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分析

时间:2022-10-28 11:40:47
摘要:通过描述育训结合育人模式的内涵,系统介绍了中国育训结合培养模式的特点,围绕金课建设谈如何在育训结合的模式下实施两性一度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 人才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分析1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位于台湾台南市永康区,简称南应大或者南应科大,以商学管理、服装设计、艺术文化等学科著称,下设生活科技学院、管理学院、设计学院、艺术学院四个学院,是服装设计产业课程设置备受瞩目的一所学校。

1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1.1通识课程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的通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必修课程16门课,共40学分;选修课程5门,共10学分。台南应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核心必修课程大学一年级安排的课程主要有国文、大一英文、电脑与咨询应用、体育、全民国防,共28学分;大学二年级安排的课程主要有大二英文、公民社会与文化、职场伦理、体育兴趣选项、多元服务学习,共22学分。通识教育分类选修课程主要有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每类至少应修2学分,共1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部分分布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体育、全民国防、多元服务学习课程是无学分课程,必修课程是对学生德智体的基础知识、人文涵养的相关知识的培养;选修课程学生在大学四年都可以选修,课程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培养,拓展学生对社会科学的认知感。

1.2专业必修课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必修课程四年设置了29门课,共124学分。大学一年级主要必修课程有色彩学、服装构成与制作、织品材料学、电脑绘图、服装画、基本设计、织品材料学、消费行为学、西洋服装史,共52学分;大学二年级主要必修课程有行销学、进阶服装构成与制作、服装设计、立体裁剪、行销概论,共31学分;大三必修课程有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学、成衣版型应用、成衣生产管理、商品企划、电脑打版放缩,共25学分;大学四年级主要必修课程有电脑打版放缩、专题探讨、织品染色学,共16学分。必修课程中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服装构成与制作、立体裁剪、进阶服装构成与制作设置的学时较多,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主要培养学生服装结构制版、服装制衣工艺能力。台南应用科技大学其他设计类课程与大陆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很相似,所涉及的服装设计类专业知识涵盖内容较广,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对服装与服饰设计的掌握能力。

1.3选修课程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选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够36学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置服装设计和行销管理两个方向,服装设计模块主要教授服装设计类课程设计与制作,行销管理模块主要教授服装销售和管理类的课程。两个方向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部分和共同选修课程部分。服装设计模块组选修课主要有流行服饰品设计、流行趋势分析、中国服装史、进阶织品设计、多功能性服装设计、现代服裝史、织品设计、电脑辅助针织品设计、礼服设计、电脑辅助布料图案设计、流行创意设计、陈列展示设计、布料印染、男装设计、旗袍创作、时尚内衣设计、整体造型应用;行销管理模块组选修课主要有服饰专业外语、服饰摄影、零售店经营管理、服饰采购、服装动态展示企划、店面规划、广告学、创意产业行销、品牌管理、服装新素材分析、全球时尚事业经营管理。共同选修课程主要有蕾丝刺绣配色、刺绣图案设计、初级版带制作、手工蕾丝刺绣绘图、蕾丝版带制作、机械蕾丝刺绣实习、欧技手绣、古典浮雕手绣、彩妆学与实习、职场实习、校外实习。两个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部分主要设置在大学二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共同选修课程部分主要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根据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想修的选修课程。

2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特色

2.1通识课程设置涵盖内容较广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通识课程涵盖语文、英语、体育、国防、电脑与咨询应用、社会与文化、职场伦理、多元服务学习、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涉及内容很广泛,其中语文、英语、体育设置的课程较多,学生系统化掌握通识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和身体素质。

2.2专业课程体系量大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设置124学分,选修课设置36学分,课程体系量很大,内容涵盖很全面,既侧重培养学生从设计理念到制作成衣均衡发展,又充分融入了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时尚行业的流行趋势。该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重视课程的衔接性和授课质量,多数课程设置分布在两个学期授课,安排在同一个学期或者相邻学期授课。

2.3课程设置与行业、产业相融合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侧重与行业、产业相结合,共同选修课部分全部为实践动手课程,强化学生专业课程与行业产业相融合授课。学生通过实践动手课程完成选修课学分,借鉴行业产业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鉴行业产业的流行趋势培养学生对专业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4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授课过程中既考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意理念,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实操技能。从构思设计到成衣制作的服装构成与制作、立体裁剪、进阶服装构成与制作等课程,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贯穿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教师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程综合作业。

3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3.1拓展通识课程的门类

服装与服饰设计类高校除了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拓展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的门类,多角度、多元化的人文社科知识相贯通,使学生的专业视角更开阔,思考问题方法更综合。目前大陆服装与服饰设计类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门类较少,应满足设计学科的多方向、多视角的发展需要,满足不同类别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文化需求,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

3.2增加专业课程的体系构建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对设计实现的客观感受与理性认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外,还应增加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相关的时尚行业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制作过程中各环节的。整个课程体系涵盖教学、行业、产业多方面的知识,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行业、产业的知识解决实际发现的问题,产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3.3课程设置融入行业产业信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与行业产业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行业产业的流行趋势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专业课程融入行业产业信息,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得以拓展,能够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地完成课程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服装行业产业,更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3.4加强独立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服装与服饰专业创新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对服装款式、造型、色彩、材质等的综合多角度设计能力,提高专业审美衣身和创新能力,培养与众不同的构思理念和设计手法。通过人文艺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在服装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独创性灵感来源和创新性设计方法。

4结束语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通识课内容较广、专业课体系量大、与行业产业相融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其合理的课程构建形式与教育教学理念对大陆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高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徐强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分析2

1育训结合的育人模式内涵我国的职业教育除了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外,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贯彻始终,这种以“德”为先、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被称为“育、训结合”的育人模式。

2育训结合育人模式培养对象特征及要求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如下特点:(1)没有过多的弹性,因此遵守规则、守信、守时、基本礼仪都显得很重要;(2)第一线又是与他人打交道的前线,沟通、协助、清晰表达也显得很重要;(3)第一线的条件相比后方一般更艰苦,若能对岗位坚守、坚持,形成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那就更难能可贵了。因此,职业教育更多考虑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素养等基本素养的训练养成,应大幅度开展除智育外的情商训练,与国家现在正在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吻合起来。将这些看似基本的东西融入教学中,并教会学生,让孩子们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其实已经是职业教育的大成功了。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客观上看高职学生的确没有本科学生那么好教,高职学生群体也是分层的,因此传统满堂灌的授课形式,肯定起不到好的效果,职业教育教师应思考教学方法、重设教学资源,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改革,结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开发金课,打造金课网络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3育训结合模式下金课建设的对策3.1以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夯实课程基础做到高职课程高阶性打造高职课程的高阶性应充分考虑育训结合模式下的深度校企合作项目。以课程为例,课程建设中具体可开展的建设项目包括(a)教师团队双师素质提升;(b)基于OBE等先进课程理念进行课程改造;(c)新形态、活页式教材的开发项目;(d)基于校企双元的在线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这一切的出发点是校企双元合作,开展优质资源共享。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一元课程的建设方案,将课程建设放置到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双元深度合作”的二元甚至多元的环境中,从产业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出发,按照一定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开发、改造课程,打造贴近产业、职业,扎根产业前沿、技术一线的线上、线下的课程资源。

3.2用跨界、融合的思维提升课程的创新性

(1)交叉融合其他知识体系的知识、素养改造课程高职课程的创新性打造应提前考虑职业教育培养对象走上社会、进入职场的实际需求。课程建设不能拘泥于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更要注重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公共知识和潜在可能等被忽略的隐形知识提前融入课程体系内。将“遵规守纪、能沟通、会沟通、肯坚守在平凡岗位”这些看似普通,容易被学校、学生忽视,而社会或企业又非常看重的基本素质、职业素养进行前置培养、重点培养。要重视在专业教学、日常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基本的职业道德等内容,以职业活动为线索,用跨界思维挖掘本课程专业知识外的、能与本课程交叉的公共知识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公共知识、基本素养。将其与专业的课程中章节或项目相联系,用表格的方式列举出来,汇聚成一门课程的外联知识体系指标,在具体的每节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若能用上一至二个指标体系,将会大大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例如,引入思政元素将产生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例如,在经济学课程用会计分析的视角去剖析经济学问题,将更加透彻、清晰,即用交叉的、外部的视角去剖析专业课程本身,将站得更高远。

(2)以学生为本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并提升教学方法将课程从满堂灌改变成师生一起参与。尤其是金课,应该是先进的、能互动的,课前、课中、课后老师和学生的任务都发生巨大变化。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习导入、导航编写,学生则不能仅凭听课来掌握教学内容,更需要将功夫花在课前预习上、课中的讨论中、课后的作业和总结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一样没少,但参与度却提升了。体验式探究学习能激起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内生驱动力。

3.3借助“训”增加课程的挑战度面对挑战,学校应挖掘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区别于其他院校,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地方产业需求及区域经济的特征凝练自己课程的特色。有两个具体的做法:

(1)学校以开设大师工作室、手工坊、技能大赛训练室的方式来打造综合实训体系确保课程的挑战度。因为这些以“做作品、搞开发、设计,进行技能大赛集训”的实训项目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整天在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教师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有较多的任务,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完成。

(2)校企双元开发的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项目在实施时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因高职学生的分层,需要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提早考虑课程实训项目的丰富性、难易程度及分组实训的策略。显然,应“追踪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将企业一线岗位需求,生产活动实际的场景,以校企合作课程的形式拿到学校,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提升大学生的学业场景的真实度,扩大课程实训的可选择性(难度可选、课题可选)”,使课程更有挑战度。学生参加课程实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其他学生自主结合进行分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选择充足的实训项目,完成“易、中、难”三档课题,增强了实战临场发挥能力和实际挑战强度。这样的课程必然更接地气,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4在着眼“育”的课程体系中应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着眼教育本身,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终身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教会其终身学习的方法,使其身处社会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达到受人以渔的效果,这个有一定的挑战度,是“育训结合”模式中“育”的灵魂,也是与本科教育完全一样的地方。

4总结

在育训结合模式下,应校企双元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程的特色,将课程转变成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探究式学习课程,将课堂的一元授课转换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授课,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培养大有帮助。

作者:龚雪慧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分析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为全国培养优秀体育专业人才的责任,该专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处在不断变革过程中,在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走应用型道路。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简单的专业知识的教学,还有操作实践技能的培养。[1]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应用型道路才能有更好的出路,体育专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会被社会淘汰。学生通过大学四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待他们走出学校后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这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1�1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初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一线的体育教师,注重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培养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就业方向,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最新需求。目前,社会对于体育的需求是全方位且多面的,培养方案也需要顺时而定。在国家支持多所本科院校进行转型的大潮流之下,更加坚定了新时代下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改的决心,为建立培养应用型技术类体育专业人才制度模式而探索。[2]可以根据最新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来设置培养方案,根据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来设置课程内容。为达成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及新时代学生思政思想建设的需要进行变革人才培养方案。[3]通过体育教育的应用型改革调研可以得知:培养方案的更改可以建设成为“品德修养+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培养思路,核心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技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品德修养是解决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学生思政思想、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4]

1�2学期制度的改革

传统的高校学期制度一般将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秋季开学,夏季毕业)。但部分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体育专业教学的实际经验已经尝试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进行教学,其中包括上下两学期正常教学计划和一个4—5周的学生实践应用操作学期。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的培养方式正好顺应了当前学术性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趋势。大部分高校目前实行的是一学年两个学期的培养方式,将每个学期划分为二十周,其中十六周正常教学时间,一周考试时间,另外三个周为学生的机动学习时间。预留的三个机动学习周旨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自觉性与自律性,所以,在三个周的机动学习时间内,学生大多比较清闲,可以借鉴一个学年三个学期的培养方式,利用一年六周的机动学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技术应用的指导。同时,目前部分专家建议我国的学期制度可以跟随自然年的变换进行入学毕业的变革,实行冬季毕业,春季入学的制度,并尝试变革我国的学制制度实行小学5年+中学5年+大学5年的新型学制制度,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留足够的时间,实行宽近严出的高等教学毕业要求。

2体育课程的相关问题

2�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与国家的政策推广进行设置。比如现在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的健身气功运动,这个运动项目尤其适合中老年群体,一经推广就得到了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对这一运动项目的社会需求也将不断增加,但是体育学院还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可以顺应这一趋势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开设相关课程。还有一些比较热门的课程如太极拳、网球、推拿按摩、轮滑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舞龙、舞狮的传统体育课程也可以进入校园,这类课程属于稀缺类课程,开设相关课程的既可以扩宽学生的就业道路,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与技艺。还可以开设一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课程专业思政方面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修读,以提高学生的思修水平。凡是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积极引进,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课程的开设情况,着眼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决定课程内容。

2�2课程安排与实践学期的构建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根据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与国家的政策推广选取教学内容外,还应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在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技术知识后,紧接着进行与之相关的应用实践环节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学生在大一进行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学校可以在大一学年的末期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用实践反哺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大二学年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大二学年末期的则可以进行定岗见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身处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可以更加明白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大三学年末期进行体育教育、产业实习,学生可以选择进入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校校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选择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经过前三个学年由浅入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巩固,大四学年时候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大四毕业实习的时候就由学生完全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为自己就业做准备。与构建实践学期相对应的是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务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再去进行相关的实践,课程的设置顺序应服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紧密围绕学生实践技术应用环节进行设置。

2�3积极引进在线课程与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制度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只在社会层面造成了很大影响,对高校教学的影响更加巨大。传统课堂里灌输式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较差。[5]学校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构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把互联网教学与教师教学紧密结合。体育理论课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平台,把课程建设成为慕课形式构建反转课堂,课堂改为答疑、解决问题的课堂。体育实践课程可以先从实践开始,让学生首先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现代化的课堂,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来给予学生上课解决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学生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后,去实践并验证学习的结果。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实时联系制度,在整个大学学期期间学生随时可以联系到自己的老师,老师随时可给学生提供帮助。打破现有的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结束与学生不再联系的习惯,借助互联网建立课程资源库,学生什么时候需要什么可以调取该课程资源的途径。同时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要注重学习结果创新学习过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只看最终学生学习到了什么才是最正确的课堂教学方式。

3教学实践环节问题

3�1减少课堂理论学习,增加实践环节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从培养方案设置而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相应的减少理论学分的数量,增加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学分比重,甚至可以让老师跟随学生进行外出实践,并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来考核学生,评定学分,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才能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实践的教学环节,学校也应该积极主动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去联系学校、企业,借助中小学、企业的力量来培养学生。只有真正进入到企业让学生感受到需求,学生在将来才能做得更好,充分利用每学年的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学习效果。

3�2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现在已成为时代趋势,在大学期间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提供相关的创业模式平台,为以后走向社会进行创业奠定基础。大学生创业中心也是国家教育部大力推广的项目。[6]每年国家都会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一系列服务。体育教育专业也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比如建立创业协会,由老师指导,学生执行方案,例如体育赛事服务公司,首先服务本学校各种形式的比赛,进而逐渐走入社会,为社会团体举办各种赛事服务,还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地方特色建立起相应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案。高校有着较为丰富的创业资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创业的学生提供便利,比如课余时间体育场馆设施的租赁、创业场地的提供等方面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浙江出台新政:大学生想创业,可申请10万元到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享受全额贴息;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元以下的由政府全额代偿,贷款10万元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偿80%。以上政策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的土壤,让大学生放开手脚解除束缚勇于创业,规避了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

3�3打通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健康服务方面的路径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社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把这一大块开发出来体育专业的学生将来都不缺少出路。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上文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体育教育专业方面,根据未来产业链发展的方向来培养学生。国家既然推广支持,对于教学就应该紧接着进行改革,大力增加体育健康服务业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服务社区体育工作,服务社区老年人,社区医院也需要我们推拿按摩方面的人才,根据社区的需要构建学生在社区方面的实践环节,促进他们与社区人员的沟通交流。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服务型人才的需求将快速增加,高等学校应积极改变自身,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4建立五位一体的应用型道路长效机制

依据我国的社会现实状况,提出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依靠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学生五个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发挥最大效力。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把握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塑造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高尚道德修养的人。[7]学校和社会共同来建立应用型培养模式的渠道。学校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环节的设定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通过企业需求现状反馈,社会体育服务岗位的设置,比赛服务工作的机会方面来提供给大学生各种能够展示的平台。通过家庭里父母的监管与督促,形成舆论导向,使学生更加明白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借助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及自我社会实践来进行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本领。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都以学生为主体,共同致力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适时反馈作出相应的调整。

作者:谢志民 单位:西昌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分析4

1引言

随着国家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产教融合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利用产业引领教育,利用教育反哺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均衡发展[1-2]。在产教融合双向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很难依靠自身资源实现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究其原因,不仅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具有强烈的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都要求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过硬的实践技能、卓越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竞争能力,而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教学资源难以企及[3-5]。国家大力提倡新工科、“双一流”建设及产教融合,无疑是希望企业能够融入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高校与企业能够融合自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6-7]。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并于2020年正式招生。根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可知,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智能装备控制与系统集成、TC项目实施、TC系统集成与管理、NX与TC的数字化以及智能化设计软件工具开发等技术工作,可以在制造业领域内的众多企业任职,如汽车、农业机械、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特种机械等企业。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华航)是一家以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致力于面向智能制造领域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自主开发的PQArt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是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线编程开发软件,并已成功实现商用化;同时在软件系统开发的基础上,集成了自主研发、设备制造、装备集成、技术服务、课程培训、人才培养等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全部环节。本文对我校与北京华航开展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升级培养更多的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2校企共建智能制造课程群体系

2.1企业为高校指明产业岗位类型及技术要求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技能?将来面向哪些行业?培养的人才能够从事哪些岗位类型的工作?这些都是在人才培养之前必须搞清楚的关键问题。一些高校长期游离于实际产业之外,对产业技术需求的敏感度不及企业[8]。因此,我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之初就邀请企业深度参与。根据北京华航对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调研与统计,当前智能制造产业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表1所示)。表1仅统计了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中主要的应用型岗位类型,包括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绿色制造智能升级、工业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业互联网与云平台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集成应用在内的5大类共计10种岗位。这些岗位的技能要求高、实践要求高,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知识远远超过传统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

2.2校企共建课程群体系

我校将智能制造课程群的架构分为基础素质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培养平台、专业技能提升平台和职业能力拓展平台。在这4个平台下分别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能力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校外专项课程模块、企业定制课程模块,涵盖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所有课程模块都分为智能装备控制集成方向和工业软件开发与维护方向。图1展示了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群架构。

2.3企业定制实践实训课程

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时,就瞄准了企业所提供的这些岗位类型及技术要求,与企业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部分课程由企业定制化实施,以期能够精准培养智能制造专业技术人才。为了突出智能制造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除了利用校内实验室资源重新开发了相关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课程,还依托企业资源,针对企业技术要求和行业技术缺口定制了部分实践实训课程。其中,智能装备控制集成方向以汽车整装线、立体仓库和无人导引AGV小车为实训对象,分别面向自动化装备、智能仓储和智慧物流三个应用场景进行控制系统集成应用实训;工业软件开发与维护方向以NX软件、MCD软件和TC软件的二次开发与实际应用为实训内容,分别面向产品快速设计、虚拟调试仿真和数字孪生三个应用场景进行工业软件开发实操实训。通过企业定制课程模块,学生能够熟悉企业项目制流程以及团队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企业产品的开发,避免了只会纸上谈兵的弊端。

2.4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岗位

北京华航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销售网络,目前已与全国各地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以及软件开发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为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提供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岗位。学生登录校内预就业系统提出申请,企业综合考查其理论学习成绩和实验实践技能,以及个人特长、兴趣爱好、意向就业城市、意向就业岗位等,综合筛选出满意度较高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或预就业。顶岗实习周期为大四年级上学期,预就业周期为整个大四学年,且毕业设计也将在企业内部由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或预就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将有机会直接留下来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顶岗实习制和预就业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真技能、真本领的热情与积极性,有助于企业提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供需双方的共赢。

3校企共育新时代智能制造融合型人才

3.1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新时代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爱党爱国、求实奉献、精益求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此,我校始终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后,我校即组织相关任课教师每人负责一两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中。以工业软件开发与维护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软件工程为例,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对比发现近20款工业软件中无一款国产软件,涉及工业设计、工业开发、工业仿真、工业计算、工业控制等核心软件产品,涵盖电子信息、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数据库管理等专业领域,以此激发学生的拳拳报国之志。以智能装备控制集成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伺服驱动控制技术为例,通过观看我国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展科研工作只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视频,以此鼓励学生学习院士的工匠精神。实验实训课程尤其是校外实训课程和企业定制课程,更是以企业自主创新实例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企业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实践技能

青年教师普遍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理论水平深厚,但普遍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实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我校和北京华航面向青年教师,依据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关键实验实践能力要求,结合北京华航的软件产品和智能制造硬件产品,共同构建了青年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包括工业机器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仿真、数字孪生设计、工业互联网数据采集与可视化、机器视觉应用、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与运维等专项实践课程。我校通过发放工作补贴、开展青年教师能力考核,要求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培训课程,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企业实践实训课程培训,青年教师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加之本身具备的深厚理论知识,能够把课程内容讲得更加透彻。

3.3校企共同制定人才考核评价标准

理论课程可以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么实训课程该如何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呢?尤其是校外实训课程和企业定制课程模块,不能简单地以传统的实验评分标准来评价。为此,我校联合北京华航专门制定了面向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借鉴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按评分点考核的模式,设计了实验实训课程的评分点,并为每一个评分点制定了客观的评分标准,以此评价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这套实训评分标准同样适用于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技能提升培训,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有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我校还加强对理论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建设,改进过去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模式,采用多种评价相互结合的综合考查模式。除期末考试外,学生可以选择产业调研、模型制作、创意设计、实验优化、企业技术服务等多种考查方式,为自己赢取高分高能。

4结语

在新工科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难以依靠单一专业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如何将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是摆在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瞄准了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紧缺的岗位类型及技术要求,充分利用企业强大的开发创新能力,由企业定制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同时从课程思政建设、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及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制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81可供借鉴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

作者:卢倩 金锋 周临震 李太铼 陈青 金仁子 单位: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