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程教学研究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58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课程教学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2
  • 国际刊号:2095-2791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510075
  • 国内刊号:44-1690/G4
  • 邮发代号:46-213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广东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实践·现场
  • 课程教育
  • 专题·研究
  • 创新教育
  • 专题·前沿
  • 教育视野
  • 教育生态
  • 天马行空·社区
  • 实践·探索
  • 环球视野
  • 实践探索
  • 特稿
  • 责任担当:有效公民的德性基础

    一个人在家庭中,在劳动机构中,在社会中,在世界中,他的责任可以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但他实际能够承担多少责任,则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或者说取决于他的能力,但又不仅如此,一切行动的顺遂均需个体心力兼备。有心无力,自然不成;有力无心,也是枉然。这里的心,对于一个有效公民来说,可以理解为责任担当。

  • 教学原则:所有教师应了解的循证策略

    本文提出了10项基于研究的教学原则,以及课堂实践的建议。这些原则有三个来源:(1)认知科学研究;(2)高级教师研究;(3)认知支持研究。下面先对每一项原则予以简要介绍。第一,认知科学研究。这类研究专注于人的大脑是如何获取并使用信息的,并为人在学习新材料时如何克服工作记忆的限制(即思考时的记忆“空间”)提供了建议。

  • 实践者研究的特征、价值和发展要求

    实践者研究是实践工作者对“自己的实践”开展有目的、有系统的探究,具有实践工作者是研究主体、研究对象是自己的实践、研究与实践界限模糊、研究过程具有系统性、研究结果具有公开性五个主要特征。教育领域的实践者研究其价值在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生产各类教育知识。实践者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唤醒实践工作者的研究意识、...

  •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实践选择——基于西方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及人的发展是教育乃至课程的出发点、归宿和终极价值所在。回溯西方教育目的论中“智慧人”“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五种人的形象演变,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实践抉择重塑“新人”的基础。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教育目的实践价值取向的转型需要破解二元对立思维,应从抽象的人回归到具体的人,需将“统一”的教...

  • 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再思考

    关于知识的选择即知识价值问题,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回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课程模式问题突出,必须要再次对知识价值问题进行反思。根据个人知识的启示,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社会需要科学知识的个人化,需要让知识和教育融入更多的个人因素。因此,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 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索——基于区域资源的视角

    校本课程是学校能因地制宜开发的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能够解决国家课程划一管理的弊病。区域资源蕴含着丰富地域特色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基于区域资源的视角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出发,从做中学,探索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征、注重体验、教育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基于区域资源的校...

  • 什么是物理学——论物理教材“绪论”的编写

    “什么是物理学?”是在物理教材绪论编写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从物质、性质和物理量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审视我国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一问题,并从中找到编写物理教材绪论的原则和意义。物理绪论的教育必须贯穿在学生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

  • 华文教材课文编排顺序研究——以小学《中文》(修订版)为例

    目前华文教材研究涉及面广泛,但对华文教材课文编排研究尚少。考察《中文》(修订版)第1~12册的课文排列顺序,总结该教材在课文编排顺序上的特点,能够发现该教材在课文编排顺序上的不足。教材的优化,需在单元内容规划方面对其他教材有所借鉴;编者应表明课文编排顺序的原则和方法;单元内同一主题课文可以综合国别、时代、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进行...

  • 语文教学应把内容放在第一位来研究

    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材内容并不与教学内容完全一致,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就成了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以内容研究为前提,现实中,对内容研究的忽视导致了当下语文教学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教学研究,一要研究课程标准;二要研究教材;三要研究学生;四要研究并构建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序列。

  • 议、异、义:自能作文教学的三“Y”立场

    针对当前学生的写作心理和写作特点,自能作文教学坚守“议、异、义”的三“Y”立场。教师可以通过搭建“议”的平台、开展“异”的活动和发掘“义”的策略,改变当下学生写作的窘境,促进写作素养的积淀和写作能力的迁移。

  • 基于“素养”的阅读: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变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但是阅读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倡导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基于“素养”的阅读,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建构基于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范式,将阅读作为建构、融合社会知识的过程,实现阅读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机与参与,并将阅读视为持续的认知实践。

  •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小学品德课“快乐的节日生活”的教学为例

    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科素养为基础,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可以尝试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结合《快乐的节日生活》一课,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从调适力的提升、信念力的树立、思辨力的培养、行动力的增强这四个系统,进行小学品德课构建学科核...

  • 乡土地理教学“活”起来

    乡土地理的重要教学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其地理求知欲和热爱地理科学的兴趣,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课时不够、学业水平考试较少涉及乡土地理的内容,乡土地理教学不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重视,甚至成为教学的空白地带。梳理“昆明地理”的教学内...

  • 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利用策略探析

    犯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小学数学教师对错题资源应该善加利用,在分析犯错原因的基础上,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采用科学有效的策略,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和训练学生的纠错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 巧用数学题组习题 优化数学认知结构——以小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为例

    本文首先对题组习题、数学知识结构的含义进行界定,接着从“固点”题组、“串线”题组、“组面”题组三个方面,通过举实例详细阐述,题组习题从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整合点、整体性角度,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 “1”“1”对应为何难——“用分数表示数轴上的点”错例分析与思考

    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本质,是分数认识数学化的必由之路。学生曾在数轴上表示过自然数、小数。如何在数轴上准确表示出分数,对于部分五年级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而言却是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五年级学生在用分数表示数轴上的点时出现的典型错例的原因分析,突破数轴上的...

  • 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思维

    顺应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大趋势,我国也将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灵魂人物,在直面课堂教学时,如何利用其思维进行教学不但对其自身的职业发展意义重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文章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光聚焦于思维的培养,从思维...

  • 浙江高考新方案下物理选考教学的困局与对策

    浙江省高考新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新方案实施已经有两年多,物理教学存在着选考学生的变动不确定性,选考教学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物理选考报考时间的博弈性等三个困局。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引导培育,筛选退出;小组互助,跟踪落实;选拔培优,博弈高三”等对策。

  • 对高考试题命制失误的分析与建议——基于“充足理由律”

    以理科综合高考2016年浙江卷第6题、2015年山东卷第6题为案例,诊断分析了试题命制中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具体表现,并给出相应修改建议。提出高考命题需坚持简约与含义并重的命题原则;要防止对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滥用;对试题所需要的论据与已提供的论据须进行逐条、书面的比对,以发现隐性论据并将其显性化。

  • “非遗”通草画在普通中小学的实施推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共生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人作为一个个体存在,只是接受了单科课程内容,但课程内容之间,课程内容与人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两者仍然是割裂的,也就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于是,课程于学生而言就只是“应试”的资源,学生在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找不到学科学习的意义,知识得不到有效融合,也就不可能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 借鉴“中国诗词大会”,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近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圆满收官。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 落实数学课程目标 加强课堂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结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概念涉及学习主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培养和掌握的数学体验、观念、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

  • 澳大利亚教育:让每位学生遇见最理想的自己

    小学阶段学校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中的一个“老”问题。尽管前瞻性的思考和实践还为数不少,但目标大多数还是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应试教育的“老频道”。

热门期刊