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德育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中国德育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创刊时间:2006
  • 国际刊号:1673-301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00088
  • 国内刊号:11-5338/G4
  • 邮发代号:80-430
  • 全年订价:¥ 46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卷首语
  • 观察
  • 探索
  • 话题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权益保护
  • 讲堂
  • 样本
  • 第一线
  • 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教育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经历了从身体到心理,再从心理到道德的变化。早期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概念,强调生物因素的动力作用。在随后的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心理学看到了道德健康的价值。从此,心理健康开始与人的生活目标关联起来。道德被视为影响和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荣格认为,精神病的根源在于生存意义的丧失,是意义丧失的痛苦...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调研全景展现——今天中小学校长在想什么

    校长的理念、行为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生态和走向,影响着两亿多名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过“影子校长”计划,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中小学校长开展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真实了解中小学校长的关切和生存状态。

  • 韩国: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森林教育

    首尔大都会是第一个由首尔市政府专为儿童打造的城市儿童森林公园。目前,首尔已有41个这样的公园。至2023年,城市儿童森林公园的数量预计将会达到400个,为7,500个幼儿教育机构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自2017年起,首尔市政府启动服务计划,邀请本地200个幼儿园每周前往城市儿童森林公园参观学习。在这里,大自然提供所有的学习材料。每个公园都...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 全球6亿多儿童青少年阅读及数学能力不过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日发表新闻公报说,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亿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和数学能力不过关,呼吁各国重视增加青少年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要致力于改善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 语录

    @卢勤: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从里面破壳而出,而不希望从外面被打碎。外界产生的是压力,里面产生的才是“我要成长”的动力。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教师应遵循两个原则

    社会情感的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同理心则是社会情感技能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维度。同理心使学生能在必要的时候替他人着想,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研究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 面对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应多方合力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既为青少年的知识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与生命价值观带来积极影响,也某种程度上造成其生活价值观的功利化、生命价值观的漠视化与审美价值观的庸俗化。产生双重影响的作用机制在于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契合青少年咖心理需求、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自身发现的需要等。

  • 规则教育是最重要的德育

    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25日,两女子带一男童在广西南宁某影城观影,期间孩子时有吵闹,旁边一女子无奈换位到前排。之后,男童连续踢她的座椅靠背,女子提醒他们注意素质,抱男童的女子怒而猛踢其椅背。散场后,女子再度提醒文明观影,结果被对方打伤,手机也被砸烂。

  • 关注德育之魂

    当人们强调德智体美、德育为首时,当人们呼吁德育关乎人的灵魂、关乎人的幸福时,当立德树人成为教育要完成的根本任务时,当各种德育实践、德育改革开展时,对于受教育者应该形成什么样的道德人格这一对于德育具有“魂灵”意义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却是模糊不清甚至是被忽视、被漠视的。

  • 教师专业伦理:从“要我道德”走向“我要道德”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业道德处于“被要求”的境地,导致教师过着被安排的伦理生活,自觉参与师德建设的意识被压抑,这与当前的教师专业化是不相称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性办法,应该转向专业伦理自治。专业伦理规范的首要作用,是对行业及其成员利益的保护,而后是使专业获得发展。在推行伦理自治方面,教师专业组织要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作...

  • 论道德功利性的合理性及其超越

    道德是指人类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善恶好坏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以利益为基础,同时为了解决^类的利益和价值冲突,又必须要遵守公正和善等伦理规范,因此,道德兼具功利性和超功利性两种属性。但是,我国传统道德对精英道德和大众道德厚此薄彼,导致道德的超功利性被高扬,而正当合理的道德功利性被贬低或否定。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肯定...

  • 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

    仪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仪式感是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感受。充满仪式感的学校德育活动具有重申道德的崇圣性、确认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与沉淀学生的道德隋感意志、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等道德教化功能,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当前情势下,要提高学校德育活动的效力,...

  • 健康,从心开始——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美德的先导,也是健康幸福的源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普教学生、中职学生、特殊学生,其侧重点会有不同;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质量。同时,作为—种工具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后进生转化等具体问题提供支持。在心...

  • 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中职生的幸福成长

    对中职生而言,在学校能获得幸福感并幸福成长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而具备了幸福的理念和能力则很有可能会引领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 多元整合模式视角下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中,使主要教育力量整体协调、各个教育要素渗透融合、多种教育途径互补互促。

  • 让心理健康的教师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要帮助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构建心理健康监测和预警机制,切实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 基于学生心理的后进生转化对策探究——对转化个案的思考

    在一线教育实践中教育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转化后进生却收效甚微,这除了后进生自身因素,一线教育实践者在认知和技术层面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 价值观代际转变与学校德育理念更新

    改革开放近40年了,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青少年的发展机会日益增多,青少年的成长困惑也不少。比如:“生活太无聊,能不能有点。廉天地,泣鬼神’的事!”“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们总跟我说‘上大学今后才能找到好工作’,难道我的一生就是为了工作吗?”“因为没有能力思考明天,只能得过且过地过今天。”

  • 邹城市匡衡路小学:传承邹鲁文化,培育现代君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下重新焕发活力。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让孝文化之花尽情绽放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运河实验中学,有着百年历史,一直以来,都把“孝”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孝文化引进校园,不断通过撰孝、学孝、评孝、传孝,达到行孝的目的,让孝之花尽情绽放。

  • 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以国学培养真正中国人

    “和而不同,各尽其美”是我们的校园文化,“为人正,为人真”是我们的文化追求。在这样的校园文化追求下,我们希望:学校用经典使自己变得更加厚重、更有文化气息;老师用经典使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让教育人生更加幸福;学生用经典使自己变得更懂礼仪、更有修养;家长用经典使自己更智慧,用正确的言行伴孩子健康成长。

  • 李平:教育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李平,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她认为,教育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在教育教学中,她以尊重为前提,以放手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探索成就学生之路。她积极唤起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基于自信、自尊不断进行自我建构,演绎自己,完善自己,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她著有《李平老师讲语文》等作品。

  • 微型班会实施刍议

    无论什么样的班会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班主任精心组织,在时间和精力方面舍得投入。工作中要有所思,有所想,更要有所记,把一周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才能确定主题,将微型班会运用自如,创出新意。

  • 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力量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真正的大作为应该是表面上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做,当然并非简单的无所作为,实质上却是一种高层次的“有为”和“大为”,即所谓“无为之为是大为”。

  • 让每个孩子融入“组织”

    组织的灵魂就是人性。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融进了人性的关怀就有了生命。当我们的教育不断指向个体向上向善的目标,每个孩子就进入了教育的系统,处处有组织的关怀、支持和引领。

  • “我们与手机”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手机的功能,指导学生认识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学会辩证地认识事物。2.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手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