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世界文学评论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世界文学评论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主办单位:《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长江文艺出版社
  • 创刊时间:2006
  • 出版周期:半年刊
  • 邮政编码:430079
  • 邮发代号:38-11
  • 发行地区:湖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
  • 学术争鸣
  • 学术讲座
  • 学术热点
  • 英国文学研究
  • 美国文学研究
  • 欧洲文学研究
  • 文学地理学研究
  • 文学伦理学研究
  • 生态文学研究
  • 当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 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研究
  • 东方文学研究
  • 比较文学研究
  •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 文学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 区域文学研究
  • 东林诗派研究
  • 南海学派研究
  • 博士论文提要
  • 最新图书评论
  • 一个汉族作家的藏地颂辞——牛放先生访谈

    牛放,本名贾志刚,国家一级作家,现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及《四川文学》主编。其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和书法。他曾获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巴金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和四川文学奖等。在访谈中,牛放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论其诗歌创作的缘起、故乡对其写作的影响、童年和少年记忆及藏地生活与写作的关系、酒诗书与人生的关系,及其对百年新诗...

  •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层深结构

    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最近十年有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从伦理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会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并且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运用起来比较方便,中国本土学者提出来的一整套新的术语与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只注重研究作品而不注重研究作家,只注重研究外国...

  • 《洛阳牡丹记》中的地理基因

    《洛阳牡丹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关牡丹的专著。自问世以来,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研究。从文学地理学中地理基因这一角度对《洛阳牡丹记》研究的论文则为数不多。本文将从洛阳的地理环境、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以及当时的风俗文化这三个方面对《洛阳牡丹记》中的地理基因进行研究。通过对...

  • 精神荒原与回归意识:《弃儿弗朗索瓦》中的地理因素

    《弃儿弗朗索瓦》中的三个重要地点科尔穆磨坊、希隆镇和济贫院贯穿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它们作为独特的地理意象的同时也包含深刻的文学意蕴:揭示主要人物被压抑的自我意识逐步复苏的过程,使失落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得以回归;探究在作家理想化行文方式的掩盖下,处于时代转折点的人们精神的荒原,即新旧交替时期的惶惑和对于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三个...

  • 光盘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建构及其意义

    光盘小说建构三重地理空间,探讨在不同地理空间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人性形态。一方面,光盘在具有诗学意义的地理空间和历史进程及民族文化中探索、剖析人性,使其人性书写显得深刻而独特。另一方面,小说所建构的三重地理空间,本质上来说是作家的审美空间,是其寻求对人性异化困境突破的努力,也是其对人性善的审美理想追求。

  • 《血战钢锯岭》的“三个回归”——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个典型个案

    沉寂十年之后,奥斯卡获奖导演梅尔吉布森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他的最新电影《血战钢锯岭》。本片改编自'二战'医疗兵道斯·戴斯蒙德的真实经历,以道斯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在面对战争和军队的规则时的挣扎和坚守。电影一经放映,便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绝佳的票房成绩,并在多个电影节中得到主竞赛单元的提名和奖项。《血战钢锯岭》...

  • 《罗斯莫庄》中布伦德尔的潜在价值探寻

    布伦德尔是易卜生象征剧《罗斯莫庄》中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人物,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置该人物于剧本人物关系网,会发现这一角色设定的特殊性。他的潜在价值,在于滑稽人物言行的背后,所体现出的启蒙性与反思性。启蒙,表现为对罗斯莫两次转变的影响;反思,在于易卜生对以布伦德尔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局限性的微观思考。

  • 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东方之镜》的伦理道德价值

    本文旨在揭示《东方之镜》这组诗的道德伦理价值。《东方之镜》揭露出了中国人的种种陋习和劣根性,表现出诗人对这些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糟粕的唾弃,此文通过对部分诗篇的赏析,探寻出诗人渴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良好愿景。

  • 都是匆匆惹的祸——艾丽丝·门罗《匆匆》的无器官身体解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当代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其短篇小说集《逃离》。本文将采用精神分裂分析学中一个较新的视角'无器官身体'来解读其中《匆匆》的女主人公朱丽叶。由于来去匆匆,在与其周边人物的匆匆接触中,暴露了朱丽叶精神器官的去功能化。这使她难以真正与他人进行心理沟通。究其...

  • 生成的孽缘——解读艾丽斯·门罗小说《机缘》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斯·门罗的代表作品《逃离》的短篇小说《机缘》,讲述了朱丽叶如何投入到列车上邂逅的埃里克怀抱中的故事。用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关于生成的思想解读小说,发现正在研读古典文学的朱丽叶被其中的浪漫故事所吸引而生成了其中的角色。她学业不精,只思表面浪漫,未想背后灾难,无法逃脱命运的掌控,为因自己一时的冷漠...

  •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男性气概书写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男性形象一直是众多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小说中的三位男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男性身份危机,但是在男性气概的建构策略上有所不同。该作中,斗牛士罗梅罗与犹太人科恩一味地选择认同和遵循西方现代男性气质的认知和实践方式,最终陷入了男性身份的危机。而杰克则打破了外在导向的男性气概建构模式,主张以内在人格与道德品质的提...

  •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物品文化现象

    自我身份主要是指个人在阶级、性别和民族上的文化归属问题,在物品极大丰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物品的符号价值来进行自我区分。物品成为构建人物身份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以物作为衡量问题的标准也会造成巨大的时代悲剧。本文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出现的物品种类及其特点,阐释了物品作为自我延伸方式的...

  • 摆脱物化命运的一曲壮丽悲歌——《惊奇山谷》中维埃拉的命运述评

    谭恩美小说《惊奇山谷》中的主人公维埃拉(Violet Minturn),出生在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上海。作为父权体制压迫女性的明证,人类最古老的行当相当流行。维埃拉被迫从妓,几番婚嫁,与亲人离散又重聚的故事诉说了独留中国的混血儿无可奈何又令人唏嘘的人生际遇。众多现实因素造成了维埃拉的坎坷命运,父权体制,种族差异,文化冲突,性格与人性等...

  • 从客居到永居——《大汉公报》诗歌中“家”的观念的变化(1914—1960)

    本文以加拿大华文报纸《大汉公报》在1914—1960年发表的诗歌为例,重点考察和分析在这段时间内加拿大华人对于家的观念从伤感的乡愁逐渐转化到拥抱新的家园的变化发展过程,探讨和寻求决定这些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的原因,尤其是在极端种族歧视和剥削廉价劳动力的社会环境下,华人如何在加拿大发展和培育他们'家'的观念,如何在离散和多元文化观点之间...

  • 在文化的对立中徘徊——《茫茫藻海》中的矛盾书写

    《茫茫藻海》讲述了两个异族女人被逼疯的过程。废奴法令颁布,她们是受此影响的第一代殖民者,袒露在不再受保护的殖民地。殖民者的衰弱自他们的父辈已见端倪,这三代殖民者是即将崩溃的异域殖民者社会在废奴法令颁布前后的缩影,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殖民文化与被殖民文化、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殖民者后裔的文化身份的寻求。在相对...

  • 苏斯博士儿童绘本的不可译性

    本文以苏斯博士的三部儿童绘本《在爸爸身上蹦来跳去》《布朗先生会哞哞叫.你能吗?》《戴帽子的猫》为例,通过分析原文和比较任溶溶译本与李育超译本,探讨苏斯博士儿童绘本的不可译性。作品中的部分不可译性可以通过突破语言、文化、政治等阻碍而转换为可译性,但苏斯博士绘本中依旧存在着诸多因文化、语言、语音、词汇、句式、句意等方面的差异...

  • 寻求共性之美——有关《金山》的他者形象

    20世纪90年代移民文学作家张翎由于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而成为这一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移民作家。她在2009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金山》讲述了加拿大劳工的命运以及国际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她在小说中书写文化之间的冲突与隔阂,向母体文化寻求精神慰藉,与此同时她并没有把中西两种文化看作对立的两极,而是期望文化间能够平等对话,共同发...

  • 《普通人》中的个体意识探析

    道德剧是中世纪戏剧的基本体裁之一,其主人公通常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类'。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世纪道德剧中不存在个体意识。但是通过比较《普通人》的文本和早期个体意识的特征,笔者发现,《普通人》在两方面体现了个体意识:一是对自我的关注,二是对社会关系的兴趣。这种个体意识对现代戏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女性自我的成长:《心之死》中的女性主题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现代爱尔兰女性文学主题,以伊丽莎白·鲍恩的《心之死》为典型文本,探讨现代爱尔兰女性文学中女性自我成长的主题,揭示女性在父权文化压迫下获得女性意识、寻求女性自我、建构主体性女性自我以获得女性人格独立、性别平等和个性自由的过程。

  • 何处是生活?——从契诃夫小说人物命运看其宗教态度

    契诃夫19世纪90年代末的精神危机,是他库页岛之行的一个重要动力。而此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他也开始思考信仰之类的问题。在他之后的小说创作中,他否定形而上的宗教哲学观,反对当时社会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时也与以往追随的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划清界限,寻找生活的意义。日益加深的精神危机使得他不停地寻找,追问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 想象的存在 命定的危机——《午夜的孩子》中印度的身份认同危机

    《午夜的孩子》的故事有两条线:第一条是主人翁萨里姆的个人身世和家庭故事,第二条是印度独立前后几十年的历史。在萨里姆的视角下,印度受困于求本土根源而不得,避帝国记忆而不能的身份危机之中。这种身份危机最后无可避免地外现为了现实的政治危机。

  • 富士山汉诗中的神化叙事

    神化叙事是富士山汉诗的创作特色。富士山汉诗的神化叙事具体表现在有关日本国土以及民族起源的神话、日本国名来源的神话、佛教以及富士山名称由来相关的神话四个方面。这种神化叙事缘起于富士山本身的自然地理因素以及日本的'神国'史观因素,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神化叙事方式对富士山汉诗艺术建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意境上的奇幻性、文体上的...

  • 论殷璠之“三来”“四体”说

    《河岳英灵集》中所谓'神来''气来''情来',其逻辑起点是诗的兴发状态,实际回答的是诗由何来,以及成就何种诗美风貌的问题。以'体'论诗歌的审美风貌,其意近于现代文论所谓'风格'。雅者,正也,也就是典范诗学风格范畴。四体中'雅体'居首位,也是其他三种体式的参照标准。'野体'之'野'取'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意,殷璠以此总结质直朴实、文采不足、...

  • 对“郑声淫”一说的重新考据

    '郑卫之音'是历史上饱受争论的一个音乐概念和文学概念。孔子是有记载的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人,他曾在不同场合讲过'放郑声''郑声淫'和'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等话。而后的哲人儒者,针对'郑声淫'的问题,或引经据典究其始末,或论古及今再添新意,但归根结底,所论的议题多不离《诗经·郑风》与'郑声淫'中的'郑声'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力求明确'郑声'和《...

  • 古典诗词中的“空间透视”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诗人们对'空间透视'艺术的选择与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叠合中的生动意蕴。诗人们采用虚实相间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建构多重地理、想象、情感等空间,包含多重生动意蕴。二是时空穿梭中的性灵意趣。诗人们通过季节更替等来展现人物命运,在时光流逝中感悟生离死别...

  • 《青藏》:康巴作家的艺术探索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青藏》诗集,是康巴作家欧阳美书30年倾力打造的诗作精品。全书8个部分,以青藏高原、康巴生活为载体,以人性锻造为主题,采用多种现代艺术手法,每个部分即是一部心灵乐章,八部乐章依次呈现了抒情主人公'我'的灵魂历练,不仅当代气息浓烈、中国特质鲜明、地域风光独特,而且熔炼了中外诸多文化因子,是一部敬畏自然、游于万物、成...

  • 在行走中寻找微笑的诗人

    李强是湖北当代著名诗人,其诗集《萤火虫》中收录了大量的'旅途'诗歌,而其'旅途'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吊古。诗人通过凭吊古迹来追忆往昔,但在吊古之作中,有时被雄浑的历史所折服,体现为一种崇古之情,有时又对历史多有品鉴,透出一种伤古或惜古之心。二是怀乡。诗人的怀乡之作,既有出门在外对家的思念,还有对故乡的热爱,甚至还有对精神之乡...

  • 中西文化视阈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曾大兴教授近期出版《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引起学界同仁强烈关注,在理论创设与研究方法上有着诸多精辟见解。其特点有三:一是'以我为主'之姿态,将'实证研究'作为其主要方法;二是'六经注我'之气概,将'理论创新'作为其发展路径;三是'中西融通'之视野,将'学科建设'作为未来面向。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不仅参与着中国社会发展、文学嬗变、文化转型...

  • 细评弗罗斯特The Cocoon一诗的汉译

    本文针对弗罗斯特The Cocoon一诗的曹明伦的汉译提出理性批评,译者对原诗不甚了解,而是估摸浅层词意和语法结构,将原诗由薄雾和炊烟弥散而成的优美意象搅扰成阴霾和浓烟充斥的晦暝场所,以致原诗变得面目全非,不知所云。笔者以一个汉字译一个英语音节的英诗汉译方法,在形式与内涵意蕴上极力忠实准确地传递原诗的风姿艳彩。

  • 《上海孤儿》中的中国形象

    为探究《上海孤儿》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本文联系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借助'他者'概念,分析了小说中所展现的中国个体形象、群体形象与社会形象。石黑一雄在小说中所展示的中国形象相对客观公允,他以饱含同情与愤慨的笔触展示了二战前夕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对殖民侵略予以了抨击与批判,解构了欧洲中心主义。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