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评论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1.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教育评论杂志

主管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教育学会
  • 创刊时间:1985
  • 国际刊号:1004-1109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350003
  • 国内刊号:35-1015/G4
  • 邮发代号:34-52
  • 全年订价:¥ 174.72
  • 发行地区:福建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学术论坛
  • 教科研
  • 马克思主义与思政
  • 教师发展
  • 德育与心理
  • 评价
  • 外国教育
  • 管理
  • 青年博士论坛
  • 教育史苑
  • 三创教育
  • 聚焦_“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专辑
  • 关注
  • 关注_“科研助力高质量教育发展”专辑
  • 教科研_“教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系列之二
  • 关注_“建党百年”专辑
  • 海峡教育
  • 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对英国TEF评估专家Mark Schofield的访谈

    MarkSchofield是英国教育部2016年新颁行高校《优秀教学评价标准》(TEF)评估专家。围绕“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这一主题对其访谈,得到如下观点:教师教育重在“教育”而不仅仅是“培训”;高校应与中小学共负教师教育重任;课堂观察是判断能否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关键途径;严格的系列审批程序是监管的重要环节;规范课程设计并激励教师发...

  • 态度转变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要促成受众态度的转变。态度的特征、态度的要素、态度转变的认知理论、态度转变过程中传播者影响力的改善与提升、态度转变过程中信息传递策略的综合运用等对传播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可以据此做出相应的改进。

  • 弱势权利重塑:市民社会理论视野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权刍议

    文章切合当下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原创性提出就学权概念并加以解析,并运用市民社会理论精髓,聚焦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之就学权,同时探究市民社会理论与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权利的链接架构点,进而引出市民社会理论的平权本质,从而以其为基点剖析随迁子女多元自主权利基础内涵。流动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公民意识重塑,多途径促进流动人员...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危机及应对研究

    新高考改革旨在科学选才、公平选才,给众多高校带来了选人、育人的新机遇,但亦使学科水平不均衡高校和行业高校面临诸多危机。农业事关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依托和重要源泉。然而,新高考制度影响下,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着生源质量、学科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管理等挑战和危机。面对新高考制...

  • 大学育人文化的冲突与平衡

    大学育人文化包含冲突和平衡两个方面:大学育人文化的冲突是大学存在的基本样态,大学育人文化的平衡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冲突与平衡构成了大学育人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在双方的矛盾运动中彰显大学发展的整体文化特征。

  •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实践思考

    基于城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现实,文章提出城乡公共服务机制一体化构建的目标,并针对教育城镇化的发展趋向,提出应对城乡教育资源重新整合,贯彻注重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给农村儿童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另外,撤点并校的城乡教育资源重构应把握教育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使农村学生尽可能地“就近入学”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 高校课程国际化路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备受关注。课程国际化的实现需要在保持本土文化自信、尊重本国国情的前提下,吸收世界其他种族和民族文化,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并将国际视角融入培养“世界公民”的课程目标、各国文化的课程内容和符合本国发展的课程实施过程。

  • 基于择业观塑造的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

    大学生的择业观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行为,就业意愿是大学生择业观的直接反映。文章基于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尝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择业观塑造的价值,向大学生供给符合自身需求和时展需要的优质精神产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网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网络新媒体在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新抓手的同时,不断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碎片化特点弱化了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开放化特点加剧了西方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渗透,去中心化特点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 以“专转本”现象反观专业认同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报考“专转本”时,尽管报考率和升学率逐年上升,但对口升学率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入学前对专业了解不足、缺乏专业兴趣、专业学习与实习困难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教育,实施“专业辅导员”制度,寻求最佳的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 “四点半学校”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在“二孩潮”大趋势下,推动托管服务发展,需要把准公益性的托管服务作为商业化托管服务的重要补充。在三个相关利益方之中,物业管理公司重视经济利益,社区重视社会效益,家庭不愿承担溢出的社会边际成本,这样的现状不利于准公益性的“四点半学校”的兴起与发展。因此,社区作为三方利益主体的核心环节,应该从公共购买、场地补贴、物资资助...

  • 借鉴中医“治未病”原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安全稳定和社会形象。文章试图将我国中医文化精髓中的“治未病”原理应用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之中,根据舆情危机的演变进程,结合“治未病”原理,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拓宽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 审视与重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的完善路径

    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开展二十余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工作仍存在走过场、重形式、轻实质等问题,评估过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评估主体和评估方式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优化。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导型组织构建

    教导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关怀表现为核心价值观上人本主义价值导向、组织战略观上共同的愿景导向、组织学习观上教导的导向以及组织活动观上生活化的教化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导型组织的实现可从核心理念方面建构起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共同体、教导方式方面“教导”与“交互主体性”相结合、教导内容方面理想信念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生活化情景方面...

  • 高校跨学科就业教育的知识链管理研究

    为提升就业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就业需求知识,采用归纳、演绎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借用企业知识管理领域的知识链理论,以“概念分析——机理分析——框架设计”为逻辑线索,对跨学科就业教育知识链管理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链流程管理,并围绕“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协同”这一逐渐深入的逻辑线索而展开...

  •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建立健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既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工作的崭新命题,也是新升本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全面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理念,提出领导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过程、服务社会发展与质量持续改进等基本原则,厘清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思路,阐明六个组成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总体要求。

  • 以色列大学生创业环境构建及启示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我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列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色列以高校人才培养为核心,协同政府、社会、资本市场、公益组织等多方资源共建创业服务体系。该模式的实践经验能为我国高校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互动共赢发展路径探索

    源自于生物学界的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地方高校的改革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支持,区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配合,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以及区域产业企业共同组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联合共生体,虽然在这个共生体内部存在主体目标不一致、权益分配不固定、评估监测不到位、智力保障不完善等不和谐因素,但是只要我...

  • “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创新模式探析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很大变化。不可忽视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如公众对高等教育资源出现选择性困难、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被削弱和高校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和知识转型。“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逐步实现在教学内容、学习体验、校园管理、双向评价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

  • 地方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

    地方高校要努力培养“三创”型人才,通识教育是培养“三创”型人才的基础。地方高校在通识教育上仍然存在诸多弊端,应转变思想,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进行正确的通识课程设计,改革教学形式,贯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三创”型人才。

  • 1949—1979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变迁及价值观分析

    1949—1979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经历了稳步发展、异化转向和转折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政话语总体呈现出泛政治化倾向,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分析这一时期思政话语的表现形态和时代特征,透析话语背后的价值观状况,能为思政话语构建和价值观培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生成机制研究

    文章在分析现状和解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要引导大学生构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价值哲学方法,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法性”的价值哲学基础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哲学,向正确的价值需要迁移,引导大学生从大众文化中汲取正确价值需要的因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自信、价值信任及价值自觉。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

  • 底线伦理视域下中小学道德教育再审视

    底线伦理为当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学校道德教育长期受传统德育致力于追求道德高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学生最基本道德底线的培养这一基本诉求,从而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底线伦理提示我们,当底线不断被僭越时,恶就开始蔓延,善的普及需要重建,以维护底线伦理。我们要追求善抵制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底...

  • 道德教育的主观思维需要自然逻辑的事业——以君子教育而论

    道德教育的主观思维是关于道德教育性的理解,在单纯的教育活动中是关于具体知识的感觉、热情、兴趣、会意等。作为客观的道德教育本身的自然逻辑同样是自在的,这种自然逻辑的客观性常常被主观思维遮蔽。如果无情地忽略这种自然逻辑,道德教育就可能下降为知识堆积。道德教育的主观思维的事业和自然逻辑的事业不是割裂的,道德教育是自然的流动...

  • 校企合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构建研究

    校企合作视域下建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企业,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和企业文化,从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特色,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为高校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 跨文化视域下外籍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外籍教师来中国任教。然而,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外籍教师进入东方文化圈,难免因为文化冲突而衍生出身份认同问题。基于此,文章对跨文化视域下外籍教师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身份认同的理论依据,提出跨文化视域下外籍教师身份认同面临的挑战,探索身份认同的建构路...

  •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向度

    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充分考察青年教师的特征与合理诉求,立足职业信仰、职业发展、职业幸福三个向度,抓牢、抓实、抓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认同度。

  • “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探究

    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三位一体”培训模式产生背景与优势的基础上,文章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资源缺乏整合、教师参培态度与满意度失衡、培训主体各自为政、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培训效果低下等问题,提出构建以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密切合作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培训支持和服务体系。

  • 学区制背景下教师流动制度的实践路径探析

    学区制的实行是为了改善择校问题,保证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在学区制背景下推行教师流动制度,可以促进学区内学校间均衡发展,有利于学区内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等条件的支持下,与走班制相结合,创设网络平台,建立学区内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师多边流动,促进教师流动制度有效实施。

  •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场劳动力数量增多、岗位培训与在岗深造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驱动力使得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视野下亟需转型,但是教育目标偏移、教学对象单一、教学内容趋同、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阻碍成人教育的转型。我们应当通过树立质量意识、拓展教育对象、明确办学特色、重塑教师角色等策略,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与成人高等教育的...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