,这在低年级教科书中比较普遍。通过梳理教科书中明确定义的概念并从逻辑学角度对概念的定义类型进行分析,可以将北师版教科书中数学概念的定义概括为:发生定义、关系定义、语境定义、列举定义、实指定义、描述性定义。发生定义是指从被定义的词项所指称的事物的发生、来源方面揭示种差定义的形式。例如最小公倍数,通过从公倍数中选择最小的倍数来定义;关系定义是指以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作为种差的定义,例如,倒数是以两个数的乘积为1的特殊关系来定义的;语境定义是指将定义项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然后用一个意义相同但被定义项在其中不出现的语句来给被定义项下定义,这种定义强调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列举定义属于一个概念的外延的对象数目很大,或者种类很多,无法穷尽地列举,于是就举出一些例证,以帮助人们获得关于该概念所指称对象的一些了解;实指定义通过用手指指着某个对象,从而教会儿童去认识事物和使用语言,这种定义能够通过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语词既有用法的报道或描述(如表4所示)。

2.概念的呈现方式这里所讲的概念的呈现方式是指教科书中以什么材料来呈现概念:有些概念只用文字语言来呈现,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些概念的呈现可能既有文字又包括图形,在不同的概念呈现中二者的比重不同。通过总结,可以把呈现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图形主导文字辅助型、图文并茂型和文字描述型。图形主导文字辅助的这种呈现方式主要分布在北师版低年级教科书中,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皮亚杰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文字的认识、理解、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在头脑中很好地实现文字与其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转化。采用直观图形为主,文字辅助的方式(如图1所示)有利于学生从直观的图形获得对于概念的有效理解。这种呈现方式的概念有: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圆、线段、射线、直线、角、平角、周角等。图文并茂呈现方式(如图2)[6]指的是图形与文字在呈现概念时不分主次,处于同等的地位,这种呈现方式大多分布在中、高年级的教科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于文字的理解力也逐渐增强,从图形和文字不同方面对概念进行理解,有利于对概念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实现文字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这种呈现方式的概念有:锐角、直角、钝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垂直、周长、面积等。文字描述的呈现方式[7]是指仅采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概念,没有搭配对应的图形。这种概念呈现方式一般分布在高年级的教科书中,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使用文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这为理解文字奠定了基础。文字描述的概念呈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文字与概念对应的原型之间的转换,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呈现方式的概念有:表面积、体积、容积、小数、分数、速度、正数、负数、循环小数、自然数、整数、倍数、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倒数、中位数、众数、约分、通分、方程、比、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尺等。

二、对概念呈现现状的分析及建议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科书中的概念有些仅给出了概念的名称,有的只是描述了概念外延的一部分,有的则是采取了定义的方式,这些不同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概念;同时,北师版教科书概念的呈现情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概念的学习。

1.概念的结构方面对北师版教科书中呈现的概念的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书中对于概念的反例的呈现数量明显少于正例,甚至很多概念没有呈现反例。例如,在方程的概念结构中,只给出了像x+5=10,4y=380这样的正例,对于不是方程的反例却没有给出。又如,在最简分数的概念结构中仅呈现了像13这样的正例,同样也没有给出不是最简分数的反例。这说明北师版教科书对数学概念结构的呈现并不全是完整的,存在缺少反例的现象,而反例对于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正如Markle所说,反例在概念的学习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概念学习本质是对概念属性的辨认,而例子则是概念属性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对概念的学习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8]每个人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就会理解例子的重要性,正如有关研究表明,核心概念教学时,如果没有后继的样例学习和练习,儿童数学问题解决水平较低。正例让学习者明白概念是什么,反例让学习者晓得概念不是什么,这种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对教学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正如McKinney等人所指出一样,大部分的教科书中都没有呈现概念的反例。因此,适当增加教科书中概念的反例数量,以符合学生思维特征的方式呈现它们,并且合理组织正反例,让学生在正例、反例的对比中去重新认识、理解概念。

2.概念的分类方面对概念进行分类,有利于学生弄清楚概念的含义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教科书中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分为三部分内容,在每个单元里介绍其中一部分内容中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但是同时不利于学生沟通其他部分内容里的知识的联系。因为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头脑里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概念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或“什么是”,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它的理由,知道它在建立、发展理论或解决问题中的作用。[11]所以教科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按照数学课程内容分类的概念是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分类。例如,面积的概念属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但学生头脑中有时把面积看成数与代数的内容,因为在用数格子法求面积时学生仅仅关心面积的大小是多少,而忽略了图形的形状。由此可见,教科书应该鼓励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概念分类,这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看概念,从而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

3.概念的定义方面定义在概念学习中是十分有用的,通过定义学生更好地辨别概念相关属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从教科书中的概念定义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概念的定义方式只有一种,这说明概念的定义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概念。而且,概念的定义在教科书中出现的次数较少,有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只出现一次。针对教科书中定义方式单一,建议采用两种或多种定义方式结合的方法定义概念。例如,可以先给出分数概念的发生定义,再利用列举定义给出该概念的一些外延。另外,定义方式要与年龄特点相符合,低年级阶段要多采用实指定义,再逐步发展到用文字叙述的其他定义,例如低年级定义正方形,可以指着图形说像这样的图形叫正方形,高年级可以定义它为四边都相等的长方形叫正方形。同时,在概念学习的不同阶段,用不同形式的语言去定义概念,让不同形式的概念定义多次出现,这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概念。

4.概念的呈现方面整体来说,北师版教科书中概念的呈现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情景、直观形象的图形、简明易懂的文字。但梳理后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图形主导的呈现中多数图形都是从现实物体抽象而来,没有把图形与现实物体联系起来。文字描述的概念对应的图形有些不是概念的最佳实例,例如,树叶和简易鸽子的图形不是学生日后学习周长中常用例子,且鸽子的图形相对复杂,有些学生借助它理解周长的概念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第一次出现某种图形时,图形要与实例一起呈现,同时实例最好是符合概念的最佳实例。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这种力量必须在文字被理解的情况下发生。而教科书中存在一些呈现概念的文字较难理解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因此,教科书中不能用学生难懂的文字去定义概念,尽量在定义中避免学生不明白的语言。例如体积定义中的“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而美国加州版教材中关于体积定义“物体所能容纳的单位立方体的数目”[12]给了我们定义体积的另一种角度。

三、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5

一 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研究意义

创新就是任何事情都需求保持持续的发展,继续存在的必要手段;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文章《大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说的是创新的灵魂,若是不可以进行创造性革新的,则避免不了灭亡,不可以进行创新的民族,就意味着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民族,举个例子,中国在清朝时期是个闭关的国家,以至于最后国家面临衰败,更让中华民族有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再说个例子,一个人总是墨守成规,思想固执僵化,也不上进,那么就注定他一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纵观以前的历史,这样的例子到处可见!最大可以谈及一个国家,最小可以说到一个组织,个人也是这样!从而知道创新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的传播,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的普及也是如此,如果时间跳转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而教师们的教育概念还滞留在古代,其中包括讲座的方法;并且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沟通方法,仍然止步不前,或是抱着: 老师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决定一切,的态度,当然是不可行的!因此一定要要求老师能不断推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思想教育观念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的改善。

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的创新,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一个,即:为适应学生而完成自身教学任务,让这门学科能够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独立的思维方式,为日后的学业留下过硬的基础。

二 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1.诱发灵感

灵感其实是一种直觉思维。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会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点子,这就称之为灵感。在认识上它是质的飞跃。它的发生通常都带有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捉到和引发学生学习中闪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巧妙的构思,突破常理的回答,哪怕是一点点的奇想,要及时给予肯定。此外,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产生灵感,这样就可以越过逻辑推理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相关的数学问题,有效的进行引伸

在数学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举一反三,来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总结。这是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的通过某种方法或是某种途径来解答难题,而是通过数学的教育,遇到相似问题,能灵活的去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点上应相当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要是全方位的,并不是拘泥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和创新是密切相关的,它可作为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要只是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才会用新的思维解决部分问题。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营造和假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同时引导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发掘一些问题。虽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但在严密逻辑的背后创造性问题也会出现。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6

1.数学课程标准的形成过程

加拿大各省的数学课程标准由各省教育部组织的课程专家和课程咨询人员以及数学教师密切合作而形成。近年来,各省还倾向于在编写人员中增加进“所有有切身利益的人”,包括父母、大学事务理事、教师联合会人员、大学教师、商人和研究人员。最终由各省教育部以立法形式颁布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

加拿大各省数学课程标准以立法形式颁布后,特别强调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宣传、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其宣传力度是很大的,不仅行政事务官员、教育官员,而且社区人员、每个学生的家长都要知道数学课程标准。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家长如果对数学课程标准不了解的话,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就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在加拿大,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交流学习,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是很普遍的)。社会各方面都大力支持并给予财力的保障,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使数学课程标准尽快实施。

3.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要求

以高中数学为例,加拿大各省都重视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对学习数学新知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各省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明确要求:第一,每一学期的数学教材前言部分,需要提供学生学习本教材数学知识的基础回顾材料,同时提供学生自我检测数学的测试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学习新知的能力);第二,教材的每一章要提供学习本章的基础知识材料和测试问题;第三,要求教材的每一章、节配备足够的练习题(涵盖主要知识、问题类型、方法和实际应用),这样学生无须另选参考书。

二、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1.注重版块、栏目设计,重视数学素质教育

以高中数学为例,加拿大数学教材的编写以特定的版块和栏目的形式,逐步展开数学素质的教育。在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的前言部分,除提供学生学习本教材数学知识的基础回顾材料和自我检测数学的测试问题外,还用了14页的篇幅叙述、介绍数学素质包含的七个内容,即“发现数学(规律)模型的能力”“数学研究的能力”“数学推理、论证的能力”“计算器的使用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应用数学于公用事业的能力”“熟悉经过很多伟大的数学家们的努力,解决了很多困难数学问题,但是还有很多经过长期努力尚未解决数学问题”。教材从数学素质的七个方面展开每章内容,建立了6个版块(数学建模、概念发展、技术、思维链接、问题解决、数学资料),某些大版块又分成若干个附属的小栏目,共有13个小栏目,从编排功能上又可分为以下几类:(1)导入类(考虑情景和探究);(2)概念学习类(形象化、举例、讨论概念和概念交流);(3)技术类(使用图形计算器和数学与技术);(4)应用类(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5)练习类;(6)拓展类(概念链接和数学资料)。对这些栏目,其内容的安排是考究的,不同章节的安排也有区别;但是,“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的核心,每章都有,并且在高三专门做了总结,研究了解决问题的过程。

2.注重与社会、生活和科学的联系,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生活、社会和科学的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必然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可切实感受到“数学有用”。另外,加拿大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将独立负担生活费用,甚至自立。因此,数学教材在设计上考虑到了教给他们一些生活常识的必要性。例如,学会自己做生活预算,懂得租车与买车的区别,懂得投资,如何经营小卖部等。几乎每一章节,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教你如何装修房屋的同时,教你各种长度进制的换算;提出“咖啡因与身体健康”问题之后逐步引出等比数列。从此可看出,加拿大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切实实的。

3.重视运用技术学习数学

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非常重视计算器、图形计算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计算量大的计算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计算器熟练进行,可以节省较多时间。图形计算器就是掌上电脑,利用它可以辅助教学(例如,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学生利用图像计算器,由自己观察多个图像,并得出结论)。教材中的数学建模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网址,供学生课后上网研究。运用技术学习数学已经是当代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迅速地理解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数学教材分层编写

加拿大的数学教材按照学生需求,体现分层编写的特点:一是教材内容的分层。比如,高一的数学教材是一样的,高二、高三的数学教材则分为大学预科和大学准备,教学要求与升学考试要求也体现分层。二是练习题的分层。练习题分为A、B、C三个层次,A练习题为教材中简单技能应用;B练习题需要几个步骤,含有应用题和问题解决;C练习题是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先前的知识或为后续学习做准备。教材分层编写,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具备的条件

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具备4个方面的条件:较好的数学专业基础;一定的教育理论、方法和实践;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熟练的教育技术。数学教师的培养直接由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对于选拔出的高中毕业学生(当然要喜欢教师职业)在大学学习3-4年的专业知识后还要学习一年的教育课程获得学士学位,再到管理学院申请教师资格,获得教师资格证后,方可在中小学从事数学教学。大学教育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教改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更新教育方案和课程设置。教育学院与教育部、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非常了解中小学的教育需求,因此,培养出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是合格的。

四、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1.注重数学知识方法的归纳和概括

由于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个知识点和典型问题,都明确要求归纳和概括。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每位教师非常注重数学知识方法的归纳和概括,这大概是加拿大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高的主要原因吧!

2.注重算理

加拿大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注重算理,比如,为什么规定先乘除后加减?通过举例解释其中的道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比如,为何规定0!=1;对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为何规定a>0且a≠1(当然,对于limx→x0f(x)=A中,x→x0但x≠x0作规定不解释是合理的,因为要解释在x→x0过程中x≠x0是很难的)等,教学中都做了深入的讨论,这样体现了数学教学重过程、讲道理,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注重个性化教育

加拿大数学教材与练习题是按照学生的需求分层编写的,教学要求与升学考试也体现了分层。另外,“加拿大要求每一位高中学生各个学期都要制订一个个性化学习计划,其内容包括:第一,自己学习数学新知具备的数学基础情况分析;第二,明确数学课程的期望和教师的期望;第三,自己的期望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加拿大一般有4个学习水平)?第四,达到目标的措施有哪些?具体实施计划的安排?希望教师提供怎样的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要给出具体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督促学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并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帮助与指导。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也反映出全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4.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加拿大中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纸品公司把200张纸打成一包,然后把12个包放入一个箱子里进行托运。要求学生与一个伙伴合作做一个这样的箱子。学生在做箱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至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了合作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两人合作做了一个箱子!

5.学生学习负担轻

加拿大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学生没有家庭作业、没有测试,四年级之后,随着年龄与年级的增长,课外作业有相应的增多,但作业量不是很大,课外更多的时间用于锻炼身体。中小学生9点上课,保证睡好觉、吃好早点,15点放学。尽管加拿大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短,课外作业不多,但中小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益高,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五、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

加拿大高中数学教学评价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更好些:一是数学测试试题构成及各水平要求非常明确。试题结构由“知识与理解(40%)”“应用(40%)”“思维(10%)”“交流(10%)”四部分构成。试题要求,以“知识与理解”为例,水平一(50%—59%)“对于教学内容和概念具备初步的知识与理解”,水平二(60%—69%)“对于教学内容和概念具备较多的知识与理解”,水平三(70%—79%)“对于教学内容和概念具备大量的知识与理解”,水平四(80%—100%)“对于教学内容和概念具备系统的知识与充分的理解”。二是阶段学习目标明确。当学生测试的数学成绩达到水平三(70—79分,满分为100分)时,认为学生才具备学习下一阶段新知的能力。三是评价的目的明确。加拿大全程关注学生是其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了解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修订和实施课程政策以改进学校课程。这三项工作既有材料记载、分析研究过程,又有具体的改进方案与落实措施,效果明显。

六、启示

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加强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

加拿大各省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工作做得好,使其数学课程标准能尽快落实。相比之下,我国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均匀,城市要明显好于农村,财力好的省市要明显好于贫困省市。笔者所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新课程的宣传没有进社区,没能让每一位家长知晓;至今还有一些农村山区教师没有进行过新课程培训,对于新课程实验教材他们依旧“满堂灌”,他们的感受是,新课程教材内容少,一节课用时不多就可讲完。这些迹象表明,我国贫困地区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中宣传不力,财力不支,培训不够,导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推进缓慢。而国家对本次课改是非常重视的,比如,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直接肩负起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责任,要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另外,贫困地区的数学教师的素质差,也是影响新课改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所在的甘肃省陇南市,小学数学教师的成分十分复杂,多数是来自中等师范学校、卫生学校、煤炭学校、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学校、石油学校、畜牧兽医学校等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山区小学教师至今还是每月花300元聘请的),这些中专毕业生(当然有一部分已经取得了自考汉语言大专文凭)有多少能胜任小学数学教学?这与加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差别很大。因此,为使我国本次课程改革能顺利推进,必须加强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保障工作,尤其是加强合格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培训,这是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美国新数学运动失败的教训之一是:搞这个主义那个主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培训好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

2.数学教材的编写有待进一步改进

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上有必要参考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教材应凸显数学素质的教育,应该有固定的模块和栏目,克服教材编写的随意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设置内容的方法,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教材的每节内容都设置‘观察与思考’栏目,习题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3个层次,供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在每章结束时,安排数学活动和选学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料”。这一点做得很好,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但考核要求没有体现分层。教材应配备足够的练习题,使学生无须另选配套练习册或教辅(多数配套练习册或教辅质量都有问题,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之物)。教材应适当加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数学知识的演绎性特征,这对于对数学的知识本质还没有很好体会和理解的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教材中要有利用计算机学习数学的内容,要建立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专门网址,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固有的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了三种基本的思维特征:以实验和验证为特征的实证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以推理和演绎为特征的逻辑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的计算思维(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CE21(theComputingEducationforthe21stCentury)计划,其目的是提高K—14(中小学和大学一、二年级)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要有前瞻性,要体现计算思维,今天的教材是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的。计算思维模式将会为国家产生更多的财富,也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改进中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笔者通过听课、调查、访谈等途径,发现和了解到有两种现象影响着教学质量:现象一是没有经过新课改洗礼的教师,数学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涛声依旧,教师一味地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二是经过新课改洗礼的教师,数学课堂上“探究”过热,课堂上是“一锅粥”,课后还是“一锅粥”。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很好的归纳和总结,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为了弥补,1—9年级学生大量使用配套练习册和教辅材料,在课外参加各种辅导班(近两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外办班查得很严,现在,课外辅导班转入地下,出现了教师“家坊式”的辅导班)。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本次课改的精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相违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算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中的所有规定都是有道理的,只讲算不讲理,其特点是教师讲不费时,且学生学得快,但学生死记的多,理解的就少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有害而无益。其实,寓理于算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数学教学思想的精华之一,我们应传承和发扬之!另外,教师还应要求每一位中学生各个学期都要制订一个数学个性化学习计划,而且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进行评价与修改,督促学生照此计划进行学习,并全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样做,对数学学困生的出现有预见性,是针对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数学学困生有逐渐增多现象的一剂良药。

4.深化评价内容,发挥评价功能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究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者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却普遍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敢或不愿质疑。这类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质疑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状态。二是较少或者没有质疑意识。主要是学生不善思考,不肯思考,不能质疑或是不善于质疑。造成学生质疑意识不强的原因,一是受制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不强烈。二是受制于学生的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够。三是教师只按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教学,剥夺了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的权利,使课堂缺少质疑的氛围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我认为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辅以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质疑”强加给学生,而是应通过启发引导,精心设置质疑情境,让他们自己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而主动进行质疑。

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质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学生的思想要积极主动地展开,就得让学生自身具备强烈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很多学生或因为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或因为重语、数、英而轻其它学科,抱着对科学课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必然懒得思考,也就很难提出质疑。所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采用趣味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小学数学论文,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我则趁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阅读与拓展”材料等,适当结合进一些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敏锐的质疑意识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培养自己质疑意识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如介绍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故事、海尔蒙的实验等。另外,对课本中的一些“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等范例,我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的观察、调查报告往往写不到点子上,或者写不到范例上那样具体全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突破思维禁锢,使学生敢于质疑。

从创造主体的心理素质来看,缺乏创新意识,往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尤其是权威)已有知识的迷信;二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迷信。这种迷信严重阻碍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当然也就没有质疑了期刊网。因迷信教师、书本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因害怕自己的质疑会遭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或耻笑,造成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或只有教师的问而无学生的答,甚至整堂课没有一次学生的质疑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信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鼓励学生的“三不迷信”、“三怀疑”、“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意见;允许说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因而经常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要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同时自己也认真做到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质疑空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如在《动物和植物》一课中探讨“植物是否能够运动”时,有一些学生就植物不会运动的观点向教师质疑:“向日葵不是会转动吗?” “有些植物还会吃动物呢!”“太阳花不是会见了太阳就开花,太阳落山就闭拢吗?”还找来了有关的书本资料给我看。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含糊应对,而是在充分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向学生认真解释了有关植物的这些现象,并进一步拿动物的运动器官与之对比,才消释了学生的疑问。对于这些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学生,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精神。

3.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能够质疑。

质疑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活动中去呢?我的做法是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质疑、解疑。

首先,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用实验、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质疑情境。如《了解空气》一课,我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其次,质疑情境的好坏还在于刺激情境到疑问解决的过程,即这个“解答距”的难度是否妥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质疑。例如,在探究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现象时,先让学生做混合实验并观察现象,然后再让学生用燃烧的火柴做混合产生气体与普通空气的对比实验,再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质疑。于是,学生纷纷质疑:小苏打和醋混合杯中的火柴为什么熄灭?空气杯中的火柴为什么不熄灭?两个杯中的气体是不是不一样?混合杯中的气体为什么和空杯中的气体不一样?是不是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气体?再让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思考解疑,使得各类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有利于各层次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

另外,质疑情境的创设更可以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去探知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他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形成强烈的质疑意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量把实验的机会让给学生来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自觉产生新的疑问。

4.强化课后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是教学的开始,质疑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疑问小学数学论文,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疑问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疑问。在课外,我经常让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动手动脑。往往,学生在探究中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并进行质疑,进而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解决,这时,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操作、观摩、思考中逐步增强质疑意识。如在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观察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子叶与第一对真叶的不同,跑来问我,为让这刚刚萌发的好奇心长大,我没有直接解答,也没告诉他下一节课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鼓励他继续仔细观察,并让他自己去查资料解决,结果这位同学在下一节课上很详细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和找到的答案。

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质疑走出教室。这些新疑问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要求学生愿意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善于质疑,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质疑意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而不是权威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自己也要做善于质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课堂中,教师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诱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些让学生质疑尝试。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不仅不怕学生质疑,而且为能被学生质疑倒而高兴,这样才说明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取得成功了。

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提出质疑,但并非质疑越多越好,一堂课时间有限,而小学生的思维又非常发散,容易提出许多与所要研究

摘要问题上来。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究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者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却普遍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敢或不愿质疑。这类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质疑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状态。二是较少或者没有质疑意识。主要是学生不善思考,不肯思考,不能质疑或是不善于质疑。造成学生质疑意识不强的原因,一是受制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不强烈。二是受制于学生的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够。三是教师只按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教学,剥夺了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的权利,使课堂缺少质疑的氛围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我认为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辅以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质疑”强加给学生,而是应通过启发引导,精心设置质疑情境,让他们自己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而主动进行质疑。

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质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学生的思想要积极主动地展开,就得让学生自身具备强烈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很多学生或因为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或因为重语、数、英而轻其它学科,抱着对科学课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必然懒得思考,也就很难提出质疑。所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采用趣味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小学数学论文,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我则趁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阅读与拓展”材料等,适当结合进一些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敏锐的质疑意识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培养自己质疑意识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如介绍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故事、海尔蒙的实验等。另外,对课本中的一些“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等范例,我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的观察、调查报告往往写不到点子上,或者写不到范例上那样具体全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突破思维禁锢,使学生敢于质疑。

从创造主体的心理素质来看,缺乏创新意识,往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尤其是权威)已有知识的迷信;二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迷信。这种迷信严重阻碍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当然也就没有质疑了期刊网。因迷信教师、书本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因害怕自己的质疑会遭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或耻笑,造成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或只有教师的问而无学生的答,甚至整堂课没有一次学生的质疑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信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鼓励学生的“三不迷信”、“三怀疑”、“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意见;允许说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因而经常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要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同时自己也认真做到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质疑空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如在《动物和植物》一课中探讨“植物是否能够运动”时,有一些学生就植物不会运动的观点向教师质疑:“向日葵不是会转动吗?” “有些植物还会吃动物呢!”“太阳花不是会见了太阳就开花,太阳落山就闭拢吗?”还找来了有关的书本资料给我看。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含糊应对,而是在充分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向学生认真解释了有关植物的这些现象,并进一步拿动物的运动器官与之对比,才消释了学生的疑问。对于这些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学生,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精神。

3.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能够质疑。

质疑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活动中去呢?我的做法是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质疑、解疑。

首先,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用实验、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质疑情境。如《了解空气》一课,我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其次,质疑情境的好坏还在于刺激情境到疑问解决的过程,即这个“解答距”的难度是否妥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质疑。例如,在探究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现象时,先让学生做混合实验并观察现象,然后再让学生用燃烧的火柴做混合产生气体与普通空气的对比实验,再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质疑。于是,学生纷纷质疑:小苏打和醋混合杯中的火柴为什么熄灭?空气杯中的火柴为什么不熄灭?两个杯中的气体是不是不一样?混合杯中的气体为什么和空杯中的气体不一样?是不是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气体?再让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思考解疑,使得各类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有利于各层次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

另外,质疑情境的创设更可以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去探知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他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形成强烈的质疑意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量把实验的机会让给学生来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自觉产生新的疑问。

4.强化课后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是教学的开始,质疑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疑问小学数学论文,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疑问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疑问。在课外,我经常让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动手动脑。往往,学生在探究中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并进行质疑,进而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解决,这时,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操作、观摩、思考中逐步增强质疑意识。如在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观察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子叶与第一对真叶的不同,跑来问我,为让这刚刚萌发的好奇心长大,我没有直接解答,也没告诉他下一节课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鼓励他继续仔细观察,并让他自己去查资料解决,结果这位同学在下一节课上很详细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和找到的答案。

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质疑走出教室。这些新疑问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要求学生愿意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善于质疑,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质疑意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而不是权威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自己也要做善于质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课堂中,教师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诱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些让学生质疑尝试。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不仅不怕学生质疑,而且为能被学生质疑倒而高兴,这样才说明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取得成功了。

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提出质疑,但并非质疑越多越好,一堂课时间有限,而小学生的思维又非常发散,容易提出许多与所要研究

摘要问题上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