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德育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中国德育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创刊时间:2006
  • 国际刊号:1673-301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00088
  • 国内刊号:11-5338/G4
  • 邮发代号:80-430
  • 全年订价:¥ 46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卷首语
  • 观察
  • 探索
  • 话题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权益保护
  • 讲堂
  • 样本
  • 第一线
  •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明德讲堂”栏目的设计思路是想多层次、多维度地讨论道德教育。每个不同的视角。都如同一盏灯,它们交织地投射在道德教育这块园地里,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道德教育提供自己独特的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2005年10月推出。明德讲堂。系列讲座,在此基础上成文,希望把这种声音传到更远的地方去。之所以采取讲堂的形式,是因为我们相信,道德...

  • 中国德育杂志社招聘和重新登记通讯员通知

  • “冲动形态的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哲学范式

    在现代性文明中,无论是道德哲学还是道德教育,都过度冷落甚至消解了“冲动形态的伦理”,由此导致伦理精神无的放矢。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实现哲学范式的转换,建立一种融“认知形态的伦理”与“冲动形态的伦理”于一体的、由“认知形态的伦理”走向“冲动形态的伦理”的道德教育形而上学体系。对伦理精神形态的健全、伦理冲动的民族形态的把握、...

  • 以“权利语言与最低要求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最低限度的道德”强调让每个人在不侵犯他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享有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权利。与之相应,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教学生知道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知道并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有意愿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生活;能尊重或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能在他人权利遭到侵害时见义勇为,挺身而出。道德教育在实施时宜以上述二、三、四款为...

  • 关于举办“2006年度中国德育征文”活动通知

  • 德育的硬核:学生行为的自律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从无律、他律到自律。儿童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在于使儿童由服从他人的规则转而服从自己的规则,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的尊严是自律和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自律和自我教育要遵循适当的方法。

  • 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有关策略探讨

    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教师可以使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小学生的自信心,适当使用“挫折教育”以锤炼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学会竞争,进而发展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以保护自信心,还应通过正确评价学生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

  • 全球和宇宙背景中的道德教育:两种哲学范式(一)

    人类发展的进化论是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根基。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个体自我塑造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教育是环境的、全球的、宇宙的和本体宇宙论的。基于这种新的教育观,需要重新探讨和比较教育哲学的两种基本范式:经验的、实用主义的杜威范式和自我修持的、本体宇宙论的孔子范式。这两种范式各有长处,应相互借鉴以加以改进。

  •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活动”通知

  • 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对话

    2005年3月22日上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与时任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主任李荣安教授就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问题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进行了学术对话与交流。

  • 社会主义荣辱观十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作为执政社会集团的荣辱观。它在走什么道路、为什么人、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保持何种生活态度、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以及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法纪的关系、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指明了社会价值方向。

  • “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承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举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

    2006年4月14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中国德育杂志社等单位的学者,就“八荣八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对如何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出了许多...

  • 新世纪中国德育之纲

    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今治党治国思想体系中的新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纲。同时,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也是新世纪中国德育之纲。

  • 洪战辉精神: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取向

    2005年12月6日,湖南怀化学院河南籍在校大学生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上大学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全国上下、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们的强烈反响。

  •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模式反对灌输,要求解放教育对象;反对放任,要求提升教育对象;力图走一条“中庸”的教育道路,让德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 美丽的德育在成长——“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的案例述评

    “欣赏型德育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德美、育美欣赏过程中的“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中道德蔓和教育形式美的呈现去“涵泳”学生;设计审美、立美化的活动以使学生成长为德美兼备的时代新人;强调运用艺术手段对德育进行审美化改造,变“外求”、“他塑”的“灌输型”德育为自主感悟的德育。

  • 昆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广泛重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但由于受到家庭、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子女入学很困难,受教育水平很低。应当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证农民工子女...

  • 道德箴言

  • 农村小学生不良言行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近年来,农村小学生中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在增多。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家庭教育场”、“社区教育场”、“学校教育场”的不良影响。为此,要进行学校沟通、对话,形成教育的舍力;持之以恒,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氟围,构建良好的学生集体。

  • 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

  • 校本德育的实践探索

    传统德育的缺憾在于疏离生活。德育内容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学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大”、“小”两类生活德育和校园环境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对学生达成“立体包围”、潜移默化的教育,取得实效。

  •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形成健康向上的品格。据此制订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明确了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

  • 奏响语文课堂中的“绿色音符”

    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德育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环境教育的具体内容可以作为学校德育的载体,环境教育的实践过程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内化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从而有助于学校德育改变以往浅表化、知识化、单一化、形式化的倾向,使学校德育更具实效性。

  • 志于道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

  • “赏识教育”应避免四个误区

    青少年学生模仿力强,渴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理解,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和独立的人格追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为了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放下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沟通;应当改变观察角度和教育方法,运用激励和赏识的手段去教育学生。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值得大力提倡。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活动信息

    “21世纪初期中俄教育改革比较研究研讨会”在京召开;“传统、优势与潜力:中央教科所重点研究领域与方向研讨会议”召开;

  • 童年消逝带来的道德困境与应对措施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能比较轻易地取得步入成人世界的“通行证”,儿童与成人分享着同样的秘密与信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并且有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儿童遭到成人不同程度...

  • 价值资源开发与个体意义生成——当代学校课堂教学中道德价值的形成过程探讨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的实存背景之下,中小学课堂教学因教学文本和过程互动而使学生德性成长的资源愈加丰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道德价值资源中获得个体意义的过程也更富有生成性。教师与教学文本的“互动”过程中,选择与解读是价值信息“注入”教学过程的前提,预设与生成则是价值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加工方式”。学生与教学文本的“互动”表...

  • 论教育制度的伦理道德之维

    教育制度作为规范主体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则体系,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受着主体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指导和支配。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既为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提供了伦理价值基础和导向,又为教育制度的运作提供了伦理道德担保。从学理上着,教育制度源于教育习俗、教育习惯和道德;...

  • 德育的可能——从先秦儒家的视角看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探讨

    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苏格拉底从知识论出发,认为美德就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的知识,而人的理性灵魂为人认识这种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说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但同时,他又否定了专门的美德教师的存在,审慎地表达了对道德可教性的怀疑。与苏格拉底相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